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智慧的哲學 - txt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8-30 00:40:03

智慧的哲學 txt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智慧的哲學 txt格式下载
智慧的哲學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957133470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1-9
  • 页数:136
  • 价格:4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30 00:40:03

内容简介:

智慧的哲學,ISBN:9789571334707,作者:蔡志忠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智慧的哲學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智慧的哲學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智慧的哲學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智慧的哲學PDF下载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智慧的哲學,ISBN:9789571334707,作者:蔡志忠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greenhands 发布时间:2020-10-22 15:25:40

    加一星,给书中陈峰韬那组北周军政人物的文章。

  • 作者: 西风烈酒 发布时间:2021-01-07 23:48:28

    简直荡气回肠,终于看完,久久不能平静

  • 作者: 聲聞 发布时间:2023-08-16 13:56:04

    单位借的,信口开河,老子独具只眼,个人就不费这钱了

  • 作者: 小王日记 发布时间:2022-11-26 20:51:26

    比较日常,也算温馨。少年和小海也该在一起了吧。《戴珍珠耳环的皇皇》美哭。

  • 作者: 3052 发布时间:2007-06-28 18:34:54

    机械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教材中一些明显的失误

    作者:之乙 发布时间:2021-07-05 22:38:40

    从PPT转换的文档,开头的v没有意义

    vP1: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哲学学科,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以及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哲学反思。

    v以前还包括研究自然界,即自然哲学部分,本教材去掉了这个部分,但P18上图0-1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演进图景中又包括了自然哲学,本教材的结语部分讲到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深化时第五部分是自然哲学。

    vP1:在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基础和支撑,

    v这种说法根本错误。在我们国家,既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那么在哲学中,马哲应该是基础吧?怎么科技哲学是基础呢?任何一个研究哲学的人都应该学习马哲,并应用马哲的概念原理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就象任何一个理工科的学生都要学习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因此理工科的基础是数学和物理学一样。

    v如果从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哲学的基础是形而上学。笛卡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哲学是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自然哲学,树枝是力学伦理学医学等应用性的学科。

    vP2:科学哲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哲学。

    vP4:最具开创性精神的科技专家越来越像哲人科学家。

    v随着现代学科分类的进一步分化,知识量的增加,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更加难于出现了。

    vP9:科学哲学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作为一门独立的正式的学科则从逻辑实证主义开始。 P87讲到科学发现的模式时就提到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

    vP10:讲历史主义学派时漏了费耶阿本德。

    vP15: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深入科学认识的实践,力图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客观地反映科学认识的实际,这是值得称道的。

    v 在我们国家,这是一种常见的格式化了、固定化了、教条化了的评论措辞。编教材的作者不动脑筋地套用了这个评价公式。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他们自己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中立的客观的态度,任何态度都是受到利益权力等等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P133提到SSK的反身性原则:SSK对科学知识的说明方式也适用于对SSK本身的说明。

    VP15:科学不仅是关于所知(know that)的;而且是关于能知的(know how);

    v这个错误来自于该参考书的错误翻译 :

    vPⅥ:“对这些环境所要求的技术的和实践的能知(know-how)的误解”。

    v译注:国内关于“know-what”与“know-how”的译法很多,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分别译成“所知”与“能知”。

    v按:《新英汉词典》上有“know-how”这个词,意思是:实际知识、技能、决窍。从字面意思上看,“know-how”是知道(情况)怎样;知道怎么(做),所以词典有这样的解释,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实践知识、操作性知识。相应地,“know-what”的字面意思是:知道(是)什么,与“实际知识”或者“实践知识”相对应,可以译为“理论知识”。译者的现有翻译说明他既没有理解这对英语词的意思,也并不了解中文“能知”与“所知”的意思。

    v中文的“能知”和“所知”来自于佛教,“能知”是指认识主体、认识者,“所知”是指认识客体、认识对象。后来宋明理学家承袭了这对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对常用的范畴。从字面意义上看,“能知”就是能够知道的,那当然是指认识者;所知的当然就是指认识对象。日常中文的“所”也有这样用的,据《新华字典》解释:“所”放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有三种用法:1动词后不再用表事物的词:耳所闻,眼所见;无所不知;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发展情况有所不同。2动词后再用“者”或“的”字代表事物:吾家所寡有者;这是我们所反对的。3动词后再用表事物的词:他所提的意见。

    v参考书上P33有:“但是主要的目的与其说是从理论中排除异议,毋宁说是拓展能知(know-how)的范围和权力。”这个句子前面说“理论”,后面所说的know-how显然是与之相对应的,应该就是“实际知识”。P115:“这种能知。。。是关于如何让事物运作的地方性的(甚至是个人的)实践知识。”意思说得很明白了!

    vP15:“这也是科学的政治哲学”应改为“这也是政治的科学哲学”。

    v这个错误来自于参考书的标题就译错了!看中文的副标题,还以为是讲政治哲学的,可是讲政治哲学的书怎么又收入“北大科技哲学丛书”中?在哲学中,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看了英文的标题:Knowledge and Power: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才知道副标题应该译为:走向政治的科学哲学。其意思是政治化的关于科学的哲学,也就是从政治的角度、权力的角度来研究科学的。 而“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英语应该是“Toward a Scientific Philosophy of Politics” 。其意思是科学化的关于政治的哲学,也就是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政治。这个差别就相当于教材上说的Scientific Philosophy 与Philosophy of Science的差别。 前者指科学化的哲学,象科学一样的哲学;后者指关于科学的哲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后一个区分在国内科技哲学界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是我们所强调的。 在中文里,语序是非常重要的,“狗咬人”与“人咬狗”,意思完全不一样!同样,“政治的科学哲学”与“科学的政治哲学”意思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v

    知识与权力

    v作者:

    约瑟夫

    ·

    劳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

    原作名: Knowledge and Power: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译者:

    盛晓明;邱慧;孟强

    出版年: 2004-2

    页数: 320

    定价: 19.4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ISBN: 9787301068670

    vP25:然而,人类观察到的基因同样是对自然现象的人为建构,

    v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不应该是教材的观点吧?

    vP47:“从两类命题的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出发”应改为“从可证实性与可证伪性的不对称性出发”或者“从证实与证伪的不对称性出发”。波普尔自己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明确地说:“全称的和存在的陈述是对称地构建出来的。”(参见下面书影)

    《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

    《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现的逻辑》

    vP61比如,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断言,因而我们根本不可能通过对其进行一次真实的实验来验证。

    v说法错误!不能做实验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断言吗?真实的原因应该是我们不可能把整个地球放进实验室做实验。

    vP64:标题“一、观察语言与科学语言”应该改为“一、科学语言”。

    v

    科学发现的逻辑

    v作者:

    [

    英国

    ]

    卡尔

    ·

    波普尔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原作名: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译者:

    查汝强

    /

    邱仁宗

    /

    万木春

    出版年: 2008-1-1

    页数: 483

    定价: 6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波普尔哲学著作集

    ISBN: 9787810836074

    v

    科学发现的逻辑

    v作者:

    (

    )

    波珀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译者:

    查汝强

    /

    邱仁宗

    出版年: 1986-10

    定价: 2.4

    装帧: 平装

    统一书号: 13031-3293

    v

    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

    v作者:

    (

    )

    波普尔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 《科学发现的逻辑》后记Ⅰ

    原作名: Realism and the Aim of Science Postscript to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译者:

    刘国柱

    出版年: 2008-10-1

    页数: 440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波普尔哲学著作集

    ISBN: 9787810837590

    vP67:在支持观察渗透理论论题的学者们看来,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是易谬的,因此,归纳推理是不可靠的。

    v说法完全错误!基础可靠不可靠与造房子的方法可靠不可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归纳方法不可靠的根本原因是归纳的结论超过了前提所论断的范围。这种推理过程本身就是不可靠的。与观察可靠不可靠没有关系!当然,结论的可靠性既与基础的可靠性有关,又与推理的可靠性有关。就象演绎推理本身是绝对可靠的,与大前提可靠不可靠没有关系。当然,如果大前提不可靠的话,虽然演绎推理是可靠的,但是结果也是不可靠的。

    vP68:他们的反驳如果要成立的话,必须限制在很狭窄的范围内,只限于简单枚举归纳。

    v说法错误!前面P67上说:归纳问题一直困扰着经验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对归纳法的论证,无论是早期的穆勒的朴素的归纳法,还是现代实证主义者的精致的归纳主义。所以,到后期,逻辑实证主义者也承认,科学理论不可能完全证实,只能确证,只能说可能是真的,不能说肯定是真的。

    v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有一个人吃饭噎死了,大家都不敢吃饭了。因为不吃饭死得更快。同样,不能因为科学不是绝对可靠的,我们就不敢相信科学应用科学了,因为除了科学,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vP69:“针对这种缺憾,”并不能克服!

