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圣才教育·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投资银行业务过关含历年真题第6版 (赠电子书大礼包) - kindle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8-07 22:20:02

圣才教育·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投资银行业务过关含历年真题第6版 (赠电子书大礼包) kindle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圣才教育·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投资银行业务过关含历年真题第6版 (赠电子书大礼包) kindle格式下载

圣才教育·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投资银行业务过关含历年真题第6版 (赠电子书大礼包) kindle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圣才教育·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投资银行业务过关含历年真题第6版 (赠电子书大礼包) kindle 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圣才教育·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投资银行业务过关含历年真题第6版 (赠电子书大礼包)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144516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84.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8-07 22:20:0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黄白蓝 发布时间:2022-12-11 23:40:53

    星爵还挺帅 介绍了一下家庭背景 所以是他老爸下地球的时候搞定的

  • 作者: 杨荔枝 发布时间:2015-07-21 22:45:02

    今年5月德国游的好帮手。之前去澳洲带了DK,简直苦不堪言,果然还是要LP比较好使……不过柏林的博物馆开馆的时间记录有误,害我白跑了一趟……

  • 作者: 读书破万卷 发布时间:2017-08-07 23:17:53

    流水账。

  • 作者: 越越你妹 发布时间:2014-06-09 08:15:40

    很详细,国货精品

  • 作者: [已注销] 发布时间:2014-05-15 10:32:55

    送给爱妖魔化精神疾病患者,更爱成功学的湖南文艺;送给大部分猎奇读者。#【我对心理学挺感兴趣的】【我对精神病挺感兴趣的】呵呵#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彤庭玉砌,璧槛华廊——走近紫禁城

    作者:SUNNYPENG 发布时间:2019-05-19 11:20:56

    在中国的城市里,如果不考虑气候宜居等因素,最爱的大抵是北京——因为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气息,随处都能信手拈来的沉淀,而北京城里最爱的大抵是故宫,每去一次北京都要到故宫走一遭,最大的心愿是在空无一人的紫禁城里感受岁月的沉淀,不过可能性太小罢。

    近期陆续看完了故宫出版社的《建筑紫禁城》、《紫禁城全景实录》《细说故宫》《圆明园的故事》等书,《故宫上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如果说过去纯粹是被其神秘庄严所吸引,如今则更多了些血肉的解读。

    一.

    极度严谨的建筑布局

    大部分人对故宫建筑的基础认知应该不外乎以下:明永乐所建,有9999间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宫殿群,前朝三大殿,后庭东西十二宫,这一任的网红院长单霁翔,清宫剧里的各种轶事等等……而为什么是如今这样的布局,色彩、方位、用途,很少有人去深究。

    《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是历代帝王规划都城时遵循的原则,所以“礼”是紫禁城建筑总体设计的思想基础,并与金木水火土及阴阳相对应。如三大殿的台基为土字形,因为土的方位为中,喻王者居中统御天下;明太子居住的宫殿、清阿哥所在东侧,屋顶用绿色琉璃瓦,因为木属东方,色彩为绿,寓意生长;而火属南方,色彩为红,南门午门则以红色为主;水在北方,最北部钦安殿则供奉玄天大帝;金属西方,秋季,寓意收,则太后们的居所在西。为何三大殿广场没有树?戏谑的说法是防火,而五行中则是木克土,三大殿属土。其它诸如护城河的安全保卫、殿内用水功能,四隅角楼的防御功能,各城门的出入宫禁,各殿的屋顶形式、台基高度、彩绘装饰、御路阶级以及门窗装饰等都有很深的讲究。

    二.

    那些鲜活的宫殿

    建筑总是“死”的,因了住在其中的人物、发生过的事件而鲜活,在看宫廷剧时,最喜欢随着剧情去查史实,两相对比颇有乐趣。还意外发现前期热播的《延禧攻略》,于妈这次还真是搜集了不少史料(含野史),如“给神树搔痒痒”中神树还真有由来,如乾隆真被常服中的针给刺到过,如快雪时晴帖等的真假和狂盖章、食胙肉、乾隆给十二宫题词等。不妨来看看那些常常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宫殿。

    乾清宫、坤宁宫

    ——明及清初为帝后正宫,康熙之后,雍正居养心殿,皇后则东西十二宫择一居住,坤宁宫改为祭祀场所,如满族食胙肉。

    养心殿、军机处

    ——雍正创,清朝政治、军事和最高权力机构中心。养心来源《孟子》“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

    三希堂

    ——乾隆收藏珍品之处,也为其书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王珣《伯远帖》。三希: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用以自勉,也含珍稀之意。

    宁寿宫

    ——乾隆养老处,乾隆花园,缩小的紫禁城。事实上,乾隆退位后,仍在养心殿掌控国事,并未入住宁寿宫,反而后来慈禧曾住。

    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

    ——太后太妃居所,第一个入住的为孝庄皇太后。

    钟粹宫【淑慎温和】

    ——明咸阳宫,皇太子居所。清后期两位重要皇后居所:咸丰的孝贞显皇后,即慈安皇太后(东太后,慈禧储秀宫西太后);光绪的隆裕皇后(宣统年间发布退位诏书)。

    承乾宫【德成柔顺】

    ——顺治董鄂妃(原为顺治皇帝和硕襄亲王妃,襄亲王被顺治逼死后,迎董鄂妃入宫,清史最凄美爱情故事,野史中顺治为其出家);道光第二位皇后孝全皇后钮祜禄氏(后暴亡,清宫疑案之一,间接导致道光立其子奕詝为储,而非文治武功更胜一筹的奕䜣,乃至后期被慈禧把控)。

