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0-07 22:20:04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精美图片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837691
  • 作者:练春海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5
  • 页数:460
  • 价格:10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历史 文物考古 用品器物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0-07 22:20:04

寄语: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


内容简介: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第—,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行钟”与“行器”进行探讨。

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进而补说并阐发有关器物的性质,提出这类器物从功能上可以称为广泛意义上的“庸器”,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礼器。

韩鼎(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将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神人纹双鸟鼓的纹饰与商代相关器物结合,对该鼓的纹饰特征进行系统认识。

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从对《周易》与《说文》的追记入手,通过对系辞引文的分析,对文字体系形成之前饰纹体系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做一了说明,认为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是仰观俯察,权衡物我,取象模式则是观象取则,依类象形。

沈骞(江苏南京博物院)赞同新疆和田玉在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载体的观点,结合叶舒宪先生的“玉帛之路” 概念,从考古与古文献资料出发,对丝绸之路上历代(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田玉的开采和输入中原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探讨。

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选取雄戟这种兵器切入进行剖析,考察具体器物与文化观念的流传演变。

王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主要对“绳墨”进行考释。先对“绳”“墨”进行释义,然后结合历代文献对“绳墨”的记载,认为“绳”与“绳墨”表示的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工艺制度探讨周秦之变。从工艺制度这个有效的视角可以发现,周秦之际涉及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大变迁,部分涉及意识形态的变迁,但不同于商周之变涉及了核心价值的变迁。

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

陈颖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要从式盘起源发展探研秦汉天文占观念的变迁。

陈长虹(四川大学博物馆)着力对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进行探讨。

顾颖(江苏师范大学)结合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探讨其中的北斗信仰。

聂菲(湖南省博物馆)关注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以一号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视其为墓葬的一部分而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尝试对随葬器物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进而以随葬器物的组成方式及空间营造的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拓宽随葬器物与环境的研究视野与范围。

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新检视西汉刘胜墓出土的一种可以相套在一起的铜器,着眼于铜器这种极为精细的制作方法——叠套,并对其制作传统做简要讨论。

周繁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关注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联体陶器,系统整理了两汉时期岭南地区所出五联罐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墓葬形制,进而探讨以五联罐为代表的各类联体器的工艺渊源、文化属性和器物功用,提出它应该是一种南越国时期在外地工艺冲击下出现的本土化产品,与“边地半月形地带”和环地中海地区的kernos可能存在渊源。

朱浒、段立琼(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汉晋时期有翼铜人的研究,并对考古发掘与馆藏及少量民间收藏铜人进行系统梳理,得出汉晋铜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呈由西向东分布。

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陈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考察置于考古学视野下,以典型遗迹单位出土资料为本,运用器物形制分析与组合排比的方法,结合纪年资料,廓清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年代序列。

胡嘉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以淮安总管府儒学为例研究宋元时期的礼器。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着眼于魏晋的清谈活动中的一种著名器物麈尾,在赵翼、贺昌群、范子烨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古文献资料,重点考察麈尾的源流及其所体现出的六朝士人的审美意识。

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探讨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汪晓东(集美大学美术学院)以樏为研究对象,厘清从商至清,樏的造型、名称与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变异。

吴若明(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探究晚明外销装饰图像的西学东渐。


书籍目录:

器物源流研究

 

张闻捷周代的“行钟”与“行器” 3

徐东树改制不改道的制度分层与变迁——从工艺制度看周秦之变 18

苏 辉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 41

董 波犄角猛兽——辟邪、天禄形象考源的一个视角 51

张 佳 “深簷胡帽”考:一种女真帽式的盛衰史 89

吴若明迎合、微变与程式化——晚明外销瓷装饰图像的西风东渐 119

程 颖试论权衡器具秤杆刻度设计的起源与形成 134

汪晓东樏的形制演变及意蕴象征 143

 

器物名物研究

 

聂菲器物与空间——以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 161

练春海论汉墓内棺盖上所置玉璧的礼仪功能 172

顾 颖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中的北斗图像 190

游逸飞另一种三辨券?——跋邢义田《一种前所未见的别券》 200

陈 轩试析卡格里金饰上的柱台形象 204

朱 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216

李修建麈尾:形制、功能与六朝文人美学 233

黄义军唐宋之间砚台的著述、形制与产地 250

陈长虹道德、秩序与情色——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 264

韩 鼎商代神人纹双鸟鼓纹饰研究 299

 

器物周边研究

 

霍宏伟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刻铭中的镜鉴考 319

邓 菲器与图——宋代墓葬中的剪刀、熨斗图像组合 346

陈 冲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的考古发现及年代学研究 382

彭圣芳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402

王 拓 “绳墨”考释 417

子 仁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 441

董 珊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 450


作者介绍:

    主编练春海,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史、艺术考古、物质文化研究与美术创作。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项目“汉代壁画艺术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史前沿与学术梳理”等多项课题。出版《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等专著5部,并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文物》《民族艺术》《美术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出版社信息:

类型:公司

成立时间:1986年11月

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11月18日在中国广西桂林市成立,作为全国首批转企试点的高校出版社,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以下简称出版社集团),成为广西首家出版集团和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出版社集团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ACC出版集团,领先建成具有成熟的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集团,全面开启国际化战略发展,成为中国出版社走出去的代表性企业。现拥有分别位于桂林、北京、上海、深圳、南宁等地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克罗地亚等30多家企业,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出版发行、电子音像出版、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文化产品设计、印制、销售和文化服务,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旅游、艺术品、地产等,形成了跨地域、跨领域发展的格局。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换句话说,造物在人类文明史中其实可以起到标签的作用,它们存储了所属时代1的坐标信息,一旦被封藏于墓葬或其他礼仪性瘗坎,便脱离了自身所属时代的历史轨迹,成了那个时代的化石。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解码。解码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对造物与图像共处的场域作正确的认知。'以往的研究对关于造物所处场域方面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讨论:研究壁画者通常不大关心壁面下方放置何物,壁面前方又有何物,壁面朝向有何特点;研究器物者一般也不关心器物的摆放方式、位置、组合规律,器物品质的对比关系等。这样的研究随意性很大,不是在一个统领全局的整体意识或场域观指导下展开,其结果往往不是盲人摸象,就是隔靴搔痒,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在遇到解释不清的细节和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政策”,或者毫无根据地胡乱揣摩,甚至只选择有利于文本讨论的细节、论据,或者个案,结论自然靠不住,遑论学术价值。

然而,出土的造物或者是遗物在历史空间中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今天博物馆中呈现于我们眼前的造物,多数情况下既非古人眼中所见的造物,也不是与当下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我们甚至不能说今天所见到的“古代造物”就是古代人们所创造之物的遗存。在马王堆汉墓发掘的现场,膏泥内发现的翠绿竹叶,一暴露到空气中就瞬间碳化,其陨灭的速度可谓令人“猝不及防”。兵马俑也有类似的情况,它们身上的色彩在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中,大多数都消褪无遗,只有极少量的兵马俑,出土时身上尚且残留着五颜六色,有些甚至可以用艳丽来形容(虽然这种情况目前尚不能推广到全部的兵马俑上,但很有代表性)。画像石也是如此,神木大保当的画像石是彩色的,但是更多地区的画像石什么颜色也没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论,那些吴光作现的惊艳醉间就是古代造物封存于地下之时的本来样子。但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总体情形来看,色彩消褪,痕迹模糊,却是出土遗物蜕变的大致趋势,可见它既不是古人造作它们或者埋瘗它们时所见到的原本面目,也非大多数人在博物馆中所见。'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常常以“包浆”“沁”“拙朴”之类的标准用来审视...


以笔者所见,事物之表面饰以各种间色、复色为基础的灰色装饰图案组合,恰恰反映了现代文明语境下的色彩观。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着色剂以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为主,其颜色与今天的化工颜料相比,色彩的饱和度并不见得会低多少,不足之处仅在于可能会比较容易褪色,即色彩的纯度(或饱和度)不易保持。曾有当代艺术设计理论提出,古人所使用的颜色以灰色系列为主,色阶差别较小,对比温和,显得高贵、典雅,并极力主张弃用现代工业生产带来的鲜艳色系,恢复古典时代的色彩观,甚至回归到手工萃取色素的手法上去。但问题是,古人其实一直致力于提高色彩的饱和度、稳定性。就陶器装饰(陶器上的色彩经过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相对来说不易受环境影响,表现极为稳定)规律的发展状况来讲,越是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出现得越早。原始时期的彩陶,色彩单纯、热烈,发展到磁州窑时,虽然一般只装饰黑白两色,但是其对比度也极为强烈,景德镇的青花瓷系,再往后出现了斗彩,颜色越来越多样,甚至是五彩缤纷。可见寻找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一直是古人在追求装饰品质上努力的方向,而并不像现代设计师们所理解的那样。灰色或者灰色调子,其实是为古人所鄙弃的。认识灰色的价值是现代科学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光学、视神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色彩、光、视网膜成像规律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对色彩在各种场合中的作用、功能和特点加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灰色,作为一种中性、温和的色彩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同时,由于它与老旧的古物、苍白的遗存相联系,因此,在情感上也逐渐被抬高到高贵、典雅的贵族地位。可见古董有其当代性,文物遗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


刘泽华总结过:“在当时(周初)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包括在德之中。归纳起来有如下十项:1。敬天;2。敬祖,继承祖业;3。尊王命;4。虚心接受先哲之遗教,包括商先王的成功经验;5。怜小民;6。慎行政,尽心治民;7。无逸;8。行教化,‘惠不惠,懋不懋’。惠;爱;惫;勉。大意是用爱的办法教育那些不驯服的人,勉励那些不勤快的人使之勤勉;9。‘作新民’,重新改造殷民,使之改邪归正;10。慎刑罚。”“德是一个综合概念,融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政治,最重要的是保民与慎罚。”1在《尚书》中,周公未明确定义“德”的具体内涵,他把人间帝王的各种行为和品质都称为“德”,如“大德”“元德”“宁王德”“文祖德”“桀德”“受(纣)德”“暴德”,等等。伐纣的成功,使他认识到帝王行为的“善恶”关系到王权的兴亡和臣民疆土的安定。如果我们不试图从形而下的实证角度去看“善恶”,而是从一种抽象的价值评判标准来看,周代确实建立了一种新的很有弹性的善恶观念——“德”。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4页。


不断受到新兴部落的侵蚀,然商600多年的统治力量依然雄厚。周初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分封来稳住局势(加强宗族势力,笼络异姓,打击、拆散、迁移与起用殷旧族),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征伐反对力量来进一步完成国家大一统使命。但钱穆也忽视了西周崇尚“德治”的丰富含义。它