    vP70:”不再是简单的双层模型,“下面又说:“这个安全网的上层是理论系统,底层则是各种观察陈述。”

    vP71:D-N模型说明中的规律性陈述是普遍规律,改为“必然规律”,I-S模型中的是或然规律,见P83的规律的分类。

    vP93:它把观察过程等同于纯粹主观的生理反应过程,“主观”应该改为“客观”。

    vP98:标题“从证伪主义到精致的证伪主义”可改为“从朴素的证伪主义到精致的证伪主义”。

    vP107:“费耶阿本德所理解的科学发展的图景是波普尔模式和库恩模式的一种综合。”错!费耶本德是把库恩的思想推向相对主义的极端。拉卡托斯才是波普尔和库恩的综合。

    vP111:“但由于这些实验不能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与其他替代理论区分开来,因而无法使广义相对论得到严格的检验或确证。”

    v当时并没有其他替代理论!下图是《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上的文字,上面说: “在整个时空理论这个类中,爱因斯坦理论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理论” ,下面又说:“不能用这些实验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与已知的替代理论区分开”。

    《科学究竟是什么?》

    vP117把胡塞尔放在当代不合适,他与逻辑实证主义是同时代的。脚注②“上海译文出版社”应为“商务印书馆”。

    vP131:“并且社会利益或其他社会因素可能会导致对自然的歪曲。”“可能”应为“不可能”。

    vP133:科学知识社会学没提到巴黎学派,只讲到拉图尔。

    以下两个新名词教材上出现了却没有任何解释:

    v

    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v科学家总是从已有证据推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它是正确的,就会为证据提供一个最佳解释。达尔文之所以推断出自然选择的假设,乃是因为,虽然他获得的生物学证据并不蕴涵这一假设,但自然选择会为这些证据提供最佳解释。当一名天文学家推断某一恒星正以特定的速度退离地球的时候,他这么做,是因为退离是对观察到的恒星的特征光谱红移现象的最佳解释。当一个侦探推断莫里亚蒂是罪犯时,他这么做,是因为这个假说会为指纹、血迹以及其他证据提供最佳解释。

    vP115:无奇迹论证是科学实在论的核心论证。无奇迹论证说,只有科学理论为真或者近似为真才能说明科学理论取得的巨大成功,否则科学的成功就是一个奇迹。比如我们的天文学中关干月亮的理论部分是错误的,我们的物理学中关于运动、引力、电磁的理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能登上月球将是一个奇迹。如此推论下去,那么,如果科学整体不是关于世界的(近似)真实的描述,那么我们在科技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奇迹。无奇迹论证也是科学实在论的唯一正面论证。

    v反驳者指出悲观元归纳是“无奇迹论证”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也是“反实在论”者反驳“科学实在论”最为有力的论证。悲观元归纳说,由于科学史上有过大量过去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理论最终被推翻的事例,那么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说,我们现在的科学理论在将来也会被证明为假。这样,我们现有的科学理论就不能反映出关于世界的真相,说明我们所认知的世界都是错误的。

    vpessimistic meta—induction,“元”是指理论是用归纳方法得到的,现在对历史上的理论再作归纳,就是对归纳的归纳。

    v从历史上看,每个人都是要死的,因此现在活着的人也是要死的,这必然悲观吗?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古代理论都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到抛弃,很多过去的理论现在还都在用。从有的过去的理论现在被认为是错误的从而被抛弃了,能得出必然的结论:今天的理论以后也同样会被抛弃吗?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但没有必然性!因此有必要悲观吗?

    v

    表征与干预

    v作者:

    (

    )

    伊恩

    ·

    哈金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自然科学哲学主题导论

    原作名: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Introductory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译者:

    王巍

    /

    孟强

    出版年: 2011-1-1

    页数: 226

    定价: 42.00元

    装帧: Paperback

    丛书:

    理解科学译丛

    ISBN: 9787030291226

    v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v作者:

    (德)胡塞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nomenologie

    译者:

    王炳文

    出版年: 2001-12-1

    页数: 666

    定价: 34

    装帧: 平装32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哲学

    ISBN: 9787710003170

    v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v作者:

    胡塞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nomenologie

    译者:

    张庆熊

    出版年: 1988

    页数: 121

    定价: 2.25

    装帧: 平装

    丛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ISBN: 9787532701575

    v以下是对劳斯《知识与权力》一书的讨论,页码是该书的,不是教材上的页码:

    理论优位与实践优位

    v27理论优位(theory-governed)统治;控制;管理;治理;影响;支配;302索引theory-dominance,优势、支配、控制、统治。可译为“理论主导”、“理论优先”、“理论占统治地位”、“理论占支配地位”

    v在自然科学中,理论是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就是讨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不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理工科学生首先要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理解、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才能进行相关的实验。没有一个学生不学习理论就可以进行实验的。

    v在人文学科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就是讨论“怎么做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山沟沟里的一个老太太不知道那么多伦理道德的知识,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和尊重。一个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有可能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伪君子。

    v在自然科学上,知道了理论,就可以去实践。在人文学科上,知道了理论,并不一定就去实行的。自然科学是知难行易;人文学科是知易行难。中国先秦时期哲学讨论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宋明理学家喜欢讲知行。

    v自然科学里有理论与实践,人文学科里也有理论与实践。但两者关心的完全不是同一个问题。

    v自然科学关心的是理论怎么与事实相符合,是理论的真假对错;人文学科关心的是人的行为怎么与理论相符合,是实践的真假对错。这就是名符其实与实符其名的差别 。

    v例如“真君子”、“伪君子”、真朋友假朋友、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这样做是对的;你那样做是错误的。还有假酒假烟等等假冒伪劣的商品。

    v中文只有“名符其实”(名副其实)这个成语,没有“实符其名”的说法。平常我们说:“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不是说他的共产党员这个名称与他的行为相符合,而是说他的行为符合共产党员这个名的要求。可见日常语言是不准确的。

    v因此,自然科学肯定是理论主导的,人文学科肯定是实践主导的。

    v这就是康德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理论理性应用于自然科学;实践理性应用于人文学科。

    v科学中当然也有弄虚作假的,伪造数据的。但这个已经不是科学本身的问题了,而是人文的问题了,是科学家的职业道德的问题了。对于弄虚作假伪造实验数据的科学家,我们不会说他的实验结果是不对的,而是说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实践的对错问题,不是认识的对错问题。科学家在实验中操作失误,例如看错了仪器指示的数值,或者实验设计本身就不合理,这时我们才说他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这就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是理论的问题。

    v西方哲学是理论型的,即使在人文问题上也是讨论“是什么?”的问题:真是什么?善是什么?美是什么?正义是什么?友谊是什么?。。。

    v中国哲学是实践型的,不太注重抽象地去讨论问题,强调实践,有非常发达的功夫理论,如孔子的“克己”、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道德修养功夫。中国哲学不讨论抽象的定义,例如,对于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下过一个准确的统一的定义,他在《论语》中都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的:

    v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v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v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v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v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v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恭、宽、信、敏、惠

    v抽象的定义有助于理解,具体的例证有助于实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故事。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没有差别吗?