    景仁宫【赞德宫闱】

    ——康熙出生地(地位并不高的佟佳氏,孝庄对玄烨的呵护与扶持,8岁继承大统);光绪的珍妃(据说被慈禧谋害,有名的珍妃井)。

    景阳宫【柔嘉肃静】

    ——明王恭妃(万历无意间宠幸,生育朱常洛,后泰昌帝,被万历宠妃郑贵妃排挤,差点改立太子,生活似冷宫);此宫地处偏僻,方位不吉,王恭妃后更无人气,清代用来藏书,景阳宫后殿为后来的“御书房”。

    永和宫【仪昭淑慎】

    ——德贵妃乌雅氏(雍正之母,雍正即位后,坚持不上封号不受朝贺,不肯移居到皇太后慈宁宫,半年后离世);道光静妃(博尔济吉特氏,恭亲王奕䜣之母,且抚育咸丰);光绪瑾妃(珍妃的姐姐,后逼死了宣统的母亲,和硕醇亲王载沣的嫡福晋瓜尔佳氏)。

    延禧宫【慎赞徽音】——

    貌似延禧攻略的魏璎珞并未住在这,此宫不详,接二连三失火,后瑾妃动“洋工”,仿西式修建水晶宫,未修完爆发辛亥革命,因此烂尾。

    永寿宫【令德淑仪】

    ——清永寿宫距离慈宁宫、养心殿最近,屡次作为演习场所,在公主下嫁时宴请女眷,如乾隆最心爱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十公主);明纪氏(弘治中兴朱佑樘之母,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在父皇被土木堡事变中瓦剌俘虏后,失去皇太子身份,宫女万氏不离不弃,朱见深后来一直恩宠着这位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后无意宠幸纪氏怀孕,被万贵妃强行堕胎,但被宫人所救,隐秘的在冷宫中长大,6岁后才得见父皇——见万历王恭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比电视剧更狗血);顺治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多尔衮定的皇后,无辜被废)。

    太极殿【勤襄内政】

    ——未央宫→启祥宫→太极殿。未央宫更名启祥宫始末(朱见深邵宸妃居住,生子朱祐杬,朱佑樘即位后,封为兴王,封地湖北安陆,后离世。朱佑樘之子正德皇帝朱厚照年纪轻轻把自己折腾死了,死后无子,绣球落到邵氏亲孙子朱厚熜头上,即嘉靖皇帝,不顾礼法及朝臣反对,追封其父为兴献皇帝,并将其祖母居住地及父亲诞生地改名为启祥宫);清为崇祯皇帝田贵妃居所;太极殿更名始末不详。

    长春宫【敬修内则】

    ——孝贤皇后富察氏(乾隆皇帝的白月光);溥仪淑妃文绣(后登报与溥仪离婚之惊人举动);红楼梦壁画(据说慈禧定夺绘制)。

    翊坤宫【懿恭婉顺】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郑贵妃(皇子朱常洵,差点顶替朱常洛为储,后被封为福王,李自成农民起义中死去);末代皇后婉容。

    储秀宫【茂修内治】

    ——慈禧(同治皇帝载淳之母),历史造就了慈禧,而不是慈禧左右了历史。

    咸福宫【内职钦承

    】——乾隆焚香抚琴之处;嘉庆道光年间,皇帝守丧倚庐。

    三.

    从细节处窥见一斑

    很多观众对《上新了故宫》的批判来自于大多讲述的清代历史而非明代,进而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道德层面,事实上且不说紫禁城中明代的痕迹已很少,在阅读中发现一些有趣的对比,恐不能仅仅用民族大义去扣帽子,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有近300年的统治,自是有其原因可循的。

    1. 清代几乎历任皇帝都勤政不怠,乾清门听政或军机大臣御前领旨,清雍正后上早朝时间为春夏两季辰初三刻(7:45)秋冬两季辰正三刻(8:45),康熙更早些,即便清末光绪也曾力主戊戌变法;清帝一般五六点起床,乾隆晚年夏季每天凌晨三点即起;反观明代除开国皇帝朱元璋活脱脱劳模,永乐大帝朱棣各处征战外,没有出过几个有作为的皇帝,常年不上朝的、热衷求丹问仙的、专宠后妃或宦官的倒是不少;

    2. 清朝皇子六岁即进上书房读书,陪读的是近支王公子孙,学习四书五经、满蒙文及弓箭骑射,可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一年仅三天休息时间,无“毕业”之说;

    3. 明代由宦官执掌的皇宫管家职能,清代由宫廷机构内务府执掌,内务府大臣同时是宗室贵戚;明代由宦官组成的皇宫禁卫系统,清代由王公子弟组成的侍卫代替;所以明朝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宦官专权并导致的恶劣后果;

    4. 清代紫禁城内居住的人数比明代有了惊人的减少,明代公众女眷多达九千余人,清代后宫连同杂役一起不过两百多人;明代太监多达十万,清前期四百名,清末增到三千余人;

    5. 清代皇宫膳食消费品,一部分来自进贡,一部分按市价到宫外采买,用银每年三万辆,这项开支,仅及明代宫廷的十分之一二。

    …………

    影视剧中,有时候会觉得某些情节不可思议,其实鲜活的历史,有时候比剧集更夸张更狗血,而每一个举动在当时看来只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却往往会影响到后期的走向。当然真正的史实究竟如何,后人只能推断只能以史为鉴,却是无法窥其全貌的。从不同的细节中去解读、去印证、去思考,或许也是历史的魅力之一吧。

    �tZ�-

  • 陶静菊人不如其名,是个随时得说一大堆话的热血记者

    作者:籽籽 发布时间:2013-07-12 11:08:01

    陶静菊人不如其名,是个随时得说一大堆话的热血记者,

    自从前男友劈腿跟别人结婚后,她不再打扮得有女人味,

    总是一身裤装,以工作为重,自此单身到三十岁。

    谁知在三十岁生日的隔天,家人居然强押她到高级餐厅,

    进行她人生第一次的相亲,唉,这心境实在悲惨又悲凉,

    相亲过程状况百出,没想到、没想到对方居然会点头?!

