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法律硕士(法学)联考大纲背诵要点及应试策略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0-31 20:00:02

法律硕士(法学)联考大纲背诵要点及应试策略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法律硕士(法学)联考大纲背诵要点及应试策略精美图片

法律硕士(法学)联考大纲背诵要点及应试策略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31437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648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0-31 20:00:02

内容简介:

本书严格按照 《法律硕士 (法学)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的学科、章节、标题的顺序及所涉内容进行阐述,力求简明扼要概括背诵要点。本书还进一步深度拓展难点、热点、重点和 “超纲”的知识点,便于考生理解要点、加深记忆。本书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法律硕士 (法学)联考大纲配套练习》 《法律硕士 (法学)联考主观题突破》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类型:综合性大学出版社

成立时间:1995年2月

简介:

安徽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95年2月,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完成转企改制。2011年3月,安徽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合资重组安徽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大学出版社设有人文社科分社、科学技术分社、基础教育分社、外语图书分社、学术图书分社以及财务与结算中心、营销与发行中心、印制与运营中心等日常运营机构。

安徽大学出版社坚持“服务教育,弘扬学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出版理念,精心布局三大出版板块(中小学教材教辅、高校教材、学术著作与大众读物),坚持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精品,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适用于高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系列教材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小学教育教材与教辅用书。近3年,2种教材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种教材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82种教材列入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

安徽大学出版社充分依托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古文字研究、古籍整理、唐诗宋词研究、徽学及地域文化等专业领域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唐刺史考全编》《刘文典全集》《诗情画意的安徽》《明清徽皖篆刻简论》《出土夷族史料辑考》《陈垣全集》《楚帛书诂林》《楚系简帛释例》《金代文学编年史》《张英全书》《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上博楚简文字声系(1~8)》等一批学术精品,深受学术界、理论界读者朋友的欢迎。

2014年,安徽大学出版社获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后期资助成果出版基地,是安徽省出版界首批获批的出版社。截至2015年3月,安徽大学出版社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安徽省政府奖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2项;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0项。

安徽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面向国家与社会的重大需求,着力实施差异化、特色化与适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求是、创新、和谐”的企业文化,不断培育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高端出版团队,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的市场引领能力;着力强化选题策划意识、市场导向意识、危机管理意识,牢固树立质量至上观念,不断提高市场美誉度。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安徽大学出版社牢记出版宗旨,坚持为社会出版更多更好的出版物,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严格按照 《法律硕士 (法学)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的学科、章节、标题的顺序及所涉内容进行阐述,力求简明扼要概括背诵要点。本书还进一步深度拓展难点、热点、重点和 “超纲”的知识点,便于考生理解要点、加深记忆。本书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法律硕士 (法学)联考大纲配套练习》 《法律硕士 (法学)联考主观题突破》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述而不作 发布时间:2022-07-18 07:13:32

    43rd & 8。

    按需。是一本不错的对国际学校课程介绍的书,其中包括了IB,A-Level,AP等六个项目。我主要是选择性地阅读了前三个。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收获是大学先修课程的架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系。但在中国,只有某些学校才能开设出部分这样的课程。中国自然有中国的国情,并不一定要照搬,但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先修课的建设可能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方面。我想K12的含义中,就包含了这方面。

    吐槽一句:作者对理科术语的翻译真的是一言难尽。

  • 作者: 汗马 发布时间:2014-04-07 13:01:59

    金融从等待变为主动服务,观念的改变更为重要,这本书告诉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 作者: 行歌 发布时间:2019-03-09 11:36:09

    大约两个月前吧,豆瓣提醒我:“《词话丛编》已经读了两年啦!”言下之意是什么时候能移到“读过”栏里吧。按现在翻书的速度,19年上半年肯定能翻完。今天翻完了第四册。2018.12.17翻完第五册,比预想的完成时间要早。第六册为索引等。至此,《词话丛编》算是粗读一过了。札记共六万余言。2019.3.9

  • 作者: 柑橘和柠檬啊 发布时间:2017-05-22 15:41:59

    尽管有些观点极端,不过其分析方法与戏剧评判标准令人耳目一新。很多人评价一本书的标准就是“这本书的观点是否跟我一样”....那读书的意义何在

  • 作者: 黎戈 发布时间:2019-01-30 08:34:28

    之前读过他的自传,非常厚,这本里面很多是引自那本书,有空把那本再找来重读下。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家影响一生

    作者:斗眼的太阳 发布时间:2015-04-02 10:46:29

    花了半个月,终于把它啃完。以前看到武志红推荐,买了这本书。看这本书时不太推荐从前言看起,因为前言就有50来页,而且一大堆专业术语把我这种心理门外汉搞定晕头转向,会感觉这本书生涩难读。

    这本书记录了76个孩子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故事及对应的心理分析。它把孩子分成5组:成功型--痛苦外化型--痛苦内化型--成长不如预期型--成长超过预期型。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31岁的妈妈,读这本书时的感觉是战战兢兢和毛骨悚然。战战兢兢在于当分析背时7岁前的生活时,我自然而然的会拿孩子代人比较,自己站在父母的位置,分析分析自己的那些行为和被试父母的某些行为相似,看看这些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毛骨悚然在于当书本分析到被试30岁时,看到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和被试是一样的,会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我的这种不成熟健康心理,我应该怎么修复?而我这种缺陷对孩子又会造成什么影响。整本书都在诠释家庭的重要性,你的孩子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它的根源。用布洛迪博士的话说:“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在这本书里对成功是这样定义的:拥有坚强,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价值观,以及作为成年人的幸福感和职业满足感。

    当然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会让我能够跟系统的省视自己的内心,努力成就更成功的自我。

  • 投资的原理

    作者:何金水 发布时间:2023-12-27 21:49:31

    一、投资的原理

    投资回报=基本面×估值

    投资业绩变动=基本面变动×估值变动

    长期投资业绩变动=长期基本面变动(主要)×长期估值变动(次要)

    在长期的投资原理公式中,估值变动是一个非常次要的因素,基本面变动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史记·货殖列传》里的八大投资金句

    许多人以为投资是世界上最简单的工作,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来钱。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工作太辛苦了,我想学投资。”其实,投资看似简单,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工作之一。它要求投资者彻底放下自我的偏见,以极强的学习能力,极其理性和客观地进行研究和投资;它要求投资者正视自己的错误,同时不被自己的成功麻痹;它还要求投资者终身不倦地学习,细致入微地思辨问题。可以说,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那么他在其他工作上也不会做得太差。

    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

    如果要做一年的生意,就种稻谷。十年的生意,需要种树。一百年、一生的生意,就要树德。而树德之所在,就在于培养、结交有品德的人。

    论是做生意,还是做投资,一个人都要有眼光,而且要有长远的眼光。如果想一生靠投资赚钱,却又老把眼睛盯在短期的股价波动上,或者下个季度的财报上,这种做投资的方法,又怎么能赚到钱呢?如果想做百年的企业,却把眼光盯在克扣客户一点点钱上,从降低品质或缺斤少两上来找利润,这样做生意的方法,又怎么能做成大生意呢?而如果想找到一生的事业上、生活上的伴侣,却不从一个人的品德出发,只考核一些KPI之类的短期指标,又怎么能找到真正可以依赖的人呢?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指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从根本做起的发财方式是最好的,细枝末节的一些发财方式就要糟糕一些,而靠作奸犯科、贪污腐败来的“奸富”,则是最要不得的。

    依据价值进行的投资,是最容易做大的,一些偏门的投资方法,比如事件驱动、量化投资,虽然也能赚取高额的收益,但终究成为不了投资的主流,也难以被每个人采用。而那些依靠内幕信息交易、操纵市场、财务造假赚来的钱,就是典型的“奸富”了。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获得财富并没有恒定的模式,而金钱也没有永远的主人。能者上,不能者下。

    没有哪一个商业模式会保证永远盈利。

    发现和总结商业社会里的客观规律,冷静而理智地分析,做出前瞻性的决策,贯之以坚决的行动,财富就一定会到来。

    选择价值投资与回避投机的12个长逻辑

    既然投机这么来钱,那为什么还要搞价值投资?

    任何事物的长期成长,总需要一个基础。农民种菜,菜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肥料;工厂炼钢,需要铁矿石和热量。投资也一样,任何一种投资手段,如果能在长周期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那么这种投资手段一定要有一个基础。

    对于投机来说,长期盈利的基础是别人的亏损,是投机者比他的对手先行一步、棋快一着,是投机者对对手的精确解读。世界上最著名的金融投机者,莫过于乔治·索罗斯。在他的各种著作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分析。

    为什么在过去那些年投机者能赚到那么多钱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股票市场参与者的水平整体来说比较有限。

    而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他们收益的来源,并不是找出交易对手的行为模式,并且试图先人一步,而是在市场中找到“又好又便宜”的资产。

    用经营企业的方式衡量投资组合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一个让人感觉比较糟心的地方,就是价格的波动太频繁。

    有一个好方法,可以让投资者在市场波动的时候,有一个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的港湾。这个方法就是用经营企业的方式计算投资组合的价值。

    PE>60的市场里,谁都会做投资

    以合理价格买到好公司,比以好价格买到平庸公司更好

    (A great business at a fair price is superior to a fair business at a great price)。

    在波谲云诡的证券市场中,价格在波动中下跌50%,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更喜欢牛市。但是,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加喜欢的是熊市,而不是牛市。

    在熊市中,投资者可以买到更低的筹码。而历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投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一开始买入时的低廉估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价值投资,就是要买得又好又便宜,尽量从两个因素中赚取最多的钱,找到这两个因素的最佳平衡点。如果一开始购买的资产估值很低,那么日后估值上涨而不是下跌的概率就会变大。这样,在资产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投资者赚钱的概率会大增。

    低廉的估值更容易产生于熊市而且更容易造就牛市:因为伟大的投资都是从低廉的估值,也就是熊市开始的,而低廉的估值和熊市从来都是让人不开心的,因此回报巨大的投资,这种让人非常开心的事情,其一开始,往往都是让人不开心的。这个“舒服的投资一开始都不舒服”的理论在霍华德·马克斯的投资备忘录里不止一次地被提及。

