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战起1938(特签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9-07 07:40:04

战起1938(特签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战起1938(特签版)精美图片

战起1938(特签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21177834
  • 作者:疯丢子 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 
  •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9
  • 页数:724
  • 价格:77.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小说 历史小说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07 07:40:04

寄语:

晋江现象级神作, 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鬼才疯丢子封神之作


内容简介:

华裔少女秦恬在二战起始之夜醒来,在战火纷飞中四处流窜,亲历波兰闪电战、巴黎白色恐怖、犹太人屠杀……

在最黑暗的年代,她尽己所能帮助身边人,并遇见神秘的德国军官奥古斯汀和性格古怪的海因茨,他们照亮彼此,却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

每一张脸、每一个笑、每一滴泪,都刻骨铭心,让她奋不顾身地投身进去,难以自拔。

在这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中,被命运裹挟的秦恬能否逃脱黑暗的吞噬,生存到最后?

【金句摘抄】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忽然终结,我不希望再次醒来时,面对的依然是庸碌的人生。

我半途觉悟,纵使已经满身风尘,半生血泪,终是笑到了最后。

投奔谁,遇到谁,离开谁,失去谁。我欲归,归处狼烟四起;我欲留,此地战火纷飞。辗转经年,忽然发现——在这个年代,最安全的地方,不是北极,而是在你身边。

俘虏我吧,伟大的中国姑娘。


书籍目录:

上册 

第一章 梦 醒 1

第二章 入 侵 17

第三章 歌 声 41

第四章 来 信 61

第五章 惊 魂 77

第六章 告密者 97

第七章 离 开 119

第八章 身 份 145

第九章 忠 诚 165

第十章 受 困 177

第十一章 逃 亡 203

第十二章 告 别 225

第十三章 重 逢 245

第十四章 回 家 263

第十五章 救 人 281

第十六章 威 胁 311

第十七章 礼 物 333

 

下册 

第十八章 突 袭 1

第十九章 照 顾 21

第二十章 新 年 45

第二十一章 争 执 63

第二十二章 备 战 81

第二十三章 围 捕 99

第二十四章 离 别 129

第二十五章 前 线 147

第二十六章 屠 杀 169

第二十七章 败 象 193

第二十八章 残 局 227

第二十九章 归 来 253

番外一 秦九的来信 281

番外二 海因茨的秘密 293

番外三 活下去,就是胜利 301

番外四 岁月如梭,昔人安在 338


作者介绍:

疯丢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2006年开始创作,擅长战争、历史、科幻类题材创作,先后创作《百年家书》《战起1938》《同学两亿岁》《颤抖吧,ET!》等多部长篇小说。《战起 1938》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百年家书》获得2016国家广电总局年度优秀网络小说推介。作品改编同名影视剧《颤抖吧,ET!》和《同学两亿岁》分别在优酷和爱奇艺网络视频平台播出。


出版社信息:

类型:贵州出版集团旗下公司

成立时间:1951年2月

简介:

贵州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2月,是贵州省最早成立的一家综合性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500作种。从1951年建社以来,累计出版各类图书万余种,有近900种图书获省级以上学术、科研成果奖,有70余种图书达成版权贸易在海外及台湾地区出版,从国外购进各地类图书出版版权100余种。贵州人民出版社适时调整出版视角,不断优化选题结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

主要业务

《大市场》杂志社系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下属部门。自办刊以来我部门严格学习党的有关出版方针、政策,遵守有关法规。出版了《大市场广告导报》12期/年,《大市场新目标时尚导报》10期/年。(每年两次双月刊)。工作中未出现违规违纪现象。目前《大市场》杂志社的人员是两人。贵州人民出版社两种期刊均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16开月刊,全彩印刷,每期8个印张。《大市场广告导报》的内容包括:读图篇、封面篇、市场篇、专栏篇、快报篇、人物篇、媒介篇、专题篇等几个版块。其中不仅包含了广告行业的理论研究,而且还搜集了全国广告界知名人士的手笔。本刊力求做到将广告传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广大业内人士当好参谋与助手。《大市场新目标时尚导报》主要围绕贵阳市的城市发展动态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况、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期刊内容包括:主题策划、型色生活、财富速览、城市品格等四大版块。主题策划的内容根据当月的热门话题来确定;型色生活主要收集了当月的时尚信息;财富速览包括动态、观点、特写、人物、职场等多项内容;城市品格包括万象、新享受、新体验等内容力求在新上做文章。《新课程导学》《新课程导学》是贵州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与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业务合作,借助双方资源优势而编辑出版的面向广大初中学生的同步指导类教辅期刊。办刊宗旨:积极配合和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广大初中学生提供最快捷的课改信息、最新颖的测试题型、最权威的专家指导、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实用的解题技巧,最终实现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办刊定位:《新课程导学》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指导与训练,特别是与课堂教学同步的知识点的深入解析与测试。刊中既有丰富翔实的学习资料,又有简便易懂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既有全省中考研究专家撰写的权试题分析,又有轻松可读的知识性文章。贵州人民出版社主要栏目:同步点拨、学法指导、综合测试、中考链接、考点预测、复习指要、缤纷文苑、理科园地、作文考场、竞赛辅导、学科实验、综合实践、美术鉴赏、教学论坛。贵州人民出版社


书籍摘录: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晋江现象级战争神作,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总积分2亿 ;

鬼才疯丢子封神之作,极具个人特色,设定宏大、细节考究,深刻描写出青少年对历史的回顾、对人性的反思;适合青少年读者了解二战历史的入门书;                                                                               

网络修订珍藏版,精心修订,文本内容更为考究。绝版纸质图书再次面世发售;

精美双封设计,特种印刷纸完美呈现,书名磨砂,突出质感;

附赠3张Q萌人物贴纸(勇敢酷飒秦恬×神秘难测奥古斯汀×亦正亦邪海因茨) 1张人气插画师绘制的绝美末日风海报,场景作者盖章认证,值得收藏!

1140张特签,3240张亲签,先到先得。


媒体评论

读者书评:

明明不是看起来会让我读下去的设定,但该死的就是停不下来。

——豆瓣网友 Miss帅

网络小说中,有这么一本比较贴近现实的书,很难得。普通人在战争中会怎么样?这部小说告诉你,普通人在战争中最大的幸运不是拯救世界、改变历史,而是能够活下来。                                            

——豆瓣网友 返魅

第一次对战争的感悟这么大,很庆幸自己生长在这伟大和平安全的中国国土上。

——微博网友 我就是想喝柠檬茶

内心的波涛汹涌无处宣泄,看完了后劲好大,其他的都看不进去了。

——微博网友  克力克利tt 


书籍介绍

晋江现象级神作

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鬼才疯丢子封神之作

◎ 编辑推荐

☆ 晋江现象级战争神作,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总积分2亿+;

☆ 鬼才疯丢子封神之作,极具个人特色,设定宏大、细节考究,深刻描写出青少年对历史的回顾、对人性的反思;适合青少年读者了解二战历史的入门书; ☆ 网络修订珍藏版,精心修订,文本内容更为考究。绝版纸质图书再次面世发售;

☆ 精美双封设计,特种印刷纸完美呈现,书名磨砂,突出质感;

☆ 附赠3张Q萌人物贴纸(勇敢酷飒秦恬×神秘难测奥古斯汀×亦正亦邪海因茨)+1张人气插画师绘制的绝美末日风海报,场景作者盖章认证,值得收藏!

☆ 1140张特签,3240张亲签,先到先得。

◎ 内容简介

华裔少女秦恬在二战起始之夜醒来,在战火纷飞中四处流窜,亲历波兰闪电战、巴黎白色恐怖、犹太人屠杀……

在最黑暗的年代,她尽己所能帮助身边人,并遇见神秘的德国军官奥古斯汀和性格古怪的海因茨,他们照亮彼此,却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

每一张脸、每一个笑、每一滴泪,都刻骨铭心,让她奋不顾身地投身进去,难以自拔。

在这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中,被命运裹挟的秦恬能否逃脱黑暗的吞噬,生存到最后?


精彩短评:

  • 作者: 后浪 发布时间:2024-01-04 17:19:13

    晋江现象级战争神作!!!

  • 作者: 藏春锁昼 发布时间:2024-02-10 15:07:37

    男女主缺乏性張力,男二人物塑造很豐滿,配角也很出彩(名場面來源)細節描寫的很到位。在把控与民族苦难上着墨甚多,群像描写到位且动人,有感情有立意,确是网络小说中的仙品。

  • 作者: 锦绣翻书 发布时间:2023-11-16 09:52:26

    真的是精彩

  • 作者: 11月的海 发布时间:2023-11-11 12:11:21

    在真实的历史中夹带着不真实的穿越,好吸引眼球的创作,战争的残酷、人性的煎熬都在书中有了很好的叙述。看着眼下还在持续的战争,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富强的国家、一个和平的时代。铸剑为犁,永享太平,不是所有人的心愿吗?!

  • 作者: 怼怼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11-12 16:40:10

    阅读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小人物面对命运的反抗,一种普通人的生存之道,一个普通女孩的蜕变之路。战争之下,没有真正的战胜国和胜利者。活下去,其实就是一种胜利!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四禧 发布时间:2024-02-29 12:01:52

    多来点多来点,还有什么科普的中国绘本是我不知道的,太好咯

  • 作者: 王小刀 发布时间:2018-05-09 13:50:39

    从《绝对小孩2》到《绝对小孩3》,历时八年。这八年我都经历了什么?忽然想问自己。忽然想问每一个从《绝对小孩1》追到《绝对小孩3》的朋友。

  • 作者: 绛妃❄️ 发布时间:2022-02-12 19:46:31

    借着冬奥阅读任务终于把这本想读很久的书给读完了。是很好的社会学入门读物,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乡土社会自有一套运转逻辑,地理条件影响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影响聚居规模和文化思想,社会更新速度影响教化侧重点……细究起来一个村落也可以是古代中国的缩影。这套逻辑和“现代性”是格格不入的,要让乡村跟上工业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打破“自然节律”,不会是一个轻松而迅速的过程。

    PS:就像很多人提到的,“差序格局”精准概括了中国人独特的对“私”的观念。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分也能解答很多疑惑。

  • 作者: walabeilia 发布时间:2024-03-04 14:34:59

    对于我来说没有珍藏价值。毕竟电影更直观。本身的故事我也不喜欢,一见钟情的意识流交换。可能因为本身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而现实世界可能比电影更甜,所以显得有些牵强。尤其第三部的一地鸡毛的对话,确实超越现实了。可能穷小子上位生了双胞胎的桥段,在我这个直女的世界里显得太离谱。包括我这段评价也很直女。总之,真实的爱情比它更令我,心动

  • 作者: Renaissance 发布时间:2019-10-22 14:05:32

    导游说辞书


深度书评:

  • 记奥古斯汀

    作者:罗玛尼 发布时间:2018-05-21 20:05:24

    “他们活过一场战争,他们爱过,恨过,笑过,哭过,欢欣过,绝望过,最终洗尽铅华,在午后的阳光里对着孩子们将一个战火纷飞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个结局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用平安的余生,或尽一份责任,或见证一段历史,或别无所求地爱一个人,或念一首很长很长的忏悔诗。”——Whalence

    不知道这是第几遍刷《战起1938》了,手贱刷了下评论区,喷奥古斯汀塑造平平庸乃至更过分的言论真是气到我倒仰。

    我实名制反对说“奥古斯汀设定为男主很讨巧,但他的形象塑造粗糙,远不如海因茨比不上凯泽尔。他有穿越的金手指但除了作为秦恬最好的选择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我能看到奥古斯汀身上不同于海和凯的其他魅力——那种“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悲剧性。

    我不能说奥古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或者是德国人,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的价值观在现实与后世中试图找到平衡点,但必然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他生活在战败的德国二十年,面对的是与此前浑浑噩噩生活完全不同的二十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拥有了曾经嗤之以鼻的信仰,让其成为在陌生时空地狱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他很自然的对这个终将走上罪恶之路的国家充满忠诚,一如作为一个中国军人的时候他忠诚于中国。

    他是罗桐,但他也是奥古斯汀。

    二十年,生死离散之痛作为他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于是他为了他的信仰,为了他的祖国染血。一往无前地走上了那条必将失败的道路。

    “一个士兵如果不两手沾满鲜血,他该怎样向祖国证明他的忠诚”

    “吾之荣誉即忠诚”

    战争就是一只滚下坡的车轮,一旦开动,除了粉身碎骨和永无止境,永远不会停下。纵然他清楚的明白自从他穿越以来时代给他的身份就是一个悲剧。

    他是那样纠结——他是奥古斯汀也是罗桐。一边是现代人的灵魂,清楚地知晓帝国的毁灭;另一边是多年的生活让他已经融入当世,有了亲朋好友的羁绊。对于此世的奥古来说,二十多年前的那个中国人“罗桐”更像是一个渺茫的梦境。在铁血与忠诚的生活中,他有关中国的记忆是那么飘忽。我不禁去想,如果奥古是独身一人,在过去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他又将是一个怎样的悲剧。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他的同乡。奥古和秦恬,是在这个血与火的时代里彼此的心灵道标,是这个糟糕年代中彼此唯一一件让自己不再悲观的事情,对于彼此来说,他们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晋江的评论区里多少人在质疑奥古和秦恬的感情是不是爱情,有多少人在期待换男主让海因茨上位,但我却恰好认为奥古和秦恬水到渠成的故事,让这篇文从绿晋江众多小言中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描绘那个时代的现实向故事——我实在难以想象秦恬那样的姑娘会和海因茨和睦相处甚至走到一起,除非这是一个你侬我侬的玛丽苏爱情故事。

