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实验冲击波物理 - pdf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1-02 05:40:03

实验冲击波物理 pdf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实验冲击波物理 pdf格式下载
实验冲击波物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8115628
  • 作者:谭华 
  •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412
  • 价格:134.4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1-02 05:40:03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冲击波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尤其是固态物质,在瞬态外力作用下的状态和性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目的是建立能够对物质受到高速碰撞和爆炸等极端外力作用时的动力学行为正确地进行预言、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方法。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武器研究的迫切需求,冲击波物理学科在苏联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公布了金属、岩石、塑料、炸药、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液体和气体等许多物质的冲击绝热压缩数据,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描述这些物质受到冲击压缩的响应特性的数据库。随着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实验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模拟能力的迅速提高,这些数据库一直在不断修订和扩充之中。

我国冲击波物理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战略武器发展的需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一代科学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与其他核大国一样,首先发展和建立的动高压实验手段是用炸药爆轰释放的化学能产生高压冲击波的实验技术和相应的测量技术,后来又发展了以二级轻气炮为代表的气炮加载实验技术。早期的实验研究也集中在强冲击压缩下相关材料的冲击绝热参数测量上。作者有幸从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到实验冲击波物理研究工作中。到90年代初,国内外冲击波物理研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90年代中期《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使战略武器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冲击波物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10多年以来,我国在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动高压物理的实验研究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太帕(107bar)超高压平面冲击波压缩的三级炮技术;具有极端应变率的斜波加载技术;对具有亚纳秒至皮秒时间分辨力的瞬态动力学过程的精密实时诊断的能力;对实验测量数据的物理解读能力。从而标志着我国冲击波物理实验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作者深感有必要对10年前出版的《实验冲击波物理导引》进行全面修订扩充,以便与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分享作者和所在研究团队近20年来在实验冲击波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已经有不少论述冲击波物理基本问题的经典著作问世。

《实验冲击波物理》主要讨论当前实验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感兴趣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当时实验研究重点关注内容的不同和研究能力的限制,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著作中较少或基本没有涉及。

《实验冲击波物理》注重于对实验研究中引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的物理图像进行剖析,从不同角度对本构关系这类经典问题和极端应变率斜波加载这类新问题进行讨论,引导读者认识当今冲击波物理实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注重于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物理解读,以便能够从实验测量数据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前言/序言

冲击波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尤其是固态物质,在瞬态外力作用下的状态和性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目的是建立能够对物质受到高速碰撞和爆炸等极端外力作用时的动力学行为正确地进行预言、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方法。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武器研究的迫切需求,冲击波物理学科在苏联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公布了金属、岩石、塑料、炸药、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液体和气体等许多物质的冲击绝热压缩数据,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描述这些物质受到冲击压缩的响应特性的数据库。随着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实验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模拟能力的迅速提高,这些数据库一直在不断修订和扩充之中。

我国冲击波物理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战略武器发展的需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一代科学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与其他核大国一样,首先发展和建立的动高压实验手段是用炸药爆轰释放的化学能产生高压冲击波的实验技术和相应的测量技术,后来又发展了以二级轻气炮为代表的气炮加载实验技术。早期的实验研究也集中在强冲击压缩下相关材料的冲击绝热参数测量上。作者有幸从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到实验冲击波物理研究工作中。到90年代初,国内外冲击波物理研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90年代中期《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使战略武器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冲击波物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10多年以来,我国在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动高压物理的实验研究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太帕(107bar)超高压平面冲击波压缩的三级炮技术;具有极端应变率的斜波加载技术;对具有亚纳秒至皮秒时间分辨力的瞬态动力学过程的精密实时诊断的能力;对实验测量数据的物理解读能力。从而标志着我国冲击波物理实验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作者深感有必要对10年前出版的《实验冲击波物理导引》进行全面修订扩充,以便与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分享作者和所在研究团队近20年来在实验冲击波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已经有不少论述冲击波物理基本问题的经典著作问世。本书主要讨论当前实验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最感兴趣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当时实验研究重点关注内容的不同和研究能力的限制,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著作中较少或基本没有涉及。本书注重于对实验研究中引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的物理图像进行剖析,从不同角度对本构关系这类经典问题和极端应变率斜波加载这类新问题进行讨论,引导读者认识当今冲击波物理实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注重于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物理解读,以便能够从实验测量数据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书籍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冲击波物理和物态方程研究的意义1

