营销经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营销经理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色是:
(1)淡化理论和公式,注重实用技巧。
MBA与其他研究生学位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的务实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其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搞研究的“学院派”硕士,而是培养能学以致用,崇尚实干,真正能在工商经济领域领导一个企业或其它组织机构真枪实弹进行实践的中高层经营管理者。秉持这种精神,本书没有摘抄大量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来讲述典型案例和实用技巧。
可以说,书中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真正的“管理”,而不是“管理学”;在分析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找到普遍性的规律,以得到概念、原理和问题的解决;它的目的不是培养知识型的“管理硕士”,而是注重造就“职业老板”。
在讲述方法和理论的时候,力求精、透,而不追求面面俱到。
(2)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为了照顾广大具有中等文化的读者,书中尽量回避了那些比较专业和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在选用案例的时候,也尽可能地用故事性代替专业性,用简短、浅显但典型的案例代替冗长、复杂甚至晦涩的案例。
(3)材料新颖。
书中选用了大量近两年的案例和最新管理理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类型:出版社
成立时间:1993年
简介:
九州出版社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管的中央一级综合性出版机构,以服务对台工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为宗旨。自1993年成立以来,出版了大批优秀图书,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出版社内设业务机构为一分社、二分社、三分社、四分社、大众出版中心、数字出版中心、海外发展事业部、发行部、营销部等部门,员工70余人。
社长黄宪华,兼党总支书记,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行政学院研究生部。1993年参与组建九州出版社,曾任九州出版社副社长。
总编辑张海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曾任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
副社长李勇,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曾任社科编辑室主任、涉台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
副总编辑郑闯琦,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曾任社科编辑室主任,二分社社长。
九州出版社致力于实现出版强国之梦,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服务对台工作,推进精品学术出版,秉持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发展理念,积聚权威机构与学者资源,巩固“涉台出版主阵地”,打造学术文化出版重镇,加强数字化出版和全媒体营销战略,立足涉台出版优质资源,彰显涉台及学术文化精品出版特色,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的特色是:
(1)淡化理论和公式,注重实用技巧。
MBA与其他研究生学位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的务实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其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搞研究的“学院派”硕士,而是培养能学以致用,崇尚实干,真正能在工商经济领域领导一个企业或其它组织机构真枪实弹进行实践的中高层经营管理者。秉持这种精神,本书没有摘抄大量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来讲述典型案例和实用技巧。
可以说,书中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真正的“管理”,而不是“管理学”;在分析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找到普遍性的规律,以得到概念、原理和问题的解决;它的目的不是培养知识型的“管理硕士”,而是注重造就“职业老板”。
在讲述方法和理论的时候,力求精、透,而不追求面面俱到。
(2)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为了照顾广大具有中等文化的读者,书中尽量回避了那些比较专业和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在选用案例的时候,也尽可能地用故事性代替专业性,用简短、浅显但典型的案例代替冗长、复杂甚至晦涩的案例。
(3)材料新颖。
书中选用了大量近两年的案例和最新管理理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林里的Liam 发布时间:2023-04-30 14:32:42
《思考世界的少年:和孩子聊聊时事》一书中选取十大新闻事件,让孩子了解正确的新闻,增强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塑造国际视野,增强自信心,寻求独立,探求生命的意义。书中的一些例子你可能也很熟悉,亲子共读,既能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又能帮助孩子积累作文素材,还能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快哉快哉。
-
作者: 毛毛怪 发布时间:2016-05-13 12:17:14
15岁的高中生帕克有一张35岁大叔的脸,除了这点其他都好
-
作者: 我是小乐乐 发布时间:2023-10-09 12:36:47
这个风格就很喜欢,小朋友可以自主阅读啦。
-
作者: kik 发布时间:2009-03-07 01:35:02
史料堆砌太生硬。
-
作者: Cj7sevven 发布时间:2022-10-11 04:40:08
工作需要!很适合新手的投资工具书,讲得很详细,内容非常丰富。前11章对我比较有用,CRE的基础和traditional loans,后面更侧重于deal closing之后的operation,估计是适合真的投资人。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既然作者人在豆瓣,我就尽可能真诚的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作者:华发接风霜 发布时间:2021-03-07 01:32:40
大量剧透
大量剧透
大量剧透
本来是想写几句尖酸刻薄的短评的,但是总觉得不挑明原因,有点对不起可能会看评论的作者,所以容我直男一次,具体说一说我阅读《链爱》的心路历程。
任何评判不免包含偏见,因此容我首先说一下我阅读《链爱》的背景。
其一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宣传作者新出的剧本杀,因为好奇才决定阅读本书。其二是,我在读《链爱》之前的一天,刚刚读完呼延云的《扫鼠岭》。对于《扫鼠岭》的整个推理以及刑侦刻画,我是十分满意的。尤其是刑侦方面,虽然不能说完全属实,但其巨细靡遗的程度,确实做到了小说层面的“真实”。在修辞方面,我对《扫鼠岭》却很是不满,过于浪漫化的文字和推理作品本就天生八字不合。相比之下,紫金陈的文字就比较克制。