    奥古和秦恬的感情确实有着“钦定”色彩,在这个角度上,他们不是会受到晋江众多读者欢迎的情侣。但在真实的世界里,他们是恰好相合的两块拼图、两片一模一样树叶,是最合适彼此的唯一。在战火之中,两个真实年龄已过半百的老人直接迈进了老夫老妻的阶段,掺杂了亲情和友情的爱像天鹅交颈,是彼此的慰藉。

    如果是海因茨和凯泽尔是疯丢子所希望对那个年代悲剧特质能体现,那么我认为奥古和秦恬一个经历了整个时代、另一个直接面对战争的洗礼,两个人共同构成了当代人在那个悲剧时代的自我审视和对时代的审视。

    故事最后,他们已经老去,但他们曾经将生命燃烧在世界上最伟大也最丑陋的事情上,我看到他们的灵魂在最炽热的焦土上盛开。

  • 随评

    作者:返魅 发布时间:2014-08-02 11:25:09

    网络小说中,有这么一本比较贴近“现实”的书,很难得。

    普通人在战争中会怎么样?这部小说就是告诉你,普通人在战争中最大得幸运,不是拯救世界改变历史,而就是能够活下来。活下来,就是作者给男主女主最大的金手指了。所以男主女主不万能,虽然女主仍苏了点。

    作者对德国人的心态还是有所了解的,虽然越到后面,越有看中国言情剧的感觉。实际上,德国人不大可能像海因茨那样行为,即为了与奥古斯丁的友谊,不断地给女主开绿灯。为了自己的私谊这么做,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行为,而非德国人的。

    书中确实有提到纳粹为了种族纯粹制定的法律,即德国人不能和其他种族恋爱通婚,尤其是犹太人,和犹太人结婚的德国人,必须和配偶离婚,否则就一起进集中营(后来扩大至法西斯诸国,参考《美丽人生》)。但负责的机构,竟然一次也没有找男女主的麻烦,最后甚至所有人都知道女主是男主的女友……这个金手指太大了。

    《辛德勒的名单》里有集中营的军官虐待犹太女人的镜头,但是没有rape,为什么?因为德国人把犹太人等同于蟑螂,所以rape是对德国人自己的侮辱,是道德沦丧。这和日本人很不同。当然这不是说,这类事情没有发生,而是说,在当时的人的观正统念里,异族恋爱是不可容忍的,所以纳粹会设立那么个机构。大家不妨参考下讲述黑白婚姻的《猜猜谁来吃晚餐》。

    男主即便来自未来,也不能抵御希特勒的演讲,这个情节很真实。大部分德国人的回忆都是如此,希特勒的讲演魅力极大,他的确是说出了几代德国人的心声:德意志生存空间。

    在欧洲,德国其实是一个很苦逼的民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前,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第一强国,在欧洲举足轻重,教皇的选举都要看皇帝的脸色。但是,宗教改革和法国天才的政治家黎塞留,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马丁路德为了他的正义,将罗马帝国分裂为信仰新教与信仰天主教的两大阵营,而黎塞留借助宗教信仰自由地幌子,联合欧洲诸国干涉罗马帝国内政,在欧洲形成了从法国、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国等诸国共同抑制德国的联盟,这一联盟成了传统,后来德国数次试图崛起,这个联盟就会出来阻扰。德意志第二帝国才会没有完全实现德国的统一,而不得已让奥地利独立。所以希勒特的“争取德意志生存空间”才如此深得人心。以一己之力定欧洲近五百年的格局(看起来这一格局不会轻易打破,所以还不止),黎塞留此人之能,不知历史上有几人堪与匹敌。

    男主的名字是个大bug。奥古斯汀(Augustine)是个英文名字,这个名字在德语中的叫法是:Augustinus, 带us阳性词缀。德国男人要么叫奥古斯特(August,奥古斯都Augustus,总之,不会叫Augustine。

    当然,就一部网络小说而言,1938,还是一部好小说。

  • 平凡的二战旁观者,不平凡的二战亲历者

    作者:愚乐 发布时间:2015-01-12 21:37:00

    强烈推荐,不看后悔的小说

    这是我第一次推荐时这么激动的文,那种感觉真是,太赞了。

     在我看来, 我自己看小说只是一直在寻找着一种触动心灵的震撼力,一本一本小说被我快速地看完,我不能否认这是快餐文化的影响,几百本的小说,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并不太多。现下对网络文学畸形发展的批判,并无道理,但这并不能掩埋有些小说独特的光芒。让我由衷地感到震撼,感动或者说是有很多说不尽的感想,那就是好小说。今年看过的这类小说,说起来只有魅者无疆,蔷薇之名,怨气撞铃,一度君华给我这种感受,而我又在这本名副其实的热推二战文中感受到了。

    第一次看二战文是基友推荐的我的纳粹情人,那个也是个乱世中温馨的存在,算是我对二战文的入门吧。以前不敢看这类文是因为很怕历史太残忍,很虐,但后来发现正因为有历史的衬托,更多人性的美好被凸显出来,里面真正的感情,也显得这么的温馨。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冰冷血腥的现实和缠绵悱恻的爱情带给了我们更强的感官刺激,愈是绝望黑暗,愈是精彩纷呈。

    在最不可能的地方诞生出最不可能的羁绊,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真。

    作者说,这不是寻死觅活的战地爱情小说。

    我深以为然。

    女主秦恬,她既倒霉又幸运,身为法国人免去战胜国的压榨,与德国人交好也在战争前期免去殃及池鱼,但是巴黎邻居对她不齿鄙夷,德国女护士对她心生怨恨。她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也馈赠了很多人。她是个中规中矩的穿越者,普通的二十一世纪独立女性,自私却善良,坚强但弱小,善于自嘲,小幽默。

    原本我是不喜欢多个穿越者,特别是两个穿越者最终走到一起,毕竟吸引我的时空沟壑带来的矛盾微妙感,只有男主是例外,因为两个迥异的人格完美地造就了他。

    男主奥古斯汀,中国的野战军军官罗桐,也是从大萧条时期跟随着德国一路行来的容克贵族,德军陆军上尉奥古斯汀.冯.卡尔曼。多么奇妙,灵魂是遥远的东方华夏民族子孙,还是二十一世纪的,身体是十九世纪的欧洲的日耳曼贵族,东方人的谦逊儒雅,西方人的骄傲荣耀,集于一身。

    他无疑是痛苦的,灵魂里的仁义道德,现实里的满手血腥,他无法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也知道这一世的所有是德国的赠予。战争杀戮逼迫他到达人性的底线,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他迷失在历史,人格和现实的交锋中。

    其实,救赎这个说法很俗,但毋庸置疑,秦恬就是奥古斯汀的救赎。

    她是中国人,让他透过她能望见午夜梦回中祖国的剪影。

    她是穿越者,两个孤独的异世灵魂相偎相依,他们共享着历史的秘密,见证着历史的足迹,这是谁都无法述之于口的魔咒。

    就如同奥古斯汀所说,秦恬完善了他两个人格。

    从此,两人不再惶恐无依,没有比这更坚固的羁绊。

    只是,秦恬有幸游走在历史的边缘,而奥古斯汀却已泥足深陷。

    既定的结局,永恒的过去,奥古斯汀被历史打败了,但是,他问心无愧,无论是作为罗桐,还是奥古斯汀,他勇敢地承担了责任,完成了使命——他为德国而战,鞠躬尽瘁,更为祖国犯下的过错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他是最理想的穿越者,既是历史的旁观者,也是恪尽职守的参与者。

     当初看帖子看到有一个推荐战起的帖子,那里说最触动她的一段是奥古和秦恬终于知道双方身份的那一刻,那也是直接促使我看战起的原因。看到那里,还是感动地一塌糊涂,也不知道是感动还是别的什么QWQ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海因茨,但我真的很喜欢奥古啊……

    ——文段——

    ‖ 她提高声音,用中文道:“奥古斯汀!你知道,穿越,是什么意思吗?!”

      

    中文而已,听不懂也没关系,她以为奥古斯汀会疑惑的问:“什么!?”或是干脆微笑不答。

      

    可是她看到了,奥古斯汀的僵直,他眼里的震惊,他那不可抑制的颤抖。

      

    答案已经毋庸置疑!

      

    两人傻傻的对视着,彼此都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而此时,火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奥古斯汀终于惊醒了,他下意识的拔腿就追,伸出手来,秦恬也反应过来,她努力探出身子,伸直手臂,刚碰到他温热的手,还没来得及抓紧,就被速度拉开了距离。

      

    火车加速很快,饶是秦恬快把自己摔出去,依然没法碰到奥古斯汀。

      

    她已经泪眼模糊,却紧咬着牙,努力看着他的方向。

      

    车驶出了站台。

      

    那个奔跑的身影越来越远,即将进入沉沉的暮色。

      

    忽然,火车的轰鸣声中,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吼传来:“秦恬!!!!!”

      

    字正腔圆的中文啊。

      

    秦恬僵硬的坐回座位,在满车人诡异的眼神中,嚎啕大哭。

  • 我还以为这种书大陆不给出版呢,看来我还是太嫩了

    作者:benshuier 发布时间:2015-02-09 14:17:41

    书评写于2013年4月24日

     

    虽然有过度美化纳粹的嫌疑,但是这部小说仍是我历年所见的言情小说中值得我写书评,向所有人推荐的一部。

    首先,作为穿越的女主,完全没有金手指啊!!!难得啊~~我实在是对之前读过的那些开外挂的女主给雷到外焦里嫩,可以直接去做KFC主打产品的程度了。当然,要说完全木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要知道主角光环是没办法的事情吧。作者已经尽量写得在可控制范围了。

    其次,二战不仅仅成为一个背景,也成为故事的主线,爱情在这部小说中,其实已经退居了第二主线。作者在叙述中完全是写实和尊重历史的描写,我真是泪奔~~o(>_<)o ~~ 作者啊,你功课做的真好啊,而且作为历史系出身的我,世界史完全是弱项啊~~~弱项~~~老师们,对不起了。。。我真的对二战战场和欧洲史不熟啊~~我没揪出毛病啊~~~一般来说,女生都不太会以战争为背景的吧。即使像匪我思存这种牛人的《来不及说爱你》是以民国军阀为背景的,战争也只是情节的一部分,而不是贯穿整部小说的全部。 选择这种比较冷门的题材,真是剑走偏招啊~~能以战争为背景来写的,通常都是男生吧,我记得一些男性作者是比较喜欢写战争的,特别是军事史的爱好者。所以说,女性作者将战争作为背景的话,一般都不是写对战过程和军事谋略的,而且一般是将战争作为推进故事和主人公感情的推动器,或者展现女主/男主才华的工具。容我带点偏见的说,男性作者写战争,通常不考虑感情因素,或者至少不会想到要写战争中的爱情;而女性作者写战争,也会重点写感情而忽视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特别是一些穿越作者,其描述的战场和战争过程,估计往往只能存在于其想象和推演中。如何在已经发生的事物中加入虚构的成分,并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这就是作者的功力。

    当然,她并非选择从战争的第一线来写,而多是从战争的后方。因为战争中,并非只有双方的攻守,还涉及占领者和被占领者,爱国者和“合作”者,敌人和朋友等等方面的关系。非常聪明的做法。因为无论是学术研究也好,写小说也罢,都需要突破既有的框架和路数,她将战争和爱情结合起来,描写个人在战争中求生存所做的抉择和挣扎。。。。我可以说。。。这货已经不是在写言情小说了吗。。。总之,这是一部很大气又不乏细腻的作品。

    最后,我不得不担心的是,就像西方人(主要是欧洲人)对日本的偏爱,对亚洲战场的旁观一样,我们对德国的喜爱,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人并没有亲见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残酷吧。作者在文中已经尽力描写,但在男主和男配强大的气场下,这些都被读者忽略不计,或者说都被选择性遗忘了。特别是希特勒狂热拥护者,男配海因茨——女性读者通常都会因为他对女主那种隐晦和别扭的感情,而选择忽视他对犹太人的残酷伤害。

    如果,这个故事搬到中国,男主和男配换成日本人,不知道广大的女性读者是否还能对他们一往情深。要知道,日本发动对华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和德国是同样的原因——为了换取生存空间,为了和西方列强争取重新划定亚洲的势力范围。

    另外,作者的结尾也处理得还不错,至少不算马虎。既然通篇以战争为主,那么结尾也要对战后情况有很好的善后才行。我觉得这样很像是写论文了,O(∩_∩)O哈哈~

     

    P.S.我唯一觉得有点问题的是27章,两人在站台分手,也就是双方都发现对方是穿越者的时候。首先是作者谈到什么万里长征——长征早在1936年就结束了吧。还有,就是女主说不知道当时在哪里安全。其实,国府内迁至重庆,西南作为后方来说,还算安全,虽然也要面临轰炸神马的。其实,我觉得上海应该还好吧,如果是普通市民,平时谨慎点,夹着尾巴做人的话,也能活到抗战胜利啊。当然,女主光环通常会让女主被鬼子看上,然后就有英勇的男主或者男配出来英雄救美啦!

