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儒林外史 - kindle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1-05 11:40:03

儒林外史 kindle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儒林外史 kindle格式下载
儒林外史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020774
  • 作者:(清) 吴敬梓 
  •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6.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1-05 11:40:03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儒林外史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儒林外史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儒林外史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儒林外史PDF下载


原文赏析:

盖宽道:“老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当初我有钱的时候,身上穿的也体面,跟的小厮也齐整,和这些亲戚本家在一块,还搭配的上。而今我这般光景,走到他们家去,他就不嫌我,我自己也觉得可厌。至于老爹说有受过我的惠的,那都是穷人,那里还有得还出来!他而今又到有钱的地方去了,那里还肯到我这里来!我若去寻他,空惹他们的气,有何趣味!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还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季苇萧道:“恭喜纳宠。”杜慎卿愁着眉道:“先生,这也为嗣续大计,无可奈何;不然,我做这样事怎的?”季苇萧道:“才子佳人,正宜及时行乐,先生怎反如此说?”杜慎卿道:“苇兄,这话可谓不知我了。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


季苇萧暗道:“他已经着了魔了,待我且耍他一耍。”因说道:“先生,你也不要说天下没有这个人。小弟曾遇见一个少年,不是梨园,也不是我辈,是一个黄冠。这人生得飘逸风流,确又是个男美,不是像个妇人。我最恼人称赞美男子,动不动说像个女人,这最可笑。如果要像女人,不如去看女人了。天下原另有一种男美,只是人不知道。”杜慎卿拍着案道:“只一句话该圈了!你且说这人怎的?”


杜慎卿送了回来,向大小厮道:“你明日早去回一声沈大脚,明日不得闲到花牌楼去看那家女儿,要到后日才去。明早叫轿夫,我要到神乐观去看朋友。”吩咐已毕,当晚无事。次早起来,洗脸,擦肥皂,换了一套新衣服,遍身多薰了香,将季苇萧写的纸包子放在袖里,坐轿子,一直来到神乐观。


道人去了一会,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头戴道冠,身穿沉香色直裰,一副油晃晃的黑脸,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须,约有五十多岁的光景。


杜慎卿上了轿,一路忍笑不住,心里想:“季苇萧这狗头,如此胡说!”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 2222 发布时间:2022-02-18 22:34:39

    没啥文学价值,故事情节来来去去大抵差不多,中国古代值得看的小说也就两三本。

  • 作者: 有方騅馬 发布时间:2022-10-08 10:40:39

    这书的体系也太庞大了吧?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描述明清士人甚至三教九流的生活状态。至于情节,已经不重要了,每个故事都是以一个人为主角说到一半,又转下一个人为主角说了,真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实在受不了。。。

  • 作者: 冯逸 发布时间:2022-09-06 16:28:12

    读书人以前真的多侠义之辈,不过读书只为求官,倒是过于实用主义,辜负了读书之事。书没太多看头,但可见当时世俗风貌,亦是有趣。

  • 作者: 重读 发布时间:2023-09-28 07:10:12

    重读一次。无法医治的城市与工业化焦虑症,对比还过得去的明代中叶,相同的大地上,还是遍地脱不下的长衫;这些流浪江湖布衣终身的书生,生存面前尊严不值几何,底线就如底裤一样。

  • 作者: 月自黄昏水自安 发布时间:2023-09-07 19:56:29

    说实话,情节很无聊,几乎没有高潮,但就是这样无聊的情节,才能写尽天下平凡人的众生相。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纽约摄影师Ming 发布时间:2010-07-14 13:06:01

    不错

  • 作者: 豆友46369297 发布时间:2015-04-06 09:26:45

    对于研究后汉的思想嬗变及其有帮助。笺得一般,引书为证,不如引书为照。是研究两汉语言的极重要语料。

  • 作者: 夏一慕 发布时间:2015-04-08 17:05:28

    看了好几本老美肌肉男教程,日式的详解+彩图还是感觉更易理解和操作。让人想起高木直子那本《一个人的42公里》漫画书的专业进阶详解版。春雨过后,打算跟着练,期待挑战全马。=)

  • 作者: gengrenjie 发布时间:2017-05-21 23:32:04

    书最后的我的自学小史,也算是梁先生的小自传

  • 作者: Jin 发布时间:2015-04-05 21:50:34

    故事不错,有些地方挺重口的。看中文还是非常不习惯,会自动脑补英文(该死的,见鬼!)。这种逼真的画风也不习惯,表情重复,而且显得很僵硬。


深度书评:

  • 恶搞《世说》,呜呼哀哉——《儒林外史》

    作者:icancu 发布时间:2007-08-24 03:08:53

    恶搞《世说》,呜呼哀哉!

    ——《儒林外史》

    无论是松散和结构或是人物的摹写,只要把《儒林外史》与《世说新语》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看清这部小说。倒没想讥讽吴敬梓画虎不成,就算只像条狗,这狗也很有点意思。 落魄文人好发劳骚以排谴寂寥,这部被冠以“讽刺小说巅峰”之称的小说不乏犀词利语,但很多时候我读到的是一个自嘲的作者,一个“半生落魄已成翁”的文人。《儒》写广博是为讥讽名士之风而使绝之,意图和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都是一致的。作者的嘲讽里有同情,讥笑中有辛酸,他似乎喜欢对庄重场面大加戏谑,如第十回里恶搞蘧公孙婚礼,鼠飞狗跳好不热闹,暴露出的是他对定名世界的不信任,搞笑打浑倒能暂时驱散无时不生的幻灭感。

    “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云,水流花谢知何处。”开篇词也就一般,老生常谈,但接下来一句话却一语道破作者的端底:“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这话一下子把作者从中国小说渔樵流派里纠了出来,不同于古代小说家惯用的置身事外的叙事角度,吴敬梓倒更像维摩,置身红尘示青白眼,烦恼即涅槃。

    中国古代的东西无论好坏,总可归于某个传统,不说源流正变,好歹是其来有自的。初起的萌动,鼎盛时的辉煌,式微后的落莫,拿捏得到位了都能成就伟大的作品。《世语》、《世说》和《儒林外史》正映合了“名士文学”传统中这三步变迁。

    《世说》体现时代风尚前人已多著述,无庸赘言。有趣的是这个大的“事态”中的特殊人性,使其整个文化传统中独树一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魏六朝的时代是不定的,动荡的,社会上充满了壮盛的气息,没有一定的类型,一定的标格。一切的人都是自由地发展。到处都是真性底流圳,所以在叙述方面,容易有较好的成就。朱东润先生就说,“唐宋以后的人物,见于传叙文学的,几乎都有一定的标格,但是汉魏六朝充满了这许多不入格的人物:帝王不像帝王,文臣不像文臣,乃至儿子不像儿子,女人不像女人。李德裕说过:‘好驴马不入行。’一切入格的人物,常常使人感觉到平凡和委琐。相反地每一个不入格的人物,都充满了一种独来独往的精神。” 这也便是为何后世笔记小说尽仿《世说》笔调而终不能至的原因,它是中古士族文学的产物。魏晋不住,《世说》不复。

    这部作品大概从虞博士出现劈作两半,前半部分讽刺,后半部分励志。

    前半部分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最黑,只有更黑。娄公子方杨执中,是“夜雪访戴”的翻版;扫眉“才子”鲁小姐非但毫无无林下之风,更不沾一分咏絮风调,倒是宝玉所讥的“禄蠹”;游莺脰湖大会欲附庸兰亭集会之风雅,倒更像电影《刘三姐》里一帮被地主老财请去刁难刘三姐的酸朽文人。“当下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这哪里是“一时胜名”,分明是群魔乱舞。最最可笑的是这些当时不知所以的聚会,却被后世尊拟为“七贤”,成为艳羡追慕的对象。为嵇阮一大哭!

    魏晋风流有其标志产物,琴、棋、书、画、诗、酒、药,到了《儒林》,赋诗靠抄袭,集会似狎妓,求仙成骗局,“雅得这样俗”。很多东西都会在流传中变味,就像水流一般,源头再清澈下流仍不免浑浊。第十八回众名士西湖宴集,学晋人阮修备“杖头资”,倒也颇有意趣,再一径读下来,先是园主识得胡三爷的悭吝不肯借园,再是购物三人厚颜还钱占人便宜,真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世说》所记多英雄名士,“是大英雄乃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然而《后汉书》里范晔已称时人“刻情修容”,骆玉明老师是这么解释的:“用心地有意识地雕塑、塑造自己的精神面貌,使自己呈现出一种很特殊的风格。有时候名士的行为挺怪的,用古人的说法来说呢就是有点矫激,就是过激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样标榜自己跟别人完全不一样。”其实魏晋时代的名士风流也是从东汉人身上学来的,居丧不哭兄弟盗酒什么的都有前例可援。只是魏晋人有真气,学来就像,这叫“假都假得很真”;而明清以后就不大行了,因为没有了家族荫茵这等美事,文人大多出于寒门,只有一腔真气却处处为现实掣肘,“真都真得很假”,第十二回记娄公主等一撮文士为张铁臂所骗,自以为侠义,孰不知一颗猪头骗了一伙人头。千古文人侠客梦,南柯一梦!擅长“意淫”的文人,莫不喜欢想入非非,在想象世界中成为锄强扶弱的豪侠,仗义疏财,岂知实则却为奸人所用,家财一倾。当梦想照进现实,有多少人可以像杜少卿一样无怨无悔,最后往往像匤超人那样沦落为恶,理想主义与怀疑主义从来仅一纸之隔。孙登评价嵇康,“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对于这个世界,嵇康过于好了,清净人早谢于浊世,实乃上天眷顾。然而后世所谓名世,才识皆寡,不更难乎?

    魏晋时是出生士族者风流俶傥,出生寒门者清峻梗概;明清时则出生士族者痴顽枉废,出于寒门者疲软愚狂。

    后半部分气象大有改观,作者给读者希望实则是让自己心存念想。一路跌宕,悬着心看到后来,沈琼枝总算不负扫眉才子之名,使我稍感快意。第四十六回的集会虽嫌简促,但也总算用茶烟替去了脂香,有些风味了。书中虞博士算圣人的话,庄征君该算亚圣,前者“无学博气,无进士气”实在让人感佩,但我却更喜欢庄先生,不自诩隐士而澹定自适,携夫人稳居御赐玄武湖心小墅,优游度日,真个是活神仙!

    魏晋以后名士为何不再?第十三回马二先生倒算道出了其中原由:春秋以德行举业,战国以游说举业,汉人以孝贤举业,唐以诗赋宋以理学,其后用文章举世,本来也算是一种举业方式,何以荼毒人心一至于此?“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关键原因便在于孔之之道不行,孔乐不复久矣!

    如何复兴礼乐,振兴中华?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从古到今读书人百思无解却永不可忘的一个问题。现在的情况并不比明清乐观,举国齐呼全民娱乐快乐中国的时代,超女快男可算当今的举业,况且不提还有多少人讲“言寡尤,行寡悔”,叫嚣着复兴国学的人又有多少人懂得何谓国学?