    如果投资者仔细观察历史上有名的大类资产的牛市,几乎一开始的时候都是熊市。

    价值投资者更喜欢熊市的理由非常简单:在熊市里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收集筹码,会让自己的资产越来越多。而市面上大家出价的降低其实和自己实际拥有的资产并没有任何关系,最多只是让账面上的数字变得不好看。但是,账面上的数字不好看,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第二天投资者就需要把所有的资产卖掉,把现金拿回来吗?只要自己的资金足够长期,那么账面的数字是多少,其实完全无关紧要。真正有关系的,只是投资者自己的真实资产有多少而已。

    对于在熊市中同时出现的“名义上的难受”和“实际上的资产增加”,大众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前者“名义上的难受”上,而优秀的投资者的着眼点则会放在“实际上的资产增加”上。因此,无怪乎大众更喜欢牛市,但是价值投资者却更喜欢熊市。

    施洛斯投资法

    施洛斯投资法由四点要素构成:粗略的企业质量把控、分散持仓、对低估值的执着、主动而频繁的交易。

    首先,在持仓股的选择方面,施洛斯不会对企业进行特别深入的分析,其次施洛斯并不对企业经营进行主动的干预或者帮助。但是,施洛斯也不是根本就不看企业做什么。在施洛斯的许多次访谈中,他都提到了解企业业务和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从公司选择上,施洛斯只投资于长期仍然有一定前途的公司,以及财务报表稳健的公司:他只是没有巴菲特看得那么细、参与得那么多而已。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施洛斯的这种投资方法,其实比巴菲特的“详细了解公司,并在一定程度参与运营”要有效得多。在美国市场,小公司相对比较多,同时法律法规相对更加健全,巴菲特在买入一定量的股票以后(即使是在早期资金量比较小的情况下),是可以进行主动的公司参与、为公司长期发展制订计划的。但是,中国市场大中型企业相对更多,小型企业则常常存在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导致主动型的企业投资变得更加困难。而施洛斯这种无为而治的投资方法,相对来说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

    分散持仓是对傻瓜(无知者)的保护。

    施洛斯对企业的低估值的衡量来自许多方面,包括净资产、净运营资产、利润、现金流等等。但是,总的来说,施洛斯更看重相对于净资产的低估值。当然,他对净资产的质量也非常在意,一些商誉、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项目带来的净资产虚增,往往也是施洛斯考虑的重点。

    单纯凭借低估值仍然会有所欠缺。而施洛斯投资法的另外三个要素,即分散持仓、粗略的企业质量把控、主动而频繁的交易,则为股票的低估值因素保驾护航。其中,最后一个交易要素,甚至可以将看似不起眼的低估值股票,通过频繁交易的方法化平凡为神奇。

    施洛斯的换手率相对来说不低,在晚年的采访中,施洛斯说自己每年大约会卖出25%的股票,持股周期一般在四年。而卖出股票的同时,他又往往会找到新的投资标的进行买入。如此,施洛斯的年换手率就在50%左右(年成交量除以资产总额)。

    这种相对高频率的股票换手,给了施洛斯非常多的机会,使他能够以远高于企业基本面增长的速度,来促进自己投资组合的基本面增长(在长期也就意味着投资组合的市值增长)。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模型。

    二、投资者应该如何做好研究

    长期主义不是追高的

    投资这种工作,是世界上最需要诚实面对自己想法的工作之一。

    投资就是一个关于选择的职业。在做出种种不同选择时,一个投资者必须不断地问自己:“我究竟是怎么想事情的?我到底怎么看待这个投资机会?”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这些在一些机械性的工作中无伤大雅的行动,却会毁了一个投资者。

    人类天生的心理,是会努力为每一个行为寻找正义的借口。

    长期主义指的是投资需要看长远,需要慢慢等待所投资的价值被市场发现。

    长期主义,是指以长期的眼光进行投资,而不是说投资期限的长短。而在长期投资中,便宜的估值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曾经有人问过巴菲特,如果你在中国市场做投资,你觉得你的投资行为会和美国市场有什么不同吗?老先生略加思索说:“我会交易得更频繁,因为中国市场波动太大,价值错配的情况较多。”

    市值变动是个伪命题

    一只股票的市值,等于这只股票的当前交易价格乘以总股数。如果说这个交易价格是由全体股东决定的,那么总市值还反映了公司的整体价值。但是,一只股票的当前交易价格,只是由一小部分股东决定的。

    假设一个公司有100亿股,其中70亿股是国资委持有的,很少在市场上交易。剩下30亿股中,有25亿股是战略性投资者持有,也很少交易。这时候,只剩下5亿股是在市场上经常交易的。

    当这5亿股的交易价格,在最近从10元涨到了15元的时候,人们就会说,这家公司的总市值,从1000亿元上涨到了1500亿元。但是,真的有500亿元增加出来吗?答案是完全没有。

    一方面,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公司的销售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现金流,这些股东实打实所拥有的东西,都不会因为市值的改变而变化:上市公司并没有真正得到500亿元。

    而另一方面,投资者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交易价值,其实也并没有真正增加了500亿元。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投资者会把市值的变动理解为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的变化。在上述的例子里,市值增加了500亿元,意味着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增加了实打实的500亿元。但是,这种理解是片面和错误的。

    平时不太交易的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所持有的95%的股权,并没有在公开市场随时买卖,只有5亿股是参与日常交易的。当这5亿股的日常交易价格从10元上涨到15元时,如果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突然说,我们的95亿股也打算卖掉,那么他们往往不能以15元的价格成交:市场的流动性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大的交易量。

    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把市值的变动理解为“上市公司股权整体价值实打实的变动”,他就会被一小部分流通股价格的波动迷惑。

    对于持股占绝大多数的、没有日常参与交易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他们“被一小部分流通股股东代表了”。

    我们说,“市值变动”是个伪命题,并不是说市值变动一点用都没有。这里,投资者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在第一种情况里,市场上小部分流通股的股东非常冷静,给出了一个非常理智的报价,准确反映了公司的价值。这时候,市值的增减,确实说明股权价值的变动。

    而在第二种情况里,流通股的股东并不冷静,他们头脑发热地一会儿报出远高于股票内在价值的高价,一会儿又报出低价。这时候,上市公司总市值的变动也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它并不是真正价值的体现,而只是一小部分股东胡乱的报价与总股本相乘所得到的一个数字而已。

    那么,资本市场上天天交易的股东一般来说冷静吗?不用我说,你也知道答案。

    由于总市值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用,因此在几十年里,沃伦·巴菲特都用公司的净资产而不是市值来标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真实价值。这个状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按巴菲特自己的说法,是因为一些会计准则的限制,导致在公司运营了几十年以后,净资产也无法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了。

    那么,既然市值的变动只不过是资本市场上一小部分流通股的股东带着情绪化的报价与总股数的乘积,并不是实打实的金钱往来,为什么很多时候人们还喜欢说“××公司市值破5000亿元”“××公司市值一夜之间下跌800亿元”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金融学中,而是在传播学里。当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说“××总股本100亿元的公司,今天2%的股东所交易的股价下跌8元,但是该公司另外98%的股东今天没有交易”时,这样的表述方法虽然完全精准,但是听起来一点都不炫酷。而如果我们说“××公司今天市值灰飞烟灭800亿元”,虽然说的完全是一件事,但是相信我,这样的文章阅读量会大得多。

    分红往往是企业盈利的检测器。

    并不是所有的分红都意味着公司现金充裕,有时候持股比例很大的大股东,也会为了补充自身流动性而让上市公司分红;不是所有不分红的公司财务质量都有问题,比如沃伦·巴菲特执掌的公司几十年来一次都没有分红。

    三、理解投机

    想要做好人,不能单纯只会做好事,必须比坏人还懂得做坏事的方法,知之而不为,同时又因为懂得一切技巧而不会被坏人所害,这样才可以做个一流的好人。

    投资也是一样。一位价值投资者如果只懂价值投资,不懂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事情,不懂市场为何浮躁又轻飘,不懂投机为何物,那么他大概率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价值投资者。

    巴菲特比投机者更懂投机。知之而不为,才是价值投资者应该有的样子。

    如果一个投资者借入2倍的资金进行证券投资,那么只要这只股票下跌34%,投资者就会爆仓,亏到血本无归,之后股票再上涨10倍,乃至100倍,都与这位

    投资者无关。虽然一只股票在大幅上涨之前下跌40%的概率只有1/100,但是一旦发生,就意味着全仓下注的投资者倾家荡产。

    在股票投资中,投资者喜欢扎堆投资,挤在一个热门而拥挤的赛道,甚至是过于拥挤的赛道上。但是,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弊大于利的方法。

    热门而拥挤赛道的股票价格在短期内一路上涨,会让人有买到就是赚到的错觉。

    当热门而拥挤赛道的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时,市场上的舆论分析往往会站在这类股票一边,把它们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却忽略显而易见的风险。这些流行的舆论分析,让身在其中的人有一种“时来天地皆同力”“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错觉。

    由于这类股票在投资社会中声誉更好,投资者也更愿意投资这类股票,以及重仓这类股票的基金。

    做投资需要的是冷静、客观与理性。

    把商业的本质分析清楚,去通盘了解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在市场机会合适的时候投资,才是投资的正确方法。追逐那些热门而拥挤的赛道,实际上是会遇到各种艰辛的不智之举。

    当运气来袭的时候,不聪明的投资者或是错把好运气当成能力而沾沾自喜,或是把糟糕的运气当成自己的失误而懊悔不已。但是对于聪明的投资者而言,他们会知道运气带来与带去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在运气到达巅峰时急流勇退,在运气到达谷底时坚持不懈,才是一流投资者应有的状态。

    为什么不要融资做股票投资

    在今天的证券市场里,借钱做投资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大量的金融公司都给投资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融资杠杆。

    用融资杠杆投资股票,看似可以放大收益,其实所有的杠杆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会因为价格的下跌,让投资者提前还钱。

    在股票投资中,判断一家公司值多少钱是比较容易的,困难的(或者说不可能做到的)是判断公司的股价会如何波动。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现在的股价是10元,我们经过充分的计算,得知它的价值其实是50元,这个工作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只要有足够的商业和财务知识就可以。但是,这家公司的股票到底是从10元直接上涨到50元,还是从10元先跌到2元,再上涨到50元,则是我们没法判断的。

    如果一位投资者不用杠杆,那么不管这家公司的股价是直接从10元上涨到50元,还是从10元先下跌到2元再上涨到50元,对于这位投资者来说,结果都一样:他会赚5倍。只不过在第二种情况下,投资者的心情会更加忐忑。而解决心情忐忑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出去旅游半年。

    但是,如果投资者用了杠杆,事情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如果这只股票从10元先跌到了5元,再涨到50元,那么用了本金1倍以上杠杆的投资者,就会在5元被强制平仓。由于有预警线的存在,实际能承受的杠杆倍数甚至达不到1。而如果股价先跌到2元,再从2元涨到50元,那么只要用25%以上的杠杆,投资者就熬不到股价涨到50元的那一天。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人最怕的,不是疾风暴雨般的影响,而是润物无声的耳濡目染、日渐改变。

    如果我们用5%的融资杠杆,赚到了一笔没什么风险的钱,那么8%可不可以呢?好像也可以。那10%、15%呢?好像问题都不太大。那20%怎么样?25%呢?