    不会吧?她都还没准备好耶,春天就这样翩然降临……

    颜守正人如其名,守规矩,走正道,是个正经的公务员,

    他不爱说话,简洁扼要,因此总被女人嫌他太沉默,

    回想上一段恋爱已是十年前,他几乎忘了什么叫接吻,

    直到被爸爸和弟弟设计去相亲,意外发现结果很不错,

    眼前的这位相亲对象,说话说不完,笑容又可爱,

    两人一动一静、一冷一热,说不定会有最美妙的火花,

    既然如此,那就抓住青春的尾巴,轰轰烈烈爱一回……

  • 【读书笔记】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源于心灵

    作者:陈最远 发布时间:2020-03-31 20:30:37

    《教学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er)[美]帕克·帕尔默(Palmer,Paeker J)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出版,223页,25.00元。

    《教学勇气》为外国教育名著阅读课中读的第二本书。全书共七章,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直接点明此书的主题——“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善”;第二部分(二~三)则分析教学分离的原因;第三部分(四~六)探讨教育“共同体”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七)呼吁新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育的转变中来。

    这本书的作者的人文感性精神很强。

    诚如作者所言,他不是太关心what和why,他真正关心的,是who。

    他旁征博引各领域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洋洋洒洒,可能本人与他在行事风格上不同,但也是有点佩服的——是那种,如果能见到作者本人与之交谈,大概率便能对事物有新的认识的感觉。

    市面上良莠不齐的教育相关著作,大多是从技巧和心灵两者出发,前者多指向教材如何分析、课堂该怎么上的技巧,后者则更多从孩子角度出发,对教育者的身份进行某些标准化的要求和批判。

    而这本书,则更多是从老师角度出发,思考教师自身和师生关系等内容。

    如果你认为你关心教育,那么你可能应该翻一翻这本书,它可能能带给你新的启发;如果你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站在台上开始你的表演,或者你是名恐惧成为教育者身份的新手,那么你可能应该试着翻一翻这本著作,它可能能为你带来同这本书的书名所说的教学勇气。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此版书虽然在豆瓣上评分8.6,但翻译可能因为是由多人合作完成,所以翻译不算太优秀。

    最近出了二十周年纪念版,然而我没有拿到。我是用此版的中文和该书的英文对照着看完的,所以可能会有点小小的出入。建议买新版的。

    【1,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

    自我认同在于构建个人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我完善则是将这些力量协调。

    自我认同在书中大概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那便是:你先好好做个人吧!(非贬义)

    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两位教师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经历的大不相同,造就了后来不同的教学结果。

    埃里克在自己的大学里遭到了令他震惊的文化冲击,他在这里学会了像知识分子学者一样说话和做事,但他总感觉自己是混入这个群体的异端。因为没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反思和调整,后来成为老师的他,在课堂上,用一种霸道和轻蔑的方式捍卫潜藏着的自我的痛苦。

    而与埃里克有相同出身的艾伦则因为部分原因,自我得以被保护,没有被迫掩盖自己的出身,最后他将自己自身平和地融入到环环相扣的教学中,令课堂充满他的个人魅力。

    他们两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教学道路。

    之所以对这个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在看到这个片段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窘迫、懦弱,在黑暗中挣扎的少年形象,还有一段漂泊海外谋生中国工人的电影式片段,割裂开来的文化认同带来割裂的身份认同,令人心生怜悯。

    二是因为想起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质数只要是质数就好了”时,有种躁动突然被安抚下来的镇定感,犹如即将爆发的原子弹被猛地泼了一盆冷水,原子弹突地忍住,一切归于平和。令猛如施瓦辛格的我嘤嘤落泪(不是)。

    自我认同感,实际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有一种持续且稳定的认同感。

    这个例子中,心理学上管这个现象叫投射性认同,即自己把外界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和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过程。

    埃里克因为遭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他一方面认同这种知识分子学者的生活方式,极度渴望被肯定;另一方面,在说“别闹了,我和他们不一样,不会有人会认同我的”。

    两股看似矛盾、对立的两股力量,导致内在自我分裂,没有办法完成有效的整合。

    就像有两个小人在互殴,一个自卑,一个骄傲。它们成为了埃里克在学术和教学上重要的驱动力,并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状态向外界呈现。

    第二层含义,简要概括便是,学科认同。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而好老师则在生活里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拿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来说,古诗词鉴赏属于审美范畴。

    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让他们明白“炼字”的妙处在哪,而不是干巴巴地套用什么“动静结合”“诗中有画”“通感”等面目可憎的答题套路,那么,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有文、美、哲功底和较高审美趣味体验的。

    并且,他本身应该是美的——不是体现在面目上,而是一种整体的感觉。

    他自己喜欢研究诗词,能体会到诗词的美,才能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明白美在何处。

    有句句话笑称叫“告诉我你今天吃了什么,我就能明白你是什么(物种)。”说得恶心一点,你今天吃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你能拉出给大家的便是什么。差不多就是这意思。

    老师是热爱所教的学科,还是只是把这门学科的教学当成一门混饭吃的教学技术,学生是能感受到的。

    再扩大点理解,这说的便是人们常说的“职业”认同感了。

    如果问你,你是做什么职业的,大多数的你会说“我是老师”。

    不,这不够对。你(至少心里)应该意识到的是“我是一个某某课程知识传授者/学校管理者”。

    只是“老师”这个大众又模糊的名词,会容易让人看不清,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需要做是什么。

    完善,作者说是“使构建个人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协调”。

    完善是基于认同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质上,作者对于自我完善的理解,接近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自我完善的定义:“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

    也就是说,这“力量的协调”既指教师内心力量的协调,也指以某种方式关心学生状态,以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身份冲突的协调。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既像心理咨询的一套(如在后面作者甚至还提倡教师想象一下自己是什么动物,借以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像一些哲思作品中“找到真我”的主题。

    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便是在不断认同自我,完善自我。欲先认识世界,先探求自我;欲先与外连接健康的关系,先尽量达到自身内心的圆满,这大概便是作者想表达的吧——只不过他用在了教师这一群体身份身上而已。

    【2,教学分离】

    教学分离,主要就一个字:“演!”