并不指向私德,也不是简单地善恶评判,而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家国之“德”。同时,西周的德与贤都常常指涉具体的、取得某种成就的能力,而不仅仅表示抽象的个人伦理德行。1这一种混融性的“德”包含了丰富而现实的含义,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意识形态,它为现实的政治军事行动提供了合理的基础。周代的伟大创造正在于把武装侵略与道德权威有机而内在地统一于“德治”的意识形态之中,变成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并行不悖。也不妨说“德治”本来就包含着某种内在的紧张,“德”是通过“治”实现的。

周秦之变却没有提供新的制度价值核心思想与政治意识形态,只在原有“天子”“德治”框架内进行调适。汉代以后的“儒表法里”政治文化只是一种新的皇帝中央集权的有效治理方式,但在意识形态建构领域并不能算是一种全新创制,而只是西周以来意识形态的逐渐深化与成熟。如学者赵鼎新所说,是儒学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结合而成一种“帝国儒学”形态。2


1笔者曾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比德观》(2005届,南京艺术学院)第一章第一节中对周代“德”字含义略作梳理。“德”是后起字,其原义比较具体丰富,非仅是后代儒家不断窄化的伦理化道德。西周时,“德”字仍然常用于泛指某种取得成就的具体能力,直接通“得”,后渐渐用来泛称事物的特定属性,东周之后的道德危机导致的伦理论争,才充分激发了伦理化的道德含义。

2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一9页。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是一本框架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学术文集。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原始时期到清代几乎整个古代历史时期,在空间上涉及丝绸之路的几个主要站点,在类型上覆盖了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等多个器物种类;采用了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力求汇集相关学科、领域前沿的学术理念,探索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集思广益,以推动对中国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


前言

序言

 

练春海

 

    人类脱离动物界,开始刀耕火耨的文明进程,通常是以人工造物出现这一标志性事件开始算起的。造物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还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者。造物既是图像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图像依附的主要载体。回首往昔,古代中国的辉煌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云遮雾罩,无从证实,我们唯有通过出土的遗物,透过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玉器中的丝丝沁纹,陪葬坑中发掘出来的吹弹可破的漆皮,……才能捕捉到过往千年的蛛丝马迹。然而,即便如此,这些古代造物所受到的关注仍然十分有限。通常情况下研究者们只是对古代造物进行分门别类,对古代造物的材料进行一些走马观花或者笼而统之的考察,至于器物的雕琢工艺、刻画细节、形制起源以及相关的制度、规范却有意无意地被轻描淡写,甚至忽略。而那些鲜见的微观研究,实际上也是剥离了器物所属原境的望文生义,有关造物本身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探讨时往往由抽象的时代特征取而代之。

 

    以墓葬而为例,造物遗存有时会成为对墓葬年代、死者身份以及与图像意义进行有效解读的重要证据。正如考古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所揭示的那样,通过对造物遗存形制的排比,可以确定特定范围内相关事物的时空关系。如果没有具体的造物遗存[1],比如商代的铜鼎、战国的车迹、汉代的漆器、唐代的三彩瓷器、明代的香炉等,没有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一座墓葬所处的确切时空坐标,掌握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时代背景等相关信息,即使我们假定墓葬中可能存在疑似为墓主的画像,但它们所具有的参考价值也远不及前者,毕竟中国的肖像画传统表明:所谓的写真(像)往往与真人相去甚远,甚至根本不去关注或传达本人(在墓葬语境中则为墓主)的基本视觉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古代造物遗存不仅可以记录历史、反映时代,还可以成为社会活动重要节点的指示符号。换句话说,造物在人类文明史中其实可以起到标签的作用,它们存储了所属时代[2]的坐标信息,一旦被封藏于墓葬或其它礼仪性瘗坎,便脱离了自身所属时代的历史轨迹,成了那个时代的化石。

 

    对造物进行系统研究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此,它还可以在多学科的横向及交叉研究中发挥作用。众所周知,古代文化遗产,大多数是以器物形态留传下来的。但已有研究中,在深化对其认知上的努力似乎微不足道。远的以广西合浦出土汉代器物来看,其中有些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它们不仅保留了古代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烙印,甚至从中还可以还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影响与互动的脉络,但是因为相关研究极少,因此人们对它的了解也非常的片面、有限。近的就拿清末民初的皮影艺术遗存来看。从现象上看,它们大多都是进入了博物馆或者个人收藏的物质形态的文明碎片,但是它原生态的存在形式实际上与民族、民间文化都息息相关。形而下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皮影道具还在,但是活态层面的皮影表演艺术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嬗变消失了。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代表工业文明的影视文化、多媒体艺术的当代发展,对代表农业文明的皮影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图像时代下讨论皮影艺术的非遗保护问题,恐怕只谈皮影的美学价值是非常不够的。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有艺术史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与欧美的中国古代艺术乃至东亚艺术的研究更加注重艺术多视角与多元化综合考察的特点遥相呼应,[3]它们均打破了学科自身的囿限,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学术视界。对造物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金石学研究,或者近现代出现的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研究,以及利用的科学技术或研究方法(如大数据统计分析)进行研究,这个进程不断地刷新了人们对造物所能包蕴的信息容量的认识。多学科、跨学科的携手合作与探索,日益增进我们对传统造物的认知度。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解码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对造物与图像共处的场域作正确的认知。[4]以往的研究对关于造物所处场域方面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讨论,研究壁画者通常不大关心壁面下方是否放置何物?壁面前方又有何物?壁面朝向有何特点?研究器物者一般也不关心器物的摆放方式、位置、组合规律,器物品质的对比关系等。这样的研究随意性很大,不是在一个统领全局的整体意识或场域观指导下展开,其结果往往不是盲人摸象,就是隔靴搔痒,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在遇到解释不清的细节和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政策”,或者毫无根据地胡乱揣摩,甚至只选择有利于文本讨论的细节、论据,或者个案,结论自然靠不住,遑论学术价值。

