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FRANZ LISZT WEIHNA CHT SBA 圣诞树:李斯特钢琴双人联弹曲12首 - mobi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8-02 10:00:02

FRANZ LISZT WEIHNA CHT SBA 圣诞树:李斯特钢琴双人联弹曲12首 mobi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FRANZ LISZT WEIHNA CHT SBA 圣诞树:李斯特钢琴双人联弹曲12首 mobi格式下载

FRANZ LISZT WEIHNA CHT SBA 圣诞树:李斯特钢琴双人联弹曲12首 mobi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FRANZ LISZT WEIHNA CHT SBA 圣诞树:李斯特钢琴双人联弹曲12首 mobi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FRANZ LISZT WEIHNA CHT SBA 圣诞树:李斯特钢琴双人联弹曲12首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0486424309
  • 作者:Franz Liszt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2-12
  • 页数:81
  • 价格:8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英文原版书 艺术 Art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02 10:00:02

内容简介:

According to Sacheverell Sitwell in his acclaimed biography of Liszt, this collection of 12 little pieces attest to the supreme skill of a composer attuned "to the smaller perfections and to the poetry of sentiment." Reproduced from an authoritative edition, Liszt's four-hand arrangement of these holiday pieces will make a superb addition to any pianist's repertoire of Romantic music.


书籍目录:

Introduction

Facsimile of the original dedication page

Facsimile of the original title page

BOOK ONE

Ⅰ.Psallite·Sing Psalmst.

Ⅱ.O heilige Nacht?·0 Holy Night!

Ⅲ.Die Hirten an der Krippe (In dulci jubilo)·The Shepherds at the Manger

Ⅳ.Adeste Fideles·In the manner of "The March of the Three Holy Kings"

BOOK TWO

Ⅴ.Scherzoso·Merrymaking (Lighting the Candles on the Christmas tree)

Ⅵ.Carillon·Chimes

Ⅶ.Schlummerlied·Slumber Song

Ⅶ.Altes provenzalisches Weihnachtlie·Old Provengal Christmas Song

BOOK THREE

Ⅸ.Abendglocken·Evening Bells

Ⅹ.Ehemals·Old Times

Ⅺ.Ungarisch (Magyar)·Hungarian

Ⅻ.Polnisch (Mazurka)·Polish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According to Sacheverell Sitwell in his acclaimed biography of Liszt, this collection of 12 little pieces attest to the supreme skill of a composer attuned "to the smaller perfections and to the poetry of sentiment." Reproduced from an authoritative edition, Liszt's four-hand arrangement of these holiday pieces will make a superb addition to any pianist's repertoire of Romantic music.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偷马桶要低调 发布时间:2021-12-31 01:32:27

    好书,真的是好书,真的特别特别好,我一生读过最喜欢的书❤️

  • 作者: ※雨後哋埰渱 发布时间:2010-02-28 08:41:24

    不错 大家都来看看吧

  • 作者: SSakura 发布时间:2011-08-07 12:34:33

    图片还是很美的。旅行线路还ok,不过人文气息还是少点。

  • 作者: AA5 发布时间:2018-01-25 20:59:48

    入门看看还可以,礼意把握的比较到位。

  • 作者: JingGirlBell 发布时间:2022-03-05 18:22:18

    很有意思

    大段的对话是两个人之间的拉锯

    果然是要足够的阅历才能描写出这些细微妥帖的心理变化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接手委托人的担忧的私家侦探,关于人性和历史的记录

    作者:yasha001 发布时间:2023-12-11 22:19:35

    《希望庄》一书时宫部美雪阿姨笔下“杉村三郎系列”的第四作,剧情直接延续了第三作《圣彼得的葬礼》,本书一开始,主角杉村三郎就已经和他的妻子菜穗子离婚,并且真正把侦探作为了自己的职业,开始为委托人解决相应的事件。

    虽然本作中有一些对话会提到杉村三郎在前三部作品中的一些经历,但总体而言还是相对独立的一册,而且不同于系列前三部长篇小说的架构,本书是由四个短篇组成的短篇集。当然,由于宫部美雪并没有将本系列的重点放在谜题、诡计或者意外性上,所以单纯从推理精彩度来说本书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不够过瘾,甚至连作者在很多解谜步骤上都采用了醍醐灌顶式的得出结论,中间会缺少一些串联线索的过程。这种写作法实际上需要读者对于作者思路有着一定了解才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但同时也是表示了作者写作的重心在于人的内心。这几乎可以说是宫部美雪、东野圭吾这类畅销作家的必胜套路。

    书腰、外封、本体和书签

    如果从故事的时间顺序来说的话,本书第三篇《沙男》是最早发生的一个故事,写了杉村三郎在离婚后到开办侦探事务所之间差不多一年时间的经历。这个故事相比起本书其他三个故事更为重要,既填补了前作和本书前两个短篇之间的空白,又让读者对于主角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从推理小说来说,本篇也是本书中诡计做得最好的一篇。一家荞麦面店的老板不辞而别,老板娘对外宣称他出轨并且和情人私奔了。但是随着杉村不断地调查,发现了隐藏在这起私奔事件背后的秘密。而且在这篇中,作者还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样,让读者几次否定了原先的设想,从私奔到勒索又到谋杀再到骗局,读者在经历了三次真相的转变后,作者又抛出了本篇最大最后的诡计。这一篇可以看出宫部美雪阿姨推理小说上的造诣,相较本书其他三篇明显高出一筹。

    但是,我也要说一下本书封底的内容简介,这写的是什么啊?初看不知道到底再说什么,但是如果保有封底介绍的印象再去看《沙男》这一篇,会发觉

    封底明显把《沙男》这篇的诡计给泄底了

    啊。所以这里一定要提醒读者们,

    千万不要因为好奇本书是什么内容而去看封底简介,也不要去看豆瓣上的内容介绍,同样泄底!

    而本作第一篇《圣域》和第二篇《希望庄》给我的感觉是,这是宫部美雪阿姨对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系列的致敬或者说是模仿。特别是这两篇的行文手法完全用的是欧美硬汉派那种第一人称内心戏满满的写法,动不动要发表一下对于人生的感叹。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这两篇完全失去了杉村三郎系列自己的风格,我想看的不是杉村三郎对于马修的模仿秀,更别说还在人物对话中直接点出了宫部美雪是有意采用此种风格的意图。随便找一句杉村的内心感想:“几小时前,我也看到过与之相似的背影。一个想要隐身人群,另一个想要无视人群,但他们的背影却同样孤寂。”故意把作者想对读者说的内容写成主角内心所想,这种刻意几乎使这个系列丧失了自己的特点。还好只有前两篇是这种写法,宫部美雪阿姨总算没有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

    回到故事,《希望庄》又比《圣域》好一些,因为在此篇中设置了一名睿智且富有人情味的老人,杉村要破解的谜题就是这名老人一直述说的自己杀过人的话究竟是不是真的。在调查之中,杉村认识到这名老人的伟大之处,并且由他的话语中看破了警方正在追查的公园凶杀案的真相。整篇故事的诡计核心虽然没有《沙男》这么精彩,但其中蕴含的对于自白的解读和运用方式却还是带有一点新意。

    《圣域》此一篇无论从谜题还是真相,都可能是本书中排名最后的一篇,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宫部美雪阿姨想表达的每一个人的“圣域”都是不同的,有些人觉得有钱挥霍才是圣域,有些人可能把能大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打气的地方作为圣域,有些人也许只要能够和子女见面就觉得是来到了圣域。每个人的圣域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有捍卫自己圣域的决心。最重要的是,这一篇打下了杉村的圣域就是可以帮助别人的侦探社这个今后杉村三郎系列的主基调。

    最后一篇《分身》则明显就是为311大地震中的逝者所写的作品,不仅记录下了当时人们的紧张状态,也写到了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虽然最后因为是推理小说,才硬生生地写了一个罪案的结局,但我认为本篇前半部分描写的人们在经历311大地震时的行为和心态(其中还包括了日本人们对于核泄露的恐惧)才是对于这一事件的历史记录,这也是这一篇最值得被记忆的部分。

