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中国现代化史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延续。
自1800年起的一个半世纪里,在严酷的运作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肇始与起步,既有后发展国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着中国文明独特的沉重遗产。
当历史的时钟被拨到1949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历史的影响却久久不会消散:1949年以后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在这渐渐远逝的一个半世纪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点。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解收的力量,曾经风靡于中国学术界。本书即是在那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依据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的结果。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现代化变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它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叙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本书以其视野开阔,结构新颖,立论鲜明,材料扎实,文风从容的特点在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读者中获得好评。
历史翻过了20世纪,进入了新的一页。本书作为具有探索性质的通论性著作;在学术转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学界和知识界同仁的肯定,同时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书2006年的再版,既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于未来探索的推动。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类型:中国著名的出版社之一
成立时间:2005年
简介:
上海三联书店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著名出版社,也是中国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创立于2005年。秉承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的出版宗旨,承担上海三联书店全部图书的发行工作,并依托上海三联书店开发图书出版项目,以及相关文化产品。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中国很早就存在着劳动与土地这两大生产要素市场,有文字可查的记录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到了清代,这两大要素市场还有了某种发展。人们用“千年田,八百主”形容土地买卖,一些地区如苏州等地还形成了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一些学者一直将上述两大要素市场的存在作为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表征。事实上,这两大要求市场在中国早就存在,它和资本主义萌芽并无必然的关系。
从事实来看,中国人现代化确实奠基在条约制度上。英国人订立条约之最初目的不过是为中国、英属印度和英国本土之间的贸易寻求强制的保障。……
从当时公认的国际准则出发,这些条约的部分权利是符合欧洲国际制度的。如《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的互惠权利,英国臣民在中国5个通商口岸带同家属居住的权利,以及享有在中国各地自由贸易通商的权利等等,这些权利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自由贸易的理想,在19世纪的欧洲各主权国家之间也通常得到认可。……不过,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注重的是尊严受到侵犯,根本没想到需要采取保护性关税——有关进出口税的主要变革在于建立了新的海关制度,扫除了传统的捞外快和收小费等一整套敲诈勒索制度。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尽管条约制订的目的比较简单具体,并给中国带来种种屈辱,但其影响却比较深远。到1860年以后,条约制度就成为中国的一个特殊部分,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是从这时开始,中国才开始广泛地接触西方文化,产生了为现代化奋斗的长期动力。
清人包世臣曾有记载:“凡治田不论水旱,加粪一遍,则溢谷二斗;加做一工,亦溢谷二斗。”水田一亩需要8至9个工,按亩产2石计,则加一个工只增产1/30。复种的情况也差不多,种双季稻只比单季稻增产20%-35%。
这种情况表明:当时农民经营土地,已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因为有剩余的劳动力需要安置。农民是否能充分发挥其生产力,达到合理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经济荣枯所系的根本问题。而在沉重的人口压力下,中国的农民们却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既苦于劳动所得低于维持生活所需,又不得不在边际效益降低的情况下继续投入大量劳动。正是他们的廉价劳动,勉强支撑着危机四伏的中国社会。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延续。
自1800年起的一个半世纪里,在严酷的运作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肇始与起步,既有后发展国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着中国文明独特的沉重遗产。
当历史的时钟被拨到1949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历史的影响却久久不会消散:1949年以后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在这渐渐远逝的一个半世纪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点。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解收的力量,曾经风靡于中国学术界。本书即是在那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依据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的结果。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现代化变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它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叙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本书以其视野开阔,结构新颖,立论鲜明,材料扎实,文风从容的特点在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读者中获得好评。
历史翻过了20世纪,进入了新的一页。本书作为具有探索性质的通论性著作;在学术转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学界和知识界同仁的肯定,同时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书2006年的再版,既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于未来探索的推动。
精彩短评:
-
作者: 不足方丈 发布时间:2006-11-21 15:57:35
现代化史的必读书之一,读腻了半殖半封近现代史的人一定要读一下,解毒良药
-
作者: 琉璃光 发布时间:2011-07-14 19:33:54
首先,少有主编具备如此勇气直面作品不足之处,深入剖析本作的不足之处,能有这样的一份坚持和自信,对读者来说实乃大幸。另,本作虽众手成书,但名家荟萃,往往邀请当时各自领域一流学者操刀,如何清涟写经济社会的两个章节,高华写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可见本书水准。不足之处,主编在序言已经讲得很清楚,不做赘言,按众手成书的通病就是各个章节的笔锋和节奏安排会有缝隙,无大碍,可供参阅。附,按本书风格颇具对新权威的吹风,由后记可知,乃“萧干爹”之影响也。
-
作者: MissouriMonkey 发布时间:2012-08-11 11:59:15
从思路到文字,都是难得的大家手笔,格外思路清晰有层次,有独到见解
-
作者: xiaogao 发布时间:2006-07-30 16:47:03
也算现代化史,80-90年代历史界几个人搞的.有南大的高华.
