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 kindle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0-07 22:20:04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kindle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kindle格式下载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837691
  • 作者:练春海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5
  • 页数:460
  • 价格:10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历史 文物考古 用品器物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0-07 22:20:04

寄语: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


内容简介: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第—,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行钟”与“行器”进行探讨。

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进而补说并阐发有关器物的性质,提出这类器物从功能上可以称为广泛意义上的“庸器”,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礼器。

韩鼎(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将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神人纹双鸟鼓的纹饰与商代相关器物结合,对该鼓的纹饰特征进行系统认识。

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从对《周易》与《说文》的追记入手,通过对系辞引文的分析,对文字体系形成之前饰纹体系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做一了说明,认为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是仰观俯察,权衡物我,取象模式则是观象取则,依类象形。

沈骞(江苏南京博物院)赞同新疆和田玉在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载体的观点,结合叶舒宪先生的“玉帛之路” 概念,从考古与古文献资料出发,对丝绸之路上历代(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田玉的开采和输入中原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探讨。

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选取雄戟这种兵器切入进行剖析,考察具体器物与文化观念的流传演变。

王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主要对“绳墨”进行考释。先对“绳”“墨”进行释义,然后结合历代文献对“绳墨”的记载,认为“绳”与“绳墨”表示的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工艺制度探讨周秦之变。从工艺制度这个有效的视角可以发现,周秦之际涉及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大变迁,部分涉及意识形态的变迁,但不同于商周之变涉及了核心价值的变迁。

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

陈颖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要从式盘起源发展探研秦汉天文占观念的变迁。

陈长虹(四川大学博物馆)着力对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进行探讨。

顾颖(江苏师范大学)结合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探讨其中的北斗信仰。

聂菲(湖南省博物馆)关注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以一号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视其为墓葬的一部分而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尝试对随葬器物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进而以随葬器物的组成方式及空间营造的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拓宽随葬器物与环境的研究视野与范围。

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新检视西汉刘胜墓出土的一种可以相套在一起的铜器,着眼于铜器这种极为精细的制作方法——叠套,并对其制作传统做简要讨论。

周繁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关注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联体陶器,系统整理了两汉时期岭南地区所出五联罐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墓葬形制,进而探讨以五联罐为代表的各类联体器的工艺渊源、文化属性和器物功用,提出它应该是一种南越国时期在外地工艺冲击下出现的本土化产品,与“边地半月形地带”和环地中海地区的kernos可能存在渊源。

朱浒、段立琼(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汉晋时期有翼铜人的研究,并对考古发掘与馆藏及少量民间收藏铜人进行系统梳理,得出汉晋铜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呈由西向东分布。

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陈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考察置于考古学视野下,以典型遗迹单位出土资料为本,运用器物形制分析与组合排比的方法,结合纪年资料,廓清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年代序列。

胡嘉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以淮安总管府儒学为例研究宋元时期的礼器。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着眼于魏晋的清谈活动中的一种著名器物麈尾,在赵翼、贺昌群、范子烨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古文献资料,重点考察麈尾的源流及其所体现出的六朝士人的审美意识。

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探讨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汪晓东(集美大学美术学院)以樏为研究对象,厘清从商至清,樏的造型、名称与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变异。

吴若明(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探究晚明外销装饰图像的西学东渐。


书籍目录:

器物源流研究

 

张闻捷周代的“行钟”与“行器” 3

徐东树改制不改道的制度分层与变迁——从工艺制度看周秦之变 18

苏 辉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 41

董 波犄角猛兽——辟邪、天禄形象考源的一个视角 51

张 佳 “深簷胡帽”考:一种女真帽式的盛衰史 89

吴若明迎合、微变与程式化——晚明外销瓷装饰图像的西风东渐 119

程 颖试论权衡器具秤杆刻度设计的起源与形成 134

汪晓东樏的形制演变及意蕴象征 143

 

器物名物研究

 

聂菲器物与空间——以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 161

练春海论汉墓内棺盖上所置玉璧的礼仪功能 172

顾 颖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中的北斗图像 190

游逸飞另一种三辨券?——跋邢义田《一种前所未见的别券》 200

陈 轩试析卡格里金饰上的柱台形象 204

朱 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216

李修建麈尾:形制、功能与六朝文人美学 233

黄义军唐宋之间砚台的著述、形制与产地 250

陈长虹道德、秩序与情色——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 264

韩 鼎商代神人纹双鸟鼓纹饰研究 299

 

器物周边研究

 

霍宏伟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刻铭中的镜鉴考 319

邓 菲器与图——宋代墓葬中的剪刀、熨斗图像组合 346

陈 冲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的考古发现及年代学研究 382

彭圣芳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402

王 拓 “绳墨”考释 417

子 仁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 441

董 珊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 450


作者介绍:

    主编练春海,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史、艺术考古、物质文化研究与美术创作。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项目“汉代壁画艺术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史前沿与学术梳理”等多项课题。出版《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等专著5部,并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文物》《民族艺术》《美术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换句话说,造物在人类文明史中其实可以起到标签的作用,它们存储了所属时代1的坐标信息,一旦被封藏于墓葬或其他礼仪性瘗坎,便脱离了自身所属时代的历史轨迹,成了那个时代的化石。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解码。解码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对造物与图像共处的场域作正确的认知。'以往的研究对关于造物所处场域方面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讨论:研究壁画者通常不大关心壁面下方放置何物,壁面前方又有何物,壁面朝向有何特点;研究器物者一般也不关心器物的摆放方式、位置、组合规律,器物品质的对比关系等。这样的研究随意性很大,不是在一个统领全局的整体意识或场域观指导下展开,其结果往往不是盲人摸象,就是隔靴搔痒,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在遇到解释不清的细节和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政策”,或者毫无根据地胡乱揣摩,甚至只选择有利于文本讨论的细节、论据,或者个案,结论自然靠不住,遑论学术价值。

然而,出土的造物或者是遗物在历史空间中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今天博物馆中呈现于我们眼前的造物,多数情况下既非古人眼中所见的造物,也不是与当下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我们甚至不能说今天所见到的“古代造物”就是古代人们所创造之物的遗存。在马王堆汉墓发掘的现场,膏泥内发现的翠绿竹叶,一暴露到空气中就瞬间碳化,其陨灭的速度可谓令人“猝不及防”。兵马俑也有类似的情况,它们身上的色彩在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中,大多数都消褪无遗,只有极少量的兵马俑,出土时身上尚且残留着五颜六色,有些甚至可以用艳丽来形容(虽然这种情况目前尚不能推广到全部的兵马俑上,但很有代表性)。画像石也是如此,神木大保当的画像石是彩色的,但是更多地区的画像石什么颜色也没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论,那些吴光作现的惊艳醉间就是古代造物封存于地下之时的本来样子。但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总体情形来看,色彩消褪,痕迹模糊,却是出土遗物蜕变的大致趋势,可见它既不是古人造作它们或者埋瘗它们时所见到的原本面目,也非大多数人在博物馆中所见。'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常常以“包浆”“沁”“拙朴”之类的标准用来审视...