    走上讲台,请开始你的表演。

    演一个教师身份,演自己多聪明,演自己备课多认真,演自己学识多么渊博。之所以演,原因很多。

    一是上面提到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分裂,不把真实面目展现出来,害怕自己失去教师权威,被当成无知者、骗子和乡巴佬。

    恐惧失去自我认同,但实质上就没自我认同过。

    二是对于一种多元化情景的恐惧,师生冲突,交锋,怕自己处理不好。

    所以要演一个可能是严厉的教师形象才“镇得住”,或者说,作为新手教师,往往会直接到隔壁班,向老教师取经,成为老教师风格的复刻版。

    三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充满分离的结构。

    大二的时候,我便听有老师说,有的小学老师准备公开课的时候,会把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把每一分钟中要说几句话,要有什么肢体语言,安排得清清楚楚。四十五分钟内,一切刚刚好。

    这好像还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嘛,毕竟老师费了很大心思,毕竟各位评委就喜欢这种“天衣无缝”。

    教师教学评估的教学大纲:

    “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让学生听懂这节课上的是什么呀!”

    “如何支撑你的目标?”——“好好上课呀!”

    “考核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教学目标?如何判断你的达成度?”——“喂!你能滚吗!?”

    我要是真说了后面的话,大概就真的能卷铺盖滚了。

    此外还有“客观主义者文化”的影响,按作者的描述,这个所谓的“客观主义”偏向于指人们一味追求科学的利器,注重办事效率,甚至支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缺少人文精神,忽视人本身的一种主义。

    还有人们头脑中非此即彼,单线思考的方式等,都促使着教师在职业中做个演员,把教育过程变成教学表演。

    不过在这要申明的一点是,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如果是教授教师职业的基本礼仪,那就无可指责。

    这里指的“演”是,演出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而是以此让学生或者其他旁观者对自己有个好评价。

    更何况,像一些公开课,连想要学生有个好评价都没有,把底下的学生当成了一起为评价制度牺牲的场景道具人。

    拍戏还得考虑观众老爷的口味,这种方式,也未能有一份演员自觉的自身修养吧。

    当然,教学分离还指实践与理论分离等问题,但主要还是一个“演”字。

    【3,教学共同体】

    “教学共同体”是个有趣的概念。

    几年前,媒体便宣扬过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相关讨论的核心东西跟这本书所讲述的东西几乎一样。

    所以说,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好好沉下心看一下教育史和教育学著作多么重要。有时你会发现现代有些被炒得火热的概念,都是故纸堆镶金边。

    在传统看法中,教学有两种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在上面呱唧呱唧讲,学生在下面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听。正如一些传统点的学校一贯实行那般。

    另一种教学模式是把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这个偏指市场经济下,一切以学生好恶评价打转,并进行设计和改进的商业辅导机构。

    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教学共同体”,是让学生们组成小组,一起讨论,采用演讲、实验室等操作、野外学习等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方法来产生的群体联系感吗?不,也不完全是。

    作者提出,在客观主义者看来,存在着一个纯洁的、为某个领域的“事实”所描述的客观体。

    研究所的专家是一些被训练去认识这个客观的东西,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玷污这个客观体,他们是抹去了自我感觉的世俗牧师,或者说是一位纯洁客观体的守护者。

    外行指未受过教育且充满偏见的人,他们完全信赖并仰赖专家为他们提供客观体的相关知识。

    障碍波指横亘在专家与外行之间的传输点——让客观知识向下流动,同时阻止主观性从下往上回流。

    而真正的“共同体教学”中心应该是个“伟大的事物”(主体),它类似于“智慧”、“道”和“真理”之类的存在。求知者们,即老师和学生们,彼此联结,共同学习。

    可能因为作者有宗教信仰背景,所以用了一个类似上帝存在的“主体”这个概念描述。

    简单点说,这接近一种启发式的教学,需要人有主动性的行为。

    主动地发问、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们在这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与被倾听,而不是一方安排另一方做什么,一方牵制着另一方的行动。

    比如我大学上的文学概论课程。(虽然我期末考得不咋样,但我真喜欢这位老师。

    在讲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大漠(面)+孤烟(线),长河(线)+落日(点),用绘画结构安排来论述这句诗的意境,并扯到“渺沧海之一粟”,“点”落在宇宙之“大”上给人带来的孤寂、苍凉感。

    那位老师知道吗?可能早便知道的,但他耐心听我表达了。

    那位老师没想到过这点吗?可能是没想到过的,于是他可能便从一位学生的表达中带来新的启发和共鸣,更加接近诗歌的“道”。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认为,这个“教学共同体”并不应该只是存在于学校的课堂之中。

    作者也提及了老师与老师之间教学共同体的创建。

    而我以前在聊天室鬼混时,跟人讨(瞎)论(掰)过一些问题。

    还是拿诗歌来说吧。

    左兄有一首“新明晖火无月夜,万家灯笼我独游。遥看一城烟火盛,广兮长空寂无声。”

    被聊天室的一位朋友改成了“新街灯火无月明,万人空巷我乘风。遥看一城山水色,广兮长空寥无声。”

    不提格律声调,不论改动前后的好坏。

    关注点是,你为什么这样(改)想呢?

