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物理化学(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pdf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9-07 11:20:02

物理化学(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pdf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物理化学(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pdf格式下载
物理化学(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821254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486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07 11:20:02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优化内容、加强应用、削枝强干、必需够用”为编写原则,主要介绍化学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统计热力学、胶体化学等物理化学的原理与应用,并力求体现课程的简明性与应用性。同时,根据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的要求,以“目标-基础-应用-知识结构”为框架,旨在立足基础理论,强化应用性,使学生能在较短的学时内,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同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精简,对知识结构也做了简明与归纳,并配套拍摄教学视频(课堂教学实况与系列微课)。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物理化学使用。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以“优化内容、加强应用、削枝强干、必需够用”为编写原则,主要介绍化学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统计热力学、胶体化学等物理化学的原理与应用,并力求体现课程的简明性与应用性。同时,根据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的要求,以“目标-基础-应用-知识结构”为框架,旨在立足基础理论,强化应用性,使学生能在较短的学时内,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同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精简,对知识结构也做了简明与归纳,并配套拍摄教学视频(课堂教学实况与系列微课)。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物理化学使用。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又馨 发布时间:2012-06-19 05:07:07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人物传记,不单是记载了埃莉诺·罗斯福的人生经历,更是通过她一生的经历来解析她作为美国杰出领袖人物的领导才能及这些才能的源出与意义,阅读这本书,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 作者: 朱棣 发布时间:2022-05-18 12:14:25

    清醒思考,大胆决策,战略定力,这是做成功企业家的必由之路

  • 作者: 一川月白Lina 发布时间:2023-08-17 19:02:45

    给女儿买的,她们很喜欢看!追着我问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经历。里面有很多她们不理解的,比如女性在男权社会千百年来遭遇的困境,通过这本书慢慢认识到了。这些女科学家女活动家艺术家给小女孩很多激励,她们不一定背史书记载歌颂,但是会在女孩心里埋下种子,将来会生根发芽……

  • 作者: 安得其所 发布时间:2022-03-12 16:23:43

    只见堆砌不见梳理,就像看一个人忙活半天,还是丝毫进入不了他的内心世界。文笔也不美,看得人烦躁

  • 作者: rainneview 发布时间:2013-07-31 09:43:52

    比起上学时候用的曼昆的教材 更喜欢这本 Tips做的很好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王汎森:《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晚年的史学实验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0-04-05 13:58:44

    记者 | 刘周岩

    三联生活周刊:你1958年出生,在台湾大学就读,然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后又回到史语所工作至今。像你这样一位在台湾成长起来的学者,了解陈寅恪先生是怎样的过程?

    王汎森:

    因为台湾1949年后对很多信息进行限制,我们对留在大陆的早一辈学人知道得很少——举个例子,我都进入史语所工作了,还不知道夏鼐以前是史语所的人。80年代我去史语所时,能谈陈寅恪先生的老先生们都已经太老了。偶然机会我认识了陈先生的妹夫俞大维先生,谈了一些陈先生的事。我也曾经建议俞大维先生写一个比较详细的陈寅恪传,但是他并没有什么表示。

    王汎森 | 黄宇 摄

    我们最先接触的陈先生著作,是从中亚史这个部分开始的,深深地为他这方面的研究所震惊。不只因为他掌握那些语言和史料,更因为每篇文章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论点在,你不一定都同意,可是能体会到每个论点经过很多周密的思考,融合了有创意的想法。

    我在学生时代还受他的影响乱学过梵文及西夏文,不过一无所成,因为梵文非常难。此外,当然就是研读他中古史方面的许多研究,其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两本书是考研究所必读的,能感受到他的史观已经跟早期有所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历史学家曾把陈寅恪一生的历史研究分作三个阶段:“殊族之文、塞外之史”“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心史”,前两期也就是你提到的中亚史和隋唐史研究,学术界一贯高度评价。对陈寅恪晚年的工作,即“心史”阶段则众说纷纭,人们对他生命中最后的也是耗时最长(10年)、篇幅最大(80余万字)的著作《柳如是别传》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评论,或者认为费如此笔墨为一位“明末妓女”立传很不值得,或者认为这是寄托陈先生一生抱负的奇书,你对这部书的最初印象是怎样的?