    2015年2月9日

    虽然被别的出版社抢先一步,但是。。。作为读者,还是默默祝福足作者啊

  • 皮毛下的二战流水账

    作者:暖影微光 发布时间:2020-02-22 23:10:23

    搜了一下大家推荐的理由:

    -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燃/震撼

    -历史老师重点推荐

    -豆瓣评分8.1分

    卧槽这些关键词不就很适合此时宅在家里丧的我吗?但…我失望了!

    (也许是因为期待值拔太高的原因吧~

    一个读德语专业的现代宅女秦恬穿越到正在发生水晶之夜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开始。女主不得不开始了她奇迹秦恬环游欧洲的故事,从德国到波兰再途径马其诺防线到法国巴黎,后因男主的原因上了东线的战场,最后却到了苏联白俄罗斯,直到战争的胜利回到柏林墙。

    她遇到了很多很多的人——

    同属于华夏灵魂相互扶持的穿越者奥古斯丁

    信仰元首希特勒又在战争中逐渐怀疑自己的海因茨

    德国留学寄居在犹太人莉娜一家

    艾森豪芬酒店的经理桑塔婶婶凯尔卡瑟琳亨利安妮

    身居巴黎心系中国的华裔父母和康叔

    小卡尔莎丽爷爷奶奶皮埃尔

    尤丽安娜夫人爱伦娜伊万凯泽尔

    有些人死了有些人不知所踪了有些人还活着,作者大概是想通过群像来展示二战的面貌吧

    虽然有出现的还不错的人物形象,如亨利安妮、凯泽尔、尤丽安娜夫人,但私以为还不够好

    例如:康叔这个人物特点只有脚疼,甚至于我觉得即使没有这个人物也没有关系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网文群像是p大的有匪,人物出场的性格特点就出来了

    从推荐词来看,我的心理预期是一篇偏文学类的小说,完整地还原二战的情境和底层人民的渺小与无奈

    通读全书后发现,女主就像是一个工具人,主要负责告诉读者战争发生的主要时间地点和主要事迹,一边歌颂着德国党政队的军事作风一边陈述战争多残酷,特别割裂

    这是失望一

    但如果单纯把它作为网文看待的话,它又不够爽和燃!主要体现:

    一、故事节奏过于平淡,没有高潮

    我回忆一下,整本书的高潮应该在哪部分?

    按篇幅是在法国的部分,但在法国发生了什么让事情进一步激化或转折或让女生变化?

    唯一可称得上大概就是男主奥古斯汀对女主关于重生、信仰、战争的说服

    但那段第一:对于男主铺垫不够,第二:表达不够震撼

    这就导致了只是作者陷入了自己的情绪中,而读者无法达成共鸣

    二:人设形象不鲜明,性格不讨喜,转变过于突兀

    大家经常说网文不用过于纠结文笔,人设讨喜不崩就行

    而女主的人设偏偏不是大众喜欢的人设,因为她真的很普通,没有金手指也不爽

    我其实挺喜欢这种写实的人物的,对于部分人说她前期冷漠不喜欢我反而是能接受的

    可是作者也没有将女主普通人的某个特点扩大而让女主变得丰满

    只是一味地强调女主也很怕也无能为力却忽略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可爱

    其次战起更偏向群像,相对于来说其实更难,但因为人设形象不够鲜明的缘故,人物转折就很突兀,例如:海因茨坚持了那么多年的信仰就被一本笔记本击破?奥古斯汀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坚定迈向希特勒,仅仅因为挨饿?秦恬到底受到了莉娜一家怎么样的照顾才会让她这个小人物三番四次冒险?一个普通的华裔父亲为什么对祖国那么执着?

    三、伏笔没填坑

    一开始莉娜有简单透露秦恬跟哥哥的关系似乎不太好,但后续直到见面也没解释为什么不好

    爱伦娜男朋友还特意强调了专业是伏笔,但后面分手也没下文了,这个人物是否也是可有可无?

    其他的伏笔我也忘了,但有种该铺垫的没铺垫,该渲染的没渲染,难得埋伏笔的却没下文

    作者的文笔还是稚嫩,像只是把二战会发生的事情用女主串联起来的日程表,却没有去做取舍,更不用谈写作上的夸张渲染

  • 愿世界和平

    作者:jun 发布时间:2017-10-04 01:07:47

    疯丢子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那里面也有失败者的血与泪。

    《战起1938》是一面镜子,一面探寻历史真正面貌的魔镜。我从课本上学的是二战的德国纳粹惨绝人寰的屠杀行动,他们并不是正义的。现实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他们的的确确是非正义的。人人都说希特勒是一个天才,只是天才用错了地方。

    可是拨开历史的迷雾,穿过浅显的概论,走到那条路上,你看到的,是人性。

    战争之所以会发生,究其到底,还是人类无止境的贪婪。我不知道二战发生的真正原因,也不知道一站发生的真正原因。可是从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是一个有一个有着光荣和梦想的青年的殉道。

    当一个国家被那些正义的一个有一个国家压榨到绝路的时候,人们没有另一个办法,只有反抗。我们国家的农民起义也是如此。物极必反。

    饥荒来临,小奥古斯汀竟然因为营养不良给活活饿死,一个军官的后裔竟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被称之为贵族。

    而犹太人仍然经商,像《威尼斯商人》里面,他们是聪明的民族,是睿智的民族。他们可以在波兰活得很好。甚至战争在眼前,他们仍然可以像《钢琴师》里面的场景一样,在餐厅里面听着音乐就着餐,甚至还能够打断演奏者的琴声,去判断金币是不是足金的。

    就是这样的现实在随着时间慢慢消失,他们终于也被曾经配给食物的德国人控制,烧杀抢掠,毁掉了家园,毁掉了生计,终日躲在昏暗的屋子里面,失去人的尊严。

    这段历史太血腥,为什么德国军官始终不肯放过犹太人,他们究竟对他们做错了什么!

    军人,是人民的卫士,人祸发生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冲上前线,为我们阻挡。他们是冰冷的枪,是锋利的刃,他们是为了人民的工具。

    违抗命令,会被送上军事法庭。就算知道这条路是错的,也不能够转身回头,否则就是逃兵。在和平年代的我,在国家安全至上的时代的我,认为军人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从古至今也是,他们的权利没有多少,但是他们的忠诚才得以构建一个稳固的国家,才得以让我们安然存在。

    战时的德国军人也是如此,希特勒的演讲说的是现实,也是谎言。可是无数年轻的德国人相信了,并且一生追随,他们戎马一生,手上沾满鲜血,眼底狼烟四起,心里波涛汹涌,为的,是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富足安乐的国土。他们远离自己的亲人,远离自己的家园,往西,爱琴海的阳光也照耀不了他们被战火蒙尘的心灵,往东,寒冷至极的东线,寸草不生的冻土之地,就算被冻成人棍,也不能后退。

    斯图卡的轮番轰炸,毁掉平整的坦途,切断敌人的军需。

    血流成河的村子,消灭反抗势力,一个不留。

    奥古斯汀是一个充满人性的军官,他拥有中国人的中庸,可是也充满了一个军人所背负的责任。无论他是罗桐,还是奥古斯汀,他是一个军官,一个军人。

    穿上军装意味着他就必须抛弃自我为荣誉而战。

    海茵茨也是,他没有奥古斯汀的遥远的记忆,他不知道自己的前路会是什么,他只有紧紧跟着自己的信仰一路向前,所有的结果自己承受。在这本书里面,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盖世太保。

    一手打火机,一手沃尔特,为了什么?为了希特勒承诺的未来。

    海茵茨是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但不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兄弟,是一个二十四孝的好儿子,是一个衷心为国的好军人。他的人格很完整,就算知道自己的兄弟与自己的政见不一样,仍然拼尽权利为他做自己能做的一切。战争年代,本就那么不易,能帮就帮,更何况是从小到大的好兄弟。爱屋及乌,他保护着奥古斯汀,保护着秦恬,甚至到最后,他觉得秦恬已经对自己如此重要,他都没有逾越半步。重情重义。母亲总是和他说奥古斯汀有什么,你也一样够资格拥有,所以抢过来,然而他只是听一听,笑一笑,不了了之,对自己的母亲,他总是关怀备至。对自己的祖国,他是蒙蔽了自己的大脑,一手捂着眼睛,一手扣动扳机,向它证明他的忠诚。

    对于亲友,海茵茨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可是对于犹太人,对于他们所谓的敌人,他却是一个暴徒,凶狠的暴徒。可以因为一个玩笑,毁掉一个大好青年的双腿,毁掉一个女孩的生命,连眼都不眨一下。他一次又一次的用自己的沃尔特去试探人性,可是最终他发现,世界上不是只有那个生与死面前保全自己的险恶人性,也有就算害怕得要死也不能放弃亲友生命的温暖人性。遇到秦恬,的的确确是海茵茨的救赎之路的开始。奥古斯汀改变不了历史,他就算知道未来的路是什么样子,也只能默默地为海茵茨不动声色的保护。

    而秦恬却改变了海茵茨。作者显然是偏爱海茵茨,对他的笔墨用得颇多,海茵茨是一个傲娇,毒舌,可是却温暖的像太阳的男子。他同奥古斯汀一样都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就算自己的枪丢了会有麻烦,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将枪给了秦恬拿去防身。就算明显的知道自己对秦恬的感情已经变质,他也还是不忘一个做朋友的本分,朋友妻不可欺。后来就算知道自己放走俘虏会是什么下场,他也毫不犹豫的放了。纵然知道,自己出去可能连命都不剩的回来,他还是让秦恬将他做人质的送到苏联军手里,从此开始了十多年非人的命运,也从不后悔。的确,这样一个海茵茨,怎能让人不爱。

    奥古斯汀,一个孤独的时间旅行者。知道了结局却不能够改变任何一点轨迹的自己,究竟是有多么的绝望。压住自己心中的沮丧,活成奥古斯汀,是罗桐对生命的妥协,他们都赢了。再次醒来,他们都不曾庸庸碌碌。

    奥古斯汀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一个亲得不能够再亲的朋友,他也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恋人。在混乱的年代,他想到最好的方法让海茵茨和秦恬生存下去。毅然决然的让秦恬去巴黎,一次又一次对海茵茨妥协,为得只是让他最终不要沦陷,留下生存的机会。

    奥古斯汀是一个弥赛亚一样的人物,可是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作者并没有用浓重的笔墨描写罗桐。可是全文却四处都有他的痕迹,无处不在。

    作者的烟火气就在这里,罗桐是一个将近绝望的穿越者,是一个未来人,知道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可是仍然活成了当代人。两种矛盾的心理在体内纠结,撕扯。然而他还能够想到与那个照亮自己两个灵魂的女孩厮守到老。他可以在外独当一面,也可以在家里作羹汤,实在是一个经济适用男,就算是在战俘营,他也知道学习建筑,出来以后好营生,多好的一个男人。

    也许,遇到秦恬之前,他从来没有拜托过海茵茨什么,可是遇到秦恬之后,他就好像不停地一直地在拜托海茵茨。拜托海茵茨照顾秦恬,拜托海茵茨为秦恬的犹太朋友送去食物。种族政策下,他不顾及人闲,仍然像一个毛头小子一样追求着秦恬,或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可是身旁的人却是明显的能够感觉得到。异时代能够遇到同胞,其实是一件多么珍贵的事情。那么多的吐槽终于可以有一个发泄口了。将自己快憋得抑郁的话终于有人能够听懂了。是一件多么欣喜的事情。他和秦恬本就不是因为一见钟情,更不是因为爱情而开始的,而是这天上地下,只有我懂你,只有你懂我的心心相惜,注定了这两个人要走到一起。

    写到这里,我也明白了贴吧上有人说明显海茵茨和秦恬的粉红泡泡更多,可是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的原因了。婚姻,毕竟不单单是爱情能够成就的,而是一种理解与相知才能够厮守的。

    奥古斯汀想过自己若是在战场上牺牲,那么秦恬也不必等,他们相约在1990年,那个时候的奥古斯汀,罗桐想必是已经深爱入骨髓,来生再续缘。

    奥古斯汀是一个没有主角璀璨光环的男主,也没有光环的压力,就这么不温不火的做一个先知,神一般的存在。其实一个那么有远见而且成熟的男人,我觉得穿越到回去,也的的确确不会再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心里了,犹如老僧入定,看破了红尘,就随缘而动吧。那首《宿命》恰如其名。

    秦恬是一个一个神奇的物种,宅女。

    可是她不是一个傻白甜的宅女,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宅女,心里不缺什么,就缺历练。而这一趟穿越,的的确确她没有白活一趟,真真实实的赢了。赢了命运,赢了自己。

    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孩,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是一个敢于表达自我的女孩。就像奥古斯汀说她是二十一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不过分的要强,又不过分的柔弱。她很理性,也很感性。

    面对恐怖,她的畏惧丝毫不露的表现出来,可是她却又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一路往前冲,没看到结局从来都不放弃。对待自己善意的人,她用笑脸相迎,对待自己恶意的人,她看都不愿意看一眼。