    vP209: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存在方法论或本体论上的本质差别的观点极难令人信服。

    vP218:他们[泰勒、德雷福斯、哈贝马斯和哈金]都承认,人文科学体现了权力的技术、策略或意识形态,体现了权力的支配或意义的消解,因而有必要从事批判性的讨论。但他们却让自然科学免于同样的批判。

    vP218-9:不能简单地把权力认定为是压制性的或扭曲性的,我们不能把权力和追求真理的象牙塔隔离 开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生产知识,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赖以理解自身并定向行为的实践、目的和工具的塑造。此种意义上的权力渗透在自然科学中,并向泰勒、哈贝马斯以及其他人在人文科学中发现的自我理解提出了同样的政治问题。因此,我对关于人文研究和自然研究差别的种种论证展开批判,其目的是为批判性地理解自然科学中的权力与知识之间的互动扫清道路。

    vP186-7:生物学家在说明某些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事件时,论及的是生物机体在数量上面临的不同的选择性压力,或分子转录中信息传递的不完整性。虽然在物理学中可能并不存在诸如此类的事物,但是我们不会因此而得出结论说,生物科学本质上不同于物理科学,或无生命的对象和有生命的对象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即便人文科学需要使用的描述类型在生物学或者物理学中并不存在,我们也不应感到惊讶,但是这一需要本身还不足以为我们提供依据来设定两种科学之间或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只存在一个世界,不同的学科通过它们自己的特殊方法和问题来研究这个世界的相互交错的方面。

    v按;生物学能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在科学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生物学中的还原论(reductionism)认为可以用物理学定律和化学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在科学史上,直到十九世纪还在流行的“活力论” (vitalism)则认为活的生命机体中含有一种叫做“活力”的特殊东西,因此生命过程不能用物理学和化学定律来解释。到二十世纪,机械论的还原论的生物学一统天下,使用物理学化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建立了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等新学科。目前,后现代主义重新提出了用物理学方法能不能研究生物学的问题了。

    v恩格斯反对还原论:“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

    v法国哲学家伯格森(H.Bergson,1859-1941)也是反对还原论的:“分析有机创造过程也许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物理-化学现象。这就是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致力于的事业。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化学和物理学必然交给我们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他用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来说明生命现象不能还原为物理化学现象 :“曲线的极短的一段近乎直线。我们取的线段越短,它就越接近直线。最后,你会说它是直线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曲线的一部分。实际上,在这些点的每一个点上,曲线与它的切线不能被区分开来。因此,‘生命力’在任何一点都是与物理力和化学力相切的。但是,从整体上说,这些点只是想象曲线运动的某个时刻停顿的精神的观点。实际上,生命由物理化学元素构成,只是曲线由直线构成的意义上。”(《创造进化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3页)

    v胡塞尔也是这种观点:“生理学,生物物理学,作为关于处于具体的有机的世界整体之中的有机物体的学说,仍然经常有运用物理学的理由(因为有机体是可以理念化为数学上的物体的),但是从原则上说,生物物理学不可能化归为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的实在性和因果性,决不能还原为物理学的实在性和因果性。”(《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第464页)

    地方性知识

    v从根本上说科学知识是地方性知识,它体现在实践中,这些实践不能为了运用而被彻底抽象为理论或独立于情境的规则。113

    vP122然而,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记住,消除科学成果的情境性起源的痕迹,反映了人们在更大的实践性介入领域所做的选择,一种得失权衡,而不是从地方性的实践性介入走向普遍的“理论”立场。

    vP123-4科学知识在实验室之外的拓展就是地方性实践经过“转译”(translation)以适应新的地方性情境。这并不是说科学知识没有普遍性,而是说它所具有的普遍性是一种成就,这种成就总是根源于专门建构的实验室场所中的地方性能知。科学知识的经验品格是不可还原的经验指涉关系在地方性建构中的产物,而不是对适用于任何地方性情境之抽象的普遍规律的发现。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都涉及到对情境的预先准备,以便规律能够运用,也涉及到学习按照规律所能适用的方式来描述它。这种预先准备和描述往往构成了地方性知识的形式。

    v实验不仅仅是理论的附属物。独立于理论的实验考虑和实验能力在科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实验和理论辩证地相互影响。地方性的实验室场所是科学的经验特征得以建构的地方,而这样的建构是通过实验人员的地方性、实践性的能知来实现的。实验室里产生的知识被拓展到实验室之外,这不是通过对普遍规律(在其他地方可以例证化)的概括,而是通过把处于地方性情境的实践适用到新的地方性情境来实现的。(129-130)

    v瞎说一通!即便是日常语言,就已经在进行概括、普遍化、抽象化了。日常生活也是以理论为中介的。例如一个小孩学习“苹果”这个概念。这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概念了,因为现实中的每一个具体的苹果都是不一样的,从大小、形状、颜色、味道上看,没有两只苹果是完全一样的。小孩就是从每一个具体的苹果中学习“苹果”这个概念的,然后通过普遍化,通过抽象化,概括,形成“一般苹果”的理论。以后看到一只苹果时,他就可以说:“这是一只苹果”。

    v科学更是应该要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地方性知识不就是经验知识吗?数学就已经是抽象的普遍的了。数字1也是普遍的,现实中只有一个苹果、一条狗、一个人等等。

    v如果只讲地方性,特殊性,语言就会变得很贫乏了。只能使用专有名词,没有专有名词的情况下只能说“这个”、“这个”了。

    v地方性是指空间上的限制,显然还有时间上的限制,还有时间性的知识。既然承认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的,那么任何科学知识当然都有地方性和时间性,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就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必然的。在古代,科学知识的地方性时间性很明显,古希腊的数学与古代中国的数学就不一样;中医与西医也不一样。这是地方性差异。但也有普遍的知识,如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杨辉三角形与帕斯卡三角形。科学知识的时间性也很明显: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炼金术、以太理论早就过时了。但也有古代流传到今天的知识,如欧氏几何。

    v到现代科学,地方性越来越不明显了,现在全世界只有一种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v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差异也在消失,中国人吃西餐与西方人吃中餐都很普遍。

    v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通过通婚混血,种族差异都会消失。

    vⅥ:“对这些环境所要求的技术的和实践的能知(know-how)的误解”。译注:国内关于“know-what”与“know-how”的译法很多,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分别译成“所知”与“能知”。

    v《新英汉词典》上有“know-how”这个词,意思是:实际知识、技能、决窍。从字面意思上看,“know-how”是知道(情况)怎样;知道怎么(做),所以词典有这样的解释,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实践知识、操作性知识。相应地,“know-what”的字面意思是:知道(是)什么,与“实际知识”或者“实践知识”相对应,可以译为“理论知识”。译者的现有翻译说明他既没有理解这对英语词的意思,也并不了解中文“能知”与“所知”的意思。

    v中文的“能知”和“所知”来自于佛教,“能知”是指认识主体、认识者,“所知”是指认识客体、认识对象。后来宋明理学家承袭了这对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对常用的范畴。从字面意义上看,“能知”就是能够知道的,那当然是指认识者;所知的当然就是指认识对象。日常中文的“所”也有这样用的,据《新华字典》解释:“所”放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有三种用法:1动词后不再用表事物的词:耳所闻,眼所见;无所不知;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发展情况有所不同。2动词后再用“者”或“的”字代表事物:吾家所寡有者;这是我们所反对的。3动词后再用表事物的词:他所提的意见。

    vP33“但是主要的目的与其说是从理论中排除异议,毋宁说是拓展能知(know-how)的范围和权力。”这个句子前面说“理论”,后面所说的know-how显然是与之相对应的,应该就是“实际知识”。P115:这种能知。。。是关于如何让事物运作的地方性的(甚至是个人的)实践知识。意思说得很明白了!

