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最新国家基本药物手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9-13 20:40:03

最新国家基本药物手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国家基本药物手册精美图片

最新国家基本药物手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376383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3.6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13 20:40:03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类型:综合性出版社

成立时间:1979年1月

简介: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家以出版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建社以来,安科社紧随国家改革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主要业务

在图书出版方面,我社确定了“立足科技图书,加强外语图书,做好教辅图书”的出书方向,学术著作、应用技术、农村读物比例适当,医卫、语言、实用技术类图书已形成鲜明特色:《心灵鸡汤》(英文版)香飘神州,入选《知识工程推荐书目》;《临床用药指南》《一招鲜·就业技术速成丛书》《京九铁路》《中国科学思想史》《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受到读者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累计出版的6000余种出版物中,有600余种(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重印率保持在50%以上。近几年来,我们扩大对外合作, 与世界各国主要出版机构签订了百余种图书版权贸易合同。

社办期刊稳步前行。《保健与生活》杂志于1993年1月创刊,被广大读者誉为“信得过、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贴心刊物,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创刊于2000年的《海外英语》杂志,填补了我省英语学习类杂志的出版空白。《家庭与家教》于2001年7月创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评价

安科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全社员工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意识,而这种市场意识推动着他们较早正视出版社“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现实,不断深化改革,实施科学管理。以“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为中心,安科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大大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包括编印发各方面人才的出版队伍,推动了出版社的发展。目前,安科社设有七个图书编辑室、三个杂志编辑部,以及相关职能科室。安徽省出版总社音像中心与该社合署办公,加强了该社的音像出版力量。出版社1992年被新闻出版署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单位”,1995、1997—1998年度连续被新闻出版署评为“良好出版社”,2004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服务‘三农’图书出版先进单位”。

建社以来,该社始终面向市场,积极探索社店双赢的多种经营合作模式,使销售工作逐步形成一个“经营有法可依、销售渠道立体、合作形式多样、客户管理到位、业务考核合理、队伍素质过硬”的科学经营管理体系。目前发行渠道覆盖全国各省区,与500多家发行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既包括大型发行集团连锁公司,也包括各类专业书店等。此外还通过一些中盘商将发行网点辐射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与北京卓越网、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产品。我社外语类、生活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已居国内同类出版社前列,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后进盘大 发布时间:2019-10-20 16:53:21

    35年前的漫画,读者是怎么受得了年更的呢

  • 作者: 猴头虫 发布时间:2020-11-17 11:41:29

    其实不光是对小孩吧,对所有人,我们都有权利在自己的想象力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而这种美好的感觉可以影响到我们未来。

  • 作者: Elact 发布时间:2014-06-16 21:34:35

    虽然标三星,但值得一读。

  • 作者: Shariar 发布时间:2019-12-09 14:00:34

    魔幻的2018年底2019年初,险中出了两个版本。而记录了哈耶克台湾行的评传,虽已有书号,却至今还在总署躺着

  • 作者: 月半明时 发布时间:2023-03-07 21:48:49

    @2019-10-21 15:01:52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The Presenting Past

    作者:呦呦鹿鸣 发布时间:2024-04-07 18:39:30

    还蛮感慨的,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其实耗时半年,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又放下一些。里面整理了从经典精神分析到客体关系以及比昂等很精彩的理论观点,同时又有一种很包容和支持的力量告诉在读这本书的精神分析师:在精神分析这条路上,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在一直无止境的循环和发展。我们需要度过依恋和获得信任,需要理解权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需要去开拓新的领域去不断向外不断完成分离、重聚。每个人、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都在上演着一样的事情。最终,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像精神分析这个词本身的寓意一样去在当下释放灵魂获得自由,自己掌握自由的限度。

    今天刚刚看完,刚好看到最后一部分关于咨询中的结束,觉得既难过又欣慰,书中说到“结束就是结束了,如果治疗关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咨询师和来访者已经建立了真正的联结,那么毫无疑问双方都会感到真正的悲伤——注重感受不能单单用移情和反移情来解释,在多数情况下,结束差不多与死亡无异,因为治疗师和来访者很可能再也不会见面。当然治疗师也必须假定未来不会再见,这样即便未来某天来访者仍会回来寻求治疗,当下的结局也是确定无疑的,就仿佛后会无期一般。当然结局无论如何,在治疗关系中走过的不同阶段的旅程,顺利通过三大主题中无数艰难险阻之后,一些深刻而又非凡价值的东西会在双方心里刻下隽永的痕迹。”

    最后终于明白译者序里说这本书的名字the presenting past(再现往昔)的奇妙所在,时间延展、扭转、首尾相融,昨日是今日的必经之路,未来又重演过去的一幕幕,无穷无尽,循环往复。