-
作者: lcy 发布时间:2011-07-18 13:56:27
高三一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从余老师那里借来看了一个多月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evanse 发布时间:2019-12-24 22:06:47
这套书最好的一本,正是因为缺乏其他文物,反而无需去写那些教科书里的兴衰故事,只需要以青铜器描述礼制,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到位
-
作者: Lena 发布时间:2012-12-26 19:05:00
像纪录片的口吻,详实地描述了纳粹时期德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受到什么影响,如何成长。值得玩味的是人们的心态怎么一步一步转变,事件是从哪个环节开始染有邪恶的意味。尤其是和现今生活相对比:如果身处类似的环境,自己会怎么选择?缺点是内容编排不够简洁有序。
-
作者: 阿婷 发布时间:2022-02-12 22:03:05
挺好的。作为妇产科小白,看看这种小科普也蛮好。推荐。
-
作者: Stigrex 发布时间:2011-10-04 19:05:49
计划-执行;plan your trades,trade your plan.真实杠杆率;时间框架的一致性
-
作者: 桃桃® 发布时间:2014-04-19 13:59:25
感动...
深度书评:
-
只有第一卷的原因
作者:Dustin 发布时间:2008-04-24 17:59:20
1.1949年以后的内容过于敏感。
2.写这本书的人后来大多出名,身价倍增,难以聚集。
---陈达凯如是说
-
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的阅读记忆
作者:思郁 发布时间:2007-07-05 15:29:39
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的阅读记忆
——读《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
2002年的时候,大学的课程没有多少,我就每天泡在图书馆里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当时的我正迷上现代和后现代,所以对这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我现在还依稀记得当时最喜欢读的是两套书籍:一套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另外一套是“现代性研究译丛”,都是由南京大学学者周宪先生主编的。可以说对“现代性”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对现代性方面的书籍的阅读的逐渐深入,我愈加发现我越来越弄不懂到底什么是现代性了。我这个人有些倔强的脾气,越是弄不懂的东西就越是想探个究竟,所以就不断的从图书馆中借阅与“现代性”甚至“现代”等字眼有关的书籍。许纪霖先生和陈达凯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以下统称《中国现代化史》)就是这样阴差阳错被我借阅到的。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本书不但使当时我的兴趣从“现代性”转向了“现代化”,而且正是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接触到许纪霖先生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他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发人深省的论述,不但让当时懵懂的我意识到了思想的乐趣,同时也使我产生了一种“吾道不孤”感慨。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种感慨有轻狂年少矫揉造作的嫌疑,但是那种对思想和思想者敬畏的情感却是炽热和热切无比的。
时隔几年之后,看到这本书重新修订出版,又一下子拉回了我在大学疯狂读书的随兴岁月。真搞不懂自己当时为什么最喜欢那些大部头的看似枯燥无比的理论书籍,要是现在的我根本不可能静心下来读那么多的思辨书籍的,所以重新翻阅了《中国现代化史》某些篇章之后,内心深处的对这本书的喜爱之火好像又一下子被重新被点燃了。我毫不讳言的说,本书最好的篇章还是由许纪霖先生执笔的总论部分。一贯清晰的逻辑思维,清楚的笔触,庞大的知识体系的铺垫,让这篇总论读起来处处感觉到好像还原了百年前的中国历史不断变迁和冲撞的原貌。许纪霖先生撰文很喜欢引文,这些引用的文字非但没有让我感觉到书写者有意在炫耀自己的知识,反而能感受到书写者对“现代化”问题意识有着深入透彻的研究和力求简单明了说明问题的决心。
有些学者撰文喜欢把明朗的问题复杂化,觉得非要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学问的高深,觉得越是很少人懂自己的东西就越是得意。自从我看到波普尔批评黑格尔“把文章写的高深莫测是一种不可原谅的罪行”之后,我对那种总是卖弄高深的学者的文章已经很鄙视了。相反的理由,这也是我一直喜欢许纪霖先生的文字的缘由。在总论中,许纪霖先生概述了从1800到1949年以来,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分别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同角度分述了现代化过程当中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块土地和角落的巨大历史变迁。这是一个从纵深到横向都无不翻天覆地变动,如何用一直纤细的笔把握住这个在地球上一向反应迟缓沉闷的群落方方面面的变化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但是在许纪霖先生的笔下,中国的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不急不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的显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不但能立刻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现场逼近”,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沧桑无言。