 

    然而,出土的造物或者是遗物在历史空间中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今天博物馆中呈现于我们眼前的造物,多数情况下既非古人眼中所见的造物,也不是与当下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我们甚至不能说今天所见到的“古代造物”就是古代人们所创造之物的遗存。在马王堆汉墓发掘的现场,膏泥内发现的翠绿竹叶,一暴露到空气中就瞬间碳化,其陨灭的速度可谓令人“猝不及防”。兵马俑也有类似的情况,它们身上的色彩在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中,大多数都消褪无遗,只有极少量的一些兵马俑,出土时身上尚且残留着五颜六色,有些甚至可以用艳丽来形容(虽然这种情况目前尚不能推广到全部的兵马俑上,但很有代表性)。画像石也是如此,神木大堡当的画像石是彩色的,但是更多地区的画像石什么颜色也没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论,那些灵光乍现的惊艳瞬间就是古代造物封存于地下之时的本来样子。但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总体情形来看,色彩消褪,痕迹模糊,却是出土遗物蜕变的大致趋势,可见它既不是古人造作它们或者埋瘗它们时所见到的原本面目,也非大多数人在博物馆中所见。[5]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常常以“包浆”“沁”“拙朴”之类的标准用来审视和评价古代物质遗存。问题是,古人——造物的使用者或拥有者[6]——是如何看待那些事物的?他们喜欢外观富有历史沧桑感,光泽含蓄、古雅的器物,还是鲜艳华美、流光溢彩的器物?以笔者所见,事物之表面饰以各种间色、复色为基础的灰色装饰图案组合,恰恰反映了现代文明语境下的色彩观。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着色剂以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为主,其颜色与今天的化工颜料相比,色彩的饱和度并不见得会低多少,不足之处仅在于可能会比较容易褪色,既色彩的纯度(或饱和度)不易保持。曾有当代艺术设计理论提出,古人所使用的颜色以灰色系列为主,色阶差别较小,对比温和,显得高贵、典雅,并极力主张弃用现代工业生产带来的鲜艳色系,恢复古典时代的色彩观,甚至回归到手工萃取色素的手法上去。但问题是,古人其实一直致力于提高色彩的饱和度、稳定性。就陶器装饰(陶器上的色彩经过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相对来说不易受环境影响,表现极为稳定)规律的发展状况来讲,越是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出现得越早。原始时期的彩陶,色彩单纯、热烈,发展到瓷州窑时,虽然一般只装饰黑白两色,但是其对比度也极为强烈,景德镇的青花瓷系,再往后出现了斗彩,颜色越来越多样,甚至是五彩缤纷,可见寻找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一直是古人在追求装饰品质上努力的方向,并不像现代设计师们所理解的那样。灰色或者灰色调子,其实是为古人所鄙弃的。认识灰色的价值是现代科学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光学、视神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色彩、光、视网膜成像规律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对于色彩在各种场合中的作用、功能和特点加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灰色,作为一种中性、温和的色彩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同时,由于它与老旧的古物、苍白的遗存相联系,因此,在情感上也逐渐被抬高到高贵、典雅的贵族地位。可见古董有其当代性,文物遗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

 

    正因为出土造物在本质上的这种特殊性,对它进行研究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利用图像来证史或对器物作图像志描述上,而是要通过梳理图像(或造物形象)与文献之间的内在理路来恢复历史原境,勾勒故事。当代艺术史、艺术考古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研究范式,比如整体研究[7]和超细研究(也有人称之为超细读),它们中多数的研究重点都聚焦于考察造物遗存上,可见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正是基于此,对造物如下几个研究方向的集中交流与讨论就显得意义非常:,器物辨识。包括名物考证,器物上的铭文、图案、刻划的研究,等等。第二,器物与环境研究。包括器物的具体适用环境,以及使用方式、时间及对象等的研究。第三,器物与文化研究。包括造型演变、源流,与特定的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系等。笔者策划与发起的“制器尚象”学术研讨会虽然已经结束,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才刚开始,并将持续发酵,本文集的编写便是其中的一个自然延伸,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了解到,有那么一批出色的学者,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可以从他们的成果中受益。

 

 

 

[1]这些造物遗存中的一部分带有清晰可辨的自铭,能够准确地提供关于墓主身份及生卒年月,墓葬建造者、出资者以及墓葬建造年代等信息。

 

[2]“所属时代”指造物被生产并按生产预期的目的来使用时所对应的历史阶段。对陪葬物而言,就是指它们被殉葬之前所对应的历史时期。

 

[3]孙健:《美国学术界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美术观察》,2017(8),4-6页。

 