    福柯理论能不能用于自然科学?

    v福柯本人曾主张,我们必须注意区分施加于人的权力(power)和施加于事物的能力(capacities)。227

    v第四章中曾详尽地讨论过的问题、物质材料、程序和仪器设备的标准化,与福柯在规训权力的运作中发现的规范化过程之间,存在着绕有兴味的对应关系。它们初看起来似乎截然不同。在福柯看来,规范化主要是一种判断方式。只有确立某种规范,我们才能判断人的行为是符合规范的还是违反规范的,并能够相应地予以处理。而后,这些判断与惩罚的矫正形式联系起来,后者使对人进行精心重构成为可能,其目的是让他们受制于规范化。同时,规范化有助于构造社会的同质性,并使人们能够记录、评价和描述差异和偏差。相反,标准化与判断和惩罚无关。它是一种调整研究程序和物质材料的方式,目的是使它们有更广泛的用途,更少敏感性,更加稳定。

    v这些差别是重要的,但是它们却掩盖了两者的相似功能。在科学实践中,标准化起着规范化的作用。它对不同的科学家和科学群体的研究作出调整,对异常结果进行处理,并帮助形成对可靠性的判断。238

    v继续坚持施加于人体的权力与控制和操作事物的能力之间的政治区分已经不再可能了。258

    v医院、学校、监狱、军营、工厂有两套规范:一套适用于管理者;另一套适用于被管理者。相应地,实验室的标准化也有两套:一套是针对实验对象的;另一套是适用于实验者的规范。

    v在前者,被管理者要服从管理者;在后者,实验者虽然可以控制实验对象,但不能下达命令。实验者不能命令实验对象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相反地,实验者要服从实验对象,忠实地记录下所发生的一切现象。

    v在前者,对不服从管理的被管理者实施惩罚;在后者,对不服从实验对象的实验者要进行报复和惩罚。这是反方向的惩罚!如发生爆炸等等实验事故、实验失败等等。我们经常说,不按照客观规律办法,是要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培根早就说过,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首先必须要服从自然。

    v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差别。战争:“兵不厌诈”、空城计。在自然面前人必须要老实。人骗不了老天爷!

    vP124因此,科学主张是在修辞空间中确立的,而不是在逻辑空间中确立的;科学论证的目标是为了合理地说服同行专家,而不是为了证明独立于情境的真理。或者说,科学家论证自己主张的真理性,正是为了合理地说服同行专家。

    v修辞是非理性的、情感性的;逻辑才是理性的。“合理地”只发生于逻辑空间,修辞空间中不存在合理性,只存在感人肺腑的力量。

    v通过在行为上能自我决断的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磋商,科学主张获得了意义和知识地位。(130)

    v在科学上是不能讨价还价的、不能妥协的、不能折中的、不能让步的。

    以上是劳斯《知识与权力》一书的讨论, 教材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此书的内容,并完全赞成他的观点!

    vP143:“已经能够用砾石打制砍砸器”?

    vP150图4-1实物只列有:手工工具、机器设备、机器体系。P151人工物列有:手工艺品、工业产品、仪器设备、建筑物、社会组织。显然还应该包括农业产品。两种说法不一致!

    vP159:“在它的支配下,没有什么东西,包括人自己,能够以其本来面目出现,事物存在的真理被隐蔽起来。”技术不是解蔽吗?怎么又隐蔽起来?“现代人不再倾听天命,相反却成了天命的奴隶。”瞎说一通!听天由命,那才是天命的奴隶。不听天命,才不是天命的奴隶。不任由命运的摆布,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参考文献的引文不对,《海德格尔选集》中译为 “座架”,在《演讲与论文集》(三联书店,2005年)才译为“集置”。

    v就象把“水”说成“一氧化二氢”是伪科学一样,把“Dasein”译成“此在”而不译成日常常用的“生存、生活、存在”也是一种故弄玄虚的伪哲学。在化学上,水确实是一个氧二个氢啊,所以你不能说它错。德文的“Da”是“那儿”、“这儿”的意思,还有“那时”、“这时”的意思,“Sein”的意思是“存在”。所以从字面意思上看, “Dasein”确实是“此在”的意思。就象把Milky Way译成“牛奶路”一样,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确实是“牛奶路”,所以也不能说这样翻译是错误的。因此,在这里,不是海德格尔不说人话 ,而是翻译的人故弄玄虚。如海德格尔说“我们的此在”、“人的此在”、“历史性的此在”实际意思就是“我们的生存”、“人的生存” 、 “历史性的生存”。骗子把平常的水说成“一氧化二氢”,不懂的人就以为是什么很神奇的东西,骗子乘机就可以大捞一把。

    v译者在该书附录一“关于本书一些重要译名的讨论”中也说:“但在本书中,海德格尔强调‘Dasein’的‘Da’不是存在在‘这儿’或‘那儿’而是‘存在本身’。”可下面又说:“现在,我们把它改译为‘此在’,取其‘在此存在’和‘存在在此’之意。”这不正好与海德格尔自己的思想背道而驰吗?海德格尔自己说不强调“这儿”或“那儿”,中译却偏偏突出“此”,把它特别标示出来!

    vDasein:生活,生活条件;存在,生存。Daseinsform:生活方式,生存方式。Daseinskampf:争取生存的斗争,生存竞争。

    v海德格尔在《物》一文中提出他的天地人神四重整体:

    v壶之壶性在倾注之赠品中成其本质。

    v在赠品之水中有泉。在泉中有岩石,在岩石中有大地的浑然蛰伏。这大地又承受着天空的雨露。在泉水中,天空和大地联姻。在酒中也有这种联姻。酒由葡萄的果实酿成 。果实由大地的滋养和天空的阳光所玉成。在水之赠品中,在酒之赠品中,总是栖留着天空与大地。但是,倾注之赠品乃是壶之壶性。故在壶之本质中,总是栖留着天空与大地。

    v倾注之赠品乃是终有一死的人的饮料。它解人之渴,提神解乏,活跃交游。但是,壶之赠品时而也用于敬神献祭。。。。倾注是奉献给不朽诸神的祭酒。作为祭酒之倾注的赠品乃是真正的赠品。在奉献的祭酒的馈赠中,倾注的壶才作为馈赠的赠品而成其本质。

    v在倾注之赠品中,同时逗留着大地与天空、诸神与终有一死者。这四方(Vier)是共属一体的,本就是统一的。它们先于一切在场者而出现,已经被卷入一个一维的四重整体(Geviert)中了。(以上p1172-3)

    v这种多样化的质朴的聚集乃是壶的本质因素。我们德语里用一个古老的词语来命名这种聚集。这个古老的词语叫做thing。壶的本质乃是那种使纯一的四重整体入于一种逗留的有所馈赠的纯粹聚集。壶成其本质为一物。壶乃是作为一物的壶。

    v海德格尔自己已经提到,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是在玩文字游戏:

    v对于如此这般被经验和思考的壶之本质,我们给予物(Ding)这个名称。在这里,我们是根据已得思考的物之本质来思考这个名称的,即根据作为聚集着-居有着的四重整体之栖留来思考这个名称的。但同时,我们也回忆起古高地德语的词语thing。这种语言史的说明容易诱使我们误解我们现在对物之本质的思考的方式。看起来,仿佛现在所思的物之本质是从偶然抓住的thing这个古高地德语的名称中捉摸出来的。人们会生出一种疑心,怀疑我们现在所尝试的对物之本质的经验乃基于一种词源学的游戏的随心所欲。有一种意见凝固下来,并且已经流行开来,这种意见认为:我们在此并不思索本质之实情,而只是玩弄词典。(p1174)

    v“聚焦物和聚焦实践”思想是伯格曼对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思想是指由经验技术制作和生产的人造物,可以看作是世界的会集地,看作是盛装天地神人的容器,传统意义上的事物在含义上总是一种“多于”,它们比单纯分离的个别事实更多。只要经过认真地反思,就会发现一个个表面上看似孤立和分离的事物其实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向性”,与世界的诸要素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伯格曼不仅提出了聚焦物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思想相似,而且还进一步提出“聚焦实践”思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其强调在实践中的具体实现,体现了一个行动主义者(activist)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形而上思考与经验的结合。

    v伯格曼描述“聚焦物”(focal things)、“中心事物”(centering things)或“聚焦现实”(focal reality),是指“我们所遭遇的那些事物,它们自然而然地吸引我们身心关注,并且占据我们生活的中心地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仪、与世界相联结以及起中心作用的力量,是聚焦物的标志。然而,它们不是可以得到什么东西的凭证。聚焦物证明它们本身是正当有理的。描述它们和回想它们都是一样的。”伯格曼认为,“聚焦物”是指一个会聚它所处环境中各种自然、文化和历史关系的事物。