1.2流体近似模型与冲击波压缩的守恒方程5

1.2.1流体近似模型5

1.2.2平面冲击波压缩的守恒方程6

1.2.3冲击绝热线测量在物态方程研究中的意义8

1.3冲击波物理的实验研究技术9

1.3.1实验加载技术10

1.3.2实验侧量技术13

1.4小扰动传播的特征线理论基础14

1.4.1小扰动传播的守恒方程14

1.4.2小扰动传播的特征线方程16

1.5拉格朗日坐标及守恒方程20

1.5.1拉格朗日坐标与拉格朗日坐标系20

1.5.2拉格朗日坐标系中的守恒方程23

1.5.3拉格朗日坐标系中的特征线方程25

第2章冲击绝热线的实验测量27

2.1冲击绝热线的基本走向27

2.1.1冲击波速度与粒子速度关系的五种基本类型27

2.1.2极端高压下金属材料的冲击绝热线31

2.1.3不同压力区D一u冲击绝热线的基本特点32

2.2冲击绝热线的基本性质34

2.2.1冲击绝热线是从同一始态出发的经平面冲击压缩达到的所有终态的轨迹34

2.2.2冲击波压缩的总功平均分配给比内能和比动能35

2.2.3冲击压缩的墒增35

2.2.4从同一始态出发的等嫡线与主Hugoniot线在始点二阶相切36

2.2.5沿着主Hugoniot的体波声速38

2.2.6冲击波速度与波前声速及波后声速的关系39

2.2.7等温线、等墒线和冲击绝热线的相对位置关系40

2.3冲击绝热线的理论预估42

2.3.1纯净密实材料42

2.3.2理想混合物45

2.4疏松材料的冲击绝热线48

2.4.1极低密度疏松材料D一u冲击绝热线的一般特征49

2.4.2极低密度疏松材料的p一冲击绝热线的一般特征51

2.4.3依据密实材料的冲击绝热线估算疏松材料的冲击绝热线52

2.4.4冲击压缩下疏松材料的空穴塌缩模型55

2.5冲击绝热线的实验测量方法57

2.5.1冲击绝热线的绝对法坝d量及标准材料冲击绝热线的建立57

2.5.2冲击绝热线的对比法测量59

2.5.3第二类对比法实验装置64

2.5.4对比法实验测量中隐含的基本假定66

2.5.5冲击波通过两种不同物质之间的界面时反射波的性质·67

2.5.6疏松材料冲击绝热线的对比法实验测量68

2.6冲击波在自由面的反射69

2.6.1与冲击绝热线相交的等墒线70

2.6.2却载到零压时的比容与声速72

2.6.3自由面速度73

2.6.4沿着等墒线的温度73

2.7实验样品设计的一般原理74

2.7.1边侧稀疏波的影响75

2.7.2追赶稀疏波的影响76

2.8利用冲击绝热压缩数据建立Gruneisen物态方程78

2.8.1固体冷能的基本形式80

2.8.2利用静高压实验数据构建Gruneisen物态方程83

2.8.3利用冲击绝热数据和静高压数据构建Gruneisen物态方程85

2.8.4关于Q、q方法·88

2.9等嫡绝热线的一种解析表达式89

2.9.1以冲击绝热线为参考的等墒线的解析式90

2.9.2与主Hugoniot有公共始点的等嫡压缩线93

第3章冲击波温度测里95

3.1冲击波温度测量的意义95

3.2透明材料的冲击波温度测量96

3.2.1辐射法测温的原理和基本假定96

3.2.2透明材料的辐射法冲击波温度测量97

3.3金属材料的冲击波温度测量101

3.3.1金属冲击波温度测量的主要困难101

3.3.2多通道瞬态辐射高温计及其标定103

3.3.3“样品/窗口”界面辐射能的确定105

3.3.4光纤高温计106

3.3.5“样品/窗口”界面温度的确定107

3.4理想界面模型109

3.5冲击波温度的理论预估117

3.4.1理想界面模型热传导方程的解110

3.4.2理想界面模型下冲击波温度测量的样品设计112

3.4.3却载温度和冲击波温度的导出112

3.4.4冲击压缩下金属热导率的实验测量116

3.5.1单相区的冲击波温度118

3.5.2过热却载模型及固一液混合相区的状态120

3.5.3利用能量原理判定初始冲击状态所在的相区·124、

3.6非理想界面模型125

3.6.1冲击波与“样品/窗口”间隙界面的相互作用126

3.6.2四层介质热传导模型130

3.6.3“基板/镀膜样品”间隙对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影响135

3.6.4冲击波温度测量实验的基板和镀膜样品的设计原则140

3.6.5三层介质热传导模型141

3.6.6窗口材料高压热导率的实验测量143

第4章金属的冲击熔化·148

4.1冲击熔化相变148

4.2高压熔化的经验规律150

4.2.1林德曼熔化定律150

4.2.2两种常用的经验熔化方程151

4.2.3由Clausius一Clapeyron方程的多项式展开得到的经验熔化规律152

4.2.4利用静高压数据确定P一T相线的走向154

4.3高压熔化温度的理论预估155

4.4含固一液相变的热传导方程的解156

4.4.1金属样品因界面热传导发生再凝固相变157

4.4.2窗口材料因界面热传导而发生熔化相变164

4.4.3界面热传导引发的金属样品再凝固相变和窗口材料的熔化相变同时发生171

4.4.4金属材料辐射法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基本结果175

4.5金属材料冲击熔化温度的实验测量176

4.5.1基于声速测量数据判定金属冲击熔化压力区间的方法177

4.5.2直接从界面温度获取金属材料的高压熔化温度的TDA模型及其应用180

4.5.3固体高压熔化线的基本走向185

第5章金属材料在极端应力一应变率加载下的声速188

5.1单轴应变加载下的应力一应变状态与声速188

5.2极端加载状态下声速测量的基本原理191

5.2.1光分析法192

5.2.2透明窗口的光分析法198

5.3同时测量沿着Hugoniot的声速和粒子速度的方法203

5.3.1从粒子速度剖面获得声速的基本原理203

5.3.2实验方法的改进·205