在《中国现代化史》重版之际,许纪霖先生曾经撰文《从现代化到现代性》(刊于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8日第10版)重新思考“现代化”和现在依然火热汉语学界“现代性”问题。这是一个很有趣巧合:我当初正是因为无从辨析“现代性”,所以兴趣一时就转向了“现代化”,而现今许纪霖先生却认为我们应该从“现代化”走向“现代性”乃至思考“多元现代性”。读了那么多关于“现代性”的书籍我现在的脑子还是搞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性。这种事情也不能全怪我,那些西方的众多西方的理论家对此也是各执一词。比如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而鲍曼则把现代性看作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反思世界秩序,人类生存的秩序,人类自身的秩序,以及前面三方面的关联的秩序”;而福柯则干脆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时期;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启蒙运动以来启蒙思想的日常化过程,所以他说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正是这些理论之间的差异乃至相反的争论,使现代性的面孔愈加的模糊难辨。
其实,从以上对现代性的争论来看,也许现代性最优势的地方不在于实践而在于学理,这是现代性争辩得甚嚣尘上的原因所在,但同时也是现在提倡“多元现代性”的优势所在。而对于现代化更多的是一种实践过程,虽然现代化的理论预设基本来自于西方,甚至现代化本身有着不止一次被认为是西方化的危险。但毋庸置疑,从一种实践的角度或者我们现在现实的变动角度看待现代化的话,我们会少了很多的争议。许纪霖先生在总论中说,现代性是一个静态的文明结构,而现代化更多的“意味着一种延续,一个过程,一个当代世界正在持续着的历史演进”。我认为正是从这个角度,许纪霖先生在《从现代化到现代性》一文中修订了对现代性和现代化之间的看法。他认为,从1994年以后,现代性问题的提出,为中国思想界反思启蒙和现代化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参照。和以往著作中强调现代化而不是现代性不同,开始主张要反思现代性。对现代性的问题意识的反思可以对我们现在未完成的现代化过程形成新的理论视角和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从现代化到现代性之间的这种心态的悄然变化,正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多年之后的新的世纪里,要重新修订出版《中国现代化史》。这本书无疑是一种历史变迁的见证,但同时也无疑在提醒着我们:现代化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设计”。
思郁
2007-3-7书
《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许纪霖、陈达凯主编,学林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定价35.00元
-
中国近代史与现代性
作者:蔚蓝的风 发布时间:2020-11-03 20:42:28
在作者们写作本书时,其“现代化”还只是西方话语权体系下的资本主义“看不见的手”推动自由主义、民主政体经济文化体系的代称。
第一章 中国王朝末年群像:农村人口过剩、自然资源短缺。清王朝传统集权帝国官僚体制的解体,“分权”,太平天国第一击,李左张洋务运动、东南地方互保第二击,借辛亥革命而起的地方分省自治第三击。但都未形成现代科层化技术官僚中央集权。而分权之后更高层阶重建现代化集权的努力,从清廷的新政、袁世凯的称帝、国民党的统治,试图采取“全能主义政治”路线。
P23:儒学提出道德性的“内圣” + 政治性的“外王”,学以致用,价值理想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宋元之后的皇权膨胀,儒学有宋明程朱的伦理本体,沦落到清末考据学的闭锁书斋。然而,每当思想危机时刻,中国知识分子总是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清末的谭嗣同、直至“五四”运动,愈演愈烈。“五四”文化重建的价值取向,工具论层面上的“民主与科学”,价值论层面上的“服务社会与个人主义”。科学的权威从清末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五四”的本体论层面。
P27:中国科技停滞的体现:明初王祯《农书》、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中鄂尔泰《授时通考》,内容基本未变。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发轫-洋务运动:P91,1840-1894年,两家船厂,155万两资金,造250吨轮船;而同期,外资4家缫丝厂,150万两资金。1865-1895年,江南制造、福州船政等20余家军工企业,经费51万两,何其弱也。
第五章 甲午战败,文化崩塌:P114,资本主义精神背景下的马丁路德、加尔文新教兴起,宗教理性力量是新生代知识群体对抗政治王权的精神土壤。康有为试图借鉴西方,从上层“尊儒为圣”,造新神权分世俗旧政权,梁启超试图从地方始“开民智、行自治”。
-
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bingyu 发布时间:2005-07-29 10:38:30
中国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史开始与文革之后,分为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处至90年代处,用的是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后现代性理论传入后,开始反思现代化之弊端。许纪霖主编的这本书是中国研究中国现代化史的集成之作。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凯恩斯未完成的革命
作者:目送飞鸿 发布时间:2016-06-06 23:58:06
《通论》之所以是通论,是针对古典理论而言的。凯恩斯认为古典理论假设的均衡是特例,失衡是常态,因此古典理论只能算是通论的特例。