  • 【专访】欧丽娟:《红楼梦》和《金瓶梅》里人性不同 却同样真实

    作者:界面文化 发布时间:2017-09-04 09:42:35

    作者:董子琪

    “宝玉黛玉的爱情并不是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他们的爱情是情礼合一的。”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欧丽娟看来,以古今共通的所谓“人性”来解读《红楼梦》极其肤浅,“从来没有一种共通的人性”,而人们总是惯于“以今律古”——“将宝玉与黛玉的儿童自我中心式任性视为反礼教的表现而加以歌咏,将贾政、薛宝钗等正统君子的正面德行加以嘲讽贬低”。如果你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在于他们追求或不追求自由平等、婚恋自主,那么要准备好被这位学者颠覆了。

    在台湾大学的《红楼梦》课程中,欧丽娟对于许多关于《红楼梦》的刻板印象和固有成见展开了富有新意的挑战与颠覆。这套课程在台大开放式课程网页上点击量过千万,并登陆网易公开课,获得了逾万条回复,欧丽娟因此课程获得了“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欧丽娟,自1999年起开始研究《红楼梦》。她发表的第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探讨的是宝玉名字中“宝”与“玉”的象征意义如何重合又分化,之后她又陆续发表了数篇《红楼梦》人物新论——不光探究了林黛玉、薛宝钗等“女主角”的性格结构与成长历程,也兼带探讨了李纨、贾元春、王夫人甚至是刘姥姥的人物意象。2014年,她的《大观红楼》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包含了综论卷、母神卷、正金钗卷和次金钗卷四卷内容。

    在研究《红楼梦》的数十年中,欧丽娟重新回到《红楼梦》的具体历史语境之中,她认为“红楼梦中人”的性格行为、爱恨悲欢都不能孤立于当时的环境、日常生活、伦常关系乃至贵族习性。例如,宝黛的爱情生长于“同吃同睡”朝夕相处之中,与才子佳人似的一见钟情不同,再比如旗俗里未出嫁小姑的地位高于已嫁人的妇女,这给予了“红楼”少女“颇得不规则之自由”的空间。

    近日,《大观红楼》简体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欧丽娟接受了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的专访。从《红楼梦》展开,她先后提到“宝黛的爱情是在礼教之内的升华”、“《牡丹亭》是汤显祖的败笔”、“中国古典小说只有性爱、没有爱情”,看似叛逆,又有据可循。在课程视频里,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在课堂之外,欧丽娟模仿起“红楼梦中人”的口气也惟妙惟肖——先是从李纨的角度直斥妙玉“不守规矩,十分可恶!”后来还亲自扮演起了后四十回所写的黛玉生日出场时的“含羞带笑、扭扭捏捏”,而后她发问道:“这怎么可能是黛玉啊?黛玉可是钦差大臣的女儿,早就习惯前呼后拥了。”

    欧丽娟

    现代人对于《红楼梦》有许多投射和误解

    界面文化:这本《红楼大观》是平时给学生上课的成果总结吗?

    欧丽娟:

    应该说这本书是我十几年以来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我将研究成果以上课的形式呈现,再将上课的内容转化为完整的文字。我希望以这本书带给大家一种重新阅读理解文本的方式,以及如何全面地涵盖文本的方法。比如说,我是以议题形式进行文本分析的:引入了“神话”来分析贾宝玉的“女娲补天”神话,还有林黛玉的“绛珠仙草”神话;以“谶语”来讲述小说里的“诗谶”、“戏谶”和“物谶”,还将《红楼梦》与“才子佳人模式”行了对比。

    界面文化: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并非像很多人解读的那般,是对于礼教的反抗。

    欧丽娟:

    从结果上看,我是在反驳以前那种认定宝黛的爱情就是反礼教的学说,但我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我得出这一研究成果,前提是如实回归文本,再经过细密扎实的研究和推论。我说宝黛之间的爱情并非如我们以为的反抗礼教,是因为:

    如果你把《红楼楼》里很多微妙的、被读者集体忽略的细节整合起来,会发现宝黛的爱情一定是在礼教之内的升华。

    有别于《礼记》中“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传统规范,宝黛一起长大,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他们怎么能这样做?这是因为贾府非常重孝道——贾母以最尊贵的身份宠爱这两个孙辈,希望身边常有他们伴随,这就为宝黛耳鬓厮磨、共同生活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贵族家庭尊崇的孝道为他们的爱情创造了基础。《红楼梦》第七回里有宝黛此时已“分房”的细微呈现,而在此之前,他们同行同止、同吃同睡,这样朝夕相处的感情是一种知己式的感情,和激烈浪漫的一见钟情完全不同。

    界面文化:所以你将宝黛爱情与一见钟情的“才子佳人模式”小说相对比,认为才子佳人追求的爱情是与宝黛完全不同的?