以笔者所见,事物之表面饰以各种间色、复色为基础的灰色装饰图案组合,恰恰反映了现代文明语境下的色彩观。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着色剂以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为主,其颜色与今天的化工颜料相比,色彩的饱和度并不见得会低多少,不足之处仅在于可能会比较容易褪色,即色彩的纯度(或饱和度)不易保持。曾有当代艺术设计理论提出,古人所使用的颜色以灰色系列为主,色阶差别较小,对比温和,显得高贵、典雅,并极力主张弃用现代工业生产带来的鲜艳色系,恢复古典时代的色彩观,甚至回归到手工萃取色素的手法上去。但问题是,古人其实一直致力于提高色彩的饱和度、稳定性。就陶器装饰(陶器上的色彩经过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相对来说不易受环境影响,表现极为稳定)规律的发展状况来讲,越是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出现得越早。原始时期的彩陶,色彩单纯、热烈,发展到磁州窑时,虽然一般只装饰黑白两色,但是其对比度也极为强烈,景德镇的青花瓷系,再往后出现了斗彩,颜色越来越多样,甚至是五彩缤纷。可见寻找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一直是古人在追求装饰品质上努力的方向,而并不像现代设计师们所理解的那样。灰色或者灰色调子,其实是为古人所鄙弃的。认识灰色的价值是现代科学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光学、视神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色彩、光、视网膜成像规律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对色彩在各种场合中的作用、功能和特点加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灰色,作为一种中性、温和的色彩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同时,由于它与老旧的古物、苍白的遗存相联系,因此,在情感上也逐渐被抬高到高贵、典雅的贵族地位。可见古董有其当代性,文物遗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


刘泽华总结过:“在当时(周初)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包括在德之中。归纳起来有如下十项:1。敬天;2。敬祖,继承祖业;3。尊王命;4。虚心接受先哲之遗教,包括商先王的成功经验;5。怜小民;6。慎行政,尽心治民;7。无逸;8。行教化,‘惠不惠,懋不懋’。惠;爱;惫;勉。大意是用爱的办法教育那些不驯服的人,勉励那些不勤快的人使之勤勉;9。‘作新民’,重新改造殷民,使之改邪归正;10。慎刑罚。”“德是一个综合概念,融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政治,最重要的是保民与慎罚。”1在《尚书》中,周公未明确定义“德”的具体内涵,他把人间帝王的各种行为和品质都称为“德”,如“大德”“元德”“宁王德”“文祖德”“桀德”“受(纣)德”“暴德”,等等。伐纣的成功,使他认识到帝王行为的“善恶”关系到王权的兴亡和臣民疆土的安定。如果我们不试图从形而下的实证角度去看“善恶”,而是从一种抽象的价值评判标准来看,周代确实建立了一种新的很有弹性的善恶观念——“德”。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4页。


不断受到新兴部落的侵蚀,然商600多年的统治力量依然雄厚。周初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分封来稳住局势(加强宗族势力,笼络异姓,打击、拆散、迁移与起用殷旧族),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征伐反对力量来进一步完成国家大一统使命。但钱穆也忽视了西周崇尚“德治”的丰富含义。它

并不指向私德,也不是简单地善恶评判,而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家国之“德”。同时,西周的德与贤都常常指涉具体的、取得某种成就的能力,而不仅仅表示抽象的个人伦理德行。1这一种混融性的“德”包含了丰富而现实的含义,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意识形态,它为现实的政治军事行动提供了合理的基础。周代的伟大创造正在于把武装侵略与道德权威有机而内在地统一于“德治”的意识形态之中,变成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并行不悖。也不妨说“德治”本来就包含着某种内在的紧张,“德”是通过“治”实现的。

周秦之变却没有提供新的制度价值核心思想与政治意识形态,只在原有“天子”“德治”框架内进行调适。汉代以后的“儒表法里”政治文化只是一种新的皇帝中央集权的有效治理方式,但在意识形态建构领域并不能算是一种全新创制,而只是西周以来意识形态的逐渐深化与成熟。如学者赵鼎新所说,是儒学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结合而成一种“帝国儒学”形态。2


1笔者曾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比德观》(2005届,南京艺术学院)第一章第一节中对周代“德”字含义略作梳理。“德”是后起字,其原义比较具体丰富,非仅是后代儒家不断窄化的伦理化道德。西周时,“德”字仍然常用于泛指某种取得成就的具体能力,直接通“得”,后渐渐用来泛称事物的特定属性,东周之后的道德危机导致的伦理论争,才充分激发了伦理化的道德含义。

2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一9页。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是一本框架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学术文集。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原始时期到清代几乎整个古代历史时期,在空间上涉及丝绸之路的几个主要站点,在类型上覆盖了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等多个器物种类;采用了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力求汇集相关学科、领域前沿的学术理念,探索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集思广益,以推动对中国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


前言

序言

 

练春海

 

    人类脱离动物界,开始刀耕火耨的文明进程,通常是以人工造物出现这一标志性事件开始算起的。造物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还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者。造物既是图像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图像依附的主要载体。回首往昔,古代中国的辉煌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云遮雾罩,无从证实,我们唯有通过出土的遗物,透过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玉器中的丝丝沁纹,陪葬坑中发掘出来的吹弹可破的漆皮,……才能捕捉到过往千年的蛛丝马迹。然而,即便如此,这些古代造物所受到的关注仍然十分有限。通常情况下研究者们只是对古代造物进行分门别类,对古代造物的材料进行一些走马观花或者笼而统之的考察,至于器物的雕琢工艺、刻画细节、形制起源以及相关的制度、规范却有意无意地被轻描淡写,甚至忽略。而那些鲜见的微观研究,实际上也是剥离了器物所属原境的望文生义,有关造物本身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探讨时往往由抽象的时代特征取而代之。