凯在书中指出,古典理论特别是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总是等于供给,从而一直忽视了对总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分析(“可以忽视总需求函数的想法是李嘉图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有效需求只能偷偷摸摸地生活在不入流的卡尔▪马克思,西尔维奥▪格赛尔和道格拉斯少校的地下社会之中”P37-38)。凯在书中对古典理论的批评主要有三个方面,也正是本书标题的三个内容。一、就业理论:古典理论认为,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决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两者交汇之处供需相等,从而劳动力总能处于充分就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凯一方面从实际经验和现实可能指出劳资双方谈判的是货币工资,而非实际工资,劳动力的倾向是不接受货币工资的下降,指出劳动力不可能因物价的每一次波动导致实际工资变动而随时要求重新谈判,并且不可能存在一种机制使劳动力对实际工资进行谈判(需要协调全部劳动力);另一方面指出,由于有效需求可能不足,往往在充分就业到达之前,在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仍低于实际工资水平时,就业量就有可能已经停止增长,从而并不是工资高导致了低就业,而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就业不足从而工资高——工资并未下降到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二、利息理论,古典理论认为利息是对等待的报酬,利息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从而使储蓄和投资均衡。凯认为利息不是对等待的报酬,而是对放弃流动性(不储存货币)的报酬。凯引入了流动性偏好的概念,并将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从而货币需求取决于总产出和利率。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决定,为外生变量,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了利率。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共同决定投资,有可能使得投资与储蓄不等。三是货币理论。凯恩斯承认在其早期的《货币论》中,其仍未能摆脱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影响,把货币仅仅看作是实体经济上的面纱,认为货币的作用仅仅是通过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来影响价格,却没有考虑货币数量对利率和投资的作用,进而影响总产出和就业量的可能。在21章中,凯详细地分析了货币数量的变动对工资、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凯恩斯自己的贡献,正如他在第3章第II节(P37)所述的,主要是在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三个方面弥补了现有知识的空白。而这三个方面又和三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除了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率外,另一个心理因素是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因素中,边际消费倾向和流动性偏好相对稳定,而资本边际效率则波动较大)。一、消费倾向:凯恩斯提出,消费总是随着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长的幅度会低于净收入增长的幅度,即消费倾向为正数但低于1,并且相对较为稳定。这样,如果投资不能相应地增加以弥补消费的不足,总产出就需要收缩以取得平衡。而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二、资本边际效率,这取决于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重置成本)。凯恩斯在这里的贡献体现在他对不确定性以及投资(群体)心理波动的洞察,这与他个人热衷于投资和投机,熟悉金融市场有密切关系。第12章关于投资的分析非常精彩和深刻,可以从本书中单独拿出来而成为经典。但从日后看,凯恩斯对资本边际效率分析的贡献可能是被忽视了。三、利率。这在上面已经讲了。货币对总需求的影响正是通过利率。凯在第17章对利率做了冗长而令人费解的分析,并解释了在自然情况下利率难以下降的理由。其在此后要求投资社会化正是部分基于此。(这个版本没有收纳法文版的序。在该序中,凯对自己的几个相对于古典理论的突破做了总结:一是将收入与消费和投资联系起来,而非独立于后二者,从而收入和就业水平取决于当前关于投资和消费的决定;二是在利率理论中引入流动性偏好,从而利率不是等待的报酬,而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三是针对传统货币数量论将货币与产出相分离的弊端,提出了将货币引入产出和就业的分析。)
这样,把上面几点联系起来,就构成了凯恩斯的整体理论:1.由于消费倾向低于1,要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就需要增加投资,而且随着总产出的增长,需要的投资会越来越大;2.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下降,由于投资取决于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均衡之处对应的总产出和就业量有可能远低于充分就业水平;3.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剧烈波动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4.为扩大投资,需要政府操纵货币数量来将长期利率降到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投资社会化(凯认为由于市场对资本边际效率的估计波动过大,以至于利率的任何变动都无法来抵销这种波动,这就需要政府来直接组织投资P168;正因为投资市场的心理状态改变不易,安排现行的投资的责任决不能被置于私人手中P334);5.在现有的消费倾向下,可能无论如何投资,也无法实现充分就业;从长期看,解决之道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着手:投资方面是降低长期利率和投资社会化,长期利率的降低也有利于消灭食利阶层;而在消费方面,由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应通过财富分配,降低贫富差距,来提高消费倾向,这样既定的就业就只需要更少量的投资来支持它(第22章);6.在国际层面,建议各国政策均以国内充分就业为目标,这对己和对邻均有利。