    王汎森:

    《论再生缘》跟《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1949年以后的作品,代表他的第三期。我记得35年前去史语所报到第一天,手里拿着的正是《论再生缘》,里面提到一个问题我想所里的“明清档案”或许能解决,于是去问负责“明清档案”的同事,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去穷究其中的问题,印象很深。

    《柳如是别传》当时读的是台湾一家出版社翻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但这本书实在太大,通读很不容易。开篇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陈寅恪先生从一颗红豆引出整部书的缘起,非常浪漫。陈寅恪从对钱牧斋的一首诗开始写起,我读了印象非常深刻,大约30多年前还用毛笔写下来送给一个朋友:“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现在这幅字还挂在朋友家的客厅。在史语所时,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曾几次来说过,以陈寅恪先生这样的学问、这样的聪明,花10年做这样一本书,是极大的浪费。何先生心目中所想的陈寅恪是应该要讲“大问题”的。但我觉得不尽然。

    这本书展现了晚明到清初整个时代文人世界的图景,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史学方法做了非常高明的演绎。

    写《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的陈寅恪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我赞成“心史”的提法——这也是陈寅恪自己的概括,典出郑所南《心史》。据一些材料来看,陈寅恪当时在中山大学也跟学生们很明确地讲,他是在实验一种新的史学。

    陈寅恪在黄萱的协助下进行研究,其时正在写作《柳如是别传》

    1950年教师节,岭南大学学生看望陈寅恪夫妇,条幅上所写:万世师表。

    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在学校专为他铺设的白色水泥路上散步(摄于1957年)

    陈寅恪故居前的塑像上总摆着师生们献上的鲜花 | 张雷 摄

    三联生活周刊:陈寅恪在这部书中写了钱、柳二人在明末清初的故事:青楼女子柳如是与明末重臣钱牧斋结下姻缘,弘光南朝覆灭后,柳如是劝钱牧斋一同自尽殉国,钱退怯,柳跳水后却被救而未死。钱牧斋降清后循例北上,未到一年便称病求归,最终在柳如是的鼓舞下一同从事反清复明活动。钱、柳二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形象,陈寅恪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物?

    王汎森:

    这两个人一度都是负面人物,陈寅恪对他们做了完全不一样的解读。在整个清朝钱牧斋是非常忌讳的人物,乾隆把他列入《贰臣传》乙编,认为钱对明朝、对清朝,都是叛徒。所以他的著作在整个清朝基本上是非常难见到的,陈寅恪“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的诗句就是说,早岁也就是在晚清,能看到一部钱牧斋的文集是非常难的事情。近年来,我在搜读清朝人私下所写的读书题跋,围绕着钱牧斋的相当多,大部分都是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可是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对男主角钱牧斋是颇有宽大之词的,但他反复强调,钱基本上是一个怯懦犹豫之人,相反的,柳如是虽然是个青楼女子,可是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胜过钱。

    陈寅恪反复歌颂柳如是的,除了她的才华,更多是她不受宋朝以来礼法的拘束、不受各种时流约束,有自己的思想、有坚定的气节。

    为什么陈寅恪一定要去写他们二人呢?这一点我不太确定。

    但我觉得在种种理由之外,有一点值得一提,他是想借“钱柳姻缘”具体展现那个时代。

    钱牧斋在晚明文人里面是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党社名流、大文豪、风头人物,是当时时代氛围里的“电话总机”。透过这个“总机”,可以生动地联系、观测到同时代的许多重要的人物与世相。我曾经总结过十几个可以反映晚明文人行为和心态的特点,发现《柳如是别传》其实都体现了,比如:禅佛的品味渲染浸淫生活的层面;文人生活带有表演性质的自我标榜,一本书要找几十个人写序,到处请人鉴定、请人参阅;当时舆论力量之大,仅靠舆论就渲染得钱牧斋可以去领兵、做宰相;晚明党社之间的排挤之风,必欲置对方于死地;晚明逐渐发展出来的专业化匠人(如濮仲谦);书生和名妓谈论兵事,动辄要到古战场去凭吊,别的时代不一定有这样的事。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世界的现象,在他的书里面都有具体而微的体现。陈寅恪在讲义中曾讲运用唐诗时,要由诗中的特殊去见普遍,

    我觉得《柳如是别传》是用活生生的个人故事去展现了一个时代。

    陈寅恪早年就对钱牧斋有兴趣,这些因缘过了几十年后回过头来成为他的研究主题,并不特别奇怪。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在作这个书的时候,他为了开辟一个新的史学实验不惜放弃早年所有学术的优势,那些外国语言、中古史积累都和这部书无关了。