    欧丽娟:

    我们一般以为,“才子佳人”小说里追寻的是知己式的感情,但其实那种知己感是很空洞的,表面上才子佳人好像很谈得来,有共同的价值观,但事实上他们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和了解,其实还是一见钟情。《红楼梦》里宝玉因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这是因为“某些素质”爱上一个人,是合情合理的知己之爱。

    《红楼梦》里也有很多爱情的案例,但它们加起来讲的都是一点:一见钟情很危险,如果男女之间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感情基础,他们的爱情往往很容易遭到外在和内在的挫折,以悲剧收场。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尤三姐和柳湘莲。他们之前没什么感情基础,匆匆定亲,柳湘莲后来觉得不对,去跟宝玉问品性,又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宝玉回道:“你既深知,又来问我做甚么?连我也未必干净了。”柳湘莲也没说错,尤三姐确实是跟宁府“出来的”,但他不知道的是,尤三姐的性格里有另外一面。许婚以后,三姐就不再浪荡,吃斋念佛、非礼勿动,而他怎么能知道三姐这一面呢?正是因为理解不够,才造成了最后三姐自刎的悲剧。

    界面文化:关于尤三姐的悲剧,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解释是,三姐的处境象征了女性普遍的悲哀——当女性全情投入时,很可能结局就是玉石俱焚。

    欧丽娟:

    对。女性不必然悲剧,但很有可能如此,更明显的是秦可卿和贾珍的案例。贵族家宅里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乱伦,贾珍没付出一点代价,而秦可卿要以死偿罪。再说尤三姐的浪荡姿态,人们很喜欢引用这句,“竟不是男人嫖了她,而是她嫖了男人”,好像这样说很痛快——这个女性很有自主性。可是放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女人以破格的方式,来谴责男人对她的向往,虽然是在报复男人,同时也在伤害自己。所以当她终于觅得如意郎君,再想要回头已经来不及了,一失足成千古恨。

    对此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如果我们把一直以来抨击反感的女性贞洁观放在《红楼梦》的历史语境中,会发现它是用来保护女性的;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点,就会有很多现代的投射跟误解。

    界面文化:在你看来,现代人对于《红楼梦》都有哪些投射和误解?

    欧丽娟:

    比如说,我们现代人追求平等,贾宝玉也不要叔叔伯伯的辈分,跟丫头之间不论尊卑,但这不等于他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而只是他性格良善、充满同情心的体现。比如说,我们现代人追求婚恋自主,宝玉黛玉却没有如此,其实宝玉送旧手帕给黛玉,其实就算定情了;黛玉收到了手帕既高兴又恐惧,因为她知道私相传送的罪名太大了。还有贾琏帮尤三姐跟柳湘莲说亲,“只不说是三姐自择”,这也惹得柳湘莲起疑……

    我们不能说被他们都被礼教“吃了”,宝黛的悲剧不在于追求或不追求自由平等、婚恋自主,也不是我们想的有坏人从中作梗,而是因为黛玉早死。这是无力可回天的宿命,人生就是无可奈何的。

    界面文化:所以你想做的就是把现代人对《红楼梦》的投射和误解厘清?

    欧丽娟:我们不要忘记一件事,古人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是我们今日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能“以今律古”,在古代的文本里,我们以为可以找到人性的共通。不,人性是没有共通的,所谓人性是在后天环境中塑造出来的。

    “食色性也”,我们以为有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人性,像是对于情感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自我的实现。不是的。我们不吃饭就会饿死,但是怎么吃、吃什么?我们都追求爱情,但是怎么追求、追求怎样的爱情?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些,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人性。

    人性不是固定的、先天的,要在后天通过不同的家庭教育以及习性培养,才能确立完整的形态——环境是你的第二个天性。

    这就像曹雪芹在第二回里所说,同样“正邪两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意思就是,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习性,就会成为不同的人。很多人把这点忽略了,谈起红楼梦就说爱情自由、自我实现,这是很粗糙的理解,也误解了真正的自我追寻。

    界面文化:我们以《红楼梦》和《金瓶梅》为例,两者同样有食色性也,因为家庭环境不同,表现出的人性也就是不同的?

    欧丽娟:

    是不同的。西门家与贾家因阶级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也导致意识形态、言语举止都有区别。但是《红楼梦》里的人性是真实的,《金瓶梅》里的人性也是真实的。比如“食色性也”,《红楼梦》的“食色”是含蓄优雅的;而《金瓶梅》里的“食色”是触目惊心的,也是失控的。张竹坡点评《金瓶梅》说:“西门庆无一亲人,上无父母,下无子孙,中无兄弟。”这样孤立的人,没有相对的概念,所以无限制地自我扩张,再加上西门庆所在的临清市侩功利的社会风气盛行,导致西门庆成为“食色”极端失控的案例。

    界面文化:根据你刚才说的,抽象的特质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才能称之为人性。除了“食色”之外,《红楼梦》还有什么案例?

