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开心贴纸书 宝宝的欢乐四季.3-6岁 - txt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7-26 06:00:02

开心贴纸书 宝宝的欢乐四季.3-6岁 txt 网盘 电子书 下载 全格式

开心贴纸书 宝宝的欢乐四季.3-6岁 txt格式下载
开心贴纸书 宝宝的欢乐四季.3-6岁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802140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7-26 06:00:0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阿Ke 发布时间:2012-10-10 19:13:58

    要有自信,肯坚持。

  • 作者: 我是谧 发布时间:2020-11-22 16:54:35

    非常一般,应该是作者自传类小说?文中yy学生时代的校花最后疯掉,而作者“土肥圆”却实现了财富自由。自卑之后的优越感,用文字堆砌出来的世界,连自己都信了。

  • 作者: 莫停杯 发布时间:2017-01-05 14:10:15

    在LP尚未推出摩洛哥中文版的当下,这本书算是比较实用的摩洛哥旅游攻略了。小小的、薄薄的一册,方便携带,内容十分全面,涵盖了摩洛哥的历史、文化、地理、城市、名胜等多方面,对于了解摩洛哥风土人情是不可或缺的。不足之处在于内容老旧,没有及时更新,譬如还在介绍签证信息(事实上摩洛哥已经对中国游客免签了),而且内容大套,细节较少,大部分景点的名称没有用英语或法语标注出来。另外排版有点瑕疵,不时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空格。总而言之,作为了解摩洛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具体到交通、住宿、景点等细节,这本书就有点靠不住了。

  • 作者: 新瑜 发布时间:2021-10-21 16:11:25

    “引证材料丰富翔实”,也太丰富翔实了,材料堆得像山一样高。

  • 作者: wasteland 发布时间:2019-10-18 15:26:33

    非常好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坚守底线,坚守一些金钱曾经买不到,将来也不能买到的东西

    作者:yihan爱书橱 发布时间:2012-10-23 23:03:12

    本书作者迈克·桑德尔是风靡一时的哈佛大学公开课《正义》,即Justice的讲师。他获得了哈佛大学教学卓越奖,同时也获得了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特别成就奖。

    我当初在网上听他的这门课时,也没有注意他身上如此多的光环,只是觉得他抛出的许多问题我都无力应对。比如你应该推下一个胖子来救一火车的人吗?如果你的船队在大海中迷途了,应该投票或者用其他方式杀人来求得少部分的人生存吗?

    这些都太具争议性,想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需要许多法律和哲学的基础,而我没有基础,思辨能力也不够强,于是我便很不争气的放弃了学习。

    直到这次去台湾的诚品书店,发现不管是哪家分店,显眼处都摆放着桑德尔的这本新书。光看标题,我似乎是不愿启读的,我猜想这本书说的应该是关于钱买不到爱情友情之类的话题。于是我一次次的从这本书面前走过。但也耐不住与它无数次的相遇,这本2012年10月在台湾刚刚出版的书,几乎占据了每个书店,不管多小,的宣传栏处。我最终没能抑制好奇心,开始看了起来。没想到一看就喜欢得不行,立马决定买之。

    与其说桑德尔在谈论钱买不到什么,不如说他在质问这个社会,钱为什么能买到如此多东西?有许多东西,本不该,也绝不该可以买卖。因为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整个社会为其付出的道德沦丧和伦理标准腐化的代价。全书经典的例子不计其数,这里我也节选几个与大家探讨。

    比如说,血制品是可以买卖的吗?在美国,血液可以买卖,穷人可以借此赚钱养家,有良知的人也可以去献血站义务鲜献血。而在英国,血液的唯一来源就是义务献血。如果用自由的市场经济来看,血制品的自由买卖应该可以提高血液的供应量,使买方和卖方都双赢。可实际上呢?美国血荒严重,而英国却血库充足。

    为什么?