 

    以墓葬而为例,造物遗存有时会成为对墓葬年代、死者身份以及与图像意义进行有效解读的重要证据。正如考古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所揭示的那样,通过对造物遗存形制的排比,可以确定特定范围内相关事物的时空关系。如果没有具体的造物遗存[1],比如商代的铜鼎、战国的车迹、汉代的漆器、唐代的三彩瓷器、明代的香炉等,没有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一座墓葬所处的确切时空坐标,掌握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时代背景等相关信息,即使我们假定墓葬中可能存在疑似为墓主的画像,但它们所具有的参考价值也远不及前者,毕竟中国的肖像画传统表明:所谓的写真(像)往往与真人相去甚远,甚至根本不去关注或传达本人(在墓葬语境中则为墓主)的基本视觉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古代造物遗存不仅可以记录历史、反映时代,还可以成为社会活动重要节点的指示符号。换句话说,造物在人类文明史中其实可以起到标签的作用,它们存储了所属时代[2]的坐标信息,一旦被封藏于墓葬或其它礼仪性瘗坎,便脱离了自身所属时代的历史轨迹,成了那个时代的化石。

 

    对造物进行系统研究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此,它还可以在多学科的横向及交叉研究中发挥作用。众所周知,古代文化遗产,大多数是以器物形态留传下来的。但已有研究中,在深化对其认知上的努力似乎微不足道。远的以广西合浦出土汉代器物来看,其中有些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它们不仅保留了古代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烙印,甚至从中还可以还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影响与互动的脉络,但是因为相关研究极少,因此人们对它的了解也非常的片面、有限。近的就拿清末民初的皮影艺术遗存来看。从现象上看,它们大多都是进入了博物馆或者个人收藏的物质形态的文明碎片,但是它原生态的存在形式实际上与民族、民间文化都息息相关。形而下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皮影道具还在,但是活态层面的皮影表演艺术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嬗变消失了。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代表工业文明的影视文化、多媒体艺术的当代发展,对代表农业文明的皮影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图像时代下讨论皮影艺术的非遗保护问题,恐怕只谈皮影的美学价值是非常不够的。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有艺术史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与欧美的中国古代艺术乃至东亚艺术的研究更加注重艺术多视角与多元化综合考察的特点遥相呼应,[3]它们均打破了学科自身的囿限,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学术视界。对造物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金石学研究,或者近现代出现的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研究,以及利用的科学技术或研究方法(如大数据统计分析)进行研究,这个进程不断地刷新了人们对造物所能包蕴的信息容量的认识。多学科、跨学科的携手合作与探索,日益增进我们对传统造物的认知度。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解码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对造物与图像共处的场域作正确的认知。[4]以往的研究对关于造物所处场域方面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讨论,研究壁画者通常不大关心壁面下方是否放置何物?壁面前方又有何物?壁面朝向有何特点?研究器物者一般也不关心器物的摆放方式、位置、组合规律,器物品质的对比关系等。这样的研究随意性很大,不是在一个统领全局的整体意识或场域观指导下展开,其结果往往不是盲人摸象,就是隔靴搔痒,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在遇到解释不清的细节和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政策”,或者毫无根据地胡乱揣摩,甚至只选择有利于文本讨论的细节、论据,或者个案,结论自然靠不住,遑论学术价值。

 

    然而,出土的造物或者是遗物在历史空间中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今天博物馆中呈现于我们眼前的造物,多数情况下既非古人眼中所见的造物,也不是与当下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我们甚至不能说今天所见到的“古代造物”就是古代人们所创造之物的遗存。在马王堆汉墓发掘的现场,膏泥内发现的翠绿竹叶,一暴露到空气中就瞬间碳化,其陨灭的速度可谓令人“猝不及防”。兵马俑也有类似的情况,它们身上的色彩在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中,大多数都消褪无遗,只有极少量的一些兵马俑,出土时身上尚且残留着五颜六色,有些甚至可以用艳丽来形容(虽然这种情况目前尚不能推广到全部的兵马俑上,但很有代表性)。画像石也是如此,神木大堡当的画像石是彩色的,但是更多地区的画像石什么颜色也没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一概而论,那些灵光乍现的惊艳瞬间就是古代造物封存于地下之时的本来样子。但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总体情形来看,色彩消褪,痕迹模糊,却是出土遗物蜕变的大致趋势,可见它既不是古人造作它们或者埋瘗它们时所见到的原本面目,也非大多数人在博物馆中所见。[5]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常常以“包浆”“沁”“拙朴”之类的标准用来审视和评价古代物质遗存。问题是,古人——造物的使用者或拥有者[6]——是如何看待那些事物的?他们喜欢外观富有历史沧桑感,光泽含蓄、古雅的器物,还是鲜艳华美、流光溢彩的器物?以笔者所见,事物之表面饰以各种间色、复色为基础的灰色装饰图案组合,恰恰反映了现代文明语境下的色彩观。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着色剂以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为主,其颜色与今天的化工颜料相比,色彩的饱和度并不见得会低多少,不足之处仅在于可能会比较容易褪色,既色彩的纯度(或饱和度)不易保持。曾有当代艺术设计理论提出,古人所使用的颜色以灰色系列为主,色阶差别较小,对比温和,显得高贵、典雅,并极力主张弃用现代工业生产带来的鲜艳色系,恢复古典时代的色彩观,甚至回归到手工萃取色素的手法上去。但问题是,古人其实一直致力于提高色彩的饱和度、稳定性。就陶器装饰(陶器上的色彩经过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相对来说不易受环境影响,表现极为稳定)规律的发展状况来讲,越是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出现得越早。原始时期的彩陶,色彩单纯、热烈,发展到瓷州窑时,虽然一般只装饰黑白两色,但是其对比度也极为强烈,景德镇的青花瓷系,再往后出现了斗彩,颜色越来越多样,甚至是五彩缤纷,可见寻找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一直是古人在追求装饰品质上努力的方向,并不像现代设计师们所理解的那样。灰色或者灰色调子,其实是为古人所鄙弃的。认识灰色的价值是现代科学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光学、视神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色彩、光、视网膜成像规律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对于色彩在各种场合中的作用、功能和特点加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灰色,作为一种中性、温和的色彩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同时,由于它与老旧的古物、苍白的遗存相联系,因此,在情感上也逐渐被抬高到高贵、典雅的贵族地位。可见古董有其当代性,文物遗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

