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留德十年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7-26 22:00:02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精美图片

留德十年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7544277
  • 作者:季羡林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5-1
  • 页数:250
  • 价格:CNY 25.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季羡林精品集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7-26 22:00:0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类型:上海市出版类国有企业

成立时间:1957年

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7年,秉承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的人文精神,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以大教育为出版宗旨的综合性出版特色。出版物主要由教材、学术著作、社会读物构成。

主要业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秉承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的人文精神,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以大教育为出版宗旨的综合性出版特色。出版物主要由教材、学术著作、社会读物构成。教材包括基础教育课本和教学辅导书、高校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涵盖学前教育到职后教育等的各种终身教育教学资源;学术著作以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著作为主;社会读物主要为人文社科大众读物和具有教育、科学内涵的幼儿及青少年读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互联网出版,构成了印刷类图书、电子音像出版、数字网络出版等全品种出版格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出版业向市场经济转型、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等历次出版改革中,始终走在前列,既坚持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方向、以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的出版结构,又持续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共出版图书约4万种,《大学语文》等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长销的名牌图书。其中,2017年,共出版图书5027种,其中初版与重版图书1181种、重印图书3846种;回款码洋11.26亿元,销售收入4.23亿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和学术服务、注重出版物的高质量,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级荣誉,先后被评为先进高校出版社、全国良好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等。另有多人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上海出版人奖”、“上海出版新人奖”等个人荣誉。此外,数百种图书荣获各级各类奖项。其中《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古汉字流变》《儿童心理学手册》《私想者》《诗建筑》《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杜威全集》《中国学术编年》《中国文化的重建》《杂阿含经校释》《中国文字发展史》等诸多图书被评为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奖、中国最美的书、“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文津图书奖、上海图书奖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图书大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ECNUP为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商标,《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注册商标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数学》输出到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以《基于英国国家课程标准的上海数学》(The Shanghai Maths Project (For the English National Curriculum))书名在英国出版。 [1]

获得荣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秉承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的人文精神,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以大教育为出版宗旨的综合性出版特色。出版物主要由教材、学术著作、社会读物构成。教材包括基础教育课本和教学辅导书、高校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涵盖学前教育到职后教育等的各种终身教育教学资源;学术著作以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著作为主;社会读物主要为人文社科大众读物和具有教育、科学内涵的幼儿及青少年读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互联网出版,构成了印刷类图书、电子音像出版、数字网络出版等全品种出版格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出版业向市场经济转型、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等历次出版改革中,始终走在前列,既坚持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方向、以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的出版结构,又持续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共出版图书约4万种,《大学语文》等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长销的名牌图书。其中,2017年,共出版图书5027种,其中初版与重版图书1181种、重印图书3846种;回款码洋11.26亿元,销售收入4.23亿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和学术服务、注重出版物的高质量,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级荣誉,先后被评为先进高校出版社、全国良好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等。另有多人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上海出版人奖”、“上海出版新人奖”等个人荣誉。此外,数百种图书荣获各级各类奖项。其中《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古汉字流变》《儿童心理学手册》《私想者》《诗建筑》《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杜威全集》《中国学术编年》《中国文化的重建》《杂阿含经校释》《中国文字发展史》等诸多图书被评为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奖、中国最美的书、“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文津图书奖、上海图书奖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图书大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ECNUP为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商标,《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注册商标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数学》输出到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以《基于英国国家课程标准的上海数学》(The Shanghai Maths Project (For the English National Curriculum))书名在英国出版。 [1]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留德十年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留德十年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留德十年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留德十年PDF下载


原文赏析:

记得是德国19世纪的伟大东方语言学家ewald说过一句话:教语言比如教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学会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瓦尔德施密特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法。第一二两堂,念一念字母。从第三堂起,就读练习,语法要自己去钻。我最初非常不习惯,准备一堂课,往往要用一天的时间,但是,一个学期四十多堂课,就读完了德国梵文学家stenzler的教科书,学习了全部异常复杂的梵文文法,还念了大量的从梵文原典中选出来的练习。这个方法是十分成功的。


至于梵文,我在国内读书时,就曾动过学习的念头。但当时国内没有人交梵文,所以愿望没有能实现。来到哥廷根,认识了一位学冶金学的中国留学生湖南人龙丕炎,他主攻科技,不知道为什么却学习过两个学期的梵文。我来到时,他已经不学了,就把自己用的stenzler著的一本梵文语法送给了我。我同章用也谈过学梵文的问题,他鼓励我学。于是,在我选择道路徘徊踟蹰的混乱中,又增加了一层混乱。幸而这混乱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从混乱的阴霾中流露出来了阳光。12月6日日记中写道:

我又想到我终于非读梵文不行。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在德国能把想学的几种文字学好,也就不虚此行了,尤其是梵文,回国后再想学,不但没有那样的机会,也没有那样的人。

第二天的日记中有写道:

我又想到梵文,我左想右想,觉得非学不行。

1936年1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

仍然决意读梵文。自己兴趣之易变,使自己都有点吃惊了。决意读希腊文的时候,自己发誓而且希望,这次不要再变了,而去自己也坚信不会再变了。再变下去,会一无所成的。不知道命运可能允许我这次坚定我的信念吗?

我这次的发誓和希望没有落空,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已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p21然而语言这玩意儿也真奇怪。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一位国民党政府驻意大利的大使,只会意大利文"这个"一个单词儿,也能指挥意大利仆人。比如窗子开着,他口念"这个",用手一指窗子,仆人立即把窗子关上。反之,如果窗子是关着的,这位大使阁下一声"这个",仆人立即把窗子打开。窗子无非是开与关,决无第三种可能。一声"这个",圆通无碍,超过佛法百倍矣。

p49可是选梵文课的只有我一个学生,而且还是外国人,虽然只有一个学生,他仍然认真严肃的讲课,一直讲到四点才下课。

p54他手下那著名的两支队伍,冲锋队strum abteilung和党卫军schutz staffel。

p56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Virchow)有一次口试学生,他把一盘子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道:“这是什么?”学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哪里会想到教授会拿猪肝来呢。结果是口试落第。

又一次,也是这位微耳和在口试,他指了指自己的衣眼,问:“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答道:“枢密顾问(德国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种荣誉称号)先生!您的衣服曾经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说:“你及格了!”

p69西克教授真正是诲人不倦,第一次上课他就对我郑重宣布,它要把自己毕生最专长的学问,统统地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我。

p73此时男房东已经故去,儿子结了婚,住在另外一个城市里。我是他身边唯一的一个亲人,它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回忆起来他丈夫逝世的那一个深夜,是我跑道大街上去叩门找医生,回家后又伴她守尸的。

p76走到跟前,我才认清,原来是德国飞机制造之父、蜚声世界的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Prandtl)教授。我赶忙喊一声:“早安,教授先生!”他抬头看到我,也说了声:“早安!”他告诉...