    欧丽娟:

    我们知道人人都会嫉妒,但是人们不会随意地嫉妒一个人。科学家通过研究得知,嫉妒要在某种特定状况下才发生,而引发你发生嫉妒的一定是你的同辈或者同行。这一点我还没写到书里,会在第三本里出来。

    在《红楼梦》里,李纨是一个不生气、很平淡的形象,安于寡妇身份,槁木死灰一般,只有两次显现出了强烈的情绪。一次是起诗社和王熙凤要钱,王熙凤不给,戳到了她的痛处。她说了一番话:“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但这还不算嫉妒。

    另外一个是对妙玉,她让宝玉去栊翠庵摘梅花,对宝玉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大观园里没有人对妙玉表现出这么强烈的反感,为什么李纨讨厌她?我认为,恰巧是因为她们是同类。因为宗教或者礼教的关系,妙玉和李纨一样被限定住、与世隔绝,就连李纨的稻香村和妙玉的栊翠庵的外观设计都十分相似;身为同类,妙玉不安于室,李纨循规蹈矩,李纨肯定觉得妙玉“可恶”,否则谁出格关你什么事?

    爱情需要学习,杜丽娘十五岁做春梦是荒诞的

    界面文化:除了《金瓶梅》之外,你还曾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红楼梦》相对比,认为《牡丹亭》的爱情比不上《红楼梦》。可我们通常认为,汤显祖笔下的爱情可算是中国爱情描写中的“至情”,是最为纯粹、浪漫的爱情。

    欧丽娟:

    我们从杜丽娘和柳梦梅如何相识开始说起。杜丽娘爱情的表现是什么?是做春梦。我认为这种感情不叫纯粹,而是荒诞,你连对方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就开始做很露骨的、限制级的春梦。虽然我们都知道梦就是很荒诞,但梦毕竟是将现实经验以荒诞方式的再组合,没有经验过的不可能在梦里出现。杜丽娘是一个十五岁的黄花大闺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这样的感情流露,大概只有露骨的民间竹枝词里才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更加合理,他宝玉在梦境中受到兼美的教导、学习云雨之术,因为没有不学而能的性爱。而杜丽娘没有经验,见面就与柳梦梅梦交,我认为这是汤显祖的败笔。

    界面文化:《牡丹亭》的故事荒诞不经,是因为它本身受到了元杂剧《倩女幽魂》等“人鬼恋”故事的影响,后来蒲松龄写《聊斋》,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吧?

    欧丽娟:

    《聊斋》里讲的是不是都是异类?鬼狐花妖不必受人间礼教的规范,她们夜里偷偷跑来,受益的还不是那些年过半百还没娶妻的读书人。这些人当然乐意了,又可以享受,又不用负责,本来没有老婆,半生潦倒,毫无指望了,突然间什么都有了——娇妻有了,孩子有了,地位有了,财富也有了——想想这样的故事是一种“补偿性的满足”。但你要知道,这些夜里投怀送抱的,不是正常的女性,她们和读书人之间的感情也不是真正的爱情。

    界面文化:有意思的是,中国描写爱情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不正常的女性”为主角?

    欧丽娟:

    是的!我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前我看到了一个大陆年轻学者对中西方爱情小说不同之处的比较研究,他的发现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的爱情小说讲的不是爱情而是性爱,西方小说讲的是两性之间认识和探索的过程。

    对于这种只有性爱、没有爱情的现象,我的解释是: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公共的场域让男女来交往、认识彼此,而西方的男女可以在咖啡厅、体育场等等地方来互相了解。这种男女恋情展开方式的区别是由社会结构不同造成的。当然,相比贵族来说,平民更不受限制一些,民间的曲词表达爱情都很奔放,像是乐府民歌里说“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这么奔放直白,第一次看到都要吓死了。贵族有伦理观的限制,因此受到的束缚更多,爱情得不到正常的空间发展,所以男女都是偷偷摸摸在墙角约会,那里怎么能是好好认识彼此的地方?

    我还看到研究说,在三十年代的上海,男女谈恋爱比较开放,但即便公共空间开放了,男女可以大大方方地交往,上海的年轻男女还是不知道怎么交往,发生了很多爱情受挫的案例。我们以为爱情是天赋的追求,但问题是,即使是你以为的天赋,也需要学习才能达到。人性是需要习得的,爱情也需要学习。所以杜丽娘不学而能,十五岁做春梦才是不正常的。

    界面文化:所以你觉得比起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里的人性是更加真实的?

    欧丽娟:

    《红楼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一个人物就算是只登场片刻,像是张道士、刘姥姥、焦大等人,背后都有完整的生命史,来解释他们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因此彼此清晰有别,拥有持续的“演技”。我所说的“演技”,意思是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合情合理、可以一直展下去的生命力,而不是像很多才子佳人小说里的人物粗糙造作、性格莫名其妙。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要这样行动?读者在文本里找不到合理的解释。这是因为小说家在滥用虚构的特权,随心所欲地编排笔下的人物。真正的伟大小说家要给予每个人物独一无二的生命史,精密地给予每个人物行动和性格的理由。

    最奇怪的是,人们很爱看这种没有根基的故事,写才子佳人的才子通常是在寻求一种纸上富贵,要当宰相、要娶佳人随便写写就可以。但读者如果把“纸上富贵”当做浪漫爱情的典范,就是自己耽误自己了。才子佳人是诉诸一般人的感性需要,你在生活中有一些苦闷失落,看看这样的Romance得到满足,而《红楼梦》绝不止如此。

    界面文化:现在也有非常多的解读《红楼梦》的著作,像是最近出版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蒋勋也有《细说红楼梦》,你如何看待层出不穷的解读《红楼梦》的现象?