 

    正因为出土造物在本质上的这种特殊性,对它进行研究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利用图像来证史或对器物作图像志描述上,而是要通过梳理图像(或造物形象)与文献之间的内在理路来恢复历史原境,勾勒故事。当代艺术史、艺术考古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研究范式,比如整体研究[7]和超细研究(也有人称之为超细读),它们中多数的研究重点都聚焦于考察造物遗存上,可见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正是基于此,对造物如下几个研究方向的集中交流与讨论就显得意义非常:,器物辨识。包括名物考证,器物上的铭文、图案、刻划的研究,等等。第二,器物与环境研究。包括器物的具体适用环境,以及使用方式、时间及对象等的研究。第三,器物与文化研究。包括造型演变、源流,与特定的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系等。笔者策划与发起的“制器尚象”学术研讨会虽然已经结束,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才刚开始,并将持续发酵,本文集的编写便是其中的一个自然延伸,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了解到,有那么一批出色的学者,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可以从他们的成果中受益。

 

 

 

[1]这些造物遗存中的一部分带有清晰可辨的自铭,能够准确地提供关于墓主身份及生卒年月,墓葬建造者、出资者以及墓葬建造年代等信息。

 

[2]“所属时代”指造物被生产并按生产预期的目的来使用时所对应的历史阶段。对陪葬物而言,就是指它们被殉葬之前所对应的历史时期。

 

[3]孙健:《美国学术界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美术观察》,2017(8),4-6页。

 

[4]关于这个概念,笔者在《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章《导论:物、像与场》中专门作了探讨。探讨了关于器物与空间关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场域的内容。“图像、器物与死者(包括棺椁)之间的空间与逻辑关系则构成一种意义的‘场’,包含多种维度的‘场’。”练春海:《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14页。

 

[5]博物馆中展示的古物,或者因为修补(出土时为碎片,并且可能是不全的碎片),或者因为保护的需要(器物上的残留色彩不能受强光照射,或者必须浸泡在特殊的保存液体中),或者因为不可修复和不恰当的修复,与它们被殉葬之前的样子相去甚远。

 

[6]造物的拥有者也可以指现代的古董收藏者,但文中特指与具有使用权的主体(使用者)相对应的具有所有权的主体(拥有者)。

 

[7]廖明君、练春海:《视觉形象材料与早期中国的文化艺术:练春海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2(4),45-49页。


书籍介绍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

意味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

.

【本书看点】

造物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还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者。造物既是图像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图像依附的主要载体。回首往昔,古代中国的辉煌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云遮雾罩,无从证实,我们唯有通过出土的遗物,透过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玉器中的丝丝沁纹,陪葬坑中发掘出来的吹弹可破的漆皮,才能捕捉到过往千年的蛛丝马迹。

作者集合艺术/考古学界翘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兴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科研院校与文博机构,涵盖多种器物类型——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研究方法多样——跨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框架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学术文集。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跨越了从原始时期到清代几乎整个古代历史时期,在空间上涉及丝绸之路的几个主要站点,在类型上覆盖了礼器、庸器、兵器、乐器、食器、明器、行器、权衡器等多个器物种类;采用了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力求汇集相关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理念,探索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集思广益,以推动对中国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

.

【内容简介】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器物研究”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

第一,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行钟”与“行器”进行探讨。

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作册般铜鼋漫说“庸器”,进而补说并阐发有关器物的性质,提出这类器物从功能上可以称为广泛意义上的“庸器”,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礼器。

韩鼎(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将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神人纹双鸟鼓的纹饰与商代相关器物结合,对该鼓的纹饰特征进行系统认识。

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从对《周易》与《说文》的追记入手,通过对系辞引文的分析,对文字体系形成之前饰纹体系的造纹依据和取象模式做一了说明,认为中国饰纹体系初成时期奠定的造纹依据是仰观俯察,权衡物我,取象模式则是观象取则,依类象形。

沈骞(江苏南京博物院)赞同新疆和田玉在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载体的观点,结合叶舒宪先生的“玉帛之路” 概念,从考古与古文献资料出发,对丝绸之路上历代(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田玉的开采和输入中原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探讨。

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楚汉文化传承的背景说雄戟,选取雄戟这种兵器切入进行剖析,考察具体器物与文化观念的流传演变。

王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主要对“绳墨”进行考释。先对“绳”“墨”进行释义,然后结合历代文献对“绳墨”的记载,认为“绳”与“绳墨”表示的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工艺制度探讨周秦之变。从工艺制度这个有效的视角可以发现,周秦之际涉及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大变迁,部分涉及意识形态的变迁,但不同于商周之变涉及了核心价值的变迁。

.

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

陈颖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要从式盘起源发展探研秦汉天文占观念的变迁。

陈长虹(四川大学博物馆)着力对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进行探讨。

顾颖(江苏师范大学)结合东汉解注瓶与汉代墓葬探讨其中的北斗信仰。

聂菲(湖南省博物馆)关注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以一号墓北边厢随葬器物为例,视其为墓葬的一部分而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尝试对随葬器物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进而以随葬器物的组成方式及空间营造的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拓宽随葬器物与环境的研究视野与范围。

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新检视西汉刘胜墓出土的一种可以相套在一起的铜器,着眼于铜器这种极为精细的制作方法——叠套,并对其制作传统做简要讨论。

周繁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关注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联体陶器,系统整理了两汉时期岭南地区所出五联罐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墓葬形制,进而探讨以五联罐为代表的各类联体器的工艺渊源、文化属性和器物功用,提出它应该是一种南越国时期在外地工艺冲击下出现的本土化产品,与“边地半月形地带”和环地中海地区的kernos可能存在渊源。

朱浒、段立琼(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通过对中国境内出土汉晋时期有翼铜人的研究,并对考古发掘与馆藏及少量民间收藏铜人进行系统梳理,得出汉晋铜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呈由西向东分布。

.