中国古代俗语说: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


在瑞士期间,我听了很多使馆的故事可或者传说。有人告诉我,在一个瑞士人举办的什么会上,中国公使被邀参加并且讲话。按外交惯例,他应该用中文发言,让译员翻译成德语或者法语,二者都是瑞士国语。但是,我们的公使大人大概想露一手,亲自用德文讲话如果讲得好,讲得得得体也未可厚非。可是他没有准备好的讲稿,德语又蹩脚。这样必然会出洋相的,特别是他在讲话中总是说“das,das,das”。瑞士人莫名其妙,大为惊愕。中国人士最初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恍然顿悟:我们公使大人是在把中国人讲话时想不起要讲什么话只好连声说:“这个,这个,这个“翻译成了德文,这样的顿悟,西方人士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中国人有福了。


行年八十,能值得记述的东西只有两段,一个是留德十年,一个是十年的空前浩劫。

我虽年届耄耋,看起来还不像要走的样子。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有不少酸甜苦辣要尝,我真希望这个余音能袅袅得更长一点


丛书信息:

本套丛书包含:

《留德十年 季羡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季羡林精品集 季羡林【正版图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季羡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季羡林精品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散文随笔国学散文大师季羡林人物自传记 人生记录学生课外拓展读物 国学大师季羡林留德十年,在濒危中勤奋学习感人深的经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风雨百年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精品集 季羡林【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季羡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季羡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季羡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季羡林精品集【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季羡林精品集【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季羡林精品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散文随笔国学散文大师季羡林人物自传记 人生记录学生课外拓展读物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留德十年 季羡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第3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 Richard 发布时间:2018-05-07 16:39:00

    感觉季老还是有所顾忌

  • 作者: 鸣啼 发布时间:2019-05-26 00:06:45

    季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期间在哥根廷大学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语等,再加之本就会的英语和德语,并在这些基础上学习古印度学,所谓硕果累累。他的整个的学习过程也让我感觉到了德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与老师对于学术研究的认真与严谨。(可以后来因爱国回来,放下了这些研究,还在文革期间那样被对待,真替他觉得不值。)撇开这些不谈,他的文笔真让人觉得平静淡然,一气呵成;许是因为这是七十多岁时候写。文章的后半部分,大体讲的他归国的不容易与旅途的经历。其中的种种细节,实在让我惊讶;他常年写日记,简单记录着点滴,就靠着这个写成了这本回忆录。这种回忆难免会夹杂着些痛苦,但这是他人生中最值得写的二分之一了

  • 作者: 青山神妖 发布时间:2020-05-18 00:09:53

    季老的文字可读性非常强,甚至摘录的日记原文也很有艺术性,寥寥数语就会精准勾勒画面和情感。对比现在的一些网络作家的文风,不是说他们的故事不好,但就叙述来说有如云泥之别,让我再读时都要硬着头皮闯进一堆废话里找主干。然后季肯定是那种明明是大学霸却还非常谦虚的人。各门功课都是A他说不知道为什么,博士论文得到全优评价他诚惶诚恐,真是让人又气又佩服呢。季老文风之长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我对他描述的很多菜肴,尤其是俄国菜和生肉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是早餐的黄油面包,他写来不过是“两片面包一壶茶做早饭”,我却吃了几天同款。就是有把平常所见写得让人想要盘。

  • 作者: 贴面无须华丽 发布时间:2018-08-13 10:28:03

    世上一遭 人情珍贵

  • 作者: 幼时不识月 发布时间:2019-11-27 16:40:08

    刚刚看完,心情很激动。可以想见季老写回忆录时的心情和状态。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Seungwu 发布时间:2021-12-06 23:27:10

    比那些短视频里害人的瞎教动作的强太多了吧,至少讲了些原理,有体系。希望多一点这样的医学科普书

  • 作者: 冰火鸟 发布时间:2022-08-11 16:23:54

    “争议”最后提到了动荡岁月过渡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两年,冥冥中提示我看完革命家再去了解一下改革家。

    列举了从75年开始的种种改革之举,不愧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很多的创举,同时为老一辈领导人的延续。

  • 作者: Redoct 发布时间:2019-05-02 20:02:39

    各种斯来斯去的名字,痛苦!

  • 作者: pabitele 发布时间:2023-09-05 19:27:26

    五星给我高中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的杜小鹅篇,一星扣掉扣给莫名其妙加进去的何来胜给蔡大富背后的一掌,把杜小鹅的复仇一站的意境全都搞毁了

  • 作者: 月色摇晃树影 发布时间:2021-01-23 02:13:50

    他们放弃了登月的想法,还是先学木匠活儿,把弄坏的地方修好再说吧。


深度书评:

  • 留德小感

    作者:Veronica 发布时间:2012-01-14 19:40:52

    首先说一下算不得书评,主要是我来德国的一点点感悟。

    《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先生回顾1935年到1945年赴德留学的经历。用季先生的话说即“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我写自传,只写事实”。全书用语平实,感情深厚,年过七旬的老人娓娓道来独自一人在战乱之时异国求学的历史沧桑。季羡林先生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41.htm

    我只对其中感触颇深的地方胡乱写点。

    1.德国民族是异常勤奋智慧的民族,办事治学一丝不苟的彻底性名扬世界。

    其实这“一丝不苟”不仅仅是治学,无论是公司员工,学校教授,清洁工还是司机都认真的可爱。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问路,一般至少详细解释2遍,若自己不能回答就主动帮忙寻求旁人,若不能肯定必然认真核实,绝不信口瞎说。个别特别仔细的还要用笔清清楚楚在地图上标出来。这一点邻国荷兰人就随意很多,两人给出的答案可能出入很大,让人困惑。但荷兰人比德国人变通很多,从建筑风格的柔和曲线就可以看出,各种区别暂不提。

    2.男房东是市政府的一个工程师,一个典型的德国人,老实得连话都不大肯说。女房东大约有五十来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妇女…她有德国妇女的一切优点:善良、正直,能体贴人,有同情心。

    记得有个夸张的调查说德国男性每天说话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其中10分钟是在睡前跟太太的聊天。虽然年轻人已经开朗很多,但赵鑫珊先生所谓“德意志民族的性格里头,好像有种大森林的气势: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依然犹存。比如我比较熟悉的物理学家Dr. Kramer先生言语很少,热情有余。进出任何场合默默走在前面开门关门,入座就餐先让他人,出行穿衣前先帮妻子批上外套,动作娴熟。我们见过五六次,印象中他说话没超过二三十句,但为了帮我修理自行车开车来研究所跑了2趟,还做了个大篮子给我当车筐。无奈我身材不争气,无法驾驭高大的车子,几乎不曾骑过。而德国妇女的善良、正直,能体贴人,有同情心我也很有体会。年龄在中年之上的妇女往往都会有一种慈爱。比如圣诞节期间商铺关门,邀请我共度圣诞之夜后,老师收拾出一大袋面包、水果、蔬菜,担心我没处买东西挨饿。路上书包未能拉紧会有热心的老太太提醒。一个朋友的房东是个守寡的老奶奶,若晚上回去晚了,必要打电话报个平安提前通知,免得担心。

    3.除了肚子饿和间或有的空袭外,生活极有规律,极为平静。研究所对面就是大学图书馆,我需要的大量的有时甚至极为稀奇古怪的参考书,这里几乎都有,真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和写作的环境。

    看到此处我便忍不住要大笑。除了肚子饿和因为不会德语发生尴尬外,生活极有规律,极为平静。每天除了研究,学习德语,整理小屋(饭可以简单吃,房子一定要整齐条理),唯一的娱乐几乎就是看书写作。因为德语也就是能听懂一点,会简单的寒暄,没有国内复杂的应酬,寂寞的只剩下思考。偶尔勤快时候做一两道菜改善一下,半个月会跟大学的中国学生聚餐,回来又得算算近来有没有超支。除了要跟生存抗争外,研究进展倒是很快,如果顺利或许可以很快完成二月底的计划。有时候不得不离开研究所,走路吃饭心里惦记着数据,第二天一醒来就迅速简单吃点,立即奔到研究所继续工作。以至于有次老师晚上临走前笑着问我:Will you sleep here today?