    欧丽娟:

    之所以讲解《红楼梦》有百家争鸣的现象,是因为大家都很热爱《红楼梦》。解读的人中有些是文学名家,有些是研究者,热爱《红楼梦》的读者可以各取可需。《红楼梦》实在博大精深,我们仍然可以以知识的方式而并非感性的方式来理解它。而以知识的方式就意味着阅读理解《红楼梦》有很高的门槛,需要学者来引入。

    界面文化:白先勇在《细说红楼梦》一书中称程乙本更适合大众阅读,比庚辰本更符合曹雪芹原意,你怎么看待版本问题?

    欧丽娟:

    我认为后四十回绝不可能全是曹雪芹手笔。后四十回把林黛玉写得小家子气,过生日时换了两件新鲜衣裳,含羞带笑,扭扭捏捏……林黛玉是钦差大臣的女儿,早就习惯前呼后拥,不可能含羞带笑的。就前八十回来看,程甲本、程乙本也被改动不少。

    我想任何作者都不希望读者看被改动过的小说,我只能说白先生蛮特别的。 如果有人宣扬“看什么《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原本,去看改过的更好,”白先生也会觉得不妥,那么对曹雪芹也应该用同样的标准。庚辰本毕竟是版本学里公认更接近曹雪芹的《红楼梦》版本。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问问你看《红楼梦》,究竟是要看曹雪芹的?还是程伟元或高鹗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

    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 每个人都有一部心灵史。

    作者:北望 发布时间:2012-03-13 01:29:57

    从小学就一直说自己的理想是当和尚。大学时期女朋友当时被吓到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艺术与宗教是最高的两个层次的生活方式,可惜都与我远离了。而史国良这大半生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他成名很早,师从周思聪,几乎是当时一等一的画家。但过早功名成就出国后遭到了大打击。在最困境的时候,经星云大师与佛结缘。但又几出佛门,始终无法真正步入丛林——至少从内心中对的家庭的挂念和对孩子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一部心灵史。

  • 【读书笔记】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源于心灵

    作者:陈最远 发布时间:2020-03-31 20:30:37

    《教学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er)[美]帕克·帕尔默(Palmer,Paeker J)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出版,223页,25.00元。

    《教学勇气》为外国教育名著阅读课中读的第二本书。全书共七章,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直接点明此书的主题——“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善”;第二部分(二~三)则分析教学分离的原因;第三部分(四~六)探讨教育“共同体”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七)呼吁新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育的转变中来。

    这本书的作者的人文感性精神很强。

    诚如作者所言,他不是太关心what和why,他真正关心的,是who。

    他旁征博引各领域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洋洋洒洒,可能本人与他在行事风格上不同,但也是有点佩服的——是那种,如果能见到作者本人与之交谈,大概率便能对事物有新的认识的感觉。

    市面上良莠不齐的教育相关著作,大多是从技巧和心灵两者出发,前者多指向教材如何分析、课堂该怎么上的技巧,后者则更多从孩子角度出发,对教育者的身份进行某些标准化的要求和批判。

    而这本书,则更多是从老师角度出发,思考教师自身和师生关系等内容。

    如果你认为你关心教育,那么你可能应该翻一翻这本书,它可能能带给你新的启发;如果你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站在台上开始你的表演,或者你是名恐惧成为教育者身份的新手,那么你可能应该试着翻一翻这本著作,它可能能为你带来同这本书的书名所说的教学勇气。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此版书虽然在豆瓣上评分8.6,但翻译可能因为是由多人合作完成,所以翻译不算太优秀。

    最近出了二十周年纪念版,然而我没有拿到。我是用此版的中文和该书的英文对照着看完的,所以可能会有点小小的出入。建议买新版的。

    【1,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

    自我认同在于构建个人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我完善则是将这些力量协调。

    自我认同在书中大概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那便是:你先好好做个人吧!(非贬义)

    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两位教师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经历的大不相同,造就了后来不同的教学结果。

    埃里克在自己的大学里遭到了令他震惊的文化冲击,他在这里学会了像知识分子学者一样说话和做事,但他总感觉自己是混入这个群体的异端。因为没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反思和调整,后来成为老师的他,在课堂上,用一种霸道和轻蔑的方式捍卫潜藏着的自我的痛苦。

    而与埃里克有相同出身的艾伦则因为部分原因,自我得以被保护,没有被迫掩盖自己的出身,最后他将自己自身平和地融入到环环相扣的教学中,令课堂充满他的个人魅力。

    他们两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教学道路。

    之所以对这个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在看到这个片段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窘迫、懦弱,在黑暗中挣扎的少年形象,还有一段漂泊海外谋生中国工人的电影式片段,割裂开来的文化认同带来割裂的身份认同,令人心生怜悯。