    总有一天,在使用杠杆赚钱带来的快感刺激下,我们很可能会不断突破自己的上限,最终把杠杆加到和前两次差别不大,但是终于足够危险的地步。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小事不守纪律,大事也不会守纪律。

    满仓满融有多危险?算算账你会害怕

    当投资者借入杠杆以后持有的市值相当于自己本金的200%时,持仓需要下跌50%,才会导致自己的钱亏完。但是,实际的情况远比这种推算更糟糕。

    首先,证券公司一般都有警戒线和平仓线的设置。警戒线一般设定在持仓总额和借款金额的比值为150%(也有的证券公司设定在140%,这个比值的学名又叫“维持担保比例”)。也就是说,对于满仓满融的投资者来说,当自有资金是100元,又借入100元,买入200元股票时,只要股票的价格下跌25%、总市值下跌到150元,就会触及警戒线。

    投资者的融资账户触及警戒线以后,证券公司还不会对投资者的账户采取具体行动,只是会打电话给投资者提示风险。但是,当股票的价格下跌35%,也就是投资者的总市值和融资金额的比值达到130%时,就会触及平仓线。

    这时,证券公司就有权把投资者的一部分股票卖掉,让投资者的总市值和融资金额的比值回到130%以上。

    通过警戒线和平仓线的设置,证券公司可以在动荡的证券市场里,最大限度保证自身的安全。但是,这些安全措施的存在,意味着满仓满融的投资者无法抵抗35%以上的价格下跌。一旦价格跌穿这个水平,投资者的仓位被强制平仓,就意味着在将来的上涨中,很大一部分收益与投资者无关了。

    在130%的平仓线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会让满仓满融的投资者所能抵抗的价格下跌实际上甚至比35%还少,这就是融资利息。

    证券公司不仅要保证自己本金的安全,还要保证利息的安全。

    对于一个满仓满融、借入利率7%利息的投资者,4年以后只要股票价格下跌了16.8%,他就会被强制平仓。

    没人能预测市场的波动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能预测市场的波动,并且靠这个发家致富的人,他一个都没有见过。

    对于36%的指数涨幅,一个仅仅是每年预测到市场中最通用的指数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投资者能赚到的钱,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只要20次准确预测市场,每年做一次,一个投资者就可以把1万元变成将近6000万元,把100万元变成60亿元。但是,这可能吗?

    四、怎样研究企业

    如果重仓投资某个行业,最终发现逻辑和自己想的不一致,甚至遇到90%的大跌,那么一次犯错,就可以让投资者再没有翻身的余地。

    人完全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在投资中永远保持一份警惕,对非常看好的投资项目也留有余地,不轻易重仓是一位专业投资者应有的素养。

    餐饮行业为何难建护城河

    餐饮企业所面对的客户转换成本极低。

    餐饮行业的顾客换一家餐厅吃饭,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

    客户主动转换供应商的冲动,导致餐饮公司之间的竞争天然激烈。类似地,在民宿行业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出去玩的人总想着换个民宿感受一下,和讲究效率的商务旅行完全不同。

    餐饮行业很难取得专利。

    餐饮行业中任何一个小小的改进,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抄袭。

    一些客流量比较大的餐厅可以依靠更大的人流量和品牌效应和入驻的商场谈到一个更好的租约价格

    但是,这种低租金有几个问题:第一,不是对所有门店都适用,对于那些不开在商场里,或者开在人流量极高的商场里的门店,这个规则都不适用。第二,租约价格经常调整,一旦企业人流量降低,这种流量红利会立刻消失。而一个随着企业衰弱就会消失的因素,很难作为企业的强大护城河,只能算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因素。

    在食材方面,尽管规模巨大的企业可以依靠规模优势和供应商谈到一个好一点价钱,但是一则降价幅度有限(食品原材料本身就是一个薄利行业),二则食材占餐饮企业成本的比例也不高。

    因此,对于餐饮企业,规模越大的企业的成本越低的商业规律并不明显。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在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各有特色,烹饪二十八法(炸、爆、烧、炒、溜、煮、汆、涮、蒸、炖、煨、焖、烩、扒、焗、煸、煎、塌、卤、酱、拌、炝、腌、冻、糟、醉、烤、熏)样样不同。繁多的餐饮品类,一方面导致餐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消费者更高的口味包容度。

    餐饮企业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管理难度极高。

    五、如何研究行业

    淘宝成功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规模优势。

    当一个企业利润率高的时候,可能是竞争对手没准备好。一旦大量的竞争对手涌入,这个企业的利润率就会降低。

    股票投资中的分散原则

    投资者应当如何进行分散投资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上进行头寸的分散。

    首先,我们需要按一个大的分类原则,把股票分成多个行业。不同的人用的行业分类法可能稍有不同,我喜欢用六大行业分类法:金融、科技、消费、医疗、资源、工业制造。

    其实,把不同行业性质的股票区分开。

    在分散头寸之后,投资者还要注意尽量避免在一两家公司上投入过重的仓位。

    虽然在股票投资中分散非常重要,但是投资者不应当为了分散而分散。

    在没有降低或者至少没有显著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价值的基础上,尽量进行仓位的分散,以期在保持同样的长期价值增长率的同时尽量降低风险。

    如果为了降低风险进行过度的分散,降低了投资组合的价值,就有点类似“买椟还珠”了,有些得不偿失。

    由于芒格阅读量极其庞大,对商业社会的思考入木三分,他经常在仔细思考以后进行非常集中的投资,单只股票会占投资组合的一半甚至更多,取得的长期业绩也非常不错。

    有了这样超强的商业洞察力,查理·芒格才可以放弃价值投资中重要的分散原则,走出自己独特的投资之路。

    流动性像空气一样,只有消失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它的珍贵。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每一个牌桌上都有一个负责亏钱的冤大头。如果你坐到牌桌上玩了半个小时,还不知道谁是那个冤大头,那么对不起,你自己就是那个冤大头。

    投资者不应看短期排行榜选基金

    在中短期,比如在以1年为周期的时间段里,市场上赚钱最多的往往不是最理智的那个人,而是对最近的市场偏见最敢下赌注的那个人。

    这种赌注偶尔也来自正确的判断,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这种赌注,尤其是重仓的赌注,来自更大的胆量,而不是更小心的计算。

  • 好像是科幻小说吧

    作者:非常道场 发布时间:2008-04-10 15:03:17

       这几天在看。原来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个书对江恩的预测学思想有一些了解。现在看来还是和以前一样对此一无所知。

        等我看完再来继续评论吧。

  • 值得看,4星

    作者:Elact 发布时间:2010-10-14 19:01:44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很长慎入!)

    作者:Beryl 发布时间:2016-08-02 18:55:34

    【写在前面】

    斯通普夫的这本《西方哲学史》是我在学校图书馆借的。

    其实之前看的是希尔贝克的版本,但是看了一半觉得写得不是很清晰易懂,就跑到图书馆里找其他版本。结果斯通普夫这本西哲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是最破的。

    破到什么程度,就是连封面都没了。整本书皱皱巴巴的,里面还都是不知道哪届就毕业的学长学姐写过的笔记。

    不应该呀,旁边罗素和梯利的哲学史还好好地躺着呢!

    所以我就借了(笑)

    ----------------------------------------------------------------------------------------

    【看完后的一点感受】

    这本书我相当认真地看完了,前后共用了一个月,并且做了比较详细的读书笔记(接下来我会po的)。大概也是大学以来看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吧。

    看完感觉这本《西方哲学史》确实契合了美国教材的stereotype——非常系统,分节设计科学,语言比较简明,观点中立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和罗素的西哲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小白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入门读物。

    当然,由于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嘛,所以就比较干。要看下来还是需要挺大的毅力的。最干的大概有那么几块:中世纪经院哲学,黑格尔(微笑),分析哲学(微笑)……然后最有趣的么,我觉得是康德(真的为Kant哲学的美丽佩服得五体投地),和各种奇葩的唯我论(贝克莱、尼采、叔本华啊什么的)。

    总之,相信我,你看完之后应该不会形成统一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你会反复发现那些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们所信誓旦旦论述的真理竟然是相互矛盾的……有些还不证自破,相当扯淡。但至少,你会懂得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怀疑”,会对从小就在你脑子里的那些对人生的不解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最主要的是,通过哲学观点,你会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发表文艺评论,这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正片开始---------------------------------------------------

    【读书笔记】

    ※ 高能预警:真的很长的。

    ※ 1到17章我几乎每一个小节都记了要点。18到19章当代哲学这一块有所删减。20章晚近哲学我没记,因为相当扯淡,也不系统,个人认为在西哲里不是很重要。然后每一章下面会有一个【我的总结】,就是我总结了一下这一章提出来的大问题。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6年6月底~8.2)

    第一部分:古希腊哲学

    第一章. 古希腊哲学家

    【西方哲学的起源:富足的米利都派哲学家开始了对事物本质的探讨】

    1.1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

    · 泰勒斯(Thales)

    1. 泰勒斯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它认为万物由“水”构成。

    · 阿那克西曼德

    1.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所有的有限的事物都来源于一个不定的或无限制的存在,他称之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

    2. 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是万物最原始的、不可摧毁的物质本质。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永远处于运动中。这一运动的结果是,各种特殊的元素从原初物质“分离”出来而产生。天空是由永恒的运动产生的。冷和热分离出来,产生了潮湿,然后从这些东西里产生了土和气。

    3.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同时并存着许多世界和宇宙体系。因为自然中相互对立的力,它们全都会消灭,它们的创生和毁灭之中有一种不断的交替。