    德国的大学往往位处市中心交通最发达的地方,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进出,借书才需要出示凭证,各类书籍密密麻麻有序的排列在书架上。季先生当年在哥廷根只有十万人口,学生占去两三万,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八卦之心人皆有之,稍微搜索了下哥廷根

    http://baike.baidu.com/view/231308.htm

    和哥廷根大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797.htm

    一搜索不要紧,居然找出两位最重量级的数学家。高斯和希尔伯特。

    高斯(C.F. Gauss)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9.htm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

    http://baike.baidu.com/view/482261.htm

    。立即对此地神往起来,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此地拜拜高斯墓。

    随便摘几句有感触的话:

    1. 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2. 实事求是。

    3. 谨言慎行。

    4. 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 忍耐是大美德。

    5. 谎言说上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

    6. 德国教授是怎样处心积虑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受任何外来影响干扰的观察问题的能力。

    7. 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doudou这篇书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08768/

    字数不多,但写得最好,文采绝对在我之上。但一点有误,季先生曾就读任教于“济南高中”。同时也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个谦虚,开朗,灵动和沉稳的人。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有时我也担心未来回国再也无法像今天一样静心研究了。

    阅读93min,初稿82min,修改15min.

  • 《留德十年》中印象最深的八个场景

    作者:Henry 发布时间:2006-09-21 21:17:11

    http://www.leessay.com/?p=148

    今天看完了季羡林先生的

    《留德十年》

    ,看到了一位经历了清末、民国、大革命、抗日、建国、文革的的大师在年轻时代的一段求学经历。有几个场景感触良多:

            <li>1.五六十年以前的留学热与现在是惊人的相似</li>

    <blockquote>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同学听到别人出国而自己则无份时,一时浑身发抖,眼直口呆,满面流汗,他内心震动之剧烈可想而知...那时候有两句名言:"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样抢不到一只饭碗。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他,成了"抢手货"。</blockquote>

    2.英雄少年 粪土当年万户侯

    <blockquote>几年前,我有时候同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等几个好友,到这里来闲谈。我们都还年轻,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说话海阔天空,旁若无人。我们不是粪土当年万户侯,而是挥斥当代文学家。记得茅盾的《子夜》出版时,我们几个人在这里碰头,议论此书。当时意见截然分成两派:一派完全肯定,一派基本否定。大家争吵了个不亦乐乎。我们这种侃大山,一向没有结论,也不需要有结论。各自把自己的话尽量夸大其词地说完,然后再谈别的问题,觉得其乐无穷。</blockquote>

    <blockquote>几个朋友在北海公园为我饯行,记得有林庚、李长之、王锦弟、张露薇等。......我们每个人都兴高采烈,臧否人物,指点时政,意气风发,所向无前,"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真仿佛成了主宰沉浮的英雄。</blockquote>

    3.名师 高徒

    <blockquote>我的老师吴宓先生的"藤影荷声之馆"就在这里。他已离校,我只能透过玻璃窗子看室中的陈设,不由忆起当年在这里高谈阔论时的情景,心中黯然。</blockquote>

    <blockquote>在这期间,我有的是空闲。我曾拜见了几位老师。首先是冯友兰先生,......我也拜见了闻一多先生。这是我同他第一次见面;不幸的是,也是最后一次见面。</blockquote>

    3.高手为何总在一起出现

    <blockquote>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他。</blockquote>

    4.德国人的政治

    <blockquote>希特勒刚上台不几年,德国崇拜他如疯如狂。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年轻貌美。有一次同她偶尔谈到希特勒,她脱口而出:"如果我能同希特勒生一个孩子,是我莫大的光荣!"</blockquote>

    <blockquote>他(希特勒)手下那著名的两支队伍:S A(Sturm Abteilung,冲锋队)和S S(Schutz Staffel,党卫军),在街上随时可见。......进商店,会见朋友,你喊你的"希特勒万岁!"我喊我的"早安"、"日安"、"晚安",各行其是,互不侵犯,井水不犯河水,倒也能和平共处。</blockquote>

    <blockquote>在这以前的两年内,德国的邻国,每年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患一种奇特的病,称之为"侵略狂"或者"迫害狂"都是可以的......到了此时,德国报纸和广播电台就连篇累牍地报道,德国的东西南北四邻中有一个邻居迫害德国人了,挑起争端了,进行挑衅了,说得声泪俱下,气贯长虹。德国人心激动起来了。全国沸腾了。但是接着来的是德国出兵镇压别人,占领了邻居的领土,他们把这种行动叫作"抵抗",到邻居家里去"抵抗"。......德国人聪明绝世,在政治上却幼稚天真如儿童。他们照例又激动起来了,全国又沸腾起来了。结果又有一个邻国倒了霉。</blockquote>

    5.德国人的严谨治学

    <blockquote>19世纪末,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Virchow)有一次口试学生,他把一盘子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道:"这是什么?"学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哪里会想到教授会拿猪肝来呢。结果是口试落第。微耳和对他说:"一个医学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是什么。连这点本领和勇气都没有,怎能当医生呢?"又一次,也是这位微耳和在口试,他指了指自己的衣眼,问:"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答道:"枢密顾问(德国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种荣誉称号)先生!您的衣服曾经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说:"你及格了!"因为他不大注意穿着,一身衣服穿了十几年,原来的褐色变成黑色了。这两个例子虽小,但是意义却极大。它告诉我们,德国教授是怎样处心积虑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受任何外来影响干扰的观察问题的能力。</blockquote>

    6.季先生眼中的博士学位

     

    <blockquote>我为什么非要取得一个博士学位不行呢?......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这可以说是动机之一,但是还有之二。我在国内时对某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留学生看不顺眼,窃以为他们也不过在外国炖了几年牛肉,一旦回国,在非留学生面前就摆起谱来了。但自己如果不也是留学生,则一表示不平,就会有人把自己看成一个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狐狸。我为了不当狐狸,必须出国,而且必须取得博士学位。......多少年来,博士头衔就像一个幻影,飞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远,或隐或显。有时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时候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候熠熠闪光,有时候又晦暗不明。这使得我时而兴会淋漓,时而又垂头丧气。一个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blockquote>

    7.山中逸趣

    <blockquote>到了夏天,雨季来临,哥廷根的雨非常多,从来没听说有什么旱情。本来已经碧绿的草和树本,现在被雨水一浇,更显得浓翠逼人。整个山林,连同其中的草地,都绿成一片,绿色仿佛塞满了寰中,涂满了天地,到处是绿,绿,绿,其他的颜色仿佛一下子都消逝了。雨中的山林,更别有一番风味。连绵不断的雨丝,同浓绿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神奇、迷茫的大网。我就常常孤身一人,不带什么伞,也不穿什么雨衣,在这一张覆盖天地的大网中,踽踽独行。除了周围的树木和脚底下的青草以外,仿佛什么东西都没有,我颇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感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blockquote>

    8.战争的残酷

    <blockquote>上面的被炸的楼房倒塌下来,把地下室严密盖住。活在里面的人,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是什么滋味,......轰炸一频繁,原来在外面的亲属说不定自己也被埋在什么地方的地下室,等待别人去挖尸体了。他们哪有可能来挖别人的尸体呢?但是,到了上坟的日子,幸存下来的少数人又不甘不给亲人扫墓,而亲人的墓地就是地下室。于是马路两旁高楼断壁之下的地下室外垃圾堆旁,就摆满了原来应该摆在墓地上的花圈。......据说地窖里的老鼠,由于饱餐人肉,营养过分丰富,长到一尺多长。德国这样一个优秀伟大的民族,竟落到这个下场。</blockquote>

    <blockquote>在柏林,一座大楼上面几层被炸倒以后,塌了下来,把地下室严严实实地埋了起来。地下室中有人在黑暗中赤手扒碎砖石,走运扒通了墙壁,爬到邻居的尚没有被炸的地下室中,钻了出来,重见天日。然而十个指头的上半截都已磨掉,血肉模糊了。没有这样走运的,则是扒而无成,只有呼叫。外面的人明明听到叫声,然而堆积如山的砖瓦碎石,一时无法清除。只能忍心听下去,最初叫声还高,后来则逐渐微弱,几天之后,一片寂静,结果可知。</blockquote>

    <strong>季羡林先生简介</strong>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strong>PS,也是我的祖籍</strong>)。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strong>先生自述</strong>