5.3.3纵波在“样品/窗口”界面上反射的特征线近似解208

5.3.4却载路径的计算方法·211

5.3.5窗口材料中的应力与粒子速度的近似关系212

5.4冲击加载下LY12铝合金声速的实验测量213

5.4.1LY12铭合金反向碰撞法实验的粒子速度剖面及准弹性213

5.4.2LY12铭合金沿着冲击绝热线和却载路径的声速215

5.4.3LY12铝合金的却载路径217

5.5利用多台阶样品测量拉氏声速的实验技术219

第6章极端应力一应变率加载下金属材料的强度与本构关系222

6.1单轴应变加载下固体材料强度的表征222

6.1.1单轴应变加载下的主轴应力、偏应力及平均应力222

6.1.2单轴应变加载下固体材料的剪切模量224

6.1.3单轴应变加载下的应变及应变率225

6.2单轴应变加载下的本构关系227

6.2.1平面冲击加载下的弹一塑性屈服228

6.2.2极端应力一应变率加载下本构方程的一般形式·229

6.2.3双屈服面法231

6.2.4硬化的影响233

6.3平面冲击加载下屈服强度的实验测量235

6.3.1单轴应变加载下的SCG本构关系简介235

6.3.2Hugoniot状态下屈服强度的实验测量236

6.3.3实验数据处理方法241

6.3.4屈服面上的临界应力和预冲击压缩下的应力状态245

6.3.5冲击加载下LY12铝合金的屈服强度实验测量245

6.3.6冲击加载一再加载实验技术的改进246

6.4平面冲击压缩下剪切模量的实验测量248

6.4.1LY12铝合金沿着冲击绝热线的剪切模量的实验测量249

6.4.2对Steinberg本构关系中的剪切模量方程的讨论及修正250

6.4.3LY12铝合金沿着准弹性却载路径的剪切模量及其变化规律251

6.4.4沿着冲击绝热线和准弹性却载路径的剪切模量方程的近似表达式254

6.5卸载波剖面的数值模拟和预测255

6.6单轴应变加载下的泊松比258

6.6.1线弹性变形下的泊松比258

6.6.2单轴应变加载下的泊松比与声速259

6.6.3Hugoniot弹性极限下的泊松比及屈服强度260

6.6.4LY12铭合金沿着Hugoniot的泊松比的实验测量261

6.7层裂初步263

6.7.1自由面速度剖面的一般特征264

6.7.2两个相向运动稀疏波交会区的应力分布265

6.7.3发生层裂时自由面速度的回跳与层裂强度的近似计算267

6.7.4层裂强度与负压区的却载路径270

6.7.5层裂片的近似厚度272

第7章极端应变率斜波加载技术及相变动力学初步273

7.1磁驱动斜波加载技术275

7.2激光烧蚀等离子体活塞驱动斜波加载技术277

7.3利用阻抗梯度飞片的斜波加载技术281

7.3.1叠层型阻杭梯度飞片技术282

7.3.2准连续型阻杭梯度飞片技术283

7.3.3利用阻杭梯度飞片产生路径可控的复杂应力波剖面285

7.4三级炮超高速驱动技术286

7.4.1非会聚型三级炮超高速驱动技术287

7.4.2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重点实验室的三级炮超高速驱动技术289

7.4.3太帕超高压区担和铂冲击绝热线的精密测量291

7.4.4会聚型三级炮超高速驱动技术292

7.4.5三级炮超高速驱动的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295

7.5准连续型阻抗梯度飞片的基本结构与实验设计297

7.5.1功能梯度材料的声阻抗297

7.5.2多台阶样品料波加载的实验设计300

7.5.3一种准连续型阻杭梯度飞片及其产生的加载波形303

7.6原位粒子速度历史计算的反向积分原理305

7.6.1反向积分法的基本原理305

7.6.2料波加载下比容与应力的近似关系307

7.6.3弹一塑性材料的反向积分法310

7.7冲击波引发的多形相变的实验研究及相变动力学初步311

7.7.1冲击相变的双波结构与平衡相变模型311

7.7.2两步相变动力学模型314

7.7.3混合相区的热力学近似及双波结构的描述316

7.7.4低压相亚稳态松弛的近似描述318

7.7.5Barker和Asay关于两步相变模型实验结果319

7.7.6发生固一固相变时冲击绝热线的对比法测量322

7.8δ-杯合金在低压冲击压缩下的渐变型冲击相变324

7.8.1δ一杯合金的低压冲击相变实验及分析324

7.8.2δ一杯合金的渐变型相变动力学模型327

7.9从冲击绝热线构建两相物态方程的一种方法328

7.9.1两相物态方程的一种基本形式328

7.9.2剪应力的贡献329

7.9.3内能方程的解藕329

7.9.4沿着冲击绝热线的温度331

7.9.5两相物态方程的确定332

7.10关于金属的再凝固相变335

7.11聚心球面冲击压缩的守恒方程及其物理意义338

7.11.1聚心球面冲击波的守恒方程339

7.11.2聚心球面冲击压缩波后状态的基本图像及其含义343

7.11.3关于球面冲击压缩的对比法实验346

7.11.4对平均冲击波速度的近似修正351

第S章激光速度和位移干涉测量技术基础354

8.1声学多普勒效应355

8.1.1声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而探测器相对于介质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355

8.1.2声源相对于介质运动但探测器相对于介质静止时的多普勒效应356

8.1.3声源和探测器相对于介质静止但被观察物体相对于介质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357

8.2光学多普勒效应357

8.3拍频干涉原理360

8.4传统的分离式激光速度干涉测量系统(visAR)362

8.4.1VISAR的基本原理362

8.4.2Barker型VISAR的基本结构及设计原理分析366