    吴敬梓也是思考这个问题的读书人,于是他请出了虞博士——揭开了第一回王冕所见“降下这一颗星君去维持文运”的谜底。读到三十七回,看到他花了整整一回把祭祀场景全程记录。初献,亚献,终献,“奏至德之章,舞至德之容”,古乐铿然,佾舞皇皇。仿佛作戏的场面,我读着却只觉得肃穆。那些陌生的乐器和程式,是一群读书人对古代礼乐的招魂,恍惚中我好像看到吴敬梓肃立起间。“君子以果行育德”,这是他为与自己同时代的文人开出的药方。篇末泰伯祠业已荒芜,现在轮到我们上场,能演哪一出?

    小说的结尾来有些突兀,第五十五回开首来句“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就切入尾声了,有点像电影打出的字幕,“XX年后”。接着讲了琴棋书画四位奇人,故事倒也稀松平常,但这四人身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却值得注意,他们都有另有主业,讨饭(谁说这不是职业?)开茶馆卖火纸筒子作裁缝,无论作者自己是否有意识,他都为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名士的出处指了一条明路:经济自立,文化自娱,工作保障求知。

    接下来的最末一回所列“幽榜”是否好事者所添尚无定论,《沁园春》乃夫子自道,倒是原创的,作得也算漂亮: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洋。凤止高梧,虫呤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完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知己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我自己胡乱思量,倒觉得“幽榜”该是吴敬梓所作,原因很简单,榜上明示“合计九十二人”,实则只列了九十一人,分明作者是把自己算在列中的。这个世界上,吴先生还能允许第二个人假托他钻排行榜的空?

    后记:读这书的很大动力是因为喜欢南京。这个水光山色都有浓长历史印迹的城市有一种吸引我的东西,非常鬼魅的所在,它的经历诡异得不像人间,足迹所至都有古迹,皆可长篇的疏注,却无处不有鲜活的凡尘气自息,像南京人的口头禅“多大事儿啊”。总念着鸡鸣寺的素面和干丝,还想让人陪着把台城从头到尾走一通,最惦记的还是玄武湖,喜欢庄征君也多半因为这湖,我什么时候会再一个人荡舟湖心还愿去呢?

    2007、8、23凌晨

     

  • 读后杂感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9-15 23:04:59

    《儒林外史》是一本挺难读的小说。初中的时候课本里范进中举一篇,我极不喜欢,连带着对全书也没啥好感。(当年我还不喜欢围城,不喜欢三重门,所以我应该是不喜欢刻薄和故作刻薄的小说)前两年要考试,背小说史的时候找来读,被流水般的人物弄得晕头转向,这个公子那个公子,这个先生那个先生的,当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没什么核心剧情,看了十几回就弃了。

    这次又捡起来看,也常常不能一次性集中注意力看超过三回。眼睛一滑,就跑神儿了。看了一个多月,终于死撑着看完了。(以我日常读小说的速度,区区五十六回居然看了一个多月,可见真是很难进入!)

    看完了以后很激动,昨晚跟丁老板谈到半夜。决定写点感想:

    1、结构

    《儒林》最让我觉得神妙的是结构。

    背小说史的时候永远会背到鲁迅对《儒林外史》的经典概括“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说它虽然是一个长篇小说,却是由一个一个人物引出各自的故事,再勾连在一起,人在事在,人走事去,就好像一堆短篇小说大集合,因此也得了一个“结构松散”的评价。(这结构与《水浒传》颇类似。)《儒林》绝对是一个精心结构的大长篇。最表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前十几回出场的人物,在三十多回、四十多回以及到五十多回的时候,总会被反复提及。马二先生、匡超人、娄公子、张铁臂、蘧公孙、牛布衣……等等人物,一直到最后,都还被人提及,作为读者的我都忘了,作者没忘,时不时拉出来遛个弯儿,更不用说作为最核心正面角色的杜少卿虞博士一类了。(莫名想起了《日瓦戈医生》,那里面的主要人物也纷纷在不同章节、不同场合重复地“偶遇”。)

    次第出场的人物们,达到一定数量和阶段的时候,就会集体汇集一次。不论真假,“名士们”有几次聚会,一次是莺脰湖聚会,一次是西湖诗会,还有就是以南京杜少卿为核心的人物集合,高潮是那次热热闹闹的祭泰伯祠。在那之后,便渐渐走向收尾。杜少卿的出场也早在鲍文卿做主线人物的时候伏下了,而杜少卿的故事过后,虽然又进入了不同主线人物引出不同剧情的模式,但每条分线多多少少都与南京、与杜家有些瓜葛,剧情不论绕到四川还是绕到贵州,绕到京城,最终都绕回了南京。南京,在书里应该是有象征意义的。

    看前二十几回的时候我在想,这书这样写下去,没完没了,要怎么收尾呢?看到后来摊子越铺越大,愈发觉得要收尾很困难。到了第四十八回,苗头出现了—— 南京之后的分线人物们往往会跟杜少卿有点儿瓜葛,有亲戚、有朋友、有朋友的朋友,最终杜少卿等人总会再小小地出一次场。 这一回写女儿殉了夫的王玉辉来南京访杜少卿那一批名士,结果却是“那知因虞博士选在浙江做官,杜少卿寻他去了;庄征君到故乡去修祖坟;迟衡山、武正字都到远处做官去了,一个也遇不着”,遇见一位邓质夫说:“小侄也恨的来迟了。当年南京有虞博士在这里,名坛鼎盛,那泰伯祠大祭的事,天下皆闻。自从虞博士去了,这些贤人君子,风流云散。小侄去年来,曾会着杜少卿先生,又因少卿先生在元武湖拜过庄征君。而今都不在家了。”——“风流云散”啊,要点出的就是这个词。后来他们去看泰伯祠,门也锁了,灰也落了,于是我明白,这是准备要收场了。之前觉得挺困难的大摊子,就这么从侧面轻轻巧巧地开始收了。

    之后又一笔宕开,嘲讽了一通高翰林,花了几回篇幅讲了个豪杰凤四的故事,到了第五十四回,又是一收——出来个混不吝的人物陈思阮,陈和甫的儿子。他是个测字先生,天天住在家里和老丈人吵架。吵架这一段极精彩,中有一段,陈思阮反驳老丈人骂他混账:“老爹,我也没有什么混账处。我又不吃酒,又不赌钱,又不嫖老婆。每日在测字的桌子上还拿着一本诗念,有什么混账处?”这念诗是一伏笔,稀里糊涂话赶话的,这陈思阮就去剃了头当了和尚,真就每日坐在南京文德桥边念诗。遇上丁言志,见他看书,便说这书:“是莺脰湖唱和的诗。当年胡三公子约了赵雪斋、景兰江、杨执中先生、匡超人、马纯上一班大名士,大会莺脰湖,分韵作诗。我还切记得赵雪斋先生是分的八齐’。你看这起句:’湖如莺脰夕阳低。’只消这一句,便将题目点出,以下就句句贴切,移不到别处宴会的题目上去了。” 陈思阮不同意,说莺脰湖是娄三、娄四公子为主人,参与者有他父亲,也并不是赵雪斋、景兰江那一场,也并不曾作诗,赵雪斋这些事,是西湖会的事。二人争论不休,还动了手,最后陈和尚还骨碌骨碌从桥上滚了下去。

    这一番争论我也看得糊涂,连忙回去翻前面,才知陈和尚的父亲“陈山人和甫”,确实曾经出现在莺脰湖聚会的名单中,丁言志记错了,可能刻书的也记错了,读者我也记不得了,陈和尚倒是对的。——我觉得这是极精彩而真切的一笔,普通情况下要回应前文,总是能记得明白的。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时间过去许久了,人物来了又散,有过的事情,流传开去,慢慢地便错了、混了,也就湮灭了,该收尾了。

    并且,这一番回忆,这一番有些抒情感的内容,却是在很不体面的两个人打架中,以很不体面的骨碌碌滚下桥去的方式结束了。吴敬梓真是冷静,收得住。

    于是下一回开篇,吴敬梓便正面直接写道:“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花坛酒社,都没有那些才俊之人;礼乐文章,就不见那些贤人讲究。论出处,不过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论豪侠,不过有余的就会奢华,不足的就见萧索。凭你有李杜的文章,颜曾的品行,却是也没有一个人来问你。”

    这时泰伯祠也倒了半边,破败不堪。那样的盛事和理想,终究也成一片无意义的废墟。“市井奇人”之一的盖宽和邻居老爹站在雨花台上,“望着隔江的山色,岚翠鲜明,那江中往来的船只,帆樯历历可数。那一轮红日,沉沉的傍着山头下去了。”——这是《儒林外史》中少有的不那么冷峻而抒情感比较强的地方。

    王冕为“楔子”,市井奇人为“余韵”,中间一阵热闹而终归于沉寂,这种呼应一定是精心构造的。

    2、时间

    我没有精确统计过书里的时间线,但能觉得书中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时间感:许多人物在这一章出场时尚是个小孩,过几章便成了大人,后来就老了,也有出场是青年,过几章便到了老年。在几句话之间,特别不经意的时候,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就过去了,以至于开篇到结尾,隔了大概有三代人。这种日常生活琐碎间默默的、不动声色的时间流逝感,在意识到的时候往往让人一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潜在的“抒情性”,一种悲哀。

    由于没有更精细地读,无法举例说明这种感觉。

    3、生存方式

    文人们都漂泊着。除了慎卿少卿娄三娄四这样有些家产的,大部分文人都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他们或依附于朋友,或游走于门户之间,或者去人家家中坐馆,或入赘于某家,奔来走去,少有安定时候。记得看到蘧公孙、季苇萧娶妻时,我很是惊讶,觉得为何会如此随意——这种随意并非以现代爱情观看起来的那种父母之命的随意,而是即使“成了家”,也丝毫没有“家”的根基感,丝毫没有一个“可归之地”。钱嘛,也是到手就没,一年到头也没个积蓄,互相借来借去,给来给去。这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常态。少卿这样有家产的,最终也是漂泊南京,最后寻虞博士去了。以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想来,总觉得不可思议。如今正常的生活轨道是步步前进的,总觉得积蓄会越来越多,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儒林》里所展现的那种一整个阶层的人,全部的人生的漂泊无依,读起来总让人觉得苍凉而惶恐。

    当然还有社会方方面面是如何运作的,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地位,涉及官场、儒林、商户,从大城市到小县城再到乡村,极为真切而完整的图景。吴敬梓对生活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真是令人惊叹。

    前几日见太傅时说起《儒林》,太傅说有一位台湾大学的学者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很好,核心点是“漂泊”,我一听觉得很中,要去搞来看看。

    该文全文在此,写得极为到位,我表示非常非常赞同:《世纪的漂泊者——论儒林外史群像》

    http://read.workercn.cn/Ebooks/T01/200612251715413293/yuedu13.html

    4、讽刺

    其刻画众生相的水平也确实堪称神妙,一切由人物、故事本身自己说话,作者不置一辞,到了最后五河县才忍不住出来吐了几句槽。众多场面,让人拍案叫绝,不再多言。许多人、许多事,如今看来,也仍能纷纷中枪倒地。