    二是因为想起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质数只要是质数就好了”时,有种躁动突然被安抚下来的镇定感,犹如即将爆发的原子弹被猛地泼了一盆冷水,原子弹突地忍住,一切归于平和。令猛如施瓦辛格的我嘤嘤落泪(不是)。

    自我认同感,实际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有一种持续且稳定的认同感。

    这个例子中,心理学上管这个现象叫投射性认同,即自己把外界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和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过程。

    埃里克因为遭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他一方面认同这种知识分子学者的生活方式,极度渴望被肯定;另一方面,在说“别闹了,我和他们不一样,不会有人会认同我的”。

    两股看似矛盾、对立的两股力量,导致内在自我分裂,没有办法完成有效的整合。

    就像有两个小人在互殴,一个自卑,一个骄傲。它们成为了埃里克在学术和教学上重要的驱动力,并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状态向外界呈现。

    第二层含义,简要概括便是,学科认同。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而好老师则在生活里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拿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来说,古诗词鉴赏属于审美范畴。

    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让他们明白“炼字”的妙处在哪,而不是干巴巴地套用什么“动静结合”“诗中有画”“通感”等面目可憎的答题套路,那么,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有文、美、哲功底和较高审美趣味体验的。

    并且,他本身应该是美的——不是体现在面目上,而是一种整体的感觉。

    他自己喜欢研究诗词,能体会到诗词的美,才能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明白美在何处。

    有句句话笑称叫“告诉我你今天吃了什么,我就能明白你是什么(物种)。”说得恶心一点,你今天吃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你能拉出给大家的便是什么。差不多就是这意思。

    老师是热爱所教的学科,还是只是把这门学科的教学当成一门混饭吃的教学技术,学生是能感受到的。

    再扩大点理解,这说的便是人们常说的“职业”认同感了。

    如果问你,你是做什么职业的,大多数的你会说“我是老师”。

    不,这不够对。你(至少心里)应该意识到的是“我是一个某某课程知识传授者/学校管理者”。

    只是“老师”这个大众又模糊的名词,会容易让人看不清,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需要做是什么。

    完善,作者说是“使构建个人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协调”。

    完善是基于认同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质上,作者对于自我完善的理解,接近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自我完善的定义:“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

    也就是说,这“力量的协调”既指教师内心力量的协调,也指以某种方式关心学生状态,以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身份冲突的协调。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既像心理咨询的一套(如在后面作者甚至还提倡教师想象一下自己是什么动物,借以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像一些哲思作品中“找到真我”的主题。

    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便是在不断认同自我,完善自我。欲先认识世界,先探求自我;欲先与外连接健康的关系,先尽量达到自身内心的圆满,这大概便是作者想表达的吧——只不过他用在了教师这一群体身份身上而已。

    【2,教学分离】

    教学分离,主要就一个字:“演!”

    走上讲台,请开始你的表演。

    演一个教师身份,演自己多聪明,演自己备课多认真,演自己学识多么渊博。之所以演,原因很多。

    一是上面提到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分裂,不把真实面目展现出来,害怕自己失去教师权威,被当成无知者、骗子和乡巴佬。

    恐惧失去自我认同,但实质上就没自我认同过。

    二是对于一种多元化情景的恐惧,师生冲突,交锋,怕自己处理不好。

    所以要演一个可能是严厉的教师形象才“镇得住”,或者说,作为新手教师,往往会直接到隔壁班,向老教师取经,成为老教师风格的复刻版。

    三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充满分离的结构。

    大二的时候,我便听有老师说,有的小学老师准备公开课的时候,会把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把每一分钟中要说几句话,要有什么肢体语言,安排得清清楚楚。四十五分钟内,一切刚刚好。

    这好像还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嘛,毕竟老师费了很大心思,毕竟各位评委就喜欢这种“天衣无缝”。

    教师教学评估的教学大纲:

    “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让学生听懂这节课上的是什么呀!”

    “如何支撑你的目标?”——“好好上课呀!”

    “考核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教学目标?如何判断你的达成度?”——“喂!你能滚吗!?”

