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弟子规 绘本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7-30 02:00:03

弟子规 绘本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弟子规 绘本精美图片

弟子规 绘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418161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9.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7-30 02:00:03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类型:浙江企业单位

成立时间:2004年

简介: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初,是一家以出版高水准科学专著,应用技术读物和大众读物为主旨的综合性地方科技出版社。2004年底转制为企业,是全国最早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主要业务

20年来共出版理、工、农、医各类科技图书与普及读物2600余种,印行逾1.5亿册。每年出版新书200余种,重印书150余种,年发行图书1000万册以上。尚有200多种图书与海外达成了版权贸易。

获得荣誉

20年来共出版理、工、农、医各类科技图书与普及读物2600余种,印行逾1.5亿册。每年出版新书200余种,重印书150余种,年发行图书1000万册以上。尚有200多种图书与海外达成了版权贸易。

社会评价

20年来共出版理、工、农、医各类科技图书与普及读物2600余种,印行逾1.5亿册。每年出版新书200余种,重印书150余种,年发行图书1000万册以上。尚有200多种图书与海外达成了版权贸易。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弟子规 绘本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弟子规 绘本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弟子规 绘本在线购买

PDF下载地址:弟子规 绘本PDF下载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yyy 发布时间:2006-04-06 12:18:22

    ...这次死定了...

  • 作者: 係鬼 发布时间:2022-03-23 19:03:21

    抄书怪

  • 作者: 龍在田 发布时间:2011-01-22 22:50:38

    一部小说是否经典,可能不在于它讲述的故事是否完美,而是在于它是否塑造了一个不朽的人物。

  • 作者: Moss大妖 发布时间:2009-04-29 01:11:26

    我不需要别人指导我怎么读书啊……早就自成体系了。唉,感觉跟我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况且我好像永远也习惯不了台湾作家那种好似给幼儿园小孩讲课一般的口吻……

  • 作者: YUION 发布时间:2022-08-09 09:17:59

    MACAT+1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无需降落

    作者:后浪文学 发布时间:2021-05-14 17:27:45

    文:张之浩

    印象里,李渝算不上传统的岛屿作家,相较于白先勇的现实性书写和李敖的现实性随笔,李渝的文字带有一种异化的艺术感和女性心理。在这本《金丝猿的故事》中,李渝偏爱选取悲壮的,惨烈的历史角度,但她以极其艺术的笔触加以描绘。我偏爱生死在她的小说中为艺术让步的举措,在我看来,她不将生死当作最高的主题,而艺术与灵魂的解放与缔结成为了李渝书写的展开和延续。岛屿作家中,生与死通常是主动或者被动着作最高讨论的,台湾的新旧作家往往不是在“生”中寻找着极乐和悲苦,就是在“死”之上慰问寂寞和虚无。李渝却反而将自己置于客体的位置,将自己嵌入历史的主体中反向叩问其过程,她偏执地为过程求一个结,却被动地去作解。

    主观性的叙事偏爱和外部突围的叙事推动

    李渝是张爱玲吗?张爱玲在《张看》中提出过煮南瓜“暖老温贫”,说中国人最见得此类景象,它暗含了一种民族式的心态——于细微处“知足”,这种知足通常是以中国人珍视的“衣食住行”的丰腴所展开。中国女性作家书写在当下似乎难以绕开张爱玲去谈,好像张爱玲都是她们“缪斯”,无数的人只是走在“祖师奶奶”的路上罢了。

    与其说张爱玲开创了路,倒不如说是女性本就在这样的道路上天赋异禀。李渝在充斥着水汽的南方岛屿上,日复一日悼念西南,悼念故事里的历史,悼念那些流离中的浪漫,好像十几年的征战和戎马都不过是世事的一场玩笑,而在这些玩笑中,竟有人动了些许真心,假话里演绎出了一场真实。这些感觉的碎片凑成了《金丝猿》的核心,而构造这个世界时,李渝并非延续传统中国式书写,一贯注重写实性,而是在叙事中加重了描写的虚构性,以意识流般的书写,使感觉外化为实物,但这也意味着,《金丝猿》的情节性必然被淡化,最小故事的可能提高(minimal story),从而构造出离奇的梦幻感,不同时空所发生的事件被想象和主观拉扯到了一起,延伸出独属于作者的感受。