    三联生活周刊:能不能详细谈谈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的“史学实验”?既有的史料出于偏见对钱、柳二人多有诋毁,陈寅恪通过更为“真实”却也更为模糊的诗歌等材料复原历史,他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王汎森:

    这场实验的核心是他使用的证据还有推理的方法。历史学是靠证据的,在这部书中,他大量使用我个人所谓的“象征性证据”或“间接性证据”,这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研究,也不同于他自己此前研究的地方。

    “以诗证史”,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已有体现,但《柳如是别传》更进一步。

    陈寅恪认为很多看起来很普通的事实往往存在多层次的意义,也往往会着意找出生成文本的“过程”和“能量”。陈寅恪在讨论文本的时候,往往有个基本的前提:文本是一层一层“套叠”着的、“用典”有着一层一层的指代意义。他认为典故本身蕴含着用典人的想法在里面,“典”不只是简单地为了装饰或诗的好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说出当事人所要说出的东西。譬如《柳如是别传》中“复明运动”一章,讲到钱牧斋周旋于晚明各地的军阀,想要透过诗文的手段去结纳、利用有力量的军阀来实行他的想法,陈寅恪是从那些不明言出来的诗、序等看出的,我想这些都是极大的实验。

    另外,陈寅恪一直怀疑钱谦益除了柳如是之外,还对一位名为惠香的女子有意思,想“拥二娇于一金屋”,他建绛云楼,观其命名似乎不仅专指柳如是而言,更兼寓惠香之名。他的推论很曲折,此处不能详述,但其中有一个想象推论的根据是钱谦益心中欲自比韩愈。韩愈有二妾,一曰绛桃、一曰柳枝,其中柳枝指柳如是,而绛桃必是另一女子,他猜想惠香的名字中必有一“桃”字。这一推测是否完全站得住,我不敢说,但它是高度技巧也是高度想象的展现。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种观点。钱锺书认为陈寅恪把用典看得太执着,认为其中很多不过是文学家的创作和虚构。可陈寅恪认为这些没有明言的间接证据本身含藏着很大的历史事实。哪怕是诗文集中诗的排列次序、典故、两人诗作之中的对话关系、次韵、写了与谁相近的文体、用哪一个时代的文风,在他看起来都是证据。比如他说柳如是原来倾向几社的复古派文风,所以写文章常常用《昭明文选》中的话,可是后来慢慢因为转向了钱牧斋,所以她的诗文体本身也变向接近宋诗——原来的复古派反对宋诗,诗文体格的变化与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息息相关。

    另外就是他对时间和空间、制度等的重视。看来很普通的日期长短,对他而言却是重要的历史证据,譬如他会想,为什么钱牧斋听到什么事情五六天就要赶回家、里面是怎样的考虑等等。这些巧妙而大胆的对不言明文本的解释,我认为就是“心史”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对象征性证据的大胆使用,这部书中还有什么值得注意之处?

    王汎森:

    新史料对陈寅恪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比如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中刊出的关于洪承畴揭帖中讲到钱牧斋被捕的材料,还有《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中提到马进宝为了顾及身家迟迟不肯正式表态加入郑成功的复明行动,这些档案材料对他的论证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寅恪这部书的写作是很特别的,他动辄在文章里面加一个“岂不可笑”之类的评语,常常会在写到了关键处,插入一首他自己写的诗,表示对这件事情的感怀,仿佛是作者在跟历史上的人物对话。《论再生缘》中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胡适便曾在他手上的油印本《再生缘》中批“寅恪至老不脱才子气”。这当然不是现代学术的做法,今天这样写博士论文一定会被毙掉,即使他同时代人中也极少见到如此写作的。

    我觉得历史慢慢脱离文学是近代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中西历史上有许多时候,包括哲学在内的学问都有刻意脱离文学的情形,清代的考据学、近代的史学都想甩掉文学,好像认为文学掺进来以后就不客观了。文学的表述对史学无益似乎是共识,但我想陈寅恪并不反对这两个合在一起。

    但这种文学绝不是今天所说的为了吸引更多读者阅读兴趣的文学化写作,

    《柳如是别传》这本书写得极为艰深、奥衍、回环往复,像康德的三大批判一样,非常耐读。就像他书里面自己写的,这本书是写给“通识古今之君子”看的,是想“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三联生活周刊: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陈寅恪先生晚年写《柳如是别传》而没有选择别的题目,主要是外部条件所限,你怎么看?

