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精装版 灸绳 周楣声正版针灸艾灸书籍灸穴经典按压按摩书 疗法针灸学基础理论 中医学灸疗宝鉴临床医学书良品养生书籍大全包邮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全新精装版 灸绳 周楣声正版针灸艾灸书籍灸穴经典按压按摩书 疗法针灸学基础理论 中医学灸疗宝鉴临床医学书良品养生书籍大全包邮精美图片

全新精装版 灸绳 周楣声正版针灸艾灸书籍灸穴经典按压按摩书 疗法针灸学基础理论 中医学灸疗宝鉴临床医学书良品养生书籍大全包邮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全新精装版 灸绳 周楣声正版针灸艾灸书籍灸穴经典按压按摩书 疗法针灸学基础理论 中医学灸疗宝鉴临床医学书良品养生书籍大全包邮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5252658
  • 作者:付刚 
  •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4
  • 页数:590
  • 价格:63.9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文化 传统文化 中医文化:本草纲目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9-25 16:00:0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上篇 灸论

第一章 关于振兴灸法的思考

第一节 灸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第二节 振兴灸法的方向

第二章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经络学说

第一节 研究经络学说不能忘记中医的认识论

第二节 经络学说应与中医藏象学说相联系

第三节 不能混淆经脉与经络的主次地位

第四节 有形无形、颅内颅外之争应该得到澄清

第五节 广义经络与狭义经络不能混为一谈

第六节 生理经络与病理经络应有所区分

第七节 对经络内容与功能的认识不能笼统含混

第八节 经气应该是经络的实质

第三章 经脉系统的内容及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

第一节 经脉系统与经络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经脉系统与心血管体系的关系

第三节 经脉系统与经筋体系的关系

第四节 经脉系统与淋巴体系的关系

第五节 经脉系统与皮肤肌肉的关系

第六节 经脉系统的联系和依存

第四章 针刺与灸法功效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比较

第一节 针与灸的联系基础和作用机制

第二节 针灸与药物的比较

第三节 针和灸比较

第五章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与作用

第一节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各种灸法及作用

第六章 针灸辨证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临床辨证与治症的意义

第二节 针灸辨证与汤液辨证的异同

第七章 灸感病理感传规律及其意义

第一节 灸感感传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灸感感传的路径与形式

第三节 经穴感传作用的若干特性

第四节 十四经病理感传现象与途径

第五节 灸感规律对中医基本理论的验证

第八章 热症禁灸与可灸对灸法的影响

第一节 热症禁灸的错误根源

第二节 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如何对待热症用灸

第九章 灸赋

第一节 针灸探源赋

第二节 灸不离宗赋

第三节 经脉求真赋

第四节 灸针同异赋

第五节 灸针辨证赋

第六节 灸感三相赋

第七节 热症贵灸赋

第八节 灸海乘槎赋

第九节 灸不忘针赋

第十节 灸贵变通赋

下篇 灸例

第十章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第一节 中医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与分型

第三节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践

第四节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验案选录

第六节 灸法成功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对防治艾滋病的启示

第十一章 灸法治疗各科病症验案

第一节 颅脑及神经精神病

第二节 五官口齿喉舌病

第三节 呼吸系统病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病

第五节 消化系统病

第六节 前后阴及泌尿系统病

第七节 运动系统病

第八节 皮肤病

第九节 外科炎症与外伤性病

第十节 癌肿及新生物

第十一节 其他

附录一 周氏艾灸(灸绳)传承谱系

附录二 怀念一代中医大家周楣声教授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类型: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出版社

成立时间:1987年1月12日

简介:

青岛出版社,是作为中国计划单列市之一的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出版社,于1987年1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青岛出版社是一家城市出版社,坐落在黄海之滨的青岛,以出版大众健康、美食菜谱、医学保健、少儿成长、社科人文、教材教辅类图书为重,并出版7种期刊和一份日报,在出版界素来追求“社风正派、书品高洁”之境界。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Bing 发布时间:2018-04-23 19:50:00

    关于波动率预测的综述,由作者本人的几篇综述论文汇集而成,主题集中,内容详实,但十几年过去了,稍显陈旧。

  • 作者: K.Kyo 发布时间:2019-07-08 11:40:49

    这本磕磕绊绊的也做下来了。真是本好书。带去跟小表哥一起分享,于是小表哥也买了一套。

  • 作者: 金金金 发布时间:2019-07-25 00:12:30

    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终于耗尽了这场给自己添的堵。情节故弄玄虚,文字苍白无力,漫画偷工减料,油墨味道浓烈,唯有定价感人。年度最差阅读体验,没有之一。

  • 作者: 星星 发布时间:2019-07-10 17:26:29

    和其他的真心差不多,例子都差不多。

  • 作者: silviode 发布时间:2024-01-22 08:58:15

    科普文,睡前读物


深度书评:

  • 我将灸绳运用在日常艾灸实践

    作者:手感造物 发布时间:2020-11-29 12:02:28

    这本书我看了不下十遍,最早学会的是压痛法选穴位艾灸。这个方法至今在用,非常好用,确定艾灸点非常方便,疗效靠谱。我常用期门穴来辅助诊断少阳病,发现压痛,即可艾灸,疗效非凡,可以当场解决问题。我常用命门或腰阳关来诊断下焦疾病,准确率非常高,灸感都可以快速穿透进入体内。

    从书中我领悟了艾灸必须有灸感,灸感消退了才可以停灸,而不是外面泛泛说一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

    我无法复制的是周老先生的一个穴位治病的方法,我基本做不到。

    我也没有学会书中的辨证方法,经藏辨证,我无法理解也无法运用。

    我目前使用的是《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体系,也许是我非常熟练的原因,我用起来效率高,疗效确切。

    实践了这么多年,艾灸治病有非常独到的优势,缺点是理论和实践脱节很明显。

    我现在全部是网络诊断,不用见面,方便快捷,费用低廉。

  • 《灸绳》读后感

    作者:鲁不晓 发布时间:2019-07-08 06:08:18

    临床上重针轻灸渐成常态,周老写《灸绳》,用实例证明灸法的重要治疗作用,振兴灸法。周老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治探讨何为经络?何为穴?何为灸?如何灸?从中取精华去糟粕,传承与创新。以下是个人读后感:

    1.经络

    经络有形无形至今仍在争论,经络能否等同神经血管?经络通过哪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我们越来越多的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来证明经络的存在,把经络具实化是否是正确的方向?周老认为

    经络体系并无形态结构可言,而是一种功能传递的通路,是以形态结构为依附,但又不为形态结构所决定的维持生命有机体动态平衡生机和活力的特有体系。

    神经、血管、淋巴系统或是经络体系循行感传的外周基础。

    经脉系统与心血管、经筋体系、淋巴体系、皮肤肌肉在生理、病理方面联系密切。针灸如何通过上述物质基础治疗疾病本书做了详细表述。如刺络放血可开郁决滞,散结通经,去瘀生新,泻热解毒。怎么选择针刺出血部位?通过望、切两诊,观察膨胀浮露的血管,或血管僵硬纠结处,或静脉分叉处的浮络,以确定最适宜的针刺部位。若针刺血管经络而不出血可选鍉针,先在被刺血管处按压,后在血管壁上轻轻反复按摩而不深入,运针时不过分摇动针身,留针时间要长,出针速按针孔。

    2.穴位

    《素问·气穴论》:“愿闻谿谷之会也?答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谿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指

    凡属肌肉分界明显处即分肉之间,多为经穴寄附之处

    ,这在四肢尤肘膝关节以下为明显。除却压痛穴,在临床上如何选择穴位呢?一方面通过经脏辨证,另一方面若抛开经络,非经非穴,是否会侧重取穴肌肉肌腱分界处,而非肌腹处呢?

    《行针总要歌》:“人身寸寸皆是穴。”《新针灸治疗学》“周身到处皆是穴,幸勿局限十四经。”周老认为

    并不是凡属于经络体系者始可称之为经穴,只不过是以经络体系之经穴为其代表和作为首选而已。经络体系在生理情况下既有其正常的规律性,在病理情况下又有其异常的变化性。

    那穴位在病理状态下是否也同样会动态变化呢?也许说阿是穴更准确些,“穴病相连,经无常道”。

    研究发现穴位具有低电阻、低肤温特性,病理情况下更是如此,可否借助仪器来发现不同穴位电阻和肤温差异,总结归纳不同疾病的“特异”病理反应穴,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正如周老所说:我们既不能用病理变化的腧穴来否定正常腧穴的位置,也不能用正常腧穴的位置来作为临床治疗的准则。

    3.灸法

    本书对灸法做了系统讲述,首先从辨证而言,有经脏辨证、压痛辨证、气血辨证和先兆辨证,前两者使用居多,尤其是压痛辨证。其次灸法分为直接灸(化脓灸、麦粒灸、灯火灸、桑枝灸、焠灸、发泡灸)、间接灸(隔虫法、隔药法、隔布法、隔纸法)、温和灸(手持移动法、工具支持法)。

    由于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度及美观的追求,直接灸临床使用率较低,而间接灸及温和灸受众性高,其中工具支持法、隔纸法分别用到周老创新的“灸架”、“万应点灸笔快速点灸法”,焠灸(火针)周老用办公用大头针来点刺、按刺治疗。另外周老自创热流喷灸,即多功能压力针灸法,将灸的作用由片集合成点,使药气流直对孔穴及患处喷射。遗憾的是,由于制作工艺繁杂,万应点灸笔、多功能压力针灸仪并未实现推广,反观灸架已成为灸法治疗的必备品。

    最后是灸法治疗部位的选择,从下篇灸例中不难看出运用最多的是压痛辨证,周老摸索出压痛穴出现的规律:远距离反应多有特定区域:

    胸4-胸8,更以胸5-胸7及其两侧尤为重要,周老称之为“阳光普照区”,还有对多种疾病验之有效的“百川归海区”,即左右中注、阴交、气海区域;相应经穴以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上反应穴为多;相应部位反应穴大多患侧>健侧,右侧>左侧,十宣>十井。近距离反应多在相应俞募穴找反应点。

    通过上述方法找出的压痛穴一般不止一个,原则上拣强或拣近,直接灸1-2穴可,温和灸分次用或轮用,直接灸更适用于老病,新病直接灸、间接灸、温和灸均可。

    周老反对热症禁灸。之所以有热症禁灸这种说法,源于古代的火治法,包括煴、蒸、熏、熨、灸等,煴火中的煅坑法,掘地为坑,如人长短,烧之令热,布桃叶、松柏叶、菊花、稻草及其他药物于其内,人卧其中,覆盖熏蒸取汗;蒸是湿蒸;熏是用干烤;熨是用药加热包罨;灸是用艾叶点灼。火蒸火熏,热力强大,用之失当,大汗淋漓,伤津耗气,灾害立至。相比于古时的火治法,现在的灸法温和许多,且部位局限,多定点,作用于全身较少。周老用大椎熏灸或火针代灸退热,灸治流行性出血热均取得良好效果,可见热症禁灸言论有待商榷。

    4.疑惑

    周老除对灸具、灸法进行创新外,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如一源三岐、大敦厉兑新取穴等。周老认为人畜不等同,针对中医理论的探讨与临床效果采用动物实验研究模型荒诞不经,狗鼠兔猪身上的“穴位”和人等同吗?在后期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中也采用了这些动物模型,多少有些矛盾之处。因实验研究造模和疗效指标检测有时是有创性的,在人身上实施困难,后改成动物实验研究,但此穴非彼穴,此经非彼经,确是要斟酌下的。

    周老把灸疗感传分为三相:第一相定向传导期、第二相作用发挥期、第三相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并有大量实例证明有这种感传。近期也在患者和自己身上使用艾条定点灸或隔姜灸等,按照压痛取穴法,灸疗时间大于30min,也有以小时计,但除了局部温热感外,几乎没有向他处感传过,颇为沮丧!还有“脏气法时”、“九六法运针”等不甚理解,仍需要看周老的《金针梅花诗钞》、《针铎》等书继续研究。如何使灸法更好地用于临床,改变轻灸现状,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国人欲为学修身,宏济时事者,皆当由此书着手。

    作者:lark 发布时间:2013-01-02 17:02:05

     学籥,顾名思义学习之钥匙也。钱先生一生浸淫学术,今举其成学之心得以告后学者,所以开示入学之门径也。余自私淑先生,立志向学,屡屡抱憾无缘亲聆师训,茫茫书海,不知何处方是涯涘。然读此书,先生若捧卷指示于前,耳提面命于畔, 挦袖执手,步步指点,成学之途恍然呈现,而先生宛然所立卓尔。门径既窥,益知先生之道德学问渊宏博大,实已入化境。今虽无末由也已之叹,然高山仰止,惟笃信奋发,寻溯向前,希图他日稍窥先生项背,亦可谓略知斯文,做一中国读书人。

        本书共收录先生论治学方法之论文十二篇,各重学问之一端,皆有精论。今捃摭要点,备列如下。

    第一篇《略论孔学大体》

        此篇列于全书之首,盖学者欲寻读书之门径,当先从宏观处观察学问之整体,知其范围内容,结构形式,终极目标,然后才方便下手。若不知此,只是一股脑扎进去,徒靡岁月,虽至皓首,亦不知所学。

        一、孔学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博文、约礼两事。

        二、博文之大者,曰六艺,曰诗、书。诗书、六艺当兼习,不可偏废。

        三、虽博文,又必约之于礼。礼乃治国平天下之事也。文徒博而不能致用于事,其博亦未全美。

        四、游于艺乃为学之始事,志于道乃为学之终极。游于艺,必尚实习,求实用。依于仁,必施之于人道。据于德,必归之于一己之德行。学必博,乃思以求通,所通者即道也。

    第二篇《朱子读书法》

        朱子乃孔子后,钱先生甚为推崇之大学问家,所谓博大、精微兼而尽之。朱子去现代较孔子为近,其读书治学之方法尤可资参鉴。就其要领,条陈如下:

        一、第一最要法门是虚心,所谓虚心只是不执己见。

        二、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若骤读一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有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三、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以来新见。

        四、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

        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六、凡读书,且须从一路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

        七、读书不可兼看未读书,却当兼看已读者。

        八、读书不贵多,贵使自己精力有余。

        九、凡看文字 ,众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

        十、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

        十一、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罅隙处,方寻得道理透彻。(此言罅隙处,盖作文思路,论证线索,理论结构)

        十二、读书须是普遍周满。宁详无略,宁下勿高,宁拙勿巧,宁近勿远。

        十三、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做课程,大施工力。

       十四、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没紧要。(此处戒人莫要先看史。读经以成己,己有未成,故如负痛在身,非通彻自明而不能须臾有歇。读史以成物,义理既明,典故物事,可劄记以问人而无伤于义理也。)

    第三篇《朱子与校勘学》

        以前常有一种概念,只要一提到朱子,就会说他是个理学家,只是重视性命天理,其它方面的学问似乎都并不见得如何。看过这一篇方知,以前的认识实在是浅薄的很。钱先生说,做学问要先有知识,才能有理论,有了理论才能做文章。知识可说就要来自于考据,要明白一事物,非得要真知道其源流名状,训诂考据正是为了辩证前人知识。古人称考据训诂为小学,并非说它不重要,而是进学上达的基础。虽然不见得人人都要如清儒般一头扎入故纸堆中,只是做些寻章逐句的功夫,但古人的典籍离我们久了,晦涩生疏,佶屈聱牙,若不明白字义,断不得章句,又如何理解其中义理呢,义理不明,文章自然也就没有根底。所以说不应瞧不起训诂学,但亦应知道其只是做学问的一个工具、一种方法,除非想做一个博士,否则只要善用前人的注疏,通识文章大体,知义理内涵,得辞章之美,也就可以了。如果有余力,为了提高自己的读书能力,让知识来的更扎实,就应该多少掌握一些考据的方法。钱先生在这一篇里,以朱子著《韩文考异》,谈论了考据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途径,甚为綦密精到。自谓性格脾性不耐繁琐,皓首穷经非吾所能为之,故仅列其纲目要领,熟读成诵,略有些名物训解的功夫,以资读书明理之用,至于考误订正,诠释经典不敢妄企为之。

