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书籍屋 - 怎样接待旅华外商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1-03 19:20:04

怎样接待旅华外商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怎样接待旅华外商精美图片

怎样接待旅华外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0014654
  • 作者:熊德兰 
  •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99-01
  • 页数:144
  • 价格:6.9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1-03 19:20:04

内容简介:

这本书向读者介绍外贸工作人员如何用英语接待一位外商:怎样迎接客人,安排住处,设宴欢迎,陪同外商到我国各地游览,向他推销各种产品,和他进行经济谈判等等。全书主要以实景的形式表现接待的全过程,对话幽默风趣,语言容易上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书的第二部分是大量的会话常用句型及例句,供自学者练习使用。此书配有录音带,由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PART ONE 第一部分

You Are Welcome 欢迎你

Act1 A Warm Welcome

Act2 In Dragon Hotel

ACt3 Business at Dinner

Act4 Sightseeing in Beiing

Act5 XI' an Carpets

Act6 Hangzhou Silk and Tea

Act7 Shanghai Industry

Act8 Guilin Handicraft

Act9 At the Guangzhou Fair

Act10 The Final Talk

PART TWO 第二部分

80 Sentence Patterns 80个句型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类型: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年创办的出版社

成立时间:1979年

简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年创办,2010年完成企业改制,更名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涵盖全学科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等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出版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最大的外语出版机构。

#

面向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以及成人,针对不同用户需求,量身定做全面的一站式教育解决方案。在出版领域,不仅有传统优势产品教材辅导、工具书、外语期刊读物,还有文化服务性产品对外汉语、文化传播、科学名家巨著等。每年出版的5000多种图书期刊中,有新书1000余种,重印书4000多种,其中许多产品获得国际和国内优秀图书奖。外研社图书已成为广大学习者心目中的经典品牌。

主要业务

开放的中国,开放的外研社【我们一直坚持的国际合作原则】:机会开放 互惠双赢 职业化的操作规程 好的信誉自1983年签署第一项版权贸易协议以来,外研社已与麦克米伦、培生教育、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圣智、麦格希、哈珀-柯林斯,以及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套开放式、国际化、市场化的国际合作管理体制,引进并输出了一大批优秀选题。通过强强联手的合作,外研社引进出版了《新标准英语》、《新概念英语》、《书虫》读物系列、《剑桥国际英语教程》系列、朗文系列词典、牛津系列词典、柯林斯系列词典,以及麦克米伦系列词典等众多精品图书。截至2012年,我社国际合作项目比重达到全社项目的40%以上,通过合作双方共同策划选题、共有版权、共同推广销售、甚至共同投资来取得成功。此外,外研社还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推动汉语出版走向世界的责任。我们与国外有实力的出版商共同合作,推出了《汉语900句》、《走遍中国》、《汉语入门》等优秀汉语产品。与此同时,外研社还大力推进人文社科类图书的走出去工作,先后与施普林格有限公司、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将国内优秀的图书推广至国际市场。在今后的发展中,外研社还将继续保有积极开放的态度,与合作伙伴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严峻挑战,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获得荣誉

开放的中国,开放的外研社【我们一直坚持的国际合作原则】:机会开放 互惠双赢 职业化的操作规程 好的信誉自1983年签署第一项版权贸易协议以来,外研社已与麦克米伦、培生教育、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圣智、麦格希、哈珀-柯林斯,以及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套开放式、国际化、市场化的国际合作管理体制,引进并输出了一大批优秀选题。通过强强联手的合作,外研社引进出版了《新标准英语》、《新概念英语》、《书虫》读物系列、《剑桥国际英语教程》系列、朗文系列词典、牛津系列词典、柯林斯系列词典,以及麦克米伦系列词典等众多精品图书。截至2012年,我社国际合作项目比重达到全社项目的40%以上,通过合作双方共同策划选题、共有版权、共同推广销售、甚至共同投资来取得成功。此外,外研社还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推动汉语出版走向世界的责任。我们与国外有实力的出版商共同合作,推出了《汉语900句》、《走遍中国》、《汉语入门》等优秀汉语产品。与此同时,外研社还大力推进人文社科类图书的走出去工作,先后与施普林格有限公司、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将国内优秀的图书推广至国际市场。在今后的发展中,外研社还将继续保有积极开放的态度,与合作伙伴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严峻挑战,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这本书向读者介绍外贸工作人员如何用英语接待一位外商:怎样迎接客人,安排住处,设宴欢迎,陪同外商到我国各地游览,向他推销各种产品,和他进行经济谈判等等。全书主要以实景的形式表现接待的全过程,对话幽默风趣,语言容易上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书的第二部分是大量的会话常用句型及例句,供自学者练习使用。此书配有录音带,由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出版。


精彩短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短评

  • 作者: 微微笑 发布时间:2021-09-29 10:58:18

    孩子们的友谊因为分享而开始,生活因勇敢和自信而更美丽。

  • 作者: 千诺 发布时间:2011-06-22 19:24:21

    前半部份靠譜

  • 作者: 一个橘子 发布时间:2017-12-17 19:46:01

    奎恩的故事还可以,诡计倒是蛮巧妙。《上帝之灯》猜对了一半,假身份实在没有料到,不过这版的翻译实在太糟糕,直译痕迹明显,上下文也没有关联,怎么还好意思在序言里批评别人译得不好呢?