    王汎森:

    从学术转向来讲,在1949年以前,陈寅恪就把许多关于“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的书卖掉给北大了,那些书包含他早期在各国留学十余年所学习的东西,似乎象征一个阶段的结束。如果是因为眼疾无法阅读新材料,那晚年更不该写明清,涉及史料600余种没有任何的“方便”可言,而且这一段毕竟不是他原来所熟悉的东西。

    严耕望先生当年曾讲过,治中古以前的历史还有可能穷尽所有的史料,到了明清这一段则是不可能的。陈寅恪的主体还是一个学者,他对时局的思考、感受很深,但他和清朝的戴震一样,不大透露太多个人的东西。你要去了解戴震的生活历程与他形成《孟子字义疏证》的直接关联,非常困难。当然一般人一定还是会和俞大维先生有同样的想法,认为他没有写一部中国通史很可惜,虽然我觉得陈寅恪是以问题为引导的历史研究取向,未必适合去写宏观叙述的通史。我也觉得以他的才情跟学问,延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对唐末五代乃至宋以下继续做阐述或许更有贡献。但我也并不因此而菲薄《柳如是别传》。

    因为在陈寅恪本人来讲,选择这个题目、这样写法是他非常主动的一个新开拓,是在实验一种新的史学想象跟重建历史。

    三联生活周刊:陈寅恪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除了知识上的优势——掌握多种语言、熟悉大量材料——他区别于其他学者的历史天赋还体现在什么方面?

    王汎森:

    我觉得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很可观的,透过很多没有直接明言的证据来构建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可以算是陈先生作为史学家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他做得非常的彻底。这种想象力的基础是史学功力和对人世的细腻观察。陈先生不大对现实发表议论,但其实他对很多东西很了解,比如以前清华换校长,人们后来才知道很多事情有他在背后“发踪指示”,而且他对人事变幻沧桑的了解与评论通常是非常细腻而准确的。《柳如是别传》这样的作品中,他把这种对人的世界的合情合理的了解、深入的洞察应用到了史学里,结合起了对制度、时间、地理空间等的考察。

    比如有一场柳如是跟当时有名文人的聚会,其中有个女子要先离席,陈寅恪马上推测说这个人是当时的营妓。因为营妓要在特定时刻回去。要熟悉古代的生活世界,跟古人处于同一个视野,才能了解为什么聚会到一半,一个女子匆匆忙忙要走。

    当然他的有些猜测我们也无法确证,但他常常在原来没有人注意到的地方打开一个缝隙,提醒我们,至少可以这样或那样想,这本身便是一个推进。

    我曾经写过,在19世纪90年代出生在中国的这一代,是“天才成群地来”,这其中有留下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而至今仍在学术界维持其影响力的,比如傅斯年,也有些是单打独斗、靠着本身的研究对学术界产生广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陈寅恪是一个例子,他撬动了许多的“地层”,为后人做了大量的思想示范。这种能力其实是贯穿他一生的。与他之前研究“殊族之文、塞外之史”或隋唐中古的历史也是一样,只是针对不同的史料和不同的问题表现不同。陈寅恪曾经说过,要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去进行分析与建构,《柳如是别传》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陈寅恪在很高的一个层次,所以他往往能判断在这个历史人物周边能用的东西有多少,用古人的什么文章作为架构,用古人的什么文字作为内容。

    譬如他考证元白诗时说,白居易的《七德舞》是用《贞观政要》为骨干。为何只用了这个没有用那个,为何是这样用而不是那样用,设身处地、用古人的眼光去看事情。这当然不是学术素养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直觉、想象,也起到作用。这些东西在现代的史学里面慢慢没有了。我还记得很多年前看到西方很出名的华裔作曲家周文中接受访问,他说西方没有“功力”这个说法,这或许体现中西观念上某种差异。在陈寅恪的著作里面,“功力”的体现正是非常重要的。

    三联生活周刊:陈寅恪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亲历近代以来几乎所有最重大的变化,他同时是历史学家和历史的见证者。所处时代的变化怎样作用于他的研究?