    她知道历史,但是却不过多的干涉它的走向,也的确,她一个人改变不了。

    前世再多的虚度光阴,想必今生在战乱的年代里面一一补上。她不想依附于奥古斯汀而活,也害怕她在远方担心她,所以一封信也不回,独自一人跑到红十字会,游走于战场上,游走于集中营。见过一个有一个指挥杀敌的铁血军人,不卑不亢。学会多国语言,为和平贡献一份力量。她的人生价值皆体现于此。

    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海茵茨说的“我从未拥有过她,却也从未失去过她。”,秦恬等了这两个男人十五六年。她一个人苦苦熬着,战火后面的爱情,那个值得她等了那么多年的人就是良人。她和奥古斯汀是恋人,可是和海茵茨是超越了朋友的朋友。她做得很好,一个丈夫,一个朋友,她用真实的自己处理的十分的得当。

    秦恬的感情一直很理智,她不像一个安稳时代的小姑娘,看到高大帅气还喜欢自己不得了的男人就倒贴,她很理智,理智得不像话,甚至忘了自己从灵魂上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法国,但是她却是属于那个同样饱受璀璨的中国人。

    一个德国军官,和一个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女子,在理智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却用平常时代不可能存在的善意一点一滴卸下了她心中的万里长城。他就是她的良人。他就是她的朋友。

    有些魂穿文,穿越过后,必定是要穿越回来的。可是这三个人的一生却是没有穿越回来的必要。我跟随着他们走过了半生铅华,等了半生,只剩下相守。

    海茵茨最后说道,不管发生了什么,那个时代,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荣耀。

    在夹缝中生存的人为了生存揭竿而起,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他们的动机。若不是贪婪,必定不会造就这么多的无辜生命逝去。若是能懂得中庸之道,若是能够取之有度,用之不竭,若是懂得给他人留下一点点余地,我们那还需要去斟酌那么多的人性。

    同住地球村,你我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就会少一些矛盾,少一些摩擦。

    愿世界和平。

    有些事情我们能好好说话的时候,请多听两句,若是语言沟通不了,想必就是战火纷飞了。兵刃相见总是不好的。凡事留有余地,我们才能够和谐相处的。

    Peace &Love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十万个为什么之臆测合集

    作者:chengke 发布时间:2013-09-19 23:09:08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意义的话, 那么它可能普及了一些经济学概念, 吸引人对经济学的兴趣, 如此而已. 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应该说是相当负面的.

    这本书, 在我看来, 展示的并非经济学的运用, 而是为日常现象提供一个可能的经济学解释. 而让本书失去价值的正是, 它仅仅寻求一种"可能的解释" -- 它只关注是否能用到某种经济学原理以便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而不费心验证这种看法 -- 这个看法在这个阶段本质上只是一种猜想 -- 是否正确.

    这在其它学科的书籍, 包括科普书籍, 也是不常有的. 比如心理学的科普书, 常常以不同寻常的案例吸引读者的注意, 然后抛出心理学的原理加以解释. 但是, 决定性的不同在于, 这时, 心理学书籍会设法通过调整条件, 验证自己的理论, 排除其它可能性, 以明确的确是刚才提到的原理导致了现象发生.

    这种怀疑和验证的精神, 正是本书的内容所没有的, 而在我看来, 这正是科学和臆测之间的不同. 一个现象, 可能有众多说的过去的解释, 本书所做的, 不过是选取了其中一个和经济学原理沾边的解释, 然后宣布这个现象是由经济学原理导致的. 在我看来, 毫无价值.

  • 别忘了抬头看看天空,你永远不会知道是不是正有土豆龙在看着我们。

    作者:执着的虾米小姐 发布时间:2016-07-13 18:13:04

       薄薄的一本,很快就翻阅完了。

       这应该是我二十岁之后看的第一本童书,但是内心一点也不排斥,反而有温馨质朴的感觉。好像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就像每个小孩心里,都有个未来成人在静静等候。当我们成人后,那个孩子很安静的坐在某个角落,等着我们通过某个契合与他四目相对,并发现那个孩子就是另一个自己。

       选择东京篇,是因为有一定的日语基础,之前也看了很多关于日本的书和动漫,并对日本的文化有浓厚兴趣。但是从土豆龙的视角来看日本,好像变得更加纯粹、简单易懂和童言无忌。书中提到的土豆龙便当很卡哇伊,有时间一定翻出来自己做一次;纸飞机也重新折了一遍,飞起来很高很远;尝试了下撩起肱二头肌和纸进行PK,糟糕,结果输了。

       翻到书的最后读到这句,很有宫崎骏动漫《龙猫》的味道,离开之时,别忘了抬头看看天空啊。你永远不会知道是不是正有土豆龙在看着我们呢。很多时候,当生活在简单之中,反而能收获最真实的快乐。

       你愿意相信吗?世界上其实什么都有,只要你用心感受。

  • 沃兰德 摘译自<布尔加科夫百科全书>(自娱而已,未加仔细校对)

    作者:巴尼福斯 发布时间:2008-02-07 20:09:15

      沃兰德是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人物,他是阴间世界的首领。沃兰德( Воланд ),他是魔鬼( дьявол ),撒旦( сатана ),“黑暗之王”( "князь тьмы" ),“罪恶的精灵与阴暗统治者( "дух зла и повелитель теней" ),所有这些说法都在小说中出现过。

      沃兰德基本可以确定为约翰 . 沃尔夫刚 . 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1808 - 1832 )中的梅菲斯特,自然也是查理 . 古诺( 1818 - 1893 )的歌剧《浮士德》中的人物。

      沃兰德的名字源于歌德的长诗,它只有一次被提到,且在俄文译本中通常指行为堕落。瓦尔瓦普吉斯之夜的场景中,梅菲斯特要求让路的场景说的这句话:“让路,沃兰德公子来了!” 布尔加科夫接触过索阔洛夫斯基的非韵文译本( 1902 ),此处是这样写的:

      “梅菲斯特:看给你带到什么地方了!看来,我得使用我的家法了。嘿,你们这些人,让路!沃兰德公子来了!”

      原德文的诗句是“ Junker Voland kommt ”。在注解中译者这样解释的,“ Junker 是指显贵人物(贵族),而沃兰德( Voland )是魔鬼的一个名称。伏兰德( Faland )作为一基本词汇(意为骗子,阴险狡诈的人)已经被古代作家赋与魔鬼的含义。

      布尔加科夫使用了后者的名字: 瓦列特杂耍场的魔法表演后服务员试图回想魔法师的名字:“-噢…似乎叫沃兰德( Воланд )。或者可能不是沃兰德?可能是法兰德( Фаланд )。 ”

      在 1929 - 1930 年的稿本中在名片中沃兰德的名字完全用拉丁文写成:“ D-r Theodor Voland ”。在最后的文本中布尔加科夫没有使用这个写法:伊万 . 别兹多姆内在牧首湖畔只来来及起了姓的头一个字母 W (双 v )。

      换掉原来的 V ( ("фау") 不是偶然的。德文 "Voland" 俄文写作 Фоланд ,而按俄文 Ф 与后面的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滑稽的效果,并且读起来不顺嘴。德文 Faland 在这里是不太适合的。俄文的发音为 Фаланд ,看起来会好一些,但这样 Фал 会产生不适当的联想(绳索的意思,用它来拉起船上的风帆和横珩),并会联想到一些派生的俚语词。而且在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中也没有出现过 Фаланд 那样的名字,而布尔加科夫正是想把自己的撒旦与浮士德联系起来,即使那个名字不那么为俄国读者所知。起一个陌生的名字就要为了让沉缅于神话境界的读者不要一下子就猜出来那个沃兰德是谁。

      作者的第三任妻子 Е. С. 布尔加科娃在日记中记录了人们阅读《大师与玛格丽特》 1939 年最后的稿本前几章的情况:“昨天法伊科两个人(戏剧家亚历山大 . 米哈依洛维奇·法伊科( 1893 - 1978 )与妻子)、马尔科夫(莫斯科艺术研究院文学部副主任)、维列金(维塔里 . 雅科夫列维奇 . 维列金( 1910 或者 1911 年生)),莫斯科艺术研究院文学部女同事巴维拉 . 阿列克山德洛维奇 . 玛尔科娃( 1897 - 1980 )在我们家。米沙阅读了《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从头开始的,印象非常深。于是他们就请约一个时间再继续读。米沙读后问,你们知道谁是那个沃兰德?维列金说,猜到了,但是具体是什么不知道。我建议我们都写在纸上,然后再互相看了纸条。他写的是撒旦( сатана ),我写的是魔鬼( дьявол )。这之后,法伊科耍了一个花召,他在纸条上写着:我不知道。结果我中计了,他知道了我的答案是撒旦。”

      布尔加科夫无疑对这个试验非常满意。甚至像法伊科那么高水平的听众也不能一下子猜中沃兰德是谁。自然,出现在牧首塘的外国教授到底是怎么来的,从一开始就令《大师与互玛格丽特》的读者处于紧张状态。在早期的稿本中,作者想给未来的沃兰德起阿扎杰洛( Азазелло )和维里阿尔( Велиар )。

      布尔加科夫所用的沃兰德这个名字来源是多面性的。在《大师与玛格丽特》里,魔鬼的肖像与艾杜尔特 . 冯-曼德罗非常想象,这是别雷《莫斯科怪人》( 1925 )里的魔鬼人物。作者把这本书赠送给了布尔加科夫。根据作者别雷在长篇巨著《莫斯科》中的长篇小说《面具》前言里面的意见,这是“德-萨特侯爵一类人物与二下世纪的卡里奥斯特罗组合”。在《莫斯科怪人》的前言中作者断言,以曼德罗人为代表的《铁蹄》(杰克 . 伦敦,也称乔 . 格里菲特( 1876 - 1916 )著名的小说, 1908 年出版)主题(人类被奴役)已经过时了。别雷设法把书中人物罪恶的一面包装起来,使读者不能完全了然,曼德罗是魔鬼吗?

    注:

    此处参考绿原的《浮士德》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但该译中“沃兰德”被称为“伏郎”。

    采用钱诚译本的译名。

    前面所称“ 伏兰德( Faland )”的俄文拼法。

     

      只是在小说的最开始,作者隐藏了沃兰德的真正面目,以激起读者的好奇,然后通过大师和沃兰德本人之口宣示,在牧首塘真的来了撒旦(魔鬼)。在《大师与玛格丽特》还有催眠术士和沃兰德及同伙对莫斯科人进行集体催眠的说法。但是对他的目的却一直不甚了了。用这种方法,布尔加科夫表达了苏联公众的日常反应:怎样去解释周围发生的不可解释的现象,其中包括大规模肃反与许多人的失踪。 .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似乎在说,即使魔鬼带着自己的随从真的来到了莫斯科,那些权威的机构,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比如,莫斯科文艺协会的代表米哈依 . 阿列克山德罗维奇 . 别辽兹也能找到合理的根据,而不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演说相冲突,重要的是,他们还能使所有人确信这一点。其中包括他自己着魔这个事实。

      布尔加科夫不可能知道杰出的奥地利哲学家卡尔 . 莱尔蒙得 . 波普尔( 1902 - 1903 )的证伪理论(或者说是原则),这个理论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死后才出现。波普尔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像埃德蒙德 . 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样,能用自己的术解释所有现象和所有过程,这只是因为在原则上不能对这个理论进行经常性的检验。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他似乎讽刺性地先知先觉到了这个理论。

      与曼德罗类似,根据柯罗维耶夫和法戈特( Коровьева-Фагота )的说法,沃兰德在尼兹也有别墅。在这个细节上反映了,不只是熟悉《莫斯科怪人》,而且还有尼兹作为疗养地的象征意义,全世界的富人在那里休息,而且政治家有布尔加科夫经历过的细节。

      1934 年春天,在创作剧本《死魂灵》之前,作者与妻子提出了去国外,到法国进行两周旅行的要求。在 4 月 28 日给朋友 П. С. 波波夫的信中,布尔加科夫因这件事谈到了自己长久的理想:“我很久就幻想着地中海的波浪,还有巴黎的博物馆,安静的宾馆,没有任何熟人,还有莫里哀喷泉,总之,想见到这一切。他已经很久就与柳霞( Е. С. 布尔加科娃)谈到,这样的旅游如何令人神往。

      《曾经是五月》的草稿成了他下一本书的开端。 1934 年 5 月 10 日,他们还满怀希望,盼着到国外去,如第二天 Е. С 布尔加科娃在日记中所记录的那样, . 死魂灵的导演贝里耶夫( 1901 - 1968 )建议:“米哈依 . 谢尔盖耶维奇,你最好还是到工厂去看一看。”对于这个荒唐的建议,他开玩笑似地回答道:“工厂太吵了,我已经累了,还有病。你最好是把我派到尼斯去。”

      他到国外旅行的请求被不客气地拒绝,《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心怀抑郁。去尼斯的幻想落空了。但是沃兰德在这个疗养胜地有了一个别墅。

      沃兰德这个形象的创新在于,他是一个魔鬼,但是他明显有上帝的属性。布尔加科夫非常熟悉教会历史学家和主教 Ф. В. 法尔拉拉的书《耶稣基督的生活》( 1873 ),他的摘录现保存在作家的档案馆里。

      在法尔拉拉的书中我们读到:“尽管他讲的这个寓言不长,但是富有教益,这是关于一个富有的愚人的故事,他非常贪婪,自私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他就这样东忙西忙的,但他全然不晓,世界上还有死亡存在,且灵魂不能吃粮食,他想,他的‘果实'、‘财产'、‘谷仓'足够他长时间使用,‘吃喝玩乐一应俱足',但是天上传来恐怖的回声,宣布了惊人而且充满讽刺的判决:‘无知的人啊,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加福音 XII, 16-21 )。”

      瓦列特杂耍场餐厅服务员索科夫从沃兰德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且没有几天活头了,可还是舍不得花掉他那一笔数目非常大的存款。这个情节明显是起源于这本书。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里面,布兰德宣告:“过九个月他就会死掉,在明年的二月份,因肝癌死于莫斯科大学附属医院第四病房。”之后,他如此评论道:

      “九个月,”沃兰德若有所思地计算着,“二十四万九千…每月两万七千(做一个对比:布尔加科夫做为大剧院的顾问及剧本作者,他的工资在三十年代每月 1000 卢布),有点少,但是节约着点也够了…”

      “而且我也不劝你上医院,”演员继续说,“在病人无望的呻吟和残喘中死去有什么意思。不如用这二万七千卢布大摆宴席,然后服了毒药,有丝竹仙乐,有醉人的美女,有豪放的朋友,这样往生极乐世界 岂 不更妙?”

