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新东方 (2022)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详解及复习指南:冲刺版 - azw3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1-09 03:00:22

新东方 (2022)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详解及复习指南:冲刺版 azw3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新东方 (2022)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详解及复习指南:冲刺版 azw3格式下载

新东方 (2022)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详解及复习指南:冲刺版 azw3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新东方 (2022)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详解及复习指南:冲刺版 azw3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新东方 (2022)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详解及复习指南:冲刺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30644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1-09 03:00:22

内容简介:

新东方 (2022)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详解及复习指南:冲刺版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新东方 (2022)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详解及复习指南:冲刺版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李猫咪 发布时间:2023-11-21 05:16:47

    这本书挺适合作为文化读本备课用

    对于需要用英文介绍解释中国文化的非英语专业老师来说非常适用

  • 作者: 纸裁缝 发布时间:2016-10-21 11:04:47

    通过精彩的图解直观地演示了各项技术的要点,重要的部分都有提示,用作辅助提高之用再合适不过了。

  • 作者: 咪迷米秘 发布时间:2015-02-25 23:05:19

    做作的流水账,一副矫情像

  • 作者: 是kiki 发布时间:2023-07-17 14:59:10

    一如既往的支持

  • 作者: 学富五车莫小贝 发布时间:2022-05-23 21:58:52

    蛮有趣的,蛮多现代和未来社会人们可能接触到物理场景的科普。喜欢 书的质感也很好。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基本思想

    作者:Πλειάδες 发布时间:2019-04-19 15:33:54

    整合心理学是老肯在融合现代科学心理学与各个时代有关心灵和意识的古老智慧之上的尝试。全书综合了老肯以往作品的主要思想,非常简明地勾勒出整合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轮廓,意在为人们提供某种整合式思考的范式,抛砖引玉以鼓励人们进一步探讨、质疑和补充。以下仅为书中正文部分内容的总结。

    基本原理

    目标:整合不同心理学与灵性流派中对意识的认识,尊重并接纳人类意识的每种合理特征。

    方法:统观逻辑(vision-logic),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法。

    基本术语:

    ·层次:强调越来越具有包含性。

    ·结构:强调整体模式。

    ·波:强调层次的连贯性。

    ·意识的子整体(holon):基本的意识层次。子整体本身是整体,同时又是其他整体的组成部分。

    ·子整体序(holarchy):子整体存在于的嵌套性层次结构。

    一、前现代:

    存有巨巢(存在巨链):

    长青哲学:

    现实是由各种不同的存在和认知层次构成的,涵盖了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每个更高的维度超越并包含了较低的维度。

    意识的结构:

    ·意识

    基本层次(波)

    的结构:

    感觉运动—玄想/情绪—具象思维(前运思期)—规则/角色思维(具体运思期)—形式/反思(形式运思期)—统观逻辑—通灵—精微—自性—不二。

    ·意识

    发展线(流)

    的结构:

    --总体发展线:

    认知(图3a & b)、道德、情感、自我认同、性心理、社会-情绪能力、灵性、创造力、利他行为、需求、世界观、逻辑能力、运动能力、共鸣能力等发展线。

    --自我相关线(图4a-c):

    道德、自我认同、自我需求等。

    --道德和视角(图5a-c):

    前习俗/自我中心—习俗的/社会中心—后习俗—后-后习俗。

    每条发展线相对独立,即多数情况下,每条线都能按照不同速度和动态、层级式地(感觉运动—习俗—后习俗—后-后习俗)、彼此独立发展。

    参考:皮亚杰、科尔伯格、卡罗尔吉利根、库特费希尔等。

    意识的状态:

    ·自然状态:

    清醒/粗重,做梦/精微,深度睡眠/自性

    ·变异状态:

    药物诱发、濒死体验、冥想状态、高峰体验等

    高峰体验等暂时性状态可通过冥想而成为个体本性中长久的意识结构。

    其他体系中的基本层次:见图表2a, 2b。包括:脉轮系统、吠檀多、佛教的识、克什米尔湿婆教、奥罗宾多的超意识等级结构、新柏拉图传统、普洛提诺、喀巴拉、苏非派、基督教神秘主义等。