    宫部美雪的杉村三郎系列还有一部《没有昨日,就没有明天》至今仍旧没有出版简中版,希望能够早日引进,可以让读者再次看到私家侦探杉村三郎活跃的身影。

  • 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山口帝国作用子 发布时间:2022-05-08 21:09:02

    在我过于短暂而混杂的阅读经历里,有两件事一直挥之不去。其一是在朴老师的新书研讨会上,孙老师提及20世纪的美学依旧在康德之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体验之间游弋。我对德古了解不够,不能判断20世纪的各种理论究竟和二位大哲有什么关系,至今也没怎么看过黑格尔,惴惴不安又无力前进;其二是我的一位大牛友人向我吐槽其学校专门开了艺术哲学,把图像之流说的神乎其神,然则其与老教授都认为这不过是美学的一般问题而已。再加上美学的古老地位以及网上科普的大量缺失,我因此对美学越发不敢靠近。

    但毕竟还是得迈出这一步,图书馆翻了翻,唯独这本涉及到了不少德古之后的理论,因此带着“不求甚解”的态度试图感受一下这一氤氲着崇高氛围与无限深度的区域到底有哪些理论。不过一开始我就遭遇了不少问题,比如译者诡异的翻译手段:他在到处保留插入语的同时经常性地加入一些明显读不顺的介词,使句子的各个成分都变得混乱;对于再现、表象、表现等词汇的区分恐怕没有应该有的那么清楚;句子翻译导致主词和谓词不能有效对应(尤其是加了“而是”后),所以下面的讨论大多是自己的臆测,敬请谅解。

    首先,在历史来到笛卡尔主义的高山之前,美学几乎一直处在形而上学领域,作为一种非人的本体论的某个组成部分。不过,自柏拉图开始,对美的处理就已经分成了:美的本体、美的认知以及美的实践。这分别对应于艺术之为拟象的拟象、对美的感知是迷狂、对美的实践是诗人和艺术家的工作,但他们会扰乱年轻人的心智,因此必须被逐出理想国。在这里,大部分范畴就已经被规划了出来,但立即出现一个巨大的鸿沟,即艺术和美本身的不匹配。照作者的分析,大美作为理型世界的实体是光辉耀眼的,它在自然界为人关照,拥有整齐、划一与规则性;但当它获得一种人间的角色时,却成了被柏拉图拒绝的对象。作者认为柏拉图的讨论因为对话结构而失乎体系,但就其著名的理型世界中艺术与大美的巨大隔阂,我们立即产生出一个疑问:艺术和美有什么关系?

    对于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等等,艺术和美有着明确的关系。前者便认为艺术家必须拥有对人的本质的知识才能写出好的悲剧,因此更接近于美本身;而中世纪思想家显然认为艺术作为有罪之人的产物几乎什么也不是。在这样的大定型中出现些许波澜是正常的,但正如中世纪给予人的主要贡献来自于阐释学,更多的辨析还是留给经学家吧。问题在于,形而上学将美定义为整齐、划一、守秩序、按比例、使人愉悦等等,它与具体的文学、绘画等艺术便只具有一种符合的关系,即这个东西符合美。那么如此而言艺术就应该别有定义,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疏泄论或者普罗提诺的净化论。如此而言,对艺术的讨论就应该独属于艺术理论而根本不应该掺杂在对美的讨论里。

    这样的混乱在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处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此时美学领域已经有了如下角色:创作者,欣赏者,批评家,作品,美本身,实践原则,其中美感和实践原则或许完全属于形而上学,但其他角色的身份是极其暗淡的。如诗是人的行动的模仿这一新古典主义的“公理”便根本联系不该不到诗人的具体创作,却最终造为了三一律;又如欣赏者感受到美这一点,被笛卡尔解释为灵魂的激情之下属部分,这又彻底脱离了任何艺术作品,毕竟不是说音乐就能激发激情,而是激发了激情的才是音乐。莱辛的《拉奥孔》分辨诗和画的区别,又几乎不谈及美,而仅仅把美当作一种功能,称绘画适合于“处于美的状态中的美的形体。”

    我不清楚这样的混杂是美学的固有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但到了经验主义有关感官和趣味的分析时,我深感到一种断裂,即这一章就没怎么谈论“美”这个对象,而是对想象以及各种感受的分析。想象理论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谈不了美的本质或者人怎么感知美,而是早已经假定了美之为愉悦之后的推论。这里显然有些循环论证的诡异感。而后对崇高和优美的分析也是如此,即美并没有由感受到崇高或者优美来定义,相反,人们称一种感觉为崇高,另一种感觉为优美,而美如果不是这两种(或者更多)感觉的集合乃至于融合,那就根本不需要美这个概念。它实际上指向了一种感觉分类学而不是美学。时至今日,美学领域似乎出现了所谓认知神经学美学,强调的就近乎美是一种用语错误,实际上我们该做的是考察人们说“x是美的”、“x是漂亮的”时的各种神经组织情况。这不能总结为美不过是感觉的一种,而是说有多种不同的感觉,唯独没有叫美这一范畴的一种。那么就经验主义来说,处理美的方法再度和艺术无缘,甚至和美的讨论都断开了历史联系。

    如果说经验主义的走法最多不过是给美下一个感受性定义而不能处理人经验中的美的普遍性概念,那么德古则试图把美当作其形而上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为它赋予巨大活力。审美判断力弥合自然与自在,艺术作品是人向绝对精神前进的高级发展阶段(更别说谢林)等等,实际上都是将某种具体的经验活动或者对象当作了必然出现的东西,并将美这个名字赋予这种经验活动或对象。这些巨型形而上学以及现象学如此做当然无可厚非,但很难想象这时还有没有一种美学的必要性,比如康德讨论美为合目的的无目的性,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分类的必要,崇高反而不是美,而是想象在遇到极限时产生的对理性的赞扬。黑格尔的美学可以继续存在则来源于他将美学严格地绑定于艺术上,但为什么他可以如此做作品并没有展开。

    浪漫主义则彻底放弃了谈美而专向之前各路哲学家试图谈美时引进的解释方法本身。其基本路径为:e.g.诗是想象,只有诗人能最好的想象,想象可以获得真理,所以诗可以获得真理。那么美在哪里?无论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还是诗人是通灵人都根本没谈美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很多人无法欣赏波德莱尔以及兰波的诗看出这一点——《地狱一季》的很多描写确实并非美的。第十一章直接进行一个《艺术家与社会》,其中有多少和美相关更不必说。左拉曾认真谈及实验小说是科学而与美无关,可作为一例。

    第十二章当代发展里,对美的讨论依然不断让位于感觉理论、艺术理论和社会理论,讨论的对象大多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社会现实,只有分哲还在认真讨论“美”这个词,而它们要说的如果不是美是一种混杂使用的概念,便更多试图指明艺术工作和分析中的语言问题。

    从美这个角度梳理,这本书呈现出的是如此惨淡的景象:美沿着形而上学的路径从柏拉图的整齐、规则、划一走向康德与黑格尔的辉煌耀眼,从此不再言语;又或者在经验主义的道路上逐渐丧失存在的必要,成为感觉的分析甚至科学研究。无论哪一条,美都好像仅仅是中介。