    v“聚焦物是谦卑的和分散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适当地把握技术,聚焦物就会在技术之中获得它的辉煌。”伯格曼对“聚焦物”的理解在两个方面超越了海德格尔,首先,伯格曼认为,海德格尔的桥、壶和寺庙实际上都是聚焦物,比如寺庙,不仅是它所处世界的意义中心,而且对整个世界的起源和建造、世界的本质和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有定向力量,只不过在海德格尔那里称作“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统一。伯格曼认为,海德格尔的建议和做法——为了面向聚焦物我们不得不挑选出前技术时代的“飞地”如鞋子或寺庙——会误导人,使人沮丧,因为绝大部分从现代技术之中得到舒适和方便的人并不乐意回到传统中去。传统事物或聚焦物在现代技术情景中获得了新的意义。第二,伯格曼的“实践的转向,转向‘聚焦物’社会的,然后是政治的方面”。伯格曼认为虽然海德格尔在描述“壶”时在四重整体中给“终有一死者”留下了位置,但我们基本上看不到握“壶”的手,看不到“壶”的倾倒所发生的社会情景,伯格曼认为“聚焦物只有在人类的实践之中才能得到繁荣兴旺。”

    v例如,对于跑步者而言,他完全可以使用现代技术所生产的轻便、结实和减震的鞋子,因为这样的鞋子可以让他跑得更快、更远,但他却绝不会通过跑步机获得运动在单纯生理学上带来的好处,因为跑步对他而言意味着更多难以言传的东西。跑步者会为跑步确定一个固定的、不受干扰的时间,以确定其核心地位。而且在跑步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跑步中,不会关注与跑步这一聚焦活动无关的事物。因此,跑步可以给他带来一些独特的、非常个性化的神秘体验。这一神秘体验对于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带来难以言传的一系列好处。

    v跑步机的好处:

    v1、舒适和安全:很简单,由于在室内用跑步机,不会令人过热和太冷,又不会遇上下雨,风暴或下雪,路滑,无须留意交通问题。

    v2、可改正跑步姿势:将跑步机放在大镜子面前进行锻炼,便可知道自己的跑步姿势有没有错,从而实时改正。

    v3、不会浪费时间:可一边跑步,一边看电视节目,尽用时间。电视节目更可陪你跑上半小时至一小时。

    v4、提供跑步过渡期:习惯急步行的人,很自然会慢慢加快步伐,并达至跑步状态。由于大多数跑步机提供消卡路里的数据,因此,当你发现越加快步伐,便可消除更多卡路里,你会加倍努力,跑快些。

    v5、心跳监察:大部分的跑步机都会有心跳监察器,方便跑步者因心跳情况而调整运动量,对训练步伐很重要。

    v6、保护脚部免受伤害:跑步机较道路优胜之处,是输送带的设计有避震的功能。当脚踏在路上,就会将震动反射到膝部,背部等位置。而输送带的吸震设计,正好将部分震动幅度减少,减低因跑步对膝部和背部构成的压力。

    v

    技术发展简史

    v

    v作者: [美] 乔治·巴萨拉(George Basalla)

    v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0-1

    页数: 288

    定价: 22.50元

    丛书:

    剑桥科学史丛书

    ISBN: 9787309023374

    v本书是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讲技术发展的,不是一般的编年史,书名本来就叫《技术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中译却把它改成《技术发展简史》,象一部编年史,不知译者是出于何种考虑?作者自己在“前言”中明明白白地交待了:“本书各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完全依技术进化中可类比情况的性质而定,而不是以按年代先后叙述技术史事件为目的。”

    vP219:最早成型的科学组织是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1662年,由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批准成立,

    vP220:1700年,德国建立了柏林学会;1751年又建立了哥廷根学会,。。。在德国的影响下,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学会。

    v最早一个可被称为科学学会的知名组织是17世纪初期鼎盛于罗马的“猞猁学会”。伽利略是其会员。猞猁学会的组织是非正规的,且照搬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组织模式。学会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可以一起讨论自然哲学问题。猞猁学会约于1630年解散。此后,在17世纪中叶,另一个类似的组织在梅第奇大公的倡导下成立于佛罗伦萨,这就是实验学会。顾名思义,实验学会致力于当时的自然哲学问题的精密实验研究。实验学会比猞猁学会更有组织,它主要致力于共同进行实验,出版了《自然实验论文集》。然而,这个学院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年,便于1667年被解散。

    v英国意大利建立科学学会都比德国早,怎么反而说“在德国的影响下,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学会”?莫明其妙!

    v227-229: “普遍主义”应该译为 “普遍性”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应该译为“有条理的怀疑”。

    v《现代汉语词典》p1139条理: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生活、工作的秩序。如:条理分明;生活安排得很有条理。P2546组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如:组织人力;组织联欢晚会;这篇文章组织得很好。能说:有组织的讲话?有组织的文章?有组织的思想?应该说:有条理的讲话、有条理的文章、有条理的思想。

    vP229-30:有组织的怀疑主义不仅是方法论的要求,而且是制度性的要求。。。更是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如科学论文的评议制度、科学课题的评审制度等。

    v错误的翻译引起的错误的理解。默顿本人明确说过:“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而任何制度都是明文规定的。此外,科学论文的评议和科学课题的评审也不能等同于怀疑和批判。历史上的有组织的对科学理论的怀疑和批判都是出于种族、政治、宗教的原因发生的,如纳粹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天主教会审判伽利略、前苏联批判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等等。

    vP256:美国科学家米多斯于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

    v这不是他一个人写的。是作为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出版的。应该说“米尔斯等人”。

    vP257:Cassandra:古希腊神话人物,特洛伊公主,能预卜吉凶;凶事预言者。教材上的拼写最后多了一个s。

    vP259:“可持续发展”概念没有介绍。很重要的各个国家都在提倡并在实行的“循环经济”没有介绍,倒介绍了“稳态经济”。

    v274:边沁的“全景建筑”(panopticon)一般译为“圆形监狱”

    v

    哈佛数百教授声讨校长,歧视女性可能“下课”

    v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11:20 中国日报网站

    v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在一个月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语出惊人:性别的先天特性阻挡了女性攀上科学和数学的高峰。此言引起了巨大争议,尽管萨默斯很快进行了公开道歉,但这一风波却越闹越大。2月15日,萨默斯再次被250多位教授围攻和声讨,可能有“下课”的危险。

    v***250多位教授声讨校长

      据英国媒体2月17日报道,萨默斯是在今年1月14日的一次经济学术会议上提出“女性天生学理不如男”观点的,当时就有一位参会女士愤然退场,不少与会者也对此甚为不满。

      会后,美国各大媒体都在关键位置报道了此事,萨默斯的“惊人语录”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会各界的谴责和批评声不绝于耳,美国许多著名高校的教授们也对此相当愤怒。后来,萨默斯为此发表了公开信表示道歉,但收效甚微。

      当地时间2月15日,哈佛的250多位教授云集该校的“大学馆”,一致“声讨”萨默斯,并对这位个性校长的领导能力、管理风格提出质疑。

    哈佛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资料图片)

    v 人类学系主任阿瑟·克兰曼对萨默斯说:“你的不少教师为此感到沮丧、士气受挫,人们开始疏远你。关于你的领导和管理方式,目前已经存在危机。”

      克兰曼还表示:“我听到其它一些顶尖名校提出,该是离开哈佛的时候了。我不敢相信这些话,但是我担心有人确实会这样做。我想请你认真思考一下,作为校长,你究竟是如何将我们带进了如此危险的时刻。”

      不少教授要求萨默斯公开他当时发表演讲的原文或者录音带,克兰曼说:“我不敢相信你会说出那样的话,但是,你应该公开你讲话的原文,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你到底是怎么想的,看看你的偏见究竟有多深。”

    ***下周进行信任投票

      目前,这件事已经越闹越大,许多陈年旧事也一并被翻了出来,教授们指责萨默斯管理方式独裁专制、滥用权力、玷污了哈佛大学的名誉等等。

      事实上,早在发表这次惊人言论之前,就有一些人批评萨默斯歧视女性。自从他出任校长后,哈佛这所美国的最高学府提供给女性的职位已经从36%降到了13%。一些教授担心,这次失言事件可能会对萨默斯造成信誉危机。

    v据悉,下周二(2月22日),学校的教授们将举行一个特别会议,届时将对萨默斯进行信任投票,看看他是不是适合现在的位子。一位教授表示,不论如何,萨默斯至少应该改变一下他的方式了。(张春燕)

    v ***萨默斯失言过程回放

    2005年1月14日,萨默斯在美国全国经济学家会议上说:大学中缺少女性科学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两性之先天差异。他还提出这样的疑问:女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所以无法在顶尖的学院和大学得到重用和提升,是不是也是因为性别差异在作怪?