    他多么希望当它在楼梯口往下看钟的时候,针能指在十二点,或一点,电影散场的时间接近黎明;他的心骤然发冷,往下沉,一瞬间他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感到了绝望。

    是的结局不明,透露着转机,会引发焦灼的期待。结局明显地昭示了,反而会令人安静下来。唯一比这安静更寂寥、更强韧地,是被过人地意志压制在心的底层的悲哀,现在脱身,蠕动,侵漫,如黑色的烟与影,如不见边沿的沼泽和树林,笼罩过来,裹挟上来,把你灭顶在后座的彻底的黑暗里。

    才摆脱一个梦魇,又陷入一个梦魇,蜷伏在车座里,再一次蜷伏进泥泞,你是这样的疲倦,就在一次放弃一切地睡过去吧。

    但李渝并非是残雪那般的不可把握,李渝的故事里,时间依然是线性的,而其所构建的叙事语法(narrative grammar)中保留着大量中国五四小说的叙事习惯,这种惯用东方意象堆砌的文学世界被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种空白被刻意给予读者来填补,而由于熟悉的线索,读者很快能根据生活经验创造一个自己熟悉的世界。

    只容两人坐着的车厢又黑又挤,可是,这样不是最好么。对身边的身体就像对自己的一样熟悉,不需要外在空间,不需要照明。

    雨的气味,油布的气味,毯子沾到雨水的湿羊毛的气味。衣领的气味,发的味道,颈侧的气味,耳边的气味,额头的气味,眉角的气味,双颊的气味,唇的气味,胸的气味,肋骨的气味,呼吸深深地进和入,没有比六十年代的雨帘里的三轮车更色情的了……卖牛肉面和切仔面的,卖春饼葱油饼的,蟹壳黄萝卜丝饼的,烤鸟烤鱿鱼烤玉米的,烤红薯烤爆米花的,买红十字会章的中学生买白兰花的老太太买茉莉花的小女孩子,众人向他们一路挥手,祝福前程似锦。

    但在这一段,李渝还采取了语言上的“诡计”。从语言学的角度,原本叙述的速度和频率应当是“…的,…的。”而三个原本该断开的句子却奇妙地连在一起,我们从她给出的意象中,不难构造出一个饱含情欲又悖德,却包含着冲破般激情的场景。它必然是急促的、隐秘的,却带着情欲的放肆,李渝私自改变结构,将那种逃离的急切,冲破般的放肆有层次地推向一个顶峰。

    在这段中,我们还不得不注意到,李渝擅长塑造小空间的叙事格局,无论是三轮车还是文本中汽车的后座,以至于岛屿上的别墅,宴请的客厅,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一个封闭的小空间,无论是人物内心还是人际关系就如这封闭的空间一般,各自围城。这样的视角本身就容易落入自说自话的窘境。

    因此,李渝在《金丝猿》引入了超现实主义的外部情节,很显然,她希望借此打破了一个个小空间的制约,成功地将故事串联成线,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外部打破小空间的机械降神(God from the machine)反而增强了文章那独属于李渝式的主观色彩,而《金丝猿》中的神启(Enlightened by God)也顺理成章地稳步推进。但这并不是一种技巧的玩弄,《金丝猿》前半部分只不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隐忍,像是长长的谜面,而后期解密的过程才是小说部分的逐步高潮,那是一场持久的心灵解放。但李渝并未抛弃现实现实,虽然采取的手段是带有超现实色彩的神启,但本质上不过是外在助力的实体化手段,究其原因,人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解放依然脱离不了外在的冲击。