    那位给的解释是,一种场景的点透视的感觉。

    就原诗来说,前两句看,会让人以为你正在游街呢。结果后面一“遥看”,便有种割裂的感觉。于是用“乘风”衔接了“遥看”,构建整体。

    不论这个解释有没有道理,两个人思考的偏好谁优谁劣。

    把诗歌抛到一边,至少我从中得到新启发了,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注意一下那位老兄说的镜头的构图了。

    总而言之,只要在参与的过程中,求知者们主动认真地思考问题,彼此倾听,交流,有反馈。教学共同体就算是有了。

    然而,如果你当时和我一起上文学概论课,你会发现,有人未能参与到其中来,沟通意愿几乎为零。

    除了有的人志不在此,不感兴趣,最大的原因便是认为他们长久以来的沉默,是理所当然的吧——即使他们不是个内向、害羞的人。

    高考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争夺某种资格,其次是人才的选拔。学到或者不学到知识,只是副产品。

    利从一孔,则无论是思想还是学术还是其他,自然便受一孔约束,跟着一孔的指挥棒走。

    对于在高考升学模式下的大部分学生,从中小学便带来的习惯,没有任何在沟通和主动思考上的训练,要实现作者想要的“教学共同体”,还是有些难度的吧。

    【4,教学改革】

    关于教学改革运动,作者未陷入极端主义,一味呼吁进行教学运动改革。

    而是阐述了教学运动改革的大致过程作为指导,鼓励教师不要失去勇气和不要陷入偏激的批判形态。

    他把教学运动改革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唤醒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动机,鼓起勇气。

    第二阶段,这些“觉醒”的个体彼此联结,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互相扶持、帮助和发展。

    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将走向公众,将他们关注的问题转变为公众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充满活力的评论。

    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激励系统开始出现,以支持变革的远见,并施加压力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变化。

    其实看看当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从来没停止过。

    只不过极端一点,有的地方连孩子好好上完学都没有保障,改教学都没得改。、延伸至其他匮乏的方面,同样如此——这里还是收起我的键盘好了。

    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尽可能负责地让学生学习的利益最大化,这之后有空,才谈得上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在美国的作者算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愿景和精神鼓励吧。

    【5,个人的其他一点感想】

    如果要勉强谈一下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启发的话,我想大概便是从中看到一点“人情味”。

    小学的时候,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的牛闯进农民的田里啃食嫰玉米,农民没找主人公进行理论,就擅自把牛宰了。

    主人公带着仆人,冒着风雪来到农民的家里。农民的妻子煮黑咖啡和他们仅有的豆子,热情招待和留宿主仆二人。

    仆人一直在等着主人开口质问牛的事情,主人却迟迟没有,只是乐呵的与一家人围着火炉聊天。

    第二天清早,风雪停之后,二人离开。

    仆人忍不住问主人原因,主人公回答说杀了那头牛,农夫两个瘦小的孩子接下来的几周都能有肉吃了。虽然失去了一头牛,但收获了一点人情味。人情味是世上珍贵的东西。

    以前我挺感动的,然而不是很能理解。

    虽然农夫窘迫的家庭令人不忍,农夫一家人很善良,我们的确是不能欺负善良的人,但农夫什么也不说,就把人家的牛给宰了,这做得有点不合适的吧。

    后来有了一点点微薄经历,被人敲击过心里某处硬硬的东西,变得酥酥的,软了下来。

    我想,这种感觉可以算是身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了。

    我有灵感一闪,脑袋瓜子一拍,设计过一种教学模式——核心是,把教育是教育,考试是考试分离开来。

    教育教育,官方总说是教学加育人,个人觉得,国内教师自身的身份割裂性,很大程度上便是从这来的。

    不过后来我发现,除了教资不够,钱不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也不在乎这玩意等等现实因素的考量之外,我这是在屈服了(笑)——虽然屈服没什么不好。

    遂放弃这个白日梦构想。

    从外国教育史后面那几个章节就看出来了,教育矛盾归根到底是经济矛盾,大的教育运动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虽然这是从一种后来人的上帝视觉看待问题。

    当提到教学勇气的时候,一些人总喜欢说“可是现实是如何如何”,有的还会加上一句“我只是个老师(xx)”

    他们觉得说出了一个在场的各位少有知道的真相,觉得别人只会酸溜溜的道德批判,如小白兔般头脑简单且天真,只有自己知道现实的残酷,知道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知道动嘴容易动手累死。

    不过,就拿“教育公平”来说,只要不是固步自封在自己的精神小布尔乔圈子里和涉事未深的善良小孩,有人会真的相信教育公平这句口号吗?

    能看得出来教育不公平,明白现实中教育不公平,不正是预先接受了“教育应该公平”这个信念吗?“教育公平”在普遍地,试图地在现实中起着作用。

    再者,“我只是个xx”这句话,隐含着责任推脱之感——难道你要做到宇宙执权者,你才能做好一些事情,负起相关的责任吗?

    改动一下押沙龙的一小段话作为结尾:

    世界上有的知识分子,心里面多的是理论、说法、价值观,那种对具体苦痛的敏感与同情,少。他们不见得爱人,他们爱的是爱人的理论,他们同情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着的、受着苦痛的生命,他们同情的是“人民”。

  • 宋朝风云

    作者:格野 发布时间:2022-11-18 21:53:27

    我们一谈起宋朝,会想到什么呢?大部分都会想到岳飞这个人物以及他的相关事迹。很多人也会想到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在很多人眼里,宋朝一直处于一个积贫积弱的时期,就连堂堂的宋史学家张邦炜先生也感慨到“人们往往一提到汉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而此书所要讲的宋朝,是文明成就最高的朝代,没有之一。宋朝政治开明、社会环境宽松、经济繁荣以及生活富庶。

    我们可以从宋王朝的文臣乃至庶民议论国政时哪怕出言不逊也不会被杀头、宋代的人在法律上没有贵贱之分,可以自由迁徙、经济繁荣:交子的出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宋朝老百姓的日子相对富足等几个方面充分看出宋朝的文明成就之高。