    王汎森:陈寅恪一生,扣除在外留学,有将近30年生活在民国,他有两句诗:“兴亡自古寻常事,如此兴亡得几回?”我觉得具体地表现了他的感受。这种兴亡的不断交替,从晚清变局到抗日,再到政权更迭,他对这些有很深的、悲观的感受。我们必须要能了解他对整个时代的架构跟气氛感受,才能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我举一个例子,牛津的托尔金(J. R. R. Tolkien)能写出《魔戒》,其实和他对北欧神话的沉浸很有关系,那些东西未必真的在哪一行字或者哪个情节体现,可是整体的氛围构建了他的学说,我觉得王国维和陈寅恪都表现了这个特点。

    陈寅恪曾说“诗若不是有两个意思,便不是好诗”,我的解读是:好的诗有“二义”,一是诗本身之义,一是作者所寄寓于其间的时代之关怀。历史研究也常不可避免地有“二义”,一是所研究之史事,一是作者的生命经验与时代之关怀。“史家”“时代”与“史学”之间,不总是你死我活的拉锯战,过去与现代的对话不见得一定破坏史学的客观性。

    《元白诗笺证稿》中的《读莺莺传》是我相当熟悉的著作,再读,最抢眼的仍然是他讲到在道德习俗强烈变动的时代,不守礼法却具有才能之人,如何巧妙应用新旧两种道德标准为自己循环取利的现象。大家恐怕也都知道,在两种以上道德或习俗标准之间循环取利的现象,事实上即发生在陈寅恪所熟悉的晚清民国这一阶段,他当时日常生活所见这类例子太多,所以对这个现象了解得特别深刻,形成他解析元稹行为模式的基础。

    以前讨论元稹时似乎从未见到从这个角度进行的阐发,这正是陈寅恪善用“时代之眼”的收获,即一方面是史学研究本身之义,另一方面是史家寄寓于其间的时代感怀。

    “知人论世之旨”不是泛语,而是一个重点,它使得陈寅恪的不少历史著作带有一种三棱镜的特质,“时代”“史学”“史家”的现实关怀三者套叠在一起。

    (感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三联版《陈寅恪集》责任编辑孙晓林对本组封面报道的帮助)

  • 一坨绕了一大圈、错漏百出的臭狗屎!

    作者:吃香菜的猫酱 发布时间:2022-02-06 23:10:51

    烂的出奇。

    一个*BBC*记者写了这本书,我还以为要讲什么社会潜规则,实际通篇鸡汤型的废话。

    举了一大堆例子,但对主题没有任何帮助,纯粹凑字数。

    且128页还对例子原作者的《结束医疗逆转》内容进行了断章取义。

    原书明明指的是“

    医生在没有坚实证据基础的情况下

    开始使用一种药物、程序或诊断工具,然后在发现它对病人没有帮助甚至伤害时停止使用”。

    结果本书作者竟然得出了“

    心脏支架并无显著功效、甚至完全无用

    ”的结论,就离谱。

    最后!本书内容很正常的走向“

    不可知论

    ”的怪圈

    ——在书的小标题“

    不必去寻找答案/177

    ”直接就注明了这点。

    真的我不知道这本书买了有什么意义,除了

    浪费你的时间

    ,就是在

    浪费你的买书钱

    别买它!

  • 《论犯罪与刑罚》是人文主义经典名著

    作者:钟书峰 发布时间:2021-12-17 19:22:40

    好消息:

    钟书峰译本泰戈尔《

    飞鸟集

    》(中英对照版)2024年4月1日18:30上线微信读书,不到5天,读者数超过1.5万,微信读书地址如下: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d8832880813ab8b0eg012786k58c32ae0341958c54802522

    ?。欢迎大家斧正,谢谢!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里亚著,钟书峰译,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2023年第2次印刷

    《论犯罪与刑罚》,是世界文明史上第一部系统、明晰论述犯罪与刑罚的著作。它毫无疑问主要论述刑法学上的刑罚问题,其主旨诚如本书结尾所言:“本质上,刑罚,为免沦为某个人或者多数人针对个别人的暴行,应当是法定的、公开的、及时的和必然的,应当是与罪行相称的,应当是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轻缓的。”1764年,贝卡里亚26岁时撰写的这部《论犯罪与刑罚》,破天荒论述了无罪推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公开原则、罪刑相称原则和刑罚及时性原则、刑罚必然性原则、刑罚轻缓原则等,对世界各国刑法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如今已基本成为各国刑法主流思想。溯本追源,后世尊称贝卡里亚为“刑法学之父”或者“刑法学鼻祖”,将《论犯罪与刑罚》列为学习研究刑法学的必读书目。