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陈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考察置于考古学视野下,以典型遗迹单位出土资料为本,运用器物形制分析与组合排比的方法,结合纪年资料,廓清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年代序列。

胡嘉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以淮安总管府儒学为例研究宋元时期的礼器。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着眼于魏晋的清谈活动中的一种著名器物麈尾,在赵翼、贺昌群、范子烨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古文献资料,重点考察麈尾的源流及其所体现出的六朝士人的审美意识。

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探讨明代造物中的“崇古”与“追新”意识。

汪晓东(集美大学美术学院)以樏为研究对象,厘清从商至清,樏的造型、名称与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变异。

吴若明(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探究晚明外销装饰图像的西学东渐。


精彩短评:

  • 作者: 夜鱼 发布时间:2021-07-08 11:16:33

    对古代器物的研究就是对历史和古代风俗生活的窥探。古代社会早已远去,但它的痕迹遗留在器物上。本书涉及的古代器物种类繁多,跨度广泛,从墓葬文物到儿童饰品,从生活用品到祭祀器具,专业学者们由器物出发,带我们一起进入古代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由沉默的物到隐没的世界,读者还可以对比现代生活,体味古今的差异与变迁。而本书集合了众多专业学者的研究,则对文化、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 malingcat 发布时间:2022-09-15 23:35:55

    器物文化研究的领域极为宏大,本书为一次主题会议的论文集,沧海里的数滴水。

  • 作者: 浮草 发布时间:2023-12-02 23:21:15

    会议论文集,水平相当不错。

  • 作者: 好命的娃儿@ 发布时间:2023-11-07 22:00:27

    专业论文集子 不适合我 配图都很不错 品质很好

  • 作者: 闻夕felicity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9:35

    这本书挺怪的,却也意外的很好玩。怪在于,它是一本学术会议的文集,却也是到现在为止第一本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学术会议文集。这本书让我以看八卦的心态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怎么研究古人日常生活和死后世界里的小玩意。比如古代的秤杆刻度是怎么设计的——港真,这个确实是很扎实的学术研究,但仍不免让人腹诽真亏了你们能想到去研究这个东西……比如樏这个东西(过年有好几个格子的那种瓜子糖果水果盘、长得像调色盘,《金瓶梅》里也老出现来着)是怎么变化又是怎么有了“赐死”的文化意涵。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的玩意儿是怎么放的、有什么讲究。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本学术会议文集除了能被内行拿去看门道之外,作为外行来看也挺热闹的。尤其是那个神秘“小天使”,我简直可以脑补一整季的盗墓笔记。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陆遥岑 发布时间:2023-06-19 03:56:17

    勇力,智术之美。只读了《孤愤》。耿介之臣有孤愤。

  • 作者: 赵三藏 发布时间:2019-11-11 03:41:12

    这是我见过的最符合我想象的素食书 原料简单 步骤贴心到会教你怎么用电饭锅

    不过里面的菜好韩式呀…和我们的起锅烧油差别挺大的

  • 作者: 柴斯卡 发布时间:2015-10-12 14:39:25

    你们说说我他妈是不是有病(是(从未否认

  • 作者: Floret 发布时间:2020-05-08 12:50:16

    整本书像广告词一样,2019年5G元年,有些彩虹屁了。此书写成是2019年4月,一年过去了,至少目前来看5G还远远没有普及。物联网、远程医疗、自动驾驶、VR、网络速度…从3G时代开始自媒体运营商就开始过度营销,从实用角度来看,大多数人用4G绰绰有余,5G的成本投入和市场需求度严重失衡。对于时代的科技变革,大多数人都是被推着走的,当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真正融汇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时,话语和评判才有意义,除此之外,一切吹捧和打击都是无力的,当然,我们确实需要对未来和科技充满敬畏和期待。

  • 作者: sky 发布时间:2023-05-03 10:10:14

    挺好的,以一个年轻奋斗者的姿态,讲述了另一个角度的诸葛亮,解答了之前读三国得一些疑惑


深度书评:

  • 听古物说话,与古物对话

    作者:夜鱼 发布时间:2021-07-16 11:55:13

    古代世界早已远去,而遗存的器物则能保留其痕迹。通过对古代器物的研究,今人可以窥探历史和古代世界的部分面貌,研究文化、风俗的变迁和传承,对比古今差异。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一书集合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论文,涉及多类古代器物,从生活用品到祭祀器具,从墓葬文物到儿童饰品,带领我们一起进入古代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世界。

    例如,我国从春秋时期就产生了较为成熟的天平衡器,不断完善和发展,至唐宋时期发展出精细程度很高的权衡器具戥秤。戥秤,又叫戥子、等子,是中国传统权衡器具,也是杆秤的“精确版”。其中,“一钱半戥秤”的最小分度值合现在的0.04克,可见古代戥秤的精确程度之高。权衡器具的衡杆由早期的等臂到后期的不等臂,由充当较粗衡量工具到称量药材和金银的精密器具,也在侧面反映出古代生活和经济的变化、发展——古人的生活由粗放变得细腻,经济方面则变得更精确。

    另一种读者常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古代器具是樏,但可能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它的俗称“食盒”。樏,又叫槅、食垒,从考古发现来看,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出土了原始瓷戳印纹多子盒,内中三只小盂承担了分隔陈列功能,造型古朴却也颇有设计思想,而从文献资料来看,南北朝时就有关于樏用于日常的文字描写,《世说新语》中多有提及;至明清时期,多层多子盒的提梁樏的设计和花饰象征着樏的高峰。

    相比樏从春秋至明清的外型变化,更有意思的是樏的象征意义,樏作为古代人常用的食器,也自然会被纳入陪葬的器物,体现古代人事死如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樏作为食物的载具,而食物的供给关乎生命的延续,所以,它也被统治者赋予了赐死臣子的意义,三国时期,曹操赐死杨修及荀彧的意思就通过赐予空樏的方式表达;此外,荷型樏又常被取以“和合”的谐音,因而被人们寄托美满之意,成为富有积极意义的民间象征。