        一、钱先生论校勘学之宗旨:训诂考订校勘之业,亦复别有本源。凡其所得之浅深高下,将胥视其本原以为定。(校勘只是工具,在于学者之眼光志趣。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

        二、本证、旁证之别:本证者,本书自相证也。旁证者,采之他书也。校勘必罗举异文,又必辩其得失。而辩定得失,则多有待于他书之旁证。寻觅旁证,有贴切与否之辨。若得本证,纵然旁证贴切亦不足取也。若旁证杂歧,苟无本证佐之,莫可以私意抉择,当置之以待后学。

        三、文理者,字法、句法、章法皆是。字句章节之法变,而文之意义亦随而变;衡平得失,主要在是。从知治校勘,既必精熟文理,又须博涉兼通。

        四、校勘之学,固贵于客观之取材,而尤贵乎主观之鉴别。鉴别之深浅高下,则不尽凭乎外在之材料,而实更凭乎校者之心智。而心智有深浅高下,则一视乎其学养所至。

        五、治校勘考订,必兼著诸本之异,以明取舍之意,而待读者之自辨。不掩其所从来,此不尽为治校勘者所必守之大例,亦凡治训诂考据之学者所应同具之美德也。

        六、校勘考据之学,固贵能得证,然亦有不烦证而可定论者。复又多证转失者,反不如少证无证之得者。此非学养功深,于其所援以为证者先有一鉴别之精心,而徒恃多证为贵,则胥不失之矣。

        七、治校勘者,版本固然重要,然不可先持一成见,谓一本为必是,另一本为必非。

        八、钱先生于篇末就治学规模之总结:校勘之业,虽曰小道,亦已包括训诂、考据、辞章、义理,而兼通一贯之。而大儒之成学,其宏纤俱举,细大赅备,必审必谨,不遗不苟,亦格物穷理精神之一种具体表现也。

    第四篇《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

        学者是学术的载体,一代代的学者们用讲学和著作传播和诠释着各自的学术思想,而学术就在这样的生生不息中传承和创新。钱穆先生此篇,从近百年繁星璀璨的学海中选出了陈澧、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五人,总结和阐述他们做学问的方法。应该注意的是,这五个人虽然都是盛传海内的大学问家,但钱先生选择他们并非仅仅因为学术上的地位和成就,事实近代学术界里有许多名气和学问远逾此五人者。但古圣先贤们的典籍浩如烟海,一生苦读亦难穷尽,正是此五人将各自读书门径、要领和思考纂述成册,指示明路、扭转学风、普化后生,使后学者得以徇阶而上,终有登堂入室之望。

        一、陈澧 《东塾读书记》

        钱先生一向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清儒专以训诂考据为学,认为其偏废而不济世用,乃学问之末流。清代考据学,在乾嘉时期到达鼎盛,成为学术主流,学者皆趋附之。陈澧首开慧眼,看到了其中的锢蔽,因而主张从事学问该从大体上探索义理之表示,将“有用于身”、“有用于世”作为著述讲学的主旨。

        陈澧认为近百年来,讲经学者,训诂甚精,考据甚博,而绝不发明义理,以警觉世人,这是世道的衰乱的直接原因。此外,专门以训诂考据的兴趣与见解来读书,只求觅得书中一二罅缝,做的一篇经解,博得俗誉虚名。这种风气使得学术界养成了一种懒而且躁的心理,不肯平心静气,精详阅读,而急于成名,掩盖先贤,久而久之全体读书人都受到了此种风气之熏陶,待这些读书人出来领导社会,自然天下大乱不可收拾。

       钱先生根据陈澧转移学风,救济时势之意见,对读书为学做了如下阐释:不先融会大义,只向零碎处考译,则此路无极,将永无到头之期。如是则读书人永远在搜集材料,为人作工具的准备。永远是一些竹头木屑之收藏,永远无一间半架真建筑。照此下去,尽可遍天下是读书人,而实际并无一读书人,社会上亦不会受到读书人的真效用。纵使经解做的极好,亦无关大义,只成得一个博士,不成为一个士大夫。博士最多能知道了些人家所不知道的,却与做人办事一切世道无关。士大夫则学从读书中明义理,来做社会上一个有用人物。陈澧言:士大夫之学,更要于博士之学。士大夫无学,则博士之学亦难自立。是也。

       钱先生虽然推崇陈澧的卓识,但亦认为其终究还是没有脱离当时的经学范围,仍只能算是个经学家。陈澧让人读经,专要通读注疏,虽然看到了从前人的病痛,但他自己所开的药方,却不见真有力量,未能使此病霍然而去。

      二、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

        曾公和钱先生皆为我最崇拜之人物,曾公歿后二十三年,钱先生出世,迨至此文,已逾六十载。读此篇,宛若二人并立于前,侃侃而言,畅论学术,吾捧卷随后,亦步亦趋,每闻妙语精言,手舞足蹈,几若癫狂。

        钱先生开篇即曰:治近百年史的,轮到人物方面,无论如何,不能不首先推倒曾国藩。曾氏气魄之雄厚,人格之伟大,及其在政治上、社会上种种之建立,其不可磨灭处,纵然近人有好持异论的,到底也不能不承认。读钱先生著述原以不少,如此在学术和事功两方面皆极力推崇的,恐只曾公一人。

        曾公与陈澧为同时代人,因僻居乡野,机缘所幸,曾公从学期间未受到考据学风之影响。此间,钱先生说了一句:任何一学派,一到时髦,则无不有其锢蔽者。在陈澧的一篇里也有类似说法:任何一时代的学术,只要成为时趋,久而久之,未有不成为俗学的。两句话意旨相通。前日,听林存光教授讲课,亦发同样议论。因生疑惑,到底何谓俗学,其锢蔽为何?顾名思义,俗学乃世俗流行之学,苏轼 《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学。俗学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 盖学派之分,各有其长,亦有其短,贵在融会兼取;学术流传,有乘虚不变者,亦须有随时代变而变者。然学派一旦成为时髦,遂成门户之见,别派之说纵有所长,亦不足取,成为僵死教条;学术一旦变为时趋,人尽言之,宛若天理,从而丧失生命。故,做学问,贵乎先于学问之外见学问之全体,而后见识超然,自有定见,循路直去,不为世俗所锢蔽。

        钱先生说,曾公三十岁前从事于八股文章,三十岁时才开始讲学,三十二岁时才开始点读《汉书》,故曾公自言“早不自立”,并非自谦。以此计算,曾公于六十一岁歿,故曾公真正从事学问到寿终正寝,不过三十年,而就是在这期间,曾公在学术和事功两方面均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所以,钱先生说:读书运动的对象,不该老是一辈大中小学校里的青年和儿童,或是推车卖浆不识字的贫民;而社会上的中年人物,比较站在领导地位的搢绅士大夫,尤其应该是读书运动的第一对象。另外,曾公一生仕宦戎马,日不暇给,并没有专意读书的条件,然而却在学业上成就了卓绝成就,可见读书并不一定要一种特殊的环境,乃及一种特殊的生活。

       钱先生总结曾公读书法,引用了“与其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的典故,以说明曾公读书的“约”字诀。但同时亦指出,若仅只“约”而注意不在“身心国家大道理”上,则亦謏闻浅见。所以如用“约”字功夫,便须先从“大”处着眼,这是相互为用的两面。曾公的“约”字诀要义如下:

       (一)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

      (二)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三)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为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四)经则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五)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

      (六)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此曾公治学之总括也)

       曾公读书既主守约,则选择不可不审,故曰: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而选择的标准,应该“先务乎其大”(大者,身心国家大道理也)。

       曾公读书心法已如上述。钱先生评价曾公为学:实能抉破乾嘉以来义理、考据、词章三排之藩篱,俾可兼得三者之精华,庶可谓是士大夫略观大义之学也。愚见以为,所谓士大夫略观大义之学,即以身心国家之大眼光为治学目的,有宗派师承,而无藩篱之见,经世致用为上;能精审词章,而不固执于考据,明通义理即可。对于“博士之学”和“士大夫之学”,钱先生以为从学术上来看应各有分工。“博士之学”为少数人专攻,为实践提供理论和素材。“士大夫之学”为多数知识分子所领解,致力于以学问成果改造社会。

      除了见识超卓外,对于曾公的学术地位,钱先生亦甚推崇,尤其是对曾公的古文造诣颇有追述。曾公私淑姚鼐,推宗桐城派,力主诗文应以声调为本,探取作者性灵,使读者精神与作者精神相訢合。劝人学诗应看一家之专集,不可读选本,方能不汩没性灵。钱先生认为,研攻诗文应结合自身的性灵特点,若刚直倔强,当读恬淡之文;若闲散怠惰,当读雄强之文,纵使不以诗文名家,亦可切就己身,释回增美。

      三、张之洞

      钱先生认为张之洞并不能算是个学者,但其编纂的《书目答问》和《劝学篇》却代表了一种时代价值和风气。但钱先生并非推崇此两部书,尤其认为《书目答问》要不得,根本算不得是个指导人学问门径的书,只是开列了一堆书目便于翻检的参考书。钱先生提出了一部指导人做学问的书,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要摆出学问的结构体系,并指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先后本末。

       (二)、指出研究该项学问所必需的工具书。

       (三)、指出作此学问所能达到的目标和功用。

       从以上三个条件来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并不具备上述三种条件,只是罗列了二千余种,十数万卷的书籍典章,叫人无从下手。除非其人先对某一种学问稍知门径了,再来翻看此书,或会有些益处,否则只是一种目录学和收藏的功夫。

       《书目答问》刊布于光绪元年(1875年),当时的清朝政权还算稳固,但已经露出了衰亡的迹象。待到二十四年后《劝学篇》成书(1899年),清王朝内忧外患,已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面对乱世,张之洞对于治学的观点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劝学篇》里他抛弃了以往教人读书浩繁务博的态度,提出了“守约施博”,“以致用当务为贵,不以殚见洽闻为贤”的概念,较之《书目答问》徒求“博杂浩瀚”,在见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钱先生评价该书“有几许通明的见解”。然而时局的败坏,多少让这位一代名臣心灰意懒,以至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意苟简”。为求速成,他提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近思录》、《东塾读书记》、《御批通奸辑览》、《文献统考详节》。钱先生评价说,到了这种程度,已不能叫做守约,而只能算是居陋了。

       四、康有为

      钱先生深刻反对清儒以考据为学的风气,认为近百年来真正能够开创新学风的人,只能说是康有为。康氏的学术历程按其讲学和著述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广州万木草堂,代表作《长兴学记》,第二阶段是桂林讲学,代表作《桂学答问》。按照钱先生的评价,康氏在《长兴学记》表现出了对旧风气的强烈反抗精神,指示了一条使学问回归义理实用的道路。然而由于受到廖平的误导,康氏转而批判古文经学,上托董仲舒之公羊,提出了所谓新经学(钱先生特别批判《伪经考》是野狐禅),进而在《桂学答问》里又回归到了考据学的老路上去了。下面分别对康氏两个阶段的学术做一个简述:

      (一)康氏之《长兴学记》

       万木草堂时期的康有为,显然对旧学术具备强烈的批判性,力主开创一种新的学术。梁启超评价这一时期康氏的讲学精神:“以孔学、佛学、宋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其教旨专在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钱先生以为,这是一种极大的眼光和智慧,“依稀是回复到晚明遗老之矩矱”,比之陈澧和曾公均高明许多,张之洞则根本未入门径。钱先生把陈、曾、张等人的学术称为“经籍书本”之学,而把康氏的学术称为“人文知行”之学,可见推崇之高。

     (二)康氏之《桂学答问》

      《桂学答问》成书于《长兴学记》四年后,然而康氏学术思想却因为廖平的误导,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一头钻进了公羊春秋。钱先生评价其“钻进了牛角尖,更无出路”,因此将长兴讲学所积累起的新风气完全摧毁了。康氏也从“士大夫之学”,终于还是蜕变成了“博士之学”,回过头来开始推崇《四库提要》和《书目答问》,俨然变成了一介经师,完全丧失了当年的风采。

      对于康氏前后的转变,钱先生认为源于学问不牢固。虽然处处以圣人自居,但惶惶于利禄政治,并木能在学术上做作出些贡献来。戊戌政变后,康氏流亡海外,其学术生命也就宣告终结了。

      五、梁启超

      梁启超为康氏门生中最出色者,不仅是康有为政治上的盟友,也是康氏学术继承和大发扬者。钱先生对梁启超十分推崇,认为其学术成就已远超其师,只是囿于师门之传,始终不敢逾越康氏之外,是故终究难成圆满。读此一片,首先一个观念是,先儒学思敏捷,少年时即已具备超卓见识,远非今日人可比。

      梁启超二十二岁,跟随康有为讲学桂林,遵康氏嘱咐编制《读书次第表》。于是开出了经、史、子、理、西六门功课单,搁置科学价值不谈,但说其于文史典籍涉猎之广,认识之深,已实在让人叹服。至于说《读书次第表》,按照康梁的意见,照此读书,六个月间,学者盖能学通中西,微言大义无所不晓。然而钱先生对此深不以为然,对比程氏家塾之《读书分年日程》,八岁入学,快则二十三四岁,慢则要三十岁,盖二十年左右方算初成,认为如此方能玩索精熟,透彻融会,为将来学术进境奠定基础。依康梁读书法,快则快矣,然有两大流弊,一则意思迫促,不能有沉潜深细之乐;二则滋生浮躁,易于养成傲慢和轻率的毛病,所以很是要不得。

      三年后,梁启超入湖南,于时务学堂担任中文总教习。时任湖南督学徐仁铸所编《輶轩今语》,据说出自梁启超之手,此书将治学读书的门类分为经学、史学、诸子学和宋学四个方面,并精语点破各门要领。

     (一)经学当求微言大义,勿为考据训诂所困;

      (二)史学以通知历朝掌故沿革得失为主,不可徒观治乱兴亡之迹。

     (三)史学以官制、学派二端为最要。(官制为一朝政治之所出,学派为一朝人才之所出,二者皆之乱兴衰之大原也。)

      又历一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梁远走海外,旧有的学术体系逐渐被人摒弃。辛亥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场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潮,古文典籍却以“整理国故”的名义重新走上了学术的舞台。梁启超在这个背景下,编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对于这本书,钱先生十分看重,认为它读书方法的阐述比陈、曾、张、康等百年来学者之意见都高明的多,有众家之长处而无其短疵。该书共收录典籍一百六十中,分为五类,其中梁启超最看重的是修养、政治史和韵文三类。他认为考据不应自成为一种学问,而是各项学问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抛弃了康门既有的公羊教法,摆脱了师门锢蔽,认为史学是国学中最重要部分。梁启超著书的目的是着力培养能在中国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均有益的人才,而非某一方面的专家。

       梁启超非常强调“熟读成诵”的作用。他对后学有这样一段话: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能熟读成诵,才是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著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社会共同意识生隔阂,应事接物的时候,常常也要仗他给我们的光明。