    《论犯罪与刑罚》,不但是刑法学经典名著,而且是刑事法学经典名著;不但涉及刑法学,而且涉及刑事诉讼法学、侦查学、证据(法)学、犯罪学、犯罪预防学、刑事政策学等等。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贝卡里亚反对刑讯,反对酷刑,提出了限制死刑甚至废除死刑的主张。本书出版后,在当世即产生巨大影响,书中诸多理念先后被多国立法所吸收。因此,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说:“如果要我在刑事法学科推荐而且只能推荐一本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该书如同横空出世,震惊了整个欧洲思想界……它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思想魅力。举凡当代刑事法治理念,例如罪刑法定、无罪推定,无不在书中有着精辟而隽永的阐述,闪耀着理性的光芒。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值得反复阅读,深刻领会,是刑事法初学者的进阶宝典。”

    《论犯罪与刑罚》,不但是所有刑事法学习者的必读书目,而且是所有法学人的必读书目。伏尔泰评价:“本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我阅读时真感到解渴,并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够清除众多国家法律中仍然残存的野蛮内容。”

    《论犯罪与刑罚》,不但是法学经典名著,而且是人文主义经典名著。在“致读者”中,贝卡里亚旗帜鲜明地宣布:“关怀与人道才是人们心目中的正当权威。”又如,在“导论”中,他用辛辣语言猛烈抨击强权和不合理制度:“几乎一切人类社会都有如此力量,总是试图让一部分人极度强势和幸福,而让另一部分人极度贫弱和悲惨。”“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作为或者本应是自由人之间契约的法律,绝大部分是满足少数人私欲的工具,或者是权宜之计的结果。”“严酷的刑罚与混乱的刑事诉讼程序,仍然主宰着立法领域,仍然在欧洲得不到重视,仍然几乎不被认为有什么问题……残酷无知和麻木不仁的掌权者牺牲品的弱者呻吟,未证明有罪者或者根本无罪者遭受的毫无必要的严刑拷打,残忍无情的行刑手让命运不济的悲惨者在监狱里陷入的黑暗恐怖,应当能激起以引导人类思想为己任者的关注。”他明确提出:“立法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再如,在书中其他各章,他毫不含糊地指出:“酷刑,与社会契约的本质与正义相悖。”他毫不客气地写到:“刑罚最严酷的年代和国家,往往就是最血腥、最不人道的,往往就是犯罪最骇人听闻的。”他一针见血地论述:“人们对死刑的自然情感是什么?就是自然流露的愤怒鄙视刽子手的情感。”“唯有严格遵守执行法律,才能保障公民人身与财产的安全。”“无法实施之法,或者社会环境注定无法实施之法,根本就不应颁布。”“人们越是尊重法外之物,就会越不尊重法本身。”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正义与人权的光芒,无不体现着深邃的人文关怀思想。因此,1764年,《论犯罪与刑罚》刚一出版,在尚不知作者是谁的情况下,位于伯尔尼的爱国者协会就决定,授予作者金质奖章,称赞作者是“敢于为保卫人类,反对最根深蒂固的偏见而呐喊的公民”。当时石破天惊的《论犯罪与刑罚》,至今都值得人们认真研读并从中汲取营养。

    正如任何一部伟大著作一样,由于时代的局限,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当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相信读者完全有能力明鉴,恕不赘述。

    钟书峰

    2021年5月17日晚

    草于深圳巍峨山下

    《论犯罪与刑罚》,钟书峰译,2021年版、2023年第2次印刷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简介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

    》是启蒙运动旗手伏尔泰赞叹不已的人文经典,是“十杰”法学家陈兴良教授列为必读的法学名著,是文笔优美、常读常新的传世佳作。

    1、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s://www.ilawpress.com/book/detail?id=763542947827288576&t=book

    2、纸质书购买地址:

    当当: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334243.html

    京东:

    https://item.jd.com/13523242.html

    孔网:

    https://book.kongfz.com/558692/5485134594/

    《论犯罪与刑罚》译者

    钟书峰

    简介

    钟书峰,法学博士,入选国家“双千计划”人才库,曾挂任深圳大学教授、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已出版翻译作品三百余万字,代表译著西塞罗《

    论法律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泰戈尔《

    萨达那:生命的证悟

    》(《

    修行:生命的证悟

    》)等经典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均一版再版、一印再印。

    欢迎大家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延伸阅读:

    1、

    《社会契约论》那么多译本,你最喜欢哪个?