    范进中举一回确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吴敬梓到底能有多刻薄。虽然后头娄三娄四见杨执中,西湖名士聚会以及高翰林谈论科举心得等等等等也都刻薄得能让人笑出声来,但范进中举这一回,真是让我有——本以为这一句已经是刻薄的极限了,没想到下一句他就又突破下限了的感脚……内心深处默默同情着这些被写的人。

    杜慎卿暴露出自己爱好男风,被季苇萧耍的那一段,之前在别的文章里见到提起过,总说是嘲讽了杜慎卿虚伪的嘴脸。自己读来,倒不怎么觉得,嘲讽是有点儿的,却也是个玩笑。我看到这里总怀疑这以后杜怎么也得和季绝交了呀,结果二人见面,却颇不忌讳地谈起此事,杜慎卿也说这个玩笑开得不错,虽然被坑了,但也觉得有趣。后来二人也常和其他朋友提起此玩笑。杜慎卿是朵奇葩,在这件事上也还是有趣为主吧,也比前面出场的其他人都要“高”。我还挺喜欢他的。

    还是想说一下周进,第一个出场的被嘲讽者。他走进贡院,号啕大哭,撞在板上的那一幕,真是激起了我心里一种由衷的难过,以至于去年读到时,差点也跟着哭出来。这一幕也让我觉得,吴敬梓是刻薄、是嘲讽,是极尽挖苦之能事,但也终究带着同情和悯人之心。

    5、食物

    没有什么像红楼梦里茄鲞啊荷叶小莲蓬汤啊那样精致可人的食物,但总也能让人留下印象。我的盆友周老板告诉我,她小时候读完儒林外史,别的不记得,单单记得马二先生吃的那一碗煨得烂熟的猪肉。马二先生游西湖那一段,两三页篇幅,吃了六、七回,也是这细节,让我觉得马二先生是个可爱的人。

    6、钱

    还有一件事儿我很想弄清楚,就是书里面钱的用法。到底多少钱能办什么事儿,多少钱能支持怎样的生活——又懒得去统计,有木有现成的论文呀?

    还想找一些考据类的文章来读,看看儒林外史和吴敬梓本人生活的联系,人物的原型什么的,应该也很有趣。

    另外,杜少卿虽也是奇人怪人,但略显玛丽苏,以至于他刚出场的时候我很不习惯,停了一阵子才继续下去。

    又,郭孝子、萧云仙以及后来那一段打仗,乱入了水浒传和西游记,凤四那一段,乱入了黄衫客。吴敬梓多面手呀。

    就写这么多吧。只读了一遍,贪快,还不是很细,写的感想也大都懒得去翻原文找证据,也懒得细写了。等以后再读,肯定还会修正旧想法,产生新想法的。

  • 范进的大虾元子和马二先生的酥饼

    作者:Y小姐 发布时间:2010-04-23 15:23:06

           不知怎的,一遍一遍读来,提起儒林外史,最先想到的却都是范进守制时的乔张作势,以及他迫不及待夹起的那一粒大虾元子。

        窃以为,范进夹大虾元子的动作,完全可以成为本书一切故事的缩略图:做张做致,奉礼守法处几乎骗过众人,无奈作者妙笔一转,卖出个破绽:大虾元子,人家还是要吃的;大官,人家还是要做的。

        满口子曰诗云举业文章,究竟自己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唯提到名利二字,眼睛也亮了,口水也流出来了,礼义廉耻统统不要了——当然,虽然当了婊子,牌坊一定要立起来:毕竟立牌坊是当好婊子的必要条件。

        吴敬梓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几乎“骗过众人”,不到紧要关头,一点破绽也不露,引得你以为进了桃花源,却猛然飞来一笔,告诉你这里头其实无聊又龌龊。

        特别是娄家二公子一段,一开头写来真真风流韵事,二公子固然是人才,杨贡生虽然有些倒三不着两,但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显见着又是一次三顾茅庐,写张铁臂也是豪爽好汉行径,谁想到头来不过一群呆子市侩之徒,非特蘧公子觉得没趣,我们看了,也有一种被骗的气愤。

        至若蘧公子年少轻狂一场,最终也是苦苦举业;匡超人孝感动天,最终变成忘恩负义之徒;鲍长卿忠厚好人,却以鲍廷璽之龌龊收尾。骗过众人,却也值得众人一哭。

        如何道貌岸然家风纯朴,遇到大虾丸子,不免还是要把筷子伸得又急又长。

        

        书中的风流人物,似乎公认非杜少卿莫属。少卿兴许有些像作者本人(好玩的是,杜慎卿倒有些像作者的死对头袁枚),因此书里的描写有种迟疑自矜之感。至于文人盛会之类的韵事,写得实在不高明,像《海上花列传》里头齐韵叟办的那场PARTY,拿肉麻当有趣。杜少卿当然好,却不讨我喜欢。

        真正让人感慨不已的,还是迂夫子马纯上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心好”,虽然读的都是举业文章,人也有些呆呆的,却仍不失赤子之心,慈悲得一塌糊涂,恩人要帮,陌生人要帮,骗了他的人,能帮的也还是要帮。

        最喜欢马二先生游西湖一段,这样一个高大壮汉在人堆里撞来撞去,满眼是熟肉铺子糕点店,自己穷,只好吃酥饼,也是津津有味,吃了个饱。明明说女人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却望见三个女人下船换衣服,连换的什么花色也看得清清楚楚。西湖在他眼里当然不是文人雅士那么“浓妆淡抹总相宜”,却实实在在,一派市井繁华,读来不觉得可厌,只觉得可亲。无怪乎马二先生面对景兰江之流坦坦荡荡,原来是眼里心里有这么美好的人世。

        可惜这一番游玩,却让他认识了匡超人。

        好心不得好报,其实算不得什么,让人绝望的的是好心却种下恶果。匡超人当初必定伶俐纯朴,最终却也不过如此。

        那么我们批判什么?是科举让珍珠变成了死鱼眼睛,还是知识让水晶化为石块?

        可是没有科举,没有知识,还是有匡超人。

        说到底,也许还是欲望。

        也许还是让范进欲罢不能的那一枚大虾元子。

        

  • (转)乐蘅军——世纪的漂泊者——论《儒林外史》群像

    作者:林雁飞 发布时间:2014-03-03 12:37:40

    前记:有时间,我想写一篇《开卷细读儒林传》,至今为止,读到的最好的评论就是这一篇乐蘅军先生的小文。

    时间越长,我越觉得,《儒林外史》才是我真正喜欢的小说。竟然超过了《红楼梦》。

    -------------------------------------

    作者:乐蘅军

    儒林百态 栩栩如生

      金圣叹说梁山泊石碣受天文是《水浒》全书一大结束,一百零八个好汉 到此都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儒林外史》同样是写许多人的故事, 却显然缺少如此雄健而完整的布局,甚至在情节上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统一发 展的趋势,于是它被指为是后来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一类不成全书 的体裁之始作俑者。作如是观的,显然只把《儒林外史》当作一套汇集了许 多讽刺场面的画册看:所有的画面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一幅画却 各自经营独存。这种看法对一部完整谋篇的艺术作品来讲,未免粗疏。《儒 林外史》的人物事件,毕竟不是一网偶然打上来的鱼。它虽然缺少梁山泊的 归宿,或者大观园盛衰一类的进程,可是吴敬梓的内在是在寻求着一个统一 的过程的。因为生存的意义既然必须在一连串相关过程里完成,那么要表现 一个社会生存的普遍共相,吴敬梓不可能只描写一些各不相干的孤立情状。 他需要一个能笼罩全局的大结构。因此他的兴趣就不是只供献几幅嘲讽的漫 画或素描;漫画和素描是小情节的经营,重点在塑造人物,反映某一片断的 生活真相,但是对整体命运的表露,却是不足为用的。那么我们就试着把《儒 林外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假使我们顺着每一个角色的故事脉络去追踪寻迹,于是,在原只是一片杂杳的声影中,就逐渐呈现了一个涡漩式的结构,涡漩式结构固然不具有建 筑结构的严密,可是每一个情节仍然在朝向同一的终点运动(犹如每一水纹 都漩向中心一般);从故事说,这个终点的象征就是“南京”。每一个角色 从原来散居的地方,纷纷流向南京这个中心地,就是《儒林外史》潜伏着的 主脉动作,也就是吴敬梓所寻求和缔造的一个统一的过程。虽然文字叙述上 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个过程的形式结构,可是读者仍然能从里面隐隐感觉到, 那些人物在各自不同的情况下漂流到南京来,是被同一命运所推移的。于是, 至少在这一个大结构里,作者暂时抛开了一贯的讽刺,或者说在最后的主题 里他超越了这部作品表层的讽刺,而让读者窥视到一个群体生存的大悲剧——一批知识分子的永无休止的褴褛的流浪。

      如果把这个过程的意义再加以分解的话,还可以做两个层次来说,第一 是,从人物开始登场到各处漂荡,以及来到南京的种种,都是不折不扣的无 数重复而又重复的流浪生涯。第二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在经历若干挫败之后, 不约而同地以南京做了漂流或投诉的暂时性终点,于是南京成为某种意义的 象征。而和南京这个象征城市对比的是北京,当时京师所在。《儒林外史》 除了南京以外,因为描写各类角色的出身,曾经将场景推移到遍及南北许多 大小乡村城镇,但是却绝不实地描写北京。“京师”一词只间接提到;而当 说到“进京”,“往京师去”,或“从京师来”的时候,“京师”象征发达 和成功,同时也是一种作者避而不谈的权力象征,一个已经固结了或者说已 腐蚀了的生活样式。《儒林外史》前五分之一中大部分人物是不去南京的; 除非当他们从破陋平凡的环境里科举考中以后,他们便往北京去,像周进、 范进、荀玫、匡超人等。到最后甚至马纯上也以优行保举进京:杜慎卿则在 南京等待到少年名士的声誉酝酿成熟以后,也就奔赴北京加贡选官去了。而 相对的,慎卿堂弟少卿在家产挥尽以后,却迁居到南京来。他到南京的第一天,就结识了马纯上、蘧駪夫、景兰江,接着第二天又是季苇萧这班更典型 的浪荡江湖的名士。因此少卿人格是一回事,少卿的命运却也逃不出一个泾 渭同流。南京便是少卿在如此情况下聊以寄居的地方。对别的人讲,也都是 如此,例如萧云仙,这个少年英发的名将,半生的功业毁于谗妒,被贬到南 京来投间置散;沈琼枝以士人之女,受骗于盐商后,从扬州流落到秦淮卖艺; 王玉辉丧女亡友之余,也从徽州徬徨到秦淮河畔来了;即使原要选做翰林的 虞博士,天子说:“这虞育德年纪老了,着他去做一个闲官罢。”于是他便 从北京来到了南京。总之,南京和北京是一个对比的意义,北京是一意亢进 者的目的地。(当马纯上优贡进京以后,有人说“马纯上知进而不知退,直 是一条小小亢龙”——第四十九回)。在南京,却结集着一群曾经历过各种 失败的人,一批失去了目的的人,以及一批不知其所以而盲然追逐的人。于 是南京又不仅仅是一个北京式人生的对比象征,南京表征着比较更复杂的一 般人生上的问题。北京式的人生,吴敬梓曾经藉周进、范进和匡超人等痛快 的嘲谑过了;也曾藉荀玫、王惠(两人不是沉浮不定,就是造祸及身)彻底 的否定过了;于是他切断这一景,把北京干脆远推到不再关心的后台去。当 他转到南京这边来的时候,一方面他采用了一个普遍的眼光,广泛地取材; 一方面便经此而展示出多种生存的样式,包括他不厌其辞去讽刺的,和他自 己还在徬徨疑惑的;一些流行在一般人中间的俗世生活,和一些明哲者在追 寻着的理想生活。但无论是此抑或彼,吴敬梓都把它们系在同一根桅柱上, 让它随着传统和现实所形成的风向去漂浮。