    第五篇 学术与心术

        钱先生以为论学术,必先及于心术与风气。心术者,学者治学之意态;风气者,社会公认之流行。学术与风气互为表里,各为因果,心术变化带来了风气变化,而风气变化亦会影响心术。然而,二者之间较为重要的,毕竟还是心术。只要心术正,即便风气败坏,终究还是可以挽救。对于心术问题,钱先生在此篇中主要谈及了四个方面:一是对考据和义理的评判;二是对为学入与出的条理;三是对学术和时务的认识;四是对中学、西学的取舍。

      (一)考据、义理之辩

        考据、义理,孰本孰末的问题,千年来学派纷争,门户对垒,纠弹未决。看重考据的,认为学问当窄而深,重视专门,主张为学术而学术。看重义理的,认为学问当济世用,主张明体达用,因此菲薄考据。钱先生则居中调合,认为考据义理:“合则两美,分则两损。欲为中国此后学术开新风气,辟新路向,必当兼综两趋势,而会通博综,以冶之于一炉”。虽寥寥数言,然定理已分明无疑。

        考据乃证定知识之法门,评判是非之准的,无考据则义理不明。然专务考据而无高瞻远瞩之气魄,无异于“见树不见林”,即便能有所得,亦无关与学问大体(身心国家)与民物大伦,难免于玩物丧志之讥也。故考据、义理各有所用,不可偏重,亦不可偏废。

      (二)为学之入与出

        然即言考据与义理并重,亦有先后之别乎?欲求学问当从考据入,抑或由义理入?学者所以为学,虽各有从入之门,然途辙之正关乎成就之大小。因此,钱先生对于此问题做了一番大议论。首先谈到的是为学之轨辙:必先有学问而后又只是,必先有知识而后有理论。学问入下种,理论犹之结实。不经学问而自谓有知识,其知识终不可靠。不先有知识,而自负有理论,其理论终不可恃。分而言之,谈到学者之始事:学者之始事,在信不在疑。信者必具虚心,乃能虚己从入。先治一家学问,由其门户,沿其蹊径,就其思想而为思想。迨于表里精粗无不通透,所谓心知其意,此始於信奉一家之思想,姑悬为我学问之对象(掌握思想方法,形成理论基础)。惟学不当姝姝于一先生之言。研穷一思想,又循次研治别一家,然其虚心亦如从前。两家思想或有从违,疑起于两信不能决,乃求之于考据,如是方笃信一家,或兼采两家(入乎一家,虚心学问之事)。第三,谈到学问之上达:故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实下功夫处在学问,确有了解处是知识。在学问与知识之不断进程中而遇有疑难,于是不得不运用我解决此项疑难之考据与思想。由考据与思想之所得,则成为一种理论(超乎专门,成就义理之学)。

     (三)学术与时势

        钱先生以为:学问非以争奇而炫博,非以斗胜而沽名。求以明道,求以济世,博古通今,明体达用,此真学问从入之大道。可见,学术始于学问,终于义理,本体即成,必付诸于实用,方为真学术。然学术之于时务,其事可相通而不必尽相合。时势之变,瞬息万状,若一意追随时变,转若曲学阿世。与其哗众取宠,不如潜心学术,经年有成,亦可宏济时艰。

       然学术与时代脱节,事终不美(其义见后篇《谈当前学风之弊》)。学者隐身事外,以专家绝业自专,以考据明确自诩,若不食人间烟火,则思想潮流操纵于少数空心虚谈之人,一国之众皆陷于惶恐迷惑之中。学者不能肩负领导思想之责任,如坚瓠之不可食,此岂社会之所望。

    (四)中西学术之贯通

        中学与西学之争,百年来未曾稍息,分疆割席,泾渭分明,若水火之不容。钱先生于此问题亦持中论,认为西学义理因国别、宗派、时代不同而各有歧义,非建诸不悖、四海皆准,故不应以片言只辞奉为金科玉律。而中国旧有义理,亦有与西学大义相通,于本国国情相合,有其独特妥当融洽之处,可推陈出新,保存而广大。故当以考据、义理并重,中学、西学以平等法融于一炉。

    第六篇 学问之入与出

        此篇对上篇“入与出”之论进一步引申,做更加详尽的讨论,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学术的轨辙。钱先生语:讲做学问,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

        学问入门始于“知之”,进而“好之”,再而“乐之”,至是则学问与生活达成一片,方算是真正跑进学问里。“知之”亦有大、小、偏、全之分,德、言、政、文之别,学者当各就其才性择一而从入。所以“知之”的方法,就儒家传统言,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人生实践中“知之”,另一方面从读书穷理中“知之”。此两方面缺一不可,必如人之行路,两脚交替,方可前行。然而钱先生着重指出,人生实践是为学的最先起步处,亦是为学之最后落脚处。所谓人生实践,不外洒扫应对进退,孝悌忠信仁义,离开人生讲学问,只是自欺欺人。

       其次再说另一只脚:“读书穷理”的方法,此段议论最当与本书第二篇《朱子读书法》互参。然此篇记载前儒读书之议论,亦别有新见,可资启迪者,备列如下:

       (一)苏东坡读书“分类以求”,是以不畏“苦难记忆”。读一遍时,注意某一问题。待到读第二遍时,再注意另一个问题。

       (二)柳宗元教人学文章应“参其洁”。每读一家、一部书,必应撷取其精华所在而师法之。

       (三)学问入门,绝非只有一门。可自此门入,而亦可以自另一门入,但不能两门同入。方其入一门时,此一门即是当时专门之学。要入一门,即专读一门书即可。

       (四)读一部书,可转为读一个人。如读《论语》后,可再读《春秋》,此时即是由“专门”演成“通学”了。对一人著作求会通后,进而读此一家一派之著作,再求会通。一家一派会通后,进而读别家别派,求大会通。

       综上所述,进入学问步骤有四:

       第一步:治专门之学。

       第二步:求淹博会通。

       第三步:复归专门之学。(各就才性、偏好,择一而执)

       第四步:成家而化。

       学问除了要能在一家一派、各家各派中求会通,以至于成家而化,最终要能于“时代”相会通,学问方有真价值。

                        

    第七篇 推寻与会通

        上篇提到,始学于专门,而后当求会通。钱先生恐后生难觅要领,故为此篇,再做申论。此外,先生在“会通”之前,别又加了一个“推寻”,并特别之处此“推寻”与“推想”大有不同。现下,就其不同处记述如下:

         (一)何为推想?

          听人讲说,可自旁面,反面推想。如听人说此是甲,即知其非乙、非丙。如此推之,却变成闻一知百、知千、知万,实则并未有真知实得,超所听闻之外者。如知此物是甲,此属真知。若推知其非乙、非丙,实则非属真知,亦可说是一种强不知以为知。此段意思可参考《论语新解》中先生对“知之为知之”的训释,抄列如下:如知马,始知非马,但不知其究为何物。然则我所谓知此物非马者,乃仅知我之不知其究为何物而已。人多误认此不知为知,是非之辨,遂滋混淆。

         (二)何为推寻?

          教授讲学不能一语遍尽全体,端待学者从所讲,自己反身自求。颜渊之“退而省其私”即此谓也。苦思之后还要能有所启发(亦足以发之义),要另开一路,或另辟一方面说之。比如说“汉高祖以平民为天子”,当试问:“除汉高祖外,其它天子是何身份?”,由此可知汉高祖后还有明太祖为平民得天子,此即新知。进一步将各个开国天子,按身份加以分类,又会得到新知。于是再问:“何以平民开国仅此二人?”,如此推寻,问题迭出,新知亦无穷。

         由“汉武帝以平民为天子”这一个问题,愈推俞广,把历代开国帝王全部推尽,再把一两语来加以说明,用一条线索来贯穿了,使千头万绪合成一束,这便是“一以贯之”,便是“会通”了。

         推寻和会通的原理已备述于上。钱先生为了将“金针度人”,使学者不仅明白原理,还能揣摩其具体应用,专门的举了自己的研究实例,让学者可以循着先生的针脚起落,领会其中精妙。然而知识推之无尽,穷老尽气亦不能归宿,因此钱先生再次提出,做学问要懂得如何运用其智慧及思想,也是就治学的“大眼光”,要知道如何取舍别择。

    第八篇 谈当前学风之弊

        第五篇《学术与心术》中,钱先生已提及“论学术,必先及于心术与风气”的问题,但该篇专重于讨论了心术问题。此篇,正是延续了上篇的讨论,对于学术与风气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气,而学术在时代的转变中,既有随风气变化而变化者,亦有传承不变者。此传承不变者,即学术之内在不灭之价值。此种价值,每与当代之风气不相并立。故有随俗媚世的学术和学者,即便能成为一时煊赫,但终归与其时代同归消灭。而一代大学者,必能卓越流俗,违抗风气,而有所建立与转移。想要不为风气所攘夺,确立学术内在不灭之价值,则有必要知悉每一时代当前学风之弊。这就是钱先生做此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钱先生认为,当前(此文著于1988年,言之当前亦不过也)学风之最大弊端,在于“为学”与“为人”两相分离。而中国学术传统中,“为学”与“为人”必须紧密相连,不相违离。抑且以“为人”为主,以“为学”为副。“为人”是“为学”的目的,“为学”是“为人”的手段与目的。

        对于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钱先生以为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咸丰时期。康有为主张今文经学,实则托古改制;章太炎主张古文经学,然则崇佛贬儒,进而开启了后来的“疑古运动”。

        (康有为避难海外,既远离政治,其学术影响亦逐渐消失,故仅为一时代人物。然其门弟子梁启超,学识眼光有远逾其师者。在欧陆一战时,著有《欧洲战役史论》及《欧游心影录》,对欧战成因及西方文化之疾病进行了讨论和批评,多有真知灼见,堪为深慕西方文化者一忠告,。尤其是其主张,中国传统政治乃“礼治”,与西方之“法治”相对立,当为一极大见识和贡献。)

        五四运动以及随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催生了一股打着“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号,彻底抛弃和摧毁传统文化的潮流,“全盘西化”竟成了一种全国的风气。但实际情况是,只知道破坏而不知道创建,只言方法而不指途径,徒具形式而无实在内容,尽取了些西方文化的外表甚至是糟粕,但于其实质精髓却未见收获,所谓西化于是仅有专门之别而无通盘大义。此种风气之下,不仅不再讲求中国传统,实际上于西方文化,亦属自立门户,自作聪明。

        国人欲求救国,虽一意追随西方,然苦无专门而完整的学术做为指导,故士杰大众皆惶惑不知所以。此时,马克思主义传入,因其结构完善、思想系统,因而很快即为国内精英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就此占据了学术的主流地位。

       至于抗日流亡,九州陆沉,学人困顿,风气亦一贯而下。近代中国处在一学术衰退时代中,仅见有时代影响,不见超时代之学术;仅属时代风气,并无学术内容,对时代毫无影响,甚至添加了坏影响。

        钱先生指出此一时期学术界五大病灶:

        其一,截断旧传统;

        其二,轻视前人成绩;

        其三,门户之见;

        其四,浅薄之时代论;

        其五,学术与社会群众分离为二。

        近代学术思想一语概括,只“空洞”二字可包括尽净。

       钱先生于近代学术流传及其弊端之讨论要点已备列如上。既然西学东渐已成为一大趋势,不可能忽视西学存在和影响,抑且西学确亦有其内在不灭之价值可资借鉴,中西融会,明体达用是今后学术必然的方向。惟不可妄自菲薄,出主入奴,若尽弃传统,以为中学不灭,西学不流,则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乎。是以钱先生,在此篇中对中学和西学的异同、长短亦进一步进行了讨论。要点如下:

       (一)大体而论,中国文化传统栽培人物,主要在学术性,非时代性。而西学则正相反,可谓其看重时代性超过了其学术性。惟其如中国,人物之学术性超过了其时代性,故能文化绵延,以达于五千年之久。

       (二)西方之所谓时代人物,都是从潮流中产生。中国之所谓学术人物,虽在此时代中出现,但由传统中产生。然近代中国时代变换,目不暇接,时势纷乱为人类历史所罕见。故时代新,潮流新,亦未来得及酝酿出新人物,新学术,未能应付此时代,乃为近代国人所轻视。

       (三)学术随时代而起灭,则无独立性,亦无“承先启后”之传统性可言。亦可谓仅有其当时之适应性与反抗性,而无历长期永传之存留与持续性。今人仅知重视革命性,但革命非即开创,非即建设。自中国传统言之,须能真开创、真建设,乃得成为真革命。此种革命性的学术,其在时代中转若有一种破坏性,而在历史大流中看,则有一种传统性与建设性。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前启后之意义与价值。在西方学术界,乃仅言开创,不重师道传统。重开创、轻传统、此诚中西文化之大相异处。

       (四)西方宗教家在自然变化中,必求建立承认一上帝,一切变化始有生命实质,始有内容意义。中国文化传统则并无明白提出此一上帝之名称,只以人生情感,即德性、仁道、师承作为宇宙主宰。故中国有师道,而无宗教,此又中西文化一大相异处。

       (五)西方自然科学亦是超时代,有师承,有传统的。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属外,一属内;一唯物,一唯心。西方唯物与中国尊师重道之重于各自一人之内在唯心者大不同。此乃世界人类学术真生命之两大端,一为中国传统之“人文精神”,一为西方传统之“物质精神”。

        钱先生此篇中围绕学术与风气进行讨论,自然对何谓学术及其特征亦兼有阐发。余试将其加以梳理。

       (一)学术有师承,乃有传统,有传统乃有独立性,方能超然于时代风气之上,不随时代起灭,有承先启后的价值。

       (二)学术传统必须要与时代问题相结合,既有传承,又有创建。若与时代问题两相隔离,则学术亦失去发展和生命。

       (三)学术是时代的灵魂,学术人物为时代之主脑,不随时代以俱尽。学术相传乃成文化,文化是社会之主宰和本真意义,历史与时代则仅是文化大体外面一躯壳和形象。

    第九篇 历史与地理

        非常惭愧,身为中国人,对中国地理的了解可谓是贫瘠的可怜。遑论山川大河、都邑名胜,即便是对当下三十个省级区划位置,也非得借助地图方可知其大概。正因为如此,在读历史材料的时候,我对于战争、外交和经济上的事件,常感到茫然无措。如说前几日读曾国藩的故事,说他要打金陵,为此定了战略,一意要拿下安庆,而后取得高屋建瓴的优势,一口气消灭了太平天国。安庆在那里?为何“安庆”这般重要?为何取了安庆就可高屋建瓴?这些问题不查地图是肯定搞不清楚的,即便查了地图也未必全部能搞清楚,非要有些地理、水文甚至军事上的知识才可以搞明白,当年曾公的苦心设计。钱先生这一篇,将历史和地理并起来讲,看过便知,先生治史之严谨,知识之博宏,眼光之远卓。即便是讲地理,这样似乎与文史无关的话题,也好像比许多地理老师要来的娴熟。摘抄要点如下:

       钱先生认为,学历史的必须兼学地理,并指出学地理必须首先要懂得查地图。查地图也要有方法:

         最先,要注意山川

        其次,要看疆域

        第三,要看都邑,然后再从都邑回溯到山川

        第四,要注意交通。

       然而只是查看地图或《地名大辞典》之类的图籍,只求能记忆,依然是死知识。一定要把地理知识活用到历史上来,由此而加深对历史之了解。为此,钱先生将自己治学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首先,从以下几部书目着手,获得从地理讲历史的一个入门途径。