    自我:

    ·近端自我(主体我):

    认同感的核心来源,引导基本结构的发展。

    ·远端自我(客体我):

    通过超越、去认同化,前一阶段的主体成为后一阶段的客体。

    在任何特定时刻,自我的重心会基本处于(但不限于)意识的某个基本层次附近。

    自我阶段:

    身体的—情绪的—心理的(自我概念)—角色自我/人格面具—自我(理性的,反思的)—整合的(人马自我)—灵魂(通灵的)—精微的—灵性(自性的)—不二的

    螺旋动力学(贝克、考文):8种层次

    水平类型学:荣格学派类型、九型人格、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

    二、从前现代到现代

    现代性:

    标志:“文化价值领域的分化”——艺术、道德、科学的分化

    >民主、奴隶制的废除、女权运动兴起、医学的快速发展;

    >科学唯物主义、世界的祛魅化、单向度的人、科学对艺术和道德的殖民。

    四象限:

    可简化为:

    三巨头

    ”:

    我、我们、它;

    艺术、道德、科学;

    美、善、真。

    前现代性将三巨头融合起来或没有明确作出区分,现代性则明确地作出了区分,过度分化导致三巨头的解体。

    前现代与现代的整合:

    ·

    前现代性

    的精粹:全层次。

    物质-身体-心智-灵魂-灵性。

    价值、意义、深度。

    ·不足:

    存在巨链几乎只关注左上象限,无法充分了解各个象限之间的具体联系。

    如:物质形式之于意识状态,是外在之于内在,而不只是低级之于高级。意识发展在内在方面涉及境 界的上升,在外在方面涉及物质复杂性的增加。灵性存在是自然的内在,而不是高居于自然之上。

    具体而言,参考第十二章:

    1. 四象限极少充分地分化开来。意识不仅是无形的本体,也根植于客观现实(右上)、文化背景(左下)和社会结构(右下)之中。

    2. 心智自身的层次需要根据其早期发展进行细分,前理性阶段的魔法、神话层次需要和后理性阶段的通灵和精微层次区分开来(前/超谬误)。西方心理学在此作出了贡献。

    3. 传统巨巢理论家鲜能了解前理性阶段,因而无法了解这些阶段内常见的心理疾病。

    4. 巨巢理论不了解进化,但若接纳了进化和发展观,即可与现代西方进化理论相关联。更成熟、更有深度的意识模式在未来,而非过去。

    ·

    现代性

    的精粹:全象限。

    所有的内在状态都有外在的、客观的、有形的对应物。

    ·不足:

    内在世界被还原(诠释)成了客观的/外在的事物。

    如:微妙还原论:将整个左侧象限还原为右下象限;粗糙还原论:将所有物质系统都还原为物理原子。

    ·

    整合

    :全象限、全层次。

    整合式方法的部分先驱者:

    ·詹姆斯·马克·鲍德温:开创了整合心理学和哲学,其学术发展经历了(苏格兰学派的)心智哲学、进化心理学、发展认识论三个主要阶段。阐释了意识的六个层次或阶段,将每个层次区分成了美学的、道德的、科学的体验模式,并指出了每条线的每个重要发展层次。影响了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

    ·哈贝马斯:其理论是全象限的,但不完全是全层次的

    ·奥罗宾多尊者:其理论没有涉及到主体间(左下象限)和客体间(右下象限)层次

    ·马斯洛

    整合式模式

    自我及其病变(左上象限)

    任何一个意识阶段都有对应的防御机制,其发展(分化与整合)受阻都可能导致相应层次的疾病。

    治疗的关键在于让意识关注正在被否定、扭曲或忽略的体验领域,超越并整合它们。

    F-1:身体自我;自我身体与物质环境未分化--精神错乱;加诺夫、葛罗夫

    F-2:情感自我;情绪-感受身体与他人未分化--自恋,边缘性人格障碍;客体关系治疗的某些方法(温尼科特、费尔贝恩、甘特里普)、心理分析的自我心理学(马勒、布兰克、科尔伯格)、自体心理学(科乌特)、整合方法(约翰葛多、詹姆斯马斯特森);设置自我界限,强化自我力量