    <blockquote>我生于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夏秋之交,距离10月10日,只有一个月多一点。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当过大清皇帝的臣民,大概也算是一个"遗少"吧。......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对此毫无所知。对于五四运动,所知也不多,只对文言改白话觉得新鲜而已。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跟着大孩子游行示威,焚烧日货和英货,情绪如疯如狂。高中时期,国民党统治开始,是另一种群魔乱舞,是国民党内部的群魔。大学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蠢蠢欲动。"九一八事变"以后,我曾随清华同学卧轨绝食,赴南京请愿。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蒋介石。留学时期,"七七事变"发生,半壁河山,沦于外寇铁蹄之下。......如此度过了八年。......大战终于结束。我在瑞士待了将近半年,费了千辛万苦,经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在狂欢之余,灾星未退,又在通货疯狂膨胀中度过了三年,终于迎来了解放。在更大的狂欢之余,知道道路并不是总有玫瑰花铺地,有时难免也有狂风恶浪。就这样,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直活到了今天,垂垂老矣。</blockquote>

  • 读完《留德十年》

    作者:doudou 发布时间:2005-10-28 15:46:44

    《留德十年》记述了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赴德留学,因二战而滞留德国十年间的事情。

    季先生是清华毕业,到济南中学任教一年后,考取公派,半公费赴德,在哥廷根学习古印度语言。本应于2年后归国,因二战爆发,成为汪伪政府不承认的留学生,只得申请难民资格。不想一呆就是十年,战争结束后才辗转回到祖国。十年间,与德国人和德国文化水乳交融,深受哥廷根大学语言学家们的厚爱,言传身教,获益良多。十年间,埋首学问,克服战时困难,潜心研究,终成大器。因战事滞留德国致家国殊途固然不幸,然因此继承古印度语衣钵,并在偏于一隅的哥廷根免于战祸得以幸存,则是不幸中之大幸。人生的选择,有时就是这样奇妙。

    季先生少年时受国学熏陶,本身极好诗词歌赋,出国后又浸淫于外国语言学,可谓学贯中西。为人又谦虚,又开朗,又灵动,又沉稳,难怪沿途与生人均能相谈甚欢。文字流畅古雅,环环相扣,于简约处显大气,于典雅中透睿智,既引人入胜,又浅显明白。为文为学至此,实乃大家也

  • 读《留德十年》随记

    作者:汤圆圆 发布时间:2007-12-08 17:05:02

    直接把自己发在数典的文搬过来……

    《留德十年》是季老的回忆录,可能学生时代牵涉政治甚少,此书情感更为真挚,季老在德经历了二战,经历本已丰富,读来也能见到当时纳粹德国生活中的一面,可爱的一面,就这一点便值一读。季老的文字,我觉得只能视为平易,还欠文采。但是此书也颇有趣味之处。

    边读边摘选部分: 

    “总之,宋校长率领着北大派浩荡大军,同师大派两军对垒。他需要支持,需要一支客军。于是一眼就看上了我这个超然于两派之外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兼高中第一级的毕业生。他就请我当了国文教员,授意我组织高中毕业同学会,以壮他的声势。我虽涉世未深,但他这一点苦心,我还是能够体会的。可惜我天生不是干这种事的料,我不会吹牛拍马,不愿陪什么人的太太打麻将。结果同学会没有组成,我感到抱歉,但是无能为力。宋校长对别人说:"羡林很安静!"宋校长不愧是北大国文系毕业生,深通国故,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他使用了"安静"二字,借用王国维的说法,一着此二字,则境界全出,胜似别人的千言万语。不幸的是,我也并非白痴,多少还懂点世故,聆听之下,心领神会;然而握在手中的那一只饭碗,则摇摇欲飞矣。”

    这“安静”二字及其后季老的评论,有自嘲有讽刺,然而含蓄而有趣。

    “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在城区中心,房子都是中世纪的建筑,至少四五层。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去。古代的城墙仍然保留着,上面长满了参天的橡树。我在清华念书时,喜欢谈德国短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他似乎非常喜欢橡树,诗中经常提到它。可是我始终不知道,橡树是什么样子。今天于无意中遇之,喜不自胜。此后,我常常到古城墙上来散步,在橡树的浓阴里,四面寂无人声,我一个人静坐沉思,成为哥廷根十年生活中最有诗意的一件事,至今忆念难忘。”

    短短一段,哥廷根跃然纸上,俨然童话王国,让人悠然神往。

    “最难过的一关是我的女房东。此时男房东已经故去,儿子结了婚,住在另外一个城市里。我是她身边惟一的一个亲人,她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回忆起来她丈夫逝世的那一个深夜,是我跑到大街上去叩门找医生,回家后又伴她守尸的。如今我一旦离开,五间房子里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她如何能忍受得了!她一听到我要走的消息,立刻放声痛哭。我一想到相处七年,风雨同舟,一旦诀别,何日再见?也不禁热泪盈眶了。”

    “我一回到家,女房东仿佛凭空拣了一只金凤凰,喜出望外。我也仿佛有游子还家的感觉。回国既已无望,我只好随遇而安,丢掉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同德国共存亡,同女房东共休戚了。”

    书中长篇描绘的感情给人印象不深,倒是随手记的与房东的感情,非常动人。

    “有一次,我在山上林中,看到她母女二人散步,使我顿悟了一层道理。"散步"这两个字似乎只适用于中国人,对德国人则完全不适用。只见她们母女二人并肩站定,母右女左,挽起胳膊,然后同出左脚,好像是在演兵场上,有无形的人喊着口令,步伐整齐,不容紊乱,目光直视,刷刷刷地走上前去,速度是竞走的速度,只听得脚下鞋声击地,转瞬就消逝在密林深处了。这同中国人的悠闲自在,慢慢腾腾,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其中乐趣我百思不解。只能怪我自己缘分太浅了。”

    实在是形象,情景仿佛在眼前,隐隐勾勒出德国人的性情,由小窥大,然行文极之幽默,令人击掌。

    “美国兵个个年轻,有的长身玉立,十分英俊。但是总给人以吊儿郎当的印象。他们向军官敬礼,也不像德国兵那样认真严肃,总让人感到嬉皮笑脸,嘻嘻哈哈。据说,他们敬礼也并不十分严格,尉官只给校官以上的敬礼,同级不敬;兵对兵也不敬礼,不管是哪一等。这些都同德国不同。此外,美国兵的大少爷作风和浪费习气,也十分令人吃惊。他们吃饭,罐头食品居多。一罐鸡鱼鸭肉,往往吃了不到一半,就任意往旁边一丢,成了垃圾。给汽车加油,一桶油往往灌不到一半,便不耐烦起来,大皮靴一踢,滚到旁边,桶里的油还汩汩地向外流着,闪出了一丝丝白色的光。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剪断通讯电缆的豪举。美军进城以后,为了通讯方便,需要架设电缆。又为了省事起见,自己不竖立电线杆,而是就把电缆挂在或搭在大街两旁的树枝上。最初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后来大概是由于机关增多,需要量随之大增,电缆的数目也日益增多,有的树枝上竟搭上了十几条几十条,压在一起,黑黑的一大堆。过了不久,美军有的撤走,不再需要电缆通讯。按照我的想法,他们似乎应该把厚厚的一大摞电缆,从树枝上一一取下,卷起,运走,到别的地方再用。然而,确实让我大吃一惊,美国大兵不愿意费这个事,又不肯留给德国人使用。他们干脆把电缆在每一棵树上就地剪断。结果是街旁绿树又添奇景:每一棵树的枝头都累累垂垂悬挂着剪断的电缆。”

    这一段又为美国人画小象。然而“长身玉立”一词,用的颇奇怪。

    “据说地窖里的老鼠,由于饱餐人肉,营养过分丰富,长到一尺多长。”