  • 作者: 阿伦 发布时间:2021-01-05 23:33:19

    2021-01

  • 作者: 恪彥 发布时间:2016-03-23 09:36:14

    睡前刚翻完这书,回头就接到通知,要去内罗毕搜集批资料,怪巧的…Smile,you're in Kenya…


深度书评:

查看其它书籍精彩书评

  • 北京故事

    作者:zest 发布时间:2008-07-09 23:28:37

    《逍遥津》是身为皇族后代的女作家叶广芩的小说集,共收集有七篇精彩小说。首篇“逍遥津”着实是一朵奇花。笔墨精炼的三十七页文字,以京剧唱段“逍遥津”暗中编织,讲述了满清没落贵族家庭中“七舅爷”和“青雨”这对父子的传奇人生。前半段是养鸟、斗蝈蝈、扎风筝、唱戏-老北京诙谐讲究,令人忍俊不禁的生活场景;后半段是在日本人进入北京的大环境下,生活变故、父子反目,七舅爷和青雨相继离开人世的惨烈故事。这故事中有太多色彩,让人不知不觉地向往京剧,迷恋上闲散精致的旧日生活,越发爱自己是中国人-表面散漫从容、随遇而安;内心却激情澎湃,爱憎分明!

    This novel is written by the descendant of a Qing imperial family. Madame Ye wrote calmly one of her family stories during the special period around 1930s. At beginning of the story, you will find all sweet life scenes of native Beijing residents –keeping birds, katydid fighting, making kites, singing Beijing opera, etc… The “father Qi” and “son Rain” had made a perfect example of how to idle a poetic Chinese life. Later, life changed dramatically when Japanese invaders entered Beijing. Father Qi and son Rain became enemies. And their deaths had become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neighborhood. Only 37 pages, this novel is extremely colorful that makes one falling in love with every thing about old Beijing. And one understands deeper about and feels more proud of Chinese characters – casual and easy in appearance but passionate and right in deep heart.

  • 写给“人世间”的母亲

    作者:饮者 发布时间:2022-03-23 17:44:45

    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梁晓声对于青春、苦难的叙写太过真实和残酷,使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如此沉重的历史话题有某种有意规避,这本质上不是作家创作的问题,只是这种惨痛的历史记忆题材,作为后辈的我们不想过多的触碰,这就正如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明知创作者有坚守有担当,但是观众就是不买账是一样的。但近些年随着国内文坛青黄不接的窘境,梁晓声始终保持一个旺盛的创作初心,尤其是今年一部现象级的热剧《人世间》更是让它的原著作者梁晓声映入了人们的眼帘,这部历时八年、115万字的巨著不看内容,只论枕头版的块头也让我们对这位古稀作家肃然起敬。

    作者曾在谈及《人世间》的创作背景时坦言,自己的父亲是“大三线”建设工人,很少回家,他和大弟弟都下乡了,家里只有母亲、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小弟弟。而哥哥患有精神病,时代变故和生活的压力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是自己一生敬重和怀念的人。今天要说的这部《致母亲》是正是梁晓声以母爱为主题的经典文章合集,收录了梁晓声不同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

    母亲,这是一个在高悬于文学王国之上恒古不变的主题,从古到今、从内到外,无论是灿若星河的大师,还是默默失意的小辈,对于母亲的叙写总是包含着一种崇敬和深情。她不仅是我们身躯的缔造者,更是我们灵魂的铸就者,对于母亲的追忆和颂唱是一切作家们笔下共同的命题,她的形象和蔼慈祥、无私奉献,关于她的种种书写是既易打动人心的,她的身上传递着我们对于过去共同的怀念和对于未来共同的向往,她是美和希望的化身,我们是她爱之种子的传递和延续。在本书中,梁晓声通过种种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作家的深意正在于此:通过生命中的深情回望,重新寻找和发现母亲,并且在被社会生活填塞已满的心灵深处重新留出母亲的位置。

    这部书是一部儿子写给父母的深情之书,是儿子与母亲的一番灵魂对谈。书中追忆关于母亲的诸多动人往事。作者以一个作家的独特方式,将围绕在母亲身上发生的种种故事做了展现,甚至是关于母亲在成为母亲这个角色之前的童年少年经历也有这详尽细致的叙写,母亲的成长经历以及遭遇可以看做是由旧时代向新中国蜕变的一代见证人,国家、家庭、大人的任何事对她来说都是一股不可抗的大力,她只能被动地随着时代的大潮,人生轨迹也随着几经扭转,但她总是保持顽强、乐观的态度,努力地学习、生活,并最终树立起独立的见解和信仰。作者的深情有目共睹,其冷静、简约的笔触所体现出的强大自控力更令人钦佩。

    毫无疑问,《致母亲》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散文集,它是站在为人子女的视角,用故事、哲思等方式,思索基于现代背景下的一代人,如何重新审视两代人之间关系的作品。我们与母亲或是上辈人的感情、关系是每个人都逃避不掉的宿命,是性格强横的烙印。它深深影响着我们成人后面对爱情、亲密关系、工作职业的种种态度。它可以是终身的枷锁也可以是一生的良药。梁晓声以饱含深情之心,用真诚质朴的笔触,为我们讲述每位母亲背后的故事,引导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母亲,爱护自己的母亲,并从母亲身上汲取鼓舞人生,支撑我们向前走的力量。

  • 几篇札记的汇总

    作者:fenglong88 发布时间:2013-12-07 20:09:28

    《略谈学习国文》札记:

    一、“知”“行”之间的补充

     

    1、叶老所说的中学学习国文的要求“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其实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必要性。这种必要型的体现,就是在效率上一定要高于小学,而且注重“运用”这是非常正确的。

     

    2、叶老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我高度赞同的,“知行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学方式,但一直以来在“知”和“行”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如何过渡。

     

    从上面这两点来看,我所提出的阅读“知、解、体、用”与作文“知、思、悟、行”的思路是可以在原则上初步解决“知行”之间的过渡。

     