      与福音寓言中的主人公不同,索柯夫没有享受到尘世的快乐,而且不是为了拯救灵魂,而只是出于天生的贪婪。沃兰德不无讽刺地劝他效法“富贵的穷人”。别辽兹也是如此,他想的只是生活的乐趣,比如他马上就要去基斯拉沃德斯克休假,不肯听取沃兰德预先的警告,他要他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而且人还“死到临头”,这些东西他马上就有了预感:莫斯科文学学会主席完全像撒旦所说的那样,被有轨电车切断了脖子。这个只知享乐的富人原来只是守财奴和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

      那个卡里奥斯特罗伯爵成了卡洛里那 . 巴甫洛娃(雅尼什)( 1807 - 1893 )的长诗《在特里阿诺的谈话》的主人公。据布尔加科夫的第二任夫人 Л. Е. 别拉捷尔斯卡娅说,在二十年代作家交往小圈子里的朋友和熟人中对女诗人都有所耳闻。《在特里阿诺的谈话》是以伯爵阿诺列 . 米拉博( 1949 - 1791 )与卡里奥斯特罗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对话为形式。卡里奥斯特罗对米拉博启蒙思想中充满的乐观主义表示怀疑:

               “古老的制度被推翻,

                千万人走向前台,

                流血的时日来了,

                但我知晓会有这些骇浪,

                那四千年的可怕教训,

                还恍如昨日。

                可怕的骚动正在停歇;

                伯爵,请相信,这蠢动的人群,

                又会有链锁加身,

                这些法国人会抛弃,

                他们得到的权力遗产。”

      沃兰德对别辽兹启蒙主义式的乐观主义持批评态度:“请问,如果人不能制订哪怕是非常短期的计划,比如说一千年,怎么能掌握命运,他可能自己的明天都不能担保?”

      与卡里奥斯特罗一样,沃兰德指出了人类活动的不可预见性,他们所得的往往与自己的所求相悖,尤其是在长远的背景上。魔鬼要使文学家相信,人不能预见自己的将来。但是别辽兹这个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给不可预见的,偶然的事件留有任何余地,因为自己虚幻的决定论名副其实的搭上了自己的头。

      《特里阿诺的谈话》中的卡里奥斯特罗与沃兰德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卡里奥斯特罗:“为南方之子, / 形容怪异, / 身材高大如弯曲的长剑, / 嘴角上挂着冷酷的笑容, / 眼睛闪着敏锐的目光。” 而沃兰德:“他只是个子高一些”,他不只一次把自己锐利的,发绿的眼睛投向别辽兹,发生的笑声令人莫名基妙。别兹多姆内在某一个瞬间觉得沃兰德的手杖变成了长剑,在撒旦的盛大舞会上沃兰德也手杖长剑,当玛格丽特见到,“沃兰德的皮肤总是被晒得黝黑”。这确实使撒旦更像来源于炎热的南方。

      与在牧首塘的沃兰德相似,巴甫洛娃勾划了魔鬼般的卡里奥斯特罗来到审判基督的法庭的情景:

                  我在远方的加利利;

                  看见犹太人如何聚集,

                  来审判自己的救主;

                  我听见狂呼乱叫,

                  这是对救赎的奖赏:

                  “订死他,订死他!”

                  他巍然屹立,

      在沃兰德的故事里面,在沃兰德审问耶稣阿时,他隐然在场,宣布死刑的时候,他也在台上。总督被命名“大人”,其中暗指含了彼拉多“胆却”(胆小)的,虽然他在这里怕的不是人群的呼号,而是约瑟夫 . 该法 . 凯萨留(公元前 43 或 42 年到公元 37 年)的告密。在 1929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与别辽兹对话更像是卡里奥斯特罗的独白:

      “请问,别辽兹突然问,这就是说,根据你的意见,没有‘订死他'的喊叫?

       工程师超然地冷笑道:

       “这个问题从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的女打字员那里听说是正常的,而你的意见呢?…拉倒吧!我想看见,一群人是怎样冲进法庭,这里由检察官主持,或是其它人,像彼拉多!一比较就会弄清楚。在坡列契斯捷林荫路革命法庭正在开庭(引处故意给出这个名称,这与基督教教传统有关。在二十年代,这里是莫斯科军区司令部, Е. С. 布尔加乔娃的第二任丈夫 Е. А 舍洛夫斯克就是这里的首长,而司令部可能附设法庭),忽然,你想,观众开始叫喊起来:‘毙了他!毙了他!'她马上就会带出了法庭,她已经死定了,他为什么要喊?对他完全无所谓了,要绞死谁,或要枪毙谁,而人群,不论什么时候,人群,都是些愚民,弗拉基米尔 . 米拉诺维奇!”

      此处布尔加科夫借沃兰德之口与《特里阿诺里的谈话》进行争辩。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根据革命及国内战争的经验,得出结论,群氓自己只能一事无成,他们只是为追逐一已之目标的领袖所驱使,可 K. 巴甫洛娃与其他十九世纪中叶的知识分子却虑不及此,把人民,群氓看成是决定历史事件进程与结果的独立因素。

      沃兰德工程师还滑稽可笑地模仿了公共会议及报纸上的风格,呼吁对所有在不公正的诉讼程序中被控进行破坏活动的工程师采取最高惩罚措施(就是所谓有“沙赫金案件”)。 这个审讯发生在 1928 年,其中五个被告被判死刑。

      沃兰德的形象与另一种对魔鬼的看法是不相容的,那是哲学家和神学家 П. А. 弗洛林斯基在其著作《真理的基石及确认》中所坚持的:“罪恶是徒劳的,因为它不是生命,而是死亡。而死亡是靠生命勉强图存,并借生命而生,因此他的存在只能以生命所给的滋养为限。死所具有的,只是为它所污染的生命。甚至在‘魔鬼的集市',在魔鬼的巢穴,魔鬼与自己的跟从者只能颠倒是非,恶意嘲弄礼拜的神性,而无所作为,这多么空虚!多么可怜!多么没有‘深度'”

      “这也算一个证据,即不论是实际上,还是在思想里都不存在巴伊诺洛夫斯基式的、莱蒙托夫式的、弗鲁别列夫斯基式的气势辉煌壮丽魔鬼,他们只是可怜的‘神所戏耍的猴子'。”

      在 1929 - 1930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基本上还是那样一只可怜的“猴子”,没有气质可言:一脸的不正经,说起话来面带奸笑,使用的不俗不可耐的语言,比如骂别兹多姆内是“说谎的猪”,对瓦列特杂耍场小卖部服务员假装抱怨:“咳,这些人真是莫斯科的恶棍!”并且哭丧着脸,跪求哀求:“不要杀了可怜人”。

      但是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最终版本中沃兰德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可说是 “气势辉煌壮丽”,堪与罗尔特 . 乔治 . 拜伦( 1788 - 1824 )、约翰 . 沃尔夫刚 . 歌德、米哈依尔 . 莱蒙托夫( 1814 - 1841 )、与为他的《恶魔》画插图的画家米哈依尔 . 弗卢别里( 1856 - 1910 )类比。

      沃兰德对与他所接谈的人解释来莫斯科的目的时,他的说法也不一样。对别辽兹与别兹多姆内他说是为了研究 海尔伯特 . 阿弗里兰克斯基的手稿。他是中世纪的学者,甚至在成为罗马教皇后,把自己的职责与对白色魔法,即天然的魔法的兴趣结合起来,与黑色 魔法不同,他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造孽。在 1929 - 1930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径直称自己为白色魔法的专家,如海尔伯特 . 阿弗里兰克斯基(在最后的稿本中,沃兰德已经称自己为黑色魔法专家)。

      他对瓦列特杂耍场及房室管理员尼卡诺尔 . 伊万诺维奇 . 鲍索伊说,他来是打算演一场黑色魔法(早期的稿本称为白色的魔法)。这场闹剧结束后 撒旦 对索柯夫称只是“想见到成群的莫斯科人在一起是什么样子,这在剧院里进行可再方便不过了。”

      柯罗维耶夫-法戈特在盛大的撒旦舞会之前说沃兰德及其随行者去莫斯科的目的是想要举办这个舞会,它的女主人一定得叫玛格丽特,还得是一个本地人。根据沃兰德助手的说法,在一百二十一个叫玛格丽特的人中,除了小说的女主人公外,再没有合适的人选。

      沃兰德是一个多面人,就如魔鬼一样,在与各种人谈话时戴着各种面具,对于自己此行的目的,他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所有这些说法都是他真实打算的一种伪装,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从莫斯科带走天才的大师与他的恋人,还有那部有关本丢 . 彼拉多小说的手稿。

      沃兰德部分地需要那场黑色魔法的表演,以便玛格丽特能听到瓦列特杂耍场发生的事,并做好准备,与他的使者阿扎杰洛见面。这里撒旦是全知全能的:与他接触的人过去和将来的生活,他都知道,他还知道大师长篇小说的稿本,他与“沃兰德福音书”完全一致,也就是在牧首塘向那两位不走运的文学家所说的一样。

      阿扎杰洛与玛格丽特在亚历山大花园见面的时候,向她引用了有关本丢 . 彼拉多长篇小说的片断,这不是偶然的,结果使得大师的恋人同意去见那位神通广大的“外国人”。因此当在盛大的撒旦舞会之后他从大师那里知道小说的题材后,沃兰德表现出的惊异,只是又一个面具而已。因此大师与其侍从的行为都服从一个目的:与大师会面,他被从医院里弄出来,是有关约叔阿 . 伽诺茨里及本丢 . 彼拉多的长篇小说的作者及他的恋人,以决定他们的命运。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者所创造的沃兰德与侍从在牧首塘的出现的情节根植于艾内斯特 . 捷奥多尔 . 阿马德 . 霍夫曼的传统,他是哲学神秘主义的鼻祖,德国浪漫派小说的先导,其中对市井小人进行了辛辩的讽刺。

      沃兰德、科罗维耶夫-法戈特与别戈莫特都是“从虚空中幻化出来”。这里我们想起了小品文《阳台上的首都》( 1923 ),那里对其渊源所自有很好的揭示…“从虚空中幻化出一个警察,这是一个霍夫曼般的化人物。”在牧首塘的场景与霍夫曼的长篇小说《艾里克西尔魔鬼》( 1815 - 1816 )相呼应。在该书的引子中,故事也是在公园的林菌道上展开:“如火一样的太阳沉下山脊”。

      作者邀请阅读者与他分享悬铃木遮蔽下的石凳上一班人物,那里:“心怀不可言状的惊 恐,我要观看那蓝色的怪异的巨大山峦。” 《艾里克西尔魔鬼》是卡普勒(天主教芳济会托勒托钵修士)米达尔德的笔记,叙述者是以日记的出版人的身分出现的。通过叙述人之口,霍夫曼进行了思考:“我们的,如我们通常所称的,幻想和神往的对象,可能只是神秘之线的神秘启示,他跨越我们的全部生活,并把我们所有的表象联系在一起,而且,我想,那些觉得可以强行扯断这些神秘之线,并去触摸那不可捉摸的、控制他的力量并与之较力的人,必遭覆没。

      于是出版人开导读者:“你整个身心都充盈着神秘的震颤,那是生命与造化的神功所带来的;那时你已经觉得所有这一切就在你眼前发生,而你也你会准备去认同他。在那种心境下,你可以去读米达尔德的叙述了,而且这个僧侣的奇思异想,你只会当作是热烈的想象而导致的不连贯的戏说…”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里,故事发生在“异常炎热的日落时分”,“那时莫斯科已被太阳烤得灼热,裹着干燥的烟尘沉向环形花园方向。”在沃兰德及他的随从出现之前,别辽兹感到了“ 不可言状的惊恐”,他有一种说不清的预感,自己会死去。在 1929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说:“夜之女儿,命运女神纺完了自己的线”,这暗示出莫斯科文艺协会主席命运的“神秘之线”很快就要被扯断。

      既然别辽兹一厢情愿地认为,他的知识可以否决上帝和魔鬼,那就死定了,生命本身及生命的基础不属于理论的框架内。沃兰德向他提出了相反的“第七个证据”:这个文学家会摊上倒楣事, 叫做安努什卡-秋马,这是一不小心流到铁轨上的葵花油,而且电车女司机来不及刹车。