    因为市场经济常常低估道德情操的价值。在一个血源制品无法买卖的国家,每个阶级的人都可以无偿献血,这被看做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行为,也让捐血者感到这是一份荣誉,是利他主义的诠释。所以,血液来自举国各个阶层,质量也很高。可是在美国,血液可以买卖,这让想献血的人为难:无偿献血还算是道德高尚的举动吗?这会不会剥夺穷困的人靠献血赚钱的机会?于是,美国自由市场的结果就是血源几乎都来自下层阶级,血制品质量差,而且来源严重不足。

    道德情操的价值,因其难以估量,因而被经济学家频频忽视。相类似的,试想如果没有义工,所有事都要聘请人来完成,那么多少人的善意无法得到表达,而且金钱交易会贬低志愿行为的本身。

    不止是排挤道德标准,金钱很多时候会贬低财货本身。如果奥斯卡奖或是诺贝尔将中有一、两个奖项是可以通过赞助,买卖等形式得到的,那么整个奖项都会因此而被贬低。虽然其他得奖者依然是通过实力获得的,但因为某些奖项被买卖,可以被交易,那么奖项所对应的至高无上的荣誉将遭到蒙羞。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生日时收到的贺卡是你朋友花钱雇别人写的,或者你朋友写给你的道歉信是花钱雇人写的,虽然信上内容情真意切,也会让你反感——这就说明,金钱会玷污财货。

    金钱交易不仅会排挤道德情操,玷污财货,最重要的是它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社会公正。30年前,我们无法想象有钱人可以雇人当代孕妈妈,我们无法想象在某些国家可以花钱买到器官。甚至我们身边经历的许多事也是近年来才有的:各大银行提供的VIP金卡服务,飞机的头等舱和商务舱专用候机室和登记通道,棒球场足球场的空中包厢,由纽约中央公园免费的莎士比亚戏剧衍生出的专业代客排队服务⋯⋯自由的市场经济,虽然一味地标榜能取得社会资源最有效的分配,可却似乎忘了,最有效分配的准则是什么?仅仅是购买能力吗?珍惜一件财货的衡量标准,仅仅是支付意愿吗?难道支付能力就该被视而不见吗?市场经济,似乎除了购买能力外,对其它因素视而不见。为什么一个企业高管就要比比一个热情的小男孩更应该赢得一张巴萨前排的球票呢?

    从前,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似乎仅仅在于前者房子更大,吃得更好。可如今,许多东西都已经变得不再神圣。不可以买卖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花钱可以影响选举的结果,可以影响你今天在地铁上看到的广告,可以决定你的孩子能不能进私立学校,能决定你可以购买什么样的健康保险,可以决定你去的大楼的名字,决定你观看足球赛时解说辞里出现多少次可口可乐⋯⋯

    如果,你想知道社会问题的道德底线应该是什么,看这本书。

    如果,你希望你能在关键的社会问题上守住底线,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争取更多的社会公正,看这本书,再看它推荐的书。

    我坚信,我希望,我想争取,这个社会仍有一些,如果不是许多的话,金钱过去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也不该买到的东西。

    文|Yihan

    想看更多文章?-> 去她的

    个人网站

  • 《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愿意为爱而改变

    作者:晓行夜读 发布时间:2022-10-14 13:47:23

    家永远是藏在心底的避风港,即使外面风高浪急,只要有家在那里,我们总能体会到温馨的幸福。可这个避风港也常常暗流汹涌,无形的伤害在许多家庭悄然上演着,生活中你是否注意过以下现象:

    新闻媒体上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报道屡见不鲜,而背后的原因多数与家庭冲突有关;

    每年我国约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引发全社会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讨论与争议;

    朋友邻里间,经常有夫妻双方因为育儿观念的差异争吵不休,乃至闹到离婚的地步。

    这些我们并不陌生,孩子作为相对弱势的家庭成员,是家庭矛盾漩涡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其实不只是孩子,不健康的家庭互动模式,也破坏着家庭系统的良性运转,摧毁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度。然而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我们的态度却难免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一些人习惯于将责任归于孩子:“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了!遇到一点挫折就想不开。”

    另一些人则将矛头直指父母:“无知的养育是最大的罪过。”

    但《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中指出,

    让不健康的家庭恢复正常,关键点不是责备孩子或责备父母,而是考虑家庭该如何有效地合作以解决问题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的心理治疗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看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同视角。

    曾经很多人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如果一个人患有心理疾病,必然是由其自身的脆弱和缺陷所导致的。但是当我们用传统方法治疗时,往往发现症状依然没有明显好转,这时心理学家转而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缘由,通俗来讲,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与人关系的问题。