    但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梳理,那么本书则立即获得了大量的有效概念以及理论体系。首先是艺术本体论,即什么是诗什么是画,前文提到的各种概念于是变得鲜活:e.g.从其与世界的关系来说诗是行动之模仿;从制造者来说,诗是人在某状态下的产物;从接受来说,诗是使人获得优美感或崇高感的东西;从其本身来说诗是一种特殊的真理获得和表达方式等等,黑格尔与康德之争或许就在这里(我还没读过原著不敢妄言)。我们可以把经验主义的分析调整为看到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分类学;大型形而上学体系则成为各种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方法以及根本解释;模仿论甚至自成一派生成了今日的符号学,讨论表象与其指称物的关系。在这个讨论范畴里,无论再现、表现、表象、表征都获得了意义,即它们是艺术作品的可行批评策略。但从美的角度看,这几个词则几乎给不出什么长久而有意义的解释方向。从美的角度看非常诡异的浪漫主义时期从艺术作品看如此辉煌耀眼,无论是象征论、诗的有机体说还是天才说都成为创见;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也变得值得一谈,比如什么社会才能让艺术家制造出好作品,以及好作品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艺术作品内在的符号特征也可以被展开,我一直疑惑的图像问题便属于这个领域,即人们感受到的图像和这个图像模仿-表象-表现(?)-指称之物有什么关系。萨特写了一整本书讨论此问题而分析哲学为数不多的哲学重头戏专名与指称问题也属于此范畴。它们和美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毕竟我看到一张图不代表我觉得这张图美;最后,艺术作品的价值问题也可以脱离美来谈,并因此获得了诸如传播真理或者解放沉沦,总之是获得了一种特殊对象的地位。

    就此来看,艺术作品角度的美学(?)史呈现为越来越异彩纷呈的局面。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批评家五个主要角色讨论本体论(是什么)、认识论(怎么接受到这些作品)、创作论(怎么做出来)和伦理学(该怎么做出来)四个主要方面来谈;相较而言美学角度的美学史只有两个问题,即什么是美和怎么接受到美,而前者要不然已经被特定形而上学解释,要不然作为后者被科学夺取了话语权。如今的美只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衡量标准,而且还是非常不稳定的那个。因此,今日美学的式微或许根本不是什么悲剧,而仅仅是因为它获得了其他名字和更多场域。此时,最后的疑问是为什么自古以来这门学问都被称为美学,而不叫做艺术学呢?无论怎么思考,我都只能认为这来源于柏拉图对艺术作品的打压,它本身和自然之大美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区域,因此美学被允许研究,而音乐、图像、诗歌和雕塑则被贬低为混乱和低智的产物。柏拉图的镇压式观点或许有他的合理性,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理性的暴政如果不导致奥斯维辛的死寂、科层制的冗余,也至少容易损害任何道德哲学都不愿意失去的自由。如此看来,时至今日,攻守之势异也,或许也是应得的吧。

    p.s.总而言之这书翻译一般,因为非常不在意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混淆而写的非常杂乱,我还是再借本艺术哲学看看吧。

    p.p.s.听说现代分析哲学进一步发展了美学,但这本书应该也就最多写到60年代,我文里提到的也都是书里写到的。当然,我肯定会去看一看相关的论著。

    p.p.p.s.不排除这本书作者因为是新批评文学理论的中流砥柱之一而故意把美学往艺术哲学写,但考虑到他非常不愿意在这本书里展露个人倾向以至于他甚至对苏马文论也进行了一番赞扬,我觉得还是比较可信的。无论如何,在日益经验上学科融合,心态上学科固化的英美学界,愿意强调“真理从来不会对垄断持和善的态度”,已经难能可贵了。

  • 经营战略全史

    作者:何金水 发布时间:2021-03-01 17:18:29

    序言

    概括几十年间的经营战略历史,我们应该说“1960—1980年代之间是定位学派占有压倒性的优势,80年代以后则是能力(组织、人事、流程等)学派占有优势”。

    第1章 近代管理学的三个源头(1910—1930年代)

    生活水准的提高把人从“经济人”变成了“社会人” 。

    制定商业活动的方向性与经营策略,以及各种活动间的衔接调整等,这些都属于经营活动的范畴。

    泰勒管理工厂,法约尔统治企业。

    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生产率可以通过对作业时间和动作的分析成倍地提高,改善工作环境也能提高生产率。人们主要是被经济性动机推动,所以应该用阶段性工资给他们一定的动力,并且应规定最适当的劳动量,以避免过量劳动。“管理者的分析和指导会令生产率提高”。梅奥的人际关系论(及其管理法)比起泰勒所提出的作业环境的改善或者恶化,对生产率影响更大的是人的士气。而影响士气的是员工与同事和上司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信赖感(即所谓的感性论)——“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对话会令生产率提高”。法约尔的经营管理流程认真地制定并规划、协调企业的各种活动会令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因此经营应围绕从计划到统管的一系列管理流程——“管理者对经营管理流程的执行会令生产率上升”。

    第2章 近代经营管理的创始(1930—1960年代)

    将结构作为整体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明确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 他出版了《经理人员的职能》(The Functions of theExecutive,1938),他将企业定义为一个整体系统而非简单的结构。而构成这个整体的三个要素是“共同目标”“贡献欲望”和“信息交流”。经营者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而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制定计划,加强各部门联系,提高士气(工作热情)。

    德鲁克的企业经营三准则

    ①以客户为目的企业是为了给客户创造价值而存在的;

    ②人员性机构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发挥人的生产性;

    ③社会性机构企业存在的价值是达成社会性的公益目标。

    巴纳德虽然将“共同目标”作为企业经营的职能提出,但此前的概念一直很模糊,一般认为,经营仍是指企业内部管理。而安索夫借用了“战略”这个军事词汇,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概念。后来他又融合了钱德勒的研究,将企业决策分成了3种模式[插图]。这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3S模式”。

    3S模式:将企业决策的对象分为:战略(Strategy)、组织(Structure)、系统(System)3种。

    彼得斯和沃特曼[插图]后来又将这个概念细化并扩大,提出了“7S模式”(1978) 。

    经营战略是“现在与未来的纽带”。

    安索夫所在的时代,许多企业拥有多种业务,所以安索夫将经营战略分为以下两部分:

    ①决定各个业务方针的“事业战略”

    ②全面管理上述战略的“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决定各项业务的发展走向,并最终决定业务结构的整体战略。它是对所有业务的综合管理。企业战略:以“安索夫矩阵”制订企业的多元化方针(可成长矢量),对业务进行综合管理。决定多元化经营策略的“产品—使命矩阵”也称作“安索夫矩阵”。

    安索夫在这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竞争中的思维方式。“若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的源泉是既有的企业活动中可以成为核心能力的因素。安索夫认为,只有立足于企业现在的强项,才能抓住将来的外部机遇。为将这种方式融入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以制定出成功的经营战略(尤其是多元化经营),安索夫提出了以下4个必要的“战略要素”。

    ①明确产品市场的领域以及公司的自身能力—— 正确理解企业将资源投给怎样的产品和业务

    ②理解竞争环境的特性—— 为取得竞争优势,必须理解竞争环境的特性

    ③追求协作—— 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也要注重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的联结所带来的“相乘效果”

    ④决定可成长矢量—— 从已有业务的联系中评价风险并决定成长方向(尤其是多元化经营)的思维方式

    将业务间的相乘效果称为“协作”的是安索夫。 安索夫认为,能成为企业活动与能力的协作要素,应该在“销售”“生产”“投资”“经营”中寻求。

    安索夫矩阵是一种用于企业经营战略制订的,相当有名而且长寿的2×2的矩阵,最初发表于1957年。企业整体(而非个别业务)应有怎样的发展方向呢?安索夫用经营战略的基本原则“现有业务的协作”将其分成了四部分:“产品”与现有业务一致或者不一致;使命(应对客户的何种需求)与现有业务一致或者不一致。其中“使命”可替换为“市场”“客户”。

    ①市场渗透战略:在现有市场(客户)中销售现有产品

    ②市场开拓战略:以现有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客户)

    ③产品开发战略:在现有市场(客户)中销售新开发的产品

    ④多元化战略:在新的市场(客户)中投入新开发的产品

    安索夫矩阵

    在考虑企业成长的方向性时,以上四种方式中的④被称为狭义的多元化,而①②③被称为广义的多元化。 方法④是具有高风险的。

    1979年,安索夫出版了《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这是他在《公司战略》的基础上进行思路拓宽的作品。他在书中提出,战略性的企业经营需要经过综合的摸索。

    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动荡程度[插图]将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调整到相应的等级。只有战略超前或者只有组织结构超前都会导致失败。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1918—2007)出版了《组织跟随战略》(1962)。本来的书名是《结构与战略》(Strategy and Structure),那么为何它会变成这么一个日式的书名呢?