    2、

    历史大事,近看不如远观——摘自《旧制度与大革命》译者前言

  • 一本真实温情图文并茂的好书

    作者:懂喵喵 发布时间:2022-11-11 00:53:40

    整本书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堆砌起来的,每一个案例都非常有教育意义。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成瘾事实以后,都是下定决心改变。这样的魄力很值得学习。

    书中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想法断舍离

    这本书用漫画的形式来探索成瘾的问题,从Q版小人的动作神情上更能理解当事人的心情。成瘾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我觉得应该寻求他人帮助,或者及时就诊。现在我们的精神类疾病就诊意识还很差。

    最后一章把成瘾比作沙漠中的绿洲,改变必须走出绿洲走进沙漠,毫无疑问改变是痛苦的,而且和成瘾的习惯斗争是持久战。你做好准备上路了吗?

  • 笔记

    作者:徐栖 发布时间:2021-03-10 12:55:16

    1913年写成。作者是从“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出发,站在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写成的这本书。我们需要注意这本书但事实的对话对象,以及当时艺术领域激烈的“战斗”氛围,才能理解这本书。

    一、一、审美假说

    研究美学,我们需要同时具有感性(艺术的敏感性)和理性(清晰的思维能力)。作者不接受现成品艺术(P1),因为在他看来,艺术首先是美的艺术。作者的逻辑链是,艺术作品作为一个种类唤起了我们某种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我们叫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的对象、艺术品的根本属性是“有意味的形式”。[假说1]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色彩也是形式的一种;同时,有意味的形式指的就是形式之间的关系和组合。“美”这个概念不如有意味的形式好用,因为美包括自然美和与艺术美。贝尔认为,这种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的界限是相当分明的。那么,现在的状况是,已经不分明了?还是从里啊没有分明过?P9贝尔认为摄影不是艺术。

    P10 艺术作品是表达善的直接手段。

    →因此未来主义的、政治的绘画不是艺术。艺术是自足的,“将艺术与政治联系起来常常是个错误”(P11)原始作品作为一个艺术例子:没有再现、没有技巧、只有“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再现是艺术中重要的一个问题,但不是关键的、根本的属性,再现甚至是“有害”的,可能会妨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绘画的主题也是不重要的(音乐为例子)。

    二、美学与后印象主义

    P21 人们为什么再现?贝尔的回答是“赞助者和公众的要求”。贝尔和丹托一样,都在强调艺术有单一的本质,而后印象主义只是揭示了这种本质,而不没有改变艺术的本质。贝尔持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精神”观念[假说2](是否来自黑格尔?),认为后印象主义艺术之所以如此灿烂,是因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贝尔坚称技术不重要,可是,表现力/唤起情感和绘画技术无关吗?P24-25 后印象主义绝对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野蛮的艺术革命,事实上,它乃是一种回归,不是回归到某种特定的绘画传统,而是回归到视觉艺术的伟大传统。后有印象主义者们把原始艺术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理想呈现在了每位艺术家面前。需要说明的是,后印象主义是破坏性的,但这种破坏性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

    三、形而上学的假说

    为什么有意味的形式(特定的形式安排和形式组合)能够如此强烈地打动我们?①形式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②艺术家创作并不是为了唤起观者的情感,而是要把他们的特定感受/情感物化。我们对待椅子是功用的,但是艺术家创作的时候看椅子,看的是形式。艺术家把某物看做目的本身。(此处加上时代精神,感觉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混杂体)③答案是P30-31“因为在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中,艺术家们可以表达他们在那种通过线条和色彩显现自身的现实中所感受到的情感”艺术家情感→艺术→观者感受到情感P34 复制品不是艺术,如果链条不成立即复制者没有情感,那么就不能成为艺术。如果复制品是艺术,那么只能说明仿制者倾注了情感。(感觉此刻应该有一个实验,一幅仿制的作品,贝尔是否能够鉴定出来?)好情感不一定导向好形式,但是好形式一定来自好情感P35

    P39 对纯粹形式的专注引发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快感,并使人完全超脱生活的利害之外。

    1.艺术与宗教

    生活不影响艺术,但是艺术影响生活。P41艺术作为获得情感的一种手段。普通人用眼睛收集信息,艺术家用眼睛理解世界。宗教和艺术是相似的“孪生兄弟”,都是“个体对世界的情感意味感的一种表达”P43但艺术不是宗教的一部分(一种表达形式)P44,但是艺术是人的宗教感的表现形式P50人的宗教感指的是他的终极现实感。科学与宗教的辨析:宗教不重视起因,科学倾向于相信知觉而非情感。科学常常存在偏见,宗教也一样只信奉科学的人没法感受艺术,要像剑桥理性主义者们那样把两者结合起来。艺术史不妥协的,不来自于物理世界2