      沃兰德承载着命运,此处布尔加科夫是在沿袭着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她不把人的命运与上帝结合,而是与魔鬼联系起来。

      这层意蕴最好的揭示是莱蒙托夫小说《宿命论者》( 1841 ),它是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一个组成部分。里面有中尉乌里奇与毕丘林的争论:“人们支配自己的命运吗?或者预先确定我们当中每个人最后的大限?这种事是可能的。”,为了证实这一点,他拿着手枪向自己开了一枪,可是子弹卡壳了。毕丘林向乌里奇预言他已死到临头,这事里就应验了。中尉被醉酒的哥萨克给砍死了,这个哥萨克先追上一头猪,并把它劈成两半。狂乱的哥萨克躲在木屋里,于是毕丘林要试一下自己的命运,他闯了进去。哥萨克的子弹掀掉了他的肩章,随后跟上的人制服了他。但是毕丘林如何也不能相信宿命论者:“我喜欢怀疑一切,可我的性格还是坚定不移,相反,说到我自己,我总是果敢地前行,即使我不晓得,等待着我的是什么。”

      这里似乎接续了《福音书》的喻言,有魔鬼从一个人身上(“恶魔附体的人”)离开,附到了群猪的身上。群猪从悬崖上跳下去,都死掉了(路加福音第八章 26 - 39 节)。哥萨克劈死猪以后,恶魔从那里放了出来,附到了他身上,使其狂易(恶魔附体的人)。正是魔鬼想要了乌里奇的命。中尉问道:“老兄,你在找谁呢?”,哥萨克答道:“找的就是你。”并劈死了这个不幸的人。如此莱蒙托夫告诉我们,掌握人类生死命运的全权,不是在上帝手中,而是在魔鬼手中。上帝给人类意志自由,使她用自己果敢而审慎的行动,来对抗魔鬼施加于我们身上的厄运,如毕丘林在小说《宿命论者》中所做的那样。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如此前在《不祥的蛋》里魔鬼洛克一样,也是命运的化身,他惩罚了别辽兹、索科夫与其他违背基督教道德准则的人。这个魔鬼是世界文学的头一例,他因违反基督的诫律而施加惩罚。

      沃兰德还有一个原型,这是布尔加科失所熟悉的《浮士德》的现代版本。他是文学家与记者艾米里耶 . 利沃维奇 . 悯德林( 1900 - 1980 )所作的“长篇小说《浮士德的回归》的开始部分)(这部著作没有完成),它于 1923 年发表在选集的第二卷《复活》中,这里还有中篇其中还有小说《袖口上的信札》(选集原件保存在布尔加科夫档案馆中)。

      《浮士德回归》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而且这个浮士德很像《大师与玛格丽特》早期稿本中的大师,他生活在莫斯科,然后他去了德国。在那里他遇见了梅菲斯特,他名片上用花体黑字白地标明“梅菲斯特教授”。

      在沃兰德的名片上同样也有“沃兰德教授”的字样。在 1929 年的稿本上用拉丁文表示,在最终的稿本中则没有出现:两个文学家在牧首塘在他的名片上看到了它,但是没有记住。沃兰德与悯德林笔下的梅菲斯特形象极其相似:“:总而言之…他脸部轮廓尤其优美,脸上则鼻子特别优美,它的形状异常端正,那是完全不多见的。它的形状是直角形的,斜边向上的,而且直角正好落在上唇上,可它怎么也不能与下唇吻合,自己孤悬在那里…这位先生有一双极端细长的脚,穿着黑袜(没有缝补过),着丝绒便鞋,而且肩上还披着那样的风衣。浮士德觉得,这位先生眼睛的颜色在不断变化着。

      沃兰德就带着这副离奇的相貌,出现在一所不吉祥住宅的到访者面前,他出格的相貌特征有悯德林笔下的梅菲斯特的痕迹,而眼睛变幻的颜色带出现在长篇小说《白匪军》的梅什拉耶夫斯基中尉身上。“右眼闪着绿光,像乌拉尔的宝石,而左眼是黑色的…”

      从布尔加科夫的第一个妻子 Т. Н. 拉巴的回忆录中我们得知,梅什拉耶夫斯基的原型是作家青年时的朋友尼古拉 . 申加耶夫斯基。但是这个原型的眼睛可不是色彩变幻的,而且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与梅什拉耶夫斯基眼睛的颜色也不一样,通过它刻画两个主人公妖魔性格。

      悯德林笔下梅菲斯特这个称呼是他的姓,人们管这位从布拉格来的教授(也是在德国的外国人,如沃兰德在俄罗斯)叫做科拉德 . 赫里斯托弗尔。在 1929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被称为捷奥多尔,这可在他的名片上看出来。有趣的是,这两个名字都令人难以置信的与上帝联系在一起。克里斯托弗尔是从希腊文中译过来的,意思是“承载耶稣大道之人”,在悯德林笔下有讽刺的意义。在《浮士德归来》中梅菲斯特与上帝没有牵扯,他建议浮士德参加集体自杀的组织活动,这次他们要回到俄罗斯。可能这里暗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排除这是暗指十月革命,因为这部小说的续集没有面世。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在早期的稿本中名叫捷奥多尔,是从古希腊语翻译而来,意思是“上帝之赐”。此处不仅是借用,而且也暗指沃兰德与约叔阿 . 伽诺茨里的关系,他决定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命运,但是这个命令要求沃兰德来执行。

      类于此的上帝与魔鬼互用的源头还包括德国浪漫诗人,讽刺作家海涅( 1797 - 1856 )的政论性作品《路上图景》( Путевые картины )。此处,他把英国保守党与自由党之争暗喻为上帝与魔鬼的斗争。海涅不无讽刺地指出,“上帝创造出的钱太少了”,这是指世界上恶的存在。

      沃兰德往人群中散发卢布,这些后来变成了废纸片,他以如此偷梁换柱方式满足了对金钱的渴求。在《路上风景》中,海涅生动地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从魔鬼那时拿去很多钱,作为他获得世界的抵押。结果上帝没有阻止自己的债务人“为非作歹”。而魔鬼也不想让世界完全毁灭,因此这样一来他就会失去自己的抵押金,故而他也谨守自己的界限,上帝也不糊涂,他清楚魔鬼的怎么对他来说是一个保证,使他敢于对世界的控制权交给魔鬼,让他们进行组阁。就这样 “萨米埃里”创建了地狱的军队,维里杰乌日成了大臣,维兹里布兹里成了国务秘书,老祖母获得了殖民地等等。这个联邦开始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经营,虽然他们在内心深处有罪恶的意志,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得不与追求世界的福祉,为了福祉,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他们以此作为对自己屈就的奖赏。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早期稿本中提到了邪恶的大臣,在为创作小说准备的材料中留下了从 М. А. 奥尔洛夫所写《人与魔鬼关系的历史》( 1904 )摘抄了各种类型的魔鬼和撒旦名称,其中就有在海涅诗中出现的赛米埃里、维里杰乌日,还有“阿德拉马列赫,地狱里伟大的大臣”。在《路上风景》提到过的一个魔鬼是维兹里布兹里保存在小说最终的稿本中,他与科罗维耶夫-法戈特有很紧密的联系。

      海涅讽刺性地利用了歌德《浮士德》中的诗句,它也是《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卷首题词:“然汝究为何底人也?吾之为力,本欲恒为恶行,然亦终成善事。”海涅则反其道而行之,魔界的力量不得不向善,可为达此目的他们不惜采用最卑鄙的手段。

    德国的浪漫主义者讽刺同时代的政治家,他们宣称追求世界的福祉,可终日所行不能令人恭维。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如歌德的主人公,本欲作恶,却成就了善事。为了得到大师与他的小说,他惩罚了投机文学家别辽兹、叛徒巴龙 . 马太和很多其它的奸人,比如偷东西的餐厅服务员索科夫,或者贪赃的房屋管理员尼卡诺 . 伊万诺维奇 . 鲍索伊。但是他要把关于本丢 . 彼拉多小说的作者交付魔界控制这只是表面的恶,既然这事充满善意,而且是直接受约叔阿 . 伽诺茨里之托,后者是善的化身。

      但是如海涅一样,在布尔加科夫笔下,善恶最终纯由人自己所植。沃兰德与他的随从只是令植根于自身的恶行与美德有所显现而已。人们对乔治 . 别加利斯基的残酷态度在瓦列特杂耍场变成仁慈,而最初的恶,当人们想砍掉报幕员的头,成为表现善的必要条件:对掉头的报幕员的怜悯。

      沃兰德对利未马太的话最明白地提示了善与恶的辩证统一与互补,那时拒不向“邪恶的精灵与阴间的统治者”问候:“你说出那些话来,似乎就认可了阴暗与邪恶。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如果不存在恶,何来你所行的善事?如果地上的阴影消失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你知道阴影都因物体和人而来。你看我长剑所留下的阴影。林木与生物都会留下阴影。你不想拔除地球上的林木与生物,把它无扫荡净尽,后来只能享受光秃秃的世界吧?你这个蠢人。”

      除了海涅的《路上风景》之外,法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那托尔 . 法郎士(蒂波)的哲理论著《伊壁鸠鲁的花园》( 1894 )也曾涉及这个问题,书中断言:“恶是必需的,如果它不存在,也就不存在善。没有牺牲就没有勇敢,就没有痛苦,就没有同情。 ”

      “那么为共同的福祉自我牺牲与自我献身的价值何在呢?没有恶丑;没有爱,那有恨,没有美,哪有丑。世界生生不息,生命孕含着价值,只有归功罪恶与痛苦。因此不要怨恨魔鬼。他至少创造了宇宙的一半。这一半是那么紧的与另一半连在一起,如果触动了其中的一半,就会为后一半同样的损害。恶行被根除完毕,美德就无所依存了。”

      《伊壁鸠鲁花园》里的这段话显然与《路上风景》无涉,但是两者都有同一个相同的来源,海涅似乎是有所耳闻,布尔加科夫定是无所知悉。当时有一位备受争议作家 . 阿尔丰思 . 费朗索瓦 . 德-萨特侯爵( 1740 - 1814 ),他为阿纳托尔 . 法朗士(玛丽 . 费朗索瓦兹 . 阿鲁埃)所推崇。他著的《新尤斯津娜》 (1797) ,书中背景与伏尔泰( 1689 - 1778 )生活年代暗合,书中,他雄辩地发问:“身怀更高哲学智慧的人难道没有权力,对着查第格中前面天使奥斯拉(伏尔泰的小说《查第格或命运》 1748 )申辩,因为善要倚仗恶而生,顺理成章的,善也可会导致恶,如果他们本应如此。既然他们本质上正是行善的一种方法?他们不会有理由对此补充说吗,总的来说是,善或恶,这个或那人,没有区别的,要是不幸总是伴随着美德,兴盛总是伴随着恶行,既然万物在自然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因此顶尖智慧的作法是在得势的恶人中占有一席之地,岂不更胜于混迹于注定要倒楣的有德行人中间?”

      这里德-萨特所引用的伏尔泰还是置善高于恶之上,虽然他也承认,世上的奸邪之徒远多于忠正之士。

      查第格:这么说,没有罪恶和灾难可不成,还需要她们编织善人的命运? ”

      奥斯拉:罪恶之人总是不幸的,他们的存在只是为考验世界上那些为数不多的忠正之士。恶兮善所倚。查第格:

       如果世界上完全无善又无恶呢?

      奥斯拉:那样一来,此一世界可就全成了彼一世界了,世事安排构成了另外的贤明大道。可是这个贤明大道只处于至圣之所在。这是完美的所在,恶无缘接于此境。至圣之主创造万千世界,每个世界各不相同。这无尽的多样性是他无边法力的一个象征。地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无尽的天空没有相同的彩耀,你在你所生的原子上所见到的一切,都各处其位,各因其时,为一个亘古不变、包罗万象的规律所主宰。你看到这个孩童偶然落水,那个房子偶然被烧毁,可偶然是不存在的,世界的一切或是考验,或是惩罚,或是奖赏,或是警示。

      伏尔泰在作品中采用了《波斯生活》中的《东方纪事》。善恶二元分法取材于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东方记事》中的光明之神奥尔穆兹德( Ормузд )或者阿胡拉玛兹德( Ахурамазд )与黑暗之神阿里曼( Ариман )或者安格拉马依尼( Анграмайнь )的关系总是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两者代表了自然的两个“永恒的源头”。奥尔穆兹德不能负责由阿里曼所做的恶,这种恶原则上是不能被排除的,而他们之间的斗争,则是生命的源泉。伏尔泰把忠义之士置于最高存在的庇护之下,那个最高存在是另一个完美的世界的创造者。

      德-萨特把自然界善与恶等量齐观。如他在《新尤斯津娜》和其它长篇小说中所要证明的,先激起他对恶的憎恶后,可不因他原初的向善倾向,而使其导向人的善根。在德-萨特的长篇小说中,差不多所有为逞一已之欢娱的主人公都走向毁灭。

      法朗士如德-萨特一样,从伏尔泰的说法中抽去了最高实在,而使善恶等量齐观。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也包括《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也持这种等齐善恶的观点。与伏尔泰不同,他不是无情的决定论者,因此沃兰德正好把别辽兹称为轻慢偶然性的人。

      沃兰德执行约叔阿 . 伽诺茨里委托-布尔加科夫就是这样别出心裁的实现了性之本善与本恶的互补。这个思想大概是从意大利传教士玛乌里齐奥 . 咯尔佐尼关于中东的宗教社团伊也汲特著作的片断上得来的。这本书保存在普希金的 《阿尔兹鲁姆旅行记》( 1836 年)所附的材料里。那里提到“伊也汲特教徒们认为,上帝发号施令,但要委托魔鬼来执行。”

      约叔阿通过得未 . 马太请求沃兰德,把大师与玛格丽特带在身边。从伽诺茨里和他唯一学生的角度来看,给大师的奖赏是不太完全的。“他没有获得世界,他获得了安宁。”而从沃兰德的角度来看,安宁要好于“赤裸的世界”,因为这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撒旦劝说创作本丢 . 彼拉多长篇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已到尽头的路?(也就是继续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噢,充满浪漫情怀的大师,你不想白天与自己的女友在开始绽放的樱桃树下漫步,晚上来呤听舒伯特的乐曲?不想愉快地手里拿着鹅毛笔在蚀光下写作?你不想如浮士德手里操着曲颈瓶在试管造人一样,也塑造自己所亲灸的人物?”