[4]关于这个概念,笔者在《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章《导论:物、像与场》中专门作了探讨。探讨了关于器物与空间关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场域的内容。“图像、器物与死者(包括棺椁)之间的空间与逻辑关系则构成一种意义的‘场’,包含多种维度的‘场’。”练春海:《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14页。

 

[5]博物馆中展示的古物,或者因为修补(出土时为碎片,并且可能是不全的碎片),或者因为保护的需要(器物上的残留色彩不能受强光照射,或者必须浸泡在特殊的保存液体中),或者因为不可修复和不恰当的修复,与它们被殉葬之前的样子相去甚远。

 

[6]造物的拥有者也可以指现代的古董收藏者,但文中特指与具有使用权的主体(使用者)相对应的具有所有权的主体(拥有者)。

 

[7]廖明君、练春海:《视觉形象材料与早期中国的文化艺术:练春海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2(4),45-49页。


书籍介绍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

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

.

【本书看点】

造物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还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者。造物既是图像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图像依附的主要载体。回首往昔,古代中国的辉煌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云遮雾罩,无从证实,我们唯有通过出土的遗物,透过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玉器中的丝丝沁纹,陪葬坑中发掘出来的吹弹可破的漆皮,才能捕捉到过往千年的蛛丝马迹。

作者集合艺术/考古学界翘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兴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科研院校与文博机构,涵盖多种器物类型——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研究方法多样——跨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框架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学术文集。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原始时期到清代几乎整个古代历史时期,在空间上涉及丝绸之路的几个主要站点,在类型上覆盖了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等多个器物种类;采用了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力求汇集相关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理念,探索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集思广益,以推动对中国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

.

【内容简介】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

第一,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行钟”与“行器”进行探讨。

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进而补说并阐发有关器物的性质,提出这类器物从功能上可以称为广泛意义上的“庸器”,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礼器。

韩鼎(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将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神人纹双鸟鼓的纹饰与商代相关器物结合,对该鼓的纹饰特征进行系统认识。

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从对《周易》与《说文》的追记入手,通过对系辞引文的分析,对文字体系形成之前饰纹体系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做一了说明,认为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是仰观俯察,权衡物我,取象模式则是观象取则,依类象形。

沈骞(江苏南京博物院)赞同新疆和田玉在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载体的观点,结合叶舒宪先生的“玉帛之路” 概念,从考古与古文献资料出发,对丝绸之路上历代(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田玉的开采和输入中原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探讨。

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选取雄戟这种兵器切入进行剖析,考察具体器物与文化观念的流传演变。

王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主要对“绳墨”进行考释。先对“绳”“墨”进行释义,然后结合历代文献对“绳墨”的记载,认为“绳”与“绳墨”表示的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工艺制度探讨周秦之变。从工艺制度这个有效的视角可以发现,周秦之际涉及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大变迁,部分涉及意识形态的变迁,但不同于商周之变涉及了核心价值的变迁。

.

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

陈颖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要从式盘起源发展探研秦汉天文占观念的变迁。

陈长虹(四川大学博物馆)着力对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进行探讨。

顾颖(江苏师范大学)结合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探讨其中的北斗信仰。

聂菲(湖南省博物馆)关注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以一号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视其为墓葬的一部分而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尝试对随葬器物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进而以随葬器物的组成方式及空间营造的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拓宽随葬器物与环境的研究视野与范围。

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新检视西汉刘胜墓出土的一种可以相套在一起的铜器,着眼于铜器这种极为精细的制作方法——叠套,并对其制作传统做简要讨论。

周繁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关注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联体陶器,系统整理了两汉时期岭南地区所出五联罐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墓葬形制,进而探讨以五联罐为代表的各类联体器的工艺渊源、文化属性和器物功用,提出它应该是一种南越国时期在外地工艺冲击下出现的本土化产品,与“边地半月形地带”和环地中海地区的kernos可能存在渊源。

朱浒、段立琼(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汉晋时期有翼铜人的研究,并对考古发掘与馆藏及少量民间收藏铜人进行系统梳理,得出汉晋铜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呈由西向东分布。

.

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陈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考察置于考古学视野下,以典型遗迹单位出土资料为本,运用器物形制分析与组合排比的方法,结合纪年资料,廓清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年代序列。

胡嘉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以淮安总管府儒学为例研究宋元时期的礼器。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着眼于魏晋的清谈活动中的一种著名器物麈尾,在赵翼、贺昌群、范子烨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古文献资料,重点考察麈尾的源流及其所体现出的六朝士人的审美意识。

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探讨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汪晓东(集美大学美术学院)以樏为研究对象,厘清从商至清,樏的造型、名称与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变异。

吴若明(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探究晚明外销装饰图像的西学东渐。


精彩短评:

  • 作者: 夜鱼 发布时间:2021-07-08 11:16:33

    对古代器物的研究就是对历史和古代风俗生活的窥探。古代社会早已远去,但它的痕迹遗留在器物上。本书涉及的古代器物种类繁多,跨度广泛,从墓葬文物到儿童饰品,从生活用品到祭祀器具,专业学者们由器物出发,带我们一起进入古代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由沉默的物到隐没的世界,读者还可以对比现代生活,体味古今的差异与变迁。而本书集合了众多专业学者的研究,则对文化、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 malingcat 发布时间:2022-09-15 23:35:55