    书中还介绍了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的塵尾。这种魏晋时期著名的辅助清谈器物,在当时就已经进化出了象征大于实用意义的功用。实用性不强的“拂秽解暑”“拂静尘暑”功能很快被淡化,塵尾被名士引为清谈雅器,僧人则用以讲经之物。名士对谈必手执塵尾,其后甚至成为清谈能力和身份的象征;而僧人在讲经过程中,塵尾则是作为问答秩序的媒介,主讲在接受提问时,右手执塵尾,而在问者发问完毕时,主讲放下塵尾,致谢并回答问题,如此反复。塵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魏晋时期文化的实物承载,它另人不禁向往彼时的风雅,也为今日人们思考秩序、优雅提供了启发。

    《制器尚象》一书将丰富的古代器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将它们代表的文化内涵揭示出来,众多研究者的论文是在让沉默的古物说话,从而引起让现代人与古物对话,也让现代人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古代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

  • 一个八卦又有趣的考古世界

    作者:闻夕felicity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9:35

    这本书挺怪的,却也意外的很好玩。

    怪在于,它是一本学术会议的文集,却也是到现在为止第一本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学术会议文集。

    这本书让我以看八卦的心态看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怎么研究古人日常生活和死后世界里的小玩意。

    比如当年曾经流行过的帽子(“深簷胡帽”,一种女真帽式)。

    比如古代的秤杆刻度是怎么设计的——港真,这个确实是很扎实的学术研究,但仍不免让人腹诽真亏了你们能想到去研究这个东西……

    比如樏这个东西(过年有好几个格子的那种瓜子糖果水果盘、长得像调色盘,《金瓶梅》里也老出现来着)是怎么变化又是怎么有了“赐死”的文化意涵。

    比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葬的玩意儿是怎么放的、有什么讲究。

    比如从好几个汉晋古墓里发现的、小朋友穿个绳子戴在脖子上还写着神秘文字的“小天使”挂件到底是啥玩意、是古希腊古罗马传来的厄洛斯、还是道教的神秘人物……

    比如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为什么有些画女人梳妆、有些画女人纺织;这些画上的小人儿都在干啥。

    比如宋代墓葬中的剪刀和熨斗,以及它们对女性主人的重要性(如果死了老婆不把老婆的剪刀和尺子陪葬而是拿去给续弦的用的话还会被吐槽)。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本学术会议文集除了能被内行拿去看门道之外,作为外行来看也挺热闹的。尤其是那个神秘“小天使”,我简直可以脑补一整季的盗墓笔记。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主打一个细水长流,一直放在枕边,每天睡觉前看一点点,非常适合对考古和文博感兴趣的朋友把自己从糟心的现实世界短暂拔除、进入一个八卦又有趣的考古世界。

    这本书快看完的时候我又得知一个好消息——这书竟然还有续集,显然他们学术会议又开会了。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每一份阴暗背后都有痛彻心扉的缘由!

    作者:张慕甄 发布时间:2021-03-18 06:39:45

    我们都知道硬币是有两面的,我们通常看扣硬币来测试自己的运气。抛硬币再简单容易不过,而当一些“坏”的事情兼具了两面性,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这本《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里除却延续前两部的情节之外,更是呈现了十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刑案案发现场,总结归纳出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犯罪心理档案,为读者深度解析了人性的贪婪与毫无底线。

    本书以12小时内发生的4段跳楼自杀案开篇,让我们带领着疑问不断的向后寻找答案,最终谜题得以开解,心中的石头也得以放下。他们的自杀离奇,毫无关联,不由得让人思考,让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书封

    【01】赵一鸣:他用别人的不幸弥补自己的不幸。

    19岁的年纪,风华正茂,本是最美的年华。但是却因为种种缘故,成为了一个“不讨人爱”的孩子,他的父母出于愧疚和想要弥补的心,对于赵一鸣提出你诉求有求必应,严格坚守自己ATM提款机的角色。

    他情商智商在线,但是又狂妄自大到极致,他自称自己会晋升,自以为是自己人的照顾。但是却落入了真正的黑暗。

    赵一鸣做了什么呢?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优势,借助网络及自己编程的内容,进行了远程操控,看着别人走向生命的尽头,他却躲在角落里暗暗欣喜。

    情绪低落

    “蜘蛛”的出现,让他不得不妥协,在蜘蛛面前害怕,恐惧都不值一提。因为他会迅速,更会善待。就这样,这条鲜活的生活就此终结,戛然而止,而那些关于跳楼的真相也慢慢浮现出来。(所谓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

    赵一鸣是渴望光明的,但是他的童年却没有被赋予这项能力。所以,在不一样的“耳濡目染之下” 他变成了一个冷血娇纵的人,一个有自己爱好的编程达人,一个操控他人之人,一个自诩为上帝试图审判他人的人。幸与不幸,此刻皆为过往。

    对立面

    【02】蜘蛛蒋万安:童年的悲伤让他疯狂。

    被毒打,被抛弃,被伤害。从小孤独就吞噬着这个孩子,让他无处可逃。

    后来,父亲意外离世,他想要报复的心再也掩藏不住,他用自己所学报复了继母。父母双双离世,他的哥哥也不收留他,儿时唯一的玩伴也被人带走。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黑暗,只剩下了孤独。

    而在这背后,谁也想不到蜘蛛的残忍。长大后的他已经是一位诊所的老板,他虽出身农村,但是早已经完成了质的飞跃,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但是,邪恶的力量依旧在和光线做对抗。他像一个蜘蛛一般,静待猎物,主动出击,随后又隐藏于大自然之中。

    童年阴影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在不断思考。如果他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切的悲哀或许也便不复存在,因为他会被家人宠爱,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无论是赵一鸣还是蒋万安,还是周美海,王家宝以及书中新出现的王晓春。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作为加害者他们其实也是最可怜的人,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的可怜在于从小就缺乏了家庭的陪伴,父母的宠爱,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他们的可恨在于因为自己的缺少而把不幸施加在了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部犯罪推理小说,但是却从几个主人公的身上让我读出了一份陪伴的重要性。我脑海里时常记得一句话:“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是啊,童年的幸福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不言而喻。

    如果,假设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相信他们也渴求幸福的童年,不被父母忽视,不被虐待,不被父母抛弃……

  • 关于古建,关于这本书

    作者:Cinderellacathy 发布时间:2011-01-20 20:34:24

        写生,旅途颠簸中读完了这本书。

        梁林的才情和趣味着实让人着迷。梁思成的独特学术选择也是让人深思的地方,我依然不解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史学家而不是杰出的建筑师是不是在于其家学渊源。