      接着他分析认为,在数学和科学上,男性比女性表现突出是由于基因的差异而非社会因素。他举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次他给女儿买了两个玩具卡车,结果女儿竟然将卡车当成布娃娃玩,把它们称作“妈妈卡车”和“爸爸卡车”。

      据悉,这次的经济会议为期两天,50位专家就科学和工程学上女性为数甚少的原因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结果,萨默斯的讲话顿时掀起轩然大波。来自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哈佛大学毕业生南希·霍普金斯听到萨默斯的讲话后异常恼怒,并愤然退场。她说:“这太令人沮丧了,哈佛有那么多才华出众的年轻女性,这个男人竟然这样评价她们!”

    v 还有5名与会者,其中包括圣克鲁斯加州大学的校长丹尼斯·D·登顿,都被萨默斯的言论激怒。

      萨默斯事后接受《波士顿环球报》记者采访时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男女之间存在先天性差异,这是可能的,可是人们宁愿相信男女表现不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但他也承认,他的这一观点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v ***劳伦斯·萨默斯其人

      萨默斯16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28岁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留在经济系任教。很快,他成为哈佛大学经济系的终身教授,是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中间还出任过前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47岁那年,萨默斯“衣锦还乡”,成为哈佛校长。

      在哈佛,萨默斯以心直口快、口不择言而著称。在他的哈佛任期中,最令人关注的则是非洲裔美国教职员工与左派知识分子之间的白热化、公开化冲突以及女性雇员的骤减。

      也正是由于直言无忌,萨默斯很容易得罪人。几年前,被他批评的一位著名黑人教授愤而辞职,投向普林斯顿大学。据悉,前总统克林顿经常在电话中对萨默斯说:“早安,校长!你今天又得罪了谁?”

      有分析指出,萨默斯这次失言引起轩然大波,固然是话题过分敏感,但也是由于他得罪人多、积怨太深所致。

      在哈佛校园中,对萨默斯的评价趋于两极。有人认为他独裁、专制,也有人称赞他能发现问题和进行挑战,口心一致,富于创新。(张春燕整理)

    v

    哈佛大学迎来首位女校长

    前校长因歧视女性辞职

    v2007年02月12日06:51

    v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v

    哈佛迎来首位女校长:历史学家德鲁

    ·

    吉尔平

    ·

    福斯特。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有317年建校历史的美国哈佛大学2月11日迎来了该校历史上首位女校长。她接替因宣称“女性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先天逊于男性”而被迫在去年2月辞职的前校长萨默斯。

      据美国媒体报道,拥有7名成员的哈佛理事会11日选举该校历史学家德鲁·吉尔平·福斯特为哈佛第28任校长

      现年59岁的福斯特意识到了她出任哈佛校长的意义。她在当日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希望我的任命能成为一个机会均等的象征,这是上一代人还难以想象的事情。我不是哈佛女校长,我是哈佛校长。”

      福斯特是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的院长,此前从未领导过大型学府。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也是哈佛目前最小的学院,前身是哈佛女子学院,学院资助的大部分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女性、性别和社会问题方面。

      尽管福斯特缺乏管理大型学术机构的经验,但哈佛大学负责挑选校长的专门委员会认为,她是一名优秀管理人员,拥有卓越的人际处理能力。福斯特的同事认为,福斯特善于处理同事关系,这点与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有很大差别。

      《纽约时报》说,由于萨默斯声称女性在数学等领域不如男性,他在学校引起众人愤慨。萨默斯两年前曾向福斯特求助,希望她出面平息众人怒火。萨默斯还要求福斯特帮助创造新机制,在数学、工程学及自然科学领域招募、留用女性,并为她们提供晋升机会。

    v269:就可以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

    v语句不通!“可以”指将来,“了”是完成时态,不能合起来用。应该说“就可以提高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

    v279、281: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看,近现代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机械自然观基础以及相应的方法论原则的应用,忽视了有机整体性自然的存在。

    v古代农业文明也有环境问题,导致地球上许多古代文明的毁灭(例如两河文明、玛雅文明)。古代中国盛行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但也并没有阻止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环境破坏,以至中国文明的中心逐渐从北方转向南方,而南方在古代都是未开发的荒蛮的边缘地区。今天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均在南方。

    v280:科学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不同的,科学规律是我们在实验室中或在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科学家“发明”的,或说是在“发明”基础上的发现。

    v这不是反实在论的观点吗?这不是SSK的观点吗?这是实在论的观点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吗?

    v280:而这些人工物是自然界中没有的,也是通过自然进化产生不出来的,

    v人工物的生产也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因此不能断定自然进化产生不出来,地球上没有,别的星球上可能有,现在地球上没有,不等于将来也进化不出来。

    v282;当将这样的人工自然规律应用于改造自然时,就很可能与自然规律相违背,从而造成环境破坏。

    v没有注意区分自然规律与自然状态或自然本性。例如“水往低处流”,这是水的自然本性,不是自然规律。使水往高处流,如日常的自来水,并不违反自然规律。

    v自然规律的概念是近现代科学的概念,是指事物与事物 之间的因果关系。古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并没有自然规律的概念。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的自然位置在地心,所以水自然向下流,重的物体也可以向上运动,例如抛物体向上运动,但这是一种强制运动,不是自然运动。老子讲水处下,这是水的道,老子的“道”也不是指今天的自然规律,而是指自然本性。改造自然造成了环境破坏,是破坏了环境的自然状态,并没有违反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也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例如制造永动机,例如一个人自己能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吗?

    v289:区分道德应该(ought to do)与义务应该(obligate)。

    v不能这么区分!义务可区分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义务包含了道德,道德是义务这个大类中的一个小类。例如,不能说区分女人的美与人的美,因为女人是包含于人之中的,应该说区分女人的美与男人的美。美女与美男的标准不一样。

    v义务:1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例如服兵役(跟“权利”相对) ;2道德上应尽的责任;3不要报酬的:义务劳动;义务演出。

    vObligate

    vvt.使(在法律或道义上)负有责任或义务; 对…施以恩惠;

    adj.有义务的,必要的;

    v289:道义逻辑(Deontic logic)是研究含有道义词的命题及其推理的逻辑理论。所谓道义词主要是指“允许”、“应该”或“应当”、“禁止”之类的词。道义命题是陈述行为规范的命题。

    v模态词与道义词的类比:可能——允许;不可能——禁止;必然——应该。

    v291:但科技不是工具理性的代表。按照奎因的看法,科学理论由外向内是由经验陈述、分科的科学陈述、数学与逻辑陈述和占中心地位的形而上学陈述构成的整体,因而毋宁说科学理论是工具理性与超越理性共同构成的整体。

    v形而上学不等于超越理性。西方的形而上学中既有超越理性,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有世俗理性,如康德讲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为近现代科学奠定基础的形而上学中只有世俗理性,并没有超越理性。

    v294:“双刃剑”所隐含的为科学技术所特有的,但在其他事物中并非广泛存在的“锋性”。在科学技术的“锋刃”与其他知识体系的“非锋刃”之间,没有中间的逻辑状态。

    v296:原子弹的“锋性”(即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巨大)。

    v锋刃比喻事物的功能和作用。难道说其他事物 、其他的知识体系没有作用?没有用处?这是科学主义的观点!