    二、关于习惯的问题。

     

    叶老的文章中把学习国文的目标,说成“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未免有些简单。这里面有两点没有说清楚:

     

    一是国文教学是否只操练“阅读和写作”就行了?恐怕并不能这样简单,这种说法是传统的中国式评价,现在的课标也一样。却缺少实际的可操作性,所以把语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定位其实依然很宽泛,再往后应该有宏观的解决办法了吧?可惜,没有了,只有一点一滴的总结和设想,但人的总结和设想往往是具有理想色彩的,而教学则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不同,学生的不同,都可能让一个好的总结或好的设想落空。渐渐的老师们觉得只有教自己能把握的东西才有安全感,只有教教材的内容才有稳定感,他人的总结和设想再好,也敌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的一声大吼。

     

    二是“习惯”其实并不能作为一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因为“习惯”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而教学是有意图的指导和训练,这样的指导和训练是否能成为习惯,还难说得很。再说每个人的“习惯”是自己做主的,如果把学科的教学目的定位为习惯,一方面似乎学生也就没有选择权了,另一方面不知道其他的学科是不是也要分一杯羹?

     

    另外,阅读是“吸收”但这种吸收只是别人的经验,而能否变成自己的“表达”中间其实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单从表述上看,叶老此时的认识还不及阮真先生在《中学读文教育研究》中提出的读文与作文之间应该注意的四点:“知识材料的预备”“辞句材料的预备”“文法语法及修辞造句的预备”“材料的搜集组织与思考判断的练习”。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札记:

    在这篇文章中,叶老谈到的内容其实很多的。学生的预习、吟诵的方法、学生的笔记应该怎样做、教师的职责、讨论时的态度、精读的作用与方法、精度的效率问题、立足精读的拓展、如何正确对待考评的成绩、怎样的考问才是有意义的、温习的作用等等。

     

    如果细查下来,叶老的描述中的这种师生的关系和师生的职责,其实更近与古代书院学子自修,讲师定期考问的样式。这种样式其实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所花费的时间也是相当多的。不能说这种样式不可能出现,毕竟在古代书院中这种模式是一个基本的定式,但对于不集中住宿、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种模式的适用性要差得多了。

     

    计划与设想越周密,在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叶老的这个设想似乎有些过于周密了。

    《〈略读指导举隅〉前言》札记:

    在这篇文章中叶老涉及的内容也是颇多的,国文教学的目标、“略读”的作用、“略读”的指导、“略读”应注意的问题、对不同文章进行“略读”的方法和态度等等。

     

    一对“习惯”有了进一步说明

     

    在谈到国文教学的目标时,叶老使用的三个词“习惯”、“能力”、“技能”应该是针对“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而言的,所以不能做一对一的解释,而应看作是一种互文。

     

    在谈到“略读”的作用时,叶老强调“应用”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认识,而且叶老认为阅读的“习惯”来源于“略读”这也符合应用当中“熟能生巧”的规律。这其实进一步解释了“习惯”的养成的问题,即不能单独依靠课上的“精讲精练”就能培养出学生的习惯。而我们在目前基本没有略读指导的情况下,还在主张叶老的“习惯”说,无疑是“只靠一条腿走路”,要想奏效则近乎水中捞月了。

     

    二略读的指导问题

     

    学生的略读需要指导,这是叶老一再强调的。但这涉及了两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个是教学时间上得问题。现在的略读指导课,可以说没有。虽然学生在课上学了一些阅读技巧,但没有时间应用,则这个“技巧”不可能达到纯熟,纯熟不了也就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没有更不能变成习惯。而授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如果要进行略读的指导,这方面不能不考虑。另一个是教材方面的问题。虽然现在学生有《读本》可以参考(姑且不论那些因各种原因没有读本的),但《读本》上的文章是否适合学生应用在课上习得的“技巧”,还要仔细斟酌和安排,如果真的能切合学生能力并有层级的渐进(搞好精读和略读的衔接),那么学生在能力上增长还是可以预期的。但作为“习惯”还是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而不能强求。

     

    三略读的方法和注意的要点

     

    叶老所谈的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的注意事项,可以说精准至极!这不但是略读时需要注意的,也是中学阅读的指导原则。“在从中吸收知识,增加自身的经验;那就须运用思考与判断,认清全书的要点,不歪曲也不遗漏,才得如愿。”“凡是好的小说和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那些才是精魂。阅读小说或剧本而只注意它的故事,专取迹象,抛弃精魂,决非正当方法。”“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古书,阅读它而要得到真切的了解,必须明了古人所处的环境与所怀的抱负。”,但就做到这几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更难得是在,叶老谈到了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保持客观、谨慎、独立的态度!在每个人都享有话语权的今天,这种态度是我们达成正确理解的前提。

    《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札记:

    这篇文章是叶老就罗根泽和陈卓如陈卓如两位先生的评论而表达的自己的意思,所以其中的一些现象在今天虽然有但也只是个别的问题。倒是最后这一段能够看到叶老对于课程方面的认识。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个内容。

     

    一、课程的价值

     

    在这里,我们看到叶老所提倡的三种价值,分别是“实用价值”、“训练价值”、“文化价值”。这三个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研究中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果我们以这三方面来衡量现在的教学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实用价值方面,我们现在过于偏重在应试方面的实用,而忽视了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在训练价值方面,以前只注重静态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动态的训练过程,而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则是弥补这一缺失的一个方向;在文化价值方面,以前的政治挂帅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贯彻,但政治不是文化的全部,所以现在的语文课程研究中,文化价值是一个渐热的话题。

     