    而这种主体本身的意识觉醒与神启的客体化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物的内与外的冲突。人物的内与外在《金丝猿》中做了艺术化处理,从结构主义角度出发,《金丝猿》中不少物象可以作为内与外的符号,这些符号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就是一场探讨,它们可以引生出“这一物象为什么会存在,它存在于此的意义又指向何方?”,可以这么说,《金丝猿》本身就是一个探讨过程的故事,因为这个探讨,文本的众多物象才得以有意义。我更认为,《金丝猿》并非是李渝所要讲一个故事,而是在梳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有许多部分本是无关,却在一场主观的意识变动中(梳理过程)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锁”之意象和金丝猿的意象探讨

    在《金丝猿》中,我们很难寻觅出老与少真正和谐的场景,青春总是在密谋着逃离衰老,它们短暂地囿于一个屋檐下,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筹划,转而又飞快地离去。但这一过程也是双向的,年轻的一方并非掌握绝对的主动权,长兄与夫人私奔,将军和女佣的离去,衰老也在逃离着青春。《金丝猿》中,我们很难说年轻与衰老任何一方是单独主动或被动,相反,我们更该追问逃离背后的原因,那似乎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为个体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偏差。

    这偏差更像是无法一把无法避免的锁。

    从弗洛伊德的视角来说,女儿与儿子是父母的一个侧面,将军身边曾有过三个女人,我们单独将这三个女人独立出来,不难发现,她们很难单独作为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更有趣的,她们三人都在外貌上有着相似性(联系),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测,两位夫人与马怀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地由女童到女人的复合形象。

    这个复合形象的拼合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解锁及解锁之后的整个活动过程,如果我们把主体视角放诸马怀宁之身,夫人们的情节更像是给她暗示了一条宿命的路。是否马怀宁就像是第三把钥匙,她也许会同前两把一般,捅入同一把锁(困境)中。但李渝并不是要以反复的逃离来宣称女性的自由和自我觉醒,在《金丝猿》中,女性既是锁本身,亦是钥匙。

    “自己的指甲是剪不着的,不是吗?”

    “怎么,正跟你说着刺多呢。”

    夫人有和别人真正交流过吗?

    从夫人不多的对话和提及中,我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将夫人的话给摘出来,我们很难说清楚这些对话是只有一个指向性,她们似乎还在对内在的自己述说。锁,象征着她们一种心理状态,更像是她们自认为的一种生活状态。

    同样,金丝猿的意象也极其迷幻,在古代传说里,金丝猿和山魈一样都拥有蓝色的脸庞,因此西南某些山区,也称金丝猿为山魈。山魈来去于山间,自由如同风中鬼魅,夫人们困于时代和男权之下,如同被狩猎观赏的金丝猿。李渝在夫人们身上探讨着一个问题,是外在锁住了金丝猿?还是金丝猿的定义困住了金丝猿本身?金丝猿真就是金丝猿吗?还是人对自我判断的一种错觉?

    因为我是金丝猿,因此我需要逃离这个牢笼。

    在那一场像梦的返归中,马怀宁并不只是寻找故土的女孩,她本身就像是一个问题的代号,她代表着“我到底是谁?”《金丝猿》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人,一是有具体名字,二则是以代号称呼。在文本中,有名字的人物血肉更加充盈,总因她们有着一段独属于角色自己的完整的成长史,因而显得更加真实,而只有代号的人物,更像是一个抒情的木偶,是李渝手里推动着事件发展的NPC,因此,我们还不能将所有的人物都归入到一类。萨特提出“他人即地狱”,“他者”,影响着“我”的判断和感受,我们不妨将小说中的角色分为“我”和“他者”,“我”与李渝所牵引的“他者”对话,从而叩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其实想来,后段的回归,更像是心灵的卸重,在这个阶段,内与外也暗含了改变。如果金丝猿曾经是一种外在束缚和魂牵梦萦之执念,后期,金丝猿应当内化为一种解放的象征,那是一段历史的结束。《金丝猿》中猿与鸟的暗喻实在巧妙,当马怀宁得以降落之时,她看到了类似鹤的鸟交叉飞行,飞机确实降落了,可她却无需降落,而那只牵引着她回归却实际引导她前进的金丝猿,终究还是从树梢上一跃而下,不见踪影。突然想起了李青莲的诗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在历史这条河流中,人生凑成了四时景,王德威先生在序言中以《文心雕龙·物色》结尾,我想除开因物事所牵引的情感,以及这些感性所流转触发的各种念想,更重要的是对于渡与不渡观点转变,从历史的执念与欲望构造出了每个人生命中的“锁”,外化为各种行为。李渝叩问行为的本身与主体,像是在解构这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叩问着你为什么需要,而我们就在这些逼问之下去回溯,发现本没有必要去寻一个结局,横在面前的河流只是一个水龙头,当我们意识到它只不过是一个机关,我们也就失去了去渡河的执着,转而去拧上开关。