      于是随着人物的递相赓续,开始了一种轮唱式的流浪故事。我们不妨先把前面几个属于北京的人物和一些枝节的伴奏性的角色放开不论,姑且作一 个按序的出场,那么娄玉亭和瑟亭两兄弟可以说是最先揭开了这一连串流浪 的序幕。虽然娄氏兄弟本身并没有向南京方向去,但寄身在他家门下的,如 蘧公孙、牛布衣、陈和甫、张铁臂等人,后来都浪迹到南京或芜湖沿江一带。 而且人头会以后张铁臂、权勿用贪得无厌的丑剧,使得娄氏兄弟高门贵族的 豪侠梦破碎,庇护流浪食客的那一种自尊自负受到狼狈的讽刺,从此后娄府 门虽设而常关,这一批人再也找不到如此托庇之所了。受豪门豢养的时代后 来成为一种回忆而已(蘧駪夫道:“我家娄表叔那番豪举,而今再不可得了。” 第三十四回)。虽然杜少卿的慷慨又胜于二娄,但是当季苇萧说这话的时候(同上节),少卿其实早已成了无恒产的平人,在秦淮岸边过着有出无进的生活,所以二娄“结交宾客”的时代过去以后,从蘧公孙引出的马纯上开始, 读者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士子文人孤单单地踽踽在漂泊的旅途上。即使像季苇 萧这样乖巧善谋的人,能够在穷极无聊时,入赘商家打打秋风,但是仍然不 能因此而获得生根的乡土之念;实际上他根本就脱不掉中国文人本质上的那 一种流浪命运。

      吴敬梓在许多故事里告诉我们,自从养士的古风显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而科举渗入农村社会以后,士人已经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或被诱,离开了 他们曾一度生根于斯土的乡国,来到一个不再有权势护佑而实际是彼此利用 和依赖的社会上漂泊流浪(这时文人已从宾客降到被雇用的地位,例如周进、 牛玉圃、余大先生的遭遇就是例证)。当知识增进以后,就和素朴简单的古 老传统生活生出龃龉来(匡超人、牛浦郎是最好的例证),而来到社会上却 又成了无用之才。再回乡村故土既不可能,于是他们便无休止的流浪漂泊, 一世纪又一世纪的。追求虚饰无用的知识的结果,是整个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这就是吴敬梓对这个科举文化提出来的最大的问题。 同时,吴敬梓不仅指出科举制度下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紊乱,他更把这流离漂泊扩大到整个生存形态上去。从季恬逸的三餐无着,到庄绍光的玄 武湖隐居等等,作者简单地概括了两个类型,一个是基本物质的严重匮乏, 一个是精神上的不得要领。先就前一种看,吴敬梓在这方面的描写兴趣是相 当浓厚的。事实上,文人挨饿是个永远的苦难。我们在开篇不久已经看到周 进吃斋的苦戏,和范进草标卖鸡的闹剧了,接着杨执中这个三人小组的骗吃 骗喝等等,我们都撇过不谈,马纯上开始被饥饿所追赶而东飘西荡;牛布衣 从范进的幕客,而娄府的幕客,娄府席散门关以后,牛布衣似乎依靠无着, 就毫无目的地流浪到芜湖一个荒庵里;病死的时候,残骸之外,只有六两买 棺木的银子,和一本徒具空名的唱和诗集,而离家一千余里之外。这幕景象 自然是流落文人最凄凉的挽歌了。再说陈和甫打卦算命,永远如影逐形一样 的,承意观色在各式各类权贵的客厅里,情况的困顿狼狈也是可知的。接着 牛浦郎又冒着牛布衣的名字,离乡背井,寄食四方,双重的托身于人,到后 来不但真的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完全失去了本来的自己,居然也就借用 着牛布衣的意识在那里生活。当然,这种景况就比牛布衣的客死,悲惨之外, 还加上讽刺。然而牛浦郎的故事并不是仅属于他个人的一个荒唐笑话而已。 牛浦郎以后,由季苇萧为首的一班浪子文人,一伙一伙地登场,包括辛东之、 金寓刘、季恬逸、萧金铉、诸葛佑、郭铁笔、金东崖等等。这一班人的共同 形象是:秀才方巾、衫履不整,以游荡为生活,没有一定的居处,而且根本 就没有行业;甚至,我们既不清楚他们来历,也不知道他们除了骗取以外究 竟怎样生活。他们像浮萍样的,忽然风向相同就聚在一起,忽然一阵乱风又 被吹散了。作者并不费文字去一一分辨他们,因此虽各有姓名,但面目是模 糊的,他们只有,也只认一顶方巾做共同的标志,只要见了方巾,就可以称 兄称友。在方巾意识下,他们结为一个大群体,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说着同 样的言语,做着同样的动作,于是在集体同化作用下,他们或结伴而行(如 牛玉圃、牛浦郎一对假祖孙,以及季苇萧一群),或孤形只影(如马纯上、 牛布衣、余大先生),艰难地,像漂鸟采食一样,流浪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大 城市之间;也像漂鸟的命运一样,没有一个地方可供长久的饱足,永远在食 尽则行的循环里生活。他们所凭藉的,既不是才智的供应,也不是真正的生 存勇气,简直只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应而已。他们既被北京的成功所拒(秀 才之伦,在科举上只能算是最不幸的和最小的成功。做不成秀才还可以去种 田,做生意,做了秀才,运气最好的是坐馆,但永远不在朝廷考虑的人才之 列),又被他们自己离弃的乡土所遗,过着逐世如转蓬的生活。魏晋时代狂 狷之士曾经自我放逐于现实世界之外,而《儒林外史》中这一群褴褛的漂泊 者,却被放逐到最赤裸无情的生存环境里来。但是我们何必只把这命运限制 在科举时代的秀才身上呢?在一个被制度所僵化的社会,和一个空谈文教、 却观念狭隘因循不进的环境,这种中层以下的知识分子永远是被牺牲的。吴 敬梓至少已经无意中(或根本就是有心的)指出:举人进士固然是糟蹋自己 人格换来,但身家性命总算保住了,唯有这些遍地流落的秀才,才是最彻底 的沉沦:既无从以道德自守,又甚至丧失了根本的吃饱肚子的能力。不幸这 种秀才又不胜其多,检视《儒林外史》全书,除了寥寥几个举人进士外,描 写秀才生涯,或与秀才差不多类层的如童生、贡生、监生、廪生之类占了八 九成,假如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秀才史是更切实的。换句话说,这些不能登上儒林传的秀才,便是一个社会中知识阶层的最大组成分子,也就是社会 的中等阶层(虽然在经济层面上,他们绝大多数降入了无产的贫陋),因此, 吴敬梓的全书构图已经一目了然,他早在柴霍甫前一世纪,已在关怀着这个 最苦闷无奈的人群,他认为生存的荒谬在这些人中间显出了最赤裸的面目。 因此他虽然不能不仍站在道德的立场,对他们德性上的自弃有所谴责,但是 他泄露了这一群人艰难破陋的处境,不能说不怀有某种怜悯之情的。

      当这一群纯粹如觅食之鸟的流浪文人,还在踯躅来去的时候,吴敬梓开 始写杜慎卿,以杜慎卿逐渐引出另一层次的精神上漂泊无主的景况来。慎卿 本人原是不能归类到任何一个漂泊群里的,他在主题上是一个过渡人物。作 者写他似乎是在转换一种趣味。把季苇萧和萧金铉等那一群太荒唐鄙吝不堪 的场景结束,而过渡到杜少卿的磊落境界上来;因为一部《儒林外史》的整 个意念并不只在浮世绘而已。而同时慎卿本人也有若干潜意识是值得讨论 的。譬如作者一直把慎卿浸染在“自我爱恋”的情绪中(慎卿举手投足莫不 属此,而最嘲谑不过的,是雨花台夕阳中顾影徘徊的一景),照说像他这样 矜贵自怜,应该及早丢开季苇萧那一班糟烂的朋友,超然高立的;但他在南 京却终日和他们盘桓,甚至与季苇萧气味相投起来,结果便正落在他讥刺萧 金铉的那句“雅的这样俗”的讽言里。以他轻世傲俗的才情,却也投顺着当 朝的权威,例如他说方孝孺朝服斩于市不为冤枉这种含混是非的话,不免叫 人疑惑慎卿骨子里面究竟是不是真有一个生存的原则?慎卿算得上是绝顶聪 明的人了,可是他终于自误于歧途;神乐观会来霞士的一幕,就是慎卿后来 也会去优贡选官的预言,而做官在作者的价值系统里是没有可信地位的。吴 敬梓认为一个人刻意做官,不仅是放弃一己的操守,向现成的利益投降,并 且是放弃生存意义的追求,而自堕于已经论定的模式中(因此角色一旦做了 官,作者就停止对他的传述)。但慎卿终于进京做官,那么他忍受来道人的 恶丑,也就成了一个妙喻,而不足为怪的了。杜慎卿这种徘徊于两者之中的 居间性质,对他自己来说,倒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他永远在自我修饰的 优越心理中生活,以致于总不去逼近地揭开这一层外幕,让他自己去正视内 里的矛盾虚假。于是,就是像罗亭那样太晚来的悔痛也是绝不可能的了。