    4. 虽然阿那克西曼德对自然的解释可能听起来难以理解,但它代表了一种知识上的进展,因为, 它已经涉及到了假说和推导,而不是用神话式的不容置辩的说法来解释自然现象。

    · 阿那克西米尼

    1. 气是万物的原初物质。

    2. 事物的形态,取决于组成这些东西的气在多大程度上凝聚或扩张。质上的差异,原因在于量上的差异。

    1.2 万物的数学基础

    ·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1. 万物由数构成。

    2. 数理关系是一种形式。数代表了限定(形式)在无限定者(质料)上的运用。

    3. 影响:数作为形式的概念影响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1.3 解释变化的尝试

    · 赫拉克利特 (Herakleitos)

    1. 赫拉克利特将注意力转向一个新的问题:变化。他的主要思想是“一切都处于流变之中”。赫拉克利特指出,在这许多形式和那单一的持存元素之间,在多和一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基本的统一性。

    2. 流变与火: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由“火”构成,因为火的活动方式提示出了变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它必须不停地加入(燃料),它也不停地释放出某些东西——热、烟或者灰烬。说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变之中就意味着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成一切。火流变的过程是有序和平衡的,所以宇宙有一种稳定性。在流变中,事物转化为了火的不同形式,但没有什么真正消失了。世界的总量是不变的。

    3. 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变化的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运动,而是神的普遍理性的产物。只存在一种基本的实在,这就是火,赫拉克利特将火这个物质实体称为一或神。一切事物都是火/神(显然,这是一种泛神论)。人的理性也是火/神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分享了神的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这个结论之后深刻影响了自然法的理论。

    4. 对立面的冲突:对立面的冲突时一切事物的条件。斗争正是变化的本质。

    · 巴门尼德 (Parmenides)

    1. 巴门尼德认为,现象只能产生意见,而实在是真理的基础。只有通过逻辑推理我们才能理解实在。

    2.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具有不变性。首先,我们考察这样的说法:一颗橡树种子长大了,一颗橡树就产生了;当它死亡时,它就不存在了。巴门尼德认为这个逻辑是由缺陷的。我们先说树不存在,然后又说它存在,接着我们再一次说它不存在。这意味着我们认为存在者不存在,这显然是荒谬的。于是从逻辑上来说,我们不得不拒斥这个所谓的变化过程。因此,没有什么东西是变化的。以此类推,巴门尼德还在逻辑上证明了:世界是不可分的,世界是不动的。于是,巴门尼德整合出了他的哲学观点:整个的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它从不变化,没有任何部分,永远不可毁灭。他把这个单一的东西称作一(One)。

    · 芝诺

    1. 作为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提出了四个悖论为巴门尼德辩护:运动场悖论、阿基里斯追龟的悖论、飞矢悖论、运动的相对性悖论。

    · 恩培多克勒

    1. 与巴门尼德不同,恩培多克勒认为存在不是一而是多。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是多。

    2. 物体虽然能够变化,但是它们由之构成的微粒是不变的。这些微粒包括四种永恒的元素,即土、气、水、火。

    3. 自然中存在两种力,他称之为爱和恨。爱的力导致元素相互吸引,恨的力导致事物的解体。

    · 阿那克萨戈拉

    1. 提出了心灵(奴斯)的概念。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与其他东西分离的,除了心灵。

    2. 在心灵影响物质的形态之前,物质就存在了,它是各种物质实体的混合,而这些实体都是不生不灭的。例如雪就既包含了白夜包含了黑,只是白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每个部分都和实在的全体有同样的成分,因为,每个部分之中都含有元素的“一份”。

    3. 原始物质形成各种事物是通过分离的过程,这个分离是由心灵的力量促其发生的。这个分离的过程是连续的。

    1.4 原子论者

    ·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和留基波

    1. 我们应该肯定空间的存在,而无须说它们是物质的。

    2. 万物由无限数量的微粒构成,称为“原子”,具有不可毁灭性和永恒性。因此自然只包括两样东西,空间和原子。原子一开始就存在与空间中。

    3. 原子论是一个机械论的概念——它否认万物有创造者,所有事物都是在空间中运动的原子相互碰撞的结果。

    4. 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我的总结】

    第一章提出的大问题:

    1)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

    2)万物构成的方式是什么?它们如何发生改变?

    3)心灵与其构成?

    第二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智者派的出现,使古希腊哲学的重心由自然秩序转向人类的行为规范】

    2.1 智者派

    · 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塞拉西马柯

    1. 智者派精于修辞术,他们把真理看做一种相对的东西,导致了怀疑主义的盛行。

    2. 普罗泰戈拉认为,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是被自己的知觉限制的,所以知识对每个人而言是相对的。

    3. 高尔吉亚试图证明,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它们也不能被认识,即使它可以被认识,也不能被传达。

    4. 塞拉西马柯将正义看作较强者的利益,他相信“有力即有理”。

    2.2 苏格拉底 (Socrates)

    一. 苏格拉底运用的方法

    辩证法(问答法、定义法)

    二.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 提出了“灵魂”或“心灵”的概念:它是理智和性格的能力。

    2. 在事实世界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我们可以发现的秩序。

    3. 可以区分出两个层次的知识,一个层次是基于对事实的观察(inspection),另一个层次是基于对事实的解释(interpretation)。苏格拉底对理念和事实的看法深刻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三.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

    1. 德性是使灵魂尽可能地善。

    2. 德性与知识等同(认识善就是行善),恶行与无知等同、

    3. 有德性的行为是恒常的,这也是他得以克服智者派的怀疑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基础。

    【我的总结】

    第二章提出的大问题:

    1)真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2)德性是什么?

    3)是否存在恒常的道德准则?

    第三章. 柏拉图(Plato)

    【前辈们关注单个的重大问题,柏拉图则不然,他把人类的主要问题都综合进了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中——理念论。】

    【“对欧洲哲学传统特点的最可靠的总概括就是,它是由一系列对柏拉图的注释构成的。”怀特海曾评论说。】

    3.2 柏拉图的知识理论

    1.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人类生活在洞穴中,只能看到真实事物投影在山洞中的影子。(影子指代着我们的感知,其背后的真实事物指代着不变的理念)

    2. 知识线段上的四个阶段:想象(现象的感性经验),信念(我们对现象的意见),思想(使现象抽象为理念),完善的理智(对各理念的统一)。四个阶段的认识高度依次递进。

    3.3 理念论

    1. 理念论的内涵:

    理念是事物的不变本质,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仅仅是理念的摹本。

    2. 理念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存在的。第一,在我们心灵与身体结合之前,我们的灵魂在一个精神领域里就已经存在了。第二,再创造万物的过程中,神用理念来塑造特殊的事物,这意味着理念先于其在事物中的具体化而存在。第三:这些理念似乎最初是存在于“神的心灵”中或理性的最高原则中的。

    3.4 道德哲学

    1. 灵魂概念:

    灵魂有三个部分——理性(对目的和价 值的意识)、精神(对理性做出相应的,激发行动的驱动力)、欲望。只有当我们的理性部分能控制住我们精神和欲望的部分时,人类灵魂才能安定有序。

    2. 灵与肉:

    灵魂在初始状态下是脱离身体独立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 灵魂的理性和非理性部分有一种根本的和谐。但由于灵魂的非理性部分有不完善的可能性,在进入身体时,身体把灵魂暴露在洪水般的感官刺激下,最初的和谐遭到破坏。

    3. 人的德性:

    德性是功能的实现。灵魂三个部分的功能对应三种德性:欲望对应节制之德,精神对应勇敢之德,理性对应智慧之德。当灵魂的三个部分都各得其所时,就到达了第四种德性——正义。

    3.5 政治哲学

    1. 柏拉图的国家观:

    柏拉图说,国家是一个自然的机构——之所以是自然的,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本性的结构。国家的不同等级就像一个人灵魂的不同部分。而正因为国家是从个人的本性中发展出来的,因此个人在逻辑上先于国家。

    2. 社会阶层的划分:

    -国家的三个等级是灵魂的三个部分的延伸。劳动者代表欲望,保卫者代表精神,统治者代表理性。

    - 个人被划分到哪个等级由自然禀赋决定。能力是统治者(哲学王)的资格证明——他是一个通过教育,理解了可见世界与理智世界之间区别,并对善的知识和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高度洞察的人。

    3. 国家中的德性:

    - 一个国家是否能达到正义要看哲学要素能否在社会中取得统治地位。

    - 国家中的正义只有在三个等级都实现了他们各自的功能时才能达到。第一,劳动者反映了节制的德性(服从更高的社会等级)。第二,保卫者表现了勇敢的德行(勇敢就是指导该害怕什么,不该害怕什么,保卫者唯一应该害怕的是道德 恶)。最后,统治者反映了智慧的德性。

    4.理想国的衰败:

    - 逐次倒退的五个政体形式:贵族政体(理想国)、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3.6 宇宙观

    1.事物的存在:柏拉图没有提出一种创世论(事物如何无中生有)。但他认为“徳穆革”作为天工安排了万物的秩序(或说一切事物由心灵安排)。宇宙就是世界灵魂的活动。但这一理论预设了事物所有要素的存在:构成事物的原料的存在,作为工匠的徳穆革的存在,和事物被创造所依赖的理念的存在。

    2.物质的基本构成:与唯物主义者不同,柏拉图没有接受物质是基本实在这一思想。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柏拉图认为物质由三角形面构成,这些面服从于不同的几何关系而形成物质。这些面是基本的,不可还原的。而物质间的秩序是理念的反映,理念是通过一种原初介质表现出来的,这种介质被柏拉图称为“容受体”——能够接受徳穆革加之于它的结构的介质。容受体为事物的生成提供了空间。柏拉图没有解释容受体的来源,它就是事物出现和消亡的地方。

    3. 恶的存在:柏拉图认为恶的存在是因为徳穆革在创造之途中有障碍。柏拉图认为宇宙的创生是必然性与理性的结合。必然性指的是容受者的“原材料”上有不接受心灵命令的固执。让心灵作用失效的一切因素造成了秩序的缺失,这正是恶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必然性是恶的条件之一。

    4. 时间:时间就是变化。只有现象(理念)的摹本产生后,才有时间。因为在此之前理念是永恒不变的。

    【尝试简单阐释柏拉图的宇宙观】

    物质的基本要素是三角形面,而物质的构成方式由“徳穆革”(世界灵魂)的理念所决定,它使物质在“容受体”中生成。但世界灵魂不是万能的,它对万物秩序的安排会受到某些“必然性”的阻碍,导致了部分无序的情况,于是产生了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变化的,不完善的“现象”以及恶的存在。柏拉图假设三角形面和世界灵魂是本来就存在的。

    【我的总结】

    第三章提出的大问题:

    1)我们所观察到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有何联系?