在第24章,凯对他的理论在社会哲学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他认为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他认为当时社会的财富和收入不平等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从而社会财富的增长受到了富人节欲的阻碍。单靠银行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似乎不大可能决定投资的最优数量,从而某种程度的全面的投资社会化将要成为大致取得充分就业的唯一手段。在利率方面,他认为资本不应该是稀缺的,利息是作为牺牲的补偿,但其实并没有牺牲,他认为资本主义的食利特性只是一个历史的残留,在完成其任务后最终会消失。他认为降低利率不仅是作为刺激投资,还是作为改造社会、消灭食利阶层的一个途径;认为随着利率降低和食利阶层消亡,也意味着资本家利用资本的稀缺性来扩大其压迫力量的消亡。不过,凯认为资本主义的有利之处是效率,分散化、利己心和个人负责制有其好处。凯认为个人主义仍是个人自由的最好保障,它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人选择的范围,也是改善将来的最有力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凯对政府扩大职能进行辩护,认为它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完全被摧毁的唯一可行之道,而且也是个人动力能成功地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在该章的第V节,作者似乎也预见了其观点由于过于偏离主流思想而不被接受的结果,但他也对其思想在长期可能对社会的影响报以乐观的态度。
从上面的分析看来,凯的理论确实是革命性的。他直视了古典理论无法解释的大萧条中的大规模失业问题,引入了有效需求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之道。他关于降低长期利率,消灭食利者阶层,投资社会化,通过财富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的建议,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日后被逐步淡化并选择性地遗忘也并不奇怪。后世凯恩斯主义将凯恩斯的理论与古典理论相调和,将凯恩斯主义简化为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完全忽视了凯提出的降低长期利率,投资社会化和降低贫富差距提高消费倾向等激进建议,也一直为此后的凯恩斯左派所诟病。
凯天马行空,毫不受拘束的思想还有很多例子,例如:1.他在第11章提到通过建金字塔、挖矿来增加就业,甚至建议财政部用钞票塞满瓶子,将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入废弃的矿井,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再通过招标由企业把瓶子挖出来,以此解决失业(很像中国道路的挖了建,建了挖,来回地贡献GDP)。他提出建两座金字塔、做两次道场,要比建一座金字塔、做一次道场好,因为这些活动的成果没有实际用途,也就会不因为数量增加而效用递减。这些提议在后世受到很多攻击,认为是凯恩斯式财政刺激浪费投资的典型。但是凯的建议有很深的人道主义基础。他提出“仅从节约救济资金代价的角度加以考虑,即使其本身的效用尚成疑问的公共工程项目也值得一次又一次地加以推行P132”。事实上,失业对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会严重影响其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不能忘记《通论》面世时高失业率的历史背景,凯在24章提出,政府干预是“避免现在的经济制度完全被摧毁的唯一可行之道P397”,尽管其仍然相信个人主义是个人自由的最好保障。不过凯在第10章也提到了:“当接近充分就业时,这些项目的推行就会成为值得争论的问题。此外,如果我们假设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递减的条件是正确的,那么,要想通过持续投资的增加来增加定量的就业数量就会越来越为困难P132”。2.通过增加交易成本和降低流动性来减少投机,恢复投资的本来目的:凯在第12章关于投资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其中包括流动性带来的负面作用,对此,他建议政府施加高额的转手税来减少投机(P163-164),这已经有了托宾税的雏形,他甚至建议“使购买证券成为永久性的事物;像婚姻一样,除了死亡和其他严重原因以外,不能解约(P164)”。3.盖章货币:这是格塞尔首先提出来的,但凯在第17章(P243)和第23章(P370)都做了专门论述。凯在第17章提出由于货币的特性(生产和替代弹性低,保管费用低)使得使利率难以下降,为此,在面对流动性陷阱时,通过对货币按期缴费盖章来人为制造保管费,是降低流动性偏好,从而降低利率的手段。目前,在负利率政策的探索中,盖章货币这一古老提法又被很多人重新挖掘了出来。
那么凯的理论对中国有何启发呢?高鸿业老师认为“本书的理论和对策不可能对我国具有很多实践意义”,原因主要是当时中国面对的更多是供给不足(秉承此前的“短缺经济学”),因此,与凯的“需求管理”相反,必须增加生产,进行“供给管理”。但是,时至今日,凯的理论对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参考意义。今日中国,面临的头号问题是产能过剩,因此权威人士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按照该思路,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已经到了再刺激需求也无法平衡的地步了,因此改革的关键是去产能。在凯的体系中,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充分就业,挑战在于需求不足,尤其是投资不足,为此凯提出了降低利率以及社会化投资的建议。但在中国特殊的政商环境下,由于政府对GDP的偏爱,高储蓄以及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使得中国一直存在过度投资(可以说凯社会化投资的理想在中国已经实现了,但却派生出了凯根本就没有想到的过剩产能问题)。中国不但没有因投资不足而出现非充分就业,还使得消费相对投资不足而使经济失衡。由于投资饥渴,凯提出的由于对资本边际效率预期的波动而导致的经济周期在中国尚不存在。尽管中国的失业数据并不完善,但可以肯定,中国的失业问题并不严重。因此,凯提出的刺激投资在中国并没有市场。但凯说的“随着产出的增长,消费倾向的下降,要想通过持续投资的增加来增加定量的就业数量就会越来越为困难”倒是事实。这样,凯在“需求管理”上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即“通过财富分配减少贫富分化来提高消费倾向”,倒是有可取之处。按凯的分析,如果消费倾向能提高,那么较小的投资也能维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供给侧改革对于缓解经济失衡有其道理,但以出国购物为例,论证目前国内的供给在结构上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的需求,恐怕有偏颇之处。