    本书总共分为四章,从宋词故事、宋人过节、日常生活和商业社会四个方面来向我们展示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读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充分感受到宋朝生活的有趣。宋朝人早就将猫狗作为宠物,还有街边风靡的娱乐方式;宋朝的商业非常发达。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人的生活中,感悟宋朝的开放、前卫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体验宋朝的文明成就。

    本书有意思的地方体现在它的附录上,附录1: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从中我们知道宋朝有很多才人、大牛,如可能活得物理学奖的苏颂、化学奖沈括、生物学或医学奖宋慈等,每个奖项都有大牛的存在。还有附录2:想象大宋奥运会,从申奥过程、开幕式到奥运赛事,最后闭幕,展示大宋的风采。

    想想再过两个多月就是春节了,那么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呢?从腊月到除夕时,宋人要过“腊八节”和“除夜”。在除夕之夜,宋人也会放鞭炮,不过现在已经在慢慢禁止了。正月初一这天朝廷要举行盛大隆重的大朝会,而民间也是很热闹,家家宴饮,笑语喧哗;也互相拜年,写拜年贴。宋朝人也有春晚,朝廷会举行的“国宴”,在国宴上表演的文娱节目就是春晚。宋朝的国宴随着九盏酒的喝完随之结束,春晚落下帷幕。

    如果现在可以让你穿越到一个朝代,你会不会想穿越到宋朝?

  • 《文明的进程》对读《逃避统治的艺术》

    作者:mh12321 发布时间:2021-07-20 13:00:54

    1,这是处于两个不同时代的著作,《文明的进程》成书于1936年,《逃避统治的艺术》出版于2009/2010年,所以,我们理应对《文明的进程》有更多的宽容。

    2,《文明的进程》中,最引起我怀疑的问题是埃利亚斯关于暴力的想象。这是本书立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围绕着“暴力独占”,作者展开了一系列对于暴力独占前后对比的论述:用“战战兢兢的走羊肠小道”和“自我持续调节的走通衢大道”做类比,表达了在暴力独占前,社会处于普遍的暴力环境中:“由国君亦或国王代表的对暴力进行稳定独占的社会职能分工,就得以发展束缚,个人的行动链条也长,个人对他人的职能性的依赖也就大,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使其免遭突然袭击,免遭令人惊吓万分的体力暴力的破门而入。”他还描绘了在暴力独占前的人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灵在这里,请允许我这样表达,要时刻准备着,也总是习惯于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常常是小小的印象,无法遏制的联想就足以引起不安和情绪的变化。”埃利亚斯描绘的那个武士动辄残杀劫掠,人们情绪容易失控的世界,是个大有疑问的事情,埃利亚斯没有拿出扎实的数据来证明这种普遍性,正像如果未来的人,用拳击比赛来证明我们当今世界对暴力的热衷,会让我们错愕一样。在兰德尔·柯林斯的《暴力》一书中,作者以翔实的材料论述了暴力发生的条件:在生理上,肾上腺素和心律的飙升,会导致人部分失去行为能力、不受控的颤抖、视野变窄、听力减弱、肠道痉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等,能够掌控身体的施暴者需要不断的训练,还要有施暴的天赋,柯林斯列举了大量战争中,受过训练的士兵在战争中表现的数据,结果显示,在二战期间,美军士兵开火的比例在15%—25%;在越战中,为了提高士兵开火率,美军改进了战术,仍然只有不超过25%士兵会积极开火;射击命中率没有因双方距离缩短而得到明显提高,越战中,普通士兵需要射击2.5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人;与之相反,狙击手是士兵中的暴力精英,也是在战争中杀人最多的战斗群体,与受害者保持距离和有效隐蔽自己,是使他们有效实施暴力的条件;在美国的中东战争中,美军犯下对平民的暴行多与无人机的使用有关,这在一些人看来,正是因为美军与受害者保持了有效距离,受害现场的悲惨氛围无法感染到施暴者,施暴者才能冷酷无情。就个人在冲突中的表现来说,已成年的人相比处于儿童时期的人,更懂得如何终止冲突,控制暴力的程度。柯林斯的结论是:当人类在面对面时,我们很难实施严重的暴力,即便是强弱悬殊的处境中,比如行刑时,施暴者也会倾向回避受害者的面孔和眼睛。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基因决定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人类首先是社会性动物,协作是使这个种族能繁荣的重要原因。过分暴力的个体虽然在战斗时有用,但在和平的部落内部会破坏人际关系,成为部落稳定的威胁,部落可能在其成长初期就将其抛弃,而暴力对施暴者自身就是充满风险的,尤其在没有抗生素的时期,施暴者一次小的外伤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而难以产下更多的拥有暴力基因的后代。基因说虽然被柯林斯认为是“天马行空”的解释,但显然,在社会中,能够实施暴力的个体是人群中的少数,除了军事记录以外,社会犯罪中,80%以上的暴力犯罪也是由15%的罪犯制造,这都支持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社会是否发生了“暴力独占”,社会是否制定了制裁施暴者的法律,经常施暴的人只是社会中的少数,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会有一系列的律令和文化,使普通人规避与这些暴力精英冲突的风险。在《文明的进程》中,埃利亚斯所举出的,支持尚武的文献,有一部分可以归结为“吹嘘”。而在新的文明叙事形成的过程中,是这种“吹嘘”,而非暴力本身,被边缘化了。“暴力并不原始,文明也并未驯服暴力”,这是柯林斯反对埃利亚斯关于“文明进化”时的观点,柯林斯列举的论据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1994/1995年,美国2-3岁的儿童中有85%、4-5岁的儿童中有95%在过去一年里都曾挨过打,平均每周发生2.5次,这与我以前接收到的信息有着完全不同的印象:我听到的都是关于美国邻居如何报警制止惩戒子女的家长的故事。而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埃利亚斯也无法否认,在暴力独占的文明中,制度型暴力在频繁发生。柯林斯在注释中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相反,我会尝试证明,暴力总是社会建构的。暴力的历史就是用社会技术建构特定种类暴力的历史。相应的,近代历史上的暴力之所以增多,并不是去'文明化'的结果,而恰恰是因为我们建构出了新的社会暴力技巧。”