    促进分权化的是业务的多样化。这本书明确了事业部的详细结构,堪称是迫切需要分权化的企业的教科书。所以许多企业争相效仿(借助一些类似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力量)。当时的说法是:要推进多元化战略就要采用事业部制。

    于是就出现了“组织跟随战略”这样的口号,并在钱德勒的著作在日本出版的时候被采用作为书名。但是钱德勒的心情想必很复杂。在这本书1989年版的作者序中他抱怨道:“本来想用结构与战略这样的名字,但出版社的意思与我完全相反”“我想要传达的意思其实是结构与战略互相影响”。 如果说战略是公司“应有的状态”与“现在的状态”之间的桥梁,那么这条桥梁也应当存在于业务(客户、市场和产品)和结构(组织的边界、权限和流程)中。

    事业战略与结构战略关系深刻:既有“业务→结构”,也有“结构→业务” 。结构战略很难改变,改变业务机构作为先导则较为容易。这就是钱德勒真正想要说的话。 但是人们最终记住的只有“组织跟随战略”这句名言,并且成为了“事业部制的教科书”。

    世界上最大的经营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下称麦肯锡公司)真正开始咨询管理业务是在詹姆斯·麦肯锡(JamesMcKinsey,1889—1937)去世之后。马文·鲍尔(Marvin Bower,1903—2003)原本是一名律师,继承一半的公司和创始人的名字那年,他36岁,此前在这家公司供职了6年。他将原本经营“经营技术”的公司变成了一家经营“咨询服务”的公司,将公司引入了一条有活力的成长轨道,并开创了咨询管理行业。 鲍尔推出的业务是“结构咨询”。1970年代,麦肯锡公司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钱德勒曾经私下说过,企业业务本身的变革很重要。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中,许多企业都在扩大自身的路上走到了尽头,它们的面临问题由“多元化经营催生的事业部”转变成了“多元化经营后应该实施怎样的战略”以及“是否还有多元化以外的战略?”这已经从“结构战略”发展为“企业战略”和“事业战略”,但麦肯锡公司并未做好这样的准备。这时候,由布鲁斯·亨德森率领的新兴咨询公司—— 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始崭露头角。

    巴纳德、德鲁克、安索夫、钱德勒以及鲍尔等人创立了一系列概念,而将这些概念归纳整理(加入了新的工具及自己的洞察力)的则是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 Andrews,1916—2005)。

    巴纳德等人揭示的规律是,企业战略应是外部的机遇与内部的优势相结合的产物。而具体体现这个想法的分析工具就是“SWOT分析法”。企业战略不能是机械的,应视作艺术

    科特勒创造了战略性市场营销流程。这个流程被称为“R—STP—MM—I—C”,由以下5个步骤组成。

    ①调查(Research)

    ②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STP)

    ③市场营销组合(MM)

    ④实施(Implementation)

    ⑤管理(Control)

    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1931—2004) 的著作《创新的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1962)从客户的角度说明了新商品的扩散流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个阶段)加上创新扩散理论(5类客户),再加上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就能产生一个完美的市场营销战略,这就是“产品生命周期战略”。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竞争的概念。竞争性市场营销战略(领导者战略)认为“决定定位即可决定要做的事(战略)”,而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则认为“决定阶段即可决定要做的事(战略)”,而这两种理论是不能同时共存的。

    营销顾问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在1991年对高科技产业的分析中发现,成长期和成熟期之间有一道不容易跨越的鸿沟(Chasm)。想要跨越这道鸿沟拓展出更大的市场,就要针对成熟期实施营销手段,这就是“鸿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战略

    第3章 定位学派的大发展(1960—1980年代)

    “彻底分析企业和市场,找出其背后的推动规律”,正是这种求知的欲望驱动着亨德森创立了波士顿咨询公司。

    波士顿咨询公司将“时间”“竞争”“资源分配”引入经营战略

    ①“时间”可预测将来(经验曲线和可持续性成长方程)

    ②“竞争”可分析竞争力和竞争状态(经验曲线、PPM)

    ③“资源分配”可在业务之间分配资源(PPM)

    1970年代是麦肯锡公司经历的最困难的10年。一方面波士顿咨询公司依然占有业界第一的位置,阻挡其前进;另外一方面,来自贝恩公司的压力也不容忽视。面对着这样的威胁,丹尼尔将格鲁克任命为战略服务(结构改革与操作改革以外的企业—事业战略)的负责人。格鲁克实行了以下举措。

    ①从全世界招募30名优秀的咨询顾问进行2天的战略集训大家的意见无法统一令格鲁克失望,但他发现了一个来自日本的名叫大前研一的人才。

    ②组成了包括大前在内的6人超级小队系统地整理了公司内外的见解。

    ③组织所有合作伙伴进行为期一周的研讨集训参与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时有优秀的见解。

    ④向公司外部发布“工作报告”[插图]向社会推出战略概念。

    格鲁克将麦肯锡改变成战略公司。格鲁克等人在两年时间里,陆续聚集了15-20名合作伙伴进行为期一周的集训,将麦肯锡前进的方向引向“企事业战略服务”。 麦肯锡借助大前的能力,依然推进“强化战略服务”。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47—)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学之后,他就读哈佛商学院的MBA课程,开始学习商业知识。受到克里斯坦森和安德鲁斯两人的影响,他决定继续学习商业知识。但他并未选择修习更高一级的工商管理博士(DBA)课程,而是到查尔斯河对岸的哈佛大学经济学院进修博士课程,取得了商业经济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学习更多商业与战略的机会,转而投向能够锻炼严谨的分析力的学术性领域。而当时哈佛商学院的教员都是取得了DBA学位的人。波特在博士论文中创造了著名的“五力分析”(Five Forces)。这篇论文在经济学院获得了优秀奖,然而在哈佛商学院却遭到了极差的评价,以至于波特在哈佛商学院任教数年后,将要进行副教授的晋级判断时,相关的人员全体投了反对票。幸好下一任校长表示再留任观察一年,这句话挽救了他。

    留任的这一年缓冲时间给了波特很大的回旋余地。他开发了一门名为“产业与竞争分析”(ICA)的新课程。这门课刚一导入MBA课程就大受欢迎,太多人希望学习这门课程,以至于哈佛商学院不得不雇佣更多的教员。波特也就顺理成章地负责这些新教员的招聘与培训。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一本《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1980)。这本商业类的书籍受到了空前的欢迎,也给那些老教授们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35岁的时候,波特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了哈佛商学院的正职教授。

    《竞争战略》中说:

    ①制订竞争战略时,要把握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②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所在的领域定义与其结构。

    ③充分理解环境是与企业相关的力,共有“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和“替代品威胁”五种力。

    波特列出一张这五种力的详细调查清单(全部约有50项),以此阐述了业界的结构。

    波特的五力框架

    五力分析是(仅)用于判断商业目标是否是有利可图的市场的工具。它既不能像产品生命周期战略一样预测市场的未来或客户的变迁,也不能像“经验曲线”那样推测竞争成本。

    然而对多数的战略相关者来说,五力分析是个福音。安德鲁斯推广了SWOT分析法,但对于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表述得很模糊。而波特则提出了多达50项(组合起来会得到更多项)的清单。

    波特的三大战略

    波特的《竞争战略》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战略,而是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分析。 波特精于他在哈佛商学院的恩师(克里斯坦森和安德鲁斯)教授的课程,但同时又提出了“根据不同状况,战略与其制订手段皆有无限可能”这样与前者有所差异的结论。