综上,共有四点前提左右了我对《链爱》的判断:1. 作者转行进行了剧本杀的创作。2. 《扫鼠岭》非常漂亮的刑侦细节。3. 对《扫鼠岭》过于浪漫的修辞的不满。4. 推理方面,我作为自己作为读者,并没有做过多的预设。
接下来按时间顺序,具体说一说我在阅读《链爱》时,几个印象比较深的节点,这些节点的串联,大概就是我打一星的原因。
1. 小说的第一行,就让我的大脑打了个刺溜滑。我真的无法理解“城市的夜空永远像墨一样黑”这种比喻背后的文学趣味,总之让我有点猝不及防。大概读了两三章之后,我有了一个结论:《链爱》里的许多描写和修辞,既没有《扫鼠岭》喧宾夺主的想象力和美感,也失之推理小说的冷峻严肃。因为对于《扫鼠岭》的文字我就多有不满,所以难免对《链爱》的文字有些苛刻,不过就算不比较,《链爱》作为一本小说,文学意义上的及格分也是达不到的。好在,作者的文笔毕竟是通畅的,并不影响我通读全篇,实在没有信息而我又不喜欢的段落,我会直接跳过。
2. 等到第二章读完,无边的荒诞充斥着我的脑海。一个人是如何在宿醉的情况下,写下时间线这么长这么清晰的日记的?一个人又是因为什么,要在日记里留下这么多的客观描述,仿佛她时不时的会精神分裂,化身作者讲故事?推理小说和其它小说不同,任何不合逻辑的事情,作者都要给出合理解释,任何摸棱两可的事情,作者都要给出确切答案,如果推理小说不能保证”真实感“,是会摧毁作者与作品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当然,这个时候,我对案件还保有一定的好奇心,而作品最后的随意程度,实在是超出了我的接受范围。
3. 当故事发展到申熏的个人回忆时,我的忍耐力极大的下降了一个层次。我甚至怀疑作者完全是以创作剧本杀的思路创作的小说。在写剧本杀时,为了保证每个玩家的游戏体验,会给每个角色安排上一个需要隐瞒和撒谎的小任务,不但一捅就破,且能轻易的排除嫌疑。这些个人小故事,往往独立到和案件整体无关,而且绝大多数仅仅关乎动机,硬塞到推理小说中,此类情节就近乎成为了闲笔。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个人偏见,毕竟我的小说阅读经验,90%都来自于东野圭吾——一个偏爱从罪犯视角写推理的作家。
4. 温澄的案件是崩盘的开始。小说对于刑侦的失真记叙,实在令我光火。之前每个案件都允许刘辞往参与调查我都忍了,温澄的案件,两人是男女朋友,女方死前两人出现过感情纠纷,警方不但被这么一个首要嫌疑人(就算不是也不可能)轻松冲进第一案发现场,还看着他把血洒的到处都是,放肆的污染现场,这已经不是推理小说里能出现的情节了,直接进化成玄幻算了。这种离谱的桥段,在领略过《扫鼠岭》刑侦部分的严谨详细之后,我格外难以接受。
5. 迷奸案的密室设计,基本上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读到霍给出的解释,我立时喜笑颜开,狂笑不止,笑了足足有十分钟,而且现在想起、以至将来每每想起,估计都是会停不下笑了。最后推理部分的各种查缺补漏,满满的都是剧本杀复盘的既视感,我就觉得只要不较真都能接受,但是笑是真的没法停下来。
对于《链爱》的整体评价,可能就是出于我的个人偏见吧。我眼中好的推理,应当是千钧一发的设计:有一个99%完美的答案,但就是差1%的不完美,导致99%的完美变成了99%的矛盾,而一旦想通了那1%的关节,那99%的矛盾便都迎刃而解了。喜欢《嫌疑人x的献身》的话,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千钧之力都系于一发之上,轻轻截断那根细丝,千钧落地才有余韵回响。而总是到处缝缝补补的推理故事,到最后也只能展示出一张破烂的布罢了。
-
《好人难寻》的《美满结局》
作者:X 发布时间:2010-06-29 21:15:15
淡按:这不是我写的...是我成为无事忙后翻译的。
这篇《美满结局》算不上重要评论;比较独特的地方是,作者是奥康纳的闺蜜,文章中引了他人恐不了解的奥康纳写作的灵感来源,还有奥康纳对自己作品及人物的自述。
马尔克斯说他的小说不魔幻,他写的是拉丁美洲的现实,异乡人才会觉得他的意象魔幻,他的故事神奇;奥康纳说她不哥特,她写的是南方的现实,外地佬才会觉得她哥特。她说自己其实只是个基督教现实主义者。
不少评论把她描述为残忍阴冷的作家,中文评论尤甚。考虑到中文评论一共也没有多少篇,本文就值得译介,省得她被当成恐怖主义者。
作者萨莉·菲茨杰拉德(Sally Fitzgerald)是奥康纳的好友。1949年奥康纳因寄住康涅迪格州的菲茨杰拉德家,与罗伯特及萨莉·菲茨杰拉德熟识。奥康纳终生与萨莉友情深厚,保持了密切交往。奥康纳去世后,菲茨杰拉德夫妇共同编辑了她的演讲和论文合集Mystery and Manners (1969),多方搜求编成奥康纳书信集The Habit of Being (1979)。萨莉已经于2000年去世。
在下面这篇评论里,菲茨杰拉德以《好人难寻》为例,讨论奥康纳对死亡的观念。她认为天主教徒奥康纳看重“幸福的死”,幸福地死去是上帝赐予必死的人类的恩典,而《好人难寻》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恰恰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才提升了其琐屑卑微的生命状态。懂得死令他们终于懂得了爱。
菲茨杰拉德期待澄清她眼中,读者对奥康纳作品“残忍”、“恐怖”或“阴暗”的误解。她认为在奥康纳小说中,悲剧最终带来善,带来人性的丰满,和对神性的体认;在这个意义上,《好人难寻》像《慧血》一样,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
美满结局
原载Image Journal总第16期(1997年),该期目录:
http://imagejournal.org/page/journal/back-issues/issue-16
作者授权转载于网站Comforts of Home: The Flannery O'Connor Repository(2010年1月):
http://mediaspecialist.org/fitzhappy.html
对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有这样一种不满:她笔下人物多半结局糟糕。恐怖之事发生,人物往往不是死掉就是被毁,读者目瞪口呆。对此,弗兰纳里有位姨妈的意见听上去温和一些:“都没人结婚”。
当然,在《帕克的脊背》里,O.E.帕克跟萨拉·露丝·凯茨结婚了。但在罗曼蒂克的意义上,这婚姻恐怕对情况的改善不大;如果硬把小说的结局说成是美满,那也只能算是颇为古怪的美满。
这种评价也适用于奥康纳其他大多数长篇和短篇小说----或者说是寓言,像大家一向以来对它们的严肃称呼那样。倘若有一个视角能恰当地理解她的小说,这个视角就是奥康纳的基督教信仰。无论读者是否与她信仰相同,读者理解这位以将信仰化为戏剧化情节见长的作家时,都非得懂得基督教教义不可,因为对她而言,这些教义是她理解生活的具体性和神圣性的根基。她的天主教信仰与她所处的环境都让她每日思考人之必朽。像她那个时代和此前数个世纪的大多数天主教徒一样,她可能也自幼每天在祷告中念诵“我们死亡的时刻”,也像我们多数人一样,诵及此言时颇为随意。在青年时代,这句话于她大概只有抽象意义,是她后来的生活经验才使那个时刻于她产生了现实的紧迫性,刻刻为她所感。我们中大多数人,可以在漫长时期中忘记死亡的必然性,并相应地为生活排出轻重缓急。她却从无机会忘记。
她是个病人,39岁早逝;读者大概都已经知道,从她被确诊患有令她终身拄拐且无法治愈的疾病,到她去世之间,只隔了13年。她的父亲也曾长期被同一种重疾折磨,在她还是个孩子时,他便死去了。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话说,她很早便“与黑夜相识”。此外,患上狼疮后,她生活的许多方面被迫中断,而且她生活中余下的那些部分,也始终被危险所笼罩。这使她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明确地意识到,我们所知道的全部生活的意义,将最终在死亡的语境下明晰。
信仰教导了她,也使她不断确认必须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在持续着的生命中----理解信仰,生命的持续不止指永恒意义上的生命,也指一代继一代的人类,包括被其他个体的死亡所深刻影响的人所处的时空中。也是信仰让她将生与死置于对神圣的爱的背景下理解。约翰·契弗提的问题是:“不懂爱的人如何能懂得死?谁能吹响那号角?”奥康纳回应问题,转而问:“不懂得死,怎么能有希望懂得爱?”