    “我后来听说,在柏林,一座大楼上面几层被炸倒以后,塌了下来,把地下室严严实实地埋了起来。地下室中有人在黑暗中赤手扒碎砖石,走运扒通了墙壁,爬到邻居的尚没有被炸的地下室中,钻了出来,重见天日。然而十个指头的上半截都已磨掉,血肉模糊了。没有这样走运的,则是扒而无成,只有呼叫。外面的人明明听到叫声,然而堆积如山的砖瓦碎石,一时无法清除。只能忍心听下去,最初叫声还高,后来则逐渐微弱,几天之后,一片寂静,结果可知。”

    并没有写血肉横飞的场面,情感虽然丰沛,笔触却平静到了冷漠,然而战争的残酷,读之仍然心有测测。

    略节录几段,是最动我心之处,然而还有描绘德国人的政治上的天真,留学生涯中的琐事……都甚动人,推荐一读。

  • 我读《留德十年》的一些感触

    作者:爱笑的欧小羊 发布时间:2013-09-05 21:40:35

    在开学前几日我看完了季羡林老师的这本回忆录,讲述了他留德的缘起,在德国生活与学习,归国。十年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他经过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季羡林,在我的记忆中是位研究梵文的大学者,他是我尊敬的老师和长辈,是一位我只能远远倾羡的文化名人。这本回忆录拉近了我和心目中这位老人的距离,让我认识了更为真实的季羡林老师,他是如此的朴实和蔼,专注认真。

    留德那年,季羡林老师才23岁,与此刻的我同岁。在留学之前他迫于生计去学校教书,机会总是垂青努力的人,因在清华四年成绩都非常优秀而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但费用并不多)。于是,老师不舍国内的老母妻儿奔向了德国。“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阴错阳差,季羡林到了哥廷根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季羡林是一位坚持又有韧性的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老师也迷茫过很长一段时间,在文中也有提到。季老师最终选择了梵文作为主修课,并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当时的诺言。季羡林在文中写道:“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我从此找到了我真正想走的道路”,“从那以后,我每天到研究所来,学习一整天”,“但是,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学习,就必然要把它征服。在这两年内,我曾多次暗下决心:一定要跳过这个龙门。”读到这里给了我深的感动。人必将走过青年,也必定会有迷茫,对于未来,谁又能有实足的把握呢?季羡林老师在选择自己道路时也犹豫不决,多番尝试最终才得以找到自己的方向。记得前几日同学聚会,大家言谈中都表示对研究生生活充满了不安与期待,对毕业后是否会坚持找本专业相关工作也心存疑虑。结合自身来看,既来之则安之,青年人都会有迷茫,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走下去认真对待。

    季老在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经历,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我也是学语言的人,对于这段话也是非常认同的。季老的学习经验也不断鞭策着我,鼓励着我。

    季老又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爱国青年。二战期间,他流落在异国他乡,但时时牵挂着祖国母亲和家中亲人。时常夜不能寐,书中也摘录了好几段季老当时写的日记,字字饱含深情,无不挂念远方的祖国。战争结束后,季老心中虽有不舍,那些自己跟随多年的老师和愉快相处的朋友终究是要挥手一别的。最终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祖国,不远万里舟车劳顿一路颠簸,从德国到瑞士到法国到西贡到香港最终回到祖国怀抱。可以想象当时回到祖国的喜悦心情。

    季羡林也是一位重情重义多情善感的老人。人至耄耋,难免回忆起自己所走过的岁月。这本回忆录用4周写了一份初稿,然后于91年花了四个月清稿。回忆留德十年的点点滴滴,那些人那些事老人根据自己的日记认真回忆记录,文中也时常流露出一丝丝淡淡的伤感。这句杜甫的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季老几次引用,我想这也是老师人生的经验之谈。千里凉棚,哪里会有不散的筵席呢?无论如何,人和事终有一别。在德遇见的朋友,如章用跟随学习的老师冯。格林、西格等、还有房东,那些人儿依依在老师心中重新活过一遍。老师在文中这样记录着:“每次回忆就感到一阵凄清中的温暖,成为我回忆的‘保留节目‘。然而至今已时移境迁,当时认为是细微小事,今生今世却决无可能重演了。”当感叹世事遥远,人物模糊,老师总会衷心祝福那些遥远的朋友幸福安康。可见,老师也是极重情义的人儿。还有一件事,二战结束后,作为盟国一员的中国,季羡林可以领取牛肉罐头和米、糖,这在当时是极其精贵的物品。季羡林会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德国朋友房东和老师,不忘恩情。这一幕幕让人心里暖暖的,这些事情是多么的有人情味儿。

    季羡林老师也是为谦逊而平凡的人。虽然是国内有名的学者,但他一直刻苦努力地勤奋耕耘。书中讲到,他必要获得博士学位也因自己是平凡人,不能喜欢那位漂亮美丽的朋友,也只因自己是平凡人,有各种心情情绪也都只因自己是平凡人。平凡是伟大的,这种平凡踏实而厚重,有血有肉那么真实。

    第一次读这本书,这些感触便用文字先记下吧。

  • 这是一本让我无比纠结的书

    作者:星的光度 发布时间:2013-01-22 20:59:58

    其实这本书文笔不太好的,这种纪实类的书读的还是比较少。个人感觉,可读性是比三毛的好。

    想到他能够在那样困窘的情况下还毅然出国,我就不知道该作何评价。妻子老人都需要照顾,个人负担还是比较重的。虽说他没想到因为战乱竟会滞留十年之久,而且他出国的目的我觉得不太单纯。说是对知识的渴求,也不像。因为他开始都不知道去那边自己真正想学的方向是什么。后来算是误打误撞学了梵语、吐火罗文,研究了一辈子印度学。所以我还是对他有些不满。

    虽说他在那边求学都很认真,很愿意下功夫,博士论文也是风采无限。但是他书中提到说在外国学习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还代表着国家。话是没错,但是感觉目的就没那么纯粹,就不是因为纯粹地因为热爱去做这一方面。

    里面谈到了许多他的朋友和老师。

    这些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着实让人感动。我相当了解遇到恩师的感受。既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指导,又在生活上无限关照。我在初中有幸有这样一位恩师。每年教师节我也只会给她发短信。我那时心头萦绕了不知多少感动与感激。更不要说他漂泊异乡,遇不止一位愿意倾囊相授并爱护他的恩师,会是多么令人动容了。

    他的朋友,基本上所学的方向都和他不同,完全的志同道合倒是也没有。但至少都是积极进步人士,有自己的想法。与有识之士一起漫步于山林,互谈人生,甚是惬意美好。

    只怪战火纷飞。回国无望,继续呆在象牙塔,啃着那些书。他本人倒是受战争之苦并不特别多(相较于德国其他大城市、相较于国内抗战),所以甚至觉得就这样就结束了?看到他对战争这么不痛不痒,或者说不很痛不很痒,内心还是比较愤慨的。也看到了德国人整体对战争的超然(初期)。德国民族严谨理性,但政治上易被愚弄。看他的描述,了解了德国大城市二战的悲壮情景。但就算是战败国,国民也没有受到人格上的侮辱。相较于中国革命时还有的“屠城”,所受各种侮辱。真是觉得强国之必要性,是永远无可懈怠的。人文社科,精神坐标;科学技术,前进动力。二者都不可偏废。

    算是更了解德国了一点,毕竟作者留学都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了。不知道现在的德国民族是否一如既往,是否仍是我所钟爱的严谨理性,我想亲自去探寻。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小幸运

    作者:萝卜 发布时间:2020-08-18 07:58:41

    海里,没有光。

    ------------失落的亚特兰蒂斯,西里斯

    虽然还在末伏里,天热的心烦意乱。拿到《游戏加载中》的那一刻,还是津津有味一口气的读完了。书并不长,分了上下两册,只是尚未完结的剧情,有些耿耿于怀,不得不去扒拉剩下的内容,将坑填平。要不然始终有些意难平。