    1985年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中,波特又抛出了一个热门理论:“价值链”(Value Chain)。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的活动分为5个主要活动和4个辅助活动,共9个。

    波特一直觉得能力的定位应是限定性和从属性的。他认为:

    ● 能力强化是实现定位的手段

    ● 在企业活动过程(价值链)中,能力基本不涉及领导力论和结构、企业文化论

    波特的价值链

    战略一词原本是军事用语。它被引用到企业经营的领域是在1950—1960年代。

    兰切斯特第一法则(单兵战斗法则):当一对一作战时,数量多的一方胜出。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集中战斗法则):多名我方人员以重武器向特定的敌人进攻时,由于每人要面对的都是多名敌人,战斗力就是人数的平方。也就是说,如果我方有七人,敌人有三人,那么战斗力的比例是5.4︰1。这样即使将敌人全灭,我方也几乎不会有损失。所以,弱者(指市场份额低)的战斗方式就是,将力量集中在一点(利基集中战略)进行单对单的接近战,改变武器(差别化),打击近身的敌人。如果自己的市场份额在第二位,那么最先要战斗(或者说以吞并的形式吸收)的对象不是第一位的,而是第三及以下的参与者。当夺取了足够的市场份额之后再去挑战第一位,这就是弱者的战略。而强者正相反。将对手逼入无处可逃的境地,以远距离武器(商品价值及广告投放)战斗是较为恰当的。即使是在白刃战(营业等)中,只要能对对手集中局部战斗力的手段及时做出反应并投入资金,就能确保胜利。

    《孙子》一书以始计篇(战前的谋略)开始,以用间篇结束,全书共13篇。孙武认为,开战前的“庙算”,也就是敌我双方的状况分析与比较无比地重要。所说的分析就是下面列举的“五事七计”。

    五事

    ①道(为政者与人民是否团结一致)

    ②天(气候等自然条件)

    ③地(地形)

    ④将(战争指挥者的本领)

    ⑤法(军队的制度军规)

    七计

    ①敌我双方的君主是否拥有民心

    ②哪一方的将领较为优秀

    ③天时、地利偏向于哪一方

    ④哪一方更能严格地遵守军规

    ⑤哪一方的武器更加强力

    ⑥哪一方的士卒更加训练有素

    ⑦哪一方的赏罚更加公正严明

    第4章 能力学派的群雄割据(1980—1990年代)

    风靡全美的《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曾服役于美国海军,后在美国国防部、白宫短暂工作,32岁就职麦肯锡;37岁升级为合伙人;39岁离职。翌年出版《追求卓越》。这本书认为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硬S”【①战略(Strategy),②结构(Structure)以及③系统(System)】,还需要“软S”【④人员(Staff)及其⑤技能(Skills)、⑥风格(Style)以及⑦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来决定。

    麦肯锡的7S

    彼得斯的说法是:在超优质企业中,是共享的价值观而不是战略或指令主导了经营。他得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不是基于战略、组织、工资、人事制度等硬件方面(硬S①②③),而是基于企业文化(⑦)这样非常软性的方面,那么企业的财务方面一定非常优良。标杆管理可以说是提升能力(企业能力)的策略,而不是战略。

    哈默尔等人认为:

    ● 产生企业收益的源泉,不是事业的定位,也不是业务的效率性

    ● 位于二者之间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其中包含竞争能力和需求对应能力的因素就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技术,可以是渠道,也可以是人才。这种能力(企业能力)指的是:

    ①对手很难模仿;

    ②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认可的价值);

    ③可向其他业务发展。

    创新理论的始祖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他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说“企业家不断的创新正是经济变革的动力”。熊彼特在书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4个大主张。

    ①创新的非连续性创新不只是“大的轨道变更”,同时也伴随着“责任人”的变更。就好比说铁路的建设者代替了邮政马车的经营者。

    ②创新的类型化创新有5种类型[插图]。无论哪一个都不是依赖“技术的革新”,而是“业界的未知”。

    ③金融功能的重要性创新需要大量的投资,银行借出资金(创造信用),当创新普及后回收资金(信用缩小),这样就可以形成信用循环。

    ④企业家的作用负责创新的并不是一般的经营者,而是企业家(包含创业家)。

    约瑟夫·熊彼特·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导师是彼得·德鲁克的父亲阿道夫·德鲁克;28岁成为教授。翌年发表《经济发展理论》;49岁成为哈佛大学教授·65岁时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1962)中,从客户的角度诠释了创新扩散的原理,为产品生命周期战略的完善添了一份力量。他创造出了创新扩散的“S”形曲线。麦肯锡公司的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Foster)借用了“S”形曲线,创造出了“双重S形曲线”,用来表述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的非连续性”。

    他使用的“S”形曲线,横轴是投入的劳力与资金,纵轴是成果。若扩散某个创新(比如真空管),那么某处就一定会有新的创新(晶体管)。但由于该创新比现有创新起点高,因此将会替代已有创新,这就形成了双重S形曲线。

    福斯特的双重S形曲线

    创新,是一种让现在的市场巨无霸们渐渐落后于时代的可怕现象。

    创业家论派既不属于能力学派,也不属于定位学派。认真追求眼前机会的努力与实力就是它的一切。

    企业与社会成长所必需的创新,并不是投资与选择的定位问题,也不是现有能力的问题,而应理解为创业家(企业家)们个人的姿态与能力的问题,这就是创业家论。这个理论很吸引人,但并不适用于“现有(大)企业”。1990年以来,另一派理论崭露头角,他们认为创新是“新型知识的创造能力”问题,任何企业都有解决的可能。这一派的先锋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Peter Senge,1947—)。

    圣吉在他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The Fifth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1990)中,用多处“系统图”说明了“为何组织会逆决策与直觉而动”。

    此书观点总结如下:

    ● 人人摒弃旧有的思考方法(心智模式)

    ● 学习如何对他人开放(自我掌控)

    ● 理解公司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系统思维)

    ● 创造全体都能接受的方向性(共有愿景)

    ● 为达成此愿景而协作(团队学习)

    能做到这些的组织即可成为“学习型组织”(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杰恩·巴尼:组织战略的大师;与鲁梅尔特协作将RBV理论化。

    波特为调查业界的收益性(是否是盈利市场),将经济学方法带入经营学(五力分析),而巴尼为了理解个别企业收益性的差异(是否为营利组织)则使用了经济学的理论。他们都认为,相同经营领域的企业业绩(收益等)的差异,来自企业对资源的使用效率上的差异。

    巴尼的VRIO框架

    第5章 定位论与能力论的统合与匹配(1990年代—)

    是“重视定位”还是“重视能力”?答案是并不偏向哪一边,而是“依情况而定”,这就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明茨伯格等人的流派。在《战略历程》(Strategy Safari,1998)一书中,他们将这种方式称为“组织结构”,他们认为,在企业的某个发展阶段(发展→安定→适应→摸索→革命),战略、组织存在方式及其组合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当环境的动荡达到“创造”阶段时,应迅速地对组织、企业文化及竞争力的存在方式做出创造性的(比如采用能够培养内部创业家的聘用及人事体系)改变,这就是安索夫的观点。

    明茨伯格博学多才,又非常重视实务和事实。他的成名作是《管理工作的本质》(1973)。

    那个时候,他就已经看穿“好的管理者无法在教室培养”,随后又得出“好的战略不能在桌子上制定”的结论(《战略过程》,1987)。并且,明茨伯格还呼吁“战略无法模式化”“应根据情况组合”。

    1970年代后期开始的“财务价值·股东价值偏重”

    美国诺兰·诺顿研究所的大卫·诺顿(David Norton)认识到,“现有的依靠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是依赖于过去情报的方法,已不适用于环境急剧变化的21世纪”。他建立了“面向未来企业的业绩评价”项目,并同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Kaplan,1940—)一起进行研究。两年后的1992年,他们发表了关于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种组合了“财务视点”(过去)、“客户视点”(外部)、“内部业务流程视点”(内部)及“创新与学习视点”(将来)这四种视点的企业经营评价体系。