    恰如李渝所言,“文学无他,只是文字”。

  • Graduate Student Book Report: Sigmund Freud as "mind detective"

    作者:Leogursky 发布时间:2012-10-29 07:31:37

    In my oral report on JREM456 class, I mentioned three major reasons that I recommend Freud’s “Dora: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as a book for science writing class: its resemblance as detective fiction, classic Freudian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and a great comparison with Jon Franklin’s “Not Quite a Miracle.” In this written book report, I’d like to deep more into its detective fiction style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Not Quite a Miracle.”

    No matter in Conan Doyle’s “Stories of Sherlock Holmes” or Agatha Christie’s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classic detection novel has its patterns. First, though Sherlock Holmes and Hercule Poirot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tempers, both of them are involved in mysterious cases with seemingly no clues to follow. However, with the help of their “analyzing skills,” they reconstruct the crime scenes and sequence of the crime events little by little. Interestingly, no matter how crimes change from case to case, Holmes and Poirot’s analysis tools remain the same: marvelous imagination power for perceiving the unthinkable, acute observation for small but decisive evidences and rigorous logic to piece together all clues together and make sense out of them.

    In comparison, Freud uses the same “analysis tools” in his treatment for Dora’s hysteria. His pioneering view that physical illness can be caused by “unfulfilled, repressed will deep down in the unconscious” is beyond the thought of other physicians and shed new light on the treatment of hysteria. During his dream interpretation session for Dora, he watched closely for every word Dora used and every detail in Dora’s dream (“Now, I should like you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xact word you used. We may have to make use of them.”) Finally, he uses his logic power to put all clues collected from Dora’s dream into a big picture that both in consistency with Dora’s hysteria symptom and in agreement with every principles of his psychoanalysis theory. There is only one difference in this whole analyzing and thinking process: Almost all the clues and evidences are based on the narratives from Dora. On one hand, since the Dora’s mental illness arises from her unconsciousness, there is no “tangible” object to trace. Her narratives are the best and the only clues to make use of. On the other hand, mind is sophisticated. Every word in the narratives needs careful judgment because everyone lies consciously or even unconsciously. Narratives are not as trustworthy as fingerprints or blood stain; they ar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make use of.

    Nevertheless, other than analyzing tools, Freud’s detective case is different. One example I mentioned during the oral report is that the case is not solved in the end as cases in classic detective novels; Dora broke off the treatment before Freud had been able to reveal all the reasons behind her symptoms and completely cure her. In other word, the “culprit” is still at large. I didn’t mention another interesting difference: There is more than one psychology detective in the case history. Though Freud doesn’t state it explicitly, I have the subtle feeling that Dora, the patient, is the second detective. There is good reason and evidence for this: First, as the victim of hysteria, Dora, in her conscious mind, is eager to find the “culprit” that cause of her illness. Secon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rst dream, Freud told the reader that “Dora had already had some training in dream interpretation from having previously analyzed a few minor specimens.” This indicates that Dora is capable of analyzing her mental illness despite that she may not be as experienced as Freud.