    F-3:自我概念;心智与身体未分化--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过度罪疚感);精神分析疗法、某些格式塔疗法、荣格学派疗法中的阴影方法、简德林的聚焦疗法等;接触并整合受压抑的障碍因素

    F-4:角色自我;脚本病变;认知疗法

    F-5:成熟自我;认同危机;内省

    F-6:人马自我;存在性问题;存在主义疗法

    F-7:通灵的;

    F-8:精微的;

    F-9:自性的;

    对社会文化演变、意识进化的

    五个解释原则

    1. 发展的辩证法

    2. 分化和分裂之间的区别

    3. 超越和压抑之间的区别

    4. 自然的层级和病态的层级之间的区别

    5. 更高结构会受到更低冲动的控制

    三、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

    :多样性

    核心:诠释--针对内在性(左侧象限)

    1. 现实并非是全方位给定的,在某些重要方面,它是一种创造和诠释(结构主义)。

    2. 含义依赖于语境,而语境是无限的(语境主义)。我们需要采用多元视角来了解现实。

    3. 认知不应过分优先考虑某种单个的视角(整合的无透视观/统观逻辑)。

    极端后现代主义:

    多元化失去控制,无法将多种声音整合、协调起来;将万物还原成表面,没有内在性,没有深度(平地);否定定性区分,否定子整体序。

    后现代主义对整合心理学的贡献: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也参与创造了世界。意识是无限子整体的。意识和内在性是宇宙的内在特征,内在性只有通过内心和诠释才能发现。

    整合方法与意识研究范例:

    身心问题:

    在平地世界中,心灵(左侧领域)在纯粹用右侧方式描述的世界中毫无立锥之地(“机器中的幽灵”)。

    尝试解决方案:

    1. 二元论(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实体:意识和物质)

    2. 科学唯物主义(意识、心灵是真实世界的幻象或副产品)

    3. 后理性阶段不二论(理性阶段无法解决身心问题):全象限->全层次、全象限

  • 总体还可以

    作者:叶锦年 发布时间:2011-06-08 14:31:01

    去新疆之前为了行程准备的书籍。在当当上与同类书比较了很久才决定的。现在的旅行攻略书都是花花绿绿地晃人眼,其中的文字又多有重复,真正提取出来有用的实用信息并不是很多。不过,这本书尚可。介绍的地方还算全面,毕竟新疆真的很大,值得游玩的地方又实在太多,不能在一本书中详尽。好在去之前阅读,总算做到了心中有个大概的了解。当然了,很多事情是真正到了当地才彻底知道的,跟书上说的,毕竟有微末的出入。这本书有一点不实用的,就是手绘地图,我到了布尔津,照着手绘地图,无所得,看的我着实迷茫。手绘什么的,还是当做美好的事物,保持欣赏的态度吧。就个人旅行经验感受而言,我觉得攻略书,尤其是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写点实用的信息,还是很不错的。比如,他们那些地方都不接收硬币,只用纸币之类的。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部传奇传记的重生

    作者:凤凰读药周刊 发布时间:2013-08-06 11:29:31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部传奇传记的重生

    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文/严杰夫(独立书评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用来形容新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的“出世”可谓是再恰当不过。还记得1996年《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刚出版时的盛况,人们对这位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在解放后经历的好奇,令这本书甫一问世即一售而空。殊不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本书此后就一直未能再版,从而令此后众多想要了解陈寅恪晚年生活的读者陷入“一书难求”的困境。今天,《陈寅恪的最后20年》经过重新修订“重回人间”,这不仅是对这些年来“陈寅恪热”持续不断的一种回响,而且更是因为如作者所言,此书所书写的那段历史“已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吧。