      沃兰德如约叔阿一样所见略同,只有忠实,古板的利未马太知道能享受这“赤裸的世界”,这却不适于天才的大师。沃兰德心里带着怀疑和困惑,他见到这个世界满是乖离(大师所见也是如此),倒不如把最高的奖赏给了大师。

      沃兰德在瓦列特杂耍场所说的:“表面上大家都变了…,我要说,不过这城市也一样。西服再没有要说的了,但是又出现了…像这些东西…如有轨电车,汽车…我对公共汽车、电话和其它…仪器…没有兴趣,还有更重要的问题:这些人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吗?”这些话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马丁 . 海德格尔( 1889 - 1976 )的思想相呼应,那是在他的《艺术创作的起源》中所说的:“飞机和收音机属于最新出现的事物,但是当我们想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却记起了其它东西。最新的事物,这就是死亡和审判。”

      虽然在 1935 年至 1936 年学者会见到有关的材料,但是海德格尔的著作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出版。理论上《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完全能够从他的听众(他与哲学家波波夫要好)那里知道《艺术创作的起源》。沃兰德关于仪器的那些话只是写在最后的阶段写入小说的,那是在三十年代末)。更重要的是作家与哲学家的思想神奇地巧合。海德格尔的下述论断非常有趣,他紧接着“死亡与审判”的话之后说,“概括来讲,人们用‘事物'这个词命名所有东西,这东西只要完全不是空无所有。根据这个意义,艺术创作也就是那种事物,其中只要他有某些真实的东西。”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最直接复活了被烧毁的大师的长篇小说。艺术创作的材料只存在于创作者的头脑中,他被重新具体化后,变为可感的事物。

      在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准备材料中还有一份摘录,是有关卡里奥斯特罗伯爵的:

      “卡里奥斯特罗, 1743 - 1795 ,生于巴勒莫。亚历山大 . 约瑟夫 . 巴里扎莫 . 卡里奥斯特罗-菲尼克斯”。最初,在 1938 年的方案中,卡里奥斯特罗也是出席撒旦的舞会日客人之一,但是在最后稿本的有关章节中,把菲尼克斯伯爵去掉了。因为他不能重复沃兰德的形象。《大师与玛格丽特》没有一个文学作品中人物原型,或是实际存在的人物,在书中的以角色的形式出现。

      与约叔阿 . 伽诺茨里不同,沃兰德认为人都是不善良的,而是凶恶的。他在莫斯科的使命就在于彰显人性中的本恶。沃兰德与他的随从挑动莫斯科人任意胡闹,确信他们完全无法无天后,开始讽刺性地惩罚他们。

      沃兰德的一个重要原型是列奥尼得 . 安德列耶夫( 1817 - 1919 )的剧本《人的生活》( 1907 )中一个穿灰衣服的人物。要指出,这个人物出现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作者非常熟悉的 С. Н. 布尔加科夫的《众神的盛宴》( 1918 )中,而安德列耶夫的剧本为《撒旦的盛大舞会》提供了框架。

      在《人的生活》前言里,有一个灰衣的人,象征着命运,名叫洛克,还称“黑暗之王”,他在谈到人时说:“人为前行的光阴驱迫,不能自主地履历生命的所有阶段,无一或缺。为视界所限,他任何时候也看不到下一个阶段是,可他移动的脚步却正要践履其上;为知识所限,他任何候都不知道,下一天或下一个时刻给他会面临什么。他茫无所知,为各种预感折磨,为各种希望和恐惧所焦虑,木然完成这些确定不移的先定目的。沃兰德预告了为知识所限的沃兰德之死,他因为这些不祥的预感而到焦虑,并且视界所限的大师提供了“最后的避难所”,他不应得见神性启示的光明,不应得见约叔阿 . 伽诺茨里。

      根据俄罗斯网站《布尔加科夫百科全书》内容选译 

       又该网站是根据鲍里斯 . 索科洛夫的《布尔加科夫百科全书》制作

    ( Булгаков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02 Локид , Миф )

  • 重看《基督山恩仇记》琐碎

    作者:伽蓝 发布时间:2006-01-19 21:54:05

    重看《基督山恩仇记》琐碎

    伽蓝 March 1-16, 2003. 于深圳景田 

       1、最早看应该是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看了很多很杂的外国小说。《幻灭》是第一本,印象最深是《三个火枪手》。这部因为有太强烈的复仇,总是很怕。尤其小时侯有一套小人书,其中第三册是不同的人画的,正好是复仇情节,很怕。

    2、这个是译林出版社的,郑克鲁的翻译,他把主人公的姓氏翻成康泰斯,我喜欢另一个版本的邓蒂斯,但不记得谁翻译的了。

    3、“译序”绝大多情况下我是不看的,我宁愿看完书再回来看,有时候干脆不看。除了想避开我们这个特定年代和社会下必写的一些“特征”介绍手法叙述,还不想被左右思路情感。

    4、但我非常留意大部分翻译小说下的注解。这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5、小说一开始大仲马的厉害之处就一览无遗。每个人的出场都非常别具一格,但很自然,让你印象深刻。把斧痕留于最细微处。

    6、康泰斯的父亲出场让我最喜欢的是这段P8。康泰斯发现父亲为他还债省吃简用,内心伤痛,他父亲回答:“你知道我清心寡欲”。

    我喜欢这样的描述方式,喜欢这样内涵、谦逊、有气度的回答和为人。在长大的年岁中,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外公就是这样的人,我非常高兴,也越来越喜欢他。在外公去世后,我思考他的时候比以前多很多。我发现,即使逝去的人,一样会给你人格上的帮助,只要你虔诚思考。

    7、另外我开始领会真正的人格崇高是什么意义。我开始学习。我发现大仲马给我的最大意义是,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等级,不分出身来历,不分行为,都可以在灵魂深处发现他真正可贵的东西。换句话讲,每个人,甚至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值得你最深程度去尊重。

    8、我因为看过很多爱情(书上的),例如梅尔塞苔丝对康泰斯的。这样的变化虽然有原因,但我不同情。我开始意识到什么是“坚贞”。所以最后我看到康泰斯最终赢得海蒂的爱情,我是多么由衷地高兴和为康泰斯默默欢喜。

    9、另外,实际上这部书中的很多坏人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的,例如费尔南对梅尔塞苔丝(P14)。但是他人格上的严重扭曲导致这个人最终被我们舍弃。所以我知道了对待每一个人要尽量全面去看待。

    10、在康泰斯如此大好前程一夕被毁,我想过很多次。所以人在高峰处太过得意时要小心,总有自己不谨慎处以致最终千里之堤,毁于一穴。

    11、P67---努瓦蒂埃的镇定让我佩服,但这样的人我躲避千里。为什么我会怕这样的人,不知道。他并不可鄙。这个我还在分析。

    12、法里亚神甫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我最先注意到他这个:他许诺给放他的人500万。而实际上他的财富是“二百万罗马埃居,一千三百万法国埃居”。这几个数字中的含义很值得玩味。在我后来的经历中每每见到这样类似的情形,我总是心里暗笑。虽然我见到的并不多。

    13、(P99)法里亚神甫知道挖错方向了,说“今后我决不再花力气要重获自由,因为上帝的意图是让我的自由永远丧失。”------我知道他是怎样的程度盼望自由的,但一旦发现不可能,他能清楚自己的处境,放弃不现实的念头,这是异常伟大的魄力。这也绝不是我轻易能获取的。我只是向往。

    14、从P100---P104描绘法里亚变废为宝的能力让我敬佩得五体投地。我从此知道去收集每一个东西,不管是有用的还是现在看不出有没有用的------ 它肯定会有用的 。

    15、P104。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康泰斯太过敬佩神甫,他在想“如果您是自由人,会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事呢?”

    而神甫回答:“也许一事无成。我充沛的脑力会变成无用的东西散发掉。必须遇到患难才能挖掘某些深藏在人的智力中的神秘矿藏;必须要有压力才能使火药爆炸。囚禁生活把我漂浮在这里那里的所有才能都集中在一点上;这些才能在一个狭窄的空间相碰撞;您知道,云相撞产生电,电生闪,闪生光。”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和道理。所以每当我落入低谷和窘境时我都不太着急,因为我一定会有办法,但一定要冷静,并且要动脑筋。这需要平时积载能积载的一切知识。我希望我真正能应付面对所有危机。

    16、P108。神甫帮助康泰斯分析他遇难原因。其中讲到检查官维勒福时的话很有道理:“这个行动太崇高了,反倒显得不自然。”我开始意识到“自然”是多重要的东西。你要凭靠你内心的感觉去判断,但首先你要做一个真正自然的人。

    17、但我对于法里亚轻易说出维勒福和努瓦蒂埃的关系,我觉得不太可信。不过我原谅大仲马的草率。毕竟这实在是一个极小极小的交代不足。大人物偶尔犯点小失误实在不算什么。

    18、P109。神甫因为疯子身份,尤其是“使人开心的疯子身份”,使得他得到某些特殊待遇。这个我很早就潜意识里领悟了。所以我尽量去展露自己,不怕在任何陌生人面前。你把自己包得越紧,别人越抗拒你,因为你首先做出抗拒别人的姿态了。而在我很小就开始这样做时,我把碰到的任何一个人都当作好人,这样得来的好处是始料不及的。于是我开始肆无忌惮地一个人在我有限的世界上乱跑了。而我父母异常放心。

    19、P110。康泰斯请求神甫教育他。要学会神甫的所有知识。神甫回答:“(两年)。应用不行;掌握原理可以,学懂不等于了如指掌;一知半解的人和学者不可同日而语;记忆造就前者,哲学造就后者。”

    20、P118。恺撒赐死斯帕达,朱元璋赐死徐达。为什么?

    那时不动产价值甚微——为什么?

    21、P123。“……而康泰斯担心回想起几乎淡忘了的过去,这过去仿佛消失在黑夜中远处的一盏灯那样,在他记忆的最深处飘忽;……”

    22、P139-P140。“康泰斯关进紫杉堡时有着幸福的青年人圆圆的、笑盈盈的、喜气洋洋的脸,他入世之初一帆风顺,认为未来是过去的自然推演:这一切已完全改变了。

    他椭圆形的脸已拉长,他乐呵呵的嘴带上了表明决心坚定不可更改的线条;他的眉毛在一条显示多思的皱纹下弯成弧形;他的目光染上深深的忧伤,从眼底不时射出愤世嫉俗和仇恨、阴沉的闪光;他的脸色由于长期远离亮光和阳光,显出无光泽的色彩;他的脸配上一头黑发,这色彩便衬托出北部人的、贵气质的美;他掌握的精深学问也在他整个脸上反映出机智而又 坦然 的光芒;……”

    在之前一直为他的命运如此多舛而深刻惋惜,但直到这儿才不这么想了。上帝因为他的失去所补偿他的是他原先无法想象的东西。这个时候的康泰斯是真正英俊和完美的。

    23、P148。“他感到一种与恐惧十分相似的、说不出的激动,这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那种狐疑,甚至在荒漠中,它也使人设想追索的眼睛正对着我们。”

    24、P150。爱德蒙已经锨开岩洞的石板,换了一个人会扑进去,发出快乐的感叹声;而唐泰斯却止住脚步,脸色发白,疑惑重重。

    我记住这种现象。在很多时候理应有的反应却不是这样的,其中必有非常缘故。

    25、P151。唐泰斯发现第一个洞的入口之后并没有马上就去挖掘。“也像恺撒.博尔贾一样,曾经研究过光阴的价值;为了不致徒劳无功,他用十字镐去探测其他岩壁,用枪托探向地面,在可疑之处拨开泥沙,可什么也没有找到,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回到刚才发出使人快慰的舌根音的那片岩壁跟前。”