    v295:“one,another”的基数性,“this one,that one”的序数性。

    vOne确实是数词,但与another连用时就不是数词,两者都是代词, ,“this one,that one”根本就不是数词,本来就是代词。基数词:one,two,three,。。。序数词:first,second,third。。。基数是1,2,3,4……序数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基数词表示数量,序数词表示顺序。

    v295:只要是双刃,都可以在一刃指敌时另一刃指己而伤己。296:我们就可以把那个坏刃打磨掉或套起来不用,而仅用那个好刃。

    v不能这么比喻!不切实际的瞎比喻!你能把刃的两面分开?你怎么只用一刃不用另一刃?剑的两刃总是同时起作用的,根本不可能分开。纸有正面反面,你可以只写正面,不用反面。但也不能把正反面分开!这只是说明有的事物好坏是同时起作用的,有的事物可以只用好的方面,可以限制坏的方面起作用。

    v297:总之,把科学与工程比作双刃剑模型化于两个事件中的两面效应,是一种不恰当的类比。

    v“双刃剑”只是比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很好理解的比喻,你这样钻牛角尖的瞎比喻当然就不恰当了。

    v298: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一般不作区分,一般区分为弱科学主义与强科学主义。

    v299;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科(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批评为科学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是过分强调以及滥用科学的唯科学主义才应当批判。

    v只是一种观点,与117页上所说(“陷入科学主义的窠臼”)矛盾!

    v300:中医的文化依赖性,瞎说一通!中医药现在在欧美国家和非洲都在用,只不过没有西医那么普遍而已。在国内,大家一般还是看西医的。

    v303:科学思维就像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

    v瞎说一通,一点也不象!先天综合判断与归纳有关吗?科学里只有后天综合判断,并没有先天综合判断。康德为了解决休谟的归纳问题,才搞出一个先验论哲学体系。平常的综合判断都是经验的,通过归纳法得到的,但归纳法是不可靠的。康德说他的综合判断是先天的,也就是不依赖于经验的,与归纳无关的,因此是普遍的必然可靠的,由此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基础之上的科学知识也就是普遍的必然可靠的。康德的理论就是为了证明科学是绝对可靠的,但现在我们知道了,科学并不是绝对可靠的。科学也只是相对真理,并不是绝对真理。看来编教材的人既不懂康德,也不理解现代科学的经验性质。

    v演绎与归纳都是具体的逻辑推理方法,不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更具有概括性,是指人看事物的方式方法。

    v303: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长于类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考虑事物的质的差异时特别有效。

    v类比推理恰恰忽略了事物的质的差异。参见P90上:“而类比推理忽略了这种差异性”。类比是一种具体的推理方法,概括性不够强,不足以概括出我们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特点。西方科学也大量地应用类比方法。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整体论的有机论的,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机械论的。

    v 304:IOP问题: the “Is-Ought” Problem。“问题”多余了!

    v304:严格地说,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只有“是(to be)”与“应该是(ought to be)”的区别,而没有“是”与“应该”的区别。例如,“我是人”与“我应该是人”是事实判断与应然判断的区别,而“我是人”与“我应该人”是合语法的句子与病句的区别。

    v“我应该是人”,这是什么话啊,根本就没有意义!那个人这样说自己的?可以说“他应该是美国人”,这里的“应该”不是表示责任的意思,而是指可能性,“应该”表示的可能

  • 《大数据》书评

    作者:王不忘. 发布时间:2023-06-08 19:15:55

    牛津通读识本,有很多本,其中的“大数据”与我所学专业相关联,这本书属于对当代科技发展这一社会关注点的回应。霍尔姆斯教授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对大数据应用所涉及的存储和分析技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通过向我们讲解,继而培养一种大数据思维,以适应未来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三个视角:计算视角,科研视角,商业视角。从视角的多方面看的出来,大数据的价值实现涉及数据、技术与应用的协同,具有典型的多科学交叉与跨界整合特征。四个维度:算法,商业应用,算力,数据。

    我所接触到的数据爆炸就是数学里的指数大爆炸,也是数据爆炸的一种,但显然,《大数据》中的数据爆炸与我所了解的数据爆炸并不一样,“数据爆炸”指的是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结构话、非结构话化半结构化数据。计算机的发展与大数据的出现相辅相成,计算机发展迅猛,大数据也出现的“急不可耐”,有大数据就会有小数据,小数据是指,可查清的,可具象化的,不是泛指的。大数据则与之相反,是复杂的、大数量的、多种类的、速度快的、具有准确性的——所收集数据的质量、可视化和其他的“v”。使用硬盘或云储存的方法储存大数据,可无损压缩为zip。大数据的作用就是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客户偏好或流行病传播速度等。对大数据进行处理的一种流行方法就是将其分成小块然后对他们分别进行处理——映射归纳。大数据挖掘的一种特别有用的方法是布隆过滤器,该方法应用广泛,例如:它可用于检查特定的网络地址是否链接到恶意网站。

    大数据与医学、社会。我们通过对病人的数据了解,利用大数据改进病人护理和降低成本以及获病人数的数据来分析,我们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措施。通过类似与“塞尔莫情报”一类的网站生产的电子信息,对病情的蔓延与人数进行进一步的追踪。计算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例如机器人工作,成本低,利润高,不需要工资等逐渐被商家所取代,进而造成了人们的工作丢失。失去了一些工作机会。但与此同时,智能交通工具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例如沃尔沃汽车的自动避让功能,让很多车祸降低了损失。智能家居,从到家门口开始,我们放弃了钥匙,不用担心钥匙是不是丢了,因为我们已经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解锁了。

    大数据革命标志着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我们也要紧跟时代潮流,让大数据成为我们成功的工具。

  • 午后粗读

    作者:忧郁的红雨伞 发布时间:2013-08-15 15:05:17

    尹老师您好:

           利用今日中午午休时间,我拜读了您的宝典<<IP路由技术详解与配置实践 >>.现将如下读后感与您交流:

     

      1.读完整本书,感觉是对H3C产品配置手册及技术手册的汇总,并没有太多作者本人的理解及案例分析

      2.IP路由原理章节对FIB表格token值与MPLS转发表的对应关系没有具体介绍

      3.两路状态路由协议与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路由更新(传递方式、network的意义)的区别没有说清,距离矢量的“传闻机制”链路状态的“对全网的认知” 原文“从指导转发的角度而言,它需要通过路由迭代找到到达下一跳的直连出接口。而对于OSPF和IS-IS等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而言,其下一跳是直接在路由计算的时候得到,因此不需要进行路由迭代。”很难于理解,而且路由器的这种查找行为应该为递归查询,而交给一下一跳设备的过程应该为迭代(hop-by-hop)

      4.在路由优先级章节中并没有通过实例说明路由优先级与最长匹配的关系(不同优先级实例获得前缀不同,优先级低的路由前缀较长优先)

      5.在ping和tracer说明中,没有说明路由器的tracer机制与主机tracer机制的区别(UDP port unreachable or icmp ttl timeout),且没有说明MSR路由器默认关闭ttl和unreachable,也没有提到icmp扩展对探测MPLS网络的作用

      6.rip章节中没有提到下一条检测机制,配置中之间使用rip与ospf混合组网模式(而ospf在后续章节中才出现)

      7.ospf协议配置中对type 5 LSA并没有通过配置实例的方式说明其在MA网络中的作用

      8.对于virtual-link机制的 DNA(do not age )并未提及

      9.对于ospf选路顺序没有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说明在口字型核心组网中,引入状态监测防火墙,往返路径不一致的原因

      10.对于NSSA区域在实际组网中的好处并未提及

      11.对于本区域中具有多个ABR存在时,对于区域外路由及区外部路由优选并未提及

      12.对于等价路径的优选并未提及(balance = 1 时有两条以上等价路径的选择),故障链路恢复时如果选择

      13.ABR、ASBR在聚合路由时度量值的默认值如何选择并未提及

      14.ISIS协议中为说明部分SPF算法、打包LSP更新机制如何使协议效率更高

      15.ISIS协议建立L1、L2邻居关系时,是否会检测area ID并未提及

      16.ISIS对于域内及域间计算路由时,是否都会通过SPF算法,怎样计算,与OSPF有何区别并未提及

      17.ISIS底层拓扑的构建以及与CLNP的关系并没有说明

      18.ISIS动态名解析的作用没有提及

      19.MSR路由器comware对NET值得自动识别转换功能并未提及例如:49.0001.001.001.001.001.00 会被自动转为

    network-entity 49.0001.0010.0100.1001.00

       20.OSPF与ISIS之间网络的迁移案例分析没有,同时也为体现ISIS在扩展区域时的优势

       21.BGP协议中下一条不可达属性及同步属性并未出现在选路顺序列表中

       22.对于BGP+路由如何针对非/32位前缀分发标签的并未提及

       23.对于使用BGP作为省网或全国性网络,且核心为多出口、多链路模型如何干预选路(负载模式还是主备模式),各自的好处是什么,怎样实现,IGP、BGP如何调整并未提及