    3,在《逃避统治的艺术》中,“文明的”是一个先验的、一般性的,有普遍共识的概念,詹姆士·斯科特并没有特别指出这个“文明的”包含哪些内容,而是将一个我们原以为“野蛮的”、“原始的”、“无政府的”他者——赞米亚,重新介绍给读者。我震惊于山地社会与谷地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作为一个“谷地人”,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文明”的叙事。这种“文明”叙事,不仅塑造了谷地居民对世界的想象,同时也被统治阶层利用,限制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在《文明的进程》中,埃利亚斯只考察了谷地社会中,文明的发生和扩散,虽然他论述过核心政权的扩张与分裂,但这都是发生在谷地社会内部的事情,仿佛,人类出生和死亡、顺从和斗争、堕落和爬升都是只能发生在谷地社会的内部,我们只有被纳入文明的进程,才能被看到。然而,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在前现代社会中,识字被限定在一小部分人群中,一般少于1%,我们在一个教育普及的年代,了解的历史正是这不到1%的人书写的历史。文字对于客观世界的概述,更多的时候,只是根据有限观察的情绪迷雾,悲叹逝去的美好时代的文字从来都是经典中的主流,到了近现代,进步主义思潮泛滥,也同样使人盲目。

    4,但无论是埃利亚斯,还是斯科特,都反对机械发展进步论。机械发展进步论表达的是,无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的世界都要经历由落后到先进,由不幸到幸福,最终趋于完美的状态。它看起来暗含着革命乐观主义,也是二十世纪新式集权的叙事、解释灾难性事件的借口。埃利亚斯引用卡尔迈特的话:“封建制度不管它与先行的封建制度有多么大的不同,都是直接来自先行的制度。无论是革命还是个人的意志,都无法将其制造出来。”卡尔迈特将这种制度的发生称为自然事件。在20世纪全球兴起的反殖民浪潮中,新型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大量涌现的政治强人按照某些政治主张塑造出大量的国家,这似乎不像是自然发生的事件,但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正是人与人关系结构和与之适应的建制改变的重要表现。只是,我们要避免落入政治宣传的陷阱: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其建制,不是某些权威在书写和演讲中决定的,我们只有靠认真的观察和梳理以及独立的思考才能接近社会建制的真实情况。

    5,埃利亚斯对文明有高下之分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他后续的研究中极力修正这一倾向,而且我也很能理解,受过教育的人很难不去想象,在某种文明中,人类有着更和谐的生活)。前文已经说过,他的重要论点,暴力独占是站不住脚的。就人类的寿命、生产效率、休闲时间这些可量化的指标来说,从一种文明形式发展出另一种文明形式,也不能给人类带来普遍的提升,相反的,我今天所处于的社会,这里的人,休闲时间大大缩短了,睡眠也急剧减少。斯科特在《逃避统治的艺术》中,多次强调,游耕的生产方式有着更高的个人生产力,也由于少与其他族群接触,而不容易感染上传染病。这是近年来,学界流行的看法:游耕、游猎社会的人,比农耕社会中的人有更好的生存条件。《人类简史》中,赫拉利甚至提出了是稻米驯服了人类的观点。

    6,将文明的类型与人类的福祉放在一起讨论是缺乏意义的。因为没有一种文明,是按照人类幸福感来划分的。虽然无论是《文明的进程》还是《逃避统治的艺术》都没有谈论幸福的问题,但就我的经验来说,当我们谈论文明时,我们是在谈论着人类的福祉。

    7,埃利亚斯将理性理解为“人们在思维中与自身保持距离的能力”,“抑制自发的感觉,即他们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特别是与人本身有关的一切都是以他们自身为目的的”。事实是,两种思想:“自然现象是没有企图,没有目的也没有规律性的,只是纯粹机械的发生或者有一定因果关系而引起”,和,“自然是人的意志的体现”,这两句话都会激发人的情感。就像在量子理论中,“人的观察导致坍缩”一样,也不可避免的会激发人的情感——激情。另一方面,在社会动物中,压抑一时的自然欲望,是常见的现象,比如在特定的区域不得排便、狩猎时抑制兴奋、保持安静等等,这是动物的适应性行为,并非人类特有,反而是人类在进化中继承下来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是进化还是演化,有方向性还是无方向性的,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在于人们的习惯之中,还要因应环境的变化,没有适应性,习惯会让人陷入险境。趋利避害是生物的天性。但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数量上是有限的,气候的变化对于人类的历史是缓慢的,所以,即便演化是无方向或者描绘成多元的,也不是无限多元的。

    8,文明类型的划分总是伴随着争议。这里,可以对照《逃避统治的艺术》中,摒弃文字的文明类型,暂时命名这样的文明类型:以文字符号为主要载体的文明是积累型文明。积累型文明有一个缺陷,它倾向于繁文缛节,规则并不总是新的替代旧的,而常常是新旧同时存在,人们会在一个时空中受到多种文明形式的规训:11世纪的希腊公主在威尼斯使用叉子被当成丑闻;上海地铁站里蹲在地上休息的姑娘被年长的女性当成恶习;公园里光着上身的晨跑者被拿手机拍摄的人拦下,要求其穿上上衣等等。积累型文明似乎对应着更复杂的社会结构,但这不意味着,在积累型文明中的群体过着比其他文明类型群体更复杂的生活。在《文明的进程》中,我们看到各种场景、各色人等以及与其相应的文明规范,仿佛感觉文明的发展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但在另一边,户籍制度、阶级制度、性别制度、种族制度将人群区隔开,甚至固定在狭小的空间中,没有了地理和阶层的流动性。可以想象,即使我们知道了某种文明中的礼节,也无从实践。文明规范随阶层固化而固定下来,随阶层崩溃而崩溃。