    2005年,欧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战略形式,其名称是“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这种战略概念主张摒弃群雄纷争血染疆场的“红海战略”,而推行基于新价值与成本、无竞争的“蓝海战略”,同时它也否定了波特一直提倡的“权衡附加值或成本”。《蓝海战略》的作者是英士国际商学院(INSEAD)的金伟灿(W. Chan Kim)与勒妮·莫博涅(Reneée Mauborgne)。

    蓝海是短暂的,探索是永恒的在《蓝海战略》中,介绍了“战略布局图”“消除、削减、增加、创造”等12种为实行战略而创造的工具。

    第6章 21世纪的经营环境与战略诸论(2000年代—)

    克里斯坦森等人追求的是领导力而不是组织能力。

    第7章 最后的答案:“适应性战略”(2010年代—)

    安索夫(以“安索夫矩阵”显示成长矢量)、钱德勒(组织跟随战略)、安德鲁斯(推广“SWOT分析”)等人在提出“经营战略是艺术”的同时,也使用了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构筑手段。此后的1960年代,将经营战略专业化的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诞生了。在战略专家亨德森的带领下,波士顿咨询公司陆续产生了“经验曲线”“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可持续性成长方程”等一系列经营、事业分析、管理的工具。这些分析工具与方法都是基于数字与事实,后来被人们称为“大泰勒主义”。哈佛商学院的佼佼者波特用“五力分析法”强化了“事业环境分析”的部分,将企业活动重新定义为“价值链”。将经济学的手法(相当勉强地)引入经营学是他的制胜法宝。这是1980年代的事情。定位学派将经营学看作是在“可盈利市场”选取“可盈利位置”(定位),组织与人应该融合并强化其作用。

    人们很快就注意到,这样的经营战略所创造的“优势性”会迅速消失。

    此时崭露头角的是立足于“强化企业自身能力”,然后制订经营战略的能力学派。

    麦肯锡的“7S”将它们具体地表现出来,彼得斯等人在《追求卓越》(1982)中将其作为考量要素,大家都认识到竞争力的源泉不只是定位。哈默尔等人的《为未来而竞争》(1994)为能力学派又增添了一分光彩,他成为了1990年代的先驱。提倡“颠覆”的哈默著有《企业再造》,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生产专家斯托克等人著有《时基竞争战略》,两者产生于同一时代,都提出了可以测定的能力论战略。90年代也是野中的著作《创造知识的经营》面世的年代。这本书与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道推广了组织与人的学习,以及“组织学习”的价值与机制。

    在学问领域将以上这些总结到一起的是名为“资源基础理论”(RBV)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人物是巴尼。

    在哪种因素重要这个问题上,定位学派与能力学派一直争论不休。

    组织结构理论就在这时出现了。最早提出这个主张的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明茨伯格。该理论提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组合战略理论,或者说,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组合战略理论。其理论结晶是《战略历程》(1998)。发源于欧洲的热门战略—— 金伟灿与莫博涅提出的《蓝海战略》(2005)也是这些理论中的一员。而经营战略论之父安索夫早在22年前就已经整理出相同的理论体系。在石油危机动摇世界的1970年代,《战略管理》(1979)出版了。该书中指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等级(动荡程度)不同,定位论的存在方式和能力论的存在方式都会有相应变化。

    然而明茨伯格的言辞更加激烈。他认为经营战略是艺术,是工艺品。战略不应是计划性的,只有创造性的战略才是有价值的战略。

    到了1990年代后期,创新的时代到来了。

    20世纪初期,昔日的大经济学者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其中心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劳动者,而是创业家”。这种思考方式是经济学上的异端(因为无法公式化),将其引入经营学并推广的是德鲁克和麦肯锡的福斯特。这是1970—1980年代的事情。随着IT与高新技术的进步,创新的重要性也急速提高。以克里斯坦森的著作《创新者的窘境》(1997)为开端的大创新时代到来了。21世纪是一个以新兴国家为舞台的全球化的时代。维杰伊·戈文达拉扬提出的以新兴国家为起点的“逆向创新”,揭示了社会性创新的重要性。学习、领导力以及组织的各个部分中,创新都成了研究的主题。这次经营战略的登山活动,最后的结果是大家一起登上了顶峰(创新)。

    亚马逊、谷歌、苹果、INDITEX(ZARA)等先进的企业(或美国军队)不会原地等待,他们(努力地)确立了自身创新的类型,并靠着创新突飞猛进。通过这些案例,我们明白的是“不做试验,就不明白情况”。对于试验来说,是否拥有“尽快顺利试验”和“尽快学习修正并转换方向”的能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也就是说,要拥有高速试错的能力。

    补章 俯瞰全体的B3C框架(1996年—)

    战略三角(3C模型)

    B3C框架

    ● 战场(Battle Circle):表述市场的魅力程度与事业特征

    ● 对手(Competitor):表述对手对事业的态度、优势/弱势

    ● 公司(Company):表述自己对事业的态度、优势/弱势

    把BCCC缩写一下就是B3C了。它与3C分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个C(客户)的范围扩大到BC(战场)。这样一来,五力分析和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就都可以适用于这个框架了。

    三谷的B3C框架

    上层是“对事业的态度”,下层是“取胜方法”

    下层是普通的事业战略。下层考虑的是怎样在事业中成功(How to win)。但是,这样就只能停留在事业负责人(事业战略)的视点。作为经营战略的框架,应该还有更上一层的经营者(企业战略)的视点,即事业之间资源分配的视点。这个上层框架的存在,是为了决定是否进行某项事业(Stay or Exit)、是否进行某项投资(Invest or not)。因此战场的上层是为了测量“市场魅力度”。如果魅力度较低,就没有必要进行积极的投资。只是,“市场魅力度低”并不代表马上要进行“公司的缩小平衡或撤出”。如果对手公司选择了撤退战略,自己的公司就可以得到所谓的“残存者利益”。也就是说要观察其他公司的态度从而决定自己公司的态度。用“市场魅力度”和“事业特征”观察战场战场的上层是用来测量“市场魅力度”的,其中有三个基准:

    ● 规模(Size):与自己公司比

    ● 成长性(Growth):使用“产品生命周期”

    ● 收益性(Profitability):使用“五力分析”如果这三个基准过低,那么市场就没有魅力度可言。

    在实际的分析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规模:市场的大小是否符合公司的经营目的。比如,对丰田来说,只有1亿日元的市场规模就太小了。

    ● 成长性:即使有了大量的投资,成长期也不一定优秀。要好好考虑公司是否有投资的余力。

    ● 收益性:不是指公司现在的收益性,而是用五力分析法找出业界今后会有怎样的收益性。要以中长期视野为考虑中心。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话并不是对“公司”这个因素而说的。市场的下层是“事业特征”(Business Characteristic)。这个因素是为了理解“市场对怎样的参与者有利”。例如某市场对规模大的参与者有利,或者对行动快的参与者有利。把握这些因素之后,就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分析工具和框架了。

    ● 优势矩阵:指明4种类型的事业特征(后述)

    ● 上层集中度分析:根据业界参与者的上层集中度(大规模企业的集中程度),推测何种规模是有效的(以及何种规模是无效的)。不过,如果市场中有小规模参与者存在,就要注意其存在原因

    ● 成本行为分析:规模、范围、经验、多样性等因素变化时,主要成本会怎样变化。可以使用经验曲线等

    B3C框架中上下层的意义

    在做这些分析之前,要首先把握住谁是真正的客户(准确地说是购买决策者,即DMU)、这些客户期望怎样的价值、提供这些价值会给业界带来怎样的成本变化,这是分析的大前提。DMU不期望的价值,无论怎样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 用“优势矩阵”理解事业特征