    二、“囫囵吞枣”的价值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我们一般用来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朱自清先生也曾使用过这个词语,“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说诗·第五讲<论诗学门径>》 )我们看到朱自清先生的使用是在强调,学习的内容上不能贪多,学习的方法上不能简单粗率。那么叶老在这里使用的意思应该也偏近于此。但也老谈的是对“固有文化”的了解,这就不得不仔细辨别一下了。从实用的角度,叶老主张简而精,有针对性地去了解。然而文化的内容包含众多,既有浅显的,又有精深的;既有切近的,又有杳远的,所以不可能完全在短时间内,都让学生“了解”,这是必然的。但不能因为学生“了解”起来有困难,而放弃一些必要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要求学生用一生去习得和实践的。这样的话,我们的课程中必然有一些“囫囵吞枣”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不需要学生当时就能理解,而是为以后的理解提供基石。例如我在谈对《三字经》认识时,用过这样一个说法:

     

    “我们一直以来认为:《三字经》是已经被淘汰的幼儿识字的教材,它价值不是很高。但如果拿汉语所体现出的独特属性来衡量的话,《三字经》所蕴含的独特性比我们现行的教材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可能有的老师们认为这样的教材,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对知识不理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猪八戒虽然没有辨别出人参果的滋味但也没有少吸收人参果的营养,幼儿识字的道理正在于此,因为这里面所体现的是汉语的多用途性和综合性,放着这种可以利用的多用途性和综合性不用那不是节约,而是浪费。再者说,猪八戒第一没有尝到滋味,第二次吃的时候就会更意注人参果的味道了,更何况《三字经》不是会被人体分解的人参果,这样的教材是可以起到通过反复学习而加深理解的作用的。当然,《三字经》虽然好,但我们不能直接使用,因为《三字经》已然和时代分离,我们要学习的是它作为教材的编排方式和所能承担的教材方面的任务。总之,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教材的“全”和“粹”,那么我们的语文教材的发展就比较乐观了。”

     

    三、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努力做到“清彻通达”才能教好语文,尤其是文言文。这是每一名教师的努力方向。

    《读〈经典常谈〉》札记:

    在摘录的内容中,叶老就《经典名言》表达了“提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对以往的古籍进行“萃取”。而阅读的范围要“精”、要“小”。这是非常正确的。其实这样思想,正可以用来解释《三字经》的作用。同时,也要也谈到了古书的“无用之用”也是不能忽略的,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教材,一定要“全而粹”这样才对学生有益。

     

    一处澄清,叶老在谈到另一派主张“与书交朋友”时,叶老说“他们主张,学生必须跟书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你必须跟他混在一块,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响,仅仅记住他的尊姓大名,就与没有这个朋友一样。这个话当然也没有错。”说明叶老是赞同者这种态度的,而后面的转折“可是”是定位在“范围”上的,而不是“态度”上的。这一点要分清楚。叶老的本意应该是以这种“与书交朋友”的态度,学习“全而粹”的教材。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叶老说的“为实质的吸收着想,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这种看法,只是一种理想,这个理想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因为《论语》、《庄子》这样的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它们还包含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而这些内容不可能只通过“知道”就能从中获得“无用之用”的益处的。而思想和行为准则,并不是历史教本所应该承担的,更何况只依靠历史教本,我们只能学到“史迹”并不能获得“经验”。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札记:

    摘录的这些语段都是自己十分认可的。例如,在教育和教学的区分上,自己也曾有过这样一段认识:

     

    语文教学是通过实际的教学手段,把对语言规律的总结,传授给受教育者并指导受教育者能够熟练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教”(阴平)与“学”的互动来体现的。(在这个层面上,所有语言都有其共性,即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和运用法则。)语文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去声)和“育”,也就是通过教导达到育人的目的。这就需要明确“育”的内涵是什么。而这个内涵不是规律性的原则,而应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求。不同的文化,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是不一样的。但从某一方面讲,二者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整合”的体现。“教学”的展开应是建立在能够体现“育人”目的的文本之上的,而反过来“育人的文本”本身也是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

     

    以前和透明的蓝(姜元杰)兄争论时,也曾谈及目前的语文学科虽然不能承担所有精神方面的教育责任,但要承担主要责任的话题。所幸的是随着新课程选修课程的实施,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也已经向综合的文化传承方面靠拢了。

     

    至于强调方法,其实也就包含着,完善语文学科的建设方面的内容。如果语文学科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与这套方法相对应的知识,不就是语文学科的独特的教学体系么?叶老的这个设想,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总结。尤其是叶老在篇文章中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作业。

     

    1、梳理私塾教育。叶老已经谈到了私塾教育中也很讲方法,这些方法是什么?我们以前没有足够的认识。还有叶老没有谈到的私塾教育中教材的优缺点问题。也值得我们去研究。

     

    2、写作教学要注重“怎样”去些,阅读教学“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这二者中的“怎样”和如此“多”的具体实施还需要我们来补充。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札记:

    这篇文章是叶老在谈文言文教学时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对文言文“不能逐句讲解”,这样的逐句讲解存在很多有害的影响。这一点我在写《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初步思考》和《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进一步思考》中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了。并进而提出“应该放弃翻译文言文的做法”当时,只是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传承来看的。而叶先生的表述无疑是非常全面而系统的。

     

    在这里叶老从“阅读书籍”“欣赏文学”“训练写作”三方面来考量逐句翻译的危害。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叶老的教学思路。叶老强调“教学方法”这一点是我们依然应该注意的。在阅读上,叶老也非常重视教材的示范和精讲的作用,而且指示了正确理解文章的方法:“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辫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切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侯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是有了欣赏的能力。而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这其实就是“授之以渔”的具体贯彻,而且是“方法和态度”兼而有之的。

     

    在阅读部分,叶老有一次强调“预习”的重要性。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学生充分预习后,教师轻松教学的面貌。这种面貌的确诱人,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也只是一种现象而已。而不能把这一种当作,所有的情况。以前的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不能说少,但是所面临的考试要少,所面临的干扰因素也少。在时间上的充裕,使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上花费很多时间。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课程的密度、强度从时间上来说,就很不充裕了。所以如何面对这个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恐怕还需要从“方法”上下功夫。这里的方法,既要包括学生已经预习的情况,也要包括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

     

    叶老的写作观,于我心有戚戚焉。或者说应该是符合文章发展的规律。很有可能是因为我看过,叶老编辑的《国文百八课》中所选的文章后,而隐约感受到了叶老的思路的缘故?