    9,被规训的人可以为自己建造监牢,但那毕竟不是监牢。强制劳动或徭役、强制征兵是逃脱统治的重要原因。抵制高税负和抵制强制劳动,通常,人们都会采用消极抵抗的形式,但产生的效果却有不同,高税负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会使劳动者疏于生产,但不会逃跑,除非遇到对土地的强制征收,劳动者,尤其是农民,不会轻易离开他们所拥有的土地——这是他们的生存资料;强制劳动则会迫使劳动者出逃。不过,逃避税负和身体强制、监禁是有因果关系的。在《逃避统治的艺术》中,斯科特论述人类逃避统治的原因、和为避免被统治形成的文化,在我看来,是围绕生存、行动自由、思想自由展开的,它们依次对应着逃避战争、饥荒和传染病,逃避徭役、奴役、罪责和抑制领导阶层的出现,保持信仰这三方面。这也是我做为谷地的读者所能理解的,但这也给我带来困惑:在我的认知里,思想与行为自由的确立,是要依靠个人自觉的。我能说赞米亚的居民是更为自觉的人吗?这是否还是我做为谷地人的文化想象?我总结出的解释是:山地与谷地互为他者,在这种对照下,我们既有相互排斥,又有相互模仿。但这是个不能满足我的解释。

    10,资本全球化,是新的、试图将像赞米亚这样的地区纳入统治的尝试。货币体系在埃利亚斯看来,是人们臣服于文明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一点,詹姆斯并不反对,他列举了大量赞米亚地区人们和谷底国家交易往来的实例,货币交易在边境市场中是平常事件,山地人的聪明才智足以使他们在市场中获利。现代谷地政府作为主体,向山地推行了替代经济作物种植,这种努力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此种政策在开始时,是以打击毒品犯罪为其合法性的。但近几年,赞米亚金三角地区,传统的罂粟种植区面积由收缩转为扩张,使我们看到,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正在减少。政府控制边境地区的成本仍然是巨大的,即使到了现代,谷地的经济一旦出现衰退,政府对边境的掌握还会力不从心。不过看起来,全球资本仍然保持着对赞米亚地区的兴趣,它永远可以是新的投资机会:旅游业、咖啡豆种植、清洁能源等产业,在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入这一地区,丰富了当地的经济生产。谷地社会与山地社会如何互动,斯科特所描述的逃避统治的文化如何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中变幻形态,是值得观察的。

    11,总结:在经典政治哲学中,霍布斯认为,最糟糕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好。埃利亚斯无疑是这种观点的拥护者。但这一结论,都是这两位作者基于对有政府的社会得出的观察结论,他们观察到的无政府状态,都是谷地政权更迭的过程中,权力真空导致的一时混乱,而非一个长时间处于无政府的世界。这正是斯科特要纠正的错误。但是,当公路飞机高铁、电话线、互联网基站、卫星把世界彻底联系起来,直属于中央政权的政治组织深入进山区的角落时,那种逃避统治的可能性还存在吗?有资本的进入,阶层分化还能抵抗吗?一个现代的谷地人,是否也能通过自由选择,创设自己的身份?个人能否自主选择?还是换了一种服膺于自然、社会规律的形式?个人自觉是否只是幻觉?帝国扩张——无论是军事的、还是资本的——仍然是有社会内部推动力的,政治系统侵入每个人的私人领域,是利维坦式国家自动机械的运动方式,在有了现代通讯技术后,更加如虎添翼。同时,在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中,环境破坏和全球变暖的阴影下,赞米亚地区虽然不像一些太平洋小国那样,成为海平面上升的首要受害者,但也因为生活条件的简陋,生态系统脆弱等原因,处于极端气候的威胁之下,而谷地国家,虽然是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却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更有能力抵御环境恶化。如果像赞米亚居民一样的人,不能有效组织起来,以谷地人所理解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就会像以往那样,被排除在这个关乎他们存亡的议题之外,桃花源的美景也将不堪一击。在积累型文明中,我们也可以存在另外的,不是关于个人幸福的目的,阅读浩如烟海的文献,探索记录未知的领域,求得对个人认知的拓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个人自由的进步,正像斯科特引用霍布斯邦的一句话:“在一个世纪之前,欧内斯特·雷楠就正确的指出:'遗忘,我甚至还会说历史的错误,是民族产生的基本因素,因此,历史研究的进步对民族性来说经常是个威胁。'我认为历史学家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对民族的神话形成威胁。”


下载点评

  • txt(7105+)
  • 书籍完整(494+)
  • 格式多(1068+)
  • 购买多(439+)
  • 小说多(398+)
  • 无多页(667+)
  • 好评多(7104+)
  • 好评(7910+)
  • pdf(876+)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玉: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2:18:5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隗***杉: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28:46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冷***洁: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0:38:20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龚***湄: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0:27:51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焦***山: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0:27:10 )

    不错。。。。。

  • 网友 游***钰: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0:31:3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利***巧: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2:18:56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沈***松: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0-27 12:32:22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潘***丽: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0:35:0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同中国石化出版社的书籍:

  • 4本套备考2024同等学力申硕英语大纲+指南+真题+词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六版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核心词汇2000圣才官方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431金融学综合习题精编 .9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圣才教育: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圣才教育: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管理类专业学位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圣才教育: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风险管理(中级)过关必做1000题(含历年真题)(第2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全2册】2024新版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级银行从业中级题库银行法律法规银行管理官方习题集题库真题银从业教材资料题库圣才官方正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圣才教育: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风险管理(中级)过关必做1000题(含历年真题)(第2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2本套装备考2024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真题题库银从业中级套装银行法律法规过关习题集+个人理财习题集 配套银从考试教材基础辅导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圣才教育:银行业专业人员资格 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初级)过关必做1200题(含历年真题)(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