       

        比起那些神庙和角斗场的恢弘和压抑,还是更容易记起国子监那一溜房子。

        建筑的美学,书中所记录的那些案例各种细节足以体现。

        建筑人的才情与胸怀,书中收录的那些寄语和临别赠言昭示了先人对事业的虔诚与敬畏。

       封底那一行字——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

        然而 生不逢时,毕竟是梁先生最大的悲剧。

  • 我本可以

    作者:lei记生活 发布时间:2018-09-06 21:55:24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遇到各种困难,不管它是大是小,我们都应该直面它。名人曾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强大的勇气,一种可以直面挫折的勇气。

    刚开始看书面时候,会感觉是一个心灵鸡汤的感觉。告诉我们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够成功。但是当读的时候会发现,作者是对勇气做分层阐述,并举故事说明,感觉恰到好处,能够讲解更加透彻。

    ①勇气是需要灌输理念的,是可以通过锻炼习得的。文中提到军队勇气,为了排除地雷陷阱,士兵需要反复练习反应能力,需要直面生命的勇气,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永远。

    ②活着就是最大勇气:怎么理解这句话,一个新生儿即将来临,但是这时候只有妈妈一个人,附近的医院在几十公里的地方,没有任何别的可以帮助的人。为了能够让新生儿顺利出生,妈妈自己剖腹,取出新生儿。在那一刻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强大的母爱,让我感到生命的可畏。

    ③对生命有所敬畏:首先做自己害怕的时候,比如冲浪,徒手爬山,攀岩,使自己的生命感觉到恐惧,会增加自己的勇气。其次要有信念,要忠于自己的内心,

    那么如何锻炼勇气:①相信自己,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不管我们是演讲,还是与领导,前辈交谈,都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不惧怕别人,淡定自如。

    ②用身体姿势来缓解压力,比如演讲时候用手势来调整状态,但是坐姿状态不要抖腿,摆动手指,不要把焦虑表现出来,要镇定自若,平平常常。

    ③构建适当环境,平时锻炼自己语言沟通能力,与同类的人沟通交流。相互鼓励,传播勇气。

    文中最后提到,这个世界正在悄悄奖励勇敢的人。我相信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在失败面前毫无畏惧,我们不是天生强大,我们是天生要强。生活里的一点点挫折,只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并不会影响我们走向成功。只要心中有信念,鼓起勇气,生活就会变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 从村上春树的写作之路看《小逻辑》,实现目标可以更简单

    作者:聂梓吟 发布时间:2019-08-19 23:23:09

    要不要就读自己喜欢的冷门专业?

    要不要考研?

    要不要接受升职任命?

    要不要辞职创业?

    ……

    很多人在面临事关未来的重大选择时,往往会自乱阵脚,陷入自己想象的可怕后果中,

    在逻辑上这叫“滑坡推理”:

    选冷门专业,怕毕业找不到工作;考研,怕考不上;升职任命,怕自己无法胜任,或无法兼顾家庭;辞职创业,怕失败……

    虽然这件事并不一定会发生,但我们内心的恐惧会阻止我们前进。

    秋叶PPT创始人秋叶大叔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作出好的选择很难。

    欧文·瑟维斯和罗里·加拉维尔在《小逻辑:让选择变简单的方法》中为摇摆不定的读者提供了建议,

    这本书与其说是教我们做选择,不如说是教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欧文·瑟维斯是谢菲尔德大学的客座教授;罗里·加拉维尔有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是新加坡公务员学院的客座教授。两位作者都是各自地区行为观察小组的常务董事,都曾有在政府职能部门任职的经历。

    《小逻辑》封面

    大多数人讨厌不确定性,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纠结,不如把关于未来不可确定的预期,变成当下就可以操作的具体步骤。

    如此一来,许多人就能够慢慢面对现实,直面困难,有勇气去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设定目标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问题不在于缺乏目标,而在于有太多的目标。

    规则1:选择正确的目标

    先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当把重点放在那些更有可能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事物上。

    规则2:聚焦单一目标,设定清晰的量值和最后期限

    注意力应聚焦在正确的目标,而不是一长串的计划清单上,并且应该设定明确的阶段指标,以及完成这些指标的最后期限。

    规则3: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逐步完成实现最终目标的各个小步骤,就会发现实现最终目标没有那么难。

    最近读了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发现他开始写小说,并35年如一日坚持写作的经历,与《小逻辑》中展现的观点不谋而合。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结婚早,夫妻俩靠经营一家小店维持生活,整日忙于生计,几乎没有写过字,也没什么野心,每天高兴的事无非是听听音乐,空闲的时候看看书罢了。

    突然在29岁的某一天,他动了写小说的念头。

    从此,村上春树开始在每天深夜小店打烊之后,一个人坐在厨房的餐桌旁写作,当时他并没有写伟大小说的打算,也没有写让人感动故事的愿望,只是想用文字建造一个能使自己住起来舒服的空间。

    除了天亮前那几个小时,他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这样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

    制定计划

    让选择变简单,这是所有好计划的核心。

    规则1:保持简单化原则

    建立简单明了的规则,能节省我们坚持目标所需要的毅力。

    规则2:创建一个可行的计划

    根据明确列出的时间、地点以及方法来实现每一个步骤,能提高我们完成目标的成功率。

    规则3:把计划变成习惯

    通过在相同的时间完成重复的动作,我们就能养成一些习惯,让我们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还是村上春树,他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说,写小说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是彻彻底底的个人事业。

    写长篇小说时,他规定自己每天写10页稿子,每页400字,只要完成数量,即使还想继续写,也照样打住;要是没完成数量,即使那天完全提不起劲来,也要鼓足精神写完。

    因为他认为做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是规律性的,不然很难坚持。而写得顺手就拼命多写,写不出来就搁笔不写,是产生不了规律性的。

    只要像考勤打卡那样,每天在起床后,沏好咖啡,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基本上不多不少能写10页,一个月就是300页,半年就是1800页,这就已经有村上春树的畅销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字数了。

    分享和反馈

    俗话说得好,“分享一份快乐,就能获得两份快乐”,无数实验证明,分享能让我们有数倍的收获。

    而反馈则能帮助我们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改进之后,才能正确地朝着目标迈进。

    村上春树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长篇小说作品历经了多次修改。在小说的初稿完成后,会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小作休整,然后进入第1轮的修改,这是一轮彻头彻尾的改写,会对作品进行相当大程度的调整。