8.4.3etalon色散及其对visAR测量的表观界面速度的修正371

8.5窗口材料折射率引人的附加多普勒频移、373

8.5.1抖波加载下窗口材料的折射率与表观界面速度的关系374

8.5.2低压下窗口材料的折射率及VISAR速度测量的修正因子377

8.5.3折射率与密度的经验关系及强冲击压缩下单晶LIF窗口折射率的实验测量378

8.5.4Rigg的LIF窗口折射率实验测量数据及数据拟合方法382

8.5.5复杂应力波作用下窗口材料的折射率及冲击温升的影响385

8.6分数条纹388

8.7全光纤激光速度干涉测量系统390

8.8全光纤激光位移干涉测量系统393

8.8.1全光纤激光位移干涉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光路结构393

8.8.2光波一微波混频速度计的基本原理397

参考文献401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实验冲击波物理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实验冲击波物理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实验冲击波物理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实验冲击波物理PDF下载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冲击波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尤其是固态物质,在瞬态外力作用下的状态和性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目的是建立能够对物质受到高速碰撞和爆炸等极端外力作用时的动力学行为正确地进行预言、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方法。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武器研究的迫切需求,冲击波物理学科在苏联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公布了金属、岩石、塑料、炸药、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液体和气体等许多物质的冲击绝热压缩数据,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描述这些物质受到冲击压缩的响应特性的数据库。随着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实验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模拟能力的迅速提高,这些数据库一直在不断修订和扩充之中。

我国冲击波物理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战略武器发展的需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一代科学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与其他核大国一样,首先发展和建立的动高压实验手段是用炸药爆轰释放的化学能产生高压冲击波的实验技术和相应的测量技术,后来又发展了以二级轻气炮为代表的气炮加载实验技术。早期的实验研究也集中在强冲击压缩下相关材料的冲击绝热参数测量上。作者有幸从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到实验冲击波物理研究工作中。到90年代初,国内外冲击波物理研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90年代中期《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使战略武器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冲击波物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10多年以来,我国在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动高压物理的实验研究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太帕(107bar)超高压平面冲击波压缩的三级炮技术;具有极端应变率的斜波加载技术;对具有亚纳秒至皮秒时间分辨力的瞬态动力学过程的精密实时诊断的能力;对实验测量数据的物理解读能力。从而标志着我国冲击波物理实验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作者深感有必要对10年前出版的《实验冲击波物理导引》进行全面修订扩充,以便与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分享作者和所在研究团队近20年来在实验冲击波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已经有不少论述冲击波物理基本问题的经典著作问世。

《实验冲击波物理》主要讨论当前实验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感兴趣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当时实验研究重点关注内容的不同和研究能力的限制,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著作中较少或基本没有涉及。