    打开书,你就进入了中庭的世界。而中庭除了游戏,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边缘人。所谓边缘人,就是失去了社会属性的人。他们被原来的世界抛弃,在中庭里寻找自己的“定位”。从生产关系,同事关系,亲属关系各个方面,找回“失落的自己”。而形成这些社会关系的纽带就是做促使你完成任务----“过关游戏世界”。不得不说,中庭的存在是为了激活他们心中的“火种”。

    书中用了10个章节描绘了谢汐和江斜共同经历的6个游戏世界。在游戏世界里他们同生共死,从最初的的“信任值”负爆表到背靠背相互帮衬。一路走来颇有些《西部世界》的味道。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趣味性了,作者实在是很搞笑,每每看的忍俊不禁。这是目前看下来最快乐的一本书了。真真是从某些角度上来很“疗愈”。感谢作者大大。虽然蛮多情节都是“狗粮”部分,但花式趣味狗粮真的是看的快乐无边。

    中庭有千千万万个游戏世界,每一个游戏世界都是设计者呕心沥血的作品。在游戏世界里能纵观作者的生平,也从侧面可以了解他的人性弱点。作为“新手”的谢汐就是在这么多的世界里一步步去了解江斜的过往,每走过一个世界,就像解开一个心结。当然除了江斜的,也有谢汐的。关于原生家庭,关于童年。每一个碎片都是一种缺失,因为得不到,所以更珍贵。

    能在生存游戏里存活下来的都是更坚强的人,中庭也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这个坚强不是冷酷无情。而是更懂得珍惜。如果把中庭比作深不见底的海,海底的光在哪里?可见的光是一起走过的那些世界,琐碎如星辰,却缺一不可,最后成为了他们自己的火种,心里的信念,头顶的天空,脚下的路。

    比较喜欢里面两个游戏《童话小镇》和《开放的世界》。如果《童话小镇》可以看做是《静寂岭》低配版,那么《开放的世界》就是《电锯惊魂》的魔幻版。最爱的台词是:看清自己的本心。在中庭里,时间忽然变的漫长起来,无论选择的是什么职务,从一开始纯粹追逐任务本身,到寻找自己的价值。依靠的不就是自己的初心嘛。因为坚信,才能坚持,因为坚持才能获得。

    如果相遇是冥冥中的运气,那么为了相遇所做的无数的坚持才引来了最终的相知相守。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星球的话。那么即便是童话小镇,也成为“开放”的世界。

  • 误读

    作者:BLAKE 发布时间:2008-12-24 14:37:29

    误读

         当我们在面对大量的文学评论,有时候不得不做这样的考虑,我们是不是总是在寻找一个代替我们思考的脑袋,尤其是面前摆着是象《局外人》,《鼠疫》这样的小说。而被我们所寻找来的脑袋所作的思考往往是剔除了个人阅读体验的思考,它更像是一种专为普罗大众而预备的解读,它所思考的出发点是你们(站在思考发出者的立场)或者是我们(以产生共鸣为基础)而不是你或是我。但凡你所能从书本之中所寻找到的解读(事实上当我们面对上世纪80年代母语作品也常常是如此)时常会被拿来进行时代或者是历史的阅读,然后打上标签。它被抽象或者凝结成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词,就像所谓“对司法制度的控诉”“对二战的影射”,一部作品在这样的转述中被抽空,显得极为苍白和无力, 而对于那些刚从原著晕头转向地走出来的阅读者来说,他们无疑将开始另一场误读,盲从于已有的结论笃信不疑。一部作品不得不被打上标签,所以误读是需要也是必然的。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误读可能意味着某种偏差,但是却无限接近真理,最容易成为真理。

    这样的标签或者可以称之为关键词,是我们进行阅读的航标,它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让你保持一个稳妥而基本正确的方向,然而你是否会因此而错过其他的风景则不在它的考虑范围。它显然是缺乏异彩的。说句实话,关键词有时是令人作呕的东西。我们总是要面临这样的选择:是按照导游图来走,还是愿意自己闲庭信步。而看看那些关键词,你会发现它们往往大同小异,无疑是历史的,政治的,或者是道德的。

         然而一流的小说必然是超越于一个时代的,或者说是超越于历史的(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的),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小说或许真的是历史的附庸,不过是历史的艺术化呈现。在《鼠疫》诞生的若干年后,你依旧能在不少版本的序言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这是有关二战的一个寓言,或是反复出现“二战”的字眼给予读者鲜明的暗示。似乎《鼠疫》完全应当归功于历史,“即使许多读者认为这部作品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战争部分起了很大作用”(《阳光与阴影P118)。但是显而易见,《鼠疫》又完全不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加缪事实上在讨论一个有关荒诞以及存在的问题,或者说“使这层含义(我们曾经遭受的压抑和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威胁和流亡的气氛)扩展到一般意义上生存概念”(加缪《记事》),鼠疫是人的一种处境的象征,“意味着痛苦和死亡的恐怖,圈禁,流亡”,而在小说之中着重突出则是人在荒诞中觉醒后的群体性反抗。笼统的历史的解读是不能让作者满意的(尤其是对于提出反抗历史的加缪,当然两种历史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也不能让阅读者信服。我并非在为《鼠疫》唱赞歌,只是想申明它绝对不会是“历史终结之后的小说”, 不是镶嵌在历史的壁垒之中。“二战”这样的标签给《鼠疫》所带来的是“人类存在的历史范畴”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混淆,《鼠疫》被概括为“一个二战的寓言”肯定是加缪所不希望的,只可惜他不能从墓地中爬出来进行辩护。

         加缪需要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辩护(包括针对于类似于本文这样不负责任的揣测)不仅仅限于《鼠疫》。如果说《鼠疫》是因为二战在无形之中被削减了魅力,那么《局外人》无疑是被道德和政治所累。小说在发表之初就被很多人指责为不道德,非道德的小说,“似乎背上了精神消极,道德沦丧的可悲声誉”,而在意识形态与法国截然不同的国家里,很多评论家或是研究者更加热衷于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司法程序的一种揭示,尤其是其罗织罪名的邪恶性质。虽然有关荒诞的问题仍然被人们提到,但是显然上述的阐释在某种程度更加的炫人耳目。而20世界小说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探究在此时却很容易被人所忽视。加缪自护似乎在自己的作品面前失语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过于显性的社会,政治的寓言是不是总能造就一部经典。奥威尔的《1984》是否会比他的《动物庄园》更为优秀呢?当你翻阅完《玩笑》时仅仅是记住了托洛斯基的“玩笑”,这是否会让昆德拉感到失败呢?突然间感叹起王小波的睿智,因为他知道如何让性超越和消解历史以及政治,更不用说道德了。或许对于很多作品来说,脱离不了的政治,历史,以及道德,只不过是作品的底色而已。

        误读有时候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误读,其对象也往往会出现在作者本人的身上。而在存在主义者中尤为明显。从海德格尔,马塞尔到马尔罗,很少有存在主义者是自愿接受这个称谓的,即便是萨特也是如此(在思潮一发不可收拾之后,萨特才欣然地戴上了这顶十分受用的帽子)。加缪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即便是承认,也需要再三声明自己是一个不同于萨特的存在主义者。但世人对他的误读难道仅仅限定于此吗?当他的名字和唐璜,浮士德(还有加缪打算创造的“唐 浮士德”)紧密相连的时候,人们开始念念不忘他的那句“不是活的更长,而是活的更多”,这多少有些类似于人们眼中的伊壁鸠鲁或者是中国的杨朱(人们往往会将穷尽生命曲解为生命的放纵),而对于加缪来说,或者是从他诸多的作品中抽象出来的更多则是一个有清醒认识的堂吉诃德,一个不排斥肉体的斯多葛。