    Well, at this point you may argue that having two detectives is not really a surprise. While Watson helps Sherlock Holms, he learns detective skills from Holmes as well. However, this argument is only half-right: In analogy, Dora is indeed a junior detective trained by Freud and also eager to find out the culprit, but she seldom helps Freud in the psychoanalysis. In fact, the whole case history is like the rival between the Freud Dora: While Freud disclosed her repressed love for Herr K. and Frau K., Dora often struggled to use her insights to dispute Freud. She was tortured by hysteria, but she was even more destroyed by her repressed wishes that Freud revealed to her. The treatment is a much more agony. If she has to choose between Freud’s treatment and the torture from hysteria, she would rather choose hysteria.

    In this aspect, Dora is like the patients suffered by both pain physically and loneliness psychologically in Jon Franklin’s “Not Quite a Miracle.” As described in Chapter Ten of this book, “Dr. Long couldn’t cure those patients because they wouldn’t let them. They didn’t dare. They needed the pain. Pain is terrible. Only one thing is worse: loneliness.” Perhaps Freud would be the one that Dr. Long would be so excited to work with to treat those lonely patients? After reading the case history, it occurs to me that when we look at the surgical marvels accomplished by neurosurgeons,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shift some of our focus to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and give some credits to “mind detectives.”

  • 送给有分离焦虑的家长、孩子3个锦囊,顺利入园

    作者:MaMa西雅 发布时间:2023-09-04 15:31:00

    在台风影响下,幼儿园开园推迟了一周,今天正式开园了。

    我家刚满3岁的小姑娘背上书包,正式开启了未来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校园生活。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和我一样,对孩子要入园充满了紧张的心情。

    比如担心孩子第一次加入集体生活会不会不适应?

    担心她年纪太小无法自己吃饭、上卫生间受挫?

    担心她/他和妈妈分开会不会有分离焦虑,哭闹不已……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早早想好了对策。

    对策1:给孩子读有关幼儿园的绘本。

    七八月份,我早早入手了几本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如《幼儿园第一天》《幼儿园的一天》《我爱上幼儿园》等,就是为了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孩子入园情绪容易崩溃,很重要的原因是自身产生了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陌生的环境,也来自于对于幼儿园里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未知。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就能够初步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印象,比如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幼儿园里有谁?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能干什么等,真正入园的时候就会让孩子的不安全感得到缓冲。

    当然,除了不安全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离焦虑。

    这是这个年纪的小朋友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

    之前每天都和妈妈在一起,即便妈妈去上班,也会和熟悉的家人在一起,而在幼儿园里一整天都看不到妈妈和其他家人,哭闹再所难免。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在这里就不得不感谢这本书了——《幼儿园第一天》。

    书中通过小企鹅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因为想妈妈想哭,其他幼儿园的小动物安慰她。

    怎么安慰的呢?

    给她分享想妈妈时可以想“和妈妈贴贴”“和妈妈抱抱”“被妈妈举高高”等的美妙时刻,用快乐的回忆冲淡此刻的思念,成功化解了悲伤情绪。

    我感觉非常妙,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很能够共情。

    今天从幼儿园回家我问孩子,她说她也哭哭了,是因为想妈妈,但是会像小企鹅一样,想妈妈亲亲抱抱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听了孩子的话,瞬间感觉那么多亲子阅读都值得了。

    对策2:在过家家游戏中模拟幼儿园生活。

    除了绘本,我还在过家家游戏中和孩子一起模拟了幼儿园生活。

    通过扮演老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的小游戏,孩子可以学习到在幼儿园里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比如同学之间不小心撞到、推倒,小朋友会意识到——不是故意的没关系。

    比如某个同学爱打人,欺负自己,可以大声地说“不可以打人”,制止无效就跑,明白遇到麻烦的时候,要寻求老师帮助。

    比如想上卫生间、想喝水,要举手报告老师,从而理解秩序和规则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些场景模拟,都可以让小朋友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让他们能够有掌控感、安全感。

    对策3:和孩子约定放学后立马接她。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虽然对于大多数职场宝妈来说,入园第一周准时接娃比较尴尬。