她似乎告诉我们,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能从她的小说里读出更美满的结局。
一篇描述一家六口,包括三个孩子在内,在去佛罗里达度假的路上被冷酷谋杀的小说,看起来是最不可能找得到美满结局的地方了。但是我想重新考察《好人难寻》,这篇她最广为人知的小说。因为有趣的是,这一篇恰恰极为明确地昭示了前景中的希望,它是帮助我们领会奥康纳意图和方法的首要文本。
像她另几篇小说一样,这篇小说也来源于她家乡附近地区的新闻,1953年写这篇小说前,她读到了几篇相互间并无关联的新闻,小说的标题“好人难寻”就来自于对当地一次获奖演出的报道,还附着照片:一个俗艳的小姑娘浑身缠满飘带,穿着芭蕾舞裙,头发烫出大卷,花枝招展地唱着“好人难寻”。除标题外,照片和小说的情节毫无关系,不过或许这个小姑娘启发了奥康纳写出讨厌的小孙女琼·斯塔: 琼在小说中一路顶嘴,在“笑眯眯的”退伍胖老兵红萨米的烤肉馆跳起踢踏舞,却对红萨米的妻子极其无礼。弗兰纳里很欣赏这张新闻图片及其说明文字,拿来与我共同分享,她还一同拿来了从当地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种各样的广告、专利药物证明书、励志专栏。我对剪报印象深刻,她当然也是--用这些花蜜,她酿出了小说的甘露。
大约与此同时,亚特兰大报纸上登出了关于一个自称为“不合时宜的人”的三流小贼的新闻,他那样称呼自己,是对罪行的一种自怜式的解释,或者藉口。弗兰纳里的文档中有关于他和他名号的剪报。显然,引起作家强烈兴趣的仅仅是他赋予自己的名号,他也无法与她笔下那个卓越的人物相提并论。顺便说一下,司法系统从字面上理解了那个他罪行的遁词:他被判决为在犯罪时神志不清,送入了精神病院----正位于米利奇维尔,弗兰纳里居住的小镇。这则消息不可能逃脱她的注意。此外,那座精神病院曾创下单个建筑中关押最多病人的世界记录。弗兰纳里曾将米利奇维尔描述为一座小镇,八千人口中就有四千人被锁在栅栏后面。
这部小说的第三个灵感来源也是报纸,这次是一系列描述该地区另一个“在逃”犯人的报道。主角是詹姆斯·弗朗西斯(外号“三枪”)·黑尔先生,他罪行累累,在四个州犯下了26起绑架案,同等数量的抢劫案,10起盗车案,还帮了四名帮派成员从佛罗里达监狱越狱,一切都在两周中紧锣密鼓地完成。当时的报纸充满了相关报道,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容易吸引一位老奶奶,让她用报纸敲打儿子贝雷的光头,冲他絮叨去佛罗里达的路上会有多少危险,就像奥康纳小说的开篇那样。
比起原来自封为“不合时宜的人”的那位,黑尔先生是个更令人生畏的人物,也更生动。从新闻图片看来,他形貌几乎和她小说中描述的一模一样,也戴着银丝眼镜。他身上另一些细节是弗兰纳里根据生活,或者说根据《亚特兰大报》和《亚特兰大宪章报》塑造的生活改编的:黑尔先生很为自己举止礼貌而得意,有一篇报道还称他为“绅盗”,说他从未在女士面前说过不恭的话。(读者们会记得,弗兰纳里笔下,贝雷因嫌老奶奶太多嘴而诅咒她时,那位杀人如麻的强盗脸涨得通红。)有些报道也说“三枪”·黑尔有两个同伙,虽然小说中海勒姆和博比·李的外貌以及他们缺乏人性的形象大概完全是奥康纳的创造。
"不合时宜的人"在奥康纳小说中自述了与“主任医师”的一次冲突,这与那两位给她带来启发的真实生活中的罪犯命运都相吻合。“三枪”黑尔承认犯下那些他被指控的罪行后,也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他没有被送往米利奇维尔,而是去了田纳西,但毫无疑问,作家读到了有关判决的报道,或许他最终自供有罪也启发她在小说结尾处描写这位被她当成一位被毁的先知的人物开始屈服,波澜出现在了他的生命里。
“不合时宜的人”在杀人后所下的评论隐约表达了这种精神的变化。他说,“要是一辈子每分钟都有人没完没了地冲她开枪射击,她也会成为一个好女人的”[i],这意味着他意识到了老奶奶的话和姿态背后藏有真正的情感。之后不合时宜的人扔掉了他那套不对头的礼貌劲,叫讨人烦的博比·李“住嘴”别再说他那没心没肺的农民蠢话,最终,他彻底反对了他自己此前曾赋予“卑鄙”的独特价值和满足感:“人生根本没有真正的乐趣”。
这不算是精神上的大变化,不过依我看,作家只能让他处在初次认知罪和悲哀的星点微光之中,这足以成为这个人迈向对他唯一可能的美满结局的开端一步。一次在向听众朗读这篇小说时,弗兰纳里对一位听众说:“希望老奶奶的姿态[ii]能像荠菜种子一样,在不合时宜的人心中生长,渐渐长成一棵栖息着很多鸟儿的大树,将他变为那个他本应成为的先知”。即使在罪恶之中,“不合时宜的人”也是严肃深思的,那最终会悔罪的不合时宜的人简直就是奥康纳定义下的先知:“对距离的预言家”。小说结尾,“不合时宜的人”摘下眼镜擦拭,我们终于看到了不戴眼镜的他----眼镜是他洞察力,或精神视界的隐喻----这时,他的眼睛红通通的,毫无防御。
可其他人呢?五人尸陈小树林中,老奶奶也被枪杀,她缺乏头脑地不断找借口和她的巧舌如簧导致了所有的麻烦,而她现在则“半躺半坐在一滩鲜血里,象小孩子那样盘着腿,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仰视着万里无云的晴空”,很快,她就会被扔进小树林里,和其他家人躺在一起。这可怕的场景怎可能在任何意义上算得上是美满,或者有希望的结局?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老奶奶的微笑正是作者希望我们看见的。奥康纳希望我们理解这一点:像她的小说《河》中渐渐淹死的那个孩子,老奶奶的“愤怒和恐惧”已离她远去,并且如弗兰纳里清晰地通过她的姿态写出的,她已经“像小孩子那样”。这恰恰是进入万里无云的天堂圣殿的资格,而对于弗兰纳里来说,天堂正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美满结局,也是我们每个人能盼望的唯一结局。老奶奶接受了这送到她面前的仁慈,她经受了真正的恩典的考验,在觉醒中彻底转变。她意识到她与罪犯因同为人类而相联,也认识到每一代对下一代的责任和悲哀。
事实上,以《圣经》解释的话,她几乎就是夏娃的形象。这位夏娃年老、精疲力竭、受着折磨,因她邪恶痛苦的儿子该隐而哀叹惋惜。即使在哀悼刚被他杀死的他的兄弟时,她也在宽慰该隐。
是否用《圣经》来解释小说大可另当别论。但和所有的奥康纳形象一样,老奶奶仍然是个个体--并非是她不典型,而是说,她不可再化约,她就是她自己:饶舌的南方老妇人,鄙俗却讲究教养,年轻时被一位E.A.T先生追求过。他送她刻着自己名字缩写字母的西瓜,后来“可口可乐汽水刚一创牌子,他就买下它的不少股票…他死的时候是个大阔佬”。浅薄、傻气、有巨大的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活得——或者,至少无论如何也要穿得——像她心目中的自己那样,“一位高贵夫人”。小说中的她形象清晰可辨。弗兰纳里亲人都说,老奶奶的原型是作家的姨婆朱莉娅·克莱恩;朱莉娅姨婆的女婿说,老奶奶和她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小说中的她也一意孤行地一定要照管猫咪噗噗,对它关心到了愚蠢的程度;可她也莫名其妙地非常喜欢自己那总闷闷不乐的儿子贝雷,他迟钝的妻子,和他们那对讨厌透顶的孩子。
弗兰纳里一直困惑于为什么读者对老奶奶的评价那样糟糕。安德鲁·莱特[ii]把她看成巫婆,认为她喜欢猫更强化了这一形象;约翰·霍克斯[iii]无法理解为什么他的学生坚持认为她没有那么坏;评论家用极端的词形容她,例如“无耻的伪善之徒”、“骗子”、“控制欲”,和“懦夫”(指的是起初她在念叨耶稣能令人起死回生,后来却否认这件事以保命)。弗兰纳里(她当然记得圣徒彼得出于恐惧也曾否认上帝存在)则捍卫老奶奶,认为她并没有坏心肠,我在小说中也读不出任何证据说明她是个邪恶形象。
她当然不算是多么真诚的人,不过与其说她是蓄意的骗子,不如说,她只是个爱夸大其辞、讲话冲动的人。她没有真正的恶意。即使在她很不明智地作出后来导致全家被谋杀的安排时[iv],她也只是想让约翰·韦斯利和琼·斯塔[v]高兴,让他们安静愉快不吵闹。我想,她自己那股打不败的快活劲儿绝对是她的美德,是她给了那个阴沉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旅行一种类似于勇气的力量。在极端情形下她也不乏勇气,例如猫儿噗噗令全家摔进沟里、歹徒出现在沟顶路边之后,老奶奶极力劝阻不合时宜的人,试图挽救局面。她一直在努力应付,而当她的劝阻无效,当她的家人已经被杀而她自己也眼看就要送命时,她以一种新的、更重要的方式面对了局势:对那个蹲坐在她面前的残暴的人,她开始有能力感到同情;我们也大可以假设,她具备了宽恕他得能力。她感到了他真实的痛苦,为着这痛苦,她直率地称他就是她的儿子,她自己孩子中的一个,甚至是她的“婴孩”——这也许暗示了或有一天他能通过新生,重获灵魂纯净。对准她的枪口已经把她变成了一个“好女人”,此言不虚。或者说,枪口引出了她内心中本有的善和美。如帕斯卡所言:“假若我不识你,我怎能找到你。”她的善意姿态——奥康纳说,必定已存在于她的性格之中,却又超越了她的性格,在时间与永恒相遇的那一刹那,她的善倾泻而出。