         当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误读所带来意想不到又在意料之中的助益。即促生了一部含混的作品。可能过多的赘述令人厌恶,但仅仅从萨特一个人对《局外人》的解读我们就可以得到粗略的体会(人们在分析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喜欢引援萨特的看法并做出各异的阐释)。他曾经也将《局外人》归结为出众人皆知的模式 :“一部篇幅不长的道德说教小说,说到底,十分近似伏尔泰的故事”,而后在《时髦》杂志上又称“这种文学努力描绘人类形而上的生存条件,于此同时又全部得投入社会运动。”萨特的前一种解读完全是出于道德的角度,而后一种则较为中肯(但依旧不能称之为准确),也符合在创作上十分注意当下性和社会化的加缪的风格。甚至在他的评论你也能发现类似于评判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解读。对于其他人的其他解读就更为丰富了,诸如莫尔所的俄狄浦斯情结,被谋杀的阿拉伯人。多解与含混显然使得《局外人》成为了一部幸运的作品,但同时也不是不幸的。因为加缪似乎越来越没有了发言权。但他至少还能说上这么一句:“《局外人》尽管是一部将逻辑推到极端,直至消亡的小说,然而,切不可认为这部作品是单一线型的或是呈方程型的。”

        当我在反复情调作者加缪的解释时,另一个与误读相关的问题又出现了,作者是不是一定阅读者更有解读的权利,或者说他的解读更具有权威性呢?这可能是个很荒诞的问题,或者说是很用破坏力的问题。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即作品完成之后,已经与作者无关。作者与读者在作品面前地位同等,就阅读来说,甚至还存在着一种障碍,因为作者的阅读指向是唯一的。不得不承认,这也为误读提供了极为正当的存在理由,也是如加缪所说的对小说绝对化的一种反抗。

    由此可见,误读又不是应当受到全盘否弃的。可以说,没有那一种解读不是误读,也不存在一种毫无合理性的误读。阅读者意识到的误读只不过是在警惕一种不负责任的解读而已。

  • “现代奥德修斯”的精神之旅

    作者:豆友1033641 发布时间:2007-12-22 22:17:04

    罗豫/文

    2007年是现代希腊最重要的文学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逝世50周年,希腊将今年定为“卡赞扎基斯年”。老卡1883年生于希腊文明发源地的克里特岛,后半生曾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晚年来中国访问时,“为了表达他对中国人民的谢意和热爱”,把《自由或死亡》、《耶稣重上十字架》和《希腊奇人佐尔巴》等名作版权赠送给中国作家协会。然而大多数中国读者读他的作品,恐怕会觉得既没有太多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精神,也看不到明显的共产主义思想。卡赞扎基斯毕生都在信仰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共产主义,不过是他途经的一个小站罢了。

    从尼采到柏格森,从佛陀到列宁,一番折腾之后,卡赞扎基斯最终抱定了基督信仰。他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和《基督重上十字架》都是以此为题,而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冲突,也成了他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

    “今古之争”中的灵肉较量

    在卡赞扎基斯生活的年代,希腊语也经历着一场“今古之争”,每逢右派得势,佶屈聱牙的古典希腊语就被奉为官方语言。卡赞扎基斯在推动现代希腊语的发展中贡献巨大,被通晓中希文化的人比作希腊的鲁迅。

    语言上,卡赞扎基斯崇尚现代和白话;思想上,他更是与古希腊传统有意保持距离。《希腊奇人佐尔巴》是他最能反映希腊文化古今之别的作品。被“我”视作妨碍男人进入天堂的器官,在佐尔巴眼里正是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我”不愿意接受寡妇暗示的邀请,佐尔巴劝导说如果上帝没有去找玛利亚,就不会有耶稣基督:“要是你问我上帝走的是哪一条路,我就告诉你:就是通往玛利亚家的路。玛利亚就是那个寡妇。”“我”被年轻寡妇吸引又踌躇不前,佐尔巴却早已用甜言蜜语把姿色尽失的老寡妇哄得如坠云端。他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罪过莫过于女人在床上等你而你没有去;而男人最失风度的事,莫过于女人希望被宠而你吝于宠她。

    如果说这种纵情纵乐又不失侠义的做法让“我”在佐尔巴和佛陀之间难以抉择的话,佐尔巴的另一特点倒是与“不留隔宿之粮”的佛家修行者颇为相似:他的爱与恨、悲与喜,从来不会成为心灵的重负:昨天的女人只属于昨天,将来有将来的女人。他在爱情上的玩劣和风流,简直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平民翻版。他丰富的经历、一肚子的智慧故事,流浪,用歌声和舞蹈表达情感,又像极了一个喜剧版的荷马。

    卡赞扎基斯将佐尔巴视为成功解决了肉体和灵魂冲突的典范,而这种冲突恰是他对基督教思想的发挥。佐尔巴身上并没有存在过灵与肉的分裂,古希腊文化也是如此。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碰上佐尔巴太晚了,他愿意将从前的知识全部抹去,跟着佐尔巴从头学起。不管老卡在小说中如何强烈地表达了这一愿望,他终究没能跟随佐尔巴,却在自己的路上奋力前进,创作了引起轩然大波的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

    走下神子宝座的耶稣

    经历了多年精神漂泊的老卡,对基督的神性并不喜欢多加渲染,倒是对其人性和心理体验十分关心。或许在大肆杀戮的二十世纪,上帝已和诗歌一样不讨人喜欢,但作为一个人的耶稣,仍能凭借伟大的人性光辉点燃信仰的火种。这与地球另一头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文学家——巴列霍,有不谋而合之处。巴列霍的诗歌中,也同时充斥着对上帝的不信任和对耶稣的崇敬。卡赞扎基斯则进一步指出,耶稣要先从神之子的宝座上下来,否则“上十字架”只能是上帝亲自导演的一场戏。而上十字架的道路,在老卡看来,正是他毕生一步步所走的克服人自身欲望的道路。

    虽然卡赞扎基斯因在《基督的最后诱惑》重新诠释了耶稣和他的几个门徒而备受宗教人士攻击,但与佐尔巴对基督教的后现代式嘲讽和戏弄相比,卡赞扎基斯其实是一个坚定捍卫基督精神的人,只不过他将自己的灵感注入其中:“宗教失去其创造性的灵感,诸神只成了些用来点缀人生孤寂或是墙壁的诗歌主题和装饰。”

    正如《希腊奇人佐尔巴》中所说:“最伟大的先知只能给人一个口号,而这口号越含糊,先知就越伟大。”基督不是先知,而是平民;基督不给口号,他行动。而平民也通过行动成为基督。从这一意义上讲,《基督重上十字架》是《基督的最后诱惑》的姊妹篇。在危难之时,祈祷耶稣显灵不如自己成为耶稣。用佐尔巴式的话来说,上帝也有打盹儿和开小差的时候。在老卡笔下,基督教与其说是信仰的宗教,毋宁说是行动的宗教。虽然卡赞扎基斯最终回到了基督教,但还是可以从他鞋上泥土的颜色,看出这位精神世界的奥德修斯途径何处。

    从西方到东方

    回到基督精神的同时,卡赞扎基斯将佛教思想带到了基督身上。基督的“最后诱惑”,不是财不是色,不是名不是利,而是一世男耕女织、子孙满堂的平静生活。这一诱惑,恰是卡赞扎基斯和佐尔巴二人调和的产物。“我抱住的一个天真的愿望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赢得现实生活,又进入天国。”然而这一调和,最终也被卡赞扎基斯摒弃,他的基督,注定要走到与佐尔巴相对的那一极。二者必须选一,卡赞扎基斯笔下人物的故事,也常常是在这样的两难抉择中曲折展开。

    从西方到东方,这位现代奥德修斯的足迹走得更远。通过《中国纪行》对新旧中国的对照,我们自可一瞥他对地球上另一文明发源地的透视。当老卡第二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他似乎见到了对人类命运正确抉择的曙光——这个天国是如此看得见摸得着。这里离希腊很遥远,离他头脑中所信仰过的主义的真实距离,又有多远呢?