    2)理念/灵魂是否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

    3)一个理想的国家是怎样运行的?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涉猎多学科的集大成者。如果说柏拉图侧重于研究事物静态的存在(being),那么亚里士多德更看重事物的生成 (becoming)】

    4.2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发明了形式逻辑(三段论)、提出了形而上学的概念(对事物存在的研究)

    4.3 形而上学

    1.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由四因构成,即形式因(是什么)、质料因(由什么构成)、动力因(被什么造成)、目的因(为什么目的而构成)。

    2. 世界是由运动中的事物构成的,运动作为一种变化涉及事物的潜能,而事物的变化始于一个不被推动的推动者(归结为目的因,后被引申为“造物主”)

    3. 亚里士多德认同普遍共相的存在,即特定事物背后可以提炼出不变的理念,但不认为理念脱离了个别事物还能够独立存在,即形式与质料是不可分的。在这点亚里士多德上与柏拉图理念论产生了分歧。

    4.5 伦理学

    1. 人类追求的是对善的理念的知识。

    2. 善的概念与人的功能:如果一个事物能达到它内在的功能,那么它就是善的。一个善的人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功能。人的功能是与德性相一致的灵魂活动。

    3. 德性是中道的(如“勇敢”介于“怯懦”与“鲁莽”之间)

    4. 道德行为的起源是人的选择,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4.6 政治学

    1. 亚里士多德按统治者人数分三种国家类型: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他们相应的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亚里士多德最推崇贵族政体,因为真正杰出的人还是少数。

    2. 亚里士多德相信奴隶制是自然的产物,但奴隶应该享有适当的自由。

    3. 亚里士多德相信公民权的不平等的。获得公民权的基本资格在于一个人所具有的参与政治和服从统治的能力。

    4.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每个人道德和理智的完善。不论政府采取何种形式,它都建立在某种正义观念和相称的平等观念的基础上。革命的主要原因是要求平等。

    4.7 艺术哲学

    1.艺术是对现实的普遍性概括。

    2.艺术能对人的情感进行“净化”(这个词比较抽象,我的理解是可以释放个人的感情,引起共鸣)

    【我的总结】

    第四章提出的大问题:

    1)事物的变化涉及到哪些因素?

    第二部分: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哲学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雅典陷落了,当希腊成为只不过是罗马的一个行省时,人们失去了古典时代对理想社会思辨的强烈兴趣,而转向了个人领域。四个哲学家群体对这种新的研究方向起到了推进作用——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怀疑论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他们哲学重点是实践的,而其取向是个人的,旨在给那些处在不断改变的时代环境中的人们提供生活上的指导。】

    5.1 伊壁鸠鲁(Epikouros)主义

    1. 世界是原子碰撞的偶然产物(机械论,无神论)

    2. 快乐是善的标准。感觉(sensation)是真理的判断标准。

    3. 各种快乐是有区别的。人的本性所寻求的终极的快乐是宁静——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淡泊松弛。

    4. 宁静可以通过减少欲望,克服恐惧,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转向精神上的快乐(最高级的快乐)达到。

    5. 快乐与社会正义:首先,友谊是我们的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其次,文明社会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制止那些要把痛苦施加给个人的人。

    5.2 斯多噶主义(The Stoic)

    【爱比克泰德说:不要要求事情像你所希望的那样发生,而要希望它们像实际发生的那样发生那样发生,这样你就会好好过下去。】

    1.斯多噶学派的知识论:

    所有思想都源于对象对感官的冲击,即除了具有某种物质形式的东西外,没有什么真正存在。斯多噶学派的知识论奠定了它唯物主义的形态。

    2. 物质与神:

    斯多噶派认为,一切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除了惰性的物质,还需要一种动力作为建立秩序的要素——斯多噶派说它是火,他们把这种合理性的力理解为神。神在每一事物中,或说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理性的原则。天意意味着事情以它们应有的方式发生。

    3.伦理学思想:

    -人应该顺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自由不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力量,它只不过是没有情绪上的纷扰而已。

    -所有人都是同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公民,具有共同的正当理性,即服从于共同的自然法。

    5.3 怀疑主义

    1. 怀疑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与之相当的相反命题。因此,怀疑派悬置判断,避免否定或肯定任何东西,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态度而获得一种无干扰的、宁静的心态。

    2. 怀疑论者决不否认感性知觉到的明显事实。他们质疑的不是现象而是“对现象的解释”。

    3. 怀疑论者认为感觉是靠不住的,道德法则会产生怀疑,没有理智确定性的道德(即满足或然性而非必然性)是可能的。

    5.4 普罗提诺(Plotinos)

    【普罗提诺认为只有精神是真实存在的,他把对实在的思辨性描述和关于救赎的宗教理论结合在一起,以此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柏拉图主义。】

    1. 作为太一的神:神是不可见的、单一的、不被创造的,而且是绝对不可变更的。

    2. 流溢的隐喻:如果神是不变化的,那它是如何创造万物的呢?普罗提诺认为神创造万物不是通过主动的创造活动,而是通过必然性,就如同事物从神那里流溢出来一样: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神的 第一次流溢——奴斯/心灵(或普遍理智),它代表着作为事物之基础的合理性。

    3. 每一个流溢物都是下一个更低的流溢物的原因。奴斯的下一种流溢物是世界灵魂。世界灵魂有两种朝向,向上看它指向奴斯,向下看它为自然之全体提供生命的原则。太一奴斯以及世界灵魂是永恒共在的,它们都在时间之外。灵魂的活动说明了时间的现象。

    4.人类灵魂是世界灵魂的流溢物。朝上看,人的灵魂分有奴斯,向下看,人的灵魂和肉体相联系。普罗提诺相信,人的灵魂预先存在。

    5. 在存在等级的最低层次上,是物质。物质是精神的反面,也是太一的反面。

    6. 造成恶的原因:由于物质离太一最远,它有一种脱离灵魂的倾向,即不受理性支配而运动。从这个意义上,物质和肉体是恶的原则。在普罗提诺看来,恶不过是完满性的缺乏,是物质缺乏形式(灵魂的控制)。

    7. 得救:普罗提诺的核心看法是,世界上的物理事物绝不应该使灵魂偏离它的更高目的。我们应当放弃世俗生活以便推进灵魂上升到理智活动。对事物的广博知识引导人们达到自我与太一的合一。【就像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的那样,要能够最彻底地交出自我。】

    【我的总结】

    第五章提出的大问题:

    1)人存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人应当如何生活?

    3)如果神存在,它如何创造或安排万物?

    第六章. 奥古斯丁(Augustine)

    【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成为了天主教会的著名领袖。他为中世纪基督智慧确立了主导方向和主要风格。】

    6.2 人类知识

    1. 信仰与理性:奥古斯丁认为,信仰照耀着理性,没有信仰就没有理解。

    2. 克服怀疑论: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理性确实拥有关于事物的确定性,如不论我如何怀疑一切,我总不能怀疑我在怀疑。

    3. 知识与感觉:人类在感觉活动中遇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对象——身体感觉的对象和心灵的对象。知识从被感知的事物的层次出发,推进到一般真理的较高层次,知识的最高层次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因此,奥古斯丁说,我们“从外在到内在,从低级向高级”,而走向上帝。

    4. 光照论:来自上帝的神圣光照能让我们看清楚永恒的真理。

    6.3 上帝

    1. 上帝: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上帝的本质就是存在,存在也就是活动,活动也就是认知。万物都是上帝永恒思想的有限反映。

    6.4 被造世界

    1. 从无中创世:世界是上帝自由行为的产物。他从无中创造出构成世界的万物。因而事物的存在都归因于上帝。物质 从本质上是善,而且上帝不能造出任何恶的东西。

    2. 种质:一开始,在创世活动中,上帝已经把种质植于物质之中,因而也就把所有会出现的物种的潜能安放在了自然之中。

    6.5 道德哲学

    1. 爱:自身的不完满性促使我们去爱。失序的爱指的是我们期望从一个爱的对象那里得到的东西超过了它能提供的限度,而这一点导致了人类行为中的各种反常现象。幸福的生活就是爱上帝。

    2. 恶:恶是意志的产物,而德性是上帝神恩的产。

    3. 法:自然法是我们理智对上帝真理的分有,也就是对上帝的永恒法的分有。奥古斯丁说,当一个政治国家制定法律时,这种世俗法必须要和自然法的原则相一致,而自然法则是派生于永恒法的。

    4. 正义:正义是灵魂的习惯,不是人类的天性而不是个人意见的产物。在正义中,首要的关系是个人与上帝的关系。集体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是不可能分开的。爱是正义的基础。

    第七章. 中世纪早期的哲学

    【罗马帝国在476年的崩溃,宣告了一个理智的黑暗时期的到来。接下来的五六个世纪里,哲学靠着基督教的学者们得以维系。哲学活动一直到公元十世纪之后才得以复兴。】

    7.1 波埃修

    1. 波埃修是中世纪早期的著名哲学人物。他在服刑期间,写出了名作《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

    2. 共相的问题:波埃修认为共相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共相既在事物中作为普遍性实存,也在我们的心灵中被思想。波埃修翻译了波菲利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针对其中提出的共相问题,提出了解答:(1)共相既存在于事物之中又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2)共相既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3)共相既在事物之中,也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

    7.2 伪狄奥尼修斯

    1. 伪狄奥尼修斯试图把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论和基督教的创世说结合到一起。伪狄奥尼修斯认为,世界是上帝天意的产物。

    2. 我们可以以两种方式达到对上帝的知识:一种是肯定的方式,一种是否定的方式。当我们采用肯定的方式时,我们把通过研究被造物所发现的所有完满的属性归之于上帝。但否定方式更为重要。我们通过排除的方法,把各种范畴的属性从上帝的概念中除去。这种观点对后来的神秘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3. 伪狄奥尼修斯否认恶的积极的存在,因为万物是上帝创造的,这样会使上帝成为恶的原因。他认为存在和善是一个意思,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善的。而如果某物是善的,它首先必须先存在。但存在的缺乏会导致恶。