    我们幼儿园是要求入园前两周家长要下午4点接娃,主要是考虑到小朋友刚到新的环境,会更容易焦虑哭闹,给他们一个缓冲。

    两周以后会有延时服务,可以给娃报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延时课程,如跳舞、绘画、运动等等,家长正常下班的时间再接娃。

    对于尴尬的前两周,主要克服苦难的就是我们家长了。

    和孩子约定好了,放学立马接她,能够让孩子对这一天都充满期待,更好地度过在有幼儿园的“漫长”一天。

    相反,要是接晚了,将会是一场“灾难”。

    这是我同事的经验告诉我的:她有一天要加班,放学时没能接到娃,差不多过了二十分钟才到幼儿园接娃,小朋友看到同学们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自己越来越失望、伤心,哭得不要不要的,然后接下来的每一天去幼儿园都是一场硬仗。

    所以,约定好了一定要遵守,如果没能做到也要提前告知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好了,说了那么多,我发现监控里看,孩子并没有太多的哭闹,相反是我作为妈妈,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分离焦虑。

    看来,家长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才行。

  • 有谁还记得那场17万人的大流放?

    作者:闲书馆 发布时间:2021-05-19 13:46:17

    1、 共17万人被流放到了新南威尔士的土地上,从而客观上建立起了一个国家,这段历史已经少有人记得;

    2、 《致命的海滩》,意义更多的是反思,关于这场大规模流放对今天的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的、全球结构等方面的;

    3、罗伯特·休斯最近的一本热销书,也是最后一本书是《罗马:永恒之城》。

    ——

    闲书馆 书评人

  •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作者:天哥 发布时间:2007-01-22 11:22:53

    在华尔街成功有很多种方式。

    你可以凭独到的眼光,扎实的金融分析功底,对市场的灵敏地嗅觉出人投地。你也可以走捷径,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来编织一个从事内幕交易圈子。圈子里可以实现看似更高的收益/风险比。你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于一时,你也可以欺骗某些人一世,但你无法欺骗所有的人一世,最终事实的真相会让一切谎言无可遁形。

    一个教训就是不要骑墙,坚守原则。不要用我还没做得他那么过分之类的东西来开脱自己。不要以为攻守同盟是牢不可破的。最后介入的最深的居然可以用出卖最多的人的方法来换取相对最轻的处罚(布斯基)。而想打打擦边球顺手牵羊的主如威尔基斯,西格尔等等,却是结结实实的挨着几下。

    另一个教训当一件事情弄砸了,违法了。基于诚实的方案,永远都是,必须是第一选。如莱曼银行的经纪。当证监会的进行调查的时候他本可以依据巴拿马银行法拒绝提供客户真实姓名即可。可他偏偏要听从利文的指挥销毁帐户信息,并且伪造交易记录。结果陷自己与进退两难的境地。

    脚踏实地,有多大的饭量拿多大碗,诚然永不满足会提供自己事业的动力。但是着眼点在于不断鞭策自己,用行业顶尖人士的思维方式训练自己,培养出自己具有行业顶尖人士的习惯。


下载点评

  • 无广告(399+)
  • 无缺页(898+)
  • azw3(1067+)
  • 方便(434+)
  • 无颠倒(967+)
  • 简单(787+)
  • 差评(1075+)
  • 一星好评(854+)
  • 中评(445+)
  • 值得购买(585+)

下载评价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0:29:14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石***致: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0:37:33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薛***玉: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0:40:22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林***艳: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29:4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芮***枫: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0:38:42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曾***文: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0:35:4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谢***灵: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0:40:3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菱***兰: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0:36:49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权***颜: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30:00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扈***洁: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32:20 )

    还不错啊,挺好


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书籍:

  • 职业技能培训丛书:电子创新设计与制作实训(下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职业高中(中专)同步训练:英语(高教基本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汽车底盘维修(包括汽车底盘维修学习手册1本)——职业技能教材书系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应用文写作——浙江省企业职工、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文化课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教材:汽车发动机维修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粮油生产知识读本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语文(第三版修订)——高职考试复习用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语文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浙江省农民与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浙江省农民与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