           1、阎若璩《四书释地》:读此书可知考据之学,知地理知识之用,知如何在历史上活动地理知识的方法。

           2、胡渭《禹贡锥指》:读此书可知黄河在中国历史上之重要演变。

           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读此书可知黄河流域之山川向背,疆域形势,都邑交通,种种地理方面之知识与当时历史情态间的紧密关系。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读此书可知军事地理与行军方略。

           5、梁启超《欧洲战役史论》:读此书可知欧洲地理

           另有,胡林翼《读史兵略》、郦道元《水经注》及杨守敬《水经注疏证》

        (二)其次讲地理,重要在能到各地去游历。

           要从地理来了解历史,而求能获得此两者间一番深微内在、活泼生动的想象和意义,最好而且必然应从亲身的游历去摄取。学地理可以帮助我们去研究历史,而如能亲到各地去游历,更可发现许多为从前人所不注意的新问题。

    第十篇 我如何研究中国古史地名

        这一篇文章看似与上一篇同讲地理,实际上主题悬殊,此篇是钱先生专门谈他对于地理方面的考据认识的。才性所限,个人对考据实在并无太多兴趣,也不会去做个考据家。但考据是做学问必须的工具,因此掌握必要的方法,能从前人的考据中获得知识,下功夫又是必须的。

        这一篇里,钱先生对地名变化的原理做了阐发,特别是对于异地同名的缘起,有独到的见解。首先,钱先生从江苏太湖中有“洞庭山”与湖南洞庭湖同名,而认识到异地同名现象,其实暗藏着民族迁徙的蛛丝马迹。其次,钱先生还发现,地名初起都只是普通名辞,后来才演变成为特殊名称。如“霍山”、“九龙山”都是以山的形态定名,故各地都有霍山和九龙山。再推于,彭蠡湖原本也非江西鄱阳湖的专名;湘水也并非是今天的湘江而是今湖北之汉水,因而屈原并未到过湖南。因此,钱先生又得一通例,即地名迁徙,必系自文化地区迁徙至偏远地区。而文化地区变动频繁,故旧名渐渐为新名所掩没,而偏远地区变动较少,故地名保留更久。

        钱先生关于地名的考据皆载于《古史地理论丛》和《史记地名考》两书,他日再当精读。

    第十一篇 李源澄秦汉史序

         此篇虽只是钱先生为他人书作序,然而钱先生却将自身对于史学功能、国史体裁、史学宗旨和中西史学差异的看法阐述其中,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读后于国史方面颇有新获。

       (一)引章实斋《文史通义》论史学功能。

         著史之法有记注、撰述之分。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似智,撰述似神也。藏往欲其赅备无遗,故体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抉择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为圆。无藏往之智,斯不能有知来之神。而苟非能有知来之神,亦不贵有此藏往之智。故为史学者,必记注与撰述兼备,方可谓之真史学也。

       (二)国史体裁之演化。

         国史体裁有编年、纪传和纪事本末三类。纪事本末本于《尚书》,编年远祖《春秋》,纪传则发端《史记》并成为正历代正史的体裁。《尚书》是国史最早的发源,然其因事命篇,近于撰述,若事变错综,记载则因人而异,难以准衡。惟加之一年经月纬,斯其事之始末演变,方能近于客观。故编年体乃纪事本末之记注化。进而推演,事由人造,一事之兴,参与者众矣,仅用编年体,犹恐不足以尽其事变之真态,故就其事变中之人物而逐一记述之,乃始更臻于客观。故纪传体又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之记注化。

       (三)史学宗旨

        事变之真态既能善述无遗,而后人亦可凭藉以得其知来之用,此中国史学方圆兼尽之极深妙意之所在也。故能尽夫记注藏往之职能,斯固史学家所不可或背之宗旨也。

       (四)中西史学之差异

        西方史书以纪事本末为主,以编年和纪传为辅。反之在中国,则融纪事本末于编年与纪传两者中。西方史学崇尚圆而神,中国史学崇尚方以智。西方虽亦有编年体,然较之中国两千年持续不断,只能是瞠乎其后。

    第十二篇 古史摭实序

        此篇与本书第八篇《当前学风之弊》相互参读,可知钱先生对治学真精神之意见,一以贯之,笃守坚确。推崇挚友(本书作者)潜心治学、体悟精研、安贫乐道,虽多自谦弗如之词,然黾勉激励情真意切,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治学功夫尤可资读者引以自勉。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风尚,方其初兴,群趋共慕,若非此则无以为学(参见第四篇《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学问一旦成为时趋,久之必成俗学,其危害学术,痼弊大焉)。逮风尚既衰,则学者相与却步,该时代之学术风尚遂停顿不前。此盖学术发展之轨辙,自先秦、两汉,迨至明、清,大凡有各自时代之学术风尚,皆随时代更替而兴衰起灭。然时代风尚中必然蕴含着不灭的内在价值,值得传续继承,即所谓“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前启后之意义与价值”(见第四篇)。

       学术随时代发展有“恒”有“变”,学者之心胸,贵能明乎“变”,又能通乎“恒”。各时代之学术风尚能有其不灭价值者而得以传世者,皆因有“恒”而非其“变”也。故学者若胸次狭隘,井鱼拘虚,不知汇百代,融众流,则虽有坎井小知,亦不足观也。

  • 《团体心理治疗》的部分精彩节选

    作者:土拨松鼠 发布时间:2017-10-09 16:50:20

    亚龙的《团体心理治疗》无疑是十分不错的。做为一名非专业人士,为了避免遗忘,索性将一些个人认为是重点、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也方便将来回顾的时候不用在大部头里来回查找。

    -------------------------------------------------------------------

    1.

    疗效因子

    1.1.

    希望的重塑

    希望的重塑和维持对于任何心理治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让来访者坚持治疗,这样其他的疗效因子就有可能起效。

    经常听到来访者在团体治疗结束时说,看到其他人的进度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1.2.

    普同性

    许多来访者进入治疗时,忧心仲仲认为他们是唯一的不幸者。

    看到其他人有类似的经历,应该会疏解自己的孤独感。

    1.3.

    传递信息

    1.3.1.

    教导式指导

    ···教育过程属于内隐学习,大多数团体治疗师在交互式团体治疗中不会提供具体的教导式指导。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许多团体治疗方法把正式的指导或心理教育作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因此,在团体治疗中,教导式指导具有多种形式:传递信息、改变病理性思维、提供理论框架以及解释疾病过程等。通常,这种指导能使团体在初始阶段具有基本的亲和力,直到其他的疗效因子发挥作用。

    1.3.2.

    直接忠告

    最有效的忠告是给出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指示或者是一系列关于如何达到某种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建议。

    1.4.

    利他主义

    古老犹太教牧师的故事:地狱,有一大锅肉,每个人手里的勺子太长,没法放到自己嘴里。天堂,情况类似,但是每个人都在喂其他人。

    1.5.

    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

    实际上,治疗团体经常由一对男女治疗师带领,尽可能地营造类似父母般的氛围。

    早起家庭冲突的复现是重要的,矫正性的复现更加重要。再次暴露而不进行修复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抑制个人成长的人际关系模式不应该成为许多家庭结构中僵化、不可改变的特征。

    1.6.

    提高社交技巧

    1.7.

    行为模仿

    团体成员会像模仿治疗师那样去模仿其他成员。

    模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力量。

    2.

    人际学习

    2.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类总是生活在成员关系密切、持久的团体中,对归属感的需要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本的、具有普遍性的动机。

    2.2.

    矫正性情感体验

    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形下,使来访者暴露于他过去不能处理的情感经历中,然后帮助来访者经历矫正性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修复来访者既往经历中的创伤性影响。

    2.3.

    团体如同社会缩影

    每个成员的人际风格将会在团体的沟通中渐渐显示出来。一些人际风格导致人际冲突,这种人际冲突在团体过程中迟早会呈现。

    2.4.

    社会缩影:动力学的互动

    团体成员和团体环境间有着丰富而微妙的动力学互动。

    团体互动越自发,社会缩影的发展就越快速真实,反过来,团体成员中主要的、成问题的议题被引出和讨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2.5.

    概要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矫正性情感体验、团体如同社会缩影。

    2.6.

    移情和内省

    42%的人觉得是团体成员而不是治疗师帮了他们,28%的人说团体成员和治疗师均有帮助,只有5%的人声称治疗师是唯一改变他们的人。

    3.

    团体凝聚力

    团体凝聚力类似于个人治疗中的咨访关系。

    团体治疗效果不逊于个体治疗,尤其是在处理病耻感、社会性孤立和学习新的应对技巧等方面,团体治疗比其他治疗形式的效果更好。

    不管认知行为治疗还是人际治疗,所有成功的治疗都需要“一个具有仁慈、助人、鼓励特征的权威形象,以及对这一权威形象的正性依恋”。

    一种理想的来访者-治疗师关系为展开必要的冒险、倾诉以及探索自身和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

    3.1.

    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

    ···使来访者开始对原先坚信自己是令人讨厌、不被接受、不可爱的信念产生怀疑。

    治疗团体中的成员彼此之间有着各式各样丰富的意义。···在生活中,有多少关系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呢?

    3.2.

    运作机制

    ···一些研究提示,较早结束团体治疗的人员很少获益。

    成员稳定性是长期互动式团体治疗取得疗效的必要条件。

    4.

    疗效因子的整合

    4.1.

    疗效因子的相对价值:来访者的观点

    超过60个条目的类别,不同来访者对于疗效因子看法不一样。

    结果、宣泄、自我了解、模仿行为(认同)、家庭重现、存在意识因子

    4.2.

    宣泄

    情绪宣泄被视为人际互动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仅仅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发泄情绪,其无法得到什么益处。

    4.3.

    存在意识因子

    弗洛姆指出:自由比专制更可怕。

    ···我比较喜欢萨特对责任的定义:负责任就是“无关竞争地创作......”

    200年前,叔本华就建议我们应该认识到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fellow suffeers)

    4.4.

    疗效因子的相对价值:来访者与治疗师的不同看法

    治疗师跟来访者在关于重要的疗效因子方面有观点上的不同:来访者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治疗师的个人素质,而治疗师则把成功归结于他们的技能。

    4.5.

    影响疗效因子的因素

    4.5.1.

    不同团体治疗中的疗效因子

    不同的团体治疗偏爱的疗效因子群各有不同。

    4.5.2.

    疗效因子与治疗阶段

    ···他们在前半程团体咨询中更看重凝聚力,而在后半程团体咨询中更看重人际学习。

    4.5.3.

    团体外的疗效因子

    ···成员时常未将改变归于团体,反而会谈及他们所建立的新关系、开创的新社交圈、参加的新俱乐部、发现的新的工作满足感等带来的好处。

    ···这些关系、社交圈、俱乐部及工作的满足感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它们早就存在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团体体验推动个人去善用、开发这些资源,以得到满足感及个人成长。

    将治疗就视为“障碍的去除”可减轻治疗师的负担,也能使治疗师尊重这样的事实——自己无法完全了解的来访者丰硕的潜能。

    4.5.4.

    个体差异与疗效因子

    总之,疗效因子的相对力量显然是很复杂的问题。不同种类的治疗团体、治疗团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或团体的不同来访者,依其个人需求及能力,各重视不同的因子。

    5.

    治疗师的基本任务

    5.1.

    团体的创立与维系

    团体治疗师对于团体的创立和召集责无旁贷。

    一旦团体开始,治疗师就要承担管理者的角色,··预防成员脱落。

    团体治疗开始时,··彼此陌生,··治疗师是团体初期聚合的主要力量。

    治疗师必须能识别且能阻止任何威胁团体凝聚力的力量。

    5.2.

    文化的建立

    当团体已初具形态,治疗师的精力就要贯注于使团体形成具治疗性的社会体系。

    5.2.1.

    规范的形成

    团体的规范是由团体成员对治疗的期待、领导者及较具影响力的成员外显或内隐的引导而形成的。

    规范在团体形成之初即已建立,而一旦建立后则很难改变。

    5.3.

    领导者如何塑造规范?

    5.3.1.

    技术专家

    在担任技术专家的角色时,治疗师应能娴熟地运筹帷幄,使用各种技术将团体带往理想的彼岸。

    5.3.2.

    具有示范作用的参与者

    治疗师想要表现得从不犯错,其实,反而会给来访者树立一个令人费解、妨碍性的不良榜样。

    刻意地维持完美的形象,会使治疗师变得过分拘谨。

    治疗师自诩为无所不能,他这样做往往会疏离群体,同时也是在传递以下讯息:“无论如何你都不能伤害或触碰我”。这样的姿态可能会使来访者无所适从,因此明显有违治疗原则。

    5.4.

    团体规范的例子

    5.4.1.

    自我督察的团体

    团体应为本身的运行承担责任····

    从一开始,我就试着把团体的责任转给成员们。

    5.4.2.

    自我暴露

    要记住自我暴露的主观体验是很重要的,治疗师或观察者可能在许多时候会错误地下结论,称团体中的自我暴露不是真正的暴露,或所暴露的只是表面或微不足道的部分。

    Lisa···很多年前是一名心理师···15年前弃医从商,并大获成功。她来团体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社交生活,她感到寂寞与孤独···治疗师劝Lisa透露她的财富及心理治疗训练背景(尤其是后者),否则一旦她告诉大家自己曾为治疗师时,将引起众怒。Lisa终于跨出这一步,而且在仅余的数次治疗中,所得到的收获超过以往所有聚会的总和。

    自我暴露永远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重要的不是暴露自己,而是一个人暴露在和他人的人际关系背景中的重要事情。

    假如一个成员对暴露感到过度压力,···John有些东西还不想分享。团体似乎很急切···我可能会建议我们检视团体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不仅来自John,也同样来自其他成员。

    任何人绝不能因为自我暴露而受惩罚。团体中发生的最具毁灭性的事件之一便是,在冲突发生时,成员们利用团体中国年自我暴露的私人性、敏感性题材相互攻击。此时,治疗师必须强力介入,因为它不仅是“卑鄙的争执”,而且也破坏了重要的团体规范。这种强力介入可以有许多形式···

    5.4.3.

    有关程序的规范

    在治疗中,最佳的程序形式是团体成员自由、自然、自发地互动。但是,这样的形式绝不会自然而然产生,需要治疗师主动地塑造团体氛围。

    有些团体形成一种“开场”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每个成员要轮流报告前一周的重要事件或挫折,有时这种方式是必要且有益处的···

    特殊的团体需要特殊的程序规范,尤其是短程及成员有深度困扰的团体。

    5.4.4.

    团体对成员的重要性

    团体对成员越重要,团体就越有效能。

    每次聚会越具有连续性越好。一个功能良好的团体在每次聚会时,都会持续地修通上次聚会的问题。

    5.4.5.

    成员即为帮助者

    当团体成员开始重视相互提供帮助时,团体就达到了最佳的状态。

    破坏相互帮助规范的行为不容忽视。

    5.4.6.

    支持与对抗

    正如我在讨论凝聚力时所强调的那样,治疗团体的成员感受到团体具有安全性、支持性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治疗师必须建立一种团体规范,这种规范是:只有在形成稳固的安全感和支持感后,方能容许冲突产生。为了制止团体早期过多的冲突,介入往往是必要的。

    6.