《实验冲击波物理》注重于对实验研究中引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的物理图像进行剖析,从不同角度对本构关系这类经典问题和极端应变率斜波加载这类新问题进行讨论,引导读者认识当今冲击波物理实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注重于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物理解读,以便能够从实验测量数据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前言/序言

冲击波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尤其是固态物质,在瞬态外力作用下的状态和性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目的是建立能够对物质受到高速碰撞和爆炸等极端外力作用时的动力学行为正确地进行预言、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方法。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武器研究的迫切需求,冲击波物理学科在苏联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公布了金属、岩石、塑料、炸药、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液体和气体等许多物质的冲击绝热压缩数据,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描述这些物质受到冲击压缩的响应特性的数据库。随着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实验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模拟能力的迅速提高,这些数据库一直在不断修订和扩充之中。

我国冲击波物理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战略武器发展的需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一代科学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与其他核大国一样,首先发展和建立的动高压实验手段是用炸药爆轰释放的化学能产生高压冲击波的实验技术和相应的测量技术,后来又发展了以二级轻气炮为代表的气炮加载实验技术。早期的实验研究也集中在强冲击压缩下相关材料的冲击绝热参数测量上。作者有幸从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到实验冲击波物理研究工作中。到90年代初,国内外冲击波物理研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90年代中期《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使战略武器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冲击波物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10多年以来,我国在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动高压物理的实验研究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太帕(107bar)超高压平面冲击波压缩的三级炮技术;具有极端应变率的斜波加载技术;对具有亚纳秒至皮秒时间分辨力的瞬态动力学过程的精密实时诊断的能力;对实验测量数据的物理解读能力。从而标志着我国冲击波物理实验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作者深感有必要对10年前出版的《实验冲击波物理导引》进行全面修订扩充,以便与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分享作者和所在研究团队近20年来在实验冲击波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已经有不少论述冲击波物理基本问题的经典著作问世。本书主要讨论当前实验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最感兴趣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当时实验研究重点关注内容的不同和研究能力的限制,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著作中较少或基本没有涉及。本书注重于对实验研究中引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的物理图像进行剖析,从不同角度对本构关系这类经典问题和极端应变率斜波加载这类新问题进行讨论,引导读者认识当今冲击波物理实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注重于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物理解读,以便能够从实验测量数据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somnambuleNRR6 发布时间:2012-11-12 21:52:21

    看完就(¯﹃¯)

  • 作者: philia 发布时间:2017-01-13 16:41:06

    编年体欧洲离岸债券发展史,略水。。

  • 作者: 雨霖铃 发布时间:2024-05-16 19:37:30

    真浪费

  • 作者: 路比MP 发布时间:2018-12-11 18:59:09

    终于读到最后一本,笔致圆融,修改的只有一些年龄和细节,真好奇后记说的郑重考虑大修改会改成什么样,可惜再也看不到了。再读会发现以前看得嬉皮笑脸意气风发的罗刹国等段落充斥着金庸内心的中华之分华夏之辩,再加上回目要用查氏先人诗句更显情节的局促勉强,用这样的一本书结尾实在可惜。看到最后,武侠世界烟消云散,所余的,只有长平公主重回宁寿宫想起三十年前和袁承志在这里同床共枕的一声轻叹。

  • 作者: greenhands 发布时间:2019-09-19 15:38:33

    这本书现在看,没啥新鲜,考虑到是2005年的作品,从中就能看出当时中国银行业与国外的差距,我们银行现在 也就人家那时的水准。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定格流动的艺术

    作者:yaya 发布时间:2023-09-04 21:18:31

    照片记录的是一瞬间,当下被快门凝固,但这个当下本身并不是凝固的,它由这时空中无数的偶然交织成的必然构成,它又将成为接下来的时空里无数必然中的某个偶然。

    诺特博姆在《狐狸在夜晚来临》中的短篇《海因茨》里,写了一张大合照里面的故事,他说:“在照片中,「缺席」是重要的,至于多么重要,却无法付诸言语。”。

    优秀的摄影作品,除了引发我们去看它呈现的本身,还让我们不自觉去想象那些“缺席”的部分,可以说,眼见为实部分加上想象为辅部分,才构成摄影作品的全部。

    严明的许多作品都有很强烈的故事感,这是我经常用来形容我喜欢摄影作品的一个词。也就是事物本身虽然停滞了,但是故事有来有往,始终流淌。

    流动性被定格下来。

    全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没有跋涉,哪有相见」。

  • 治疗室——来访者的幻想和治疗师的幻想交汇之处

    作者:鲁西西 发布时间:2010-12-30 22:15:57

  • 一半一半

    作者:人间喜剧 发布时间:2020-06-05 09:48:38

    先说句题外话,前两周在一次课题讨论会上第一次见到孙老师。比我想象中的要年轻许多(可能雷兴山老师的满头白发让我对考古的老师们形成了刻板的印象,hhh)。彼时还在读这本书(从寒假开始读……),书没读完先见到作者,这种感觉很奇妙。