    优势矩阵将事业特征分为4个种类。这个矩阵告诉我们决定企业收益性的最大原因。

    ● 规模型(Scale)事业:只有规模可以产生效用。规模大收益就高

    ● 特色型(Specialty)事业:除规模外的其他原因也会产生效用

    ● 分散型(Fragmented)事业:规模不产生效用,只有其他因素会产生效用。收益较为分散

    ● 僵持型(Stalemate)事业:任何因素都不产生效用,全体收益低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优势矩阵

    判断这4个类型,可以使用“销售—收益图表”。用图表描绘业界多数参与者的销售与收益,观察收益是否随规模扩大而上升,是否分散或全体收益低下。

    B3C框架可以从任意一处开始。比如不从战场,而是从对手分析或对手标准开始。

    某项商业活动的战场必有一定的范围。商品、服务或地区的范围所规定的东西就是“市场定义”。

    B3C框架就是由设立这种“市场定义”的假说开始的,否则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此环节需要考虑的是魅力度与可胜性。如果二者皆无,就需要重新考虑市场定义。制订战略时就这样重复B3C框架下的探究。

    返回战场继续研究

    最后,这样的重复会推定出一个可行的市场(战场)定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领域”(Domain)。 B3C框架与经营战略概念

  •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对抗愤怒的执行手册

    作者:六斋小熊 发布时间:2022-06-25 00:55:15

    这是我阅读过的第二本我没有见到实体书就决定入手阅读的书目。之所以看到推荐就直接入手是因为这本书所讲的问题刚好就是我正在面临并且也很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在被推荐到这本书的前几天,我刚刚和朋友讨论过我的脾气。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我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没想到好几个密友对我的评价都是“脾气不好”、“你要点脸吧”这种。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我没想到我对自己的认知居然有这么巨大的偏差。我并不是一个经常发脾气的人,只是一旦发起脾气来会显得有点吓人,或许发脾气的同时会伴随摔东西啊、击打墙壁之类的。所以这本书所要讲的事情刚好就是我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事情。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在阅读完上一本书之后马上开始阅读这本书。

    整本书的写作逻辑十分清晰。作者先是介绍了“暴怒”的危害,然后从两个不同的维度给“暴怒”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暴怒”发生的时间,分别为突发型和累积型。第二个维度是暴怒发生的原因,分别为生存型、无力型、羞耻型和生存型。在介绍每一个类型的“暴怒”后,作者都附上了如何摆脱这种“暴怒”的方法,这个部分就很像执行手册。作者还从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器质性病变两个方面介绍了易暴怒性格的产生原因,并且制作了一个定性的问卷来让读者进行自测,看自己是否存在“暴怒”的问题。可以说,这本书把“暴怒”是什么、如何产生、有哪些类型、每一种类型是如何产生、如何避免陷入“暴怒”等问题讲得简单易懂,并且很全面。书中涉及到的例子都来自作者自己咨询时的来访的经历。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暴怒”并想摆脱“暴怒”的人来说真的是值得一看的书。按理来说这么一本又优秀又有用的书籍我应该给五星好评才对,但是我只给到了3星,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一度想要给两星。这是因为这本书好的地方十分出众和明显,但令我觉得不适的地方也很明显。我觉得这本书好的地方属于比较共性的好,而令我不适的地方其实有很大程度的个性化原因在。

    首先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整本书的内容虽然感觉很科学、很严谨,但是作者的行文风格还是十分像心灵鸡汤。他给出的解决每一种暴怒的办法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并且整个流程其实看上去无比轻松。当然它比心灵鸡汤好的多的地方是她所给出的解决方法是真的可以按图索骥去一步一步进行的。但其中很多建议在我看来都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尽管作者自己多次强调某一些观念上的问题的转变是很困难的、是最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但和他提提到的事情本身比这些陈述还是显得过于轻松和高高在上。比如在讲到累积型暴怒的时候,作者要我们去学习原谅伤害过的我们的人、不要沉湎于过去的伤害之中,劝读者想到既然过去的生活已经被那个人毁了,那么就更不应该让他继续毁掉以后的生活。在被抛弃型暴怒的部分,作者说要让我们自己建立安全感、要和能给你安全感的人待在一起。在生存型暴怒的部分讲到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基本安全的、没有那么多危险的。他所有的转变观念以后对自己进行洗脑、然后逐渐学习转换看问题的角度、然后冷静分析问题等我觉得都很好,就第一步的观念转换他真的表达的就高高在上。至少他给我带来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我想就是这一点点对我来说不太舒服的地方影响了整本书在我心中的评分,但这却不影响我发自肺腑的感慨这是一本十分值得阅读的书籍。

    因为这本书把暴怒分类的特别好,我在几乎每一个暴怒的部分都看到了自己曾经做过的或者经历过的事情。甚至在那个定性的测试中我也得到了“我有暴怒问题”的结论。首先我想到的就是我第一次在精神病院普通精神科就诊,那个时候我给医生的描述是觉得自己出门看到其他人就很生气,坐在地铁上老是想杀人,对一些不遵守规则的人无法忍受想要去报复他们。那次除了我以外还有我的朋友,他是因为觉得自己抑郁了所以想去看看。结果我们两个都经过一系列检查之后,我朋友看的大夫并不建议他吃药,只是觉得他应该再自己多调整调整。而我的大夫直接给我开了一个月的德巴金,主要成分是丙戊酸钠,是用来缓解狂躁愤怒的情绪的。我按照遗嘱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好像是好了一点。而我在2020年上半年被大夫确诊为抑郁的时候,从五月一直吃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直到八月。那段时间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火气那么大,每天打游戏也很生气,上网看到脑残眼乱也很生气,于是就在一个商场因为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和人打起来了,甚至最后还叫来了警察。虽然我被打的比较严重,但是其实也没大事,都只是皮下出血而已(皮糙肉厚的好处)。唯一遗憾的是第一次公共场所打架没有打赢。后来我去医院复诊的时候我给大夫讲了这个情况,大夫觉得我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于是在我日常吃的药里又给我加了德巴金。我想这都是我的内心深处(我觉得用大脑深处更合适)一直残存的暴怒在起作用的证据。

    在作者分类后得到的这几种暴怒中,我发现有几个类型我似乎经常遇到。第一个就是积累型暴怒。就是一个需要一点点累计一点点加深愤怒,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这种事我以前似乎经常发生,不过近期发生的是因为我的学校让我填的离岗的表。我之前做辅导员,后来领导们知道了我的抑郁症诊断,于是我就被离岗了,并且也没获得学校层面的安慰。我那个时候感觉我就是一个被用坏的螺丝钉,我努力的完成着自己的任务,突然有一天被人发现我这颗螺丝钉有些滑丝了,于是我就被拿了出来随意的扔在了废弃物的桶里,和那些出场就是残次品的废物们获得了相同的待遇,这真的是一种卸磨杀驴的感觉。直到后来看着以前的同事们每天忙的双脚离地,我逐渐释然了,我想着我开始感恩学校让我能够休息。我以为我已经不会再收到这件事的困扰了,直到学校让我填表的时候,在离职理由里要我写“科研任务重”,而并不允许我写本来的理由(我认为是:学校领导认为我的状态不适合继续履行工作职责),这让我感到学校敢做不敢当,已经消失了许久的怒火又再一次引燃。虽然这一次并没有发展成暴怒,但我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我其实正在经历累积型愤怒。