她也并不是唯一表现出了压力下的善的人物:儿子贝雷赴死时颇有勇气,还握着幼子的手以示安慰,并且,他在离开前喊道“娘,我一会儿就回来,等着我!”以这种方式,他向几分钟前他还诅咒了的母亲道歉。他妻子那张像白菜一样,又宽又无知的大脸,此刻已经吓白了,泪水婆娑。但她照样礼貌地因不合时宜的人让她去跟丈夫会合而向他表达谢意。受伤的左臂还在晃悠,她用健全的胳膊抱住婴儿,跟着刽子手走进小树林,旁边是被拖着的琼·斯塔。小姑娘得被拖去,不是因为她怕死,而是因为她看不起令人生厌的鲍比·李,不愿他牵她的手。没人战栗哭叫,没有相互指责,谁也没有恳求谋杀者开恩;全家都带着值得赞美的尊严死去,展示出他们本质上丰满完整的人性。读者能感到,上帝必定与他们同在。
只要不是初读这篇小说,读者就必能发现奥康纳那令人惊骇的诡谲,以及在可怕之事发生许久以前她就对其加以暗示的巧妙手法。 但初读小说时,读者恐怕不易察出她在开头描写老奶奶对新闻报导的本地逃犯作大段谴责有何特殊含义。这很容易被当成仅仅是一种开篇手法,用来引出这家人和他们的旅行打算,尤其是用老奶奶的大段絮叨来介绍她性格。不过,当我们知道故事后重读,就会在第一页读到这一行时便感到第一丝彻骨寒意——“瞧这里说他对人们都干了些什么鬼名堂”。最初我们很可能只会因老奶奶的旅行装扮而发笑,她穿了那样一套是因为“万一发生意外,过往行人看见她暴死在公路上,谁都一眼就能辨认出她是一位高贵夫人。”再读这一句,我们似乎能听见丧钟正在敲响。开出镇子、开上公路一会儿后,这几位旅行者路过一块棉花田,当中“围着五六个坟头”——丧钟第三次响起了。“那是个老宅的坟地,”老奶奶解释道,“属于这个种植园的。”孩子们想知道种植园在哪儿:“随风而逝喽!哈哈”,老奶奶告诉他们——又是两次丧钟。之后他们去了烤肉馆,从店主红萨米那里,我们知道有三个符合歹徒特征的人从他那儿骗走了汽油。但是这则消息被午餐闲聊掩盖了,我们注意的,更多地是午餐时不言而喻的张力:“快活老兵”红萨米和他严肃的妻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台自动电唱机,老奶奶独个儿和着《田纳西圆舞曲》在椅子上跳舞,而跳踢踏舞的琼·斯塔则对红萨米的妻子极度粗鲁无礼。这一切淹没了适才我们读到的不合时宜的人就近在咫尺的凶兆。其后是路上的一幕:约翰·韦斯利和他妹妹大哭大脑、连蹬带踹,一定要父亲带他们去看奶奶说她记得就在附近的那幢其实并不存在的房子,贝雷告诉他们,“就此一次,下不为例。”丧钟再鸣,果然这就是他们唯一一次,最后一次,下不为例。他们转下红土路,开向图姆斯博罗。作者的一语双关可能会被读者忽略[vi],因为现实中碰巧确有图姆斯博罗镇,位于佐治亚州威尔金森县,离米利奇维尔不远。但再读时,读者便不可能错过这一点。老奶奶刚看到不合时宜的人时,她“有股奇特的感觉,好像认识那个戴眼镜的人,面熟得很,仿佛已经跟他认识一辈子了,可就是想不起他到底是谁”。她当然已经认识他——至少知道他——一辈子了,因为他的脸就是死亡本身的脸,他是死神化身在她面前。几个段落后,当一家人被三个即将谋杀他们的人围起来,作家写道,他们身后的树林像“一张咧开的大黑嘴”,这意味着坟墓。果不其然。
刚刚遭遇这篇小说时,我们可能会一路读、一路笑,直到劫匪要求贝雷“到那边树林去”为止。当我们知道了更多,重新读这篇故事,我们可能会因故事步步为营的紧张而难以卒读。弗兰纳里自己都说,她大声朗读自己的小说时总会笑出声来,得停下来平静一会儿后才能继续,惟有这一篇除外。
即便如此,于她而言,小说的结尾仍是富有希望的。老奶奶的死毫无疑问是“美满的死”;幸福地死去正是作家本人,像所有天主教徒一样,被教导要每日祷告来求得的。奥康纳认为,美满的死是“残酷的恩典”,她也多次以此为创作主题,毫无疑问,在《好人难寻》中,其余几位死者也享受了这种恩典。当然,她描写其他人的死时不像写老奶奶那样直接,我们的推断得根据他们的行为作出,她的小说从不肯直接摊开说明一切问题。
她也没有告诉我们等待不合时宜的人的会是什么,除了用小说中他最后说的话表明他立场的轻微改变之外。但我们知道他将得到安宁,就像死去的那家人一样。不合时宜的人在与老奶奶讨论宏大的问题时说,“是的,总是有人在追捕你”。粗率一看,这似乎只是对老妇人空洞说法的陈腐回应,但假如我们熟悉奥康纳的作品以及一些其他文学作品的话,我们可能就立即会想起她小说《慧血》中写到的,黑兹·莫特“的脑袋里,老是有个身影,狂暴而衣衫褴褛,沿着树不断地追着”。我们也可能想起弗朗西斯·汤普森的《天堂猎犬》[vii],以及T.S.艾略特《荒原》中的神秘角色,“总有另外一个走在你身边”。或者想想埃斯库罗斯笔下的俄瑞斯忒斯如何形容自己的愤怒吧:“你看不见他们,你看不见——但我能看见;他们在追捕我;我必须向前。”
这种关联或可令我们关注一种“恩典的经济”,这是奥康纳在《好人难寻》中明确写出、在她大多数其他作品中隐晦表达的,也就是她笔下的人物如何通过生命——和死亡——在精神范畴以至于本体论意义上互动并相互影响。正是由于能致人于死地的不合时宜的人的出现,微不足道的、不起眼的贝雷一家被推到了他们各自本性的极限,他们最终接受了在绝望的情境下能得到的恩典,并依恩典而行。死时,他们实现了人性的尊严。类似地,对于不合时宜的人而言,掌握这一家的生死,以及更重要的,他与老奶奶的相遇,这恰恰成为恩典的中介:此前,这个杀人犯质疑宗教,从对宗教的质疑中引申出一系列看法,使他像自述的那样“变成如今这个样儿”;但现在的他则对以前的质疑产生怀疑。恩典同时作用在双方身上,影响双方,杀人者和被害者都能得到它。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一封信中写道,《慧血》是本充满希望的书。据我所知,她没有直接说过《好人难寻》是个充满希望的故事;但她很可以那样说,因为按照她的标准,它正是。假如我们记得法尔克·格瑞维尔[viii]笔下名为“永恒”的人物所念诵的诗句:“惟我能丈量幸福”,那么《好人难寻》就是个有希望的故事,它有美满结局。
淡豹子注,
[i] 本文中对《好人难寻》小说原作的翻译,都使用屠珍译本。
[ii] 指她临终前的善意,她向不合时宜的人伸出双手、抚摸他的肩
[ii] 安德鲁·莱特 (Andrew Lytle, 1902-1995),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他和奥康纳一样来自南部,是最早推介奥康纳作品的小说家之一。
[iii] 约翰·霍克斯 (John Hawkes, 1925-1998),美国小说家。
[iv] 指老奶奶拼命怂恿一家人在度假途中拐道去种植园参观。
[v] 《好人难寻》中两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老奶奶的孙子和孙女。
[vi] 小说和现实中的图姆斯博罗镇是“Toomsboro”,它正好与“坟墓埋葬”(tomb bury)谐音。
[vii] 弗朗西斯·汤普森(Francis Thompson,1859-1907),英国诗人和苦修者。《天堂猎犬》(The Hound of Heaven)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诗中诗人将天主比喻成天堂里的一条高贵的猎犬,以他神性的恩典追逐人类游荡的灵魂。
[viii] 法尔克·格瑞维尔男爵(Fulke Greville, 1554-1628), 英国诗人和剧作家。菲茨杰拉德所引的这句诗出自他的诗剧Mustapha。
-
【转】何卫平:解释学与伦理学——关于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核心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3-09-21 11:48:34
作者简介:何卫平,哲学博士,曾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德国现代哲学,尤专于哲学解释学,涵盖现象学、存在哲学。主要著作有:《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迭默尔哲学思想研究》、《高达玛》(伽达默尔)等;主要译著有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伽达默尔》等;已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世界宗教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文章来源:
哲学研究
.