    《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是一本关于家庭治疗的经典著作,作者之一是美国结构式家庭治疗创始人米纽庆,这本书作于他八旬高龄之时,是多年来临床经验的精华总结。

    本书从十个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典型案例入手,介绍了

    系统性家庭治疗的主要过程和基本理念,包括著名的家庭治疗四步模式。

    通过阅读书中展示的一个个似曾相识的真实故事,读者也能受到启发,站在整体的视角上,重新看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关系,产生宝贵的反思,并收获成长。

    一、 夫妻关系的良性互补,是家庭和谐的压舱石

    在任何夫妻关系中,都存在着两个独特的个体之间每时每刻的相互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互补的现象,但作者认为,

    夫妻的互补分为良性互补和“僵化的互补”,后者表面上两个人发生着紧密互动,带来的却是纠缠的痛苦

    来看看书中的例子:最近几个月,拉莫斯一家笼罩在地狱般的噩梦中,原因是女主人的奇怪症状:她被莫名其妙的厌恶情绪所折磨,觉得接触的所有东西都脏得可怕,只能通过反复洗手来消除心中的焦虑,还强烈要求先生和孩子也这样做。

    起初一家人并无怨言,但时间长了,先生终于忍无可忍开始反击,挑剔妻子的各种小过错,两个孩子也卷入冲突,在保护妈妈和反抗妈妈之间往复循环。

    显然,这对夫妻形成的互补是僵化的,为什么这么讲呢?

    成长过程中,太太出于各种原因不受父母喜爱,为了获得原生家庭的认可,她被迫让自己变成最勤劳的孩子,但虽然如此,无价值感仍牢牢扎根在她的内心深处,使她如饥似渴地寻求丈夫的关爱。

    而先生在对待太太的方式上总是若即若离,很少表露出浪漫的温情,这让妻子感到焦虑万分,担心某天一觉醒来,先生就会离自己而去。

    于是她在焦虑的驱使下出现了强迫洗手的行为,并依靠家人的顺从,满足内心极其需要的控制感,而坏处是,先生变得越来越不耐烦,所以我们看到妻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

    所谓僵化的互补,其实是一种固化的“抗拒改变”的互动模式

    ,就像妻子只有当自己获得绝对认可时才感到安全,丈夫则平时习惯于用指责和贬低应对问题,唯独妻子生病时才流露出关爱。

    僵化的互补把家庭成员紧紧束缚在一起的同时,也伤害了家人的感情,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我们真正要努力营造的,是对各方都有益的良性互补关系。

    最后,治疗师专程购买了一束玫瑰花交给丈夫,并提示妻子应该更加放松地接受丈夫的爱意。

    通过这本书,你将能够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夫妻之间的互动,不再简单粗暴地把某一方归类为对或错,而是认识到双方的行为是相互造就的

    ,只有夫妻共同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家庭才会变得和谐。

    二、“问题孩子”的背后,是“问题家庭”

    生活中我们总会见到一些“问题儿童”,因为在学校表现出不符合规范的问题行为,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排斥,家长也往往通过施加惩罚,迫使他们“改邪归正”。

    但其实

    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折射的是存在于家庭结构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在牵制下别无选择,只能成为家庭的“替罪羊”

    网剧《隐秘的角落》中有个令观众印象深刻的片段,朱朝阳的妈妈端牛奶让儿子喝,因为怕烫,朱朝阳稍微耽搁了一会儿,而这个正常的反应,竟引发了妈妈的勃然大怒。

    她猛地扯下儿子的耳机,叫嚷道:“你是在生我的气吗?”

    妈妈端起牛奶大口喝下,然后将剩下的牛奶递给儿子,看着他喝完。

    网友直呼:“妈妈的控制欲,让我隔着屏幕都觉得喘不过气来!”