     

    叶老的“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我的理解就是“情真意切”。

    《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札记:

    这篇文章中,叶老所涉及的很多观点都是非常切实而有指导意义的。只要看看上面提出的问题是否依然存在,就可以知道我们现在是否已经“愧对先贤”了!

    《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札记:

    正本清源,明确语文学习的作用,才能正确地对待它。强调学科的独特作用是在“明中探讨”,这就是使语文学科获得效率的关键点。在这篇文章中,叶老所谈的“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和“在读的工夫之外再加上整伤思想语言和获得表达技能的训练”这些都包含着运用动态的语文规律和实际训练的导向。我在《一主一从定目标》一文中提出的“每一门学科都具备静态的知识和动态的运用。建立起来的学科系统的是静态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静态知识的认识与探究过程的展示,传授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是语文课堂的显著特征。”比起叶老的说法来,在抽象性上要强一些,但在应用性上却差很多。

    《中学国文教师》札记:

    1、叶老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七种不同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其实都是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能见到的。虽然教师的表现种种不同,但有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课程意识。的确,每一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专长,但在形成“风格和专长”之前,必须具有全面而正确的课程意识。否则,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展开的教学,就不是“风格和专长”而是“草率和缺陷”了。

     

    2、这篇文中关于作文的表述很吸引人。“适合学生的经验和思想”这一点其实应该是一种常识,但据目前的作文教学思路来看,对学生文章的“期待”正在无限地被拔高,大多数学生早已“高攀”不起了。不明确这一点恐怕很难正确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和作文能力。在谈到考试对平时的影响时,叶老表现出了坚持正确判断的自信——他们不对,我们不必迁就他们,在现行的体制中,这种自信已经被处于强势的“迁就”所掩盖了。

    《大学一年级国文》札记:

    这篇文字,虽然从题目上看不是写给中学语文教学看的。但它却突出地表现了语文学科的关键之处。重视应用,强调运用,突出技能,培养能力,这是1941年的课程标准。在具体的解说过程中,叶老补充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方法。读解的方法,欣赏的方法,从选文中获得阅读的方法,从专门的文章中获得写作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在传授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还有一点,在关于考试上,叶老所说“须使与试者表出他平时所用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考试中已经无法得见了。不是因为难以出题,而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已经失传了。

     

    《中文系——致教师书之八》札记:

    我没有从这篇文章中摘录,因为毕竟离中学教育教学的内容远了一些。而且从叶老表述的内容上看,那个时代的中文系似乎和现在的中文系是两个极端了。不光是内容上,还是态度上。叶老说“这种见解,与主张中国自有特别国情的人是一脉相承的,以为中国文学自有特别情形,又高贵又堂皇,他国文学算得什么?阿Q精神是表现得很充分了,可惜脱不了个抱残守阙。”。在这句话里其实前半句是对的即“中国自有特别国情的人是一脉相承的,以为中国文学自有特别情形”,只要我们守住这前半句对的内容就行了,警惕或抛弃后面“又高贵又……”的情况,就当不了阿Q了。更何况现在的中文系教育,当“阿Q”的人少,当假洋鬼子的人却很多。

     

    另外,中文系是搞研究工作的而不是教知识的。这样依赖其实师范的中文系尤其要加强“教学”这一应用方面的训练。因为一般中文系所针对的其实是有学术意识的读者,而师范生要注重的是传授技能的训练。相对与一般中文系的学生而言,师范生的能力要求其实更高一些,更全面一些。

     

    关于叶老对传统经籍的态度其实也是时代使然。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经典来说,受其益而知其弊,所以总想着去弊。而后人见其有弊,马上敬而远之。这样一来,固然躲开了“弊”,然而也就没有“受其益”的机会了。于今之时,不固守前人,不轻信他人,征之以理,验之以行,足矣。

  • 从分答 看机遇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7 22:24:01

    读《分答——一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这本书很长见识,“分答”是一个新生事物,他让普通人与行业大咖有了直接沟通对话的途径,能在最短时间内花费最少的金钱听到牛人的回复,得到他们的指导,也让行业的领军人物有了快速分享知识、技能的机会,这对于一些崇拜大咖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棒的途径。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分答”的兴起、发展趋势,还讲述了如何建立“分答”账户,如何成为分答答主,如何提升答题水平,如何运营推广分答账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简直就是一本“分答”使用完全指南。

    这本书向你讲述了“分答”的玩法,相信能够引起很多人对于“分答”的兴趣,进而去试一试这个应用,也许你会如鱼得水,玩的尽兴,也许你会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因为“分答”语音付费的背后,还是你要有真本事,你说出的话有人认可,有人愿意为之付费,所以我对“分答”答主们心生羡慕,他们有很丰厚的知识储备,擅长多个领域,对于粉丝提出的问题能够给予让人拍案叫绝的回复,或让人醍醐灌顶,或让人心结释怀,或让人找到方向,这是知识付费的本质:答主本身和答案值钱!