2000(12)
延伸阅读:
洪汉鼎:伽达默尔论柏拉图—— 一篇关于经典诠释学的讲演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它包含有强烈的伦理学色彩,这种色彩贯穿于伽达默尔的整个学术思想之中,这从他的第一个讲座《论古希腊伦理学的概念和历史》、所发表的第一部著作《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真理与方法》也有不少涉及伦理学的内容。进入到晚期,他更自觉地将解释学引向实践哲学(这里的“实践”,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实践,而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它和人的生活整体密切相关),并对此有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这些足以表明,伽达默尔不仅是一位解释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伦理学家。
然而迄今为止,对作为伦理学家的伽达默尔研究得很不够,国内学术界一般侧重于探讨他的中期思想,即以《真理与方法》为核心的哲学解释学,这当然不错,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一点,就会容易将其更重要的理论追求遮蔽起来。其实,如果把关于伽达默尔的探讨扩大到其早期和晚期,人们就会发现,伦理学在他的解释学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伽达默尔论柏拉图
9.2
伽达默尔 / 1992 /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一、伽达默尔思想发展的伦理学倾向">
一、伽达默尔思想发展的伦理学倾向
纵观西方解释学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在它的近代开拓者施莱尔马赫那里就已涉及到解释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他将伦理学视为解释学的基础,解释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参见《狄尔泰选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页),与道德有关。他甚至认为,“如果说,同情是一切理解的基础,那么最高的理解要求爱”,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必然是伦理学的最高的形式。”(转引自同上书,第230页)伽达默尔沿着这个方向作了进一步的推进,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这里我们首先从他的心路历程入手作一点分析。
伽达默尔的学术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相应于这三个时期可将他的思想分为前解释学、解释学和实践解释学三个部分。它们在逻辑上具有一贯性,从伦理学的角度上看,这三个阶段只有“跨越”没有“断裂”,甚至可以这样讲,伦理学是伽达默尔全部哲学的起点和归宿。
现在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大体上指20年代早期至4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伽达默尔在这部著作中明确提出,伦理和对话不可分,它无固定的回答,因而不是教条式的,不能通过“说教”(Lehre)。同时他也看到,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具有肯定的功能,它导致了对真正的共同的东西的认同。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于第一个方面,作者指出“辩证法就是伦理学”,它包含这样的意思:只有在对话中我们才能过伦理的生活,在语言的表达领域之外是没有伦理原则可言的。第二个方面与解释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对话和我们走向共同理解的方式”,在他看来,“达到理解”(coming to understanding)也就是“达到共同理解”(coming to a shared understanding),理解的目的在于与对话的“他者”建立一个“共同的世界”(Mitwelt)(参见伽达默尔:《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耶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章和第2章)。这些观点是其后来成熟时期的解释学思想的萌芽,并与伦理学溶为一体。晚年,伽达默尔曾这样回忆道,“对辩证伦理学的关注一直保留在我后来全部工作中”(转引自《H.G.伽达默尔的解释学》,L.E.哈恩编,芝加哥1997年版,第424页)。
1945年后,伽达默尔积十多年之功,在1960年出版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著作《真理与方法》,这标志着他进入到自己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哲学解释学时期。这一时期他以文本为中心来建立理解本体论,表面看来与伦理学没什么直接联系,其实不然,里面有很多关于道德哲学的论述。首先,就整体上看,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贯彻的海德格尔的“事实解释学”原则就同实践哲学有关,而且他还直接谈到了解释学的“应用”,并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表明,他对理解本质的分析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基础上的(参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页以下);其次,在此阶段他系统地将哲学解释学变成一种对话哲学或对话本体论,其中所突出的理解的过程就是通过对话达到共识(视域融合),以及对话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你关系”等重要思想,就包含有具体、深刻的伦理学内容,并成为过渡到他晚期实践哲学的枢纽。他明确地指出,“理解是道德知识德行的一个变形”,甚至“也是道德判断的一种方式”(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848页;另参见上卷,第415页),他还强调一旦离开了“善良意志”,一旦解读者与文本的解释学的平等身份被打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和意义的显现,理解的公正客观性就要受到影响。可见,在这里伽达默尔已初步形成了文本解释范围内所必须遵守的基本的伦理原则。
诠释学Ⅰ、Ⅱ
9.3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2010 / 商务印书馆
《真理与方法》的出版标志着哲学解释学的建构工作大体完成,在此以后除了从学理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思想外,伽达默尔主要把精力放在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精神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尤其是交往行动方面,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方面,从而步入到他的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实践解释学阶段。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赞美理论》、《科学时代的理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理念》等,在这些论著中,伽达默尔进一步突出了解释学的“应用”,并扩大了它在《真理与方法》中的范围,而且愈来愈多地直接谈到道德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它们同解释学的关系。当然这也得力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同哈贝马斯之争的推动,后者促使他更自觉地关心整个社会生活,并去实现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结合。这个时期,“伦理学”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学”、“修辞学”、“理性”、“团结”、“一致”、“友谊”等术语在他那里使用频率很高,可以说构成了其实践哲学的关键词,他最终实现了从理解本体论向价值伦理学的转变。
纵观伽达默尔整个学术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解释学有一种明显的伦理学倾向,甚至可以说伦理学是其实践哲学的核心,它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崭露了解释学的普遍性。伽达默尔坚信:在道德领域和理解领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就是他的对话本体论。
不过,伽达默尔的伦理学思想虽然在早期、中期就已存在,但体现得最自觉、最充分、最全面的还是他的晚期,因此,晚期应当是我们分析、研究的重点。
二、知识分子的忧虑及对科学时代理性的重新确立">
二、知识分子的忧虑及对科学时代理性的重新确立
伽达默尔晚期为什么会自觉走向实践哲学,并且与伦理学的关系 愈来愈密切?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和背景。首先,从思想史上看,西方哲学家素有关注实践哲学的传统,这一点,自从“伦理学之父”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地上以后,就可以说是一直如此。西方大多数哲学家除了有第一哲学外,几乎都有自己的实践哲学;他们往往先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哲学,然后以此为依托去构造自己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也不例外。他的哲学解释学与实践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实践”对他来讲是一个价值范畴,他基本上是在西方传统的意义尤其是在古希腊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术语的,即主要指的是一种道德、政治的实践,而且这两个方面在他那里是不可分的。
第二个原因,依笔者之见,是伽达默尔走向实践哲学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即:像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一样,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的恶化引起了伽氏的忧虑不安,晚年的他从解释学的立场去关心和反省人类的命运、自由、善恶、幸福等重大问题都与之有关。
我们知道,自19世纪以来,工具理性发展的弊端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日趋严重并影响到整个世界,科学时代关于进步的乐观主义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动摇了近代以来的认识论的主导地位,从而推动了实践哲学在西方的复兴,这种复兴使伦理学再度受到重视。
伽达默尔后期的实践哲学的转向同这一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他本人与20世纪同龄,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对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刻骨铭心。另外,当代的生态危机和技术发展的限度,使他愈来愈感到有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提倡团结的必要。伽达默尔警告道,“假如人类在一种或多种危机的过程中,以及在很多痛苦的历史中,仍不懂得重新发现新的团结的必要,那么无情的、毁灭性的核战争就有可能发生。没有人知道我们还会有多少时间。”(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而要消除这种危机则有赖于下面这个问题的解决:“人类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秩序是否能摆脱一切间距和相对性而凝集成一个共同的伦理?”这需要求助于实践哲学,而建立在解释学基础上的实践哲学有可能为协调人类的各种不同见识并产生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道德价值观作出贡献,他期望借此能帮助实践哲学恢复往日的尊严:“不只是去认识善,而且还要共同创造善。”(《伽达默尔集》,严平编选,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页)可以说,他的实践哲学就是对人类生活的反思,这种反思以人的幸福、至善和完美为目标,并和理性的重建联系在一起。
伽达默尔集
8.3
严平 编选 / 2003 / 上海远东出版社
伽达默尔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科学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理性对人的生活实践的指导,但他强调必须批判地对待理性,并在这种批判中重新确立理性,这里的理性主要不是科学理性而是实践理性。因为科技力量的增长,并不就意味着社会理性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保证人类一定有理性,诚如海德格尔所说,科学并不“思”,依笔者之见,也就是不思“事实”的“意义”和“价值”。技术可以是毫无人性的,当实践完全堕落成为技术,社会也就会堕入非理性,因此,只有通过拯救实践理性才能保证社会理性,因为只有与伦理学相关的实践理性才能决定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决定人类生活的真理。从这个角度看,实践理性比科学理性更基本。胡塞尔后期所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思想旨在唤起被人们遗忘的本源的真理,即前科学的真理,它是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前提,也是一切价值和意义的源泉。伽达默尔对此评价甚高,并自觉地从人的生活实践出发去确立人的社会理性的条件,这构成了他晚期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然这里必须指出,伽达默尔并不反对科学理性本身,而是反对科学理性至上,要求科学“人道化”。他所关注的主要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世界应当是什么,这涉及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基于此,伽达默尔晚期自觉地使解释理论同生活实践统一起来,并明确地将实践理性看成是一切理性的根源,这构成了他的整个伦理学思想的基点。
另外,伽达默尔在谈到实践理性时特别强调其社会性,他的实践理性也就是社会理性。而社会理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的目标,对他来讲,就是团结、一致和友谊,这三者不可分,它们构成了实践哲学最主要的部分。伽达默尔指出,人无论好坏,都属于一个整体,都要解决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问题,因此,必须重新发现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因为团结是社会理性的基础和根本,“人类的共同生活除了建筑于有效的团结构成的基础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基础”(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页),离开了团结,社会将什么也不是。正是从这个具有自明性的真理出发,他晚年竭力主张思想宽容、民族和解和世界大同,并为之笔耕不辍、奋斗不息。
赞美理论
7.5
伽达默尔 / 1988 / 上海三联书店
三、从传统中寻找理论资源">
三、从传统中寻找理论资源
伽达默尔的伦理学的实践哲学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沃土之中,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理念和黑格尔重“和解”的辩证法。第一个方面对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影响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大体规定了伽达默尔晚期致思的基本方向。
我们知道,伽达默尔自喻为柏拉图终生的学生,尤其看重后者对“善”的理解:它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目标,也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对象。善的知识是通过对话达到的。另外,柏拉图关于理念等级的划分也很有意思:代表科学的数理理念处在第三级,其后还有比它更高级的伦理和审美理念,最高级的则是善的理念,这种排列顺序隐含有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理性高于科学理性的思想萌芽。
上述柏拉图的思想为伽达默尔和盘继承,并推动着他从对理解本身的探讨转向对理解的最高目标——善的探讨。不过,相比较而言,被伽达默尔视为西方伦理学的真正创始者的亚里士多德的下述思想对他的影响更大、更具体。
善或美德的实现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分不开。这里的“实践智慧”指人在现实生活中抉择善的一种能力。亚里士多德将其与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的“明智”(phronesis,即prudence/practical wisdom)联系起来,这种明智与善、有益相关,它不只是针对生活的部分,而是针对生活的整体(参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120页),因此它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实践理性或实践智慧,这一点柏拉图未曾讲到,而在伽达默尔看来十分重要。实践理性既是一种美德,同时也与所有其他的美德相关。另外,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实践理性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与科学理性相对。这一点对伽达默尔影响至深,在《真理与方法》中他就谈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不过在那里,他主要是从反方法主义的立场出发,为区分艺术作品、历史文本的真理与科学的真理而提到这一术语的,但到了后期他愈来愈突出实践理性本身的意义(参见伽达默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理念》,耶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viii页),他结合当代现状的分析和批判,阐述了实践是社会理性的条件,以及实践哲学的理想:完美的人生、善和幸福,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伽达默尔自己的伦理学思想的核心。