出国购物,毕竟是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行为,而奢侈品的消费有限。尽管按凯的说法,有必要鼓励富人消费,因为富人的节欲会造成贫困,但最终解决之道是通过分配提高消费倾向,而非通过改变生产结构更好地满足富人的消费需求。国内在提高收入进而消费方面确实也做了一些努力,这些年工资增长较快,但工资的增长受制于竞争力,未来会放缓。但在财产方面,财产税和遗产税,其实是有较大空间可以做的。这些税的开征,也可以为其他税的负担的减轻,提供一些条件。对于很多人批评中国的低效投资,从凯的角度看,如果能减少失业,那么通过“浪费”牺牲一点效率,并不是什么坏事。挖金矿,建金字塔都不是什么坏事,更何况造铁路、修大桥呢?唯一的问题是在两地之间你只能修一条铁路。对于批评中国政府政策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这些“浪费”的刺激政策,中国的失业率会有多高?资本主义的逻辑是股东回报。建大桥、修铁路,它的回报有外溢性,对股东有损的事对社会却有利。这也是这些投资要社会化的原因,仅按私人的逻辑是不会做的。经历过大萧条的人,知道长期失业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打击。凯恩斯的建议,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失业问题并不严重的国家,或许让人觉得可有可无。但大家或许不清楚的是,我们之所以可以如此轻松地妄加评论,正是因为我们已经采用了凯的政策,使我们避免了严重的失业问题。
(这本书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中英文各读了两遍多,大概是这些年我花时间最多的一本书。久读不下,心中也颇为烦躁。其间也是因为工作忙,再加上身体小恙,过去两个月基本就再没有读别的书。好在是坚持了下来,没有自欺欺人。第一遍读完英文,觉得云里雾里,好多话怎么也读不明白。读了高鸿业老师中文版的序言,才明白这本书读不明白并不奇怪。大家都读不明白,有些是凯自己也没有整理清楚。字里行间,总觉得凯的思路与常人不一样,有很多话,好像明明是想这么说,偏要绕一下似的。不是凯的思维特别快,跳着想,就是他和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好在还有高鸿业老师的详细注解。如果没有中文版,这本书有很多话我怕是读不懂的。高鸿业老师也是读了很多相关资料,包括后人对《通论》的专门研究,左中右派对凯的解读和评价等。翻译一本书,其读的书怕要有十来本吧。前辈学人治学之用功,真是值得我辈学习。不过中英文四遍读下来,整体的印象倒是有了,第一遍读的时候纠结的一些细节,诸如使用者成本等,倒也可以忽略。正是所谓读书不能贪快,这本书尤其如此。特记之。)
-
装逼的范儿
作者:骂尽天下糊涂人 发布时间:2011-02-22 23:19:38
如果你没有读过陶菊隐的《武夫当国》,你大可以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就像如果你从来都没读过民国史,当然可以认为这本书里写的都是历史的真相。很不巧,二者我都读过,所以张鸣这本书在我眼里就是装逼的范儿。他不愧养过猪,当过兽医,懂得用乱七八糟的剩饭兑出美味泔水的法子。不说别人,他比吴思差得远了。
谈政治你可以不讲是非,只谈成败,但历史就得是大是大非,把历史人物的小肠翻出来,给历史添点儿佐料没啥不可以,但企图借此混淆是非就是很王八蛋的历史观了。我相信一个历史人物的死与不死,或许会改变这段历史,但如果说他放弃上吊的死法转而服毒,历史的结局就会改变的话,我只能说,太TM扯淡了!
我在网上随手搜来张鸣的微博,发现他不过是个喜欢“仗势欺人”,“盲目跟风”的家伙,尤其是转了一条“美国有史以来最大受贿案”的段子,结果是假的。别人转也就罢了,他一搞历史的居然不搞搞清楚也跟着转,还就着这则虚假的“史料”冷嘲热讽,虽是小节,但不难看出这位教书匠对待历史的态度,试问,《辛亥:摇晃的中国》有多少是就着微博上的段子写成的呢?
-
囧囧有神的一本书
作者:灵徽 发布时间:2010-10-21 14:50:43
一、一次搬家引发的冤案
仅从王维父亲把家从祁县迁到离首都长安更近更繁华的蒲州,就推断出这是“出于靠拢中央集权的愿望”,并进一步引申出“王维的家世有着对中央集权很强的指向性。这个家庭对王维这样一个高度早熟的孩子的态度,就不难想象了……”,是不是太武断了一点?搬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原因。蒲州比祁县繁华,迁到一个更繁华的地方,可能只是出于生活便利或者其他因素的考虑,一定是为了更靠近中央集权吗?如果那么希望靠近中央,不如直接搬到长安附近去算了。
王维父亲的资料今已不见,但王维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载,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恐怕不是那种汲汲于想让儿子求得富贵功名的母亲吧?那么,所谓“为了实现几十年的夙愿,全家人自然对他钟爱有加,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并及早考虑他的进路”,把王维的家庭想象得比当时一般士人家庭更向往功名利禄,恐怕不妥。
至于大胆运用心理分析方法,认为“怀着显达愿望而又在现实中举步维艰的这一家人,终于有了成为希望所在的王维,这种期冀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王维的一生”,看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了为啥有人那么痛恨牵强附会地滥用童年心理影响理论。
接下来,更是天雷滚滚,书中花费大篇幅论证一个作者的“重要”观点——王维之所以屡次外任地方官而依然希望返回长安,就“和童年的这种原始体验有着绵密的关系”。
老大啊,古代哪个读书人不想入仕?只要是个人,都知道在中央当官远好过在偏远地区当个小小的地方官吧!这不是王维一个人的想法啊,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哪个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的这种原始体验”?这种想法是古代士人的正常想法,并不可耻,就像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在高考中拿个好名次进入好大学一样。而作者居然说“如果用不中听的话来评价的话,他(指王维)这样子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讨厌”。如果此说可以成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绝大多数作者都是令人讨厌的,终生干谒的杜甫更是讨厌讨厌讨厌!
根据搬家继续引出的过度阐释还有不少,不再举出。总之,这本书在对王维进行心理分析的方面,多有欠缺。不是完全不能心理分析,关键是得拿出过硬的证据,不然就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写小说了。
二、关于数字可以这样推断?