    器物文化研究的领域极为宏大,本书为一次主题会议的论文集,沧海里的数滴水。

  • 作者: 浮草 发布时间:2023-12-02 23:21:15

    会议论文集,水平相当不错。

  • 作者: 好命的娃儿@ 发布时间:2023-11-07 22:00:27

    专业论文集子 不适合我 配图都很不错 品质很好

  • 作者: 闻夕felicity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9:35

    这本书挺怪的,却也意外的很好玩。怪在于,它是一本学术会议的文集,却也是到现在为止第一本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学术会议文集。这本书让我以看八卦的心态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怎么研究古人日常生活和死后世界里的小玩意。比如古代的秤杆刻度是怎么设计的——港真,这个确实是很扎实的学术研究,但仍不免让人腹诽真亏了你们能想到去研究这个东西……比如樏这个东西(过年有好几个格子的那种瓜子糖果水果盘、长得像调色盘,《金瓶梅》里也老出现来着)是怎么变化又是怎么有了“赐死”的文化意涵。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的玩意儿是怎么放的、有什么讲究。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本学术会议文集除了能被内行拿去看门道之外,作为外行来看也挺热闹的。尤其是那个神秘“小天使”,我简直可以脑补一整季的盗墓笔记。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彼岸の澄 发布时间:2020-07-09 13:05:41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总有一天他会穿着一级防弹衣二级头盔,骑着三蹦子来接我。

  • 作者: 一叶飘零 发布时间:2023-08-09 23:31:25

    陈好人的北俱芦洲之行后续,继续做他的好人,讲他的道理,守他的规矩,一如那高楼月色,就这么来了。只是太多地方写得太玄之又玄了,只给了强行解读,却没有告诉读者蛛丝马迹。

  • 作者: 春风颜色 发布时间:2007-03-24 13:18:46

    优秀的科普书籍

  • 作者: 糖波斯菊 发布时间:2023-07-05 17:06:38

    讀完謝林之後看誰都是謝林 尤其是談到希臘多神信仰的那部分腦子裡第一秒就是謝林的洋洋灑灑誇讚 1899稿本通俗很多 讀完前面做完筆記最後倒也真能想象Riegl上課的模樣

  • 作者: 咣咣咣 发布时间:2018-07-15 15:02:51

    实在是 太啰嗦了


深度书评:

  • 听古物说话,与古物对话

    作者:夜鱼 发布时间:2021-07-16 11:55:13

    古代世界早已远去,而遗存的器物则能保留其痕迹。通过对古代器物的研究,今人可以窥探历史和古代世界的部分面貌,研究文化、风俗的变迁和传承,对比古今差异。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一书集合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论文,涉及多类古代器物,从生活用品到祭祀器具,从墓葬文物到儿童饰品,带领我们一起进入古代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世界。

    例如,我国从春秋时期就产生了较为成熟的天平衡器,不断完善和发展,至唐宋时期发展出精细程度很高的权衡器具戥秤。戥秤,又叫戥子、等子,是中国传统权衡器具,也是杆秤的“精确版”。其中,“一钱半戥秤”的最小分度值合现在的0.04克,可见古代戥秤的精确程度之高。权衡器具的衡杆由早期的等臂到后期的不等臂,由充当较粗衡量工具到称量药材和金银的精密器具,也在侧面反映出古代生活和经济的变化、发展——古人的生活由粗放变得细腻,经济方面则变得更精确。

    另一种读者常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古代器具是樏,但可能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它的俗称“食盒”。樏,又叫槅、食垒,从考古发现来看,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出土了原始瓷戳印纹多子盒,内中三只小盂承担了分隔陈列功能,造型古朴却也颇有设计思想,而从文献资料来看,南北朝时就有关于樏用于日常的文字描写,《世说新语》中多有提及;至明清时期,多层多子盒的提梁樏的设计和花饰象征着樏的高峰。

    相比樏从春秋至明清的外型变化,更有意思的是樏的象征意义,樏作为古代人常用的食器,也自然会被纳入陪葬的器物,体现古代人事死如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樏作为食物的载具,而食物的供给关乎生命的延续,所以,它也被统治者赋予了赐死臣子的意义,三国时期,曹操赐死杨修及荀彧的意思就通过赐予空樏的方式表达;此外,荷型樏又常被取以“和合”的谐音,因而被人们寄托美满之意,成为富有积极意义的民间象征。

    书中还介绍了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的塵尾。这种魏晋时期著名的辅助清谈器物,在当时就已经进化出了象征大于实用意义的功用。实用性不强的“拂秽解暑”“拂静尘暑”功能很快被淡化,塵尾被名士引为清谈雅器,僧人则用以讲经之物。名士对谈必手执塵尾,其后甚至成为清谈能力和身份的象征;而僧人在讲经过程中,塵尾则是作为问答秩序的媒介,主讲在接受提问时,右手执塵尾,而在问者发问完毕时,主讲放下塵尾,致谢并回答问题,如此反复。塵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魏晋时期文化的实物承载,它另人不禁向往彼时的风雅,也为今日人们思考秩序、优雅提供了启发。

    《制器尚象》一书将丰富的古代器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将它们代表的文化内涵揭示出来,众多研究者的论文是在让沉默的古物说话,从而引起让现代人与古物对话,也让现代人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古代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