尼各马可伦理学
9.5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 2017 / 商务印书馆
美德和善并非与生俱来或从天而降,它是在人与人的共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由于古代伦理学总是在政治社会的框架中观察个人及其行为,因此,“古代伦理学就是政治伦理学。”(伽达默尔:《对话与辩证法——八篇关于柏拉图的解释学的研究》,耶鲁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这一点对于领悟伽达默尔本人的实践哲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者有关的看法与前者一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研究大体集中于两个方面:“个人伦理”和“城邦伦理”(国家伦理)。前者主要体现于他的伦理学中,后者主要体现于他的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并不把伦理观局限于个人,而是把它扩大并运用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去,因此,他的政治学包含有国家伦理学。由于实践意味着一种社会的生活方式,它在古希腊人那里主要表现为一种“城邦”(polis)的政治生活,因此,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善和城邦共同体是分不开的。他说,“任何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而一切共同体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善而建立起来的”。(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5页)那么它们的基础是什么呢?答曰:“公正”和“友谊”,此二德属于亚氏政治伦理学的主要内容。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友谊”。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已意识到友谊对城邦(国家)的重要性,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关注这个问题,他认为,应当意识到人的生活是一种共同的生活,如果统治者能使普遍的友爱或友谊得以实现则城邦就会稳固,因为它能加强团结和秩序,化解仇恨和积怨,使人幸福安宁。(参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163页)
从伽达默尔后期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的核心就是伦理学,其基础为实践理性或道德理性,它所要解决的是人类生活中的“善”这个包罗万象的根本问题。
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的另一个理论来源是黑格尔,这一点国内学术界似乎关注得很不够。伽达默尔曾在《科学时代的理性》中高度赞扬黑格尔现象学所揭示的相互“承认”的辩证法,认为这是黑格尔最伟大的功绩之一。从这种辩证法出发,每一种爱和友谊所体现出来的真实的共同性都有可能从概念上清楚地表述出来,它是对主观精神和个人意识的克服与超越。因此,伽达默尔认为“和解的奥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秘密”(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第33、35页)。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谈正义时就隐含有承认他人权利的思想,但只有黑格尔从哲学的层面上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
科学时代的理性
9.1
伽达默尔 / 1988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尽管黑格尔的阐述是思辨性的,但他敏锐地猜测到了人只有既承认自己的独立自由也承认别人的独立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深刻地看到了人类的意识和历史是朝着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自由的方向发展的,这一点已为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所证实。伽达默尔后期愈来愈将团结、一致、友谊看成是社会理性的主要内容,从某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对黑格尔这种“承认的辩证法”的应用和发挥,进而使哲学解释学的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升华。它隐含有当今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最高准则——“尊重”,这是一个在今天应引起高度重视的基本的伦理范畴。
当以上所分析的两大理论渊源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事实解释学”思想在伽达默尔那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具有了一种新的时代气息。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发展出了自己的富有特色的实践哲学——对话伦理学。
四、走向一种语言的“乌托邦”">
四、走向一种语言的“乌托邦”
伽达默尔通过融合古希腊传统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所阐发的实践哲学,将人类的团结的可能性溶进语言的本性中,从而使理解扩大为交往,进一步突出了解释学的普遍性。必须指出的是,他的对话伦理学既包含着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又隐含着一种关于未来世界的理想,这就是:从理性出发,通过对话建立一个团结、一致、充满友谊的人类共同体。他希望全世界都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这最终将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灿烂的未来——世界大同。
伽达默尔十分看重“友谊”在古希腊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所具有的决定性地位。他继承古代的用法,坚持认为,友谊是一种善,甚至是人类生活中最高的德行之一。友谊这种善是一种可分享的善,它不仅仅指财产、享乐和同情、倾向的相互性,而且指“包含着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休戚相关”。不过,伽达默尔对“友谊”的理解又超出了古希腊人的“实践”所指的整个范围,并将其看成属于实践哲学“本质上优先性的东西”(《伽达默尔集》,第278页),它实际上是一种“博爱”,这种博爱是和前面提到的“承认”或“尊重”分不开的。可以说“博爱”和“承认”(尊重)的观点是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前提,它们含有宽容的思想,后来哈贝马斯将其发展为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的交往原则。
友谊的实现离不开对话。1965年伽达默尔专门写过一篇关于未来的计划。他从其具有伦理意味的对话哲学出发,认为通过对话达到一致,达成团结,这是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使世界秩序统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国家都要彼此妥协、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因为如果关于世界秩序的意见不统一,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秩序,而政治上的无序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通过对话保持宽容、开放的态度是绝对必要的。
如此看来,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可归结为一种对话伦理学。对话是人类共同体的对话,没有伦理、没有善良意志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显而易见,伽达默尔是想通过在伦理学中溶入一种对话的精神,来发展人类的交往理性。
关于语言的伦理学意义在伽达默尔早期思想中虽有流露,但范围还比较狭窄,中期所谈的对话主要限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到了后期,其伦理意义才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旨在通过语言交往来达到人类的至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语言和道德伦理、语言和实践哲学的联系。
基于此,伽达默尔所说的人类未来社会是一个“对话”共同体,而不是一个“独白”共同体,它类似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而非“同而不和”。“独白”固然通过强制可以造成表面一致的“同”,但这不是“和”,只有通过对话、求同存异才能产生“和”,而且这样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才会真正充满活力和生机。
然而,由于伽达默尔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抽象为对话和交往的关系,因此他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多少带有空幻的性质,他的对话共同体乃是一种语言乌托邦。尽管他说这种“真正的团结、真正的共同体应该实现”(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第80页),但此处的“应该”似乎令人感到不过是康德意义上的,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如果它的基础和一些中间环节得不到合理的解决,那么它对于我们将永远停留在彼岸。但是,正如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的天性在历史上从来都不只是具有消极的意义一样,“乌托邦”在作为超越的存在——人那里亦是如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保留地肯定伽达默尔关于对话共同体的设想;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它,使之真正有可能实现。
五、余 论">
五、余 论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发展始终内含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尤其是其晚期,他的实践哲学是以伦理学为核心建构起来的。西方伦理学由于他的理解本体论的渗透而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意义。与康德思想之归宿相类似,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具有一种强烈的世界和平主义的倾向,所不同的是,他主张的途径是对话。通过理解性的对话达到“共识”、“视域融合”接近于“团结”(solidarity),而团结又是构成对话的基础。可见,“团结”和“对话”互为条件,它们最终实现的是一种社会理性和社会正义的目标。
我们知道,对伽达默尔影响很大的柏拉图的最高理念“善”理应扩展到整个世界,但柏拉图在实际的把握中却过于狭窄化,他所讨论的政治伦理学主要局限于国家(城邦)内部,而忽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道德关系。其实,整个古希腊主流伦理学都是如此。亚里士多德虽然涉及到了国际公正与道德的一致性问题,但毕竟未能充分展开,而且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忽视国际关系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也是近现代伦理学普遍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在国内实行公民本位、在国际实行强权本位的双重标准在今天的世界上仍屡见不鲜,似乎前者可言道德,后者无道德可言。而伽达默尔与之不同,他要求自己的对话伦理学具有普遍的国际意义;他明确表示,“我……赞成并支持那些让全人类都能相互理解和自由的政府和政治家”(伽达默尔:《致R.J.伯恩斯坦的信》,载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附录,费城1983年版,第264页),因此,他很重视对亚里士多德的“友谊”这个概念的阐发,而且认为它和团结是分不开的,其伦理意义不仅体现于公民之间和公民与国家之间,而且也体现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具有愈来愈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这种对话伦理学还应运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根据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理解性的对话中,双方所反映的不是一种主客关系,而是一种主主关系(即“我—你关系”)(参见拙作:《“我—你关系”与解释学的经验》,载《德国哲学论丛》1999年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种关系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伦理原则,它既可以扩大到人际之间,也应扩大到天人之间。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球两大主题,“对话”和“交流”日益成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进行沟通、重归于和谐的关键,“整个人类的团结,全部社会的稳定,都以此为前提”(伽达默尔:《答德里达》,载《对话与解构——伽达默尔与德里达之争》,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应当说在这方面伽达默尔解释学为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对话伦理学和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或交往伦理学有不少共同之处,后者的交往理性就来自于前者的“双向理解”的论点。他们都把从对话出发、重建“交往共同体”,看成是拯救人类生存危机、化解国际争端、消除文明冲突的重要途径。
德法之争
8.9
[德]伽达默尔 [法]德里达 / 2015 / 商务印书馆
当然,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求同性倾向特别重,对交往中“虚假的一致性”缺乏认真考虑,这在一个充满交往异化的社会中,似乎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我们怎样才能保证人的对话所体现的是“善良意志”(good will)而不是“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呢?这是一个问题。当代西方许多思想家都揭露了交往中的扭曲、话语中的权力因素,如果无视这些因素的影响,所谓平等的对话、视域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恢复一种反思的启蒙精神,而不是与传统和现实进行无批判的妥协。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坚持启蒙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认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所强调的共同性是靠赤裸裸的权力建立起来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扭曲交往,因此,应当重提理性的批判和反思,并借助精神分析学说,以营造一种无压制的对话氛围,从而实现真正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去达到一种真正的、自由的相互一致或共识。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它虽然并非无懈可击,但的确应当看作是对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重要补充。
尽管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有如上所述的缺陷,但我们不应否认它在推动人类从目的理性向对话理性转变的过程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这种贡献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以及伦理学重建的需要。因此,我们决不能只是将伽达默尔作为一个杰出的解释学家来看待,实际上他的思想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般解释学的范围。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推动伽达默尔研究在国内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附记:今年是伽达默尔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对这位仍健在的当代西方思想大师表示敬意与祝福!)表示敬意与祝福!)