王维的生卒年一向存有争议。此书的考证并不很严密。(当然,限于资料太少,要严密地确定年限,目前还不太可能。)比如,《新唐书》中称王维六十一岁去世,作者认为这点值得怀疑,应是六十三岁去世,才“大致无误”。姑且不论这个去世岁数是否有应该被怀疑的理由,仅看作者是怎么推断出六十三岁这个数字的——
“大于二而容易被误写为一的数字,是三和七”,而作者推断出是七不太可能,于是就认为是三。没有其他任何旁证。
看到这里,我那个囧囧有神啊。都说日本的汉学向来以精细见长,但这种铁齿神断,能叫精细?
三、王家和崔家
对于王维少年时就已到长安,作者的看法是“考虑定夺走这条路的,可能是崔氏一族中的德高望重者”。为啥了?因为王维的母亲崔氏属于当时的名门博陵崔氏。但问题是,王家也是当时的名门太原王氏。但实际上,从王维的家谱来看,他这支王氏已经比较没落了。根据世家大族的门当户对原理,恐怕其母崔氏也只是博陵崔氏的一个比较没落的旁支。这样看来,王维母亲那边的亲戚在为他安排前路,可能性低于是王维父亲那边的亲戚,毕竟古代更重视父系血统。虽然王维的父亲早逝,但他毕竟还是姓王,不是姓崔。
更何况,既然王维是家中长子,如此早慧,家里又不穷,不一定要哪个亲戚帮助他他才能去长安吧?毕竟那时长安是全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谁想去那儿都不稀奇。王维这样的少年天才,想去风流俊彦一时云集的长安,更不奇怪。
四、八卦想象力太丰富
作者竟然根据《息夫人》一时,引发了无穷的联想,认为“王维既然是当时出入长安上流社会社交界的明星人物,当然少不了和那个圈子里的女性有一些恋情经历,而由这种社交圈的性质所决定,他的恋情很可能由于权力导致了不幸结局”。我的天,这真是大胆假设、毫无求证。说王维对那个饼师的美女老婆一见钟情,还比这靠谱些。
说实话,我对《息夫人》的理解,倒并不侧重于权力导致悲剧,而在于王维对女性的温柔的善意和同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王维就有这样温柔的慈悲。同样的感情,在王维其他以女性为主角的诗作中也有体现。
可商榷之处:
1、《郁轮袍》之事似不可完全判定为假。李白也是靠玉真公主入翰林(李白的铁杆粉丝魏颢记载的,应无误),王维为啥就不能靠公主举荐一下?再说,唐代风气开放,当时公主的政治地位不低,某些人不要那么沙文主义好不好?公主也可以是很能赏识才子的伯乐。那时,贵族也常常在宴会上奏乐甚至跳舞,连皇帝、亲王都这样,王维去弹一下琵琶,并非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之事。虽然确实先是用美貌和穿着吸引公主注意,但王维也要精通音律才行,况且最令公主赞叹的,不正是他的诗才?就像去面试一样,打扮漂亮一点,并非什么可鄙之事,关键还是在真才实学。某些人不要满脑子“潜规则”的龌龊思想好不好?
2、宁王饼师之事似不可信以为真。(但我还是宁愿相信其为真。)
当然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有意思、有价值的观点。比如:
1、根据王维早年诗作自注年龄这一不寻常的现象,推断出他享受过少年诗人的荣耀。
2、王维是第一个真正彰显陶渊明的唐代诗人。(之前只有王绩用过一次桃源的典故。)
3、王维早期的诗作显示出他对非现实世界的强烈兴趣,并多写乐府体裁(后来就不再写乐府),或许因为乐府本身是适合虚构性叙事的。有豪放的边塞诗《燕支行》,也有写繁华的《洛阳女儿行》(王维写盛唐的繁华,太牛了,可对比萧衍《河中之水歌》),但没有山水田园诗。
……还有很多不列举了。总之,如果是对王维感兴趣,此书值得一读,但不可全信。
-
小企鹅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作者:想飞的鱼 发布时间:2023-11-11 11:51:57
你还记不记得这个小企鹅,当头像晃动的时候,心中随之产生的雀跃和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网络刚刚普及的时代,想要聊天,只有聊天室可用,人们的相逢就像露水。但是,后来有了这个小企鹅,可以和很多人链接在一起。
再后来,又有一个绿色的家伙占据了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无论是和家人联系,视频通话,还是工作开会,都在这个绿色App里进行。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想休息一下,玩一下游戏,是选《王者荣耀》还是《和平精英》呢?
现在,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娱乐,哪里都离不开这个小企鹅的身影。这个小企鹅就是腾讯。
几十年间,从电脑右下角晃动的小图标,到现在聊天、叫外卖、打车,玩游戏,腾讯到底经历了什么?