    今天看到这儿,也先写到这儿。明天去海边,我会带书一起去。

    大仲马是个很伟大的人,他的每本书都是百科全书。我在他的书里学到很多东西。但上面这些并不全是这本书里得来的,我表述了一些综合想法。

    03.3.1

    今天在海边。也许换了老板,有些改变。没有舒服的吊床租,我坐在钢花长椅上,脚搁在前面的木头条凳上,看书。一边海潮声阵阵。

    26、今天看到唐泰斯取到了他的宝藏,然后开始报恩。“先报恩后复仇”,中国和外国好象都一样。但我仍然觉得报恩报得仓促,似乎只是长篇的复仇之前的一个小安慰。在内心里总觉得这是一种缺憾。

    27、“基督山岛”。这个名字别有意味。正如P202弗郎兹所说“这个岛有一个宗教意味非常浓厚的名字”。这个地方大仲马没有仔细交代,我没有看原文,不能细致准确理解到。在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这个岛的因缘,我就丝毫不奇怪这是基督山伯爵的根地。

    28、P199的注解中提到:库柏(1789-1851),美国小说家,著有《最后一个莫希干人》、《间谍》、《大草原》、《杀鹿者》等。

    其中提到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应该就是我非常喜欢的影片《最后的摩根战士》了。经过搜索,果然证实,我会等下一篇去看这个。

    http://www.bwsk.com/wg/k/kubo/zhdm/index.html

    29、我终于在这一次重看确定和证实了基督山伯爵的职业——他是一个走私贩子。嘿嘿。巨大的财富只是一个引子。在这个地方先有端倪:

    P142:“他根沿岸所有的走私贩子都搭上了关系:他学会了这些半海盗式的人互相联络的暗号。”

    P143:“看到这些在奖金两千海里的一圈海岸出没的大胆海盗,他曾寻思,只要开动脑筋,掌握这些集中或分散的线索,那该有多大的力量啊。”

    30、“水手辛伯达”——这是基督山化身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31、P187描写水手柏纳龙的小动作非常细致准确地反应到这个人:“他站在楼梯平台最远的角落,轮番地把那块嚼烟从左边顶到右边,又从右边顶到左边,滑动着惊惶的大眼睛,仅仅胆怯地一摆……”

    我喜欢这样的细微描写,并且因为我喜欢这样品格的人物更加喜欢这样的手法。

    32、我非常喜欢大仲马式的忠诚和坚贞。这儿有两个:

    P184:“第一个离开抽水机的人,'他说,‘我就崩了他的脑袋!”

    P193:“再过半小时,”马克西米利安用阴沉的声音说,“我们的名字就要受到玷辱吗?”

    “鲜血可以为受辱者洗刷。”摩雷尔说。

    “您说得对,爸爸,我理解您。”

    今天累了,暂且看到这儿吧。

    03.3.2

    怎么才能逃脱?给我勇气,给我勇气,给我勇气吧

    33、报恩结束。下面开始复仇。“复仇”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主题。我看过很多这样的描写,复仇到底时往往空白。基督山通过什么来让自己始终坚持?

    34、在这么关键的转折中,我这么些年以来一直疑惑,凭弗朗兹如何来承受?

    35、我很感兴趣岩洞重建过程。不过着重点不一样,大仲马才没精神写这个。

    36、P215:“在罗马,每年有四大节庆:狂欢节、圣难周、圣体瞻礼和圣彼得节。”

    在一年的其余日子里,这座城市又处于阴沉麻木之中,这是不死不活的中间状态,使得罗马就像现世和阴府之间的中转站;……”

    我想到了费里尼手里的罗马。一个巨大的混世魔王。

    37、P218:“阁下!”……“要把四轮华丽马车驶近大厦吗?”……弗朗兹是阁下;四轮华丽马车是出租马车;大厦是伦敦饭店。这个民族(意大利)爱恭维人的全部天才都反映在这一句话中。

    38、P218:让朋友参观一个自己看过的城市,正如让人去看一个自己做过她的情夫的女人,十分殷勤周到。

    39、P224:他的倔强的气质总是跃跃欲试,从不肯屈膝让步,使一切友好的行动和同情的表示都远离开他。唯有泰蕾莎一句话、一个眼色、一个手势就能主宰这个性格固执的人,他在一个女人的手里服服帖帖,而在不管哪一个男人的手里却硬梆梆的无法通融。 __________________

    03.3.12

    P224:“他们并排长大,仿佛两颗树,树根在泥土里缠结在一起,枝干在空中交错,花香也在空中融汇;不过,他们有共同的、互相见面的愿望;这种愿望变成一种需要,他们宁愿死去,也不愿分离一日。

    他们宁愿死去,也不愿分离一日。他们宁愿死去,也不愿分离一日。他们从来没有互相表白过爱情,可是,在他们的心里,什么都有的,什么都在的,这种联系永远不变,昨夜写了两遍,全失手消了,真怨。只好第三了。事不过三事不过三

    P224:“他们并排长大,仿佛两颗树,树根在泥土里缠结在一起,枝干在空中交错,花香也在空中融汇;不过,他们有共同的、互相见面的愿望;这种愿望变成一种需要,他们宁愿死去,也不愿分离一日。他们宁愿死去,也不愿分离一日。

    P225:终于到这个故事了。最初看时就再也忘不掉。很多时候,忘了来处,但这个故事总在,那种铭心刻骨那种骨子里的悲哀那种根深蒂固的绝望始终在。那种无奈,那种决然,总让我沉默。

    所有的都泯灭,想起《远大前程》里经年的婚纱,被蜘蛛和老鼠网结,朽空,最后一把火烧光。天,原谅我吧,原谅我吧

    P238:罗马的向导很有趣。

    P239:一直喜欢这个场景:

    离他们十尺远的地方,有个拱顶凹进去,一个像井口的圆窗洞能让人看到满天繁星。

    这个窗洞也许已有几百年让月光照进来,它的周围长出荆棘,细弱的绿枝生气勃勃地衬托在晦暗的苍穹中,粗大的藤和常春藤茁壮的分枝从这个高台垂挂下来,宛如一根根飘拂的绳子,在拱顶下摆荡。

    ——我不知道常春藤对我有怎样的意味,它们出现在很多地方,美的,象征意味很足的。可是我总觉得是隐含的悲凉,深重的凉意,从蜿蜒的藤蔓伸入内心,冰凉如水。

    我无敌意,只是静观。它们慢慢总是要走到这里,我无法逃避的。

    03.3.16

    P243:有趣的:

    “热那亚、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的伯爵夫人们,虽然并不忠于她们的丈夫,却忠于她们的情人。……意大利女人比起法国女人,至少有个有点,就是忠于她们的不贞。”

    P255。我理解基督山的仇恨。可是复仇是不能对等的。看这段:

    “听着,如果有人用闻所未闻的折磨和无穷无尽的痛苦,夺走你的父亲、母亲、情人,总之,夺走一个一旦从你的心中连根拔去,就会留下永恒的空缺和永远血淋淋的伤口的人,而社会给你的补偿,只是用断头机的刀刃在凶手的枕骨底部和斜方肌之间砍过去,让那个使你忍受多年精神痛苦的人只受几秒钟的肉体疼痛,你认为这种补偿够不够?”

    P257:“请设想,我们去看的是一场搏斗;请想想竞技场中的古罗马人,在这种狩猎中,杀死了三百头狮子和一百多人呢。请现象这热烈鼓掌的八万观众,请想想吧她们待嫁的女儿带到那里去的、明智的古罗马妇女,请想想这些双手白皙、迷人的、供奉女灶神的贞女,她们用大拇指做出娇媚的小手势,意思是说:得了,别懒洋洋的!给我结果这个奄奄一息的人吧。”

    ——让我们沉思,默哀,为所有的不幸,为所有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将要发生的所有不幸致意吧

    http://www.samgharama.com/forum/showthread.php?t=6960

    后面的没有再写,报复的迫切掩盖了其他。都不太愿意跟随了。看完即可。

    注:镜花水月跟: 伽蓝站长所提到的那主人公被译作“邓蒂斯”的想是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督山伯爵》,共四册,译作者为:蒋学模。

     

  • 错误太多,建议不要看这一版,选其他出版社吧

    作者:七帆 发布时间:2012-01-12 19:15:43

          昨天刚刚和朋友讨论完关于翻译的态度和认知的问题,今天就让我看到了这么一本书。我想如果作者健在,恐怕是会被气进棺材里吧!

       首先我承认我并没有看完全书,只是拿到了手上翻了翻,挑了两章节看了一下,遂发现此书的翻译很不通顺,多处出现语法错误和歧义,更甚的是竟然连一些历史事件的年份也错得离谱!

       首先,译者将蒙古族群匈奴人翻译成“芬族”,将柏柏尔人翻译成“贝尔人”。前者算是有听过,但是我并不知道它是否等同于匈奴人,后者我完全没有听过。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但是,假设匈奴人真的也叫芬族人,柏柏尔人也有被称作贝尔人,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也并不是最通俗的译法。这种通俗的历史书,为毛你翻译要搞特殊呢?!这就像是人人都知道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但你硬要翻译成滑剩盾一样。我相信90%的人都知道匈奴人是什么但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芬族人是什么,更不要说柏柏尔人和所谓的贝尔人了。而如果这个翻译本身就是个错误的话,译书的人也实在太苟且了。就算你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你只是个翻译你从来不读历史,你随便上个网查一下也是应该的吧?这是你作为翻译的分内事吧?

        好吧如果觉得上述问题并不重要,那就谈谈文章本身。例如在第十六章“原始游牧民族”里,译者翻道:“...在汉莫拉比时代,闪族人入侵埃及终告成功,继而有‘牧人王’希克索斯继法老王位,统治埃及达数世纪之久。”嘿,希克索斯活了多少年啊,居然能统治了埃及几个世纪!真是佩服!

        再看年份的问题。同一章内提到汉莫拉比即位于公元前2100年,同时代闪族人侵占埃及。文中日“这些闪族的征服者,始终没有为埃及人所同化,以异族的蛮人受到敌视(这一句也是个莫名其妙),最后于公元前2800年前后,因民众的崛起反抗而被逐出。”...居然时光倒流?!我无奈地翻书查了一下,应该是公元前1600年而非这可笑的2800!

       完了在第十七章有这么一段“在公元前250年前后,即萨尔贡一世与汉莫拉比的中间时代,克里特文明达于巅峰。”根据前文所述萨尔贡一世时代在公元前2750左右,而汉莫拉比是公元前2100,请问这个公元前250年是怎么整出来的呢?!于是我再查,应该是2500。

        看完这些,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将书放回书架。此书的翻译,既不通顺也不正确,连常识性的错误也会犯,可见此翻译无常识亦无翻译应有的态度。而对数字上的错误(太离谱!),我真想问问这书有做过校对吗??我只是看了两章啊,已经能挑出这些!良心啊,出版社你得讲讲良心啊!你不仅要对读这本书的人负责,你还得对作者负责啊!

        综上所述,建议大家以后看到这个出版社出的书......还是三思吧。


下载点评

  • 不亏(747+)
  • 内容齐全(666+)
  • 博大精深(665+)
  • 速度慢(1066+)
  • 微信读书(876+)
  • 无广告(797+)
  • 简单(757+)
  • 少量广告(655+)
  • 值得下载(668+)
  • 三星好评(9410+)

下载评价

  • 网友 养***秋: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08:41:3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通***蕊: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08:40:16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相***儿: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08:40:15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权***波: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08:46:56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饶***丽: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08:43:46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08:42:2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曾***文: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08:41:47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冯***卉: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08:40:0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常***翠: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08:40:18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冉***兮: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1:06:00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同作者: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的书籍:

  • 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2013年版)【放心购买】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历年试题标准答案及详解(2013年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013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套装(教材+编码+历年+单选题+综合实务+考前模拟)+280元《报关员考试应试指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013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系列教材套装(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历年试题标准答案及详解)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习题集(2008年)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年末清仓】报关员资格考试统一教材(2009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辅丛书:2011年综合实务、商品归类、报关单强化练习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2006年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年末清仓】2010年版综合实务、商品归类、报关单强化练习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进出口商品名称与编码(2006年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书籍:

  • 【正版】阳宅三要 赵九峰著 风水学书籍 中国传统风水著作经典 图解阳宅大全明镜八宅透析布局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柯林斯拉丁语-英语双向词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宏章出版2014贵州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辅导教材会计证从业资格考试教材2014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向上生长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宏章出版2014贵州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历年真题预测试卷会计证从业资格考试教材2014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82年生的金智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82年生的金智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罪全书 5 贵州人民出版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82年生的金智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82年生的金智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小说” 的书籍:

  • 生活与命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铁流——红色经典丛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索尼奇卡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82年生的金智英(2021读者互动版,新增15篇各年龄段、身份、性别的读者来信。孔刘、郑裕美主演同名电影。愿世间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地球尽头的温室(第34届银河奖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素食者(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奖作品!韩国总统文在寅推荐!你现在不吃肉,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模范生的生存法则(韩国第九届青少年文学奖得主黄英美高口碑力作,聚焦国内外青少年群体,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校园日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她的名字是(迪丽热巴同款机场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白发阿娥及其他(人一老,就该被时代抛弃吗?衰老与成长同样惊心动魄!西西的老年人故事集,莫言推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历史小说” 的书籍:

  • 五陵游——高阳作品系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苦柳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茂陵秋--红楼梦断第二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李娃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苏州格格 高阳作品系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明朝的皇帝(高阳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丁香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大清皇帝正说/高阳作品集(上下册)(全两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N/A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薯童谣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