      而这种居间性质,却在另外几个人物的精神上留下比较深刻的冲突痕迹。他们大多是被播弄在两个价值世界里,一个是既有的传统价值体系,一 个是个人良知的价值观。因为这几个角色比较带有反省的气质,当两者发生 冲突而必须有所选择的时候,就有了《儒林外史》里难得有的人物的心理过 程。换言之,有了心理过程,于是才展现了人物精神上的失主和失调。像王 惠、马纯上、庄绍光、王玉辉、余大先生等,可以算是其中最显著的例证人 物了。王惠本来是跟荀玫甚至匡超人等同型类的,他接受官场上现成的一切 作法;但是归降宁王的罪祸,使他在现实生活上不得不抛掉旧有的一切,逃 匿江湖(陈和甫替他扶乩已预言:大江烟浪杳无踪)。在这形体的流浪中, 精神当然有无限痛悔,不过这起始的痛悔,只是对降顺的事而言(扶乩辞说 “一盏醇醪心痛”,王惠投降时,宁王曾赐酒一杯。)还不是整个思想和心 理的转变。直等到第三十八回,郭孝子出现,从他的故事,我们看到王惠的 最后面目,那才是一个经过挣扎而彻底痛悔的人;但却是一种可怕的悔恨。 王惠对数十年来万里寻亲的儿子(即郭孝子,这时已“花白胡子”了)说: “我是没有儿子的”,终于到死都闭门不见。他以弃绝伦理做个人的赎罪, 无宁是太偏妄了。庄子说“无入而藏,无出而阳”(达生篇语),如此,则王惠并没有找到真正的精神安居。王玉辉的悔恨却不同于这样。一方面他没 有采取前者那种艰难晦黯的方式,开始的时候,王玉辉执意赞同女儿做那“青 史上留名的事”,让她在丈夫死后活活饿死殉节。王玉辉那一种斯芬克斯(Sphinx)式的冷静,的确令人震惊;可是贞节牌坊竖完了以后,死人荣誉 的荒谬,和活人情感的痛切,终于榨出了他一丝半点的被礼教所枯涸的人性 来。我们看到他流出了眼泪,一个平常人悔恨时应有的眼泪。这眼泪虽然没 有使他的心灵完全复苏,但至少我们总算看到了“痛苦”;这痛苦是几世纪 以来,在错误道德重荷下,所透出的一声哽咽。而另外一方面,王玉辉的悔 恨又比王惠要复杂的多,王惠不过是是非分明的个人取舍的问题,但王玉辉 却负担着对传统道德的信念面临考验的问题。王玉辉一切举动都是从一个概 念里演绎出来的(他毕生致力写三本书,字书、乡约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 礼书),例如要女儿殉节,就是那最戏剧化的道德箴言“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的不折不扣的实验。吴敬梓对传统道德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当它(传统 道德)中间的某些只萎缩成了形式的训条以后,它对我们的生存内容,究竟 会腐蚀到如何程度?但是这种经过几世纪堆砌成的信念,在王玉辉心里,却 不太容易动摇的。女儿牺牲了以后,痛悔未消,他看到苏州妇人公然抛头露 面地游船寻乐,又不自禁地泛起了“道德”的愤懑。事实是,像王玉辉这样 的读书人,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既然不能向实际的生活学习,只有 仍旧把握住那一部自古及今的经典不放手。唯一还存有一线希望的是,他终 于曾逸出旧有的规范徬徨过一阵子(假使一个人物从来无需徬徨,那必定不 会使人满足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就充满了徬徨之苦;唯其如此,我们才 会觉得他跟我们一起生活着)——只要人的心还有一部分在呼吸着,它就是 脆弱的,它不能被一种制度永远撑持在那里,而不想逃脱掉。

      和前两人相比,庄绍光又不同。他在全书中被作者划归在智者一小群中;大致来说,他已经超脱了如王惠、王玉辉对形式的追求。作者竭力强调他那 一种超世遗俗的风格,而他的优雅从容也似乎给了我们某种信心。可是庄绍 光终于还是逃不掉一个知识分子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终久要遭遇上的问 题,就是出与处,为与不为的困扰。庄绍光固然绝不屑像王惠之流夤缘以求, 但是天子弓旌招贤,以礼乐教养垂问,做为一个知识分子就不能像山野之人 一样的掉头不顾而去。对于文化制度的关心,是知识分子不贷之职。于是庄 绍光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选择:究竟是保全素志?还是奋力行道?在这种难题 下,作者吴敬梓忽然做了一个很意外的解决:当庄绍光正要向天子奏对的顷 刻,忽然头顶心一点难忍的疼痛,竟使他当时答不出话来。回来除下头巾, 发现里面一个蝎子,他笑说:“藏仓小人,原来就是此物,看来我道不行了。” 第二天自己又揲了一个蓍,得“天光遯”,于是此后庄绍光主意便定,一心 恳赐还山。这显然是一个避重就轻或者有意晦涩的描写,以西方小说的观点 看,可能是难以接受的。而反过来,这种遁入神话的技巧,却是中国小说里 穷而后通的常法,它把艰苦的人事挣扎化成一个含糊隐约的神谕。在艺术上 的得失,或许是张力的削弱,而也可能是表现了暗示的简洁。总之,庄绍光 在表面上做了一个不选择的选择。但对作者来说,庄绍光的事件并没有就此 平息。不久,在归途上,他由一对老夫妇的暴死和“走尸”(僵尸)的恐怖 景象自悔说:“吉凶悔吝生乎动”,京师应诏还是由于“到底是义理不深”。 作者在这里让他去自讽了一番。然而庄绍光悬崖勒马,问题的症结还不在这 里。天子赐他玄武湖隐居,他们夫妇搬到湖中大洲上住,“门口系了一只船,要往那边,在湖里渡了过去;若把这船收过,那边飞也飞不过来。”从此坐 拥山水,果然是世外高人。但是有一天,这个封闭式的宁静还是被扰乱了。 逮捕倾慕绍光高名而来的虞信侯的官兵,千枚火把,把花园团团围住。世网 是难逃而且不可逃的。即使是优越的心智,也仍旧要被牵回到人类普遍生存 的环境里来。因此吴敬梓不以为庄绍光的高蹈便解决了问题。和庄绍光君子 之悔相对的,是余大先生的暧昧。余大先生和余二先生洁身自爱的行止,在 五河县的势利薰心之中宛如云隙中一片蔚蓝的天光,但是在无为州关说人命 的事,固然是白璧之瑕,在南京向迟衡山、杜少卿请教郭璞风水,也还有几 分犹疑。余大先生有知识分子向善的良知,但是现实问题的驱迫(例如需钱 葬母),向传统权威的惯性服从,诸如此类,尤其是书生性格的缺乏独立特 行的见识,也终将使一个人迷途。只是余大先生是一个暧昧的人物,他内心 里,究竟有过怎样的迷惑和忏悔,作者完全用浮云掩月的方式交待过去。

      吴敬梓藉上面这几个人物,在《儒林外史》里构造一个可怀疑的世界, 以对既存的价值观提出种种质疑。然后吴敬梓又撇开这一群人,作了一个完 全不同的假设,就是:在这一班士子的徬徨无主之外,仍旧有某种确定的价 值或信念,可以永恒规范人生是不是可能的?这层意思吴敬梓用祭泰伯祠一 事作最高象征来描述。为了泰伯祠,作者特别引出虞育德这个角色。并且把 虞育德塑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完美典型,他除了具有农村型的朴实敦厚的 天性以外,并且笃学而励行。他的降生也有一个小神话的预言,他父母祷于 文昌求子;文昌君赐了一个字条是“君子以果行育德。”他确实是一个果行 育德之士,他有比一般士人刚强得多的道德意志;因为这个缘故,也就很幸 运地在他个人的世界里建立了一个稳固的信念,就是他不懈地理智地抱持着 古典的理想,永远努力实践古人的完美品德。主持泰伯祠的祭祀,应该就是 虞育德这一种精神事业的最高象征了。吴敬梓要把一个知识分子高尚而庄严 的心灵,投像在古典的仪式上。他似乎要藉恢复古老的礼乐制度,来回忆往 昔的楷模,和对于古典文化的信念(仪式是信仰和崇拜的表征)。据说泰伯 祠的祭祀,当时非常成功;而虞育德也成为一个雕塑型的纪念性人物,他完 善的精神凝结在每一个刻面上。他整个人格的表现,是一个妥妥帖帖的完成 式(请注意他一大半故事都是追述的),无论是庄绍光或王玉辉式的疑虑都 不能来扭曲他的形象。但是,这个事业是否真能永恒呢?祭泰伯这一仪式, 事实上并没有信仰的热情,而只是理智的瞻顾——泰伯避太王传位而逃隐, 断发纹身,永居草野;迟衡山、杜少卿发起建祠的意思,不过是藉此颂扬隐 退的高志以自白罢了。——吴敬梓不厌其详的条述祭祀的每一细节,制造了 堂皇逼真的气氛,但是在这种错觉之后,却是形式的枯燥;不错,整个祭祀 的过程只是形式的追溯,和理智的模拟,而独缺少某种生命的热情。缺少热 情的东西可能也无法长远存在,于是,虞育德本身虽然逃过了吴敬梓正面的 批判,但泰伯祠终于很快地颓坏了。王玉辉来南京的时候,他拂去灰尘才看 到当年的仪注单和执事单,乐器和祭器都锁着;全书收场的时候,最后呈现 出的泰伯祠,更纯粹是废墟的荒凉:远望大殿的屋山头倒了半边,大门倒了 一扇睡在地下,里面空无所有,槅子楼板不剩一片。唯有小孩子在门前踢球, 老妇人在丹墀挑野菜。古代的碑碣是要倾颓的;虞育德并不能藉仅仅激于义 理的善,就把往昔完美的道德世界重新建立起来。

      而这个譬喻还不够,其他方式的落空仍旧还会不断的上演。泰伯祠大祭 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一些非常异样的画面,带着神话和传说的诡秘色彩,闪现在山野和荒边。郭孝子万里寻亲,萧云仙明月岭救难,以及青枫城的功业, 确实和前面那一班闲无所事的文士不同。吴敬梓似乎是想在接近尾声的时 候,努力再藉寓言式的想像有所振作,可是结果他还是不可避免的用了嘲讽 的手法。郭孝子精诚所至,可以克猛虎化恶人,但是却终于不能感动自己的 父亲;萧云仙文治武功,耕作教化,俨然是一个理想国的构图,结果也是海 市蜃楼。所以这两个故事和泰伯祠布景虽异,而本质相同,他们虽然努力以 理想主义自负,暂时逃过了形式的失败,结局还是一样的空洞。