  • 一个八卦又有趣的考古世界

    作者:闻夕felicity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9:35

    这本书挺怪的,却也意外的很好玩。

    怪在于,它是一本学术会议的文集,却也是到现在为止第一本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学术会议文集。

    这本书让我以看八卦的心态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怎么研究古人日常生活和死后世界里的小玩意。

    比如当年曾经流行过的帽子(“深簷胡帽”,一种女真帽式)。

    比如古代的秤杆刻度是怎么设计的——港真,这个确实是很扎实的学术研究,但仍不免让人腹诽真亏了你们能想到去研究这个东西……

    比如樏这个东西(过年有好几个格子的那种瓜子糖果水果盘、长得像调色盘,《金瓶梅》里也老出现来着)是怎么变化又是怎么有了“赐死”的文化意涵。

    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的玩意儿是怎么放的、有什么讲究。

    比如从好几个汉晋古墓里发现的、小朋友穿个绳子戴在脖子上还写着神秘文字的“小天使”挂件到底是啥玩意、是古希腊古罗马传来的厄洛斯、还是道教的神秘人物……

    比如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为什么有些画女人梳妆、有些画女人纺织;这些画上的小人儿都在干啥。

    比如宋代墓葬中的剪刀和熨斗,以及它们对女性主人的重要性(如果死了老婆不把老婆的剪刀和尺子陪葬而是拿去给续弦的用的话还会被吐槽)。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本学术会议文集除了能被内行拿去看门道之外,作为外行来看也挺热闹的。尤其是那个神秘“小天使”,我简直可以脑补一整季的盗墓笔记。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主打一个细水长流,一直放在枕边,每天睡觉前看一点点,非常适合对考古和文博感兴趣的朋友把自己从糟心的现实世界短暂拔除、进入一个八卦又有趣的考古世界。

    这本书快看完的时候我又得知一个好消息——这书竟然还有续集,显然他们学术会议又开会了。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刘邦就一流氓,卫道存就一搞当地旅游经济的ZF官员。

    作者:cool_Pro 发布时间:2012-11-18 16:17:28

  • 从一个勘误可以窥见本书的翻译质量么?

    作者:keepwalking 发布时间:2007-11-03 18:49:55

    该书在年表中记载公元前140-131年的内容:

    中国人韩音在他的《阐述诗经原著之道德论》中首次以文字形式描述了雪花的六边形状。

    在百度以“西汉 雪花形状”搜索,可见类似内容:

    中国西汉时代的韩婴就发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即雪花是六瓣、六角形的。

    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气候年表 [英]迈克尔·阿拉贝著 刘红焰译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 为不同年龄段孩子提供了很好的英文读物推荐

    作者:静待鹏程 发布时间:2017-06-03 17:07:06

    这本书出自外研社一位编辑之手,看得出在她有目的的教育之下,的确培养出了一位英语牛掰的孩子。全书不乏秀孩子的目的,满满的自豪感跃然纸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提供了一些她在英语启蒙方面的做法,二是为各年龄段孩子提供的英语阅读书单。

    可能因为是英文方面的编辑,而非英语教学的研究者,所以前半本书很多观点或者说法没有准确的依据,在专业性上不如《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比如书中说到P32“研究表明,与人们的直觉相反,小孩的记忆比成年人差。”没有专门注释,哪一项研究,什么研究得出这项观点。还有好多的观点和做法,我不尽赞同,比如p40-41提到他的孩子对英语书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在饭桌上也听,甚至要求家长小点声,不要影响他听书。饭桌上本来应该是一家人简单谈天、交流情感的地方,孩子这样是不是有种走火入魔的感觉?或者他们一家有专门的时间交流情感吧。因为第一部分是比较具体的方法,所以感觉阅读时很容易被打鸡血,而忘记了自己进行英语启蒙的目的。书中作者没有明确说出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目的,但意思应该是明确得要出国留学。本着现实的目的,可能大部分启蒙英语的家长并没有这种设想,也没有可以与她家比肩的财力。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家长一定要有定力首先要明确自己培养孩子英语的目的,有没有必要在英语方面投资过多。

    我感觉比较有价值是是第二部分,提供的书单有各个套书的介绍,既包括了内容,又概括出了特点。对于新入的家长来说,有借鉴和启迪的作用。

    还有这本书引发我思考的有如下几点,一听。所谓的磨耳朵,一定要在孩子对内容有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家长平时不说,没给孩子看过简单的英语动画片,磨多长时间的耳朵也不会出效果。二合理利用新兴的电子设备。既然学习,必然得下功夫,时间、经济与体力上的,不管是乐器还是语言。既然时代推出了便捷的电子产品,那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甄别和有效使用,逃避是自欺欺人。比如有很多好的学习软件,不能因为害怕伤害孩子视力就各种抗拒。

    还有,作者提到外研社现在就引进的儿童英文图书正在做一个按年龄段的分类整理,一旦成型推出,相信对国内孩子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价值。同期待中!