    治疗师如何运作于此时此地

    门诊病人的治疗团体以广泛、持久的行为改变和性格改变为目标,它和戒酒匿名会···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它更强调“此时此地”体验的重要性

    ···整本书中所提到的最重要的原则:此时此地所产生的效用由两方面构成,任何单一方面均不具有治疗效能。

    第一层面是体验型的···所团体中的即时事件,比同时发生于团体之外或以往发生的事件都更为优先。

    第二层面是历程阐释(process illumination)。此时此地的聚焦如果缺少了历程阐释这一方面,则功亏一篑。因为如果人际学习这一有效的疗效因子要发挥作用,那么团体必须对体验的过程加以确认、检视并加以理解。

    6.1.

    历程的定义

    强调历程取向的咨询师,最关心的并非是来访者言辞的内容,而是来访者“如何”及“为何”发表这样的言辞。

    6.2.

    以历程为核心:团体的力量来源

    6.2.1.

    社会化的焦虑

    6.2.2.

    社会规范

    6.2.3.

    恐惧报复

    6.2.4.

    权力维护

    6.3.

    治疗师在此时此地的任务

    在此时此地聚焦的第一阶段——激活期,治疗师的工作是引导团体进入此时此地,可利用的技巧有很多种···

    此时此地取向的第二阶段——历程阐释,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许多力量会迫使成员无法与治疗师完全分担此任务···

    在整个团体生活中,团体成员们始终都在竭力争取在支配阶层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有些团体成员为了权力赤膊上阵,有些则极富技巧,有些人虽渴望获得权力却不敢坦言,有些人则总是采取顺从、被动的姿态。

    治疗师在团体中是一名观察员兼参与者,而观察员的身份使得他必须以一定的客观性去存储信息,去观察行为的顺序或周而复始的形态,去串联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

    6.4.

    激活此时此地的技巧

    治疗师必须以明确的指导、做示范或强化有效反馈的方式来教成员们如何要求别人做出回应或给予反应。

    阻抗会以各种形式出现,通常阻抗有多强,伪装就有多真···

    因此,治疗师不该回避困难,而应克服阻抗···我们就是要他们失败,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失败,让每个成员能辨认出各自对于人际亲密的特定阻抗···

    6.5.

    历程阐释的技巧

    6.5.1.

    辨识历程

    要教会一个初学者如何去辨识历程并不容易,治疗师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此种观察能力,而且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

    6.5.2.

    常见的团体紧张关系

    ··每个治疗团体中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紧张状态···

    治疗师绝不能忘记这些紧张状态,它们无处不在,并不停地为团体互动添加燃料。

    6.5.3.

    主要任务和附带满足

    来访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达到他最初的治疗目标:解除痛苦、与他人有较为良好的关系或是生活得更充实、更完整···

    每个来访者都把优先权给了一些随团体而生的附带满足上,而不是主要任务之上,包括与另一个成员的关系、来访者想要塑造的形象,或在团体中扮演在性方面最受人倾慕、最具影响力、最明智、最卓越的角色。

    ···团体的主要任务是由发展和探询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与治疗师、与团体整体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所构成的。

    6.5.4.

    治疗师的感受

    所有这些协助治疗师辨别和了解历程的指导方针都各有用途。但是,最重要的线索却是治疗师本身在团体治疗进行时的感受···

    6.6.

    协助来访者采取历程取向

    有些时候治疗师必须按捺住自己的聪明才智,必须忍受偏颇的理解,并且等待团体找到解决方案。

    很显然,你通过以身作则的历程取向为成员提供了示范。

    鼓励来访者表达他们对于团体历程的看法,是相当有用的。

    6.7.

    协助来访者接受历程阐释的评论

    来访者总是比较容易接受以支持的方式提出的观察。

    6.8.

    历程评论:理论回顾

    有三个与阐释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在此应特别强调。这些概念分别是运用过去、团体阐释和移情。

    1.运用过去

    2.作为整体团体的历程评论

    3.移情

    6.9.

    运用过去

    根据久远的过去做阐释,会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就是其中包藏有对治疗绝望的种子。一个不容忽视的矛盾是:如果我们完全被过去所决定,那么我们改变的能力从何而来?

    完全聚焦于反历史的此时此地互动是从来没有真正达到过的。

    在治疗团体中直言不讳地讨论过去,并不能正确地反映出在治疗过程中,每个来访者心里所浮现的过去的情境。强力聚集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非为了要促成他们之间的长远关系,而是为来访者和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之间必须努力的事项做彩排。

    6.10.

    做为整体团体的历程评论

    6.10.1.

    整体团体历程评论的原理

    6.10.2.

    充满焦虑的议题

    6.10.3.

    反治疗的团体规范

    另一类需要进行团体阐释的破坏力量,是团体展现出的反治疗的团体规范。例如,像我之前说过的,团体可能会在聚会进行时建立由每位成员“轮流”发言的模式,这样的一个模式并不好,因为它会阻碍自由的互动。

    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团体可能会跳过某些重要阶段,甚至从来没有将一些规范纳人团体文化里。例如,团体可能并没有经历过对治疗师挑战或质疑的过程。团体可能没有因为成员间的意见分歧而互相猜忌,也没有企图获得地位或争夺控制权,可能在一年多后,团体成员间仍然没有产生任何真正亲密的现象。···

    6.10.4.

    团体介入的时机

    7.

    治疗师:移情与透明度

    ···移情在精神分析式治疗中作用的基本原则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1.

    分析移情是治疗师主要的治疗任务

    2.

    由于移情的形成(以及解决)是关键性的,···治疗师要通过不暴露自己来促使移情发生···

    3.

    治疗师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个阐释就是澄清移情的某些方面。

    ···近数十年间,许多分析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米切尔和许多人认为,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中的“治愈”因子就是人际关系。

    精神分析师对治疗师自我暴露的程度持有异议——从充分的自我暴露到完全的不透明。···

    ··在团体治疗中,问题不在于移情是否重要,而在于治疗过程中的移情是否应优先于治疗过程中的其他疗效因子···

    这一成员想借着忘记别人的名字,来表达他希望所有成员消失,好来独享治疗师所有注意力的愿望。

    任何限制团体治疗师灵活性的规范,都会降低治疗师的治疗效果。

    ···澄清以下移情相关的问题:

    1.

    移情··团体中发生,··无所不在··

    2.

    若不识别移情及其表现,治疗师通常无法完全了解团体的历程

    3.

    ····

    4.

    某些来访者的治疗关键在于解决移情的扭曲···

    5.

    团体成员之间的移情能够被有效地应用,可能比对治疗师的移情反应更加有效

    6.

    ···

    7.

    通过保持灵活性,治疗师可以利用这些针对自己的非理性态度来产生疗效···

    7.1.

    治疗团体中的移情

    只要团体治疗师担负起领导者的责任,移情就会发生。我还没见过哪一个团体没有深沉而盘根错节的移情。

    7.1.1.

    一致性确认

    治疗师可以鼓励来访者将他对于治疗师的印象,和其他成员对于治疗师的印象相互印证。

    7.1.2.

    治疗师的透明度

    有人曾说过,当分析师说笑话给被分析者听的时候,你就可以确定分析已经接近尾声。

    治疗师恰如其分的自我暴露是以人际互动模式为基础的团体治疗的显著特性。

    7.2.

    心理治疗师和透明度

    ···弗洛伊德的一位关系亲密的同事桑德尔·弗伦齐(Sandor Ferenzi),由于不满意精神分析的治疗结果,不满地挑战经典精神分析师冷淡而全能的角色。事实上,弗伦齐和弗洛伊德在方法上有了分歧,因为弗伦齐相信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建立的那种相互的、真诚的和透明的关系,才是导致治疗成败的原因,而非理性的阐释。

    7.2.1.

    治疗师透明度对治疗团体的效果

    我认为对自我暴露的一项毫无根据的反对,是担心来访者会得寸进尺,亦即害怕一旦治疗师开始表露自己,团体成员将毫不知足地要求更多···既然更高的团体领导者透明度是这些团体的规则,那么,我回到我的治疗团体中就准备好好自我表露一番。

    这是团体成员通过成为攻击者而不是受害者,表现和控制她们受虐体验的实例。

    7.2.2.

    治疗师透明度的危险性

    在对于透明度过于狂热的遵循中,他们忽略了自己在团体维系上的功能,大多数成员在第6次聚会以前就脱落了。

    ···治疗师不应过早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确定性,来访者只有在有能力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时,才能看清他所依赖的人身上的缺点···

    成员比较喜欢暴露积极抱负(如个人及专业目标)及个人情绪(如寂寞、悲伤、愤怒、担心及焦虑)的领导者;成员并不喜欢领导者对任何成员或对团体经验表达负性感受(如无趣或受挫)···表达敌意几乎总是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这往往会导致团体提前终止并出现消极的治疗结果。

    “关键的谎言”——对个人及社会的整合常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不应被轻视或为了诚实而被骤然夺去。

    治疗师有一种特别的责任——要对来访者及治疗工作负责。来访者彼此间也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责任,随着治疗的进展,当唯我独尊感消减而共情能力增强时,他们要在彼此互动中演练这种责任感。

    团体治疗师与个体治疗师不同的是,前者不必是治疗的轴心。你的部分角色是团体的助产士···

    ···纯粹的宣泄本身起不到矫正的作用。认识上的学习或重建···似乎是必须的。若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只是成功地创造出一个更好、更优雅的治疗团体成员而已。若对广泛的人际关系模式没有足够的了解,来访者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人际互动中重蹈覆辙。

    8.

    来访者的筛选

    成功的团体治疗始于良好的来访者筛选工作。

    团体如此之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以至于很难聚焦于具体每一个团体的成员筛选策略···

    相当多的证据显示,团体治疗至少同个体治疗一样有效。···强调团体治疗比个体治疗更富有成效(从治疗师资源的角度来看),其疗效比为2:1,甚至有可能达到4:1。

    ···团体治疗有特别的功效··缓解物质滥用··针对肥胖症··患有躯体疾病··受到性虐待··

    对于那些需要积极的临床管理,或者当关系问题不那么重要而个人洞察力和理解特别重要的时候,个体治疗会更受青睐。

    8.1.

    排除标准

    问题:团体治疗师如何筛选团体心理治疗的来访者?答案:绝大多数治疗师并不选择适合团体治疗的来访者。相反,他们只是剔除那些不合适的来访者。···然后接受所有剩余的来访者。

    来访者如果不能参加到团体的主要任务中来,他的团体治疗就会失败,不管这种任务是逻辑的、智力的、心理的或者人际关系的。

    他们必须有能力和愿意检视自己的人际行为、暴露自我、给予和接受反馈。不合适的来访者容易形成对自己和团体都有害的人际角色。

    一个同质性程度较高并能合理利用强大团体压力的特定的团体治疗模式,可能会成为这类来访者的理想选择。

    正经历急性生活危机的来访者并不适合团体治疗,但更适合以个人、家庭或社会网络的形式对其进行危机干预。

    由有慢性自杀意念的来访者所构成的同质性团体已被证实是有效的。

    恒定的出席是发展团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所以,明智的做法是排除那些无法规律出席的来访者。···对于那些需因公外出而每4到5次治疗就会缺席一次的个体成员,我是不会接纳他入组的。

    同样,对于那些需要借助他人的交通工具来参加团体治疗的成员,或者路途遥远的团体成员,我也不是很乐于接受。···深深的挫折感,再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这些都会抹煞治疗动机并导致不规则的出席。

    一些治疗师已尝试通过对那些无法从团体治疗中获益的来访者进行系统研究,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排除标准。

    8.1.1.

    脱落者

    ···过早地脱落不仅对于来访者本身,··对整个团体都是有害无益的。

    “波纹效应”(Wave effect),意指一名成员的脱落招致其他更多成员的脱落。

    近来的实证分析证实,所有来访者中有47%的人会过早退出心理治疗(团体和个体治疗一样)。

    虽然这个脱落率并不比个体治疗的高,但却引起了团体治疗师的高度重视,因为团体治疗的脱落现象还将严重危害到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治疗效果。

    8.1.2.

    过早脱落的原因

    ··富者愈富,贫者越贫。··那些最缺乏参与团体技能和特质的来访者——也正是那些最需要接受团体治疗的来访者——最可能失败!正由于这一自相矛盾的现象(再加上经济因素),激发我们对治疗团体作充分调整,并且使其适合于更多更需要帮助的来访者。

    那些在某个团体或者某种团体中失败的人,可能在其他团体中会变现得很好。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减少脱落,而不是根除脱落。如果···团体从未有过脱落,那么可能是我们的门槛设置过高了,··

    外在因素

    外在压力被认为是来访者过早脱落的原因之一。···外在压力包括婚姻危机及夫妻冲突、事业和学业上的挫折、与家庭成员关系破裂、丧失亲友以及严重躯体疾病。这样的来访者应该被转介至专门为处理这些问题所设的团体。

    如果来访者的目标仅仅是想解决一次丧失后的痛苦(仅此而已),那么他就适合参加短程的问题取向团体。但是,如果来访者想改变使其反复置身于痛苦情境的自身的因素···那么他就适合参加较长期的治疗团体。

    ··对自己最满意的来访者以及容易过高评价他人意见的来访者,往往很难从团体经历中获益。一项研究表明,对个人改变不屑一顾或期望不高的团体成员有可能过早离开团体。

    ···一旦团体拒绝这个特异者,这种沟通便急剧减少。

    ···成员对团体的满意度取决于其在团体沟通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被团体其他成员接纳的程度。

    ···被认为是特异者的成员(被其他成员认为格格不入或对团体规范存在显著误解的个体)事实上是没有机会从团体中获益的,并且其遭受消极影响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特异者比团体其他成员更少从团体中获得满足感,他们体验到的只是焦虑,他们更少受团体重视和关注,更不可能被团体影响或从团体中受益,更可能被团体伤害,最终极有可能中断治疗。

    在11名特异者中,只有一名孤立的、僵化防御的中年男子没有过早中断治疗。这名男子之所以能坚持参与团体治疗是由于他同时在接受个体治疗,而个体治疗给予了他强大的支持。

    多数中断治疗的团体成员,对从团体治疗中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彻底失望。

    从团体治疗中脱落的其他原因包括:无法与他人同享治疗师、同时进行个体治疗与团体治疗而带来的问题、早期挑唆者、对治疗方向认知不一致以及亚团体引发的问题,所有这些现象通常并非完全是筛选不当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治疗师缺乏有效的治疗技术。

    团体治疗并不能作为协助结束个体治疗的方法,在治疗前的筛选工作中,治疗师应该对那些不适当的转介保持警惕。有时,来访者不愿放弃个体心理治疗将阻碍他投入团体治疗。

    ···治疗师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些来访者纳入团体,并且也没有向来访者澄清团体治疗的基本任务,一些来访者甚至怀疑治疗师的动机——质疑是否只是因为团体需要有人充实···其他来访者则因为被置于一个成员有严重障碍的团体而感觉受到伤害。他们认为这代表治疗师对其状况的评判···

    8.2.

    纳入标准

    临床上最为重要的纳入标准,也即是最明显的标准——治疗动机。

    大多数临床工作者一致同意,一个重要的纳入标准是来访者在人际关系领域是否存在明显障碍,诸如:孤独;羞怯及社会退缩;无法与人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或缺乏爱的能力;过度的争强好胜、言行过于粗暴、格格不入、好争辩;多疑;难以与权威相处;自恋,包括无法与人分享情感、无法对他人共情或无法接受批评、且不停地渴求赞美;一直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害怕自我肯定;谄媚奉承及依赖。

    ···对于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冲动型来访者,团体治疗比个体治疗更为有效。

    许多来访者在无明显人际问题的情况下寻求治疗。他们会举出一些促使来访者寻求治疗的共同问题:生活中的失落感、空虚感、广泛性焦虑、快感缺失、认同障碍、轻度抑郁、自残或自伤行为、强迫性工作狂、害怕成功、情感表达障碍等。如果有人仔细观察会发现,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人际障碍根源,并且团体治疗可以像个体治疗一样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

    8.2.1.