       24.对于BGP存在多条等价路径时的处理以及开启balance(2)后,本路由器(2)的路由表和邻居路由器的路由表(1)变化有何区别并未提及

     

       24.策略路由章节对转发平面和控制层面并没有通过形象的配置实例体现

       25.路由策略章节没有体现距离矢量及链路状态路由过滤的时机,例如: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在存在次优路径时,过滤优选路径后的区别

       26.对于路由tag位没有说明是随路由更新传递的,可以根据tag做路由过滤(filter-policy 引用route-policy )

       27.对于NQA,没有说明通过NQA 结合track及静态路由、策略路由、缺省路由实现,链路的主备+负载平衡

       29.章节后面的试验实例实验室味道太浓重,没有体现实际案例。

     

    遗漏及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2013-08-15

    --------------------------------------------------------------------------------

    lp8207

  • 达尔文的启示

    作者:venokerlin 发布时间:2010-11-10 23:19:14

    昨天晚上和导师会面,他要我将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再斟酌一下。

    回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以前曾经看过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其实就是很好的文献综述。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不是闭门造车,一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换句话说,当你着手进行一项研究的时候,需要回顾一下以往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是让自己清楚,以往的研究已经进展到了什么地步,另一方面也是让读者清楚,自己的研究和以往的研究相比,创新的地方是什么。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一部分,即“本书第一版刊行前,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也就是他的文献综述部分,我看了有好几遍了。有了这一部分,才让我感到《物种起源》是一部完整的科学著作;也只有看了这一部分,我才对达尔文的伟大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果没有读过《物种起源》,而仅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一直以为,在达尔文之前,没有人认为物种是进化的,也没有人提出过自然选择,更没有人提出过环境的变化与物种进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达尔文之前,有许多人都提出过上面这些问题,只是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直到最近,大多数博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是不便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换句话说,达尔文的发现以及理论并不是完全凭空的。他列举了很多对这一问题有所认识的学者,并概括了他们的观点。他在“发展史略”中提到的有亚里士多德、布丰、拉马克、圣提雷尔、H. C. 韦尔斯博士、赫伯特牧师、葛兰特教授、帕特里克·马修、冯巴哈、拉菲奈斯鸠、雷尔德曼教授、《创造的痕迹》的匿名作者、M. J. 得马留斯·达罗、欧文教授、小圣提雷尔、弗瑞克博士、赫伯特·斯潘塞、M. 诺丁、凯萨林伯爵、沙福赫生博士、M. 勒考克、巴登·鲍惠尔牧师、华莱士、冯贝尔、赫胥黎教授、胡克博士。

    上述学者的文献的列举,达尔文是按照文献发表的世间顺序的。从1801年拉马克的文献开始(达尔文首推布丰,但是他认为他的见解在不同时期变动很大,也没有讨论到物种变异的原因和途径,因而没有详述),一直到1859年12月胡克博士的为止。正如达尔文自己所说,这些文献至少都表明,这些“少数”的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可见,物种是变化的,并非达尔文首先发现,或至少不是达尔文首先发表的(达尔文并没有在著作完成后就立即发表)。

    我注意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拉马克。他也提出了物种可变的观点,但是与达尔文不同的是,拉马克认为物种变异的途径“更重要的归因于使用和不使用、即习性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拉马克所谓的“用进退费论”。达尔文在“发展史略”中也提到了拉马克的观点。在当时,物种变化虽然不是共识,但是,先见的少数博物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现象。然而,究竟用什么理论去解释这一现象。而拉马克也有其自己的理论。然而,达尔文的研究正是要挑战这一理论,换句话说,对于同一问题,他要做出不同的解释。达尔文对拉马克的理论不无批评之意:他“似乎把自然界中的一切美妙适应都归因于使用和不使用的作用;——例如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伸颈取食树叶所致。但同时他还相信‘向前发展’(progressive development)的法则。”同时达尔文还提出了拉马克的理论在解释上的薄弱之处:“既然一切生物都是向前发展的,那么为了解释今日简单生物的存在,他乃主张这些类型都是现在自然发生的。”

    另一位是H. C. 韦尔斯博士。1813年,韦尔斯博士在皇家学会宣读了题为《一位白种妇女的局部皮肤类似一个黑人皮肤的报告》。当指出黑人和黑白混血种对某些热带疾病具有免疫力之后,韦尔斯博士提出,第一,一切动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变异的倾向;第二,农学家们利用选择来改进他们的家养动物。他接着说道:“人工选择所曾完成的,自然也可以同样有效地做到,以形成人类的一些变种,适应于它们所居住的地方,只不过自然选择比人工选择来得徐缓而已。最初散住在非洲中部的少数居民中,可能发生一些偶然的人类变种,其中有的人比其他人更适于抗拒当地的疾病。结果,这个种族的繁衍增多,而其他种族则将衰减;这不仅由于他们无力抗拒疾病的打击,同时也由于他们无力同较为强壮的邻族进行竞争。如上所述,我认为这个强壮种族的肤色当然是黑的。但是,形成这些变种的同一倾向仍然存在,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愈来愈黑的种族出现了:既然最黑的种族最能适应当地的气候,那么最黑的种族在其发源地,即使不是唯一的种族,最终也会变成最占优势的种族。”然后他又把同样的观点引申到居住在气候较冷的白种人。事实上,韦尔斯博士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了,他的理论的确已经很接近进化论了。他至少提出了变异——自然选择——积累,这一进化的途径。韦尔斯博士的研究,对达尔文十分有帮助,因为他非常感谢来自美国的罗利先生通过布雷斯先生使他注意到韦尔斯博士著作中的这一论述。虽然韦尔斯博士“明确地认识了自然选择原理,这是最早对自然选择的认识”,但是,达尔文在评价韦尔斯博士的研究时也表示“他仅把这一原理应用于人种,而且只局限于某些性状”。

    达尔文在综述了“发展史略”之后,在“绪论”中写道:“博物学者们接连不断地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诸于外界条件,如气候、食物等。从某一狭义来说,正如后面即将讨论到的,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譬如说,要把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喙,如此令人赞叹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也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则是十分荒谬的。在檞寄生的场合下,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营养,它的种籽必须由某几种鸟传播,而且它是雌雄异花,绝对需要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才能完成异花授粉,那么,要用外界条件、习性、或植物本身的意志的作用,来说明这种寄生生物的构造以及它和几种不同生物的关系,也同样是十分荒谬的。”在这里,达尔文举了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以往的理论的不足。他很坚定地指出,仅仅将变异唯一可能的原因归诸于外界条件是荒谬的。因为,“外界条件”已经不足以解释全部的现象。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达尔文之前,出现了许多博物学者关于生物物种在变异的观点,达尔文的确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开创性研究。简单说,由于达尔文收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在进化中提出了繁殖过剩和生存竞争的观点。也许,物种会变异只是摧毁了造物的上帝,但是,生存竞争这一理论却险些摧毁了人类。这便是达尔文理论的力量所在。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研究范例。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只是囿于专业,我们不知道而已。我相信,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是如此的。只有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且发现现有的理论在解释上的局限,才能够发现问题。也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说是研究的开始。

  • 什么事都在发生

    作者:bugles 发布时间:2007-02-06 21:38:55

    喜欢,不喜欢

    追求,被抛弃

    快乐,很痛苦

    人生总是很矛盾

    最重要的是能看到里面的规律

    做更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做更多让自己和别人都高兴的事情

    人家就是总结得经典


下载点评

  • 方便(1097+)
  • 赚了(947+)
  • 无广告(896+)
  • 全格式(844+)
  • epub(101010+)
  • 二星好评(579+)
  • 书籍多(1095+)
  • 服务好(1034+)
  • 种类多(5104+)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2:39:58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家***丝: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2:37:28 )

    好6666666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2:36:3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寿***芳: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2:35:45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车***波: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8 16:25:1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訾***晴: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2:31:2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濮***彤: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2:39:56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堵***洁: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2:38:55 )

    好用,支持

  • 网友 田***珊: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3:46:45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