-
这就是成长啊
作者:阿默森林 发布时间:2012-05-17 23:15:56
封神演义写的很有趣,虽然战斗场面写的很没新意,人物也有点脸谱化,里面的对话很多都是万金油,随便在哪个人嘴里说出来都没什么违和之处。但是,封神演义确实架构了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奇幻的世界,甚至是里面有些人随口说出的话都很有现实意义,比如说我现在特别萌的’君无道,臣去他国‘。甚至是殷郊一开始想帮姜子牙讨伐纣王,为母亲讨个公道,但知道弟弟被阐教人杀了,就马上转换阵营,要帮弟弟报仇,一点不顾忌所谓’大义‘,反而有种可爱之处。
然而,这次重新看书,却看到了很多小小时候不曾注意的东西
小时候看封神电视剧,总觉得阐教杨戬哪吒姜子牙各种正义各种帅,截教披毛带角各种凶笨狂。商朝大臣将军阻挡西周称霸更是让人感觉很笨,很不讲理,竟然不顺应天时,简直太坏了。
现在却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
哪吒斗三太子算是封神的保留节目了。从很早的水墨动画片,到连环画,到电视剧,哪吒总是作为一个无比正义的形象出现。现在重新看书,却发现,一开始是哪吒洗澡搅得龙宫不得安宁,夜叉也不是一开始就喊打喊杀的,甚至是夜叉被杀之后,三太子也不是一上来就痛下杀手的。反而是哪吒,直接说,夜叉骂他,所以杀了也活该,然后把三太子也杀了,还死不认错,人家爹找来了,直接去找师傅搬救兵,太乙真人也真心牛,徒弟因为一点口角杀了人,不想着怎么弥补错误,先帮徒弟作弊逃过惩罚。
果然,又过了没多长时间,哪吒随手试了乾坤弓,把石矶娘娘的徒弟射死了,碧云童子好好的,就是出山溜达一圈,然后无辜挂掉了,更无辜的石矶娘娘,不过就是去向太乙真人讨个公道,然后直接被太乙真人烧死了,这就是正义的阐教干的事。
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李靖对哪吒是各种看不顺眼,各种虐待,哪吒还有情有义割骨还父。结果重新翻书,好嘛,李靖对哪吒确实算不上好,但是歧视虐待是绝对没有的。哪吒连杀了夜叉龙三太子,还把老龙王揍了一顿,割个骨就没事了,太乙真人还用莲花给他重造了副,然后哪吒得了新身体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想去把李靖杀了。我看到这里就什么都不想吐槽了。
退一万步讲,哪吒还小,七八岁的小孩,不懂生死,不懂道理。但是太乙真人呢,活了不知道多久的老头,收了个徒弟不知道给他讲讲如何控制力量和法宝吗,一味护短,发生错误不去想怎么补救,而只想着掩盖,真是。。。。。。人面兽心
第二件事是,截教有个人差点把姜子牙扎小人扎死,当时看的时候,感觉截教简直就是邪/教啊,手段这么下作,事实上,乌鸦别笑猪黑,赵公明也是被陆压散人用钉头七箭书钉死的。然后三宵娘娘要给兄长报仇,摆了个黄河阵,把阐教门下十二金仙抓了,但是没杀。结果怎么样,元始天尊直接出手,灭了三宵娘娘。尼玛,元始天尊是圣人啊,整个洪荒最强大的存在,如此以大欺小,我完全无语了。退一步说,原始和通天这会还没分家呢,三宵还管原始叫师伯呢,你就直接出手把人灭了。我完全理解为什么截教被灭,阐教一出事就找家长,本来实力差不多,截教稍强一点,但阐教出手就直接下杀手,截教还念着点同门之宜,先抓了不杀,结果就是此消彼长,别说截教只是万仙来朝,就是十万仙也架不住这么杀啊。
还有一些小细节就是,黄飞虎的大儿子黄天化本来在后院好好玩,忘了是哪个真人路过,感觉黄天化身上有杀气,就直接把人拎走了,和人家父母说一声能死啊,孩子好好在后院玩,莫名其妙就消失了,要是我肯定恨死这个师傅了,就算教给我或者我的孩子再多东西也是一样。
更别提,之前提到的殷郊殷洪。我的确很欣赏他们先谈感情再谈大义的想法,很真实很可爱,哪有那么多人有那么高的觉悟。但是,这两个兄弟发誓和放屁一样,先口口声声发誓助周灭商,被申公豹一忽悠就马上改变立场。一面是父亲,一面是母亲,虽然父亲有点不像样,但是倾向与谁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你能不能坚定一点啊,我也没觉得申公豹的口才有多好啊,怎么一忽悠就听了呢,孩纸你之前刚发过毒誓的哟,而且手里还都拿着师傅给的法宝,马上转身就来对付师傅一方。对了,这兄弟俩都是阐教的。
再补充一点,姜子牙刚下山的时候,娶了个老婆,电视里是作为完全的反面角色出现的,贪婪小心眼目光短浅嘴碎神马的,看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她说,你要自己有个事业,不要总靠着义兄,这话有什么不对,完全不嫌弃姜子牙只会编筐,结果姜子牙怎么样,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好不容易摆个摊算命吧,招来个玉石琵琶精,好嘛,学了一辈子捉妖了,终于遇到一个,也不管人家干过什么,赶紧把人拉住,也完全不是用道术杀死的,是用砚台把人砸死的,手段如此之低级,我完全ORZ。当然,我们上帝视角,知道这个琵琶精没干好事,吃了很多人,但是姜子牙不知道啊,他连琵琶精身上黑气滚滚满身血腥都没看出来,就把人杀了,甚至都没考虑到,他低级的道术有没有看错。我完全对阐教众人的品性不报希望了。
终于把整本书看完了,总结一下书中‘一句话引发的血案’,印象比较深的有三处,第一当然是纣王题诗女娲庙,然后商朝被灭了;第二是夜叉和哪吒起口角,夜叉和龙太子被灭了;第三是广成子在碧游宫骂截教披毛带角湿生卵化之辈,然后。。。。。。通天教主被洪钧带走了。这充分说明,问题永远不在于你嘴多欠,而是在于你有没有站错队啊,话说站队问题果然是中国五千年来永恒的中心啊。
当我不再一味认定书中宣扬的就是正确的,截教中人也挺可爱的时候,我就开始成长了。当我发现其实根本没有所谓对错,阐教中人很无耻,但截教其实也没好到哪去,双方只是立场不同的时候,我就真的长大了
-
VSI中文版书评
作者:林耀国 发布时间:2010-07-29 00:19:25
近年来,我国大学纷纷模仿美国,发展所谓“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这个努力方向当然值得肯定,但就笔者观察,大部分高校仅得其“形”而无其“神”,虽然也开出了若干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却多是罗列知识的比较粗浅的“概论”课,纵能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百科知识,仍难以培育人文精神。究竟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将美国模式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实践?对这些关键问题,我们的认识还很模糊。而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要有一套可供镜鉴的通识教育读本。
外研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斑斓阅读书系”正是这样一套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简称VSI)是在英语世界有崇高声誉的百科丛书,内容涵盖历史、哲学、宗教、政治、自然科学、艺术和文化等方面。作者均是饱学宿儒,以“大家”的功力写“小书”,在看似简要平实的叙述中,往往别出机杼、蕴含深意。这样一套书,实际上就是全部西方文明精华的“索引”,能够引起读者对西方文明的深厚兴趣,启发和指引读者进一步去深入阅读文明史上那些伟大的经典,从而认同作为人类文明结晶的普遍共识与价值。
外研社在引进VSI的同时,煞费苦心地选择了中译者。每一本小册子的翻译,都交给本专业的权威人士,这不仅确保了中译文的质量,更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翻译,文化、文明却难以“翻译”,只有真正学贯中西的通才,才能将西儒的学说顺畅地用中文表达出来,架设起文明对话的桥梁。笔者在“豆瓣”网站看到,有读者赞扬本书系中的《解读柏拉图》,“全无翻译痕迹,像是一本用地道中文写成的书”,这实在是翻译的极高境界。所以,假如读者足够用心来读这套双语对照的“斑斓书系”,不仅能收获西方文明的知识,更能体会到如何用中文来理解、消化西方文明。
“斑斓书系”还能够为今日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哪些启示和帮助呢?笔者归纳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识教育不管有什么样的形式,但必须有一个精神在里面,这种精神,就是要“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要给予青年学生健全的人格、远大的眼光和优美的情感,归根结底,这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人性教育。我们看“斑斓书系”,其中处处体现人文精神,无论是介绍古代埃及、罗马的历史,还是解读柏拉图、弗洛伊德、荣格的学说,均离不开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寻和回应。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目的还是要教读者如何来“做一个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动物权利》和《全球灾变与世界末日》这两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贵为万物之灵,但惟有不断反思,以谦卑的心态面对自然,才是人性之美。
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哲学的热爱。学习再多专业的知识,也并不一定能带来思想上的深刻,只有哲学,才可能给我们“整全性知识”,教会我们思考。施特劳斯学派的大师布鲁姆就认为,“所谓的通才并不是一个在诸多学科中自在的浏览者。像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这样的人自始至终的独特兴趣都在于某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属于任何单一的领域,它们以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善好这样的问题为前提。”“斑斓书系”最大的特点也在于,它的主要篇幅都致力于对过去的伟大思想的研究,始终贯穿了对“基本问题”的思考,只有这样的阅读,青年人才可能对他们当下所执着的事物保持一点批判的距离,才可能超越时代的偏见对心智的束缚。笔者特别推荐《众说苏格拉底》和《解读柏拉图》两册,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传统,我们读哲学,一定要追根溯源。
第二,通识教育要培养“通才”,也就是过去吴宓所说的“博雅君子”。通识教育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这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而且,广博并不意味着肤浅,只要有了哲学的思考,广博就能转化为深刻。
所谓“通”,即要求读书人不能囿于自己的“专业”。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对一个学习电脑技术的工科大学生而言,不读莎士比亚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但在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来,一个大学生不了解莎士比亚,他一定是不及格的。莎士比亚不仅是人文主义的文学家,更是包罗万象的思想家,他的戏剧作品中,竟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物理学的熵变理论和当代数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笔者就是从《思想家莎士比亚》一册中获得这样惊人发现的。该册的作者依次从当代诗学、伦理学、政治学、目的论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揭示出莎士比亚在四百多年前的诸多创见与当代各学科前沿理论的密切联系。如此看来,假如理工科学生不读莎士比亚,该是多么大的损失。
此外,今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已然改变了青年人的阅读习惯。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数量空前,但其中却缺乏真正“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要成通才,只能读书。生动、简要的“斑斓书系”,或能帮助上网成瘾的青年重新捧起书本?