    都说离异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擅于觉察的家长,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最初的好学生朱朝阳会一错再错,直至滑向罪恶的深渊。

    书中也记录了米纽庆参与的一次关于“问题孩子”的家庭治疗过程,求助者是四口之家,被医院诊断为多动障碍的11岁大儿子,因为在学校经常搞恶作剧冒犯师长,背负了“坏孩子”的名声,受到全家人的指责,连6岁的小儿子也不例外。

    但米纽庆在访谈后发现,事实并不是像大家描述的那样。

    首先,治疗师采用了家庭治疗四步模式中的第一步——拓展目前的主诉,即对目前存在问题和症状的人去中心化。

    当家庭中出现“被认定的病人”时,就像所有人都看到大儿子表现出多动症状时,其实他可能只是家庭系统里最脆弱的一环,背后隐藏的是有问题的家庭互动模式。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被表象所迷惑,而要把关注的目光从病人身上暂时移开,才能更准确地洞悉真相。

    治疗师通过观察发现,大儿子其实是个非常聪明听话的孩子,在与治疗师的交谈中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专注。

    于是治疗师开始挑战夫妻双方对大儿子的负面评价,引导他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向自身,讨论夫妻关系中的问题。

    治疗进入到第二步: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互动,开始探索维持目前问题的家庭模式。

    通常来说,一个病人之所以持续表现出症状,往往是因为其症状正好契合了特定的人际关系模式,并不断受到强化。

    此时治疗师的内心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大儿子会多动?他亲眼看到同样活泼好动的小儿子,好几次用脚踢和推搡把哥哥激怒,而两个大人则拿孩子的问题相互埋怨。

    妻子指责丈夫只顾着自己开心,对孩子的事漠不关心,丈夫则委屈地说,妻子根本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他,哪怕他只带孩子出门一时半会儿,妻子都会担心孩子出现意外。

    治疗师已经大致明白了,夫妻双方无法有效合作,正是大儿子的“病因”所在。

    作者还举出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有不良行为的孩子,站在父亲或母亲的肩膀上,就像玩杂技一样,两只脚永远不能保持平衡。

    紧接着治疗进入

    第三步:结构化地集中探索过去,即探索重要家庭成员的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经过两次会谈,迷雾终于散去,一切变得清晰起来。

    原来,妻子从小生活在不和谐的原生家庭里,爱酗酒的父亲常常打骂母亲,兄弟也继承父亲的作风,热衷于用暴力解决矛盾,这些成长经历,让她对“丈夫”的角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信任感。

    而现实中的丈夫恰恰是比较被动的性格,因为做事粗心大意,被妻子责备几次后,索性就躲进忙碌的工作中。每到空闲时他不是陪伴家人,而是独自去打高尔夫球,离妻子和孩子越来越远。

    丈夫的不负责任,印证了妻子信念中“丈夫不值得信任”的判断,于是被“三角化”大儿子,作为“替身”而承受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成为夫妻争夺的“战利品”,而他的多动症则成为夫妻对抗的“战场”。

    那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又该如何改变呢?家庭治疗的

    第四步是:探索相关的改变方式,即重新定义问题并且寻找新的方法。

    最后,治疗师建议丈夫多留出一些时间与妻子共度二人时光,而妻子则要学会对孩子放手,夫妻越恩爱,孩子就越能轻松地走好自己的路。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我就是这样的人”之类的话来抗拒改变,但家庭治疗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既然由特定的原因形成,就必然能够改变。

    而促成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对家人的爱,即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改变确实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时,改变就更容易发生。

    三、家庭真正需要的是合作,不是指责

    反观当今的中国家庭,类似的情况实际上并不罕见。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丈夫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在外奔波,与家庭逐渐变得疏离,由于夫妻互动的缺失,妻子的焦虑又会传递给孩子,无形中造就了许多“问题孩子”。

    而每当这时,我们总是把愤怒指向相夫教子的妻子,批评妻子教育失当,却忽视了家庭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家庭真正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指责。

    书中另一个来自中国的案例,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中非常普遍的,母子“缠结”而父亲疏离的现象。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母子关系特别紧密,通常不是一种好的现象,我们会劝说儿子与母亲分开,走向独立自主,但在治疗师看来,这种解决方案过于简单粗暴。

    一名患上心身疾病“神经性厌食症”的26岁男青年,由父母陪同走进咨询室,在接下来探索症状背后的家庭原因时,三个人开始各说各话。

    妻子说,丈夫从来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曾经受了婆婆的委屈,只能躲在被子里一个人哭泣。