    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只要你身怀绝技,有一技之长,无论你是使用分答、微信、微博,还是什么都不用,只是在自己的行业里成为佼佼者,你都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让知识变现的人!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我们自己有几斤几两重!

    这本书还让我警醒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抓住机遇!很多机遇是时代赋予的,比如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在这两个应用刚刚普及的时候我都应用了,但是我却没有抓住用他们赚钱的机会,而抓住机会的人要么成为了微博大V,要么成为了公众号写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成就了自己。如今,“分答”也是这样,只要你有可以分享的“货”,你就可以吸引人们关注到你,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己。

    每个时代都不缺乏让我们功成名就的机会,只是我们自己还没有足够优秀来支撑我们走得更高更远,所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更看到了自己和牛人大咖之间的距离,唯有努力成长,提升自己,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打开新的局面!

  • 讀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簡端記

    作者:不系之舟 发布时间:2014-06-13 17:43:03

    讀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簡端記

                        版本: v0.1

                    弁言/例略

        1, 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注釋精審,為《左傳》之最佳讀本。今就此書簡端丹黃所施,錄為此文;

        2, 所據《春秋左傳注》為1990年5月第二版、2000年7月第6次印刷;

        3, 予讀書有校勘癖,或能千慮一得,然亦不免空疏,未敢自信有益他人,讀者識之;

        4, 引《春秋》,稱[經文];引《左傳》,稱[傳文];引楊伯峻先生《注》,稱[楊注]; 不佞所云,則加[舟案]以別。 引文或有刪節,僅取其有關者;

        5, 最要者,天下同道藏有金澤文庫本《春秋經傳集解》(楊守敬所謂日本卷子本)者,敬請惠賜一掃描版(PDF/DJVU)至albcamus at gmail為荷!

    桓公七年

    P119

    [傳文] 秋,鄭人、齊人、衛人伐盟、向

    [楊注] 鄭以四國之軍伐盟、向

    [舟案] 鄭、齊、衛,明是三國。

    僖公元年

    P276

    [經文]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

    [楊注] 《史記·年表》云:「齊桓公二十七年,殺女弟魯莊公夫人,淫故。」 姜氏為齊所殺,下文《傳》亦言之。

    [舟案] 閔公三年傳已言之,見本書P263

    僖公四年

    P299

    [楊注] 《晉語二》云:「人謂申生曰:『非子之悲,何不去乎?』 申生曰:『……內困於父母,外困於請侯……』」

    [舟案] 覆《國語》,「悲」當為「罪」,「請侯」當為「諸侯」

    僖公九年

    P328

    [楊注] 《齊世家》云:「……齊俟驕矣……」

    [舟案] 「俟」是「侯」字之誤

    僖公十五年

    P355

    [楊注] 宣十二年《傳》引《世本》云

    [舟案] 《左傳》不得引《世本》,覆孔穎達《正義》,當為「宣十二年《傳》孔疏引《世本》云」

    P359

    [楊注] 《晉語三》云:「……逐之惡搆諸侯」

    [舟案] 覆《國語》,知「惡」係「恐」字之誤

    僖公十八年

    P378

    [傳文] 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苟能治之,燬請從焉。」

    [楊注] 賈誼《新書》云:「衛侯朝于周,周行人問其名。答曰:『衛侯辟疆。』 周行人還之,曰:『啟疆、辟疆,天子之號,諸侯弗得用。』 衛侯更其名曰燬,然後受之。」 如此說可信,則衛文初名辟疆,燬乃其更名。

    [舟案] 楊先生所引,見《新書·審微篇》。然賈誼不過為韓非子作鈔胥耳。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篇》:「衛君入朝於周,周行人問其號,對曰:『諸侯辟疆。』 周行人卻之,曰:『諸侯不得與天子同號。』 衛君乃自更曰:『諸侯燬。』而後內之。」

    僖公二十二年

    P393

    [傳文] 夏,宋公伐鄭。 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

    [楊注] ……宋之戰鄭,即與楚爭矣。

    [舟案] 注「戰」字疑係「伐」字之訛

    僖公二十三年

    P406

    [傳文] 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殺之。

    [楊注] 姜氏,重耳妻。殺蠶妾以滅口,恐孝公知之也。

    [舟案] 楊注「恐孝公知之」,是。 案《史記·晉世家》:「重耳至齊二歲而桓公卒。」 《國語·晉語四》記此事亦云桓公卒,孝公即位,子犯謀去。 是為「恐孝公知之」之證。

    宣公四年

    P680

    [傳文]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楊注] 《逸周書·芮良夫篇》云:「下民胥怨,不其亂而?」句法與此同。 《後漢書·黃瓊傳論》云:「則武、宣之軌,豈其遠而!」 句法亦頗類似。

    [舟案] 竊謂本不必徵引《後漢書》

    宣公十年

    P708

    [楊注] 《魏書·韓子熙傳》謂元義害清河王懌

    [舟案] 「元義」當作「元叉」。 《魏書》、《北史》、《通鑑》諸書,或作「叉」,或作「义」。 案「叉」、「义」,正俗字。 惟作「義」則非。 (想是底稿不誤,為久沐漢字簡化恩澤之手民妄改耳)

    宣公十二年

    P744

    [傳文] 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

    [楊注] 《漢書·翟方進傳》敘王莽攻破翟義後,夷其三族,誅其種嗣,至皆同坑,築為武軍封,方六丈,高六尺,書曰:「反虜逆賊鯨鯢在所」。 此王莽、劉歆之「武軍」、「京觀」,或與春秋時制相近。