    我要是真说了后面的话,大概就真的能卷铺盖滚了。

    此外还有“客观主义者文化”的影响,按作者的描述,这个所谓的“客观主义”偏向于指人们一味追求科学的利器,注重办事效率,甚至支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缺少人文精神,忽视人本身的一种主义。

    还有人们头脑中非此即彼,单线思考的方式等,都促使着教师在职业中做个演员,把教育过程变成教学表演。

    不过在这要申明的一点是,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如果是教授教师职业的基本礼仪,那就无可指责。

    这里指的“演”是,演出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而是以此让学生或者其他旁观者对自己有个好评价。

    更何况,像一些公开课,连想要学生有个好评价都没有,把底下的学生当成了一起为评价制度牺牲的场景道具人。

    拍戏还得考虑观众老爷的口味,这种方式,也未能有一份演员自觉的自身修养吧。

    当然,教学分离还指实践与理论分离等问题,但主要还是一个“演”字。

    【3,教学共同体】

    “教学共同体”是个有趣的概念。

    几年前,媒体便宣扬过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相关讨论的核心东西跟这本书所讲述的东西几乎一样。

    所以说,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好好沉下心看一下教育史和教育学著作多么重要。有时你会发现现代有些被炒得火热的概念,都是故纸堆镶金边。

    在传统看法中,教学有两种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在上面呱唧呱唧讲,学生在下面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听。正如一些传统点的学校一贯实行那般。

    另一种教学模式是把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这个偏指市场经济下,一切以学生好恶评价打转,并进行设计和改进的商业辅导机构。

    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教学共同体”,是让学生们组成小组,一起讨论,采用演讲、实验室等操作、野外学习等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方法来产生的群体联系感吗?不,也不完全是。

    作者提出,在客观主义者看来,存在着一个纯洁的、为某个领域的“事实”所描述的客观体。

    研究所的专家是一些被训练去认识这个客观的东西,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玷污这个客观体,他们是抹去了自我感觉的世俗牧师,或者说是一位纯洁客观体的守护者。

    外行指未受过教育且充满偏见的人,他们完全信赖并仰赖专家为他们提供客观体的相关知识。

    障碍波指横亘在专家与外行之间的传输点——让客观知识向下流动,同时阻止主观性从下往上回流。

    而真正的“共同体教学”中心应该是个“伟大的事物”(主体),它类似于“智慧”、“道”和“真理”之类的存在。求知者们,即老师和学生们,彼此联结,共同学习。

    可能因为作者有宗教信仰背景,所以用了一个类似上帝存在的“主体”这个概念描述。

    简单点说,这接近一种启发式的教学,需要人有主动性的行为。

    主动地发问、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们在这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与被倾听,而不是一方安排另一方做什么,一方牵制着另一方的行动。

    比如我大学上的文学概论课程。(虽然我期末考得不咋样,但我真喜欢这位老师。

    在讲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大漠(面)+孤烟(线),长河(线)+落日(点),用绘画结构安排来论述这句诗的意境,并扯到“渺沧海之一粟”,“点”落在宇宙之“大”上给人带来的孤寂、苍凉感。

    那位老师知道吗?可能早便知道的,但他耐心听我表达了。

    那位老师没想到过这点吗?可能是没想到过的,于是他可能便从一位学生的表达中带来新的启发和共鸣,更加接近诗歌的“道”。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认为,这个“教学共同体”并不应该只是存在于学校的课堂之中。

    作者也提及了老师与老师之间教学共同体的创建。

    而我以前在聊天室鬼混时,跟人讨(瞎)论(掰)过一些问题。

    还是拿诗歌来说吧。

    左兄有一首“新明晖火无月夜,万家灯笼我独游。遥看一城烟火盛,广兮长空寂无声。”

    被聊天室的一位朋友改成了“新街灯火无月明,万人空巷我乘风。遥看一城山水色,广兮长空寥无声。”

    不提格律声调,不论改动前后的好坏。

    关注点是,你为什么这样(改)想呢?

    那位给的解释是,一种场景的点透视的感觉。

    就原诗来说,前两句看,会让人以为你正在游街呢。结果后面一“遥看”,便有种割裂的感觉。于是用“乘风”衔接了“遥看”,构建整体。

    不论这个解释有没有道理,两个人思考的偏好谁优谁劣。

    把诗歌抛到一边,至少我从中得到新启发了,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注意一下那位老兄说的镜头的构图了。

    总而言之,只要在参与的过程中,求知者们主动认真地思考问题,彼此倾听,交流,有反馈。教学共同体就算是有了。

    然而,如果你当时和我一起上文学概论课,你会发现,有人未能参与到其中来,沟通意愿几乎为零。

    除了有的人志不在此,不感兴趣,最大的原因便是认为他们长久以来的沉默,是理所当然的吧——即使他们不是个内向、害羞的人。

    高考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争夺某种资格,其次是人才的选拔。学到或者不学到知识,只是副产品。

    利从一孔,则无论是思想还是学术还是其他,自然便受一孔约束,跟着一孔的指挥棒走。

    对于在高考升学模式下的大部分学生,从中小学便带来的习惯,没有任何在沟通和主动思考上的训练,要实现作者想要的“教学共同体”,还是有些难度的吧。

    【4,教学改革】

    关于教学改革运动,作者未陷入极端主义,一味呼吁进行教学运动改革。

    而是阐述了教学运动改革的大致过程作为指导,鼓励教师不要失去勇气和不要陷入偏激的批判形态。

    他把教学运动改革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唤醒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动机,鼓起勇气。

    第二阶段,这些“觉醒”的个体彼此联结,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互相扶持、帮助和发展。