    .艺术与历史艺

    术历史和宗教历史中有根本性的联系P51 艺术和宗教的沉沦艺术的历史中可以找到人类精神的历史(黑格尔)想要了解历史,需要了解艺术;想要了解艺术,无需知道历史→不能对艺术进行历史批评。但同时,艺术运动与社会精神状态的变化是一致的,艺术和时代精神是有关联的3

    .艺术与伦理问

    题:艺术在道德上有什么理由吗?艺术是最直接达到善的手段

    P57 艺术创作必须有其道德伦理上的合理性...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其伦理上的理由。

    P57 性质是不可定义的P59 愉悦和善并不相同

    四、基督教坡段1.基督教艺术的兴起

    对艺术进行分段(尽管不甚清晰)但是有其合理性。每一段中前端陡峭,后面平缓这一段是宗教的精神,是热情心理状态的产物P71贝尔认为文学不是艺术,很少是纯粹情感的表达。P88写诗歌美是因为其中的形式【开始】圣索菲亚大教堂、6世纪的教堂和拉文纳的镶嵌画

    2.伟大成就及其衰落

    【第二阶段】西奥多拉摄政王时期(842),圣象得以恢复,在巴西勒王朝以及克姆里尼拜占庭时期【下坡路开始】①哥特式建筑(没有审美快感)②乔托的顶峰(走向模仿)

    3.古典文艺复兴及其弊端

    【终结的开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造成不同阶层的精神发生分离(P89)不再是上帝子民人人平等这一阶段的再现和客户的要求有关文艺复兴艺术使得:①稀有混同于美,人们觉得稀有的就是好的②产生了喜欢考古的坏毛病【终结期】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整体艺术水平低

    4.从一物滋生另一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破坏者的世纪。评价前拉斐尔主义P106:本心是好的,但结果是考古者。高度评价印象主义(但是讨厌莫奈)P109【P112 基督教坡段的略图可能还是终结于印象主义者。】

    五、运动1.塞尚的功绩

    启发了当代艺术运动。这是一个破坏性的时代用作者的逻辑,“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的问题是不是不能得到解答了?因为永远的回答都是“这个形式有感情”。比如,塞尚到底好在哪里?

    2.简洁和构图

    解释时代精神:P125“某个特定时期的艺术家会喜欢特定的形式”后现代主义运动第三个特征:简洁(形式和色彩)

    P130 为了保证构图成功,艺术家们把简化当作他们首先要关注的东西

    构图很重要,是我们判断绘画好坏的开端P132,而同时“强调构图或许是这场运动最明显的特征。”P134

    3.情感的误置

    艺术表达的是普遍的感情。但同时艺术是时代精神的索引;时代精神的具体内容P138

    六、未来1.社会与艺术

    社会不直接但是间接地对艺术起作用贝尔认为应当解放艺术,取消艺术买卖应当取消国家对艺术的资助P142,官方资助对艺术是有害的(在前面,他一方面说艺术的标准好像是显而易见的,美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通过传达感情显著地区分于不好的艺术作品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说国家体制完全没有欣赏什么是好的艺术作品,因为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而且人们会为了私利而放弃艺术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作者不信任制度对于人的约束,但另一方面也仿佛印着了“好艺术与坏艺术的标准即使在上层社会也并不那么显而易见”这件事情。)所以艺术家们吃什么呢?贝尔认为答案是福利国家,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艺术家应当脱离社会而生存。要将审美从博学的专制中解救出来;从教养中解救出来;

    2.艺术与社会

    P155 艺术能够为社会做点什么呢?它可以给它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拯救它,因为社会是需要拯救的。


下载点评

  • 体验差(1057+)
  • 书籍完整(9106+)
  • txt(754+)
  • 三星好评(797+)
  • 实惠(675+)
  • 种类多(836+)
  • 无水印(876+)
  • 下载快(3104+)
  • pdf(435+)
  • 全格式(7410+)

下载评价

  • 网友 晏***媛: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0:42:45 )

    够人性化!

  • 网友 隗***杉: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2:56:5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0:37:4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冉***兮: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0:38:2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温***欣: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0:36:2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田***珊: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0:39:04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孙***美: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0:39:4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孙***夏: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1:16:52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潘***丽: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32:23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寿***芳: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2:28:38 )

    可以在线转化哦


同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书籍:

  • 创新枫桥经验建设平安浙江(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创新枫桥经验建设平安浙江(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创新枫桥经验建设平安浙江(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地基处理技术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与管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创新力:中国媒体人的文化实践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