第三,通识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研读经典、讨论经典,这种读书要摈弃功利性、实用主义的考虑。布鲁姆提出,为了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必须使他们学会阅读经典著作。只有透过经典,学生们才能发现被流行观念所淹没的东西,感受日常经验中无法获得的体验,才能意识到各种替代性选择的存在,也才能培养一种不安现状的、对社会的批判性意识,并且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更为敏锐,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他们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细微差别,才能形成真正的品味”,最终“忘却自己偶然的生活,参与到某种永恒的存在之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典?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判断标准差别很大。比如,《论语》公认是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当然也可以被推为“经典”,但读法却大相径庭,没有扎实的文史基础,只能是无根浮谈,而此类浮谈已俨然成为今日阅读经典的“主流”。如此混乱的状态下,当然必须要有指引。“斑斓书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索引,帮助我们了解哪些书是真正值得反复吟咏的经典。所谓经典,就是那些不断被重读的文本。而每一次的重读,都会随着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甚至心境的不同获得完全不同的感受与启发。也就是说,有时候你仿佛堕入了五里雾中,有时候你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山高水长、气象万千、与时俱进,柏拉图、莎士比亚等等的经典,就有这样的魅力。
今日大学里的生活节奏已经变得很快,选择越来越多,读书也是如此,一方面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什么样的书都能读到,一方面又“无书可读”,不知道该读什么、如何读。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样集体迷恋西方哲学的“盛况”或者九十年代初的“国学热”已经难以重现了。肤浅的“心灵鸡汤”式的电视讲座,看起来盛况空前,其实却更加破坏了阅读的品位。惟愿“斑斓书系”能够帮助更多的大学生重新找到对西学的兴趣,能够“每日于百忙中,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
当然,“斑斓书系”究竟还是引进的,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文明,尊重并认同人类文明之普遍价值,但亦不能忘中国文化之本位。笔者真诚地期盼,通过中国学者的努力和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积累,我们能早日出版一套媲美“斑斓书系”的中国文明读本。
下载评价
-
网友 屠***好: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0:40:57 )还行吧。
-
网友 步***青: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0:34:06 )。。。。。好
-
网友 冷***洁: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0:39:19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郗***兰: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0:29:05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孔***旋: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9:00:21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宓***莉: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32:40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车***波: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1:55:21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温***欣: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32:55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潘***丽: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31:18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0:38:00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同作者:MBA最新核心课程编译组 编译的书籍:
-
总经理手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总经理手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营销经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营销经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营销经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九州出版社的书籍:
-
SAT全真词汇大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总经理手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瑜伽调整-基本理论和技巧( 货号:752251640)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瑜伽调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006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数学、理工类)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磨铁图书 新100个基本自我更新指南 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 利用基本更新自我 生活哲学哲理 人生箴言枕边书畅销书生活的100个基本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不做告别:亚洲首位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韩江《少年来了》后,再次书写国家暴力、大屠杀。文在寅推荐!荣膺2023法国美第奇文学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语文思维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江湖隐语行话的神秘世界(外一种:中国民间隐语行话)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古代堪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喜欢"营销经理"的人也看了
-
全新正版图书 总持风雅有春工:蔡正仁 钮君怡 上海文化出版社 9787553505145 青岛新华书店旗舰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我的房子我的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拐卖犯罪防治对策比较研究:以《联合国反人口贩运议定书》实施为视角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账本HyperLedger Fabric区块链开发实战林维锋 管理书籍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考研1号2023考研英语二考研真相(二)提高突破版(历年真题2003-2009)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营销经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死亡舞伴(康奈尔·伍里奇黑色悬疑小说系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攻克英语职称英语词汇掌上通(C)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2020官方教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材+基础知识 全套2本 人力资源四级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材第四版 人力资源师教材四级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2020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初级统考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新媒体数据分析及应用(微课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相关推荐
-
我的父亲程砚秋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恶名昭彰的皇帝-罗马人的故事7 台湾原版 盐野七生 三民书局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巴利维克的假期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网电对抗目标信号侦测与识别红军国防工业出版社鑫隆博图书专营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Its Okay to Manage Your Boss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建筑消防工程学 李钰,王春青 编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剑桥PET语法精讲精练 (英)路易丝·哈什米(Louise Hashemi),(英)芭芭拉·托马斯(Barbara Thomas)编著 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设计考试红皮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暴力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 张卓 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暴力犯罪人 实证数据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8年考研 3年模拟:数学(经济类)——2007考研数学备考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两面间谍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北大东奥·轻松过关1·2016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经济法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客家山歌:认同·发展·嬗变(Hakka Mountain Songs: Identity Devel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商务礼仪:情境·项目·训练(第2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邮轮安全运营管理案例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PNSO恐龙博物馆:中国恐龙2(用科学艺术作品呈现近百年来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恐龙)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玉匣记正版增补万全老旧古书玉匣记注评真本完整版原著无删减东晋道士许真人 著耕种气象婚丧嫁娶求学开张出行起造移居看阳宅占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博士论丛 历史环境的管治:理论创新与模式实证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校正全本增刪卜易 野鹤老人著四库存目纳甲汇刊[一] 古代术数书籍 周易六爻经典入门 爻 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满2件享】《走短的路》——纵横职场少走弯路的秘诀 赵海男 北京仓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成功/励志 人在职场 职场人际/职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