    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将走向公众,将他们关注的问题转变为公众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充满活力的评论。

    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激励系统开始出现,以支持变革的远见,并施加压力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变化。

    其实看看当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从来没停止过。

    只不过极端一点,有的地方连孩子好好上完学都没有保障,改教学都没得改。、延伸至其他匮乏的方面,同样如此——这里还是收起我的键盘好了。

    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尽可能负责地让学生学习的利益最大化,这之后有空,才谈得上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在美国的作者算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愿景和精神鼓励吧。

    【5,个人的其他一点感想】

    如果要勉强谈一下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启发的话,我想大概便是从中看到一点“人情味”。

    小学的时候,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的牛闯进农民的田里啃食嫰玉米,农民没找主人公进行理论,就擅自把牛宰了。

    主人公带着仆人,冒着风雪来到农民的家里。农民的妻子煮黑咖啡和他们仅有的豆子,热情招待和留宿主仆二人。

    仆人一直在等着主人开口质问牛的事情,主人却迟迟没有,只是乐呵的与一家人围着火炉聊天。

    第二天清早,风雪停之后,二人离开。

    仆人忍不住问主人原因,主人公回答说杀了那头牛,农夫两个瘦小的孩子接下来的几周都能有肉吃了。虽然失去了一头牛,但收获了一点人情味。人情味是世上珍贵的东西。

    以前我挺感动的,然而不是很能理解。

    虽然农夫窘迫的家庭令人不忍,农夫一家人很善良,我们的确是不能欺负善良的人,但农夫什么也不说,就把人家的牛给宰了,这做得有点不合适的吧。

    后来有了一点点微薄经历,被人敲击过心里某处硬硬的东西,变得酥酥的,软了下来。

    我想,这种感觉可以算是身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了。

    我有灵感一闪,脑袋瓜子一拍,设计过一种教学模式——核心是,把教育是教育,考试是考试分离开来。

    教育教育,官方总说是教学加育人,个人觉得,国内教师自身的身份割裂性,很大程度上便是从这来的。

    不过后来我发现,除了教资不够,钱不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也不在乎这玩意等等现实因素的考量之外,我这是在屈服了(笑)——虽然屈服没什么不好。

    遂放弃这个白日梦构想。

    从外国教育史后面那几个章节就看出来了,教育矛盾归根到底是经济矛盾,大的教育运动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虽然这是从一种后来人的上帝视觉看待问题。

    当提到教学勇气的时候,一些人总喜欢说“可是现实是如何如何”,有的还会加上一句“我只是个老师(xx)”

    他们觉得说出了一个在场的各位少有知道的真相,觉得别人只会酸溜溜的道德批判,如小白兔般头脑简单且天真,只有自己知道现实的残酷,知道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知道动嘴容易动手累死。

    不过,就拿“教育公平”来说,只要不是固步自封在自己的精神小布尔乔圈子里和涉事未深的善良小孩,有人会真的相信教育公平这句口号吗?

    能看得出来教育不公平,明白现实中教育不公平,不正是预先接受了“教育应该公平”这个信念吗?“教育公平”在普遍地,试图地在现实中起着作用。

    再者,“我只是个xx”这句话,隐含着责任推脱之感——难道你要做到宇宙执权者,你才能做好一些事情,负起相关的责任吗?

    改动一下押沙龙的一小段话作为结尾:

    世界上有的知识分子,心里面多的是理论、说法、价值观,那种对具体苦痛的敏感与同情,少。他们不见得爱人,他们爱的是爱人的理论,他们同情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着的、受着苦痛的生命,他们同情的是“人民”。

  • 第四版是最好的版本

    作者:天天英语口语Eve 发布时间:2012-07-25 02:09:19

    从高中开始就一直用第四版,目前看来,第6,7版越来越简略了,很多单词,用法都不再标明出来,相比四版,逊色很多,4版详细,透彻,非常适合英语学习者和研究者,6版和7版相对4版把里面很多短语例句和用法说明略去了,这个非常不好


下载点评

  • 在线转格式(538+)
  • 少量广告(677+)
  • 值得下载(6510+)
  • 图文清晰(957+)
  • 书籍多(4106+)
  • 简单(6810+)
  • 内涵好书(8106+)
  • 好评多(334+)

下载评价

  • 网友 宓***莉: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32:2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冯***卉: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0:34:4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常***翠: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2:11:59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0:39:26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濮***彤: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1:31:55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曾***文: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2:16:59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康***溪: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2:38:35 )

    强烈推荐!!!

  • 网友 利***巧: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0:29:0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同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书籍:

  • 新概念德语 第1册 第4版 徐筱春,鲍士月,汤长兴 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法语TEF考试应试指南与模拟训练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用韩汉词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法律基础与公安业务知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卫生部规划教材·英语(下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卫生部规划教材·英语(下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新托业高分突破 TOEIC 主书+副书+光盘 环球教育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TOEIC考试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日语常用惯用句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我的第一本法语口语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