    纳入标准的研究

    ···团体研究显示,团体中收获最大的来访者是那些在团体治疗前测试中高度重视并渴望个人改变的成员;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解自身情感及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缺陷;他们对团体治疗的期望值较高,预期团体能提供适当的沟通机会,并且相信团体治疗可以 协助他们矫治某些缺陷。

    8.2.2.

    来访者对其他团体成员的影响

    在个体治疗的成员筛选中,我们只考虑来访者是否能从治疗中获益,以及他与某个治疗师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然而在实践中,团体治疗的成员筛选绝不能忽略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因素。

    8.2.3.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感觉

    最后一个重要的纳人标准,就是治疗师个人对来访者的主观感觉。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治疗师对来访者感到强烈的厌恶或缺乏兴趣(且不能够理解或难以改变这种状态),就应当将此来访者转介。这个告诫显然只是相对的,你必须对什么样的主观感觉将妨碍治疗做到心中有数。

    许多治疗师发现自己在团体治疗中,常常比在个体治疗中更能克服对来访者的最初的负性印象,团体其他成员和协同治疗师也都一致认同这一点。

    随着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自我认识的逐渐深入,治疗师通常会变得更加宽宏大量,会发现自己所不喜欢的来访者越来越少。通常,治疗师所体验到的厌恶正反映了来访者的性格对于他人的影响,因此可以成为治疗的有用资料。

    8.3.

    筛选过程总揽

    在下列状况下,成员会对他们所在的团体感到满意(被团体所吸引,并可能 会持续参加下去):

    1.他们认为团体能够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即他们的治疗目标)。

    2.他们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满足感。

    3.他们从参与团体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4.在面对外界时,他们为自己是团体一员而深感自豪。

    8.3.1.

    团体是否满足了成员的个人需求?

    团体治疗成员具体的个人需求,首先会在他们的主诉中表达出来,也就是成员寻求治疗的目的。这些个人需求往往是为了解除痛苦,很少涉及自我了解或个人成长的需要。这里,有几个因素非常重要:成员必然存在强烈的个人需要;团体必须被认为有可能满足这些需要;成员能够及时觉察到团体正不断朝满足其个人需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痛苦程度稍高的来访者,如果他们深信或有证据表明团体可能对 他们有所帮助时,他们就会在所不惜、全力以赴地投人到治疗团体中去。

    ···并非团体治疗不适于极度痛苦的来访者,而是较长期的动力式团体治疗不适合他们。

    面临紧急的重大抉择―如离婚、堕胎或放弃孩子的监护权―的来访者可能也不是动力式团体的合适人选。但在,做出决定之后,他们就可以在团体治疗中处理由决定所衍生的心理及社会问题,并且从中受益。

    8.3.2.

    来自与其他成员的关系的满足感

    ···在长时间缺乏人际满足感的情况下,来访者很少能坚持参与团体。

    人际满足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参加心理治疗的来访者常常看不起自己,因此,他们最初往往对团体其他成员也持同样的鄙视态度。···通常,来访者常会把治疗师当作过渡客体。首先,通过与治疗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他们才可以更容易与他人发展和保持亲密关系。

    8.3.3.

    来自参与团体活动的满足感

    来访者由参与团体任务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来自与其他团体成员间关系的满足感是密不可分的。

    8.3.4.

    从身为团体成员自豪感而来的满足感

    外在团体(如家庭、军队或近来的企业)偶尔会对个体施加压力,迫使其参与团体治疗。借着这种压力而组合的团体最初往往如一盘散沙难以凝聚成形,但随着团休的不断发展,便会产生出其他的凝聚力因素。

    8.4.

    总结

    团体治疗师经过考虑剔除某些来访者,然后接纳其他所有来访者。尽管团体治疗疗效的实证研究与临床观察儿乎没有提出多少纳人标准,然而,有关团体治疗失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 团体早期脱落来访者的研究,却向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排除标准。

    如果来访者有可能成为团体的特异者,那么,他们就不应被纳入团体内。团体特异者很少从团体经验中获益,但却很可能受到团体的伤害。

    正遭受生活危机的来访者也应当被排除于长期团体之外,并可由短期、特定问题团体或其他治疗模式对其做更为有效的处理。

    如果没有明显的排除指征,绝大多数寻求治疗的来访者都可以接受团体治疗。

    9.

    治疗团体的人员组成

    团体越简单越结构化,团体人员组成问题就越不重要。···在团体治疗文献中,关于团体组成的研究是最复杂、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

    我相信,建立一套有效的团体组成原则,能够帮助我们决定哪些来访者应该进哪些团体。如果我们在没有任何关于组织整个系统的知识的情况下就试图组建一个团体或填补一个空缺,那就如同盲人摸象。

    9.1.

    团体行为的预测

    9.1.1.

    标准化的诊断性会谈

    心理健康会谈通常的成果是得出一个诊断,该诊断的目的在于以概括的方式总结来访者的状况,并月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其他治疗师。但它能成功地提供实用的信息吗?事实证明不可以!

    目前的诊断还强调独立、可观察到的行为,而较少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

    总之,标准化的纳入性会谈在预测其随后的团体行为上显得无能为力。

    在阿尔贝·加缪所描述的地狱中,每个人的身份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并且被贴上标签:通奸犯、信仰基督教的地主、神经过敏的哲学家、富有魅力的双面人等,对于加缪来说,地狱 是一个一旦被分类归属,就不容再去辩解且永世不得翻身的世界。

    9.1.2.

    标准化的心理测验

    9.1.3.

    特定的诊断程序

    9.1.4.

    小结

    总的原则是:纳入程序与团体实际情境越相似,那么,对来访者的团体行为进行预测也就越精确。

    9.2.

    组成团体的原则

    9.2.1.

    临床观察

    相对于异质性团体,同质性团体往往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而不能有效地改变团体成员的人格特质。

    同质指的是什么质相同,异质指的又是什么质相异?是指年龄、性别?征候群、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还是指言语技巧、性心理发育程度、 精神科诊断类另Ii、人际需求?上述哪些才是关键变量?

    因此,对长期的密集型治疗团体,治疗师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在冲突方面要求成员具有异质性,在自我强度方面则要求成员具有同质性。在性别、主动性和被动性水平、理智和感觉、人际障碍形成上,我们倾向异质性;但是在智力、忍受焦虑的能力、给予和接受的能力以及求治迫切性上,我们倾向于同质性。

    临床经验表明,如果一些成员能够成为团体规范的先进分子和倡导者,团体会做得更好。让一两个团体治疗中的“老手”加人到新的团体,可能会获得更大的益处。反之,我们可以预测个体在团体中会很不适应,因为他会在其中扮演一个不健康的角色。

    9.3.

    概要

    9.3.1.

    异质性组成模式

    社会缩影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由于团体被视作一个宏观社会的缩影,团体成员被鼓励去发展新的人际互动模式,那么,为厂使成员学习的机会最大化,团体就应该由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团体在成员组成上须尽量与真实社会雷同···

    失调理论应用于团体治疗时,同样主张异质性的团体组成取向,但其理由却有所不同。当个体处在一种不和谐或失调的状态时,他必将采取行动来缓解这种失调状态,这样学习和改变就可能随之发生。

    为了促使来访者产生适应性不安的情绪体验,异质性观点建议让来访者暴露于那些不能满足其人际需求的团体成员之中,这样不仅不能强化其神经症性冲突,反而会给其带来挫折感和挑战,一方面能使来访者意识 到不同的冲突,另一方面,还能向来访者展示可供选择的人际模式。

    9.3.2.

    同质性组成模式--小结

    当然,保持团体完整性应是首要的任务,治疗师必须选择那些最不可能提早中断治疗的来访者。一些很可能与团体主导文化格格不入的来访者,或是至少与一名成员无法融洽相处的来访者,都不应被纳入团体中。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团体的凝聚力与团体的轻松舒适并非同义词。恰恰相反,只有在高凝聚力的团体中,冲突才能得到容忍,并被转化为 富有成效的治疗工作。

    9.4.

    最后的告诫

    治疗师宁愿把他们做个体治疗的时间填满,也不愿冒着来访者脱落的风险而把来访者转介到团体治疗。

    通常在一定范围内接受最初的7~8名经过筛选并被认为是团体治疗的合适人选来组成团体。在团体组成上,只运用最粗略的原则―男女人数各半,在成员年龄、行为特质或相互影响的风格上拉大差距等。

    首先,临床心理学家可以在他的个人工作实践中组建他的团体。···其次,一些合作执业的临床医生(通常在同一诊所工作)可以协调各自转介的来访者,共同组建成一个团体。

    10.

    团体的创建:地点、时间、规模和准备

    10.1.

    初步考虑

    在团体成立之前,治疗师必须选择合适的治疗地点,确定有关治疗结构的一系列具体决定,如团体的名称、大小、团体的周期、新成员的加人、治疗频率及每次治疗持续的时间等事项。

    10.1.1.

    物理环境

    团体治疗可以在任何场所举行,只要这些场所能够保证成员活动的隐私和自由。

    如果要对团体治疗过程进行录像,或者让学生通过单向玻璃观摩治疗过程,治疗师不仅要事先征得团体成员的同意,而且,还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成员们对此进行讨论。

    10.1.2.

    开放式与封闭式团体

    领导者应该首先确定团体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一个封闭式团体一旦开始治疗(除非在团体开始的前2~3次),就不再接受新成员,并按照预定的次数进行;相反,开放式团体则保持一定的团体规模,一有成员离开就会有新成员填补进来。

    ···许多开放式团体是没有治疗期限的,每过几年团体成员可能整批都被换掉,甚至领导者也被全部更换。

    大多数的封闭式团体是短程治疗团体,每周治疗一次,一般持续6个月或更短时间。

    10.2.

    治疗的时间和频率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每次心理治疗的时间长度才被固定下来:个体治疗为50分钟,团体治疗为80~90分钟。

    团体治疗的频率可以是每周1~5次,但绝大多数的团体一周治疗一次。

    10.3.

    短程团体治疗

    短程团体治疗(brief group therapy)正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团体治疗形式,而且在临床上被日益广泛应用,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经济压力的影响。

    研究者注意到,有较少困扰的来访者一般需要很短的治疗时间就能达到明显的改善。有时只需要8次甚至更少的治疗时间就能让许多来访者达到之前的良好水平。大多数有长程问题困扰的来访者需要大约50~60次的治疗才能得到改善,那些有明显人格障碍的患者则需要更长时间。

    在带领短程治疗团体时,治疗师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λ

    短程团体并不是长程团体的简缩;在带领短程团体时,治疗师必须有不同的心理设置必须澄清目标、聚焦目标、控制进程、活跃气氛以及保证效率。

    λ

    领导者也要注意学习的迂移,鼓励来访者将团体中所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团体以外的现实生活。他们必须强调治疗的目的是行动上的改变···

    λ

    治疗师应当尝试使时间限制这个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转化。自从罗杰斯实施限时治疗以来,我们已经意识到时间限制可以提高疗效并激励团体。

    λ

    治疗师还需注意,每个团体的治疗焦点并不等同于团体的名称(团体的名称指的仅仅是团体名义上的焦点问題)。

    λ

    一个有成效的治疗师必须是非常灵活的,他能够灵活地“对症下药”来增加治疗效果。

    λ

    尽管治疗时间有限,但是,领导者也不必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团体治疗前的个别会谈。相反,领导者必须格外重视成员的准备和筛选问题。诊所和健康维护组织最常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往往通过电话来筛选新来访者,并立即让他们加入团体,随后既没有进行个别筛选,也没有任何治疗前的准备工作。短程团体比长程团体更容不得犯错。

    λ

    团体治疗前的个别会谈,不只是常规的团体准备步骤,也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界定自身的问题,明确治疗目标,使他们更适合于短程团体治疗形式。

    10.3.1.

    团体的规模

    我个人的治疗经验和临床文献上的观点一致,都建议理想的互动式治疗团体的规模以7~8人为最佳,而5~10人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团体规模的下限其实取决于到底有多少人正处于危机之中,并需要被集合起来组成一个互动式团体。当一个团体只有3~4个成员时,它通常无法以一个团体的模式来运作···

    10.4.

    团体治疗的准备

    在临床上,在团体治疗前,应对来访者进行多少次个别会谈,治疗师对此意见不一。

    有些治疗师喜欢与来访者先进行几次个别会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10.4.1.

    对团体治疗的误解

    对团体治疗的误解及恐惧如此普遍,以至于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团体治疗必然面临的问题···

    ···对团体治疗最常见的误解可以分为以下3类:

    1.团体治疗中将发生的事,是难以预期的,会丧失对自我的控制——例如,在团体中被迫进行的自我暴露。

    2.团体治疗不如个体治疗,因为疗效的好坏与受治疗师关注的程度成正比。

    3.在团体中和许多有明显情绪问題的来访者一起,本身就是有害的。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部研究了69名寻求心理治疗的来访者,研究表明,有超过50%的人宣称,即使没有其他的治疗可用,他们也不会进人团体治疗组。他们怕受到嘲笑和羞辱,担心团体缺乏保密性。他们还害怕他们的症状会通过感染前蔓延,变得更糟。

    10.4.2.

    常见的团体问题

    1.治疗初始阶段使来访者感到沮丧困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治疗目标的不一致感。

    2.在团体初始阶段,成员们频繁流动是影响团体发展的最大障碍。

    3.团体治疗不像个体治疗,往往不能提供立即的满足。

    4.被认为是“团体治疗的致命弱点”的小团体及团体外交往等现象可能在团体的任何阶段出现。

    10.4.3.

    系统的团体准备

    我仍认为,准备性的会谈如果具有下列共同的目标,将对团体治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1.首先,我会向来访者简短地介绍精神医学中的人际理论。

    2.我会简明扼要地把治疗团体形容成一个社会实验室,在这里,探索和尝试与他人发展真诚的人际关系不仅不受阻止,而且还将受到鼓励和支持。

    3.我向来访者建议的一个能最好地利用治疗的方式,就是坦诚地面对团体中此时此地的情感——特别是对待其他成员和治疗师的情感。

    4.我预料团体会出现某些问題,所以我会提醒来访者,在团体治疗初始阶段,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沮丧、因为他们发现、处理团体问题和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与解决那些导致他们前来接受治疗的问题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联系。

    5.对参加开放式心理治疗团体的来访者,我强调团体治疗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改变的是根深蒂固的行为和态度。因此,治疗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6.提高来访者的期望,慢慢培养他们在治疗中的信心,并消除他们那些对团体治疗的偏见,这对治疗师来讲尤其重要。

    7,团体治疗会有一些基本原则,但是,没有任何一项原则比在团体中真诚分享对于自己和其他成员的感受更为重要的了。我告诉来访者,保密性原则在团体治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10.4.4.

    其他的团体准备技术

    其他的技术包括让来访者观察团体治疗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因为保密原则,公开发行的音像制品必须由工作人员或者专业演员扮演成员,模拟团体治疗过程。治疗脚本经过精心策划,可以呈现出准备阶段需要强调的一些重要问题。

    另一个更好的团体治疗准备技术,就是对来访者进行个别训练,教导他们团体治疗中需要的行为模式。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体验性模式被提出来了···

    10.4.5.