    7.3 爱留根纳(Erigena)

    1. 在波埃修和伪狄奥尼修斯的时代过去三个世纪后,西方又出现一位哲学大家——爱尔兰僧侣爱留根纳,他写出了名著《自然的区分》(The Division of Nature)

    2. “自然”一词指的是“存在着的一切”,包括了上帝和被造物。

    3. 爱留根纳认为有两种理解实在之结构的方法:区分和分析。区分是从普遍性推出个体性,分析是从个体性推出普遍性、

    4. 爱留根纳论证说: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所有别的事物都依靠它,而且都返回到那里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的法则和实在的法则是相一致的。

    5. 在自然的全部实在中,可以做出四重区分:

    (1) 创造的而非被造的自然:这种自然指的是上帝,他创造万物而无须被任何原因所产生。

    (2) 被造的而且创造的自然:这种自然指的是神圣的理念,它们包含于上帝(被上帝创造),成为事物的原型(创造事物)

    (3) 被造的而非创造的自然:这种自然指的是我们经验到的事物的世界,是原始原因外在结果的集合。这些结果,无论是无形体的(如天使或理智),还是有形体的(如人和物),都是对神圣理念的分有。

    (4) 既非创造也非被造的自然:这种自然还是指上帝,不过是指作为被造物秩序的目标或目的的上帝。万物的原因把由它产生的各种事物都引向它自身。由于这种回归,所有的恶都将有一个终结,而人们也将找到他们与上帝的结合。

    7.4 解决共相问题的新方法

    【正如我们看到的,中世纪关于共相的问题最初是由波菲利详细论述,而由波埃修加以回答的。这个问题在500年后又被讨论,而且造成了几个世纪的激烈争论。关于共相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主要观点,它们是:极端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

    · 奥多和威廉姆 - 极端实在论

    实在论者认为,存在着某种普遍的实体,它被包含在某一物种的每一个成员中。

    而极端实在论者的观点:

    1. 奥多认为,实在论是某种传统神学教义的基础。如果我们想准确理解人类本性的状况,我们就必须意识到:在亚当和夏娃的罪中,“人”的普遍实体被感染,以致所有的后代都继承了他们的行为。如果我们否认实在论,那么原罪概念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丧失。

    2. 起初,威廉姆认为共相的普遍实在性都包含在每一个人之中。后来他修改了他的看法,形成了“不区分论”——一个物种的许多个体之所以是同种东西,不是由于它们的共同本质,而是因为在某些方面它们并无区别。

    · 洛色林 - 唯名论

    唯名论:自然中只存在个体事物,类概念不是实在的事物。所以像“人”这样的类概念并不指示任何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 阿伯拉尔 - 概念论或温和实在论

    1. 普遍性必须首先归于语词。当一个词被用于许多个体时它就是一个共相。

    2. 我们是如何构想出普遍性名词的?因为人可以从事物中观察出某些相似性,通过心灵提炼出共相的概念。可见,共相有一个客观的基础。(驳斥极端唯名论)

    3. 作为心灵的产物,共相是和个体可感事物分离而存在的。(驳斥极端实在论)

    7.5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在思想史上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它在近几个世纪以来被称为“本体论证明”。】

    · 安瑟伦 - 本体论证明

    1. 安瑟伦在开始他的证明前,是确信上帝存在的。他说:“除非我信,我将不会理解。"

    2. 安瑟伦接受实在论,拒绝唯名论。他始终设想:当一个有限事物分有了我们的语言称之为“善”、“伟大”、“原因”、"存在"等的东西时,这些语词指的就是某种存在着的实在。因此,有限的事物不仅分有一个语词,而且分有了实在。而这种存在以其最大的完满性而存在于某处。和极端实在论者一样,他认为实在论的问题有重要的神学含义——特别是对三位一体教义来说。

    3.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上帝是“可以想象的最伟大的存在”。某物是可以在我们知道它实际存在之前就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的,所以这样的想象能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智中。若我们比较两个概念哪一个更伟大一些:(a)一个“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在现实中存在的存在”;(b)一个“可以设想的仅仅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最伟大的存在”。答案必定是(a),因为根据安瑟伦的看法,对于任何给定的存在着来说,实在地存在比起想象的存在要伟大一些。所以这个“可以想象的最伟大的存在“必定会在现实中存在。

    4. 高尼罗的反驳:① “本体论证明”的第一部分是不可获得的。人们无法想象出“最伟大的存在”,因为在他经验到的其他实在中,不存在能从中形成这种概念的东西。简单来说,我们不能想象出不源于我们已经经验过的实在的存在。 ② 即使我们经常想到某样并不存在的东西。想象到某样东西存在,不代表它实际存在。

    5. 安瑟伦对高尼罗的回答:① 人们可以想象出“最伟大的存在”的概念,只要我们比较事物中的不同程度的完满性,而且上升到最大的完满性,我们就能做到这点。② “存在”这一无限的概念可以超越有限的界限。

    7.6 穆斯林和犹太思想中的信仰和理性

    【9-12世纪,穆斯林世界关于希腊哲学的知识远超基督教世界,而穆斯林哲学家对希腊哲学的阐释表现出与基督教教义的不符。因此,穆斯林哲学家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们是把亚里士多德和别的希腊思想家的思想传到西方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他们的阐释也是导致中世纪哲学争论的基础。】

    · 阿维森纳

    1. 阿维森纳的创世理论:

    凡是存在的东西必定有一个原因。需要一个原因的事物被称之为可能的存在。原因也是可能的原因,这先前也存在一个原因。但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无限的原因系列。所以,必定有一个第一原因,其存在不是可能的而是必然的,他的存在在他自身之中而不是来自于一个原因,而这种存在也就是上帝。

    根据阿维森纳,上帝处于存在的巅峰,没有开端,永远处在活动之中。因此,他总是在创造。创世既是必然的也是永恒的。这和《圣经》中的创世学说相冲突。根据《圣经》,创世是上帝自由意志的产物,不是必然的;创世发生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不是永远都在进行的。

    2. 阿维森纳的心理学:

    阿维森纳的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可能的理智和主动的理智的区分的问题。

    -上帝创造了一个单一的结果,被称为理智,这种理智又产生出较低的理智。最后一级的理智被称为主动理智,它创造了人的个体灵魂。

    -由于一个人的心灵必有一个开端,所以它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但存在和本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本质不是自动实现的,它并不因为自身而获得存在。理智被创造时不具有任何知识,而是具有获得知识的本质和可能性。所以阿维森纳将个人理智称为可能理智。因此每个个体都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

    -知识在人理智中存在需要两个要素,也就是(1)我们借以身体器官,在记忆中保存事物的能力(2)在个体事物中通过抽象能力发现本质或共相的能力。阿维森纳认为这种抽象不是由主动理智来进行的。因为主动理智是所有人灵魂的创造者,又是人类知识中的能动力量,所以在全体中只有一个主动理智,它为全体人所分有。每个个体的灵魂不死,每个灵魂都将回归到它的来源之处,即主动理智中去。

    基督教的作者们认为阿维森纳的理论威胁到了每个人分离的个体性。他们还批评说,这种理论把人和上帝分开了,因为是主动理智而不是上帝给人类理智以光照。

    · 阿威罗伊

    1. 阿威罗伊认为创世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宗教的信条。

    2. 阿威罗伊认为,一个人的形式是灵魂,灵魂是一种物质的而非精神的形式。因此,物质的灵魂和肉体一样是有死的,所以死后没有什么东西能活下来。

    3. 阿威罗伊否认人有分离的可能理智。因此,他明确认为人类知识就在普遍的主动理智中。

    4. 阿威罗伊的“双重真理说”:关于宇宙创生的互不相容的宗教和科学断言,可以同时为真(在不同人的视角中)。宗教适用于那些更加易受观念而不是理性支配的人,而哲学家是直接地认知真理的,他们看不出有什么理由非得通过拐弯抹角的宗教视角去领略这种真理。他认为,神学家不应该把繁复深奥的推理能力运用到宗教这样的主题上,因为宗教的本性是与理性相偏离的。

    · 摩西·迈蒙尼德

    1. 迈蒙尼德的主要著作是《迷途指津》。在此书中,他试图证明犹太教义和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迈蒙尼德相信信仰和理性之间不可能有根本冲突。

    2. 创世的学说是一个宗教问题,哲学无法解释。

    3. 信仰和理性的冲突产生于两个原因,即宗教的拟人化和语言和思想糊涂的人用来讨论信仰问题的混乱方法。

    4. 迈蒙尼德同意阿维森纳关于人的本性的结构的说法。

    5. 迈蒙尼德提出了几种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他认为无论世界是从无中创造出来的,还是永恒存在的,都不影响自然神学的事业。

    6. 人类生活的目标是获得专属于人类的完满性。一个人能获得四种依次递增的完满性:占有的完满性、身体结构和形状的完满性、道德德性的完满性以及最高的完满性,即理性的获得。

    第八章. 阿奎那(Thomas Aquinas)和他的中世纪晚期的继承者

    【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经院哲学家,他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为根基,将古典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洞见结合了起来。】

    8.2 哲学与神学

    1. 哲学与神学都与真理有关。但阿奎那认为有些神学启示的真理永远不可能通过自然理性被发现,而神学启示的一些别的真理则通过自然理性就可以被发现。

    8.3 上帝存在的证明

    1. 阿奎那的证明方法与安瑟伦是相反的,他坚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开始与我们对感觉对象的经验。

    2. 阿奎那系统地阐述了论证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方法:

    ① 从运动出发。当一个物体静止时,它处在潜在的运动状态。而每一个运动者都需要一个推动者。如果我们说,每个推动者又是被先前的推动者所推动的,那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在这个序列中找到运动的始源,那么所有物体都处在潜在的运动状态,运动就不可能发生。然而,事实是,我们能确定世界上有事物在运动。那么,必然存在一个能够推动他物而无须被他物推动的推动者,它就是上帝。

    ② 从致动因出发。每件事的发生都需要有其原因,每个原因又是被先前的原因决定。与对运动的证明相似,我们可以得出一定会有一个第一致动因,它就是上帝。

    ③ 从必然存在出发。万物都是有成有毁的。在某一时间点,一样事物可能会不存在。那么一定也存在某一时间点,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不存在的东西只有通过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才能开始存在,所以那时什么东西也不会再次开始存在。但我们的经验昭示了各种事物的存在。所以一定存在某事物,其存在是必然的,它就是上帝。

    ④ 从完满性出发。我们能对事物的好与不好做出比较,是因为事物以不同的方式相似与某种极限的东西。必定存在某种最好的东西。在任何属中,体现最大值的东西就是每一事物的起因,这一事物作为一切圆满性的原因,它就是上帝。

    ⑤ 从秩序发出。一些没有理智的东西,也以某种有序的方式活动,这说明一定有某种理智的存在物存在,所有的自然事物都依靠它指导而朝向它们的目的,它就是上帝。

    3. 对证明的评价:阿奎那的五种证明是西方哲学中最著名的论证之一。

    缺陷:① 他的论证力量只取决于它们所建立于其上的那些假设。② 即使这种证明成功了,它们也不导致一个有意识和人格的上帝的观念。③ 第四第五个论证不符合现代科学的一些观点。

    8.4 对上帝本性的认识

    1. 否定的方式:

    我们以否定的方式了解上帝,即上帝不同于被造物,是具有完满性的,纯粹的活动。但我们难以对上帝进行具象的,直接的,肯定性的描述。

    2. 类比的知识:

    上帝的创造物具有与上帝的相似性。我们知道上帝所知道的东西,但并非指导上帝所知道的一切事物。认识到人是什么样子,也就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关于上帝的知识。

    8.5 创世

    1. 被创造的秩序是永恒的吗?