    儿子说,父亲性格大大咧咧,对母亲漠不关心,而母亲虽然无私地关爱自己,却将负面感受一并给了自己。

    丈夫则说,妻子对娘家人付出太多,余下的心思全在儿子身上,作为“局外人”的他也很无奈。

    但当一家人说出心底深藏的秘密之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尚未言说的苦衷,尚未抚平的创伤,和尚未觉察的过错。

    在治疗师的鼓励下,大家逐渐敢于面对问题,不再回避掩饰,夫妻重新靠近彼此,用支持和关怀温暖对方,儿子则从纠缠中解脱,走向家庭之外的广阔世界。

    这也就是

    本书作者提出的家庭治疗核心议题——夫妻双方结成联盟,共同担当家庭角色所赋予的责任。

    现实里的家庭关系,往往是爱恨交织、纠缠难解,包含着许多盘根错节的过往经历,夫妻双方想要重新站在一起,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

    幸运的是当身为父母的我们,通过阅读本书,认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和无意识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就有机会做出改变。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的主要内容,本书是家庭治疗大师的精彩案例集,包括

    对十个经典案例的个案介绍,治疗过程的分析,治疗转折点的描述,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等。

    书中的

    重点“家庭治疗的四步模式”,不仅是专业的治疗流程,也对普通人应该如何换一种角度,看待和理解家庭里遇到的难题,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正如米纽庆所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只要我们不回避冲突,敢于表达愤怒背后的需求,总会打开尘封已久的心结。

    曾经听到一首歌,歌词里唱到“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单纯地指责孩子或父母中的一方,无法让我们真正拥有幸福的家庭。

    只有当夫妻之间合作互助,彼此靠近,同舟共渡,乘风破浪,去迎接生活中必然面对的一个个难题时,家庭,才能真正成为人生的动力源泉,这也是本书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 关于时代之后的时代

    作者:真理屠夫寇基雷 发布时间:2011-01-24 21:20:42

    陈寅恪和傅斯年代表者那个时代国学研究者的两条主线:一是积极向外开拓进取者,如傅斯年,一生两大功绩是创办史语所、发掘殷墟,这两件事情因为他的性格和在民国时期政坛中的地位决定的;此外就是陈寅恪这一类学者,远离政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声名地位,安心做自己的学术研究,远离世俗纷扰,终成一代大家。

    这两位大师级人物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朋友”,一并合传也有些勉强;但是作为民国时期国学知识分子的代表和缩影,陈傅二人绝对是这两条主线或是两种命运的代表。至于二人的交情,自然不是重点;我们看到傅斯年在学术界呼风唤雨独擎巨笔之时,也可以在作者笔锋一转之后看到低调而勤勉的陈寅恪先生不断著书立说,苦饲桃李,尽一个国学学者所能尽的全部力量来弘扬国学。所以说这本书不是在写两个人,而是整个国学学者这样一个团体,这些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建设着我们的国学领域;陈寅恪先生这样低调的学究和傅斯年先生这样呼风唤雨的大鳄,他们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才有国学界一时鼎盛的大况。做这样的国学知识分子的“大传”,不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时间轴上的断裂和凌乱,只要心里装的下大师生平的简略和对大师性格上的些许了解,时刻和书上的事件对照,读起来便也无虞。至于有些将此书作为小说和一般的人物传记看待的朋友,你们可以大抵当我如上的话是放屁。

    书中很多书信和陈寅恪先生的诗,以及一些可考的注释和内容,但凡涉及陈寅恪先生的,有八成多内容我都依线查阅了对应的资料;涉及傅先生和其他学者的记载,凡所能及,一概溯源,这些内容却也翔实;至于作者对陈、傅两位大师之间的友情的理解和猜测,以及很多后人的口述观点,未得证实,暂不敢妄论;如果有不实,恐怕作者梦里也会被一生博学却又严谨得陈先生骂个狗血淋头吧。

    总的来说,此书作为陈、傅二人的传记,尚不为上品,只能算是二星之作;但是作为一个角度了解、体会民国时代国学鼎盛时期的学者们的生存、学术状况,仍不失其价值,可认为是良品。