    然而,新旧两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之间相隔了十几年的时光,在这十几年中,社会时代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新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就提出了新的挑战。个人认为,这种挑战起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研究资料上,这10多年来,“陈寅恪热”几乎让陈寅恪研究成为学界的一种显学,无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非专业的陈寅恪的亲友,纷纷著述立说,一时间充沛的资料固然令陈寅恪的形象,远较1996年我们“初识”他时要丰富了许多,但却也令他慢慢陷入一种被“神话”的境地,以至于有些评论家喊出“劝君免谈陈寅恪”的话来。这种批评固然是针对文化界“一拥而上”的跟风习气而言,却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有关陈寅恪的资料和著述这些年呈现出井喷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中大多发掘于16年前的资料,能否经受其它学者的研究而不被推翻,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事实上,陆键东的研究确实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从资料来源来说,《陈寅恪的最后20年》是在数千卷档案的积累上写就的,这些档案成为陆键东还原晚年陈寅恪生活最坚实的基础。有趣的是,尽管20年以后的今天,运用档案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早已成为一种常识,但是想要重新拥有陆键东获得的那种“先后在多个档案馆查档案,受到馆中人们的欢迎”的便利条件,恐怕就是一种奢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陆键东在20年前就率先开始进行陈寅恪研究,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同时,陆键东的个人经历也让他在陈寅恪研究中占尽先机,他曾经就学的中山大学正是陈寅恪晚年生活的地方,而他毕业后曾供职广州粤剧团也与陈寅恪渊源颇深,这就使得他一开始就能接触到端木正、李稚甫这些陈寅恪晚年最亲近的“友朋”。这些“友朋”提供的口述资料,不仅成为书中极重要的史实内容,而且为作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关键线索。如今,这些老一辈的学人大多都已仙逝,后来者想要如陆键东那样从这些“老人们”的口中再度拼接出晚年陈寅恪的遭遇,可能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陈寅恪的最后20年》在16年前已经占有了众多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但陆键东在修订新版的时候,还是加入了其它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陈寅恪亲人提供的最新资料。前者如陈寅恪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与中华书局之间在《金明馆丛稿》出版事务上发生的龃龉,就引证了金性尧、高克勤等学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文章。而后者则如,作者在新版中多处新引用了2010年以来对陈寅恪女儿陈美延的采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三姊妹在2010年出版的回忆录--《也同欢乐也同愁》亦出现在作者的注释当中。这么来看,这些新资料、新研究的出现,不仅为新版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也是强化了作者对陈寅恪晚年生活细节的考证和还原。

    新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遇到的第二个,也是更为严峻的挑战是,17年后,这本书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是否还能与时代的现实与需求所契合。我们心知肚明,当下的时代与陆键东开始研究陈寅恪的那个年代相比,已经很少有人会再去关注知识分子的品质和精神,在大学学者都难逃功利泥淖的今天,陈寅恪留给后人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已变成一句挂在嘴上的口号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当下的时代其实并没有变得比“陈寅恪最后的20年”那个时代更好。其中的不同只是,当年陈寅恪等知识分子面对的是来自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压制,而当下的知识分子们面对的则是现实功利的诱惑和陷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陆键东的这次“旧作新出”对现实的意义就是,唤起我们对前辈的记忆,并就此重新思考知识分子具有的价值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要知道,正是在这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中,陆键东揭露了那个令人惊骇的史实:在那个特殊年代,陈寅恪在面对中央邀请其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时,竟会提出“不宗奉马列主义,且要求毛公或刘公给证明书”这个大胆请求。或者有人会据此认为陈寅恪过于傲慢和清高,却不知这实在是传统士人在面对权贵时本能流露出的自尊。这种“自尊”可追溯至晚清的清流那里,再自梁启超、王国维等人传于陈寅恪,最终成为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在乱世中能沐浴到的少有的几道亮光。这种“自尊”也是陈寅恪在一生的学术研究中一直尊崇的,正如俞大维在《怀念陈寅恪先生》中写道,“他(陈寅恪)研究的重点是历史,目的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陆键东也说,尽管陈寅恪是一个历史学家,但他不仅有“史心”,而且有“人心”。也正是借助陈寅恪的这种气质和品格,陆键东将其作为对不同知识分子评判标准。借着这样的标准,我们读到了令人赞叹的陈序经、刘节,也读到了令人惋惜的汪篯、金应熙,当然还有卑微猥琐的康生等历史人物。在这种立场鲜明的臧否背后,暗通的实则是自太史公起就一脉相承的治史传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里,作者诚然是在试图还原一位大师在特殊年代里的悲剧结局,但他却有意无意地展现了一幅知识分子在解放初期的众生相。在陆键东笔下,在陈寅恪晚年生活中“登场”的固然有陈序经、吴宓、梁方仲这些赫赫有名的学者,但也有黄萱、冼玉清、高守真这些几被淹没的名字。正是通过作者的记录,我们才得以知道陈寅恪作为一位“教授中的教授”所具有的强烈文化磁场,正是他的学识和品格,令他在晚年那段孤寂的岁月中依然吸引着众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陆键东曾在媒体访谈中谈到,在90年代初,他已对中山大学超过10位结局非常悲惨的教授留下印象,有心思慢慢去追寻他们的历史。当时立下决心要写出这些人的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逃无可逃的时代。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最终不得不放弃计划。这样来看,《陈寅恪的最后20年》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满足了他的愿望。