  • Notes:市场分析的基本功

    作者:Jack 发布时间:2012-02-11 15:02:53

    真心觉得我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分析图形,时间太少!只争朝夕。

    1. 大多数技术工具和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顺应趋势的,当市场没有趋势时,他们通常表现拙劣,甚至根本不起作用。在横向整理的时期,技术型交易者最容易受挫。

    2. 趋势在发生重要变异之前,通常需要一段酝酿的时间,这种酝酿时期并不总意味着趋势将要逆转。

    3. 现行趋势即将反转的第一个信号,经常是重要的趋势线被突破。主要趋势线被突破,并不一定意味着趋势的反转,这个信号本身的意义是,原趋势正有所改变。

    4. 当市场进入了无趋势阶段时,价格通常在水平区间中上下波动,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跟随趋势体统都不能正常工作。

    5. 周期理论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力求抄底,而不是随低就低,顺应下跌趋势。在熊市少用周期分析,而在牛市被证实后,就应当密切地关注它的周期分析。

    6.学会踏踏实实地当少数派,如果你对市场的判断正确,那么,大多数人的意见会与你相左。

    7. 通常道氏理论的买入信号发生在上升趋势的第二阶段,即当市场向上穿越了从底部弹起的第一个峰值的时候。一般来说,在信号发生之前,我们大约错过了新趋势全部价格变化的20%—50%。

    8. 没有哪个图表形态百发百中,他们在大多数时间是成功的,但并不是永远如此,永远警惕分析中的错误信号(证伪)。

    伊卡洛斯这篇notes写的很详细,推荐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965557/

  • 世上所有事全连在一起

    作者:rivert 发布时间:2017-11-24 11:40:53

    刘震云不愧是刘震云,讲故事的功力可谓登峰造极。《吃瓜时代的儿女们》,长篇小说,三十万字,中间不必换气,一口气读完。开篇就是快速的人物速写、对话,字字在刃上,干净极了。读这种纯粹到只有故事的文字极具快感,如同被作者载着在高速路上极速飞驰,方方面面还照顾得极为妥帖,畅快。

    那一代作家当中学历高的不多,名校毕业更少,刘震云算一个,高考状元,北大中文系毕业,根正苗红的文学接班人,还是人才济济的老三届,人中翘楚。大学时,全国文学热,刘震云全班同学都在搞创作,刘震云也不例外,不算出众;毕业后其他人渐渐放弃了文学这条路,只有刘震云一个人坚持写,只有他写出了头。

    《一地鸡毛》发表,全国报刊争相转载,在各大媒体创了好多个「十万加」之后,刘震云算出名了。有人介绍王朔给他认识。王朔当时红遍大江以北,拳打琼瑶,脚踢金庸,贩夫走卒无不人手一本,风头一时无两。见了刘震云,王朔说,如果有人对他的文学地位有威胁,那只有他了。那是作家的黄金时代,写作是为数不多提高社会地位的体面方式,几乎所有作家明里暗里都憋着拿诺贝尔文学奖,王朔、刘震云也不例外。但后来得奖的,是莫言。

    刘震云的小说写得很苦。老实说,八十年代以来的作家,凡是有追求、有出息的,写得都苦。天才这东西,或许在其他行当有,但写作这行基本没有,大多数人都经过退稿、重写、再退稿的痛苦过程。刘震云也不例外。那时他在报社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往书桌前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天气热,他就穿着裤衩背心,汗水湿透了稿纸。这些事作家本人没说过,他妻子郭建梅说的。

    王朔也很少提写作的事,有印象的,有两件。一件事是说他连续写了七八年,出门吃饭看别人,像看鱼缸里的鱼,和社会基本脱节;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得到神启,于是改了笔路,这是后话。另一件事只能算一副画面,在他小说里提过,说写作没什么印象了,就记得黑色的夜,一盏台灯,一堆稿纸,埋头写到窗边鱼肚白。以上两件事全凭记忆,没时间翻书佐证,如有闪失概不负责。

    市面上刘震云的作品,我基本搜罗出来全看了。刘老师笔力雄健,短短三十年创作生涯,足有几百万字,读起来却不费力。刘老师的小说不拽虚的,亲民,接地气,不像纳博科夫那样沉迷比喻,也不像乔伊斯那样爱好神话,把小说几乎写成了摩斯密码,转换后也未必能读懂。刘老师的小说是萃取过的,基本只有故事,一个故事接另一个故事,接连不断一路牵连下去,几乎可以把世界上所有事全连到一起。胸中雄兵百万,而且个个有名有姓、有样貌有性格,刘老师就有这样的本领。

    刘老师最好的作品当属《一句顶一万句》,出版当年,震动文坛,直取文坛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有段时间,我逢人推荐这本书,直到别人见了我赶紧别过脸去,生怕我凑不要脸又聊刘震云。后来自己也疲了。常常看到许多人在网上推荐《一句顶一万句》,心里默默为他点个赞,另眼相待,引为知音。如果王朔写完了《我的千岁寒》,或许能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战,但鉴于王朔老师一直敝帚自珍,不肯放出他的「红楼梦」,所以以目前出版作品看,刘震云领先半个身位。

    刘震云老师之后的作品,全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余波。就像这本《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无论是找人的情节,还是主角难觅能说知心话的苦恼,读着读着就有吴摩西的意思。但毫无疑问,叙事和文字更上一层楼,隐隐有宗师气派了。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串联了近年的几樁大案要案、影射了几位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借用了几个热门事件,刘震云处理相当老道,令人拍案叫绝。这里我就不作剧透,自己买书体会。近年来中国社会愈发魔幻,作家编的故事往往不如真实来得精彩,莫非真是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以至于作家不得不屡屡向现实取材。也难怪这几年非虚构写作比虚构写作火热。但我敢保证,这本虚构的小说远比新闻好看。

    刘震云笔下人物常说:「世上所有事全连在一起」。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看似不相关的人物总能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线联系起来,多渺小的人物也有可能改变大人物的命运,起于青苹之末的风,威力足以吹尽雾霾,令天地为之一新,我姑且认为这是樁美好的愿望。我相信这个愿望。否则,苍茫大地,如此多小人物,却注定是被奴役的蝼蚁,真真是极可悲了。


下载点评

  • 书籍完整(677+)
  • 目录完整(875+)
  • 章节完整(875+)
  • 实惠(7410+)
  • 全格式(10105+)
  • 三星好评(584+)
  • 收费(439+)
  • 内容齐全(688+)
  • 少量广告(599+)
  • 图书多(476+)

下载评价

  • 网友 隗***杉: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0:36:25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宫***玉: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0:39:43 )

    我说完了。

  • 网友 师***怡: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0:39:4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温***欣: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2:28:38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寿***芳: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3:13:3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冉***兮: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34:52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32:27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通***蕊: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0:36:36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冯***卉: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35:07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寇***音: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33:0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同作者:季羡林的书籍:

  • 我爱天下一切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牛棚杂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学问人生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季羡林说自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季羡林说自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季羡林说自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我的路 季羡林 著 9787512505643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留德十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籍:

  •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考试:英语专项练习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门萨智力大挑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门萨数学谜题(门萨智力大师系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与职业伦理(“新标准”婴幼儿托育类专业系列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G秘书史-第二版( 货号:756759111)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许鑫 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学校发展规划与实施【售后无忧】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学校发展规划与实施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BEC初级技巧/试题/词汇一本通(附光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