    上帝是在某一时间创世的,还是在永恒地创世?如果认为上帝是永恒地创世的,那么就与《圣经》中上帝在某一时间点创世的暗示相违背。但如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上帝是在永恒地创世的,那么就意味着上帝在创世之前就是一个潜在的创世者。换言之,上帝拥有潜能。这与上帝是不变的,纯粹的,具有完满性,而不具有潜能的结论相违背。

    2. 无中创世

    创世之前只有上帝存在,而且所有开始存在的东西都源于上帝,除了上帝外没有别的产生存在的来源。

    3. 这是最好的可能世界吗?

    宇宙不可能比依据其本性所能成为的东西更好。

    4. 作为缺乏的恶

    上帝不是恶的原因。恶是做出错误选择的可能性,也是人的自由的派生物。上帝通过创造具有自由的人类允许了恶的可能性。

    5. 被创造的存在的等级排列:存在之链

    阿奎那把宇宙描述成包含着一个由事物构成的完备的序列。在种上和等级上,这些存在物都相互区别。低于上帝的是天使的等级,阿奎那称他们为理智,低于这些天使的是人的存在,再往下就是动物、植物,最终是气、土、火、水四元素。在各种层次的存在物之间没有间隙。

    8.6 道德和自然法

    1. 道德的构成

    阿奎那认为,自由选择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

    阿奎那认为,道德包括了超自然的目的。理智不是知识的终极来源,因为我们的超自然目的要求上帝的神恩。完满的幸福字被造物中是找不到的,只能存在于上帝中,而上帝则是最高的善。

    2. 自然法

    阿奎那说,法律首先和理性有关,人类的理性控制意志,成为我们行动的标准。但阿奎那同时认为,因为上帝创造了万物,所以人的本性和自然法最好理解为上帝的智慧或理性的产物。从这种立场出发,阿奎那区分了四种法:

    ① 永恒法:以上帝的理性为依据,不受时间影响,是永恒的。

    ② 自然法:以人的理性为依据。

    ③ 人为法:指的是具体的政府法令,但必须与自然法相符。

    ④ 神法:神法的功能是指导人达到他们的恰当目的,是神恩。

    通过强调对神恩的追求在道德中的重要作用,阿奎那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伦理学。

    8.7 国家

    1. 阿奎那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的机构,它来自人的本性。除了我们的物质的或自然的需要之外,我们还有一个超自然的目的。国家并不是为了处理这种更为终极的目标而准备的。指导我们去达到这个目标的是教会。

    2. 国家的作用是通过制定并执行人为法,来保障共同的善。

    8.8 人的本性和知识

    1. 人的本性:人是身心统一体,没有灵魂,肉体将没有形式;没有肉体,灵魂将没有它获得知识所学要的感觉器官。只有当灵魂和肉体结合在一起时,我们才作为人而存在并发挥功能。

    2. 知识:阿奎那在共相的问题上是一个温和的实在论者。他认为共相存在于(1)事物之外,但仅仅作为神圣概念存在于上帝的心灵之中。(2)事物之中,即作为具体的个别的本质而存在于一个种的所有成员之中。(3)心灵之中,即作为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而存在于心灵之中。

    8.9 司各脱,奥康以及艾克哈特

    【司各脱、奥康以及艾克哈特企图把神学和哲学再次分开,他们是阿奎那部分理论的主要反对者。】

    1. 唯意志论

    ① 因为上帝作为最高的存在,其活动不受任何形式,包括理性的限制,所以上帝的支配能力只可能在于他的意志而不是他的理性。

    ② 道德是由上帝做出的任意选择的结果。所以道德不可能是理性与哲学研究的课题,而仅仅是信仰和接受的问题。

    ③ 唯意志论的一个意义更广泛的结论是:不可能有自然神学。因为通过唯意志论可得,上帝不是按照理性来创造万物,所以我们不能发现经验世界和上帝之间的任何理性联系。所以上帝的存在成为了一个纯粹的信仰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来,哲学和神学的主题就分离开了。

    ④ 唯意志论的对立面是唯智主义,其倡导上帝的选择被其理智所指导。

    2. 唯名论

    ① 奥康认为,只有具体的个别事物存在,而且当我们运用普遍名词时,我们只不过是在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思想特殊的事物。因而人的理性被限制在个别事物的世界中。奥康的观点是货真价实的经验论。

    ② 奥康关于唯名论的论证是基于一种被称为“奥康的剃刀”(Occam's Razor)的简单化原则的:“能用较少的原则解释的,就无须用更多的原则。”实在论者实际上提出了三个存在领域:(1)个别事物(2)它们所共同具有的独立存在的属性 (3)我们关于这些的思想概念。而根据奥康的说明,只需要存在两个存在领域,(1)个别事物(2)我们语言表达的关于这些事物的思想概念。

    ③ 奥康是一个唯意志论者,综合他的唯名论,可以得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上帝选择使他们成为那个样子,而不是因为他们反映了存在于上帝心中的永恒的原型,所以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不会引向经验之外的任何实在。由此,哲学的领域和神学的领域就分开了。哲学通过理性思考,得出了以我们经验为基础的结论,而宗教的真理关乎上帝意志,不可能通过哲学而获得。哲学和神学可能获得“双重真理”,而这两种真理是互不影响的。

    3. 神秘主义

    ① 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强烈影响,艾克哈特提出了一种处理神学的神秘主义方法。这种方法把重点从理性转移到感情。

    ② 艾克哈特相信,上帝既超越存在物,也超越知识,因此,人们惯常的概念和范畴不适用于上帝。因此,我们必须求助于对上帝的隐喻的描述以及我们队他的体验。

    【我的总结】

    第六、第七、第八章提出的大问题:

    1. 上帝存在吗?如何证明他的存在?

    2. 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上帝?

    3. 上帝是在某一时间点创造万物,还是在永恒地创造万物?

    4. 上帝用意志创造万物,还是用理性创造万物?

    5. 人分有上帝的理性吗?

    6. 哲学和神学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的哲学

    第九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的关注从上帝重新转向了人和世俗生活。】

    9.1 中世纪的结束

    1. 在中世纪哲学受到神学的压制,为解释神学服务

    2. 文艺复兴,指的是15至16世纪的古希腊学术的复兴。人文主义哲学家着重研究古典著作以及人的理性在发现真理的核心作用。在这一时期,神学和哲学间出现了决定性的分裂。

    9.2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 皮科

    皮科认为,人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我们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选择自己命运的能力。

    · 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著有《君主论》。他相信君主专制是一种可取的政府形式。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相信,为了得到政治权力,领导人可以无可非议地运用无论多么不道德的手段。

    9.3 宗教改革

    · 马丁·路德

    1. 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与罗马天主教会断绝关系的宗教改革运动,建立了新教。

    2. 马丁·路德认为理性是信仰的敌人。

    3. 马丁·路德认为不论统治者发出何种命令,个人都必须服从。不公正的待遇并不会损坏人的灵魂。

    · 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著有《论自由意志》、《愚人颂》、《拒绝尤里乌斯》,是经院哲学的批判者和人文主义的宣扬者。

    9.4 怀疑论和信仰

    ·蒙田(Montaigne)

    1. 在著名的《论文集》中,蒙田表述了一种古典怀疑论观点——我们不应对任何理论抱有持续不变的信仰,相反只能永远采取一种询问的姿态。只有在我们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时,我们才有可能感到满意。

    2. 蒙田提倡用世道常情和感觉经验作为生活的向导。

    3. 蒙田希望人们注意到人类生活的丰富性,而正是对人类能力的尊重和接受这种丰富性成为可能。在这方面,他是文艺复兴主要思潮的真正代表。

    · 帕斯卡(Pascal)

    1. 帕斯卡是17世纪著名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但他依然相信:人的理性是不可能获得最重要的人生真理的。对帕斯卡来说,真理的导向是心灵,而心灵指的是直觉的力量。

    2. 帕斯卡希望我们用赌徒的观点来看待上帝存在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①如果上帝存在,而且我们相信他,那么我们所得回报,将会是无限大的。②如果上帝存在,而我们不信上帝,那么这无限的回报我们就会全部损失。③如果上帝不存在,而我们信仰他,那么我们无所得也无所失。④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也不信上帝,那么我们仍然是无所得失。通过衡量这些结果,帕斯卡认为我们将被迫信仰上帝,因为它许诺了更大的奖赏。

    9.5 科学革命

    1. 新的发现和新的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一场科学革命,它对知识的各个分支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科学革命有两个突出的要素:新的科学发现以及科学研究的新方法

    ① 新的科学发现

    - 显微镜、望远镜、气压计、空气泵等科学仪器的发明

    - 伽利略发现环绕木星的卫星;列文虎克发现了精子、原生动物和细菌;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等