      于是,在庄绍光的犹疑和虞、郭、萧等人的果行之间,又有了杜少卿的 率意而为。吴敬梓显然把少卿放在最了悟的一个层次上,如余大先生的含混, 王玉辉的迂执,对少卿是绝不可能的;他也无需像庄绍光一样在犹疑中选择。 他虽被人当糊涂少爷去欺骗,被人当败类去嘲骂,可是他了然无碍于心。千 金散去,认为是快意豪举,河房蜗居,也不悔典当度日,而这一切并不仅仅 说明少卿具有倜傥不群的个性而已。少卿在豪杰的慷慨之外又复别具内涵。 他对古典文化深具敬爱(例如捐助泰伯祠最慷慨),但谈起古人却另有见解(如说诗经);他既然能够痛斥风水的愚妄,当然也能明白王胡子黄大这流 人的狡诈贪婪,可是他终于还是以赤子之心去包容施舍;对于求助于己的(像 鲍廷玺、郭孝子等),他怀着古代的道义精神;对先祖的怀念,流露着高尚 的家族情感。总之,杜少卿具有一个古典而同时又浪漫的精神人格。另一方 面,他和庄绍光一样,以辞官为高,然而却从来没有兴起过做岩穴之士、高 蹈深隐的念头——假如他真羡慕过像庄绍光那样的玄武湖生活,他大可以早 早买山而居的。娄敬亭临终劝他趁家业未尽之前,到南京去做些事业,但是 在南京却是高兴起来就夫妇去游游山,或者交结自虞育德、迟衡山、以至季 苇萧这些不等的人。“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少卿似乎在追求着这一种 境界。他不关心世俗的利害,但对生存的利害,应该是极透彻的,所以他虽 然对虞育德极为钦敬,却从来不加以模仿;他似乎不打算建立任何固定的成 败利钝的价值观。他只抱着“以无厚入有间”的态度,在艰苦的生存中争取 一分从容;因此家产挥尽,对他不是丧失什么,而是让他充分自由地,以不 分町畦的身分投到广大的生活场中来。而,尤其超乎这一切意义之上的,是 少卿具有《儒林外史》里其他人物所从来没有表现过的一种品质,就是一种 纯洁而诚挚的情感的品质。像季苇萧、萧金铉那种没心肠不去提它,匡超人、 牛浦郎是极端私己的自爱;杜慎卿、庄绍光也不免自好自爱;郭孝子对父亲 的苦孝,余二先生对余大先生的手足卫护,可以说是天伦之音,但总让人感 到基于天职的成分甚于感情。唯有少卿不然,他对祖父、父亲怀念的敬爱, 常常被人利用为骗取好处的进口,他对忠仆故旧的诚挚之爱,使他超越了贵 贱尊卑的形式;他对妻子的知己情爱,使他遗礼弃俗,纯纯然如天真童子。 当他面对恶人恶事时,他毫不犹疑地立刻报以愤激,当他目睹悲苦,他不自 禁地攘臂而起。他的情感永远像溢满的泉水一样的湓涌。在《儒林外史》这 样一本书里,而描绘了少卿这样的人,真正是可惊异的事。像季苇萧以至于 庄绍光等固然不足以窥少卿情感的堂奥,而尤其具有反省意谓的是,以少卿 这样情感品质的人物,和作者有意塑造完美的虞育德比较,就产生了一个相 当重大的意义:假使我们说虞育德归结还是一个失败的角色的话,那么,他 缺少的正是少卿的这份天禀。虞育德的善和少卿的善并不在一个天地中。我 们不妨把虞育德水中救人的善行和少卿种种冲动的豪举比较,前者是理性的 道德理想主义,后者则纯然是浪漫的精神。无疑的,理性的善行是可尊敬的,但不一定能把握存在的本质,我们或许能肯定地说,作者似正企图以少卿这 样角色把人类从虞育德那冷静的纯然知性的宇宙里交换出来,因为由生命来 表现的美德,不是雕刻在坚硬的石碑上的,而是在温暖的蠕蠕而动的心田上 呵养出来的。少卿差不多是作者赋予了最丰富的人性的角色了。他被保有了 完整性,因而没有前后牴触的自讽举动。然而尽管如此,少卿不自讽,而人 生却酸苦地讽刺了少卿,秦淮卖文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后来竟至于追随虞博 士漂流寄生去了——形式上和季苇萧简直没有差别。则不后悔又何如?他对 余大先生说山水朋友和天伦自足的快乐,虽然不会是遁辞,但是和浮士德最 后颂赞生命的那一种衷心的欢悦,相差实在太远了。像他这样本性原是极慷 慨自负的人,虽然始终不违初衷,行其所愿行,可是整个生存过程的空虚, 他应该有某种无从言说的痛苦。而且从社会的生存看,少卿也不免还是个浮 游分子,他仍然反映了一个失去重力的世界,一个只有属于个人的哲学并不 足以维系普遍生存的空虚时代。

      除非比少卿心灵更素朴的人物可以心安理得,生存无憾,像蘧太守和蘧 景玉父子,薄田敝庐、唱曲吟诗可以消遣;像鲍文卿守己行仁,一片朴实的 恻隐,但不久作者就让蘧公孙代替了景玉父子,以鲍廷玺代替了鲍文卿。往 昔纯朴自足的理想已经结束(蘧太守、蘧景玉、鲍文卿的死,在书中特别被 提到,尤其蘧景玉英年早逝,应该不无意义。)至于书末最后四个市井奇人, 也不过聊以寄意而已。

      总结之下,《儒林外史》差不多展现了中国文士社会的传统生活全貌,这里面虽然有许多结构上的层次,但都重叠在一个基点上,就是所有的生命 都被投到“无用”的和“废置”的情境;只是被生活的浪潮无意义地追逐着。 这个“无用”和“废置”的痛感被吴敬梓用闪避的和哑口不说的方法掩饰过——全书实在缺少充分的心理呈现和内在自白——他让他的人物只有客厅式的谈话,而绝不曾出现角色的内在互诉或自诉。但这只能算是吴敬梓一半的 过失。中国传统的生活态度本来就是这样的。而且这外表的闪避和含糊,其 实也某种程度地反映着内在。柴霍甫笔下的“多余的人”会在一番挣扎之后 自裁(例如伊凡诺夫、和海鸥里的特里波夫),可是《儒林外史》人物却无 止境地在忍受丧失信念,被废置、和流浪度日的生涯;既不断然反抗现实, 也不完全弃绝现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物并没有足够的道德意 识,来从事严肃的选择;而另一部分则遁入儒家的容忍,和道家的逍遥这两 条现有的路子上来。但无论如何,这并不表示个人对生存意义的寻求已得到 了真切的答案。事实上,吴敬梓已经做了这样的结论:“风流云散、贤豪才 色总成空”(五十四回收场诗)、“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末 回终场诗)。也许我们可以说,《儒林外史》是中国最彻底的一部描绘知识 分子虚无思想的作品。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1979 年版)

  • 匡超人的堕落

    作者:虫虫 发布时间:2020-06-24 20:57:54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鞭挞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腐朽的作品,可以说是写尽了文人百态,书中着重描写了封建社会对文人的腐化和残害,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疯癫、严监生临终之前念念不忘两根灯草的丑态,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鞭辟入里,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从叙述方式上看,《儒林外史》颇有些《水浒传》的影子,都是古典小说中常见的“缀段式叙事”,即以一个人物引出另外一个人物,这种叙事手法的好处在于,它以人物为线索将一个个故事联缀起来,组成庞大的整体,这个整体之中又包含着无数个独立的小故事,在耐人寻味的同时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

    作者吴敬梓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之中,塑造了多个经典角色,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匡超人,相信每一个读过《儒林外史》的读者,都会对他有深刻印象,因为这个人物形象前后有着巨大反差,最能反映出封建社会中文人的悲惨遭遇。匡超人刚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在《儒林外史》的众多欺世盗名之辈里显得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对他极尽赞美之词,不仅为人孝顺,而且勤奋好学、知恩图报,更难得的是他没有当时文人身上普遍带有的那种迂腐感,为人处世颇晓得变通,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对他产生好感。

    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在经历了一些人情世故之后,开始丧失人性,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至最后判若两人。值得一提的是,他这种巨大的反差在书中并不显得突兀,因为吴敬梓详细地描述出了他的转变过程,以及这个过程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匡超人由至善至孝逐渐变得六亲不认、甚至走向作奸犯科之路的转变来剖析古代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艰难处境,以及封建社会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一、匡超人性格转变的三个阶段和以此折射出的几种社会现象:

    1、刚出场时的匡超人至善至孝,是古代读书人的完美典范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故事始于第十五回“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古代向来以百善孝为先,匡超人的孝心感动了马纯上,后者赠予银子让他回家尽孝,回到家中的匡超人的确表现出了一位读书人的勤奋和刻苦,在为家事操劳、照顾病榻上的父亲时坚持读书,还以此迎来了自己命运的第一次转机。

    他(匡超人)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傍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太公叫一声,就在跟前。太公夜里要出恭,从前没人服侍,就要忍到天亮,今番有儿子在傍伺候,夜里要出就出,晚饭也放心多吃几口。匡超人每夜四鼓才睡,只睡一个更头,便要起来杀猪,磨豆腐。

    这时期的匡超人,完全是一个正面形象,他尽心服侍父母、对苛刻自己的兄弟也抱着宽容态度,并且知恩图报、勤奋好学,这种上进心被本地的知县发觉,知县有意对他进行栽培,让他破例参加应考,匡超人果然不负众望,一举中了秀才。

    在古代,中秀才是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梦想,匡超人此时可谓春风得意,谁料世事无常,赏识他的知县被罢官,与此有牵连的匡超人自然也不能幸免,为了避祸,他只能远去杭州,也开始了自己的一次转变。

    2、匡超人的第一次转变是受到了身边不学无术的读书人影响,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下发生了改变

    到了杭州的匡超人偶遇了一群不学无术,只知道高谈阔论的狐朋狗友,这些人以景兰江、赵雪斋为代表,他们是匡超人性格转变的催化剂,没有经历过人情世故的匡超人被这些人外表迷惑,与他们打成一片,开始一步步迈向深渊。

    景兰江这些人是当时社会上一批自诩为读书人、实际上只知道相互吹捧却毫无学术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束缚之下,浑身上下都充满了一股迂腐的味道,并且以此为乐,每每花天酒地,互相之间吹捧彼此的文章以赢得虚名。

    匡超人虽然为人聪慧,但是没有识人的先见之明,他误把这些人当成读书的知己,整天和他们一起夸夸其谈,还把他们的一些歪理和旁门左道之术当作立身之本,从而使自己本来纯粹的心灵被玷污了。此时的匡超人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但是他的价值观有了重大改变。

    之前的他就像一块未经雕刻的玉石,如果到了能工巧匠手中,经过细心雕琢便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可惜他遇到的是景兰江这样一批不务正业的伪君子,从此被潜移默化,开始有了追求享乐的想法,不再是以前那个纯朴善良的少年,而他自己却没有丝毫察觉。

    3、匡超人最终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丧尽天良,走上了作奸犯科之路

    如果说景兰江等人是匡超人价值观坍塌的催化剂,那么潘三就是把他推进深渊的直接作俑者。

    潘三和景兰江等人相比,是一个十足的真小人,匡超人在结识潘三之后,彻底地堕落起来,先是助纣为虐,帮他给一位本地富豪强娶民女,在获得一笔银子之后更加胆大妄为,后来更是代替他人参加科举考试,开始做起了作奸犯科之事。

    在金钱和权力的腐蚀之下,匡超人的人性彻底丧失,为了攀上高门,匡超人竟然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谎称尚未婚娶被豪门招为女婿,导致结发妻子郁郁而终,自己也在堕落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无法回头。

    了解完匡超人被腐化的过程之后,再来剖析他堕落的原因,这种悲剧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他的性格缺陷,其次是周围环境影响,即所谓的“近墨者黑”,最后的决定因素则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二、匡超人从至善至孝到六亲不认这种堕落的三个原因

    1、 匡超人自身的性格存在缺陷,导致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这是他腐化的首要原因

    匡超人虽然为人纯朴,但是性格上绝不木讷,懂得察言观色并且见机行事,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人见人爱,屡遇“贵人”。无论是诚心诚意对待他的马纯上和知县,还是居心叵测的景兰江和潘三,都是一见面就对他产生了好感。

    而他这种性格为日后的堕落埋下了伏笔,最终由机灵演变成了圆滑,也就是俗话说的见风使舵,这在马纯上和潘三两件事情上显得尤为明显,两人都是匡超人曾经的恩人,然而他在得势之后非但不知恩图报,甚至开始落井下石,称潘三入狱是咎由自取,拒绝探望,随后又诋毁马纯上“才气不足”。