    研究证据

    团体之前的会谈准备会提高成员出勤率,增加自我暴露、自我探索和团体的凝聚力,尽管关于降低脱落率的证据尚缺乏一致性。

    研究表明,让来自社会经济低层的来访者有认知上的准备,会使他们更好地融人到团体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在团体中,即使像家庭施虐者那样臭名昭著的人,也会对增加出勤率和参与率充满兴趣。

    10.4.6.

    团体准备的理论依据

    首次,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团体的第一次治疗可能使人忐忑不安,团体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状态。很多成员会丧失信心并终止治疗。此时,治疗师的作用尤其突出。

    内在焦虑的产生源于团体的固有属性。一个经历了长程人际关系困扰的个体,无疑将在治疗团体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团体不仅要求个体尝试与其他成员建立密切关系,还要求他真诚坦率地讨论这些关系。

    来访者在团体初始阶段体验的许多焦虑,并非完全来自团体本身的属性,还是外来的,有些是因为治疗的不确定性所导致。

    为团体进行有效的准备,将降低这种源于不确定感的外来焦虑。

    团体治疗的系统准备工作,并不意味着要将整个团体治疗过程加以严密的结构化。我并不主张以说教式、指导性的模式来进行团体治疗,相反,我建议治疗师采用一些使团体更多自由互动、更多主动性的治疗技术。

    尽管有些团体治疗师不为成员做系统性的准备工作,但我们仔细调查后发现,所有的团体治疗师都试图对团体治疗过程和对来访者的期望行为予以澄清。

    考虑到政府机构方面的原因,我们应在团体准备中加入另一个因子:知情同意。

    11.

    团体治疗的开始

    团体治疗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治疗师能否有效地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包括成员筛选、团体构建、治疗设置以及其他各项准备工作。

    11.1.

    团体的形成阶段

    经典的团体发展理论认为,团体的发展包括以下五个阶段:形成期、风暴期、规范期、执行期和中止期。

    11.1.1.

    首次治疗

    首次团体治疗多半容易成功。通常,来访者(或新手治疗师)都会预想首次团体治疗一定很可怕,而事实上,这种畏惧往往随着治疗的开始而逐渐缓解。治疗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来访者焦虑和不安。

    11.1.2.

    初始阶段:定位、对参与的犹豫、寻找意义、依赖

    任何新团体的成员都会面临两大任务:首先,他们必须确定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自身的主要问题,这也是他们加入团体的目的。其次,他们必须在团体内部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以便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立足点。

    团体成员在早期有许多特征性的表现,如困惑、试探、犹豫等,而依赖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

    11.1.3.

    第二阶段:冲突、支配、反抗

    假如团体第一个阶段的关注点可以比喻为“进或出”(in or out),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关注点则可比喻为“高或低”(top or bottom)。

    在这个阶段,成员之间开始频繁地互相批评指责;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有权对他人做出分析和判断···

    每个团体的内部必然包含着对控制权的争夺。争夺的方式时隐时现,有时甚至显得激烈非凡。假如团体中很多成员都有强烈的支配欲,那么,早在治疗初始阶段,控制权就可能成为他们相互之间的重要话题。

    对治疗师产生敌意是团体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大概经过若干次治疗后,成员们逐步领悟治疗师不可能成为他们所渴求的“真正的领导者”,这个发现让他们深感沮丧,他们对治疗师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就不复存在了。

    围绕如何称呼治疗师这个问题,这些冲突显得尤为具体。

    对治疗师而言,第二阶段是极其艰难的阶段。新手治疗必须牢记,无论如何,治疗师仍是维系团体存在的要素:尽管治疗师一直受到成员的抵触,但他们不可能炒你鱿鱼···

    11.1.4.

    第三阶段:凝聚力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团体士气、成员相互信任感以及自我暴露都会不断增加。

    此时,团体最关注的是亲密感。

    尽管这个阶段可能有较为自由的自我暴露,但不可否认,团体内部仍可能存在一些沟通限制:在凝聚力的作用下,成员往往克制自己表达任何负性情感。

    11.1.5.

    小结

    研究团体发展的另一种方法是追踪团体特定变量(如凝聚力、情绪强度亲密度等)的发展路线,而这些变量的发展轨迹均不是线性的。···团体的发展阶段也经历相似的流程,各种问题依次出现、逐步升至主导地位,当团体回头来更彻底地解决先前的问题时,这一问题又趋于隐退。··· Hamburg曾称之为“循环治疗”(cyclotherapy)。通常,一个治疗团体在处理支配权、信任感、亲密感、治疗费用及协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可是,几个月以后,这些主题仍会被重新提上议程,只不过那时会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讨论。

    团队的领导者不仅要考虑那些促进团体发展的力量,而且也要考虑那些反团体的力量,即那些个人的或社会的对参与团体的反抗——对融合的畏惧、对失去个人独立性的畏惧、对失去自己独特魅力的畏惧和对探索后的失望的畏惧。

    11.2.

    来访者对团体发展的影响

    许多寻求团体治疗的人在与他人建立联系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寻求治疗的原因。

    典型的发展趋势可能会被另一些特殊的来访者所改变。这些来访者常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表现欲,其行为常常表现出无所节制地自我暴露或滥用控制权等。

    ···

    在团体治疗的早期,治疗师就应该能辨认出这一现象,并且对早期煽动者的角色进行澄清、解释,以阻止来访者的早期脱落。

    所以,把自己对每一个成员的感受记录在案,这对治疗师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团体发展之所以错综复杂,根源在于每个团体的共性和个性。

    当然,早先的心理治疗手册强调固守模式而降低了治疗的真实性,而现代疗法的手册在治疗上很少强调各阶段的细节,为治疗师提供了更灵活、更自然的可能性。

    11.3.

    成员参与问题

    成员参与(membership)问题是治疗团体早期发展顺序的重大影响因子。它包括成员的流动、迟到及缺席等,这些因子存在于团体发展进程中,常常威胁到团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11.3.1.

    成员流动

    通常情况下,在长期互动式团体的前12次至20次治疗内,成员的脱落率最为可观。如果团体有两名以上成员脱落,那么,通常会有新成员加人。

    从对五个门诊来访者团体出勤率的研究发现,前12次治疗中成员流动率较高;从第12次到20次次治疗,团体出勤率趋于稳定;从第20次到45次治疗(研究结束),出勤率几乎接近百分之百,而且成员都非常准时,无一人脱落。

    11.3.2.

    出勤和准时

    尽管治疗师一开始就鼓励大家准时出席团体治疗,但事实上,在团体的初始阶段,成员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有时候,阻抗是个人行为,而并非团体行为。

    无论阻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治疗师都必须在理解和修通阻抗之前,及时矫正这种迟到缺席行为。

    11.3.3.

    脱落

    对于新手治疗(资深治疗师也是如此),再也没有比团体成员脱落更具威胁性的问题了。···团体治疗的人口统计学调查表明,不管治疗师怎样努力,总有相当数目的来访者会过早地离开团体。事实上,有些临床工作者认为,成员脱落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还是发展团体凝聚力的必经之路。

    在团体进程中,我们很有必要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因为这样做反而可以促使一些来访者对团体做出初步尝试性的承诺。

    成员脱落的预防 在前面我曾提到过,降低脱落率最重要的两个方法是合适的成员筛选以及充分的治疗前准备。在治疗前的准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来访者预先意识到在团体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段挫折期。

    ···简言之,要求那些决定脱离群体的人在最后一次聚会时回心转意,通常是浪费群体的时间。

    通常,治疗师会被建议,和潜在的脱落者进行几次个别会谈,以挖掘来访者所遭受的团体压力。有时,一个准确而深刻的阐释会让来访者继续治疗。

    一般来说,治疗师可以通过积极解决早期问题来降低来访者过早的脱落。···但现在,请记住:那些特别积极的成员以及特别安静的成员都有脱落的危险。

    负面情绪、猜疑、对群体或者联合治疗的曲解必须被讨论,不宜掩掩藏藏。

    缺乏经验的治疗师特别容易被那些扬言要退出团体的来访者所威胁。

    把成员请出去 把某个成员请出治疗团体,对该名成员和整个团体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治疗师把成员请出去时必须深思熟虑。一旦治疗师确定某个来访者无法有效地参加团体治疗时,···那么,治疗师必须预测因此而产生的诸多后果:(1)来访者最终将一无所获(或者没有进一步的收获)地脱落;(2)继续参与团体将会对来访者产生伤害;(3)来访者严重妨碍其他成员在团体中的治疗。因此,治疗师对这种情况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很愚蠢的:把成员请出团体的时机已经来临了。

    对于你把来访者请出去的举动,其他成员通常会做出以下两种解释。一种是拒绝或遗弃:治疗师不喜欢那个来访者,并且怨恨他,对他感到愤怒,所以要让他离开团体,离开治疗师的视线。谁将是下一个呢?另一种解释是,治疗师的行为是负责任的、符合心理卫生专业标准的,而且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来访者和其他成员的最大利益。

    通常,团体成员持有第一种解释,并认定这样的行为就意味着拒绝。所以,治疗师的目标是让他们接受第二种解释。

    离开团体的成员:治疗上的考虑当一个来访者被请出团体或选择主动离开时,治疗师应该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为将来的治疗积累经验。这些来访者通常会感到非常沮丧,他们会把这次团体治疗看做是一次失败的经历。

    利用最后一次会谈,详细回顾来访者团体经历中的点滴,对治疗师来说可能有所裨益。

    11.3.4.

    新成员的加入

    当团体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通常在5名成员或以下),治疗师应该着手引进新成员。这种情形在团体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时机 新成员的加人能否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治疗师能否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因为,对团体的发展而言,有些时机是有利的,有些则不然。通常,当团体处于危机状态、忙于处理内部冲突或突然进人到下一个发展阶段时,都不 适合有新成员加人。

    如果该团体中有生命垂危或新近去世的成员,那么该团体的成员会希望此时不要有新成员加入,因为她们需要把精力和时问用在表达他们的悲痛和失去上。

    我告知新成员,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他们通常会有被排斥和不知所措的感觉。因而,我会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融人团体,以此打消他们的顾虑。

    团体吸收新成员的速度,直接受到引进人数多少的影响。一般说来,六七个人的团体可以迅速地接受一名新成员,这时,团体只需稍作停顿就能继续前进,并很快使新成员跟上团体的发展步伐。相对来说,如果一个四人团体一次引进三名新成员,就会使团体突然停滞不前,完全将精力投入到吸收新成员的任务上。

    12.

    高级团体

    12.1.

    亚团体

    成帮结派——即分裂成很多小单位——发生在每一个社会组织里。对原有组织来说,成帮结派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续的现象,可能是有益也可能是有害的过程。在治疗团体中,这种现象也不例外。

    12.1.1.

    个体因子

    成员们对私人联系以及个人地位的关注往往是造成亚团体的动力所在。治疗团体中的亚团体起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的观念,即认为他们从个体关系中获得的满足感比从整个团队中获得的多得多。

    12.1.2.

    团体因子

    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团体内敌意的标志,尤其是针对领导者的敌意。

    12.1.3.

    亚团体的临床表现

    团体外社交是形成亚团体的第一步。一个3人或4人的小圈子开始有电话联系,外出一起喝咖啡或者吃饭,相互拜访,甚至还会涉及商业合作。偶尔,两个成员还会卷人性关系。

    ···社会团体很容易发展成两个或更多的对抗性的亚团体。但治疗团体中并不常见的情况是:小圈子形成了,但排除那些缺乏有效社会技能的成员,而且通常并不会联合进第二个亚团体。

    亚团体的成员可以通过一般的行为守则被识别:无论在什么观点上,都会互相赞成对方,以避免损害彼此之间的情谊;当一个非圈内的成员讲话时,他们会互相用眼光交流;他们会结伴到达或者离开;他们对友谊的需要超过了他们对检验自己行为的承诺。

    12.1.4.

    亚团体的影响

    亚团体对治疗团体的进展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中11名(占31%)提前离开团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亚团体所导致的问题。

    亚团体成员——无论是处于两人组成的亚团体,还是处于多人组成的经常会觉得团体生活变得更复杂,而且得益更少。

    虽然弗洛伊德没有实施过团体治疗,···他很有远见地写了一篇有关团体心理学的文章···他特别强调性爱关系与团体凝聚力是相互抵触的。

    最终,他们决定,其中一人必须离开团体。这是一种常见的解决办法。

    在治疗团体中,亚团体积极的联盟关系也可以转变为促进治疗进展的有利条件。···如果难以承认自己的情感或难以自我暴露的来访者能够感觉到自己并不孤独,那么他们会在团体中做得更好。因此,治疗师可以主动地指明具有功效的亚团体成员一些内在的、人际交往的基本忧虑,并促使亚团体在团体中一起工作,彼此分担自我暴露所导致的危险性,分享由普遍性带来的轻松感。

    12.1.5.

    治疗上的考虑

    ···一个成员心情丧、绝,甚至想自杀,其他成员都替他担心、关注他。业团体就这样戏剧性地形成了,并具有良好的疗效。许多体成员

  • 他死亡的时候一定在发抖,饱啖希望而亡

    作者:exit2000 发布时间:2019-08-06 08:34:03

    想读加缪手记是有一次和爷爷聊到加缪,我说加缪提倡的自我是一个战胜虚无与生命限制的自我。爷爷是那种必定会发散了去聊的,和我提起加缪的车祸和他近期出版的手稿,论及他写给情人的那些书信,和我说,他情书写得很美。当然,他继续说,他情人也很美。

    于是我留了记忆,某一天在书店看到了这套加缪手记,就买了来读。加缪我读得不多,局外人读了两遍,西西弗斯一遍,鼠疫一遍。在读西西弗斯前,对局外人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读完了西西弗斯再看就显得豁然开朗了。我觉得加缪不是一个难懂的哲学家,但读他的小说又必须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加缪其实是个非常consistent的写作者,他所追求的不过是那几个画面,而他所找到的真理——唯一的真理——就藏在那几个画面里。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为那几个画面做铺垫和延伸。

    加缪谈及艺术创造,说这对他来说不是全部,只是表达他思想的一个手段。而他对自己哲学的定义是“荒谬性”,对文学作品的母题规划则是,“力量、爱和意味着征服的死亡”。

    加缪说人习惯用影像思考,如果想成为哲学家就去写小说。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我亦觉得美与真理都在几个永恒的画面里。我们在哲学课上曾讨论过“领悟自己与世界的距离”之瞬间,我记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那瞬间是“站在桥上看到人群来往,而自己被世界所路过”,而张爱玲则是“他人的热闹是一座洋房,自己是房外那棵向其而生的树”,这些都是对孤独自我的清醒认知。已经被世界隔开了,同时又发现自己被世界隔开了那种悲怆的冷静与自持。加缪也有描写这样的片段,我钟爱的一段是他写生活潦倒的男子,因过度悲伤将酒杯打碎,他却笑了,对老板承诺会赔偿。而他说此话的时候,餐厅角落里有个含笑的男人。——这即是他所说的画面感。

    正因为加缪太从一而终,对自己严于要求,他的手记读来亦不会让人觉得松散。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想,少说,不浪费文字在废话上,却又要时刻记录自己的思考。对加缪来说,浪费时间与停止思考都是流于平庸,都是不耻的罪恶。手记有好多key concepts,细读发现都是相呼应的。加缪一直都在思考这些词句场景和其背后的意义。他引用了一句牛顿,他人问及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而牛顿说,“就一直想”。

    KEY CONCEPTS:

    Dénuement -赤裸与贫穷 - 一无所有的敞亮是哲学领悟的关键

    以绝对的坦诚面对自我,或者走投无路的贫穷——加缪认为这是哲学领悟的关键。他受他的哲学导师让·格勒尼埃的影响,认为人对生命的领悟通常发生在“贫、病和孤独”的时刻。对这种经验的认同亦来自于加缪自身的人生体验;贫穷的童年,残疾的母亲,和随时可以夺去他生命的肺结核,正是这一切让加缪觉得世界虽疏远又值得他的热情。

    而加缪对贫穷的描写甚有意思。我尤其喜欢他对穷人心理的揣摩,他笔下的穷人对有钱人自惭形秽。穷人自我封锁,是社会里的孤岛,他们也经常自我定义与扮演,“非常入戏的人,连提到咫尺之外某某医生的公寓时,都要说那是‘那一边’。” 然而或许因为翻译问题,我觉得加缪所描写的贫穷并非我们理解的中国式贫穷,更像是莫泊桑小说里社会底层小职员的贫穷心态——他们还在社会中。而我们的穷人,他们没有在社会里的,他们与有钱人生活在两个世界,这是不相通的。

    我好奇加缪是否认为贫穷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思考。他对贫穷的自嘲,“我打赌纪德和蒙泰朗绝对不会遗憾没有买到那种必须在同一个城市带上六天的折价火车票。不过我也清楚自己其实看不到蒙泰朗和纪德看到的那些东西——因为火车票比较便宜的关系。”

    至于精神上的赤裸,其实就是坦诚面对自己。这个实则无需多言。他用了夜行火车的描述,在一列封闭车厢里,如同舔舐麦芽糖般一遍遍剖析自己的思想,切记不可逃避或视而不见。

    坦诚- 实践与理论-苦修

    而加缪的赤诚又不局限于精神,他所谈论的清醒亦带有对身体的认知。他对自己的身体是有绝对意识的——一般生过重病的人皆是如此。他对身体渴望着掌控,身体上的苦行体现了他所坚信的言行合一。加缪觉得人不能过度放纵身体的欲望,好的思想跑在身体的前面,“拿掉希望,就是让思想回归身体。” 身体会腐朽,但思想不会,但人若放弃思考,便是一团肉块。他认为对单一主题的坚持思考是思想上的某种守贞,亦是意志力的体现,带来领悟的深度,又拒绝了多余。

    言行合一又体现在宗教苦修上,加缪似是钻研了多种宗教。他有谈到西藏瑜伽行者,并欣赏他们“即使在狂喜状态下仍保持神志清醒,也强调对身体的掌控”。在苦修上,他甚至倾向主张行动高于思想——思考不过是在为做出抉择而服务。同时,他对苦修的理解又在菲耶索莱的圣方济各修道院里得到认证,在那里,他确认了一无所有的赤贫状态可以带来丰盈思考的馈赠。他写修道士们是“那些懂得将一己生命禁锢在花丛和列柱中”的人;隐修的人,“朝夕与红花相对,斗室里则摆着骷髅头以启冥思。窗外是佛罗伦萨,桌上是死。”

    热情与爱- 战胜时间- 快乐的死

    手记里提到的爱与抗争基本就是西西弗斯的铺垫了,在西西弗斯里讲得更细些。例如加缪谈及两句拉丁语,Aedificabo et destruam vs. Aedificabo et destruat,前句说的是吾立之且吾毁之,而后句说的是吾立之且彼毁之。他说自己更喜欢后一句,因为这与世界有互动。除却这个原因,其实Aedificabo et destruat呈现的是他理想中的荒诞画面——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石头,而外力让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关于荒诞,加缪的观点即是:生命是荒诞的,神令其无意义,然而充满热情地活着就是对生命赋予人性的意义,即是拒绝投入神的怀抱,亦是创造反抗者的自我价值。所以加缪反复劝解自己,对生命切不可妥协,不要平庸,不要背叛,不要浪费时间,不要安于享乐,不可以放纵情欲,需保持绝对清醒的意识,禁止软弱,必须去活,去创作,直到流出眼泪。若有人面对着自己平庸的生命却不落泪,却不对此感到羞愧,那他的良知与人性已经被磨灭了。加缪写,“如果给你们权力,如果你们还有点热情,如果你们还爱着生命,你们就会看到他发狂,这个藏在你们每个人内心的怪兽或天使。”

    他在自己的生活上亦坚持了这种克己的清醒。24岁的他拒绝了教职,因为他害怕被单一的生活攻克击败,“会让我想逃的,无疑不是怕让自己定下来,而是怕自己会定在一种毫无美感的东西里面。” 他所抵触的并非是单调工作本身,而是在单调工作里容易丧失的自制力。他反复强调人就算在上班时间内也需要保持清醒,“向往那种一旦我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就会身陷其中的赤裸状态(dénuement)。但最重要的是,要存在(être),别去寻求显现(paraître)。” 存在即真实。

    若是放纵自己,对生命妥协,人不过是安于一个肤浅的自我形象。此种虚无的自我满足并非在选择人生,而只是在延展它。加缪觉得人是会在瞬间老去的,若放弃思考,半世人生都将没有可以记住的瞬间,因为活得不够丰盛。所以,不要有定局,要选择和计划自己的人生,不要安逸,不要妥协,不要被拥抱。他写,“对自己力量的意识,对虚荣心的唾弃,以及这份清醒的,催促着我去面对自己命运的狂热。”

    而自由——真正的自由——在热烈地过完一生以后来临。若终其一生去爱,去坚持,去反抗,那么迎来的则是快乐的死亡,是颠覆和战争了荒诞的快乐之死。

    “你死亡的时候一定在发抖!”

    “死亡!再这样下去,我一定会死得很快乐,饱啖希望而亡。”

    对生命最热情的投入则是去爱,毫无羞耻全无算计倾心倾身地去爱,爱亦是人的道德责任。他认为大多人对世界渴求的都是爱,而大部分的人都是孤独的。他关于爱最煽情的两句是“这个世界的悲惨和伟大:不给我们任何真相,但有许多爱。” 和 “荒谬当道,爱拯救之。” 他觉得基督徒有求于宗教的亦是爱,或者说是对孤独与伟大的畏惧与崇拜。

    自然 - 永恒与真 -艺术

    加缪在手记里几次赞扬自然之美。自然在他笔下一是永恒,二是真实。

    他写雷雨天后的天空,剔透澄蓝,他觉得此种美丽对眼睛和灵魂都是折磨,“美让人万念俱灰,因为我们多想要让这种刹那的永恒一直持续下去。” 同样是对瞬间之美的感悟,这和物哀又很不同。他写的并非单纯地对易逝之美的迷恋和对无常的哀愁,而是对造物主创造的永恒一种近乎贪婪的渴求,是凡人对神性的想要拥有。

    他觉得唯一可以被理解的永恒是刹那的永恒,哲学家对时间的思考向来有趣。道元的“有时”亦是讲瞬间的永恒。

    加缪觉得纯粹的真在大自然里,而那些对大自然有所感知的艺术作品则是捕获了那瞬间的永恒。艺术是对神性的参悟与反抗。一方面他认为艺术家在某个时刻会突破自我,会感受到某种超乎个人的——或许是全人类,或许是神——的灵感而创造出艺术品。另一方面,他也提及艺术品是一种对神性的反抗,展现出人类对自己命运的理解与宣示和对永恒的尝试与塑造。

    文明与文化 -战争与拓张 -民族

    文化是精英的产物,然而文明却是一个民族共有的意识特征。

    文化是人类面对宿命的呐喊,而文明及其没落则是人类对财富的盲目欲念。

    文明是文化的宿命。

    个体的力量和道德责任

    这是最能体现加缪政治理想主义的地方。他肯定了个人行动和个人道德观的影响力。加缪反复强调不能在未尝试之前就否定某个行为,不能擅自判断该行为的无用。相反的,他觉得一个人应该倾尽所能去做,在尝试完所有以后才绝望。同样的,他觉得绝望的人可以“对一般而言的生命意义感到绝望,但不能对生命的特殊形式、对存在本身感到绝望,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然历史却不在此限,个人在历史里什么都能。” 我们作为一部分人死了,别人作为另外一部分人却会活着。“要知道,我们的敌人不只是主战派的狂热激烈,还有那些性灵发战派的万念俱灰。” 带点中庸味道。

    另一段体现他言行合一的,是他觉得人不能置之度外去评断一件事情,若没有亲身经历,便没有发言的权利。所以他认为自己是必须投入战争的,这样才有判断它的权利, 然后在判断它之后采取行动。

    不过我的阅读体验和热情毫无关系。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一是因为期间移了三处地方,每一次心境都不同,最后只好重新读过。二是实在效率太低,我都觉得把加缪放在书桌上像是对自己的无形嘲讽。不过读书时候,看他多次写到《快乐的死》,就去下单买了本。几日之后收到提醒,“您购买的‘快乐的死’已经送达,如果您对我们的商品和服务感到满意,期待您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好评。” 提醒横在手机界面上,特别瞩目,我心下欢喜,仿佛提前和命运做了决定,许我一个惨胜荒诞的快乐之死。

  • 验证一个理论的办法不是远观而是实践

    作者:簌簌 发布时间:2013-12-11 11:32:52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加入一家公司,开始工作第一天就看到了各种熟悉的管理乱象:工作散漫的基层职员、不明确的工作职责、黑脸的文员、重复无趣的工作。 这些现象在许多的大型组织都有发生,而人们多习以为常:“都是这样的,你没办法改变,只能适应。”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决定要好好看看管理学,因为我不相信这是人必须忍受、无法改变的。

    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我说我确实地被震撼了。我看过许多其他的管理书籍,多半华而不实。即使我看完了,仔细地思考过,我依然不清楚我到底接下来该做什么。而这本书全无陈腐的书生气,德鲁克的话语既风趣又尖锐。如果一个问题是管理层的责任,他会直言“这就是管理的无能(incompetence)”。他许多的见解我感觉好像说到我心坎上,让我不禁觉得“啊,这就是我的意思,我就是这么想的,我就是想要这个”。这比起一些讲话拐弯抹角,生怕说话太绝对说错东西的书,看起来要清爽多了。

    但是清爽并不是这本书唯一的目标,它也应该帮助读者去实际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此书最出彩的地方。我相信如果一个管理者带着实际遇到的问题,诚心去书中寻求解答,他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到德鲁克已经帮他分清楚了每个问题的轻重缓急,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理由。德鲁克说的东西是可操作的,这就是最宝贵的地方。

    尽管我尚不能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去管一批人,但是我可以作为一名职员,去感受他所说的那些“帮助雇员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生产力”的方法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效。我确实地尝试把其中一些方法应用在一些我个人生活的事情上,我发现这个效果是非常革命性的。也正是这个实践的结果让我更全然地相信他所说理论的正确。

    在豆瓣评论上,不乏对此书质疑的声音。看过一些评论之后,我感觉好像大家都是在作为一个旁观者,把书中的理论看完以后对比、批判,到头来批判他的理论的评价框架还是自己的那一套。我也是确实地感觉很少有人带着实际想要解决的问题去看这本书,所以错过了许多书中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点。

    最后,我也觉得这本书解决的是“大道”。它关注于解决一个公司的基本问题,致力于建立一个未来社会新的“社群共同体”。它所提倡的概念,都是基于管理者希望把公司做成永续存在的组织这个理想上的。若是只是寻求“技巧”,譬如希望能够提升生产力,而不希望先按照德鲁克所说的从管理层自身的问题下手,我觉得多半会失望。

  • 【转】张煜:本生、地狱与志怪——从《法苑珠林》看佛教故事的经典化历程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4-04 15:44:18

    【作者简介】张煜,男,1971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近代诗学”方向硕士,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方向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东方哲学与宗教”方向博士后,上海大学中文系近代诗学方向博士后,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员。2006年国家社科《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项目《儒藏精华编·韩愈卷》、《中华续藏经·心赋注》校点人。著有《心性与诗禅;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同光体诗人研究》,翻译有“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之《唐代佛教》、《<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下载点评

  • 在线转格式(685+)
  • 种类多(865+)
  • 方便(101010+)
  • 二星好评(367+)
  • 三星好评(3410+)
  • 体验满分(388+)
  • txt(469+)
  • 强烈推荐(495+)
  • 傻瓜式服务(555+)
  • 四星好评(646+)

下载评价

  • 网友 宓***莉: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08:38:30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田***珊: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08:41:30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林***艳: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8 12:30:3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訾***晴: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8:33:1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冉***兮: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9:23:5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后***之: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08:33:3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08:34:5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索***宸: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08:35:20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丁***菱: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08:36:20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国***芳: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08:37:51 )

    五星好评


同作者:付刚的书籍:


同青岛出版社的书籍:

  • 华图教育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言语理解与表达·十年真题分析与解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速成围棋基础篇套装全3册 黄焰 新手入门围棋书 少儿围棋初级教材 自学入门教程基础布局围棋入段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美甲师(美甲“教母”倾囊相授的美甲师从业指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海尼曼简明英语词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华图教育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言语理解与表达·十年真题分析与解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华图教育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言语理解与表达·十年真题分析与解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华图教育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言语理解与表达·十年真题分析与解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华图教育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资料分析·十年真题分析与解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华图教育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资料分析·十年真题分析与解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华图教育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 资料分析·十年真题分析与解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文化” 的书籍:

  • 比较文化学新编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西民俗对比研究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樱园沉思 精析夏目漱石村上春树等人作品 品味菊与刀之外的物哀之美,对比中日近现代文学 邓晓芒作序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小道有理:中西比较新视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民间禁忌 任骋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国民间禁忌风俗 万建中【正版书籍】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增广贤文--中华蒙学经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增广贤文(彩图典藏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增广贤文全集 国学经典 佚名 陈才俊【正版图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 弟子规(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传统文化” 的书籍:

  • 米小圈上学记二年级(套装共4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米小圈上学记三年级(套装共4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华美德故事· 全文注音版 --从小学立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共三册) 孟祥才|责编:姜涟|绘画:杨永青 中国少儿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有故事的汉字 第1辑(全3册)彩色印刷,图文并茂,详细诠释汉字的根与源,汉字的形与意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有故事的汉字 第1辑(全3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你好,四大发明!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全10册)中宣部2019年“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入选作品。走进文物世界,一起守护国宝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端砚—岭南文化艺术图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同 “中医文化:本草纲目” 的书籍:

  • 《本草纲目》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原著 8册精装 现代白话文 李时珍原著中医书籍中医四大名著 中草药中药图谱药方药物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原著 全集4册图文收藏版 中药学大全 药材学 无删减 相关出版:本草纲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草纲目彩色图鉴 本草纲目中华书局 本草纲目 中医古籍出版社 本草纲目少儿彩绘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图解伤寒论 彩图版张仲景原著 中医经典著作 同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黄帝内经中医四大中医养生书籍大全本草纲目中草药医学畅销书籍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小墨香书 本草纲目 本书编写组 江西高校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本草纲目(绸面精装16开 全六卷)插盒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单桂敏艾灸全书 单桂敏【正版图书】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原著 中医书籍中医四大名著 中药学教材养生书 本草纲目原著 光明全注全译全解 非:本草纲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草纲目彩色图谱 本草纲目中华书局 本草纲目 中医古籍出版社 图解本草纲目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原著 中医书籍中医四大名著 中药学教材养生书 本草纲目原著 光明全注全译全解 非: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小墨香书 本草纲目 本书编写组 江西高校出版社,【正版现货】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