    我对书中详细讨论考古的内容完全不感兴趣,太专业了,离我感兴趣的内容有点儿远。中间好些章节是跳着读的。庆幸当初在博雅堂犹豫了一下,没有买,要不肯定会后悔(三联的书一向不便宜)。但前半部分讨论三代历史分期和最后附录谈及考古学史的内容确实是有干货的。

    这本书副标题叫“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读完全书,窃以为这个工作依然没有完成。

    我跟孙老师在如何看待夏代是否存在的立场观点基本一致,更倾向于“信古”而非“疑古”。但除了文献上的证据,考古学真的有足够的出土证据证实夏代存在吗?我是存疑的。

    起码这本书不足以解答我的疑惑。

  • 两汉思想史书评

    作者:云梦里耶 发布时间:2022-12-31 12:07:55

    重要的传世专著与其作者往往是可以相互阐释的。如果不了解徐复观的生平与思想,想要把握《两汉思想史》的要髓,自是无从谈起。因此,在释读《两汉思想史》之前,有必要设置一定的篇幅,介绍一下徐复观的生平与思想。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其名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复观在近代思想史上,声名显达,与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张君劢并称中国当代五大儒。

    徐复观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并于此时开始接触三民主义(据说陶子钦在此时赠其宣传小册一份,徐由是得知三民主义)。1928年赴日留学,先入明治大学,后就学于日本士官军校,期间主攻社会学、经济学,接受了日本左翼知识分子河上肇的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因抗议日本侵华,被开除学籍,锒铛入狱,获释后,愤然离日。七七事变爆发后,投身抗战,亲赴娘子关,对日寇对决,后至武汉,血战数十场,战功彪灼。1943年,任军令部联络参谋,派驻延安,数月后返回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擢升少将,戎马生涯达于顶点。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徐复观可能会在军旅中度过余生。但也就是在1943年,这位军界明星拜谒了当时的儒宗名流熊十力先生。感于熊十力所言的“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徐复观在思想上转向儒家,并师事熊十力。1946年,徐复观正式退役复员,筹办《学原》。1948年,又在香港刊办《民主评论》。1952年,任台中省立农学院教授,专讲“国际组织与国际现势”。1969年赴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继任教席。 1982年4月,徐复观因胃癌在台湾逝世,享年80岁。

    实际上,除《两汉思想史》外,徐复观著述颇丰,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和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一样,徐复观的思想也不是一个一尘不变的水晶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的思想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早年的经历,让徐复观对革命充满了憧憬,其中,左翼思想和社会主义怀对其之吸引,尤为巨大,可以说,早年的徐复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青年。同时,在那个国运蹙然,外人凌逼的时代,和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一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一度支配了徐复观的头脑。然而,以上述所言的1943年为界,徐复观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在归宗儒家的同时,开始积极探索儒家思想中朴素的民主主义成分,并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民主政治的诉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两汉思想史》便是这一诉求的产物。

    当然,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也不可不谈。在徐复观的《自序》中可知,《两汉思想史》酝酿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1978年杀青。在这一时间段内,东亚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徐复观著此书恐不会不受此诸多风波的影响。况徐复观也自叙道:“古人的思想,必然与古人的品格、个性、家世、遭遇等,有密切关系。我深深体悟到,在二十余年的工作中,证明了克罗齐只有现代史的说法。没有五十年代台湾反中华文化的压力,没有六十年代大陆发孔反儒的压力,我可能也便找不到理解古人思想的钥匙,甚至我不会作这种艰辛的尝试。”

    具体来说,当时的东亚世界正处在剧烈变革的历史关口,儒家文化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在大陆,儒家文化被列入了“四旧” 的范畴。在台湾,由于外省人和本省人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一股声势浩大的本土化运动应运而生,它强烈地排斥着中华文化,并对有关中国的认同意识进行了抗拒。而在这一文化危机的背后,酝酿的更深层次的危机的根源还在于觉醒的民众要求获取更大的政治权益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的传统东亚社会顽固维持着专制条件之间的矛盾。在这场文化危机中,儒家思想几乎被视为专制制度的护身符。面对这些,徐复观自然不能容忍。他认为,儒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专制的帮凶,后来被扭曲化了才被迫为专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儒家思想的主干是可以和现代的民主政治联系起来的。这一观点,即成了《两汉思想史》的主旨。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徐复观在《两汉思想史》中将早期儒法道墨诸家思想置于周秦之变的历史语境中,一一做了剖析。徐复观指出,周秦之变的过程即是一个建立中国专制主义政治模式的过程,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原先的原先的士人由兼职战士和农民的角色彻底转型成了专业的知识分子,与此同时,他们因为持有不同的立场,还分化成了两个系统。其中,诸如儒家、道家、墨家,那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学派。而诸如法家、名家、兵家,那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学派,是站在反人民的立场上的。当然,徐复观也补充说,法家也并不是一味允许绝对权力的生长,至少在丞相制度的设计上,他们还有用相权牵制皇权的考虑。只是后来事态的演变表明,这一法家的唯一的具有正面的理想主义考虑的制度设计完全被强大的皇权抹煞了存在的意义。