    总之,这本书个人感觉后半部分有特别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绝对小孩》2

    作者:抚顺读书人 发布时间:2011-08-15 17:55:08

    前几年开始出版《粉红女郎》的时候,我并不是很喜欢朱德庸的漫画,但是遇到了盗版还是买了一套,价格是原版的十分之一。不过书的质量实在是太差了,放在那里我都没看。等到有了《绝对小孩》我才开始喜欢上朱德庸的漫画,一个有童心的大人才能够画出来这样的漫画,写出来这样的句子。看《绝对小孩》并不是为了感受里面的幽默,而是在体验里面的哲理。这些哲理不仅仅启发了大人,也启发了孩子。

  • 后现代与文化危机-----现代人的精神归宿感

    作者:鸿生 发布时间:2024-03-03 23:59:40

    当今世界思潮中占主流的是后现代思潮,后现代思潮表现为在信息技术浪潮下,个人高度个体化、虚拟化,在冷战结束后,众多欧美思想家已经预示出这样一个以消费主义驱动世界的到来。

    正如德国思想家尼采所言说的,一个真正的危机在于“上帝”已经死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完成了对人精神领域的完全祛魅化,那些源自于古老文明的神话传说和告诫,那些来自人力文明轴心时代的各类智慧,已经失去了作用,物理学将人化成万物之一,心理学将最神秘的意识领域,简化成一些列本能,现代性已经完成了人的自我降格化,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的精神领域逐渐的在荒芜化,人人在询问意义,正好说明了后现代的到来。

    在现代性来临之前,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个体的人的表现性,总是出现在宗教题材的作品之中,可见中世纪文化的延续性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松动点来自于文艺复兴后期一些适合小市民趣味的地下书籍的泛滥,人性以一种很奇怪的方式,进入了个体之中。

    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中,出版商已经将书籍和广告等商业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将文化的进行世俗化,把文艺复兴中的高雅符号,进行庸俗表现甚至是亵渎,成了书商们吸引读者的致命法宝。

    本书作者认为,启蒙运动存在的局限就是他太需要文化的连续性了,启蒙运动大师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提升人的主体地位,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变得非常暧昧,一方面他们严厉的批判那种中世纪一切由教会控制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完全排斥宗教信仰在个人道德方面的约束性。大师们思想的不彻底源自于,他们所在的上层阶级的习性中,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一个人自称无神论者,所有人自然而然的将无神论者和野兽相提并论。

    启蒙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法国大革命中,也产生了一种非常可笑的矛盾之处,革命党人为了对抗皇权和贵族,不得不鼓动民众对抗一切压迫者,包括教会,可是当人们一下子接近无神论,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和革命党中间层来说,这个跨越有点难以接受,于是法国大革命中就产生了崇拜理性的一种类宗教仪式,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只要提到安抚人心的效果,上层阶级当然推动这种荒谬感前进。

    本书其它对于文化作用的论述,也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下载点评

  • 无多页(5410+)
  • 内容齐全(796+)
  • 简单(884+)
  • 全格式(986+)
  • 速度快(594+)
  • 书籍多(988+)
  • 种类多(367+)
  • 还行吧(898+)
  • 好评(3710+)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00:06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通***蕊: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08:43:12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曾***文: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08:44:40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寿***芳: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08:46:2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08:39:50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濮***彤: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08:46:2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田***珊: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8:36:0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蓬***之: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08:44:54 )

    好棒good

  • 网友 沈***松: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9:31:46 )

    挺好的,不错


同作者:练春海的书籍: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练春海/主编 古代器物 艺术史 美术史 文博 文物 考古 艺术考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正版速发】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787559837691编者:练春海|责编:廖佳平刘玲 YT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练春海 主编 WF 广西师范大学本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籍:

  • 亲近母语·四大名著阅读指导版:西游记(套装上下卷)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剑桥夜攀者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天禄论丛 李国庆,徐鸿 主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天禄论丛 郑力人,杨涛 主编 著作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求职英语会话一日通(书+磁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观光英语单句最需要的100句 (书+磁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实用法语1500句(含2盘磁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消解设计的界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尔夫运动心理教程( 货号:755985128)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天禄论丛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历史” 的书籍:

  • 2024版理想树高中必刷题高二下册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本同步练习题 通用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正版包邮2024版】小题狂做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管理RJ版新教材新高考高二选修教辅练习册专题专项强化学习资料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名校名区期中期末真题精编 历史 高二上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活页题选 名师名题单元双测卷 选择性必修3 历史 RJ (人教新教材)2024年新版 天星教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曲一线高二上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人教版新教材2024版高中同步5年高考3年模拟五三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中必刷题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教材同步习题练习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 历史 2018-2022高考真题刷题 2023版天星教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025新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历史通史版高考总复习练习册高中历史专项训练辅导书高二高三学生练习高考复习历史必刷题高考复习资料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 伯纳德·李维胡德编,薛跃文,杨亚莉 译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 伯纳德·李维胡德编,薛跃文,杨亚莉 译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文物考古” 的书籍:

  • 敦煌舞蹈精品线描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建筑考古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三国两晋南北朝篇 火烧赤壁还是瘟疫感染? 严婷、田兆元【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世界遗产丛书:天坛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四区卷)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古诗文名物新证(全二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吴让之自钤印存(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开启甲骨宝库——殷墟甲骨文的三次重大发现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励耘书屋问学记 史学家陈垣的治学 陈智超【正版图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家具(下)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用品器物” 的书籍:

  • 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华末茶器考古简论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莲花炉:打开的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考槃馀事 屠隆 赵菁【正版图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卷一 宋元金银首饰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诗经名物新证 修订版 扬之水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器皿 陆锡兴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唐代红丝石砚鉴赏 李福海, 李连晟 文物出版社【正版保证】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笔墨纸砚 于乐 当代中国出版社【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