    第1轮修改完成后休息一周,进行第2轮修改,也是大刀阔斧的从头改写,只不过更加着眼于细节。

    完成后进行第3轮修改,调整小说节奏,让文章松弛有度。

    3轮修改完成后,他会给自己放个1~2月的长假,期间会去旅行或集中做一些翻译工作,他在假期中会把作品忘掉,或者说努力忘掉。村上春树称这个阶段是在进行“作品以及大脑的养护”。

    休假结束后,将对作品进行第4轮彻底的修改,这时能很容易地发现先前未能察觉的缺点。

    改完后就是请他的太太通读稿件,根据太太的意见进行第5轮修改。(题外话:村上老师详细写了将作品先拿给妻子看,而不是编辑或其他人阅读的理由,很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然后是请亲友、编辑等等相关人员阅读,再次修改。

    当然在小说在交稿后至出版前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历经数不清次数的修改。

    完成目标的7个步骤

    《小逻辑》中一共提供了7个步骤,它们分别是:

    1. 设定目标

    2. 制定计划

    3. 做出承诺

    4. 奖励

    5. 分享

    6. 反馈

    7. 连接纽带

    每条步骤都有相应的3条规则,详细的规则内容在《小逻辑》的章节目录中就可以读到。

    对于如何灵活地运用这7个步骤,作者欧文·瑟维斯和罗里·加拉维尔也在书中的最后一个章节,分别以“健身”、“拿出更多时间来陪伴年幼的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经理”、“创造影响”等4个通用目标,举出了范例,展示了每一个步骤该如何应用,以及讲解了如何选择并组合这些步骤对应的规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开《小逻辑》阅读一下。

    以《小逻辑》的7个步骤,拆解《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村上春树的写作经历,大概是这样的:

    1. 设定目标:写小说

    2. 制定计划:在全职写作之前,每天小店打烊后写作数小时;在全职写作之后,每天按时起床,大约写4-5小时,每天完成4000字左右,并养成习惯。

    3. 做出承诺:告诉自己每天要写够字数,不多写也不少写。

    4. 奖励:完成每天的写作以后,去享受自己喜爱的音乐及跑步;完成每个周期的写作以后,短暂地休假或旅游。

    5. 分享:与妻子、亲友、编辑、读者分享。

    6. 反馈:请妻子和其他人阅读自己的作品,并修改,反复修改好几轮。

    7. 连接纽带:贯彻“写出自己当下最高水准的故事”这一原则,从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欧文·瑟维斯和罗里·加拉维尔在《小逻辑:让选择变简单的方法》中提供的很多观点其实就是来自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常识,然而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行动,以至于碌碌一生。

    选择困难症,都是我们的畏难情绪在作祟,将简单的事情贯彻下去,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未来才会无悔自己的选择。

  • 夏日庭院里的罪恶

    作者:dan 发布时间:2008-02-28 09:28:34


下载点评

  • 体验还行(659+)
  • 小说多(386+)
  • 无广告(5810+)
  • 书籍多(938+)
  • txt(675+)
  • 图文清晰(534+)
  • 中评(534+)
  • 愉快的找书体验(386+)
  • 品质不错(444+)
  • 强烈推荐(378+)

下载评价

  • 网友 屠***好: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0:36:00 )

    还行吧。

  • 网友 焦***山: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0:31:27 )

    不错。。。。。

  • 网友 居***南: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2:01:51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濮***彤: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0:40:3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0:36:16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33:55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权***颜: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0:33:5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方***旋: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0:31:2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敖***菡: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32:2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索***宸: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0:31:19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同作者:练春海的书籍: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练春海/主编 古代器物 艺术史 美术史 文博 文物 考古 艺术考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正版速发】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787559837691编者:练春海|责编:廖佳平刘玲 YT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练春海 主编 WF 广西师范大学本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籍:

  • 亲近母语·四大名著阅读指导版:西游记(套装上下卷)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亲近母语·四大名著阅读指导版:西游记(套装上下卷)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GRE词汇精选配套磁带7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技术点详解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考试全真模拟试卷8 配带2盒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美丽圣经升级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英语形似词语辨析词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观光英语单句最需要的100句 (书+磁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赠送五线谱本 正版包邮 全6本 轻松学钢琴123+我爱乐理123 英皇钢琴考级书 基础入门巧学钢琴弹奏 基本乐理教程 幼儿乐理学习 少儿音乐教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新华书店自营】节奏哈农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天禄论丛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历史” 的书籍:

  • 2024版理想树高中必刷题高二下册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本同步练习题 通用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024版理想树高中教材划重点高二下 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本同步讲解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名校名区期中期末真题精编 历史 高二上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一遍过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二册2历史人教版2024新版 高二上册历史一遍过配套新教材新高考地区 天星教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中必刷题历史选择性必修二2经济与社会生活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二2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中必刷题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人教版2025新版高二上册历史选修一必刷题配套新教材新高考地区理想树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中必刷题历史选择性必修一1 人教版 高二上册历史选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同步训练复习资料练习册新高考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高中必刷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人教版 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一1教材同步讲解必刷练习题全解全练复习辅导资料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 历史 2018-2022高考真题刷题 2023版天星教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 伯纳德·李维胡德编,薛跃文,杨亚莉 译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文物考古” 的书籍:

  • 龙凤艺术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建筑考古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古道亭桥(福建古建筑丛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三国两晋南北朝篇 火烧赤壁还是瘟疫感染? 严婷、田兆元【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鼏宅禹迹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世界遗产丛书:天坛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一个青年的自白 [爱尔兰]乔治·摩尔【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古诗文名物新证(全二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汉代纪年漆器铭文汇考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甲骨趣闻 王本兴 编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用品器物” 的书籍:

  • 铜鼓新论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古代器物溯源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西域考古器物图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烟雨民国书系 红玫瑰 半生缘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艾文茵【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江南明清椅子 何晓道【正版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安南回忆录-干预:战争与和平中的一生 Kofi Annan 译林出版社【正版图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诗经名物新证 修订版 扬之水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唐代红丝石砚鉴赏 李福海, 李连晟 文物出版社【正版保证】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古代铭刻论丛(平)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玻璃杯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