《腾讯》,副标题《一个科技帝国的崛起》告诉你答案。
每个帝国的崛起都伴随着艰辛的历程,腾讯也不例外。从OICQ的败诉变成QQ,再到MSN进入对小企鹅的威胁,还有3Q大战,饱含着创业初期的种种艰辛,也展现着人们在黑暗中依然心怀希望,想办法解决难题的毅力。
腾讯的所有产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现在每天都离不开的,就是微信。
微信的存在,一方面来源于马化腾的决策:在人们都在关注iPhone 4的问世,以及2G网络向3G网络的转变的时候,马化腾已经意识到迅速创造出适合移动端,也就是手机端的社交软件是一件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
另一方面,离不开微信之父张小龙,他是Foxmail的创始人,在腾讯收购Foxmail后成为腾讯的员工。他有着多年深耕电子邮件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微信的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喜闻乐见的语音功能,微信并不是第一发明人,但是,微信很好地解决了人们的痛点,成功地抢占了语音消息的市场。那就是流量。在当时,每个人一个月大约有30兆流量,一条语音所消耗的流量成为微信打败当时在市场中占据首位的TalkBox的关键。而随后微信里增加的小程序功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服务之间的联系。
书中内页实拍
腾讯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起家的QQ,成功的微信,还经历过移动支付市场的争夺,网约车市场的竞争,以及各种游戏的开发和扩展。在这些我们或熟悉,或暴露年龄的事件中,腾讯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每个经历后面又是谁做了决定性的设计或者规划。想知道答案的话,不妨翻翻这本《腾讯》,就像读故事一样,回顾腾讯的种种,也是回顾自己青葱岁月中的点点回忆。
-
知识储备
作者:萧秋水 发布时间:2014-09-20 15:24:34
我有时候会贸然地到一个地方,一点都不先了解,但这样的时候很少,我通常还是要先阅读,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到时候,站在那片土地上,我可能难以多感知什么。
人的感觉,虽然重要,但是,如果先了解一些,感觉可能不同。就好像我以前在家乡的时候,和妹妹一起寻找舞雩台,找到时,看到是个小土台子,也并不失望,因为有之前的想像在,毕竟它是一个那么有名的地方。
这本书,是为了将来某一天,可能会去金门岛,先做些阅读上的准备。
很喜欢。
合适的用法是,将来要上岛了,带一本过去,文字和画,一一印证。
很喜欢作者对金门岛的深情,这就不是一般的游记可比。
下载评价
-
网友 冉***兮: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8:35:07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利***巧: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08:46:18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8:34:59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冷***洁: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08:43:48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习***蓉: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8:35:31 )品相完美
-
网友 丁***菱: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08:46:40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詹***萍: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08:38:22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康***溪: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8:35:02 )强烈推荐!!!
-
网友 邱***洋: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08:40:29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同作者:许纪霖的书籍:
-
何以安身立命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何以安身立命 许纪霖 中信出版社【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何以安身立命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何以安身立命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何以安身立命 许纪霖 中信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图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安身立命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现代化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现代化史 许纪霖 上海三联书店,【正版现货】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现代化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日本短篇推理小说选(日汉对照精装有声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上海三联书店的书籍:
-
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点知识库构建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点知识库构建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上海高校档案管理研究与实践 上海三联书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全新正版图书 面向汉语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法点知识库谭上海三联书店9787542665034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研究人天图书专营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教养猫:猫奴须知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上海高校档案管理研究与实践 汤涛,徐国明 主编 著作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太傻单词--GRE机考词汇精选(2002年新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汉英常用动词搭配词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新探索 新实践 新研究-上海高校档案管理论文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上海高校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 汤涛 著 汤涛 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喜欢"中国现代化史"的人也看了
-
基础会计实训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关系营销2.0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沙滩排球竞赛规则1997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13岁以前妈妈决定孩子一生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淮南旧注校理(16开线装 全一函一册 木板刷印)清·吴承仕中国书店【现货实拍 可开发票 下单速发 正版图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现代化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吟唱古诗学文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管理类联考逻辑决胜1000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汉英小词典(双色本)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022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考点解读与历年真题解析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串珠一本通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相关推荐
-
柏青哥 (美)李敏金(Min Jin Lee) 著 刘勇军 译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发展援助的中国方案(英)/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丛书9787508534268 正版新书正浩图书专营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最新版图文本)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曲园杂纂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快乐围棋·定式浅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脊柱侧弯保守治疗100例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时尚 与中国设计师对话 港台原版 冷芸 香港大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哲蚌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全新正版图书 少儿戏剧表演 佟丹丹 北方文艺出版社 9787531747246青岛新华书店旗舰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024西医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历年考点原题解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客家山歌:认同·发展·嬗变(Hakka Mountain Songs: Identity Devel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商务礼仪:情境·项目·训练(第2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邮轮安全运营管理案例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PNSO恐龙博物馆:中国恐龙2(用科学艺术作品呈现近百年来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恐龙)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玉匣记正版增补万全老旧古书玉匣记注评真本完整版原著无删减东晋道士许真人 著耕种气象婚丧嫁娶求学开张出行起造移居看阳宅占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博士论丛 历史环境的管治:理论创新与模式实证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校正全本增刪卜易 野鹤老人著四库存目纳甲汇刊[一] 古代术数书籍 周易六爻经典入门 爻 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满2件享】《走短的路》——纵横职场少走弯路的秘诀 赵海男 北京仓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成功/励志 人在职场 职场人际/职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财商教育 富爸爸 用钱赚钱的活法 实操案例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下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