    [舟案] 積尸以為京觀,史傳多有。 《漢書》而外,如《後漢書·皇甫嵩傳》、《晉書》之《宣帝紀》、《劉聰載記》、《赫連勃勃載記》、《陳書·高祖紀》、《舊唐書·楊思勗傳》、《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等皆有。

    P747

    [楊注] 《說苑·復恩篇》謂楚莊王夜飲,有美人而絕纓者,莊王令飲者皆絕纓

    [舟案] 「有美人而絕纓者」幾于文不成義。 《說苑·復恩篇》:「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

    成公二年

    P810

    [傳文] 士莊伯不能對

    [楊注] 士莊伯即鞏朔

    [舟案] 襄二十五年《傳》P1106:「士莊伯不能詰。」 楊先生引杜注曰:「士莊伯,士弱也。」 然則二注必有一誤

    成公七年

    P832

    [經文] 吳入州來

    [楊注] 吳見于《經》始於此

    [舟案] 前葉(P831)經文:「吳伐剡。」

    成公九年

    P846

    [傳文] 而紓晉使

    [楊注] 暫不譴師如晉

    [舟案] 注「師」字當為「使」

    成公十六年

    P883

    [楊注] 《晉語六》謂欒書主張俟齊、晉兩國軍至再戰

    [舟案] 覆《國語》,「晉」是「魯」字之誤

    襄公十一年

    P986-987

    [傳文] 十一年春,季武子將作三軍,告叔孫穆子曰:「請為三軍,各征其軍。」 穆子曰:「政將及子,子必不能。」 武子固請之。 穆子曰:「然則盟諸?」 乃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

    [楊注] 詛,祭神使之加禍于不守盟誓者。 互參隱十一年《傳》注。 既盟又詛,足見三家之互有猜疑。

    [舟案] 楊說恐非。 《周禮·春官·詛祝》鄭玄注:「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 孫詒讓《正誼》云:「鄭意盟詛二者,詛小于盟。以《左傳》考之,固有一事而盟詛兼行者。 如襄十一年,季武子將作三軍,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 定公五年,陽虎囚季桓子,冬十月己丑,盟桓子于稷門之內,庚寅,大詛。 又六年,陽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詛于五父之衢是也。」 據此,則此「詛」字或訓小盟,非詛咒之意。

    襄公十五年

    P1024

    [傳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

    [楊注] 《淮南子·精神訓》用此事,高誘注引此文

    [舟案] 又見《韓非子·喻老篇》、《呂氏春秋·異寶篇》

    襄公十六年

    P1028

    [傳文] 秋,齊侯圍成,孟孺子速徼之。

    [楊注] 徼音驍。 遮攔而截擊也。

    [舟案] 徼訓截擊,則音邀,不音驍。 (不佞昧于聲音之學,實不能贊一詞,謹錄此以就正方家)

    襄公二十五年

    P1101

    [楊注] 《呂氏春秋·安死篇》云:「齊未亡而莊公冢抇。」 莊公未厚葬,不可信

    [舟案] 二十八年傳明言改葬莊公,厚葬或于彼時有之; 崔杼不以人君葬莊公,《左傳》言之鑿鑿,並無可疑

    P1103

    [傳文] 趙文子為政

    [楊注] 此時士匄已死,趙武代之

    [舟案] 注謂范宣子死,或然。 然今本《左傳》士文伯亦名「士匄」,此後屢見(P1172, P1186, P1230, P1277, P1280, P1287, P1296, P1333)

    襄公二十六年

    P1112

    [傳文] 衛獻公使子鮮為復,辭。 敬姒強命之,對曰:「君無信,臣惧不免。」 敬姒曰:「雖然,以吾故也。」許諾。 ……子鮮不獲命於敬姒……

    [楊注] 不獲命者,敬姒僅強使子鮮往,未告以其他也。

    [舟案] 楊注恐非。 「不獲命」乃請求不被允許之意,先秦經傳屢見。 即以《左傳》言之,僖二十三年、成三年、昭二十年傳皆有之,皆是此意。 楊先生于僖二十三年傳注曰:「不獲命亦當時辭令,猶言不得允許」。 又,《莊子·天地篇》、《禮記·雜記上》亦有之,皆是「不得允許」之意。 楊注獨于此傳望文生義,恐非。