    写到这里,恐怕我们已经毋须再多谈去重翻新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的理由了。因为,它不仅还原了陈寅恪这位大师晚年的生活境况,而且还率先揭露了那个非常年代在文化层面上造成的伤害,更为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作者和被作者记录的诸多知识分子的回忆和情感,这一切都最终凝缩在一起铸成了这部传奇的作品。正如陆键东自己曾说过的那样,“这本书早已凝聚了康乐园几代人文学者的精神”。

    凤凰读书《读药》周刊往期列表

    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special/list_0/1.shtml

  • 记流水账

    作者:7个啤酒瓶 发布时间:2013-03-21 22:12:25

    21法则,记流水账,没有真正的可实践性。一开始看着,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但对于我个人而言,真正所需要的是可具实践性的提示、启迪或建议,而不是简单把领导力的所有条件都罗列一遍,再加点文字、例子修饰。

  • 为什么没有愤怒?

    作者:Jean 发布时间:2005-09-19 05:44:11

    “出离愤怒”,这个词是鲁迅爱用的。

    直到昨夜我才明白它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以前有个同学说他上幼儿园不久后被送去看医生,诊断出来说这孩子脑子转的太快,口头表达跟不上所以才会整天呜哩哇啦地讲没人听得懂的音节。送去医院里教这样孩子放慢思维速度的课,很快就正常了。大家都很惊讶,原来这孩子不是不会讲话。

    看余华的小说也有这感觉,他想说的如火车一样呼啸着跑,你跟着他没法不快速的翻着书页,囫囵吞枣地把十八万字的小说在几个小时内看完。从这点上来评,余华的一气呵成是很令人佩服的。也因此会让人有“语言不好”的不满。因为来不及。

    看他以前的小说都是这样被他拖着跑完全程,鼻涕眼泪的一边哭一边翻书页。这次我没有。可能因为事先有了很多想法。从lostpast那里看到他说:

        “‘我一直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奇妙的民族。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然而我们活下来了,而且一代又一代繁衍得非常好。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我们活下来,现在我知道,是家庭,’余华说。

          “当外部的世界残酷到无法让人承受时,就躲进那个温暖的家中寻求平衡。所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相当强,那些关于家庭伦理纲常的东西,被一代又一代地保留下来,‘假如连家庭都是残酷的,那么我写不下去。我不忍心。’”

    当时看到觉得很激动,对阿对阿,所以中国人民很tough,经过那么多苦难,不像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动不动就忧郁就自杀,那么脆弱。

    然后在豆瓣里看到书的简介里说:

        《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产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余华还说,“事实上,我是写到下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在写作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作家都愿意去写作久远的故事,因为在久远的时代里更容易找到文学中最引人入胜的传奇性。当我写到下部时,我突然发现今天的中国充满了传奇性,应该说是现实和传奇合二为一了。这是一个叙述者千载难逢的时代,只要写下了真实的现在,也就同时写下了持久的传奇。”