  • 到不了的塔希提岛

    作者:圈圈圆圆圈圈 发布时间:2018-05-20 00:40:01

    “人们一般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不得不做的那种人。”看到一半的时候,在巴黎的思特里克兰德很难让我觉得他有什么伟大之处,他对待女人和爱情的态度实在是可恶,可是当看到塔希提岛上的人们回忆起他的故事时,他的形象却逐渐变得可爱起来,在那座椰子树环绕的山中木屋里,他找到了一种能使他心中那种魔鬼般的创作热情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的生活方式。

    他对别人冷漠无情,对自己也同样严苛,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他走上画画这条道路的起因,也不知道他一生所追求的、疯狂地想要表达的到底是怎样的东西。他画,并不为世人的赞美与认可,甚至在最终画出了他心中的秘境之后,毫无遗憾地嘱托他的妻子将其付之一炬。如果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永远不能有观众,他是否还会热爱摄影?如果一位旅行家的见闻永远不能与人分享,他是否还会享受旅途?当我们谈起“热爱”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掺杂进“成就感”、“认同感”,仿佛创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被看见,然而思特里克兰德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答案。

    不要说为了某种热爱抛弃安稳的生活,大部分人甚至从没体会过那种痴迷于什么东西的激情,也许爱情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与这种热爱相类似。只是爱情往往短暂,思特里克兰德的这种热望与激情却燃烧了他的后半生。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不是一个可以用来当楷模的人,他抛妻弃子,对别人毫无同情,是一个怪人,后半生穷困潦倒。但正如作者所说的,他有一种魅力,能让你心动,让你内心无法平静。看完这本书的你,可能会发个朋友圈,感叹一下人生应该不断追求下一个六便士,还是应该停下来仰望头顶的月亮,或者写篇书评,探讨一下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之处,然后继续自己忙忙碌碌的生活。

    塔希提岛实在是太遥远了,光是想一想,就已经足够花光所有的勇气了。

  • 对普及读物应该报什么态度??

    作者:沐木 发布时间:2014-01-08 13:34:16

    最近正在看这本书。这套书应该是中华书局出的普及类的书,我是从一个小学旁边的小书店里翻出来的。买来读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作为初读,并不认真研究;二中华书局出版,再怎么感觉也靠谱些。这套丛书当中很多在序中就指出内容有删减,这本没有提,以为是全本才买,但看起来也不像,没想到是有删减的。很遗憾。

    想看《山海经》源于大学时期看过袁珂先生写的中国神话,非常感兴趣,觉得应该找找这些神话的源头。《山海经》比我多年来想的要好看的太多了。不得不说千百年前的人的想象力比如今的人强太多了,似乎一代更比一代没有灵魂了。

    注释让人非常不满意,但是一想到是普及读物也就算了。可是看到许多豆友都在为本书的评注揪心,有人也说是普及读物,不要太较真,有些则对其中不打招呼的删减,和不太完美的注释横眉怒目。

    我本不想较真,因为普及读物嘛,共大多数人看看,差不多能懂就达到目的了。为什么挑中华书局的呢?因为觉得就算是简单的注释,简读本也要不失书的责任,不能有错字,译不全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错译。可是阅读过程中,确实遇到译文和原著出入比较大,或者译文不通这样的情况。而且很多生僻字也没有注解,对学者这样高估我的识字水平,我是否该感到荣幸呢?反过来一想,这样参差的注释似乎也有悖普及读物的初衷。倒不如精简成《山海经》故事选读,然后用心批注,翻译一番更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

    打算初读完,再重新买本好的,认真看看。


下载点评

  • 强烈推荐(596+)
  • 格式多(10109+)
  • 章节完整(688+)
  • 字体合适(458+)
  • 无水印(877+)
  • 少量广告(10106+)
  • 无漏页(388+)
  • 实惠(1078+)
  • 图文清晰(8410+)

下载评价

  • 网友 索***宸: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0-27 12:28:21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冷***洁: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5:06:54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师***怡: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0-27 12:29:5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孔***旋:

    下载速度:5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0-27 12:26:03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孙***美: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2:33:02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冯***卉: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6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5:06:51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师***怀: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0-27 12:24:53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0-27 12:36:2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陈***秋:

    下载速度:4分 / 书籍完整:10分 / 阅读体验:8分

    ( 2024-10-27 14:38:35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最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