    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

    这种转变不突兀,因为匡超人本性中就有着机灵的一面,并不是那种迂腐到可笑的读书人,只是这种机灵随着时间和经历变了味道,让他成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匡超人性格上的缺陷不止于此,他还有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没有主见。从最后开始被马纯上救济,到受县令赏识,乃至最后遇到景兰江和潘三等等,匡超人都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理想,反而经常随波逐流,所以引发了他堕落的第二个因素,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跟他人同流合污。

    2、 匡超人遇人不淑,这是造成他堕落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前文已经说过,匡超人在因避难来到杭州之后,遇到的景兰江和潘三等人都绝非善类,匡超人每天和这些人混在一起,近墨者黑,难免会受到腐蚀。

    倘若匡超人能再次遇到马纯上这样的正直人士,在言传身教之下很有可能不会走上歪路,毕竟他本性不坏,他的腐化是一个由表及里、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和景兰江这批伪君子交往的时候,只要能得到别人的警示,很可能会就此醒悟过来。

    浪子回头金不换,匡超人如果走上正路,凭借他的勤奋和天赋,想必会有一番作为,至少要比书中天资平平的范进和牛浦郎等人更加未来可期。

    可惜没有如果,匡超人的性格缺陷加上周围这些不学无术之人的影响,已经注定了他要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而这一切背后的根源,其实是当时封建社会及其科举制度对文人束缚的必然结果。

    3、封建社会的束缚以及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迫害才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匡超人的悲剧远远不是个例,而是封建社会里文人悲惨命运的典型。封建社会和依附其中的科举制度,对当时的文人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束缚。一方面,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只有科举这一条正路,为了追名逐利,所有读书人只能在这个独木桥上挤破脑袋,就像范进中举后会高兴到发疯,这在现代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时其实是一种常态。

    另一方面,有些读书人自知考取功名无望,只能依靠旁门左道之术寻找另一条出路,或靠溜须拍马依附于达官贵人、或靠互相吹捧为自己赢得一些虚名,匡超人所遇到的景兰江和赵雪斋这个小团体在当时普遍存在,所以匡超人偶遇景兰江并与他们同流合污绝非偶然,即使没有遇到景兰江,也会遇到另外一批自诩为读书人的小团体而深陷其中。

    有些读书人尚且能洁身自好,那些靠投机取巧发财的人更是无恶不作,亲手把匡超人带上不归之路的潘三就是如此,他把作奸犯科之事当作赚钱的手段,强娶民女、为参加科举之人寻找替身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屡见不鲜,正是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无情地揭露。

    匡超人最终没有超越常人,而是同样被封建社会所腐化,使得自己的名字带上了一些讽刺意味,让人惋惜也让人心痛,而他的经历,只是封建社会中无数个读书人悲惨命运的缩影。

  • 儒林正史——读《儒林外传》有感

    作者:筱婷 发布时间:2012-05-30 17:12:45

            所谓“外史”者,即不同于“正史”,讲的是与那些一般场面上所说的不同的事情。然而在表面儒雅风流的背后还另一番面目。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在看透了封建社会中的读书人的悲剧命运后为他们写下的正传。

            人从出生以来有几种前途,不外乎士农工商,其余不入流者不提。而读书是首选,圣人有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而读书人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扬名立万的。有的合运有没有那个命。但凡读书人,从五六岁其开始进学读书,十年寒窗,还是参加考试,博取功名,乡试、会试、殿试,童生、秀才、举人……一条条壕沟,随时可能栽进去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但那也是一道一道龙门,越攀就越高了。读书人是一种身份,一旦有了功名就是老爷了。有了功名,富贵也马上随时而来,房子田产奴仆银子,都有人白白送来。**那一群装模作样的假名士就讨论过人生理想是什么?不过功名富贵,儿孙满堂。这就是读书人最完满的人生理想。范进中举的时候,他才听说自己就疯了,刚搬进新宅没多久,老母亲也突然兴奋过头去世了。可见,这种富贵荣华来得多么的迅速,甚至让人难以承受。

            读书做官好,当了考官,便可以想取谁取谁,自己不但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还可以掌握他人的命运了。就像周进,同情范进跟自己一样考了几十次不中,才赏了他一个举人。

            读书做官好,有了功名,便可以结识权贵,停妻再娶,做乘龙快婿,当朝廷新贵,不在乎小仁小义,忘记了父母亲孝。就像匡超人,一步一步从忠厚孝顺的少年沦落为虚伪无耻的小人。

            读书做官好,可以封妻荫子,做一方豪霸。如果不做官,哪怕是出身名门,才华满腹,都还觉得美中不足。就像遽公孙,虽然有做诗的才华却不大会做文章,气得妻子哭闹,岳丈早逝,后来妻子把全部希望又寄托于儿子身上,才四岁大,便天天拘了他在房间读书,盼着儿子高中,将来自己来能封个诰命夫人。

            但是能高中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更多的人考了一年又一年,都只能名落孙山,望洋兴叹。绝了这条路,读书人便只能坐馆(当教书匠),或者是当幕僚,能写会算的还可以做个会计,寻点小钱养家糊口。第一类富贵荣华了的人大多数会黑暗的官场和现实的社会所污染,整日为了名利奔波,文章才学只是他们求富贵的板砖。反倒是这第二类贫穷浪荡的,但凡是有点才气,傲气的,能做出点真正的好文章,流传后世。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都是这样的人。蒲松龄71岁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曾为孙蕙做幕宾数年,在毕际友家做塾师42年,直到61岁才撤帐归家。吴敬梓不是很热心功名,他将自己排斥在主流之外也只能一生过得清贫惨淡,但他生平有真才实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最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的还是这部讽刺小说《武林外史》。他们虽然生活清贫,但是没有忘记自我,而《儒林外史》中,那一批落魄失意的文人却是过着极度空虚的、没有灵魂的生活。马二先生是一个名扬千里的选家,就是靠为书店编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和点评优秀文章出书,赚点银子过活。马二先生是八股取士的牺牲品,他思想僵化,迂腐可笑,虽然编书点评文章,却一直考不中,一把年纪了,腹中半点文才也没有,游览西湖美景,半天只说出一句套话。不过他也有善良的一面,为了帮朋友,被小人诈去九十二两润笔的银子,只好又只身清贫的到别处去了。

            这种贫穷落魄的文人还算可悲,最可笑的还是那群爱装模作样狗屁不通的“风雅名士”。娄家二位公子喜欢结交名士,并以风雅自居,然而,他们结交的名士都是什么人呢?杨执中是一个无赖混混,胡乱写上几首诗贴在墙上,娄公子们看了就以为是位深居不出的高人,两番登门拜访,最后那了帖子去请才来,没想到杨执中连城里也没怎么去过,弄丢了帽子不算,还一身邋遢,好不狼狈。再说陈和甫,自称“卜易、谈星、看相、算命、内科外科、内丹、外丹,以及请仙判事”都略知一二,还说大话显摆自己在京城名声如何,多少富贵官宦人家想请都请不到的。还有权勿用(谐音全无用),更是一个靠“我和你至交相爱,分什么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这种鬼话骗人过活的骗子。更可笑的是侠客张铁臂,用一颗猪头骗走娄公子五百两银子。

            名士们某次聚会上谈到,到底是富贵好还是功名好的时候,先前还是强作清高的一致赞同说但享人生只乐,不须功名,但是,后来还是觉得如果功名富贵都有的全福才最好。他们这些人,其实是科场失意,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自尊心,也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便假装清高,鄙视起功名富贵起来。除了这些假名士们喜欢交游以外,做官的读书人也喜欢的结交一些名人,牛布衣本来也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编了几本书,写了几首与人的歪诗,落得个虚名,不少读书人都还敬重他的名声。可笑的是他死后,牛哺冒名顶替他到处招摇撞骗,惹下许多可笑的事情。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为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做的传,讲的是读书人发达、潦倒,辛酸、苦闷的事情,以及跟读书人相关的事情。

            在这本书里,吴敬梓也并没有一味的评判讽刺,其中也写了不少忠厚善良的人。厚道本分的鲍文卿,知恩图报的向鼎,还有寄托作者理想的人物杜少卿、虞博士等。最末,那些文人名士都湮没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随着时代的流转抹去了痕迹,而那些理想也一个个的破灭了,最后只剩得“四客述往思来”,篇末一曲高山流水,直教人泪沾青衫。

            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都栖息在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忽作变徽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

            老者不单单是因为这琴声伤感,他的泪也是作者的泪。这一连串的儒林的故事,个个都让人觉得那么悲哀,含笑的泪,是最心酸的泪。不遇之伤,世风日下之悲,具在书中。述志遣怀,感慨万千。

            作者托明朝年事,写本朝故事。他的感慨和胸怀让我想起明初著名学者杨慎的一首比他本人有名得多的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

            这首词,道尽了一生的悲伤,也说出了一代儒生的苍凉。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身体比头脑诚实

    作者:小岩井 发布时间:2017-11-17 23:52:48

    常常有人在恋爱的前期问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对方。

    我说答案其实很简单,你要是发自内心地想去牵手,拥抱,亲吻,靠近,那就是喜欢。

    其实你的身体很多时候更诚实,只是人常常习惯用大脑去认知,而不是身体感知。如果你是活在头脑里,你可能会分析一大堆喜欢对方的理由,说服自己是喜欢他的,而不是因为其他说不出口的实用主义目的。

    然而身体如果无法接受一个人,本质上理性的头脑还是说服不了潜意识的直觉敏锐。

    我们压抑的情绪,都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转化为身体的语言来表达了,严重的就成了种种疾病。

    几年前有个女性朋友突然之间皮肤过敏,尤其是鼻子周围和脖子部位,总是莫名红一大片,看了医生吃了药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她跟即将结婚的男友分手后,皮肤过敏自然而然就好了。她自己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关系,因为她其实不喜欢那个男友,是家人介绍的相亲对象,虽然各方面条件不错适合结婚,可是内心总是说服不了自己,尤其是被对方亲吻和拥抱后,她心里总是有说不出的抗拒和不情愿,但又觉得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不能总是挑三拣四了,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她与男友相处越来越别扭,压抑的潜意识最终化为了身体的异样。

    在武志红教授的这本《身体知道答案》中,就有非常多与此相似的案例,都是因为患者过于压抑自己的内心,结果导致了精神出现问题,进一步导致身体上的奇怪表现。

    他总结的核心观点就是:

    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逐渐干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以感染别人,也很难被别人感染…..总之,他将生活在一个头脑所构建的囚笼中,感到无比孤独。

    书中说到,癌症病人多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压抑自己某一方面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悲伤,也可能是内疚、羞耻、自卑等等。当人过分压抑自己抗拒接受的情绪后,身体就会代偿反应出一些更糟糕的情况。

    表层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会让一个人越活越累。

    很多年轻人坐在办公室,一天对着电脑,也没干什么体力活,可是一下班到家,就会感到特别的疲惫。这其实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

    表面上,这些年轻人说服自己在工作,在努力,在拼搏,但在潜意识里,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没什么意义的事情。

    收发邮件,开会,联系客户,跟同事闲聊,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工作内容,既没有多大发展空间,也很容易被人取代。