    心中一动。这个角度有意思。把昨天的文革和今天的“繁荣”并排写,并相映照写它们相同之处!这个,太有意思了。

    很自然的,我从一开始就在找故事里的寓言。

    而且我在看到第116页,也就是在书里最煽情套眼泪的情节开始前停下来。开始翻看豆瓣上所有(十多篇)的《兄弟》书评。里面有一个转自《新京报》的评论,作者李敬泽。因为是唯一一篇比较有分量的评论,所以来回看了几遍,虽然是批评的,但是其中有一句话抓住了我:

          “于是,他让宋凡平悲壮地死去,但是如果宋凡平不死呢?如果他不得不在漫漫黑夜中熬下去,那又会怎样?他是否能够依然保持那么好的风度,保持他的高贵和洁净?就这个问题而言,死是容易的,活着是更难的,余华本来比任何人都更懂这个道理,但他却庸俗地采取最容易的办法,让他的人物一个个“悲壮”地死掉——— 如果悲壮是那么频繁发生的事,黑暗就根本不足以成为黑暗,如果我们对人性之光明的信念是以回避“活着”为代价,那么这也不足以成为信念。”

    也许因为中间的停顿,也许因为停顿期间看到的这些或轻描淡写或沉重或信誓旦旦向宋凡平学习或泪连连悲天悯人的温情。看后半部分的我,没有哭,但是愤怒一点点填满了我。愤怒之后有着深深的绝望,毛骨悚然的绝望。

    故事中的人物越可怜,当时的情景越残酷,愤怒就越浓。我愤怒因为书中的人不愤怒,我愤怒因为看这书的这么多人都不愤怒。

    德国二战后全民性的反思和检讨中,有一条很让德国民众有负疚感,那就是,最恐怖的不是德国出了一个希特勒,最恐怖的是没有人站出来说这种灭绝人性的屠杀和清洗是罪恶的。最恐怖的是所有人都顺从的任其自流。。。最恐怖的是没有人愤怒。

    而余华所说的家庭内部的善也相形见绌。就是因为这种个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才会放纵着家庭外的恶愈演愈烈。所有残酷事件发生之时,最好最好的人也不过是偷偷的流些眼泪,偷偷的在私下说一句,“可怜啊” “他是好人”。让我想起以前那个记录“大河之死”的片子里说的民众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包青天”的身上。一种深植在历史文化里的无奈何,摊一摊手说小民无用论。任人宰割,但求自保。

    为什么不愤怒?为什么连本能的反抗都没有?为什么对最基本的善和恶都没有概念?

    如果说文革是特殊时期,人们已经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力很多年,很乖的服从再服从,因为这样最容易,因为这样最不用自己负责。那么现在呢?

    也许余华的话里因果是倒置了的,他所说的“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的苦难”之所以发生也许就源于这个文化的明哲保身,这个民族的只关心家庭之内,而从不去为一个善字在邻人受难时搭把手。也许中华人民族的“奇妙”之处在于他能够演绎这些苦难,而且周而复始地演绎下去。。。

    十分期待《兄弟》(下)。十分想看余华如何写现在社会的畸形。

    但又怕他真的写的太好而惹火烧身。

    ===

    文中引用来自以下连接:

    lostpast的个人生活:

    http://lostpast.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989&PostID=2432606&idWriter=0&Key=0

    李敬泽评《兄弟》,来自新京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5/0819/09

    @085420.html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7310+)
  • 一般般(6104+)
  • azw3(985+)
  • 内涵好书(1065+)
  • 差评少(534+)
  • 字体合适(8910+)
  • 体验好(9810+)
  • 情节曲折(10710+)
  • 五星好评(947+)
  • 速度慢(796+)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1-06 12:43:27 )

    品相完美

  • 网友 邱***洋: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1-06 12:23:21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薛***玉: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1-06 10:58:02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康***溪: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1-06 10:59:22 )

    强烈推荐!!!

  • 网友 石***烟: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1-06 10:50:31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孔***旋: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1-06 13:10:07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宫***凡: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1-06 13:25:07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瞿***香: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1-06 13:40:07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戈***玉: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9分

    ( 2024-11-06 10:57:24 )

    特别棒

  • 网友 权***波: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1-06 10:54:53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