    - 天文学革命: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普勒阐述了行星运行的三条规律。

    ② 科学方法的提出

    - 中世纪的科学方法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

    - 文艺复兴以后,观察以及数学运算的方法成为近代科学的标志。

    - 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家中的大多数都有这样的共识:无须回顾传统或者古代权威的证言,个人就可以直接得到关于自然的真理。

    2. 近代原子论

    - 伽利略强调第一性质(实在)和第二性质(现象)的区别。

    - 虽然牛顿仍然认为上帝是自然这个机器的创造者,但他认为所有现象都可以用源自机械论原理的同一种推理来解释。

    9.6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 培根批判传统学术,认为它们除了阐释古人的理论外,没有任何实际的进展。

    2. 培根的归纳法不同于演绎论证和简单枚举法,强调寻找事物的本质。7

    9.7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著有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

    一. 霍布斯的方法

    霍布斯认为,不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通过观察的方法以及从公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就能获得精确的知识。霍布斯将此方法用于政治哲学研究——他用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人性观形成了一种精确的政治哲学。

    二. 霍布斯哲学观念的出发点:

    霍布斯的哲学观念有两个出发点:首先,物体的特性是运动。其次,可知的实在仅仅由物体所构成。所以哲学的范围应被限制在运动中的物体的研究上。

    三. 霍布斯对人的思想的机械论观点:

    - 不论是感知、想象还是记忆,所有的精神活动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源于感知。想象是一种滞后的感知,记忆是我们对感知的表达。思想不过是感知的重组。

    四. 霍布斯关于认知的唯名论和经验论观点

    - 唯名论:科学知识或广义上的哲学之所以是可能的,乃是因为人有运用文字和语言的能力。一旦语词的意义被确定,我们就能通过它们回忆相关的实在。经验论:由于我们在经验中对某些人的认识,我们就能认识有关所有人的情况。

    五.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

    -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不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而是从逻辑和分析这种居高临下的位置出发。

    - 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存在于任何国家或公民社会前的人的状态。这时所有人是平等的,是利己的,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对死亡的恐惧。

    - 自然法:我们可以用理性推导出一些一般的法则,以适应个人的生存需要。第一条自然法则是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和平;第二个法则是为了追求和平,我们可以放弃与别人放弃程度相当的权利。

    - 无政府主义与国家的形成: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一定总是拥有执行自然法的条件,由此导致的无政府状态是单方面遵从自然状态下利己主义的必然结果,这种状态带来了暴力混乱和文明的停滞不前。通过遵循自然法的命令,我们将寻求和平,放弃我们的某些权利,进入到一种社会契约中。国家由此形成。

    - 社会契约:我们避免自然状态的契约是一种个人间的协议。

    社会契约符合两个性质:第一,订立契约的各方相互许诺将支配自己的权利交给主权者。主权者具有绝对的支配权,而且绝不服从于公民。第二,主权者要么是“这个人”,要么是“这个集体”。由此,多数人的意志成为了一个单一的意志。

    对主权者的绝对服从符合社会契约的本质。为了确保秩序、和平和法律,主权者的权力必须是绝对的。

    - 民法对自然法:只有在有了主权者之后,才有可能有某种法律秩序,因为只有到那时才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机关。在霍布斯看来,没有不公正的法律,正义就是遵守主权者的法律,因为这是符合社会契约的。如果统治者从事不公正的行为,这个统治者与上帝间的事,不是公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事。同时,宗教和教会应该服从于国家。

    霍布斯对人类知识和道德行为提出了新的解释,并把它们和中世纪的自然概念区分了开来,最终达到了一种高度独裁的主权观念。事实上,霍布斯常常被称为近代极权主义之父。

    【我的总结】

    第九章中提出的大问题:

    1.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3.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国家权力?

    第十章. 大陆理性主义

    【哲学很少以极其突然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方向,但这就是17世纪大陆理性主义的情况。这一流派与中世纪经院哲学彻底划清了界限——出于对人类理性的乐观,大陆理性主义者认为只要遵循适当的方法,就可以发现宇宙的本质。】

    10.1 笛卡尔(Descartes)

    出于对确定性的追求,笛卡尔认为需要建立一个完全从他的理性能力中引申出来的真理体系。

    一. 笛卡尔的方法

    数学的例证:笛卡尔把数学看作清楚缜密的思维的最好例证。

    直观和演绎:直观指的是基本的、单纯的、不可约化的真理(如一个球体只有一个面);演绎是从确定事实中做出的必然性推断。笛卡尔认为与三段论相比,他的演绎的核心在于,三段论的假设可能是不真实的,而演绎则必须建立于绝对真实的直观事实。

    方法的诸规则:笛卡尔在《方法谈》中制定了四条准则。

    - 决不把任何我还没有清楚地认识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而接受下来。

    - 把所考察的每个难题分解成尽可能多的部分,直到可以必然地使这些难题得到适当的解决。

    - 从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的知识。

    - 无论何时都要尽量列举出一切情况,确信无一遗漏。

    二. 作为方法的怀疑

    - 笛卡尔运用怀疑的方法来为建构我们的知识找到一个绝对可靠的出发点。

    - 笛卡尔看来,有这样一个无法质疑的事实:我思,故我在。因为没有任何思维能够离开一个进行思维的东西而存在。

    三. 上帝和外部事物的存在

    - 一个命题中成为真的和可靠的需要什么?笛卡尔认为,可以把“凡是我十分清楚和分明地想到的东西全都是真的”设想为一条普遍的规则。“清楚”意味着“它出现了,并且对于关注的心灵是显而易见的。”;“分明”是指“那种如此精确且如此区别于一切其他对象的东西,以至于它在自身中 只包含清楚的东西。”

    - 笛卡尔认为:(1)观念具有其原因 (2)原因必须至少具有与结果一样多的实在性 (3)他是有限的和不完满的。由这三点他就得出结论说,他关于一个完满的和无限的存在者的观念来自他的外部,来自上帝。

    - 笛卡尔的批评者伽桑第反对这种推理方式。他认为存在并不是完满性的一个必要属性。

    -在笛卡尔看来,对自我的知识先于上帝的知识,而自我和上帝这两者又先于我们队外部世界的认识。

    四. 心灵和身体

    - 笛卡尔的二元论:存在着思维的东西和有广延、有维度的东西。既然我们清楚分明地知道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则必然也有两种不同的实体,即精神和物质、心与身。

    - 如果思维和广延是如此不同且互相分离,我们又如何能够解释有生命之物呢?笛卡尔认为动物的一切活动单凭机械论就可以解释,但人则有所不同。笛卡尔把身体的某些经验,即感官的全部范围,都包括进思维活动中了。他认为我们的身体可以由我们的心灵支配,而我们的身体又是由纯粹的机械力所推动的。

    10.1 斯宾诺莎(Spinoza)

    一. 斯宾诺莎的方法

    斯宾诺莎受到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影响,但与笛卡尔从自我的概念出发构建哲学体系不同,斯宾诺莎认为事物的真实本性中上帝是先于其他任何事物的。

    二. 上帝:属性和实体

    - 通过斯宾诺莎的论证,存在一个具有无限属性的单一实体。

    - “属性”是“被理智理解为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如果上帝被定义为一个“由无限属性所构成的实体”,那么上帝的本质就会有无限多的方面了。然而,由于我们是从人类的有限视角来考察上帝的,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上帝这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即思维和广延。

    三. 世界作为上帝属性的样式

    - 由于世界是由上帝属性的诸样式组成的,世界上的每件事物都是按照必然性活动的。

    四. 知识、心灵和身体

    - 通过将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加以提炼,我们可以从想象推进到推理,最后再推进到直观(完整地看待特殊事物)。

    - 笛卡尔留下了一个如何解释心灵和身体相互作用的难题。这对斯宾诺莎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把心灵和肉体看作单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五. 伦理学

    - 斯宾诺 莎发展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其中一切行为,不管是精神行为还是身体行为,都被说成是由在先的原因所决定了的。

    - 所有人都具有保持他们自己的生存的动力,这种动力斯宾诺莎称之为自然倾向。当这种自然倾向涉及到心灵和身体时,它就叫做欲望,而当欲望被意识到时,就叫做愿望。我们的善恶观是与我们愿望的满足与否相关的。但是我们的愿望是被决定了的,所以我们的判断也是被决定了的。

    - 斯宾诺莎认为,我们通过自己关于上帝的知识可以达到“最大的精神认同”,有这种知识能够引导我们达到幸福,因为只有通过知识我们才能够从我们的激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斯宾诺莎说,精神上的不健康总是可以追溯到我们“对某些东西的过分爱好,这些东西受许多变化因素的影响“,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做它们的主人。】

    10.3 莱布尼茨 (Leibniz)

    一. 实体

    - 针对笛卡尔对实体的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一元泛神论,莱布尼茨认为这种实体概念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抹杀了上帝、人和自然之间的差异,而莱布尼茨想让这三者彼此都保持分离。

    - 单子:莱布尼茨拒绝了原始物质的概念,认为真正单纯的实体就是单子,而莱布尼茨把单子描述为非三维性的力或能。每个单子都和其他单子不同,而每个单子都具有自己的活动原则和自己的力。

    - 前定和谐:每个单子有按照它自己被造的目的而行动。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分离的世界,但是每个单子的所有这些活动却在与其他单子活动和和谐中发生。这种和谐必定是上帝活动的结果。

    二. 上帝的存在

    - 继承了前人的方法,莱布尼茨试图用充足理由律证明上帝的存在。

    - 上帝创造了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恶的来源不是上帝,而是因为事物的本性是有限的(无限的只有上帝)。

    - 自由是无阻碍地成为我被注定要成为的东西的能力。自由与意志自愿是同一件事。

    三. 知识与自然

    - 莱布尼茨区分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


下载点评

  • 服务好(356+)
  • 差评(1066+)
  • 经典(587+)
  • 无广告(3810+)
  • 实惠(4108+)
  • 方便(667+)
  • 三星好评(957+)
  • 还行吧(964+)
  • 目录完整(435+)
  • 种类多(1056+)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洁: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8 22:31:34 )

    好用,支持

  • 网友 谢***灵: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8 22:43:24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堵***格: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8 22:35:25 )

    OK,还可以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8 23:29:08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温***欣: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8 23:34:06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林***艳: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8 22:36:4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冉***兮: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8 22:41:3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蓬***之: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8 22:41:42 )

    好棒good

  • 网友 宫***玉: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8 22:32:53 )

    我说完了。

  • 网友 田***珊: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8 22:43:14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