    既害怕丢了工作,又觉得得过且过,所谓理想、诗和远方,总像遥远的笑话。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统一,不仅仅要从生理的角度看身体健康,还要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去看身体健康。很多人看起来吃得香睡得好,可是内心的情绪病却萦绕不散,放任不管,一般人还看不出,亲近的人却是越来越能感受到,在这个人身边非常不舒服。

    心理咨询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共情。

    其实不止心理咨询,你去观察生活中人缘好的朋友,你就能够意识到,这些人都是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人。

    一般人遇到志趣相投或情投意合之人,会感到由衷的喜悦与放松,那是因为两人在潜意识中达成了呼应,那种灵魂上的共情能够让人走出孤独感的困境,进而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比如和闺蜜一起八卦吐槽,学霸和学霸一起探讨学科研究,游戏迷们一起玩游戏等等,在这个时空段,人一定程度消融了内心防备,让潜意识与直觉出来做主,自然会感到亲切、有趣、舒服。

    现代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很多都受困于头脑的认知而变得孤独而固执。

    受困于头脑认知的人,就很容易与身体的认知产生割裂。

    他们很容易用社会上盛行的价值体系来看待自身,要求自己,做符合社会价值认可的事,从而产生潜意识的抵抗而不自知。

    对此,武志红教授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觉知。

    后文他用实际案例和心理学上的方法论讲了很多,其实本质都是聆听身体的声音,打开内心的屏蔽,在让自己安静之后,觉察念头与情绪。

    个人说一句,其实在佛教中,这种观点早已经习以为常,修行者日常的打坐、冥想、念经或者敲木鱼,都是一种自我觉知的体验。觉察呼吸,觉察念头,觉察身体的变化,觉察时间的流逝。禅修者就是为了让自己处于绝对宁静中,获得喜悦与放松,将那些杂念逐一感知,一旦你感知到了某种念头,它就不会再困扰你,主动权就交到你手里。

    回到此书,武志红教授说当他学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他人之后,显然共情能力大有进展,具体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当他接触一个人的时候,试着不去用大脑分析这个人什么工作,什么年纪,好看难看,而是放下大脑的惯性认知,去体验自己身体与之靠近时的反应,是冷?是热?是哪里不自在,还是觉得舒服等等,这个过程就能认知到别人的真正情绪与内心,而非表面上的东西。

    头脑是固执而孤独的,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试图用头脑去了解分析他人,那么这种了解必然是局限而偏见的,甚至不客气地说,只是个人的幻觉。

    甚至书中作者还提到,一个纯粹利用直觉去感知他人的人,甚至会有一些超乎寻常的能力,如同神通。

    关于如何学习这种能力,书中提到了两点:

    一、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觉察它,只是觉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象。

    二、每天早上起床前,花15分钟,细细觉察你的身体,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不用急,要试着去觉察每一个细微的部位。一开始,很多部位你只能想象而觉察不到,但这个练习做到最后,你就可以觉察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部位。

    其他关于催眠、解梦、知行合一、心结、吸引力法则等等的描述,都有很多唯心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对于不习惯接受这类观念的人来说,绝对会觉得很玄很神棍。 我个人因为了解些佛学知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

    总而言之,觉察和接纳,是消融负面情绪冰山的最好方法。

    道理非常简洁明了,可是一点不简单。

    因为烦恼的人,本身就是我执很重,他们不信,自然连尝试都不会去试。

  • 假如种子不死

    作者:AOI 发布时间:2010-06-24 11:26:47

  • 越当警察,我就越相信报应

    作者:文其 发布时间:2018-12-07 00:47:42

    他是深蓝,200万人民警察中无比普通的一个,具体来说,是一位基层民警。

    距离在知乎看到深蓝的简介到看完「深蓝的故事」,不过周一到周四4天。书厚达223页,收录了19个故事,看完只用了2个小时,释怀,却可能需要一辈子。

    选取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件跟大家聊聊。

    2015年5月,发生了一起恶性电信案件,11个家庭和单位被诈骗高达900多万元,案件的背后牵扯出一个向诈骗集团倒卖公民个人信息以谋取利益的团伙。深蓝与同事前往团伙的一处窝点进行抓捕,却不料,门背后是安详的三口之家。深蓝甚至怀疑,自己和同事收到了假情报,直到在夫妻俩的电脑中,搜出了整整200多G公民个人信息。女儿还在上大学,父母只是单纯想给孩子买辆代步车,没有意识到自己简单的倒卖造成了何其严重的后果,母亲还跟深蓝商量着:“能不能少罚点款?”

    谁想到,这一别,竟成了生死之绝。一家三口都抱着侥幸心理,想着没多大事,但法律面前何来幸运之说?夫妻俩双双获刑,本来一心欢喜想当公务员的女儿,因直系亲属犯罪失去从业资格。男朋友因父母施压提出与她划清界限,大难当头各自飞,这一飞,22层楼。

    我承认自己是怀着对于人间百态的窥探欲,下单了这本书。匆匆读完,不敢妄论教育意义,却学会了,怎样把人生过成悲剧。

    1、原生家庭

    关于亲情有两个极端,一头是溺爱与放纵,另一头是操纵与管控。

    33岁的王金丽中年得子,名为郭强。中学时代便是班里的扛把子,带领着一群小弟收保护费。郭强吃霸王餐打伤店主,母亲帮着叫骂;母亲翘班被领导停工资,郭强给老板一顿暴打,儿子混黑母亲骄傲,儿子吸毒成瘾,母亲帮忙“用冰毒戒海洛因”。

    从小璐记事开始,她的穿衣吃饭,升学择业,全由母亲做主。外公曾是市里领导,母亲也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上大学,好不容易选了外地大学,还被母亲突查了200多次,手机、通话记录均在母亲的掌控之内。母亲看不上小璐大学的男朋友,亲自上其父亲单位去闹。不得已,小璐与母亲安排好的丈夫结婚。婚后被家暴,跑回娘家,母亲把家庭不和一级自己没法升职的原因归结于四个字“不肯听话”。在深蓝的帮助下,小璐去找了深蓝在杭州的朋友,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本以为一切可以从头来过。

    后来,冰毒损害了郭强的智力,从前对母亲百依百顺的“黑老大”疯了。在家“吸完果子”还不够,顺手对年迈的父母大打出手。

    后来,母亲为逼小璐回家,偷偷猜出其银行密码,转走了小璐账里的29万资金,只留了一句话,“回家,接受安排”。

    那天深夜,郭强在家发病,疯了似的往外冲,父母上前阻拦。郭强早已神智不清,抡起椅子就砸在了母亲头上……

    “黑老大”他妈,被儿子打成了傻子。

    16年春节,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的小璐,没能说服强势的母亲。脑中闪过30年来被母亲规划的人生和失败的婚姻,不断用头撞墙,浑身颤抖,眼神呆滞,还给了前去扶她的深蓝一巴掌,“你为什么要这样逼我!”再与小璐父亲联系时得知:“别去了,她转到武汉六角亭(精神病医院)了……”

    还有个熊孩子,把亲爷爷推下了楼。

    有个重组家庭,逼女儿卖身,供养弟弟上学。

    2、违法犯罪

    欠高利贷、买彩票、黄赌毒、诈骗,每一个词都能把一个普通的家庭拖垮。

    有些人法律意识淡薄:

    “我没文化,也不懂法”,

    “我们不过是从网上收集点资料卖钱,没杀人放火,不会有多大事情”;

    有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你知道买彩票最怕什么吗?”

    “还能怕啥?怕不中奖啊”

    “不对,买彩票最怕中奖”

    “为啥?”

    “有了希望,就让你永远停不下来”。

    3、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将讹诈医院作为财路的职业医闹,重病后被妻子当成讹诈医院的财路,最终落得无人收尸的下场,「生也医闹,死也医闹」

    一对各怀鬼胎的青年男女,一个“富二代”,一个“黄花闺女”,当以婚姻为遮羞布的相互图谋被戳破,「谁骗了谁的婚」

    深蓝说:上班之后,我发现“和稀泥”是派出所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办法。

    出了一本书后,他前去武汉某高校攻读法学博士。

    有时我在想,法律的条条框框真的能约束住,脆弱而又复杂的人性吗?流淌在基因中的弱点就像洒在新衣服上的汤汁,粘在脚底的口香糖。

    合上这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我打开电脑,把这些故事分享给屏幕前的你们。

    在厦老汪

    你身边喜爱读书的普通人一个

  • 垃圾

    作者:哎呀妈呀 发布时间:2022-05-25 11:06:53

    我很后悔买了它,从翻开第一页就很纠结,垃圾装帧,山寨风格,插图雷人。看还是不看,是个问题!最后补充一下,原来工信出版社跟中信出版是两回事,记住你了,工信出版社!大坑货!啊啊啊啊啊啊啊啦啦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嘞,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啦啦啦啊

  • 《增广贤文》

    作者:佐音 发布时间:2021-06-25 12:00:09

    书中汇集了中国古往到今的格言敬句,小故事的取材内容简约但丰富,整本书深入浅出,意思明明白白的。

    有为人处事的哲学和人生至理,每句话都让我们正视人性和社会的丑陋与残酷,这些话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并不冲突。

    就像“害人上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让我们不仅仅在内心保留一片洁净的地方做个好人,同时我们也要具备抵御坏人侵袭的能力。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每句话看似大白话,但句句都很透彻的洞悉人性、世情冷暖,直击世间至理。

    还有富含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人穷别走亲,马瘦别走兵” “无钱休入众,语轻莫劝人”

    每句微言大义、通俗易懂,非常实用,不管是在什么样的阶段这些话永远不过时。无论是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或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随着我们的年纪不断增长,你就会越来越发现这些人生至理会引导着我们少走不少弯路。


下载点评

  • 无缺页(3107+)
  • 无盗版(536+)
  • 强烈推荐(6510+)
  • 体验差(658+)
  • 已买(375+)
  • 图书多(974+)
  • 无颠倒(865+)
  • 三星好评(976+)
  • 一般般(656+)
  • 差评少(447+)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致: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1-02 16:57:34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苍***如: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1-02 16:14:43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索***宸: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1-02 17:54:17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晏***媛: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1-02 16:16:45 )

    够人性化!

  • 网友 詹***萍: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1-02 16:12:02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寇***音: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1-02 16:22:01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芮***枫: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1-02 16:20:12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冉***兮: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1-02 16:22:03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邱***洋: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1-02 16:16:43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石***烟: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1-02 16:13:14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同作者:(清) 吴敬梓的书籍:

  • 儒林外史 硬壳 原著 文白对照 全注全译 国学经典名著书籍 中国文联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儒林外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儒林外史 五十六回全集 正版包邮 精装无删减原著 古典文学名著初高中青少版 吴敬梓著 九年级初中生版 中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书籍(当天发)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儒林外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简爱书籍正版 原著无删减完整版 初中生九年级下册名著 初三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下 世界经典文学畅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简·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儒林外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儒林外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书籍:

  • 息深轩诗稿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息深轩诗稿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冬奥梦 冰雪情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杂技美学( 货号:751904332)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杂技美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杂技美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杂技美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杂技美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杂技美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养一只神气猫——猫咪养护及猫行为完全指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