    襄公二十七年

    P1127

    [楊注] 《呂氏春秋》及《孔叢子》作「右宰穀臣」

    [舟案] 見《呂氏春秋·觀表篇》

    昭公四年

    P1255

    [傳文] 鄭先衛亡,偪而無法

    [楊注] ……鄭於春秋後六世九十一年為韓所滅。衛於春秋後十三世一百五十八年為秦所滅,最後亡。 《左傳》關于衛預言皆不中

    [舟案] 然則「鄭先衛亡」中矣

    昭公六年傳

    P1280

    [傳文] 士匄相士鞅逆諸河,禮也

    [楊注] 張聰咸《杜注辨證》云:「檢《漢書·古今人表》有兩士鞅,一列中上,一列中下,正疑士匄是范宣子,而士鞅非宣子之子明甚。」 亦未必然

    [舟案] 張說非。 成十六年范宣子已與乎鄢陵之役,去今已四十年;且襄二十五年趙文子為政,其時范宣子或已死矣。 此「士匄」當是士文伯。 詳襄公二十五年《簡端記》

    昭公七年

    P1298

    [傳文] 孟非人也,將不列于宗

    [楊注] 非人猶言非其人

    [舟案] 楊注恐非。 觀「將不列于宗」句,恐是謂孟不得為人。

    昭公九年

    P1309

    [傳文] 后稷封殖天下

    [楊注] 二年《傳》「封殖此樹」,封是培土,殖是生長五穀

    [舟案] 又見襄三十年《傳》:「將善是封殖。」

    P1311

    [傳文] 女弗聞而樂

    [楊注] 勿聞,謂不使晉平公知之

    [舟案] 恐注「勿聞」當依傳作「弗聞」

    昭公十一年

    P1322

    [楊注] 下文子產云「楚大而不德,天將棄楚以壅楚,盈而罰之」

    [舟案] 上「楚」字當為「蔡」

    昭公二十一年

    P1424

    [傳文] 大夫送葬者歸,見昭子

    [楊注] 昭子,魯叔孫舍

    [舟案] 叔孫昭子之名,《左傳》只作「婼」,《公羊》作「舍」。 詳十年經注

    昭公二十七年

    P1486

    [楊注] 楊樹達先生《讀左傳》:「《漢書·外戚傳》云『數守大將軍光為丁外公求侯』……」

    [舟案] 「丁外公」當據《漢書》作「丁外人」

    定公四年

    P1543

    [楊注]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子胥陰令宣言於楚曰:『楚用子期為將,吾即侍而殺之;子常用兵,吾即去之。』」 子期即公子結,此次抗吳,未嘗為將帥,足見子胥畏之,而知囊瓦之無能也。 沈尹戌此一戰略,足操勝算,而囊瓦敗之。

    [舟案] 此事見《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篇》,《吳越春秋》不足徵也。

    P1548

    [傳文] 吳為封豕、長蛇

    [楊注] 《淮南子·本經訓》云:「堯之時,封豨、脩蛇為民害……」 「封豨」,《文選·辨命論》注引作「封豕」。

    [舟案] 「封豕」又見本書昭二十八年傳,即《淮南子》所本

    定公六年

    P1554

    [楊注] 《韓詩外傳》卷八載屠羊說辭賞事

    [舟案] 《莊子·讓王篇》亦有,是《韓詩外傳》所本

    定公八年

    P1565

    [傳文] 陽虎偽不見冉猛者,曰:「猛在此,必敗。」 (楊注:言冉猛在此,必能敗廩丘之軍) 猛逐之,(楊注:冉猛受此激勵,故逐廩丘人)顧而無繼,偽顛。 虎曰:「盡客氣也。」

    [楊注] 客氣者言非出于衷心。 冉猛之逐廩丘人,固激于陽虎一言; 而廩丘人不殺冉猛,亦非真欲戰,故云「盡客氣」。

    [舟案] 「盡客氣」者,皆偽也。 陽虎「猛在此必敗」之言,乃偽不見冉猛而云者,是其一; 冉猛偽顛,是其二。 故云「盡客氣」。 且冉猛偽顛,廩丘人安能殺之? 注恐非。

    定公十二年

    P1586

    [楊注] 某氏云:「要之,不狃可以召孔子,而孔子實未嘗往,其事當在定公八、九年之間」云云,或然也

    [舟案] 「某氏」係指錢穆,所引見《先秦諸子繫年·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孔子考》。 案文十四年《傳》:「齊公子元不順懿公之為政也,終不曰『公』,曰『夫己氏』。」 觀孫詒讓、楊伯峻諸人文字,乃知學者風範,固非十字軍士、孝子賢孫所能企望也。

    哀公五年

    P1623

    [楊注] 《呂氏春秋·必己篇》且謂「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為碧」

    [舟案] 見《莊子·外物篇》。 是《呂覽》所本

    哀公十年

    P1655

    [經文] 吳救陳

    [楊注] 此亦季札帥師,而不書名,非魯事也

    [舟案] 據傳注,楊先生固不以帥師者為季札也

    哀公二十三年

    P1719

    [楊注] 事又見《吳語》、《吳氏春秋·適威篇》……

    [舟案] 「吳氏」當正為「呂氏」

    2009年6月某日 ── 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

    凌晨1點,初稿


下载点评

  • epub(495+)
  • 盗版少(485+)
  • 体验差(7107+)
  • 收费(764+)
  • 情节曲折(1038+)
  • 一般般(678+)
  • 无漏页(538+)
  • 无多页(369+)
  • 字体合适(6108+)

下载评价

  • 网友 车***波:

    下载速度:9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1-02 16:16:27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冯***丽:

    下载速度:8分 / 书籍完整:5分 / 阅读体验:4分

    ( 2024-11-02 16:16:1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晏***媛: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7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1-02 18:06:39 )

    够人性化!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4分 / 阅读体验:7分

    ( 2024-11-02 16:20:56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瞿***香: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10分

    ( 2024-11-02 16:25:30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邱***洋:

    下载速度:7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1-02 16:19:3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师***怀:

    下载速度:3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5分

    ( 2024-11-02 16:17:1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游***钰:

    下载速度:6分 / 书籍完整:9分 / 阅读体验:3分

    ( 2024-11-02 16:14:2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孔***旋:

    下载速度:10分 / 书籍完整:8分 / 阅读体验:6分

    ( 2024-11-02 17:50:0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同作者:熊德兰的书籍:


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书籍:

  • 意大利语动词解析词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走遍意大利(学习辅导)(2)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意大利语A2考前冲刺模拟试题(配CD)——收集了CILS/CELI/PLIDA等各类考试模拟试题并配备答案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意大利语讲中国文化(“多语种讲中国”之中国文化系列)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意大利语语法(12新)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走遍意大利(语法教程)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现代意汉汉意词典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剑桥国际英语教程(第5版)(学生包)(1)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剑桥国际英语教程4(学生用书)(修订版)(附MP3光盘1张)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 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入门级学生用书+练习册第3版2张CD+词汇手册第三版全套3册 电子书网盘下载 2024 pdf mobi txt



最新书籍