    既然,在徐复观看来,儒家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替人民说话的学派,那么为何它在最后也沦为专制的皇帝进行独裁统治的工具了呢?对于这个过程的描述,徐复观用了不少篇幅。他着重对西汉儒生的思想状态和西汉专制主义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董仲舒成了他最为重视的关键人物——董仲舒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立场的改变——一改民主立场而开始采用与皇权合流,进而支持专制主主义。尽管董的精神与先秦儒家几乎背道而驰,徐复观还是为他做了有力的辩护。他指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实是一个为了限制君权而炮制的折衷主义方案。天人合一,其要髓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之所以有屈民伸君,在当时专制主义空前强大的背景下,实属无奈的说辞,但后面屈君而伸天的思想,实是要害所在,它隐约而委婉地否定了前面的说辞。徐复观指出,在周秦之际,社会意识逐渐由宗教走向人文,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天的降格。天一降格,接近于人,使人之地位愈为崇高,而由此一来,所谓伸天,实为伸民;所谓天意,实为民意。董仲舒就此巧妙地偷过专制主义分子的法眼,让其包蕴朴素的民主精神的学说成为了国家哲学。然而,这种却遮还羞的制度设计,除了能够为早期的儒家拥有朴素的民主精神验明正身外,在空前压抑的专制主义政治中,并不能扭转一丝一毫。对此,徐复观不免叹息道,西汉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有难以言喻的压力感,面对专面对专制主义政治,他们的最终抉择只能是顺从,连消极的抵抗都显得多余。而正是这种变态的专制主义政治,让儒家思想彻底扭曲化了。

    这里有必要再谈谈与徐复观同时代的钱穆对于汉代的理解。在钱穆看来,汉代是个伟大的时代,其成就多于破坏。而其最大的成就即为平民政府的建立。平民政府的建立,即是对春秋以来的贵族政府和贵族政治的否定,这是平民的胜利。同时,善于玩文字概念游戏的钱穆还否认“专制”的存在,他说女主摄政时,中国才会出现所谓“专制”。其余时刻,由来源于平民的士人治理的中国,并不存在专制。对此,徐复观激烈地批判道,这完全是良知的泯灭。

    陈寅恪曾说,阐述历史愈系统,则离史实愈远。其实,和钱穆一样,徐复观之修《两汉思想史》,与其说是为了考证历史而写一部信史,还不如说是基于对民主政治的追求而写的一部旨在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的宣传手册。随着历史研究的推进,《两汉思想史》中的很多观点显得站不住脚了。比如徐复观认为国人阶层的解纽是导致周代封建制度崩溃的关键。而现在根据先秦史研究者对铭文的整合研究发现,所谓“国人阶层”在西周之时并不存在,它只是民国学者建构的一个概念。徐复观的很多观点,多是其根据一定史料建构而出的。所以,我们把《西汉思想史》列入研究民国以至当代的知识分子思想史的研究书单,可谓是十分妥当的做法。而把该书视为理解汉代思想的历史专著,则大为不妥。

  • 家庭系统中的边界(一)

    作者:uandiboth 发布时间:2021-01-27 21:22:47

    《热锅上的家庭》中有一句话,一个人所知道的形式就是,他所认知的形式。

    近一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尤其是在面对代际关系的问题时。

    八零后到九零后这两代,与六零后、七零后的父母之间,对待很多人生中的重要问题,观念经常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对待婚姻和家庭。

    如今不急于进入婚姻的年轻人很多,有的觉得自己生活自由快乐,不想被另外一个人打扰;有的觉得结婚生子带来的生活压力太大,自己无法负担;可能还有一些像我这样的,觉得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未解决未修通的问题,不想将这些问题带入婚姻之中甚至亲子关系中。

    但父母们往往不这样想。最常见的观念是:你这么想,是因为你没结婚/没孩子,等到结婚了/有孩子了你会发现还是结婚好;结婚不就是一种帮你分担生活压力的途径吗;有什么难的,我们当年条件那么差,孩子不也养这么大了吗……

    似乎对于很多父母而言,婚姻是一把万能钥匙,你所面临的很多问题,等到结婚了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决了。

    这样的想法有其建立基础。在一般人尤其是老一辈的家庭观念里,夫妻是一体的,双方财务共享,交际圈重叠,孝敬双方父母,帮彼此解决困难和问题,生活中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那些看不见但能够感受到的比如快乐、激情、压力或是痛苦都处于一种混乱却和谐的一致状态,你的就是我的不分彼此,也绝不可以分彼此——“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个“一家人”也包含了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等到有了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这个完全融为一体的系统中。

    倒不是人们刻意这样想这样做,而是在中国这样自古以来以家庭而不是个人为最小单位的社会模式下,这样的“一体化”观念一代一代自动传递,成为了每一代人的集体潜意识。

    我知道的就是我见到的,我从来没见过没听说过的东西我自然不知道,甚至我都不知道我不知道它——所谓的‘unknown unknown’。你说“个体”“独立”“边界”……那都是什么东西?