    无力型愤怒、耻辱型愤怒和被抛弃型愤怒也让我对应到我生活中的很多事上。本书解释的无力型愤怒就是这件事请超过了自己的可控范围所以我就生气了, 我对这件事没有办法。我想每一次玩游戏碰到奇葩队友的时候的愤怒应该都是这种,的确很像“无能狂怒”,我很生气但是我毫无办法。耻辱型愤怒在我身上多见于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母亲经常用一些“倒霉社会新闻”套到我的头上,比如看到有人走路撞树了,就会问我有没有撞过;看到有人走路掉地铁里了会担心我也掉下去;看到有人性生活不安全会担心我得艾滋病。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我在被当成一个傻子对待,并且会马上回报给母亲巨大的愤怒的洪流。而只要换了话题我记也就立刻好了。我想着就都是我得耻辱型愤怒经历。而被抛弃型愤怒我觉得更多的是和累积型愤怒进行结合,它包含了迄今为止很多令我心痛、心碎、引发仇恨等的事情,比如在和第一任住在一起的对象分手的时候被直接要走了家里钥匙,马上就觉得被抛弃。母亲发现一些我的事情,她没有跟我说而是把我诱骗到亲戚家让亲戚组成联合说服团来对我进行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围攻。我那个时候一旦求生欲再小一点点我应该就会跳楼了。而且也还好是我确诊抑郁之前发生的,要不估计也直接跳了。对我来说还有羞辱型愤怒和被抛弃型愤怒地结合,当然表现形式还是累积型。这就是小的时候数次和母亲的争执在心中留下的伤痕。被吐吐沫啊、被辱骂贬低啊、被把自己的东西全部扔掉、在被自杀胁迫下做选择、离家出走等。这些事情带来的愤怒情绪就像一座死火山,但是我很难保证它们什么时候会变成一座活火山。

    如果把我这么多情绪都比喻成火山的话,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些火山的结构和地貌以及它们喷发要满足的条件。并且这本书也告诉我如果我的情绪场中要产生新的火山的时候会有哪些兆头,并且如何阻止情绪场中再产生新的火山的方法。这本书所给的那些方法对我来说很多都是很难实践的,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愤怒、自己的脾气的了解加深了太多太多,好像一下子从地球表面直击地心。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是相当值得我们花时间和心思来阅读的,尤其是针对那些比较容易发脾气或者一发脾气就吓死一帮的人。本书的这种介于专业心理学书籍和解决手册之间的形态也增加了书本的可读性。再提出问题以后,马上就会告诉你要如何解决。

  • 你知道吗?取绰号也是一种“手段”哦!

    作者:蒙蒙 发布时间:2020-12-18 21:31:12

    09/365《叙事疗法》第三章读书笔记

    章节名:协助人们描述问题

    你知道吗?取绰号也是一种“手段”哦!

    取绰号是儿时很常见的一个现象,那时替同学玩伴取绰号,也许玩闹的成分居多。

    但是对于被取绰号的小朋友来说,心理还是不开心和抵触的。而为别的小朋友取绰号的小孩子,有一种恶作剧或者报复的快感成分在里面。

    我小时候就被人取绰号为小辣椒,那时心里是极不开心也不服气的。

    同样在《叙事疗法》第三章中,也有这样一段关于取绰号的描述

    :小时候,有个鹰钩鼻的校长德古拉,总是背着手,威风八面地在校园巡视——我们为他取的绰号是“弗雷德”……

    这段描述的令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要为别人取绰号。

    其实在大部分的状况下,为别人取绰号(命名)都会为人们带来控制感。

    人们通常会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而感到无力,无法解决问题会导致挫折感。

    然而命名能带来控制感。

    所以小朋友给别人取绰号,也是源自于自身对环境生活的控制感。

    只是当时根本察觉不到控制感这些因素,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叙事治疗中,叙事治疗师也会尽可能的协助来访者重新取得对生活的控制感。

    读到这里,感觉仿佛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如绰号还有这层含义。

    原来叙事治疗也还有这样的一面呀?

    真的挺不错的。

    今日读到《叙事疗法》第三章协助人们描述问题

    书中页码(P39~P68)

    阅读时间42分钟

    这一章内容丰富饱满很多,不仅有许多案例故事,还有许多可以拿来就能用的经验问句,比第一章第二章更有趣味性。

    明天继续读第四章


下载点评

  • 微信读书(346+)
  • 小说多(9104+)
  • 情节曲折(684+)
  • 章节完整(10105+)
  • 内容齐全(984+)
  • 引人入胜(475+)
  • 在线转格式(9109+)
  • 收费(31010+)
  • azw3(977+)
  • 体验差(734+)

下载评价

  • 网友 饶***丽: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2:22:35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焦***山: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4:48:33 )

    不错。。。。。

  • 网友 瞿***香: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2:28:13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师***怡: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5:05:14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通***蕊: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2:33:13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郗***兰: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2:24:44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宓***莉: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4:48:38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20:53:3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薛***玉: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0-27 12:33:06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晏***媛: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2:29:03 )

    够人性化!


同作者:Franz的书籍:

  • 李斯特著名钢琴独奏曲13首 Liszt Masterpieces for Solo Piano: 13 Works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李斯特改编瓦格纳歌剧钢琴曲 Complete Piano Transcriptions from Wagner’s Operas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和其它作品Sonata in B Minor and Other Works for Piano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FRANZ LISZT WEIHNA CHT SBA 圣诞树:李斯特钢琴双人联弹曲12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Totentanz and Fantasy on Hungarian Folk Tunes 李斯特《死之舞》、《匈牙利狂想曲》钢琴和管弦乐全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A Faust Symphony in Full Score(《浮士德》交响曲全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舒伯特钢琴独奏奏鸣曲) Complete Sonatas for Pianoforte Solo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Op.27,in Full Score E小调2号交响乐,作品第27号,全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Selected Piano Works for Four Hands 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曲选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及其它钢琴独奏曲Mephisto Waltz and Other Works for Solo Piano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作者:Liszt的书籍:

  • 李斯特改编钢琴独奏曲:舒伯特歌曲集Ⅰ《圣母玛利亚》、《魔王》和其它著名歌曲The Schubert Song Transcriptions for Solo Piano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李斯特《死之舞》、《匈牙利狂想曲》钢琴和管弦乐全谱)Totentanz and Fantasy on Hungarian Folk Tunes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Complete Bach Transcriptions for Solo Piano巴赫改编钢琴独奏曲全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FRANZ LISZT WEIHNA CHT SBA 圣诞树:李斯特钢琴双人联弹曲12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李斯特钢琴独奏练习曲Ⅰ:包括超级技巧练习曲) Complete Etudes for Solo Piano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Op.27,in Full Score E小调2号交响乐,作品第27号,全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6-9 Transcribed for Solo Piano 贝多芬交响曲作品第6-9号钢琴独奏改编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贝多芬交响曲作品第1-5号钢琴独奏改编谱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1-5 Transcribed for Solo Piano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Liszt Masterpieces for Solo Piano:13 Works 李斯特著名钢琴独奏曲13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La Danza and Other Great Piano Transcriptions(李斯特《舞蹈》及其它著名钢琴改编曲)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英文原版书” 的书籍:

  • KAPLAN SAT SUBJECT TEST LITERATURE 2013-2014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MH'S 500 MCAT GENERAL CHEMISTRY QUESTION(ISBN=9780071783118) 英文原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攻破LSAT (2009版) Cracking the LSAT, 2009 Edition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Kaplan TOEFL Workbook (3 Audio CDs Inside)Second Edition (托福考试训练手册)(第2版,配光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MCGRAW-HILL'S GRE WITH CD-ROM, 2013 EDIT(ISBN=9780071794657) 英文原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Word Smart for the Toefl 聪明词汇:快速攻克托福词汇 9780375429217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008 (考试指南)CRACKING SAT (JUN 07)(US-T)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Get Into Medical School : A Strategic Approach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Kant and the Platypus(ISBN=9780156011594)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DISNEY PICTURE DICTIONARY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艺术 Art” 的书籍:

  • 设计与插画 Design/Illustration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Chinese Knotting 中国结 (ISBN 9780804833998)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英文原版 The Movie Art of Syd MeadVisual Futurist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戏剧表演速成 THE ATER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Things Japanese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Polovtsian Dances and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in Full Score(《波洛维兹舞曲》和《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全谱)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Art and Artifice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莫扎特著名钢琴独奏曲19首)Mozart Masterpieces: 19 Works for Solo Piano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绘画Fine Chinese Paintings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律师学(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