    这就导致了中国社会家庭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家庭成员间边界不清,乃至个体(往往是孩子最严重)的边界损毁。

    家庭系统中的边界问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

    共生:一种共生状态表现为夫妻中的一方将自我感受强加于另一方身上,或是父母将自我感受强加于孩子身上。我的感觉就是你的感觉,我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我们的内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有一个梗是“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我们都当做笑话来调侃,但实际上很多情况比这个严重得多。我听说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从小不被家长承认自我感受,导致长大后的严重抑郁和自残行为。

    在这样的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对自我感知产生混乱,在心理上与父母产生捆绑,想要挣脱但无法挣脱,没有出口的混乱和怀疑最终会导向自己,产生内在的心理问题。

    另外一种共生状态表现为,将帮助家庭成员解决其问题理所应当地视为自己的责任,或是相反,理所应当地期待家庭系统中的其他人来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

    经常出现在不同层级的家庭系统中,比如年轻一代夫妻之间出现感情问题,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原生家庭强行参与进来,“劝和”或是“劝离”。

    这样的情况中,年轻一代其实从未真正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即使物理上产生了距离,但在心理上,父母和子女仍然紧密纠缠在一起。

    控制:具体表现为侵犯隐私、不允许任何的“出格”或是与家庭整体价值观不一致的想法或行为、言语上的打压泼冷水、情绪勒索等等。

    后面两种与前两种相比,控制感不那么明显,但目标是一致的:由于害怕家庭系统中的一方(最常见的仍然是孩子)的成长独立,通过贬低其取得的成就乃至人格,或是不断索取对方的关注和精神投入,来获得心理上的掌控感,以避免对方从自己身边或是从家庭系统中分化、脱离出去。

    三角:夫妻双方在感情上相互疏离,在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的驱使下,有意或无意间使孩子过度涉入夫妻之间的关系。常常体现为一方拉拢孩子与自己站在统一战线,共同疏远或者攻击另外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被动地获得了超出自己年龄和能力范围的心理意义,负担起了本该属于父母一方或是双方的责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疏离一方的替代品。

    这也有可能导致父母与孩子在心理角色上的颠倒——父母成为需要被安抚、被照顾、被陪伴、被保护的一方,而孩子则被迫迅速“成熟”起来,成为不断提供情绪价值的一方。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边界问题,家庭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深受其影响。我之所以强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是因为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处于心理最弱势的一方:在拥有足够成熟的心智之前,尤其是学龄前,孩子接受的几乎完全是来自家庭系统,也就是父母的价值观。

    这也是来自原生家庭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会进行代际传递的原因——就像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观念和事实一样,他们同时也学到了冲突与压力的情绪模式。


下载点评

  • 简单(336+)
  • 体验还行(945+)
  • 好评(978+)
  • 值得购买(10510+)
  • 值得下载(587+)
  • 经典(938+)
  • 中评(875+)
  • 全格式(546+)
  • 博大精深(536+)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文: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30 10:27:57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屠***好: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30 10:38:06 )

    还行吧。

  • 网友 沈***松: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30 10:38:39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扈***洁: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30 13:17:31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常***翠: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30 10:32:08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堵***格: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30 10:37:59 )

    OK,还可以

  • 网友 权***颜: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30 10:36:56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寿***芳: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30 10:31:27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相***儿: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30 10:31:17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同作者:谭华的书籍:

  • 实验冲击波物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验冲击波物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验冲击波物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验冲击波物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验冲击波物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验冲击波物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验冲击波物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用冲击波物理导引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验冲击波物理导引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莫泊桑集:一生 皮埃尔与让(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国防工业出版社的书籍:

  • 北斗导航卫星可靠性工程 国防工业出版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北斗导航卫星可靠性工程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卫星导航系统星间链路测量与通信原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卫星导航系统星间链路测量与通信原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基于位置约束和航向约束的仿生导航方法研究 国防工业出版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基于位置约束和航向约束的仿生导航方法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基于位置约束和航向约束的仿生导航方法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音频技术教程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音频技术教程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精度GNSS/INS组合定位及测姿技术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